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2]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2篇

语文就是一个需要背诵和积累的科目,特别是很多课文中的古诗、文言文、句子和经典课文都是需要背诵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好语文的三大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心态调整。首先,熟知盲点。即了解初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差异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衔接过渡的着力点。

初、高中语文,考查的重点基本上聚焦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和作文这五个方面。

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明显在增加了。其具体变化情况简要归类如下:

①语法修辞进考查要求。初中对语法、修辞、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侧重于了解,教学中淡化且不作为考查内容;而在高中则重在运用,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较高,教学中强化且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②诗歌阅读增加了难度。从初中的了解到高中的学习,从初中的重在考查积累,到高中强化理解分析,体现了初高中诗歌学习的变化。

③文言文阅读要求提高。初中强调“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淡化词法、句法考察;而高中则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并力争在实践中一反三,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④新增精读的阅读要求。初中现代文阅读仅仅要“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则要能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质疑。

⑤课外练笔要求数量陡增。初中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高中则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课外练笔新增一万字。

总之,“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是制约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瓶颈”、“盲点”。为此,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时,同学们要加以重视。

其次,摆渡自我。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徒弟们恳请大师表演“移山大法”。大师欣然应允,开始打坐。可是数个时辰过去,山仍岿然不动。面对疑惑不解的弟子,大师不慌不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世上本没有什么“移山大法”,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形势,“刻舟求剑”,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此时,需要适时改变我们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踢”。较为常见且实用的做法有:

⑴做好心态“摆渡”,提前“上岗”。作为刚刚从中考战场上走下来的初三同学,大都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中考已经过去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阵啦!这种思想或现象的产生属于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学们也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中考既是一个“中转站”,同时也是一个“加油站”。它承前启后,是高中学习生活的“前奏”或“序幕”。同学们可以利用中考后的暑假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⑵依据差异“摆渡”,有的放矢。高一语文学习既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延续与跨越,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起跑线,起着初中语文学习向高中语文学习过渡、衔接的桥梁作用。所以,同学们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牢牢把握住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不打无准备之仗”。

初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①初中侧重于“识记”,高中侧重于“理解”;②初中强调知识考查立意,高中强调能力考查立意;③难度不同。中考是水平性考试,语文试题难度低,高考是选拔性测试,语文试题难度大;④学习方法不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则强调“自主学习”。

⑶强化预习“摆渡”,转变学习方式。初中语文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主,属于“被动”学习;高中语文学习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属于“主动”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同学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职能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是一个从“授鱼”向“授渔”转变的质的飞跃。为此,同学们应尽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预习以“定向预习”为主,切忌“遍地撒网”。暑期预习更要针对薄弱环节,运用“勾画圈点”“看注释”等方法来培养自学能力。如,文言文的预习,要做到字字实,句索要旨,预习重点应放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及翻译等双基知识上。

⑷瞄准盲点“摆渡”,完善知识储备。配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等语文学习等工具书。养成正确使用字典、辞典的好习惯。

毕达哥拉斯说:“自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学生,既走不远,也学不好。同学们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摆渡自我,顺利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心理与技能基础。

二、要点。本着提高“听、说、读、写”语文综合素养的思想,关注主干知识要点。主干知识:知识范围涉及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运用,着重于成语、语病、标点、对联等最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法知识,重点关注文言词法、句法和常见常用修辞;阅读理解,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意译”,散文阅读侧重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小说阅读侧重人物形象分析;关注新闻,主要包括新闻播报和新闻阅读;诗歌鉴赏,侧重意象把握及鉴赏角度;作文方面,重点解决审题立意和素材料理等关键问题。

下面仅以成语为例子,解说如何学习掌握“要点知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梳理成语知识

正确使用成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万辨义为先”。现实生活中因不明成语特性而误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成语也有“脾气”,也有“生活习性”,需要同学们去熟悉、理解、把握。成语的“脾气秉性”呈现为以下方面:

成语有谦敬。成语也有谦词和敬词之别。有些成语是谦词,只适用自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适于别人。如果辨析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抛砖引玉”谦辞;“不耻下问”敬辞。

