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语文阅读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其教学过程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特色,合理分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比重,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况

小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在拼音方面、写作以及阅读方面,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相对较低。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的基本板块是阅读教学,阅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传授,只有将这三个板块完成好就可以较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偏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度看重课内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看重课本内部已经设置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够。课外阅读教学往往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若是教师不注重课外阅读教学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相关方面的阅读能力较差。

2.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兴趣相对较弱,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掌握不充分。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目前,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偏少,忽视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技巧也比较薄弱,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较陈旧与传统,没有根据阅读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来制定阅读教学方法。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整体的发展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单一与陈旧的教学方法,所有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较低,最终导致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差,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小学教师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轻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投入较少,在阅读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成果比较少。这种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时展所趋,下面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发展,还要相应地穿插课外阅读的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适当填充,课外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语文教师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传授阅读技巧的讲解,从而整体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学课堂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点拨、启发和鼓励,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上。教师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办理阅读综合交流活动,全方位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特性,将其充分结合。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畅谈语文阅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同时也要积极分享阅读的基本技巧,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路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22):240-245.

[2]赵光辉,叶少雄.实践取向观照下的第二课堂建构――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视角以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5-58.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90-101.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第2篇

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 2.高中语文走有效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操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的选择。

 3.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有效性的教学阅读策略研究。这个有效性,绝不同于阅读的功利性,这个有效性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还是阅读审美,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延伸。 转贴于 中国论文

 4、教师在“五步阅读法”课堂的作用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综合能力的基础教学,而阅读量是用来衡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标准。课本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任务和教学指导,在语文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一、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分析

(一)在阅读量上,文章类型分布不均

首先,文章的类型分布上,现代文居多。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类型和内容方面都比较倾向于现代文的阅读,虽然增加了诗歌和散文等形式,但数量较少,所以学生在阅读量上,也形成了文章类型分布不均的现状。其次,在课本课文形式的分布上,比例不均,影响了学生对个别文体的深入了解,在写作形式上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对写作体裁的掌握。

(二)对课文的精读、略读的设计

在课本的阅读形式上,分别对精读和略读的文章进行了调整,在最大限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本对题材比例进行了调整,使初中语文教学能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的改革中,对课文的精读和略读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课本阅读量的增加,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增加课外阅读是对课本阅读量的补充

此外,在课本阅读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时候,要从增加课外阅读量上来补充。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促进了学生积极探索课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对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的思考

(一)完成阅读量的内在要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是对学生积极阅读的一个促进。所以在阅读中,不仅要重视数量,还要重视质量。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并通过共同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并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不仅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拓展,还增强了写作能力。这是学生增加阅读量的一个内在要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与学生的默契配合,来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中所要求的阅读量。

然而,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时,也要重新审视阅读量。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绝大部分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学习能力强并且具有优质潜能的学生来说,在阅读量上,不仅可以完成课本的内容,还能通过课外阅读补充自己的阅读量。而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来说,恐怕只能尽力完成课本上的阅读量。这就让学生的阅读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也影响着阅读量的实施。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掌握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阅读量增加的外在影响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对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新课改之前,对语文教学多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阅读量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初中语文阅读量的要求,也逐渐体现在课程标准上。课程改革中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以往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逐渐重视了学生对语言的能力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出的加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课程标准对要求学生扩大阅读、从阅读中学习语言并强化记忆,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量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策略。随着在教学中对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让语文教学向语文阅读的方向发展,实现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教学转型。

(三)对阅读质量的把握

在追求阅读数量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阅读的质量,不要让数量迷惑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首先要对课文的难度定位,在课堂阅读中,能让大部分学生所理解,以取得课堂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果对课文的难度选择不恰当,就会让课堂阅读进度受到阻碍,以至于不能完成阅读任务,不仅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在质上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所以在选材上,教师要仔细地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择,不仅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本的阅读量达到要求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思考空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精读和略读两种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三、结束语

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的分析,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课本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充实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强健.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构建——浅谈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科技的整合[J].学苑教育,2011(12).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阅读 作用 功能意义 大学语文

