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容;模式;手段

    目前,我们有相当数量的经营者仍然认为企业仅是产品生产的经济实体,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会发现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了,目标利润总额也完成了,而资金的紧张却有增无减,往往呈现出“成本失控,资金超量使用,单位资金获利水平下降”,“部分环节资金超量使用,总额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短缺与资金闲置浪费并存”等特点。从表面来看,这与企业赊销政策、经营规模扩张、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有关,但实质上是忽略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财务管理亦称公司理财,其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它主要是对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控制、预算等方面进行管理工作。它与会计所不同的是,会计较注重对企业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地揭示工作;而财务管理则偏重对企业资金筹措、运用、控制方面。由于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它渗透在企业所有的业务环节之中。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特性

    1、适应企业最高层决策者的要求。集团公司的财会业务由于多行业、多协同的特点,从单一需要的反映向多重需求的反映发展,并承担向政府和社会中介提供公正、准确会计信息的责任,但总体上是按集团公司最高决策者确定的财务目标进行管理,以满足集团公司资产优化运行的客观要求。

    2、从被动财务监督向主动式理财及经营的方向发展。由于集团公司在资产的组合上已呈现多所有者、多行业并存、联合运营的特点,一定量的资产组合,就是要形成规模经营,进入最大的经营安全区域。因此,必须将原有的被动式监督运行模式向理财及资产经营的方向发展。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弊端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更不参与经营决策,基本上以记账、核算、报账为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做事后反映的财务管理方式。所以,财务管理仅是一种“核算型”的管理。集团公司应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要求,提出并建立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实现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

    3、从发现问题向参与组织资产良好运营的要求发展。集团公司的联合运营,要求财务管理者在有效的资产、资本组合中把较好的回报率作为财务目标,理顺资产运行通道,以参与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及利益分配作为手段,达到资产良好的运营目的。

    二、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

    1、资本的良好组合和结构管理。一个经济组织的形成应有其原始的动力或目的。而一个集团公司的成立就是避免风险的各种“优势”的组合。因此,其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有限的资本,投放于有效的资产构成,形成高效益的资本回报结构。其具体内容就应包括:产业结构的效益选择比较,及时提出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案,以及对资产结构的转移,等等。

    2、产业经营的财务管理。在一个集团公司中,由多行业组成的众多子公司,会因不同的行业管理特性带来不同的会计信息处理规范、不同的理财性管理和不同的适时投资性管理。因此,对由于资产经营一体化所形成的集团下的众多子公司,更应对其子公司实行产业的中观财务管理,使子公司能在授权的范围内,通过财务管理达到良好的资产经营状态,使财务管理能对产业的特性、资金运动的特点有其规律性的掌握,以便充分地体现联合的优势。

    3、集团公司的税务筹划及管理。从目前来看,政府影响企业资金运动的最大因素是税收政策。一方面,由于集团公司是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经济实体,关联方的往来可能会加大集团公司的税收成本。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关联方的利润转移来合法避税。因此,必须强化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与管理。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2篇

加快商务转型发展的实践

(一)加快“专业化”进程,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

将原来的“纵向审批式”转型为“横向流程式”,细分管理模块及客户模块,落实好“三台分离”,培养专业化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是管理上实施部门条线垂直管理与事业部板块管理相结合。按贷款类别,在授信管理部分设公司信贷、个私信贷、农户贷款三大授信中心。信贷管理部下设用信中心,对授信、用信业务风险实行集中横向流程管理,严格实现营销、授信、审批环节“三台”分离。在运营管理部下设事后监督、远程授权、押品管理、对账、清算等五大中心,所有委派会计采取总行委派,会计业务实现专业化、流程化操作。

二是客户营销上按事业部实行业务拓展和客户维护的综合性板块管理。总行考核管理以事业部为单位,淡化支行管理边界,支行仅作为服务客户的操作终端,按照农户、个私、公司分类专业维护。

三是客户经理及内勤人员实行等级考核,制定等级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持证上岗。提高客户经理的准入标准,客户经理不仅要了解掌握宏观政策、行业特点,还要熟知市场营销和感情营销。组织全行客户经理进行考试考核定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岗位系数,不同等级对应服务不同客户,实行市场化运作,从营销及组织资金的视角来审视客户经理,让客户经理真正成为“客户的经理”。

四是客户经理从专业化角度,在营销和服务过程中,查看客户现金流情况,完善客户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以及其他财务信息等近几年历史资料,以坐标模式形成曲线图,对现金流变化较大的分析原因并说明情况,将收集的客户信息,通过科技支撑,及时反馈至信贷、授信、市场、风险、合规、审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效率提升。