成语有感情。成语本身具有褒贬之意,讲究“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其感情色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是训练、考查的重点。

成语有性别。即成语有性别歧视,也讲男女授受不亲。有些成语只用于男性,或只用于女性,或用于夫妻之间。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如“举案齐眉”,适用于夫妻之间。

成语表数量。即成语也有“集体”与“个体”之分。如“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其前面不能再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其后面,也不能再用“们”来表示多数。

成语有兼职。即成语具有多个义项,多种色彩,身兼数职。如“灯红酒绿”,①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用此意时为贬义词);②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的景象(用此意时为中性词)。

常见的“兼职成语”集锦可圈可点,秀色可餐,数米而炊,灯红酒绿,平铺直叙,洁身自好,淋漓尽致,想入非非,贪多务得,乘风破浪,百花齐放,不翼而飞,美轮美奂,呆若木鸡,左右逢源,陈陈相因,分道扬镳,剑拔弩张,另眼相看,若即若离,作茧自缚,拖泥带水,粉墨登场,另起炉灶。

2.熟知误用类型

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望文生义”,“误用褒贬”,“叠床架屋”,“谦敬错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不合语境”,“以偏概全”。

3.总结规律方法

造成成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不熟悉成语意思及使用特性,造成“词义”理解、“语境”判定“失真”。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在关注成语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细心弄清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如“屡试不爽”的“爽”(差错)等,扎实强化词义理解;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4.迁移训练巩固。

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三、方法措施。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孟子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里所说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作为一名提前上岗的“高考预备役战士”,不妨从以下方面做好初升高临近开学前的语文学习准备工作:

⑴制订学习计划,确保语文衔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语文共有五本必修教材,其中高一四本,占必修的80%。不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高

中语文知识都明显多于初中,单纯的想把学习重心放在高二或高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而且还会给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负担。

为此,同学们可采取“四定法”制定个人暑期学习计划。所谓“四定法”,即定向、定量、定时、定法。“四定”之中要特别强调“定量”与“定时”,此两点是落实“循序渐进”复习策略,提高暑期补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定向”,即补什么。补汉语语法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类语法知识。即补初中语文教学中被淡化的“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等内容,使弱化了的语法知识重新被我们重视起来,并加以修补和强化。

“定量”,即补多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所欠缺的知识进行增补训练时,要立足于基础性运用的原则,尤其是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造成困难的语法知识等内容。从现代汉语的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补起,明确梳理短语的结构、句子成分及结构类型、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定时”,即用多少时间完成。针对补习的汉语语法内容和数量多少,结合自身学习需要,科学设计补习时间安排表。因人而异,重在有效。

“定法”,即如何补。相传,古代有一中医为病人看病,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患处,病者随即大声呼喊“啊!”中医对此加以针灸,痛症果然得以缓解。于是这些特殊的痛点便被称为“阿是穴”。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中医看病的做法,寻找同学们的知识缺陷这一“阿是穴”,对症下药。即“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不搞“一刀切”,以便使同学们的语文知识补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铺“路”搭“桥”。有人曾说:“初高中语文是个‘同心圆’,只是半径大小不同。”此话道出了初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差别。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并不可怕,“温故”而“知新”,即可轻松搞定。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六册教材的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前面都有简明的内容介绍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较为全面,且富有层级;课文之间穿插介绍了阅读、写作、语法知识;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同学们可以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借阅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尤其是必修一教材,翻看目录,按照文体和知识点的分布来绘制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知识树”;同时,做好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文章及作者的专题“对位”工作,以便更好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如,初中阶段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雪》《风筝》《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通过这样的“对位”复习,既熟悉了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了解了文章布局写法,又为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石多鸟”。

⑶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衔接过渡方法。

一要重视阅读记诵之功,增厚语文积淀。“胸有万卷诗书,笔下才有锦绣辞章”。“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没有“量”的积累,怎会有“质”的飞跃?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读、善读、精读的好习惯,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提起要,钩其玄,悟其理,品其味”,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阅读中学会借鉴与消化吸收。要尽量把自己所背诵的古代诗文及名言名句,合理地融入到自己阅读写作之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外练笔”的质量。

