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汽车 物流成本 控制 管理

一、汽车生产物流与物流成本控制

汽车物流主要是针对汽车生产制造行业的一种综合性的物流管理,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集合包装、现代运输、仓储、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信息处理为一体。汽车物流是生产原料的供应厂商、生产制造厂商、物流配送中心之间的桥梁,主要是为了实现产品从生产出来到销售出去的环节的沟通。主要的内容有供应方面的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回收物流。汽车生产物流贯穿于整个汽车生产的过程的一个物流活动。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其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就是企业在发生物流行为的全过程的每一笔物流费用进行统计、监督并且做出适时的调整,并且对于这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的力度要不断的加强。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资源分析,找出所有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的方法。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不是单个的考虑其中的某一环节,而是需要把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物流成本都要考虑在内。通过汽车产品效益与生产成本的对比,进而寻找最小化的物流成本。把汽车生产成本物流的控制与管理扩展到汽车行业的每一个部门,形成大格局的物流成本控制。

二、我国汽车生产物流成本控制原则与问题分析

1.汽车生产物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汽车成本物流控制和管理要面面俱到。具体来说,在生产物流的全过程要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每一个环节的预算都要包括在内;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此外,还有全体员工的控制,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加入到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其次是目标控制原则。汽车生产企业的重要的经济指标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既定目标,物流成本控制是目标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参照汽车生产企业既定的目标,对于生产物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来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再次是经济性原则。提高汽车生产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节省各方面的投入,经济性原则贯穿汽车制造行业的全过程。最后是重点控制原则。汽车制造行业重点控制的环节是偏离既定目标的部分,管理人员可以对于重点环节进行控制,不断的把生产制造物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效率提高。

2.我国汽车生产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分析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产品种类繁多,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无论其生产物流成本控制多么现代化,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对我国汽车生产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企业在生产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用在加工制造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存储、搬运等物流活动中。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缩减搬运和存储时间来提高物流成本的控制力度,这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研究。而部分汽车企业对于生产物流有着严格的考核指标。但是,在一些大型汽车的生产厂区,中央通道在货运车辆密集阶段会发生交通的拥堵,严重影响了生产厂区物流的畅通无阻。按照每天拥堵五次,每次拥堵五分钟来计算,就会有二十多分钟影响产品的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而对于一些零部件的供应商而言,物流状况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这些零部件无法按时到达生产车间,直接造成生产车间因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产延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随着汽车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运行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成本控制已不适应汽车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与生产经营的需要。所以,汽车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的新模式必须要提上日程。

三、我国汽车生产物流成本管理的新模式

汽车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形势制定出物流成本最小化、效益做大化的生产物流模式。根绝物流成本的控制预算可以看出,运用第三方物流,可以很好的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有些汽车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物流都可以纳入第三方外包物流的范围之内。汽车企业生产零部件的数以千种,可选择部分纳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制定物流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的情况下,会逐步把国外的采购业务也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经营。委托合同是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关键,尤其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要采取妥当的处理方式,才不至于影响合作的效果。就委托来说,有的汽车企业采取了物流的模块逐渐外包的方式,对于第三方物流采取激励的措施形成规模化物流,从而控制生产物流成本。汽车企业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事先达成一个协议,根据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均给予不同的物流方案,然后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属于短期的合作项目。一旦物流放达到了汽车企业的既定标准,合作就会继续,否则,终止合作。要想达到长期的合作的目的,物流方必须为企业量身打造一个专业化的物流团队,把费用控制在汽车企业生产物流的控制的标准之内,物流公司承担一些设备和员工的培训费用,在适应汽车企业外部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调整物流运输方案。这样一来,汽车企业就会与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适应了企业不断的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把生产物流的成本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全方位的考虑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做好企业生产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是降低企业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邓丽君,孙宏声.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1(09).