五是加强专业化培训,定期、不定期委托第三方对我行专职客户经理及内勤人员,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营销技巧、营销方法、服务技能等。必要时也可选择营销力度大、营销效果好的商业银行让我们的客户经理分批挂职锻炼,推进客户经理及内勤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二)规范“流程化”操作,促进内部管理架构科学化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以服务最方便、最优质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各项制度流程,建立能以快速响应机制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运营机制,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再造。

一是以事业部为单位,完善流程、架构。在原有事业部制基础上,各事业部设总经理岗一人,内勤岗一人,授信人员若干名,贷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电脑人员)若干名,并综合各事业部重点客户户数、对我行贡献度及网点业务量,核定客户经理及网点人数。各网点负责人全部兼任高级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由事业部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将重点客户分配至不同等级客户经理进行维护、营销;贷款季检、年检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事业部统一组织实施。每家网点留一名信贷,负责贷款发放,贷款审批由业务部贷款记账岗、农村支行委派会计兼任,委派会计除负责内勤结算管理外,同时要对贷款发放进行审批把关。

二是落实“严准入、细管理”的信贷流程管理理念。流程上主要突出严把贷前授信准入,规范贷时用信审查,依托季检、季(年检)长效机制,做好客户营销、拓展、风险控制和授信调整,强化动态风险控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按照授信中心、业务部、事业部各岗位,合理匡算人员需求,细化岗位职责及全流程尽职要点,全面梳理再造制度、流程。

三是强化授信环节三台分离,严控风险源头。贷款授信时严格执行营销、调查、审批“前、中、后”三台分离,环环相扣、严格制约。主要流程为:客户经理营销(全员营销)专职授信人员调查独立审批人审批。授信管理部下设农户贷款、个人贷款、公司贷款三大授信中心负责专职授信,调查人员2人一组,对财务、非财务信息各有侧重,调查后出具授信意见,授信不设有效期,根据后续季(年检)确定其有效性;贷款审批按照农户、个人、公司贷款类别,分别实行独立授信审批官制度,由独立授信审批官对贷款进行全流程审查作出审批意见,一定额度以上的提交授信部及分管领导从不同视角进行审查并行使否决权。

四是简化用信管理流程,提高办贷效率。放贷人员根据是否有限制用信条件实时受理用信业务,各网点设立用信独立评审官,规范用信审核,对信贷管理部负责,具体由业务部贷款记账岗、农村支行委派会计岗人员行使用信独立评审官职责,在授信条件下审查用信业务。信贷管理部对用信受理和审批环节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检查。

五是做好系统流程配套支撑,将农户、个人、公司贷款统一实行“阳光信贷”管理。依托阳光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公司、个人、农户贷款授信、用信系统控制,季检、季(年检)结果通过系统应用。通过系统流程化操作实现调查结果系统录入,调查、审批系统流程操作;用信审查由系统进行控制,满足不了条件的,系统自动拦截,满足条件才能发放;季检、季(年检)结果系统录入后共享。

(三)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要坚持科技兴行战略,围绕自主可控、持续发展、实用便利三大要求,不断提升科技工作水平,提高科技对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信贷管理部和授信管理部将季(年)检当作日常信贷管理重要抓手,对流程进行优化,对检查事项予以明确,对检查结果依托科技支撑予以锁定,真正确立季检、年检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根据季检、年检结果,对收回再放贷款额度提出意见并承担责任,真正实现阳光信贷可持续化。

一是对所有小额农户贷款实行批量式年检,所有公司贷款、大额个人贷款按户实行分期检验,原则上每季筛查放出后三月内、到期前三月内的贷款进行重点检查,保证一年内完成全部授信检验和授信额度确认,第一次重点检查客户现金流、原材料、人品等关键要素有无变化,贷款用途是否合规、贷款是否符合规定、经营有无出现异常等,确定贷款是否维持、调增、调减或取消授信额度;第二次除要求的检查内容外,还需对贷款收回后能否再放以及额度是否调整提出意见,并对新增、调增户及时跟进授信。

二是信贷分管行长定期召集信贷、授信、保全、科技、风险、合规、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对阳光信贷季检、季(年检)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归纳汇总,分析客户经营变化以及市场变化,对风险情况进行研判,对需调增、调减、取消的贷款予以确认。

