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志愿者是辖区居民自愿为社区服务的积极分子。

二.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和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三.志愿者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四.志愿者要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高品质完成服务任务。

五.要从服务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居民迫切需要服务的内容上上手,真心为居民服务。

六.以自身的行为倡导奉献精神,把爱心献给社会和急需帮助的人,实践友爱、互助、奉献。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管理运营机制;服务模式;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公益组织为载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活动。管理则是组织中的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就是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整合和高效率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意义。然而,要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良性、长效开展,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中管理运营机制和服务发展模式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管理运营和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服务社会。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1.志愿精神本质和内涵的社会化趋势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当前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理解尚存在偏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统意义上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行为一向被认为是品格高尚的人群参与的无偿助人活动,实际上,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存在误差的。

2.志愿者组织体系化趋势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志愿者组织在管理和运营上逐渐形成了配套的准则。在相应的管理机制下,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逐渐体系化。

3.服务法制化趋势

1999 年以来,广东、北京等省市的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制定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目前已有山东等13 个省和成都等8 个市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和一些地方志愿管理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强制性、操作性还需提高。国内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行动。

4.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的志愿活动服务类型、参与方式和志愿观念上逐渐趋向多元化。从低层次、简单的服务方式到全方位的参与,从同质化、单一化、功利化的服务观念到多元的成长观念,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已迈向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潮流。

5.专业化培训趋势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不断扩展,其在志愿服务精神层面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培养。

6.运营网络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成为一种志愿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起一个集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活动策划、志愿主、客体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及保障、外部监督为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运营平台。

(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服务驱动力不足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多年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重智育,轻德育,志愿服务精神建设不完善,志愿服务的驱动力不足。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是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和外驱力。

2.管理运营机制不健全

(1)服务主体与需求对象对接路径不畅(路径不畅)。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应信息不畅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式的组织或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组织和管理。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2)志愿服务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在亲自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素质,不能有效的提供志愿服务。不少大学生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活动。

(3)志愿服务多为“组织运动式”服务,个体自觉服务程度不高。目前,志愿服务主要是依赖学校行政和志愿者组织的力量进行开展的。

(4)志愿者人群流动性大,功利心理较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低年级群体,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缺乏工作技巧等问题。

(5)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6)志愿服务组织纷杂,形式松散,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由志愿者组织、兴趣类社团、服务分队、项目培训基地和临时招募构成。由于志愿服务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运作中难以协调一致,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也给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增加难度。

(7)志愿服务注重形式,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

(8)管理侧重活动成果,忽视辅助精神建设。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的管理者只重视服务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其他辅的活动。

(9)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未能得到政府和学校相关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会因为经费匮乏或人员的不到位,对活动进程造成限制。

二、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及服务模式创新初探

(一)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模式

依托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社团开展志愿活动

当前,“志愿服务”在校团委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与各类志愿者社团进行推动,从宣传、招募、培训、活动安排、执行、绩效评估到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项目”基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创新基地、徐州市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培育下,已有三届志愿者接受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志愿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校地合作”模式,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1)高校与政府展开合作。高校拥有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高素质的志愿群体有着大量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阻力。通过与政府展开合作,可以确保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得以完善,同时,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项目,交由高校的志愿群体来完成。

(2)高校与社会的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与企业、NGO及民间公益团体进行合作。以福建省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为例,该NGO机构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合作,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为泉州、晋江、石狮等市的二百多家企业和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提供了志愿服务。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为企业和机构输送了大批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专业化人才。

(3)大学生志愿者与民间志愿者组织间联动。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公益联盟、彭城580爱心公益联盟、徐州春晖公益联盟等民间公益组织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组织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4.特殊事项下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为自然灾害和特殊群体筹措基金时,大学生群体会在志愿者组织的带动下自发的组织捐款捐物或是义卖活动。例如,在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赛会以及“非典”疫情时期和汶川抗震救灾等活动中,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时刻焕发着城市的活力和朝气,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色彩。

专业介入下的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育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服务理念来取缔传统的“施舍救助”,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很好的提炼、弘扬,同时要重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

政策性志愿服务模式

近些年国家也陆续开展了“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等政策类志愿服务。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逐步长效化、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实施人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运营机制