二要抓住老师的手,学会听课。初高中语文老师讲课风格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同学们刚刚升入高一的前一、两个月,会普遍感到不适应。为此,同学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入乡问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及早适应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

三要上好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第一堂语文课是升入高中后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精心准备,介绍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教学计划和自己讲课风格。老师们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窍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学们要用心倾听老师的讲解,以便让自己跟随老师的思想“登堂入室”,把握高中语文的学习的“脉搏”。

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尽早融入新的集体。从初中进入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将会面对新的环境和许多陌生的面孔,同学之间比较生疏,此时,应主动参加些语文课外活动,这样,既熟悉了新的环境,减少了陌生感,又展示了个人才华,提高了自身语文学习实践能力,进而为顺利跨过“初升高”这道人生门坎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每逢新生入校,一般都要举行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庆祝教师节”等活动,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并做好充分准备。“自我介绍”,是同学们进入高一后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大家务必高度重视,用心准备。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3篇

高三是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高三教学理念上看,高三课程应该是“复习为主,练习为辅”的回顾课程,既不需要“花式各异”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进行更庞大、繁杂的“高考外”知识信息学习。尤其是语文的高三课堂,充斥着无止尽咀嚼“老旧知识”以及各类“高分作文”规范格式的无味气氛,沉闷且低效。要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最初的教学目的,并通过“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胜,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着手于改善日益偏离正轨的高三语文教学模式。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素质的形成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语文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在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以外,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需复习的语文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体系,繁重的复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影响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较为稳定,无更多新鲜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教师既没有形成“复习教学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在课堂上采取更多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较易在“分数”与“知识”两者的把控中失衡,过于重视“高分套路”教学以及极端追求新知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均属于不明智的行为。以上现象在当前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较为普遍,在降低语文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总结的几方面问题,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体验,轻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古代文言诗词识记、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以及写作技巧和能力培养等;且每个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复习课堂上走“重体验,轻任务”的教学风格,通过灵活转换复习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升课堂活力。例如,为提高学生“词语字形辨别”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教师可在复习课前先使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浏览已经学过的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如“玷污”“娇生惯养”“严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竞赛小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学生代表参加;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重现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平均每回合20个字形;计算每组学生完成100个字形辨认任务的时间,并对其正确率进行总结。该竞赛式的复习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活动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学生对零散基础知识的记忆水平基础上提升课堂活力。

2.着眼于教学创新,先提质,再提量

“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高考备战过程中永不褪色的战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实施极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高三教学模式”,重新着眼于教学创新,做到保证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性应用“题海战术”。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阅读理解的复习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对短文阅读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题思路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的初步浏览,并在文中做好问题的定位标记,然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而在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策略,在多篇现代文阅读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针对段落进行常考题型设计,使学生通过快速段落阅读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建构答题的准确性。在确保学生段落阅读答题质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实施“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3.合理避开“套路教学”,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套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作为高考学生的备战利器,然而,教师一旦将“套路”以原本的形式授予学生,则将导致“教”与“学”均误入歧途的局面。因此,教师应采取“合理避开套路教学”的策略,在保证高三语文复习效果的同时,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体 文体 知识 渗透

一、前言

语言有雅俗之分,文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语、文体随着使用场合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而言,正式场合使用正式语、文体语言,非正式场合使用非正式语、文体语言。从句子结构上来说,正式文体的句子结构比较紧凑,非正式文体的句子结构则较松散;从用词上来说,正式文体用词考究,非正式文体多用口语、俗语甚至俚语,这是恰当运用语言的关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缺少习得英语的自然环境,英语教学中重语法轻词源学知识、轻情景和场合,对语、文体知识顾及较少,使大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书面写作、翻译等方面不能恰当地运用英语,时常出现语、文体错误,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通过大学英语教材和词源学知识的讲授弥补学生的语、文体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体辨别能力,从而避免语、文体错误。