[3]龚雷.汽车物流成本优化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油田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M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38-01

引言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成本与产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油田企业就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本文从人工、施工、生产、物流四个方面分析了油田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希望对提高我国油田企业的成本控制有所帮助。

1 新形势下,我国油田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工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油田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对人工成本控制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油田企业对人工成本概念理解片面,认为人工成本就是人工工资,忽视了人工成本中的社会保险等其他福利待遇。此外,油田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没有做好事前控制,加上目前我国的油田企业普遍存在施工范围广、施工人员复杂等现象,缺乏规范的管理措施,导致人工成本信息准确性不高,人工成本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共享情况不到位,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工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

1.2 施工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油田企业施工成本控制项目已采取一些措施,但与国外先进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相比而言,我国油田企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主要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我国油田企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油田企业施工成本控制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二是施工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油田行业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施工工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油田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

1.3 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开采量的大幅度提升直接刺激着油田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企业都面临改制的挑战,油田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争取项目,谎报企业效益,加上油田企业人心涣散,工作消极怠工,不仅对生产资源造成严重浪费,而且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治理措施,影响了我国油田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质量。另外,我国油田企业在生产成本的预算控制方面做得不到位,生产成本预算范围窄,内容片面,在资金流量等方面得分析不科学,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油田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

1.4 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油田企业为了统筹企业资源、减低物流成本,都积O应用了新技术,比如大部分油田企业都引进了ERP等技术,但是由于油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理解不全面、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提供的物流成本管理信息不准确以及物流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我国油田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核算范围、内容不全面,无法完整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二是物流成本不明确,与其他成本费用相混杂;三是忽略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这些问题对我国油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存在很大影响。

2 提高我国油田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2.1 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的对策

在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方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油田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增加职工福利等措施,全面调动油田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生产总额与职工工资等福利待遇的关联性,并不断加强对职工成本控制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树立节约、高效的生产意识。

第二,为了对人工成本进行有制度、有约束的管理,将人工成本控制作为企业预算管理中变动费用控制的一部分,不仅要重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控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还要重视企业人工成本预计与实际情况,在每年的财务决算中,将实际与年初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油田企业人均成本与人均效益情况,为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第三,在人工成本控制中采取硬性控制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的办法,从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角度,确保人均成本与人均效益相平衡,从而实现人工成本控制。

第四,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改变用工方式、将劳务费作为职工工资费用的一部分等措施,规范劳务费用支付形式,促使各类劳务用工的支出合理化。

2.2 施工成本控制方面的对策

目前,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着改制的挑战。为了在高质量、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油田企业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创新油田企业施工工艺,建立完善的动态成本控制体系,实时利用施工项目进度、施工实际成本、施工成本预算数据评估成本控制的效果。发现施工中存在成本控制问题时,及时进行分析解决,保证后期成本控制的顺利进行。而且,实施动态成本控制,为成本管理人员对未来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提供了基础依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成本中的不可预见费用,提高了施工成本控制效果。

2.3 生产成本控制方面的对策

在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是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生产成本控制,油田企业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成本控制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严格对各个生产项目进行预算评估、预期效益评估,以保证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积极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改进生产方式,简化工艺流程,并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有效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三是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油田企业生产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降低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成本提升,从而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2.4 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的对策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物流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提高油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水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整合物流整体结构,对物流模式中一些不必要的中间作业流程进行精简;第二,合理规划油品输送过程,应用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第三,采用低碳运输方式,并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器材,减少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残留量。

参考文献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8301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日益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生产企业也不例外,物流成本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物流成本是指在企业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和时间上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着生产和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回收利用等过程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具体来说,它是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1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是指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汇集与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过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可以揭示出企业物流成本全貌,不仅能够为企业物流经营决策提供信息,而且便于及时发现物流经营活动中的问题,有利于物流成本的控制。上世纪末以来,企业面临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物流自动化日趋普及,物流哲学适时兴起,包括了各种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费用下降,物流费用提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而目前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中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也没有专门的方法针对物流进行成本核算,仅仅是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进行度量。由此看来传统的会计方法核算物流成本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服务)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关键是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率的确定。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即企业间接成本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作业“驱动”的结果,其发生额的多少与产品产量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作业数量相关,成本驱动因素是分配成本的标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是产品(服务)与资源之间的中介。

以作业为成本法来核算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或劳务),最终形成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具体说来,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的基础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规定,比如装卸时间、包装时间等,因而它能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会计中标准成本背离实际成本的事实。

(2)可以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强调事前、事中作业成本控制,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并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把这一原则应用于物流成本控制,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3)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按物流费用的发生情况划分责任中心,不仅便于分清低效和浪费的原因,也易于确定责任人。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业绩的计量和考核。

(4)作业成本法使成本计算与适时制生产系统(JIT)相结合,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的统一,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范文第4篇

一、BPR的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生产要素重构

(一)BPR的基本思想

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源于1993年迈克尔。海默在《企业流程重构—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突破企业中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过程是一组有界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和活动集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每种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特定的转换机构实现的。怎样运用BPR的基本思想,重构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呢?