(1)CORPS模式化运营。司徒达贤教授(2003)提出了CORPS模式,在非营利性组织中CORPS五个因素基本构成了管理运营机制的整体概念,该模式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C:(Clients),服务的对象;O:(Operations),创造价值的业务运作,含规划与组织;R:(Resources),财力与物力资源,含资源的提供者;P:(Participants),参与者,含专职人员与志愿工作者;S(Services),所创造或提供的服务。这些因素既可以分开讨论,也可以推动在管理模式下的互动。基本的运作就是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需要的人。开展CORPS模式化运作,可以促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通过整体规划、流程设计、组织结构、权责划分等手段,高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更好的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志愿服务目标的完成。

(2)网络化运营平台模式。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落后、信息不对称、管理涣散、长效机制未健全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具有的分散性、临时性、专项性的特点,倡导引入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网络化运营具有传播速度快,易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组织、联系,网络方便、快捷,易沟通、反馈,资源整合高效,可以解决当下志愿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固定的网络平台支撑,有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宣扬与传承。

(3)项目化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实践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60年代初被我国应用于国防和航空等领域, 90 年代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一管理形式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项目化管理具有科学性、竞争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品牌活动建设,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保证服务工作的长效开展,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从招投标、检验监督、评优激励和资金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并严格执行项目化管理的工作程序。

(4)专业化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培训制度。通过基地培训,志愿服务讲座,参观社会公益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的培训;通过“高校志愿者联盟”框架,以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展开进行定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专业教育和理论培训。

(5)制度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实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活动的执行情况、活动效果、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实行荣誉奖励,确保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借鉴国外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推进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并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方案,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的成长。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出台志愿服务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法制化建设,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通过高校与政府、社会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根据社会需求,对志愿者群体实行分类培养和专业化管理,确保志愿者资源的优势化利用。校团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利用高校师资力量、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基地、非营利性组织和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能力和技能进行培养,通过与政府、企业、机构、民间公益团体的合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良性、长效发展,实现志愿服务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吉利;田田.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平台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 2013, 33(4): 125-128.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 N 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吕明芳.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之CORPS模式分析———以财团法人伊甸园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例[R].台湾逢甲大学,2010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91-93.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管理

志愿服务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文明进度等都具有密切关联性,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并且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本质,探究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展开讨论,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实践主要从枢纽型组织、档案登记以及注册平台等方面讨论,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与社会管理理论

(一)基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在文化角度上看,当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具备创新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是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关注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来说,属于我国公益历史在新发展时期的表现。相比于慈善家来说,志愿服务具备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承诺和坚守,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追求社会公益理念。所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企业所认可的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往往为基层群众,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人士。当前,多数人已经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队伍中,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二)社会管理学理论分析。从社会发展时间能够看出,我国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覆盖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持续增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相应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在金钱利益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也相应地导致志愿服务当中的奉献无私理念受到挑战。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的管理,技术与艺术化管理又属于科学性管理,需要按照社会规律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约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共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当代志愿者服务不仅发挥出志愿者的热情与激情,还需要深入认识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力量。(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点,且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同步,由此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较多。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当前,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都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从上述服务项目能够看出,城乡二元发展存在碎片化结构问题。以上问题都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致,尽管部分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和处理,但是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属于综合创新举措,包含维护措施、民生保障措施以及法律建设措施等,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又被称为公共管理创新。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下,应当不断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且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则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及时处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意识

(一)基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能够发现,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期间,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建国初期,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体系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具备社会的道德意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高尚的社会道德从来都不缺失,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普及率,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体现。(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仁爱与善良之传统,公益历史达到数千年之久。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文明具备时代特点,例如雷锋精神、服务春运、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都属于我国志愿服务价值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深入检修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且开展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政府、市场所连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开始不断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所以,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道德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之上,需要将社会管理职能分化到不同组织层面当中,使社会各界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以此降低管理成本。针对生产运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应当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公益性企业,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必须依靠强大的信念和号召力,有效结合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开发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织以及活动实践,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我国所颁布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能够看出,各级政府都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且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组织,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则应当优先录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按照志愿服务工作的改进意见可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等。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评价、服务记录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等,作为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三、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