二、语、文体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大都非常重视语、文体的多样性。既有正式语、文体和非正式语、文体,还有一般语、文体。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为例,一共十个单元,属于正式文体的文章有三篇,其中的词汇大多是正式语体,最为典型的是第八单元A课文:Birth of Bright Ideas(光辉思想的诞生);属于一般文体的文章有四篇,其中的词汇大多是一般语体;属于非正式文体的文章有三篇,其中的词汇大多是非正式语体,比如:多口语、俗语甚至俚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单元A课文:A Busy Weekday Morning(一个繁忙的早晨)。

一般而言,生活性题材的文章口语化色彩较浓,文体正式程度较低;政论性或科技性题材的文章,其语、文体程度较高;大部分题材的文章属于一般文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般文体的文章,也即中性文体的文章,因为这种文体是教学的主流,是语言的共核,是学生不管写作还是书面翻译时遣词造句的蓝本。但是,语言毕竟具有多样性,因而有必要向学生渗透各种各样语、文体知识,尤其是正式语、文体知识和非正式语、文体知识。语、文体知识可以体现在语音语调上、词汇上、句法和篇章结构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实例向学生渗透语、文体知识,因为它们又都有各自的语、文体标志,所以在对语音、语调、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实例进行分析时要注重它们的语、文体标志。现以第八单元A课文:Birth of Bright Ideas(光辉思想的诞生)为例进行分析如何渗透正式语、文体知识,以第二单元A课文:A Busy Weekday Morning(一个繁忙的早晨)进行分析如何渗透非正式语、文体知识。

1.在篇章结构的分析中渗透。第二单元A课文描述的是Sandy因为听流行音乐而与父母发生争执的事情,整个语篇都是口语体的对话模式,其篇章结构比较松散,全文694个单词,却由26个自然段构成;而第八单元A课文阐述的是从世界级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人物身上得出光辉思想产生于意识中、无意识中和梦境中,其篇章结构非常紧凑,全文707个单词,只有7个自然段,第二单元A课文的自然段落数几乎是第八单元A课文的4倍,可见,第二单元A课文篇章结构较第八单元A课文篇章结构松散,这就是生活性题材的文章和科普性题材的文章在文体上的迥异之处,这些也是各自的语、文体知识在篇章结构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在篇章结构的分析中要渗透的。

2.在句式的分析中渗透。第二单元A课文句式简短,语言凝练,多简单句和省略句。据统计,第二单元A课文全文共80个句子,长句(以现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版本超过一行的句子为长句)只有10个,只占12.5%,且这10个刚刚一行多,没有一句是超过两行的;而第八单元A课文,每个句子都非常完整,没有省略句,复合句较多,据统计,第八单元A课文全文只有34个句子,长句(同上标准)却有21个,占61.8%,从句式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文体的正式与非正式程度,这些也恰恰是各自的语、文体知识在句式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在句式的分析中要渗透的。

3.在词汇的分析中渗透。单音节生词的比例也是衡量语、文体正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示之一,单音节生词的比例和语、文体正式程度之间恰恰相反,单音节生词的比例越高,则语、文体正式程度越低。单从生词上来说,第二单元A课文单音节生词的数量为15个,占本课总生词量35个的42.9%;而第八单元A课文单音节生词的数量仅为6个,占本课总生词量46个的13%,从这一方面来衡量,第二单元A课文语、文体正式程度较低,而第八单元A课文语、文体正式程度较高。

另外,第二单元A课文多用称呼语,且称呼语用“daddy”、“mom”,其它实义词的选用也相当口语化, 如化妆品用“make-up”,而不是用文绉绉的 “cosmetic”,词组 “click on”、“blast forth”等也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bug”、“stuff”等俚语的使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口语化的韵味。而第八单元A课文在词汇方面呈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是使用了相当数量的“长词”、“大词”,如“intensify”、“exemplify”、“mathematician”、“enthusiasm”等,这些词正式文体色彩较浓;其二是动作性名词较多,如:“creation”、“invention”、“arrival”、“combination”、“existence”、“explosion”、“production”等,动作性名词的大量使用能变静态为动感,使学术问题变得有活性,使文章活泼和充满生机;其三,文章中还用到拉丁语句,比如:“cogito ergo sum”(“I think; therefore, I exist.”我思,故我在。),拉丁语句往往书卷气较浓,正式程度较高,这三大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正式文体韵味,这些语、文体知识正是在词汇的分析中要渗透的。