(二)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

传统的生产要素仅指原材料、机器设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和信息要素显得愈来愈重要。

企业是个生产经营体系。企业为了从事生产或劳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劳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反映这种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系统主要是由人、财、物、信息、目标等五个要素所组成。(见图1)

(三)现代企业系统是生产要素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转换机构

由上述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可以抽象地看作是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见图2)

企业系统输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经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物质产品、增殖了的资金、局部革新了的技术、以及具有新作用的信息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国际形势、社会变动、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动向、市场状况等,都会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吻合,密切衔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重构

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包括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企业的信息流程。

1.企业的产品流程

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有用性和价值。产品的有用性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即产品由何种原材料制成;二是效用特征,即产品的用途、性能等,它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加工制造而成的;三是外观,即产品的形状、涂色、包装等,使产品不但能用,而且外观要美。产品形成、生产出来之后,就可投入市场销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产品也要不断更新变革。产品更新变革之后,生产过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改造,或根本性的改造。这个过程的运动程序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进行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供用户使用和消费;在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并了解和研究使用中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产品流程。

2.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同时随着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获得资金成果的价值流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销售之后,要对各种耗费进行补偿,同时要获得盈利。所以对整个产品流程要用货币形式,从价值方面进行核算、监督、控制,使产品在充分利用资源和最经济、最合算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系统、财务系统来表现企业的产品流程。伴随产品流程,并以货币形态来反映、监督、控制产品流程的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价值流程。

3.企业的人事流程

生产经营活动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而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录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奖惩、升迁,以及质量要求、数量控制、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应按照企业产品流程各部分的客观要求合理安排,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人事行为,以劳动的数量、质量、管理方式、劳动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主导产品流程正常、有效地进行,这样的人事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企业的人事流程。

4.企业的信息流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通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为管理服务。企业的计划系统也包括在企业信息系统之内。由于它的作用重要,因而在企业系统结构图中单列出来。反映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的运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信息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信息流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令,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市场状况、经济动向、国家计划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适应外部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重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系统结构的特征

1.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

企业是由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以及资金、信息、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的。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以人为主体实现人机结合。企业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劳动力手段的效能,在人的合理结合中,创造企业效益。

2.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影响企业系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内部、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就是为了适时调整结构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对环境施加影响,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

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系统,如科技开发分系统、生产分系统、营销分系统、财务分系统、人力资源分系统、后勤服务分系统等。分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更细的子系统等,例如,生产分系统可以划分为各种产品的生产体系,每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一个分厂,分厂中设有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上所述,企业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企业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子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为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关联,因而企业系统又是个多目标系统。根据企业系统的层次和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结构和功能,并使其合理化,是企业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企业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殖负有责任。如何反映和控制这种责任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为:供产销,且供销环节的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本控制仅限于“制造成本”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原料采购,其经营环节为:销产供,且供销渠道变化,价格波动频繁。因此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冲破偏狭的“制造成本”领域,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三)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功能重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标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增殖能力,这就要求经营者创造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获利能力。其对策是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更不是孤立系统,应属于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因此,该系统从空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应涉及到设计成本和流通成本;从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应包括事前、事后控制。具体讲,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决策预控功能