(一)注重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应当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验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多数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百万级,说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具备准确性的特点,在日后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制度建设与设计方面,共同建设志愿者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志愿服务项目,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子项目,组织志愿团队参加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对于制约服务工作者的星级评定机制。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社会管理资源平台的作用,以此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在个人档案中添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情况。现阶段关于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以及星级评定都需要在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只存在系统登录计时,从而导致志愿者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能给予志愿人员的心理激励、社会宣传告知以及管理组织考察等信息比较少。所以应当在个人履历档案当中,增添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详细记录个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并且做好志愿服务登记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制度设计与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个人各项档案当中详细记录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及时奖励和表彰,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个人,使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当中能够优先录用。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且肯定志愿者的热情与投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激励工作中。基于志愿服务制度的设计角度,则应当体现在管理方法在公益活动上的应用,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能够全面认同志愿服务工作,以此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三)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功能。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雷锋精神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组织专门推行雷锋精神活动,志愿服务促进发展初始化阶段,就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管理组织,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发展,所以需要组织多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各项功能。

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整合资源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制度化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显著。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且多数人员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以必须要对志愿服务成果进行固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现阶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距离还比较远,能通过这样社会公益推动到深层发展结构中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维护社会公平。(三)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社会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不断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就业,到处可见社会环境的重建过程,若社会公众比较注重金钱利益时,将会影响公益道德的形成,所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当中,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志愿服务资源管理制度既能够检查程序的落实情况,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精神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设计和建设志愿服务制度。针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则通过立项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在个人档案上详细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经历,通过专项调研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文明型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蓓蓓.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创新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践[J].大学教育,2018,30(9):248-250.

[2]张翠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制度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调查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26(4):55-58.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通过结合高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推进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政府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

一、组织机制的完善

组织机制的完善,包括招募环节和培训环节的完善。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这一机制的实践应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申请阶段,在活动组织方或高校团委发出招募志愿者信息后,申请者可通过电话、信件或电子邮件、团体等方式报名,由招募机构对申请者的申请信息进行初步评价、筛选;二是笔试和面试阶段,可以对申请者的能力、品质形成直观的印象,以进行综合的评价;三是竞争、选拔阶段,通过对申请者条件信息真实性的进一步核查,以及申请人员间横向的比对,按照志愿者需求数量确定志愿服务人选。这样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实施是高质量志愿者队伍的基本保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所招募的志愿者质量素质低下,进而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活动进度。

适当到位的培训是志愿者队伍战斗力的前提,应当从按照志愿者兴趣、时间进行适当工作分派,提高培训水准和建立独立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机构三方面来完善培训机制。一是普通培训阶段,即定位培训。培训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与志愿者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志愿者机构应以人为本,采用满足不同需求的志愿者培训计划,尊重志愿者本身的私人时间,将每个志愿者按照各自兴趣和职业进行适当的工作分派,并列出详细的培训时间表,使每位志愿者能结合自身时间完成适时的培训计划。

二是集中培训阶段。可借鉴一些大型活动培训的成功经验,委托专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制作周详的培训计划。结合我国国情,将志愿者培训完全交由私人培训机构负责是不可行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成立一个与活动组委会基本脱钩的独立组织,专门负责为各项大型志愿者服务工作收集志愿者信息、培训志愿者。培训方法要强调现场培训,或通过相关录像和短片,使志愿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培训效果。

三是专业培训阶段。聘请有经验的志愿者培训专家传授培训经验,介绍培训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教训,结合各种大型活动、各城市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组建培训师队伍,并对培训师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这样才能确保培训工作的效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委托有优势教育资源的单位参与培训工作。比如在沪举办的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在语言培训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在大学外语专业的优势,指定多所大学承担语言培训任务,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若是体育赛事,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可以委托在沪的体育院系以及上海市属体育部门承担体育专业知识培训;若是举办一些科技博览会,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进行人员培训;新闻媒体志愿者可以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进行培训。

二、激励机制的完善

激励就是志愿者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实现活动组织方的目标,满足志愿者个体需要的过程。志愿活动的自由性、自发性、志愿性及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激励机制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是十分必要的保证人才的手段。

从政府层面的保障制度看,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最基本取决于保障制度的建设,这里的保障制度包括几个方面,如法律法规、筹资制度、注册制度等,其中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等是保障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尚没有志愿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了对于志愿者权益保护的缺口。志愿服务是个长期持久的工作,因而其开展的效果直接决定与后备支持的力度,作为其他制度的核心,对于志愿服务的立法保障既是趋势,也是必然。政府应当从保障志愿者权益、激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出台相关政策,并进行相关立法活动,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