三是实现季检、年检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将成果及时运用到额度调整上,减少贷款授信零星调整;运用到授用信风险管理上,吸取季检、年检中发现的风险点和管理上的不足,不断完善流程管控;运用到贷款风险分类中,真实反映资产质态;运用到稽核审计中,提高审计质量。

四是推行尽职免责。在事业部“三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流程中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防控要点进行细化、量化,赋予相应的风险权重和违规积分值,信贷人员只要按流程做到尽职留痕,即便贷款因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形成不良或出现风险也不追究其任何责任;反之,如果违章操作或未能充分尽职,即使贷款如期收回也要在过程中追究责任。

五是成立不良贷款责任界定委员会。对全行当年新增不良贷款统一实施最终责任界定,依认定责任的大小和性质分别处以全额赔偿、部分赔偿及完全免责,当年给予一次性了断,免除信贷人员后顾之忧。把信贷风险控制重心从有无最终损失转移到放贷过程是否合规,从事后补漏变为事前预警、事中防范。改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信贷管理模式,促进责任约束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三者之间有机结合。

加快商务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按照“专业化、流程化、持续化”要求,围绕“做优、做精、做专”发展目标,明确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市场定位,在“三农”、小微企业、社区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领先优势。

一是各支行网点根据自己区域辐射范围内的市场特点和资源状况,定好位,找好主攻方向,做深做细做出支行特色。其次是定位明确,打好特色牌。各支行要根据自己区域辐射范围内的市场特点和资源状况,定好位,找好主攻方向,做深做细做出支行特色。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类型银行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是由“粗放经营型”向“特色经营型”转变。精耕信贷领域,打好“专、精”牌。不再是芝麻西瓜碰到啥捡啥,而是形成自己的专、精特色,相信“越是自己的越有生命力”。农商行大多数都规模比较小,如果盲目跟国有大银行争客户、抢资源、走同质化道路,势必会处于劣势。农商行是金融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其天然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沭阳农商行就一直致力于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改制后更是精耕信贷领域,调整客户结构,成立了“小企业中心,出台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对3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及优质的小微企业利率上浮不超过30%。对两证齐全的房产抵押贷款,该行自行评估,减少企业评估费用支出。倾力扶持小微事业。

(二)丰富产品,打造特色,满足三农服务需求

首先,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细分和市场匹配原则,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引入适合居民消费、适合“三农”、中小企业多样化、有特色的服务新产品,形成在金额、期限、方式、存贷款主体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信贷产品系列,满足市民和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需求。在满足金融需求中加大产品创新,及时开发“新、特、优”产品。重点加大新产品推广,加快适应新需求推出花木抵押贷款“绿化贷”、创新推出“整贷零还”贷款新业务,在全县率先推出“乡镇门面房、镇区或集中居住点房屋抵押”贷款业务,“房屋二次抵押贷款”等新产品推广。着力解决农民和镇区居民、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各类有效的经济主体担保、联保机制,探索新的组合方式,创新特色产品,满足当地农民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花木大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及县域其它主体信贷服务需求。

其次,推进战略转型。在差异化发展中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要主动顺应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综合改革发展形势,认真研究地方产业布局和资金流向,在“三农”、小微企业、社区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领先优势。

推进业务定位转型,在深耕本地市场中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推动“三项工程”扩面提质。围绕普惠型金融目标,纵深推进“快通工程”,实现农村金融便民服务行政村向自然村花乡通“村村通”的发展;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推广手续简便、服务周到、程序透明的“阳光信贷”。二是支持城乡金融新需求。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农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延身服务链条、推进社区金融银行。三是深耕中小微企业。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主导,积极梳理上下游企业资金需求,支持优势企业横纵双向扩张。瞄准重点园区、镇区、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企业送服务。

(三)转变业务发展方式

深化“阳光信贷”,做好“存贷通”的产品优势,做实农村金融市场。此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优化:

一是优化业务结构。在巩固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努力实现在农村市场让农户“足不出村、足不出户”办理金融业务,让广大城区居民“足不出户、足不出社区”办理金融业务。

二是优化资产结构。由偏重贷款总量扩张向资产多元化转型。调整资产组合,以高效资产为主,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持适量现金资产比例,增加债券资产品种,抑制固定资产增长,压缩其他资产占用。要以短期资产为主,扩大中期资产,增加长期资产,积极开办新兴业务。

三是优化负债结构。推动负债结构由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型,大力拓展对公业务、银行间市场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