系统的决策预控功能是指企业不同层次的经济责任单位,在该责任单位经营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责任成本范围内,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控行为。这种事前预控应包括的内容为:第一,决策风险的预知性。市价的波动性带来决策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在正式经营生产之前,予以充分揭示。因此,各责任单位的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拟定出最不利条件下的经营方案。把决策风险,预先控制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第二,决策单位的层次性。责任单位的层次,也许是车间,也许是厂部,也许是某一企业集团。不同的责任单位,有不同的责任预控目标。衔接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责任单位的利益所使用的计算工具——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第三,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决策方案是否可行所依据的原则只能是经济评价的原则,即不仅要评价该方案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评价市场上的可销售性,更要评价经营方案的可获利性;第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预警系统。决策过程,正是各责任单位,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发现、补充、优选方案的过程,即科学化决策过程。

2.成本预测功能

企业全面的成本预测,是使企业“内部”生产能力适应于“外部”市场状况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的研究,停留在“制造成本”领域。其责任成本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与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销环境相对稳定,抓住了“制造成本”,就等于抓住了经济效益的“源头”。

当企业的供产销经营模式被销产供模式所取代时,客观上宣告了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过时。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从“源头”控制,即从设备选型、产品设计开始。因为“源头”控制的缺陷,对于产品制造成本而言,是一种先天不足。“源头”控制,直接影响“制造成本”的料、工、费、责任成本控制,应以“源头”控制为起点。“源头”控制,离不开市场调查和成本预测。责任成本“源头”控制制及成本预测功能如图4所示。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设计、生产,销售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全面性的特征。

3.责任预算功能

责任预算是责任目标的具体化,是责任成本控制的分项展开,其实施步骤为:

第一,计算责任成本的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责任成本预算成本其中:责任成本预算额=(实际产量×单位变动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固定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

第二,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按财务分析的“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并分析计算出“量差”和“价差”,查找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第三,追溯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的追溯过程,是各经济责任单位所负责任的追踪过程。例如,销货部门反馈的信息是:产品质量差、次品废品多,退货、退款频繁,其追踪过程,如图5所示。

第四,责任预算、绩效考评。各经济责任单位的净收益=该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物量或劳务量×内部转移价格-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4.产销预调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出发点,应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获利能力,而最大获利能力的取得,有赖于从“工厂”到“市场”的全方位的衔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产品仅属于获利的载体。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降低获利载体的劳动消耗,使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惊险跳跃”中,风险最小,获利最大。“惊险的跳跃”的全过程,正是产销预调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产销预调功能,如图6所示。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荣秋。生产计划与控制:概念、方法与系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生产成本控制流程范文第5篇

(一)BPR的基本思想

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源于1993年迈克尔。海默在《企业流程重构—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突破企业中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过程是一组有界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和活动集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每种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特定的转换机构实现的。怎样运用BPR的基本思想,重构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呢?

(二)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

传统的生产要素仅指原材料、机器设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和信息要素显得愈来愈重要。

企业是个生产经营体系。企业为了从事生产或劳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劳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反映这种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系统主要是由人、财、物、信息、目标等五个要素所组成。(见图1)

(三)现代企业系统是生产要素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转换机构

由上述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可以抽象地看作是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见图2)

企业系统输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经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物质产品、增殖了的资金、局部革新了的技术、以及具有新作用的信息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国际形势、社会变动、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动向、市场状况等,都会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吻合,密切衔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重构

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包括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企业的信息流程。

1.企业的产品流程

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有用性和价值。产品的有用性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即产品由何种原材料制成;二是效用特征,即产品的用途、性能等,它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加工制造而成的;三是外观,即产品的形状、涂色、包装等,使产品不但能用,而且外观要美。产品形成、生产出来之后,就可投入市场销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产品也要不断更新变革。产品更新变革之后,生产过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改造,或根本性的改造。这个过程的运动程序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进行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供用户使用和消费;在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并了解和研究使用中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产品流程。

2.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同时随着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获得资金成果的价值流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销售之后,要对各种耗费进行补偿,同时要获得盈利。所以对整个产品流程要用货币形式,从价值方面进行核算、监督、控制,使产品在充分利用资源和最经济、最合算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系统、财务系统来表现企业的产品流程。伴随产品流程,并以货币形态来反映、监督、控制产品流程的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价值流程。

3.企业的人事流程

生产经营活动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而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录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奖惩、升迁,以及质量要求、数量控制、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应按照企业产品流程各部分的客观要求合理安排,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人事行为,以劳动的数量、质量、管理方式、劳动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主导产品流程正常、有效地进行,这样的人事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企业的人事流程。