从活动组织方这个社会层面来看,志愿者的经济待遇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激励志愿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措施。物质保障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志愿者活动是不以无知报酬为目的的一种服务活动,但毕竟参与者自愿奉献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会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凡参与我国大多数部级的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每天可得到50元不等的食宿补贴,但这与志愿者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相比显然是不成比例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应为志愿者提供相当的经济补贴,以保证志愿者工作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从负责活动需求的志愿者招募、组织、协调工作的承办方高校团委、高校志愿者协会和高校思政辅导员层面看,要鼓励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建立网络团支部、网络党支部,积极推进网络组织和活动阵地建设,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归属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网络组织和活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宣传和体现,包括: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实现、奉献自我得到社会认同的满足感、学习新事物提高技能机会、自我价值实现、情感上的慰藉等,来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以保证完成高效率、高质量、高目标的服务,使志愿者看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校方还应为志愿者提供求职和帮困的优先权,以更切身地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以实现更高程度的激励和认同。

三、运作机制的完善

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运作所需资金支撑看,针对经费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建议实现资金的社会化运作,并建立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专项基金。志愿者活动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活动,尽管如此,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流程运作还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从大型活动志愿者的日常活动到培训、激励,以及因意外事件造成的志愿者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的赔偿,乃至为扶贫志愿者和海外服务志愿者购买保险,这一切无不需要有畅通的渠道保障大量经费的就位。从资金的来源看,政府部门应在责任范围内承担一定数量的开支的同时,还应考虑到长远发展问题,采取多元化的社会筹资渠道,从单一的政府拨款向争取企业赞助、民间筹集以及国际资助其余的经费、创办实业自筹等多元渠道发展。并将筹到的经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保障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各环节的运行畅通,形成规范的资金运行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定时审计。

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运作机构看,提倡以共青团为支撑的运作方式。共青团的组织力量是中国志愿服务模式的最重要特点和优势,尤其在参与大型活动方面,更显示了无可替代的召唤力,可以说是大型活动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这是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功能在起着作用。从校内看,首先共青团组织应完善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体系,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各级志愿者团体,包括团委职能部门、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志愿者服务队;其次要完善志愿者活动规章制度,以确保从召集到培训的规范性制度化。从校外看,团组织应做好内引外联工作,与大型活动执行方各项联络、交接工作衔接得当,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便利和更多的机会,以为志愿者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管理机制的完善

从城市的发展和大型活动对志愿者服务的多方面需求看,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其中中坚力量,其志愿者服务需要着眼于长效常态的管理,以尽可能避免各个环节不必要的纰漏和差错。

首先是健全志愿者人员的网络管理系统。高校要以网站为平台,加快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电子档案,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网络化的管理服务。通过建设信息化、网络化、信用化、数字化的新型纽带,以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建立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把志愿者参加服务时间与服务实效挂钩,实行志愿者时间储蓄和注册制度的综合管理卡,使持卡志愿者可以享有此卡拥有的信息管理、信用记录、注册管理等功能,实现管理联动,统筹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工作,免去重新大规模选拔,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志愿者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劳动。

第二要完善管理制度,打破行政指令为主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内部这种无形资源的掌握和管理直接制约着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效率。而目前对志愿者的掌控上,对志愿者能提供什么比较了解,对志愿者希望得到什么支持、有什么需求却不甚清晰。这种管理模式操作起来费时少,见效快,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有效激发个体内在的情感体验,满足志愿者个人成长需求。应该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来源的特点,发挥各类志愿者的特长,以外在有效合理的管理来保持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动力。

第三是大型活动组委会应设立一个志愿者管理的核心机构,统一规划,同时与高校团委挂钩,明确责任制,相互协调完成不同部分的工作。这是为了避免多人重复监管或无人监管的窘境,提高监管效率和力度。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有利的组织优势,即高校中的志愿者协会都是依托团组织而建立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团委对志愿者管理的良性作用,理顺大型活动志愿者核心管理机构与高校团组织的职能分配,明确上下级关系,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和组织建设,防止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推诿扯皮。

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各位领导:

自201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1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13-2014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3-2014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13届志愿51人,2012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1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13-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西部计划在我市的实施,开辟了一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将西部计划工作实施好、落实好、开展好、管理好,为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