引言

目前,在我国高校语文课程的开设开展相关问题方面,大量的专家和学者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高校语文课程的开设任务、培养目标围绕着素质教育展开;教学模式、内容以及语文教材的选定也都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我们将其归纳之后发现,高校开设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阅读以及口头运用等文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综合水平,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及阅读的功能意义

语文阅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阅读教材是孔子编订的《六经》,在我国古代,阅读是教化大众、推行伦理教育的必要手段;之后,阅读的作用逐渐有所变化,更多的是作为写作揣摩的榜样。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求的不同,使得阅读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及学习功能更加重要。教育心理学专家以为,人类的阅读过程是精神产品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大脑进行不断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也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学业完成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首先明确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处在主体地位的,高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尽量满足学生的思维要求,这是学生学业完成、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

除此之外,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掌握牢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这是学生是否达到深层次学习的反映,也决定着学生能否独立的完成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阅读《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宝黛初会”的情景,黛玉眼中的宝玉衣着华丽,将宝玉养尊处优特殊地位表达得一清二楚,也是黛玉观察细致入微的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注重细节之处,详细分析文章细节能够更好地领悟全文的内涵,达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表达技巧的领悟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在涵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文章更深层次蕴含内容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而当学生善于进行想象、体察“言外之意”的时候,他们思维中的创造性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学生的头脑再也不是储蓄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随时都会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二、高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的“道”就是洞察,“器”是技术。我们并不缺乏教育技术,缺乏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洞察。当教育者把学生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的大事,将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基于此,教师和家长便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入手,激发课内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赋予学生生存的能力和幸福的未来。

阅读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阅读习惯决定着阅读品位、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高校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全面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语文课程的开设决定了阅读在高校学生中的推广。我国高校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决定了高校语文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语文课程肩负着经典阅读推广的重大责任。高校的语文课程开设,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桥梁,肩负着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责任。非常明显,语文这门课程和任何其他课程相比,它在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次,众所周知,高校语文教材将许多闻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包含在内,尤其是将国内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重中之重,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清清楚楚。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感受,是明确中华文化重要价值的过程,进而深度思考我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学习语文,能够炼化其性格,培养其情操;最后,我国高校语文课程提倡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式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出学生较高的语文文学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在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高校语文课程的开展起着最主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围绕高校语文课程开设一系列的拓展阅读活动。课本当中能够选择的经典作品数量是有限的,想要学生能够接触到、阅读到更多的经典名著,那么拓展阅读活动是必要的。叶圣陶在《对于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们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习行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浓厚的阅读兴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这是学生阅读面加宽、综合分析能力提升、主动学习热情提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已经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语文课程体系。例如,比较著名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在全校范围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包括四大名著的欣赏研究等课程。再例如,云南师范大学也推行了一系列的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论语导读、老庄选读、唐诗宋词的鉴赏等课程。这些都是高校拓展经典阅读的典范,能够给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高校语文教学拓展阅读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自身的真实需求将重点的篇章进行解读,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经典作品、理解经典作品深层次表达的涵义。以《庄子・秋水》(节选)这篇文章为例,高校语文教师在讲解时,不但要明确哲学知识及道家文化对于理解作品的重要性,还要将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家思想,时刻注重拓展阅读的开展。教师应该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庄子・秋水》(节选)就好比是“渔”,学生掌握了“渔”,才能自己去“渔”,可以将日本著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作为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材料,由此,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高校语文教材还同时采用多本配合方式,依读者专业和语文程度的不同,分别配备了各级别的《拓展阅读本》,力求将培养综合语文素质与扩大阅读面相结合,目的在于希望教材系列兼具课堂选讲与学生课外“悦”读收到双重功效。

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经典精炼,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教师,要盘活课内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材所要呈现的主旨,巧妙选择和设置教学方法与环节,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激情感悟中完成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作为教师,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的凝练,阅读能力的迁移运用,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从字词句篇着手,结合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做到读思结合、文道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大学生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如果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变讲读为导读;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不但能使学生掌握阅读这一基本技能,为学业成功取得先决条件,还能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加强课内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总之,将课内精读与课外广泛阅览结合起来,课内外阅读和谐发展,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的研讨和交流代替教师的讲授,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必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质的提高和飞跃。语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31.