四是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将“自然型”、“被动接受型”客户增长方式转变为“市场型”、“主动筛选型”增长方式,推动客户群体由大客户向个人客户、中小微企业转变。将“让更多的客户找到融资之道”作为切实目标,把客户需求作为金融创新、流程设计的中心。

五是优化成本管理方式。强化全行精益化管理,加快支行、部门成本核算管理的完善,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费用率。一是严格支出审批,降低成本;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费用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成本控制目标;三是不断完善和深化集中采购制度与流程,建立健全符合现代金融业特点的采购供应体系,充分发挥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的作用。

(四)、创新服务模式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3篇

新兴产业的起飞和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需要新的金融模式助力。商业银行必须向深度参与产业链经营转型,以“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在全产业链金融经营过程中,银行作为产业链的核心方,要为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产融结合、产业联盟、结算和数据等多项服务平台。

银行要超越过去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角色,成为企业的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要帮助没有条件成立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为产业链内部企业提供数据信息的整合、交互和处理的服务,改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弊端,从而推动整体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对接效率和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要结合行业特征,对内部企业进行整合,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联盟平台,实现关联方增值。

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专业化经营。以全产业链的方式介入客户的金融需求,通过精选产业链,并对产业链横向、纵向的行业特点、金融需求、资金流向进行深入研究,对产业链金融服务进行全局的规划,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实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流的闭合循环。

此外,还要开发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行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国家、区域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独特的资源基础,行业内目标客户数量分布较多,企业资源相对丰富,行业成长稳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等等。

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应建立“主动经营风险”的理念和适应业务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银行引入经济资本限额管理,在足够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下容忍适度不良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趋势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政策,有效引导业务合理发展;建立适应重点业务特点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简化审批流程,通过考核机制增强目标协同性、提高审批效率。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4篇

证券经纪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为向客户收取手续费类的全部收入,一般情况下不得做任何扣除。但证券公司代收的以下费用可以从其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为证券交易所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他人买卖证券代收的证券交易所经手费;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代收的A股和B股股东账户开户费、特别转让股票开户费、过户费、B股结算费、转托管费。证券经纪业务涉税风险点在于佣金手续费结算延迟入账,尤其是那些小额零星的现金收入(如开户费、转托管费)未及时申报纳税。风险应对策略是向客户收取手续费类收入不做任何扣除,小额零星的现金收入及时申报纳税。

二、证券自营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证券自营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股票、债券等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其中买入价是指购进原价,不包括购进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但买入价要依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以股票、债券的购入价减去股票、债券持有期间取得的股票、债券红利收入的余额确定。卖出价是指卖出原价,不扣除卖出过程中支付的任何费用和税金。同一大类不同品种买卖出现的正负差,在同一个纳税期间内可以抵扣,相抵后仍出现负差的,可结转下一个纳税期抵减,但年末仍出现负差的,不得结转下一个会计年度。证券自营业务涉税风险点在于买入价包括了购进股票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卖出价扣除了股票卖出过程中支付的任何费用和税金,以及股票、债券、外汇和其他金融商品等各类之间的正负差相互抵减了。风险应对策略是股票、债券等的买入价不要包含购进时支付的各种税费,但要剔除其持有期间取得的股利和利息,卖出价中不要减除卖出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计算营业额时各类金融商品之间的正负差额不要相互抵减。

三、证券投行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证券投行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为纳税人提供证券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投行业务向对方收取的财务顾问、保荐、承销等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证券投行业务的涉税风险点在于发生证券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投行业务收入不及时入账。风险应对策略是公司于实际收到投行业务款项时及时通过“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科目反映,发生承销及财务顾问等收入要及时按合同约定时间确认收入,尤其是对包销业务在未全额销售的情况下,由承销方出资认购的部分所对应的承销费,一定要与上述收入一并记入收入且如实申报纳税。

四、资产管理业务

(代客理财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以独立的账户募集和管理委托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组合,实现委托资金的增值或其他特定目的并以此获得管理收入或业绩报酬,一般在“委托客户资产管理净收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科目反映,其中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是表外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向委托客户收取的管理费及业绩报酬。资产管理业务的涉税风险点在于表外业务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或隐匿。风险应对策略是对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不但要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的账套中以“业务资产”和“业务负债”科目反映,还要在计算营业税时在营业额中充分体现出来。