4.企业的信息流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通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为管理服务。企业的计划系统也包括在企业信息系统之内。由于它的作用重要,因而在企业系统结构图中单列出来。反映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的运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信息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信息流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令,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市场状况、经济动向、国家计划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适应外部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重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系统结构的特征

1.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

企业是由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以及资金、信息、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的。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以人为主体实现人机结合。企业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劳动力手段的效能,在人的合理结合中,创造企业效益。

2.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影响企业系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内部、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就是为了适时调整结构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对环境施加影响,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

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系统,如科技开发分系统、生产分系统、营销分系统、财务分系统、人力资源分系统、后勤服务分系统等。分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更细的子系统等,例如,生产分系统可以划分为各种产品的生产体系,每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一个分厂,分厂中设有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上所述,企业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企业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子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为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关联,因而企业系统又是个多目标系统。根据企业系统的层次和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结构和功能,并使其合理化,是企业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企业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殖负有责任。如何反映和控制这种责任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为:供→产→销,且供销环节的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本控制仅限于“制造成本”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原料采购,其经营环节为:销→产→供,且供销渠道变化,价格波动频繁。因此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冲破偏狭的“制造成本”领域,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三)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功能重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标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增殖能力,这就要求经营者创造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获利能力。其对策是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更不是孤立系统,应属于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因此,该系统从空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应涉及到设计成本和流通成本;从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应包括事前、事后控制。具体讲,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决策预控功能

系统的决策预控功能是指企业不同层次的经济责任单位,在该责任单位经营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责任成本范围内,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控行为。这种事前预控应包括的内容为:第一,决策风险的预知性。市价的波动性带来决策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在正式经营生产之前,予以充分揭示。因此,各责任单位的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拟定出最不利条件下的经营方案。把决策风险,预先控制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第二,决策单位的层次性。责任单位的层次,也许是车间,也许是厂部,也许是某一企业集团。不同的责任单位,有不同的责任预控目标。衔接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责任单位的利益所使用的计算工具——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第三,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决策方案是否可行所依据的原则只能是经济评价的原则,即不仅要评价该方案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评价市场上的可销售性,更要评价经营方案的可获利性;第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预警系统。决策过程,正是各责任单位,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发现、补充、优选方案的过程,即科学化决策过程。

2.成本预测功能

企业全面的成本预测,是使企业“内部”生产能力适应于“外部”市场状况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的研究,停留在“制造成本”领域。其责任成本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与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销环境相对稳定,抓住了“制造成本”,就等于抓住了经济效益的“源头”。

当企业的供→产→销经营模式被销→产→供模式所取代时,客观上宣告了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过时。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从“源头”控制,即从设备选型、产品设计开始。因为“源头”控制的缺陷,对于产品制造成本而言,是一种先天不足。“源头”控制,直接影响“制造成本”的料、工、费、责任成本控制,应以“源头”控制为起点。“源头”控制,离不开市场调查和成本预测。责任成本“源头”控制制及成本预测功能如图4所示。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设计、生产,销售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全面性的特征。

3.责任预算功能

责任预算是责任目标的具体化,是责任成本控制的分项展开,其实施步骤为:

第一,计算责任成本的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责任成本预算成本其中:责任成本预算额=(实际产量×单位变动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固定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

第二,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按财务分析的“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并分析计算出“量差”和“价差”,查找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第三,追溯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的追溯过程,是各经济责任单位所负责任的追踪过程。例如,销货部门反馈的信息是:产品质量差、次品废品多,退货、退款频繁,其追踪过程,如图5所示。

第四,责任预算、绩效考评。各经济责任单位的净收益=该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物量或劳务量×内部转移价格-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4.产销预调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出发点,应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获利能力,而最大获利能力的取得,有赖于从“工厂”到“市场”的全方位的衔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产品仅属于获利的载体。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降低获利载体的劳动消耗,使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惊险跳跃”中,风险最小,获利最大。“惊险的跳跃”的全过程,正是产销预调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产销预调功能,如图6所示。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荣秋。生产计划与控制:概念、方法与系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