[2]史丰.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23).

[3]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92.

大语文阅读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现状 思考

课文阅读量是指阅读文章的总数量,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文数量呈递增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值得深思。

一、小学语文阅读量的现状

1.课文整体数量的对比

课文阅读量是指整套课本中阅读完整的文章数量,主要包含精读、略读、选读课文和练习部分中的诗文。为方便计算,又被称为课文数,用于衡量学生阅读量。分析统编版和九义版、课标(人教、江苏、北师大)不同版本教材课文数,可发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统编教材后,各套教材的课文数日益增加。这三个版本均在不同时期,承担着对学生语文识字、阅读及作文等能力的培养任务。同一时期的江苏、北师大、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课文数逐渐从少到多排列,说明北师大和人教版的编写阅读教材的思想接近。

2.不同年龄段课本的阅读数量对比

由于小学生发育速度较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具有明显差异,凸显出不同的教育需求。站在教材与教学角度,常以低、中和高三个阶段作为评价单位。但从教材角度出发衡量不同年龄段的课文数量,能够为不同年龄层的小学生提供阅读数量参考。课标人教版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课文数量逐渐增加,而统编版和九义版都侧重在中年龄段安排更多课文,低年段数量最少。其中统编版和九义版教材都以教授学生识字为主,较少设置课文阅读,而课标教材侧重在低、高年段安排阅读。

3. 课文语言的积累量对比

积累课本中的段篇、语言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各套教材都有背诵量要求,按照从多到少顺序排列,分别是九义版、江苏和人教课标、统编、北师大课标,九义和江苏版背诵量较多。但从平均每册背诵量方面看,江苏版课标多于人教版、北师大版,反映教材编辑者对背诵的不同观点。九义版、统编版的背诵量比较多,体现了人教版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培养。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1. 课文数增长变化的因素

在过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基础知识学习,未对学生积累阅读量提出要求。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文数呈现递增趋势,对课本阅读背诵作出合理调整,使积累语言、增大阅读量的理念被纳入到教学规划中。虽然课程标准未对课文数量、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但背诵积累细化后,对教材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去除了语文技巧繁重的不良因素,逐渐转向大语文阅读。

例如北师大课标教材中课文共有576篇,仅次于人教课标的615篇,充分说明该版教材编辑过程中,能够充分与时俱进,逐渐重视提高学生阅读量的教学理念,通过传递更多的语文信息,实现学生的最大阅读量,从而不断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2. 课文阅读量达标的内部因素

由于课文数量不断增加,要求教、学双方需合力完成课本阅读,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消化和吸收,在规定课程内互动完成阅读量。但由于教学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学生积极性差等,造成规定阅读量不能完成,课文的难易程度、篇幅也对课文阅读完成具有影响。

例如在北师大课标教材中,印张总计93.75张,平均印册7.8册,字数187.5万,各项数据在全部教材中最高,说明该版教材篇幅较长,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需安排更多课时授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吸收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对课文阅读量的完成具有一定影响。

3. 课文数合理值分析

在阅读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中等资质的学生在规定的课程里,合理实现阅读吸收最大值,不增加学生的阅读学习压力和疲惫烦躁感,使学生能够主动愉悦地进行阅读。同时,教学还应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特点,选择合理的阅读篇幅和难易程度。根据不同资质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阅读量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或略高于该范围,留出学习思考空间,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达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

例如北师大课标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其规定的不同学段的背诵篇目总记诵量和平均记诵量最低,对此需给予合理调整,适当增加背诵篇目,并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阅读计划和目标,通过略读、精读以及拓展阅读不断满足各学段、各学习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

课文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整体数量、不同年龄阅读量以及语言积累量等现状,并结合实例进行课文阅读增长因素、达标内部因素和数量合理值制定等思考,以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