五、融资融券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2010年3月,我国资本市场上首次出现融资融券业务,随之陆续产生几批试点券商。融资是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融券是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证券供客户卖出。融资融券业务的本质就是证券公司通过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服务以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向客户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服务而取得的全部利息收入。资产管理业务的涉税风险点在于证券公司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借取的资金或者证券,而向其支付的利息做扣除处理了。风险应对策略是在计算营业税的营业额时不要减除因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借取资金或者证券而向其支付的利息,即对融资融券业务应按利息收入全额申报缴纳营业税。

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涉税风险点在于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未按照规定计算确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以及在返售日,未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利息”科目的差额,核算利息收入。风险应对策略是企业根据返售协议买入金融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如实反映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计算确定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如实记载利息收入,在返售日,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利息的差额,核算利息收入。

七、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的涉税风险与应对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范文第5篇

运作架构与运作关系

在法律规范确定的运作架构上,证券投资基金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即管理人募集并管理,托管人托管,份额持有人、管理人和托管人“三权分立”的架构,基金在管理人承担发起募集、投资管理等职责的同时,托管人、其他中介机构也共同参与,多个参与人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基金的运作。银行理财计划则是客户通过向银行授权形成“一对一”的制度设计,理财产品由银行发起,投资人委托银行投资,由银行进行投资的理财计划始终主要由商业银行一个主体来完成业务运作。

由运作架构形成的风险分担机制上,基金的“三权分立”虽不能保证收益,但能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通过托管人的监督也能有效防范基金投资中的违规风险等。一般由银行发起并投资的理财计划的风险则偏重于银行一方承担。

在盈利模式上,基金公司在取得管理费收入的同时,更要通过增加基金只数或规模来获得更多的托管费收入。商业银行在理财计划中,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支撑,发售介于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之间的理财产品,形成事实上的固定收益理财,或者说,银行是将存款负债转化为理财负债。

基金对理财计划的借鉴意义在于:第一,理财计划运作中应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除相关法规规定的审计、稽核等措施外,可采用内部托管制,由行内基金或资产托管部门承担计划的托管职责,以保证资金、核算、估值、清算等业务的独立运作,防范可能出现的核算、估值不准确,自营与业务混淆,资金被挪用或利益输送等风险。托管部提供的服务可因理财计划规模大小、风险程度高低以及投资对象风险的大小而具体设计。信托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的内部托管模式有参照意义。第二,计划发行与投资分离,既便于发行组织、投资人资金归集与支付、信息统计、客户服务等,也有利于投资部门专心投资。从银行整体角度看,专业化的内部分工有利于在防范风险中扩大理财计划的整体规模,从而实现银行优化收入结构等目的。第三,通过不断提供新的品种,扩大总体规模,实现业务盈利。

产品内在机制与外部特征

从一般产品特征分析,两种产品在内在机制与外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和关联性。(见表1)

目前的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不能提供更高的超过银行存款的收益,一旦股票市场转暖,则不具有收益上的竞争优势。另外,在产品所能给管理人或银行提供的收入上,作为理财计划提供者的银行,能保证一定的盈利:一是增加了存款规模;二是银行在计划中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费率(实际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部分),银行还可变相增加尾随佣金或托管费收入等。基金产品中,一般不与业绩挂钩的固定的管理费收取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司的创新或基金净值的增长动机。

综上分析,基金对理财计划在产品上的借鉴意义在于:投资及信息披露透明度高;服务相对完善,理财计划更要增加运作中的信息服务,例如,对于银行投资的理财计划,事先充分向投资人披露投资对象、投资比例等;充分利用跨市场的优势,创造更多的跨市场产品。

风险点与风险特征

两种产品主要的风险点与风险特征存在一些差异。(见表2)

进一步分析,两种产品可比性的风险特征还有以下方面:

(1)管理人不直接承担基金投资损失的责任,银行则可能承担理财计划投资损失的赔偿或补偿责任。基金管理费以管理规模按日计提,所以绝大多数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不与基金业绩挂钩,只有少数基金在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收益标准,如在与业绩比较标准有差距、现金比例过大等情形下,才会少收管理费。尽管商业银行根据投资对象等所确定的套利模式来设立理财计划,目前的风险很小,但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商业银行则要承担理财计划投资损失的风险,一是银行管理的理财计划一旦出现损失,银行为了维护形象可能用自有资金消化;二是如果低于收益幅度内预期的最高收益向投资人支付,也会导致形象损失。

(2)在产品风险特征上,一般的基金产品投资环节的风险以及持有人的风险都较大。目前的理财计划产品在发行或最终支付环节具有无风险或低风险特征,银行在投资环节产生的风险往往因保证收益而不能转嫁到投资人身上。银行的风险在于对收益预期估计过高,而受到利率等因素影响后不能缓解,在浮动收益范围内按较低的标准支付而影响信用。同比而言,理财计划不与投资对象挂钩,投资人也无需知晓,所以目前的产品具有保本刚性与收益弹性。

总之,从风险承担主体、风险点的多少、风险特征等角度分析,理财计划中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要小于基金。理财计划中因为商业银行可以获取多种直接和间接收益,只要控制好产品设计、收益率测算等关键环节,并扩大理财计划的规模效应,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理财计划的产品风险因为跨市场、费用低、融资成本低等原因也能够得到一定的稀释。

客户需求与客户特征

“双低产品”(即低风险、低收益)是目前银行客户的主要需求产品。在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个层级关系中,多数基金只能满足流动性和部分安全性的要求,而收益性连续多年没有保障。理财计划能根据流动性要求设计产品,能够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比较基金而言,理财计划产品符合或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要。据某商业银行对委托人投资心理的调查表明:一般客户将风险分析或风险大小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考虑投资收益的大小。调查结果为:投资人最强调买收益的可能性,“有收益,无直接风险或收益大于风险:买入;风险大于收益:买一点或不买;收益不稳定:不买”。

进一步分析两类产品的客户,具有下述共性或个性特征:

(1)客户构成中,基金首先面对的是广大的不特定的客户,理财计划面对的是银行内的客户,当然,银行还希望吸引行外或系统外的新客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一些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中,存量客户占20%~30%,新增客户比例达到70%~80%。

(2)目前,客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收益预期、安全性等因素。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同期存款利率有较高收益率,使部分追求安全性的客户更愿意购买。

总之,从职业、性别、年龄、区域等方面分析两类产品的客户构成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或整个金融市场能够提供客户选择的金融产品较少,而市场潜在的客户群体庞大,加上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刚起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客户被挖掘、细分、重新定位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监管体制与监管重点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实际监管的做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计划与基金监管的类似之处有:确定了开展相关业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需要上报产品的申请及说明、实施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等;高层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或证监会)审批、派出机构协助监管的体系;具体业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对产品进行调查、检查等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权限和措施等。不同之处主要有:理财计划监管环节少;监管手段所体现的对违规处罚方面,《基金法》对行为界定较细、处罚额度明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只是进行了框架性规范。

监管机构对理财业务监管的重点是落实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客户权益保护制度。对基金的监管重点是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落实制度设计从而实施对份额持有人的权益保护。在理财计划发展初期,采用“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原则,有利于完善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推动理财计划与基金共同发展

计划与基金存在关联与竞争关系。在关联性上,一方面,基金不能投资于理财计划,基金则成为理财计划的投资对象。例如,广发银行的“薪加薪B计划”和深发展的“现金增利计划”,都是月结型产品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季结型产品投资于短债基金。上述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也较大。另一方面,据三季度货币市场基金的季度报告,投资于银行存款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说明了基金也缺乏合理、足够的投资范围和对象。基金投资银行存款、理财计划又投资于基金,至少说明目前存在着较严重的市场壁垒与政策限制,以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竞争关系上,基金业低潮情形下理财计划凸现的竞争优势使部分投资人由买基金转而买计划产品,使基金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理财计划的实际投资人。但是,面对众多的潜在客户群体、超过15万亿元以上的居民储蓄存款,理财计划不仅发展潜力大,对基金的冲击也十分有限。

银行作为客户集中地,利用网络化的营业网点和先进的技术系统等,为基金和理财计划提供了综合的交易平台。所不同的是,基金只是利用了银行的通道和客户群,而理财产品则由银行利用自身的客户、资金、技术、信誉以及投资渠道等优势自行发起设计或管理。

预计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单一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因此,商业银行应整合资源,提高综合营销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在把计划作为固守存款阵地手段的同时,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推动理财计划与基金共同发展,除前述对应的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务平台,不断推出创新型、特色化的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理财产品在创新上归为两类:一是流动性灵活化,以延伸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为代表;二是本外币通过衍生产品联系起来,以外币的高收益弥补本币的低收益。银行应综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服务内容,构造基于财富管理模式的业务发展平台,全面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地创新:第一,延伸投资品种,将投资品种从目前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延伸至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第二,实行“差异化创新”,一方面,以流动性变化为主题,将收益与期限有效结合起来,丰富理财产品链,另一方面,在推出“双低型”产品基础上,将理财产品都与某种金融衍生产品挂钩,适当推出高收益、高风险的“双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