4.在语音语调的分析中渗透。语音在书面上的表现就是多用感叹语“Yah” 和表示过度或停顿的“Hmmm”、“Uh-huh”等填充话语空间,语调在书面上的表现就是标点符号。感叹句表示的是作者或文中说话者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或抑制不住内心的一种慨叹,问句表达的是作者或文中说话者的疑问或反问或设问等,这些语句表达的都是主观的看法或感受,而非客观的描述,客观的描述往往用陈述句,要么用肯定句,要么用否定句。多用感叹语和表示过度或停顿的话语及多用感叹句或问句的文章往往文体正式程度较低,而用感叹语、表示过度或停顿的话语、感叹句或问句较少甚至不用的文章往往文体正式程度较高。第二单元A课文不仅有感叹语“Yah”,而且还有表示过度或停顿的“Hmmm”、“Uh-huh”,全文共有80个句子,问句12个,占课文句子总数的15%,感叹句为2个,占课文句子总数的2.5%,而第八单元A课文没有一个感叹语“Yah” 和表示过度或停顿的“Hmmm”、“Uh-huh”,全文共有34个句子,没有一个问句,只有一个感叹句,这些都是各自的语、文体知识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在语音语调的分析中要渗透的。

5.补充英语词源学知识,在词源学知识的补充中渗透。词源学告诉我们:英语词源的不同决定了英语词语语体色彩的不同。英语语言善于吸纳各民族语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吸收了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在英国,有三套语言并存,贵族人或非常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多用法语,因为法语高贵典雅;官员、科研人员或学术著作多用拉丁语或希腊语,因为拉丁语或希腊语内涵和外延较统一,不易引起歧义;平民百姓或日常生活多用英语,因为英语才是英国人本民族的语言,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质朴通俗,更具亲情味,因此,英语同义词非常多,同一个意思的词语既有来自于法语的词汇,也有来自于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汇,还有来自于英语的词汇。知道了它们的来源,就知道英语接近谈话体口语体;法语和拉丁语或希腊语书卷气较浓,多为正式语体。比如:“powerful”与“mighty”的区别只能从语体方面才能分辨清楚。“powerful”是本民族的日常语言,而“mighty”则是文学语言和《圣经》上的语言,因此第八单元A课文中“Falling into a sleeplike condition, he suddenly felt as though he were sinking in a mighty flood of water, and the rush and roar soon took musical shape within his brain.”用“mighty”,而不用“powerful”,可见,严谨而又逻辑缜密的科普文章多用正式语体语言,同时,极为正式语、文体中不乏活泼,不乏浓厚的文学味儿,这样使科学道理趣味横生,使人易于理解。然而,多数大学生一旦学了某一个单词,往往不分场合和环境,只要是表达这个意思的,不管是口语交际、正式书面写作还是书面翻译都用它,如果这个词恰好是一般语体的单词,这三种场合都用它,也许不错,但是,如果这个词是非正式语体,口语交际时用它是恰当的,然而用于正式文体的写作和翻译就不恰当了,如果这个词是正式语体,口语交际时用它显然不合适,但用于正式文体的写作和翻译就非常恰当了,这就是目前大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出现的较为严重而普遍的问题。原因是:其一,学生的英语词源学知识匮乏;其二,现行教材在生词列表中对生词的语体标注不够。这两个原因导致学生对生词的语体重视程度不够,结果造成语体错误,用词欠恰当。为此,本文建议:第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给学生补充词源学知识,第二,以后教材的编写应把语、文体理念、理论贯穿进去,并且教师应重视语、文体知识的渗透。有了词源学知识,学生们在运用英语时,不仅要考虑单词的意思,还要注意单词本身的来源和语体及它所运用的场合和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英语语言运用得既正确又得体。

三、结束语

据调查所知,词源学只是英语研究生的一门英语专业课程,普通大学教育没有开设,鉴于大学生目前普遍而又严重的语、文体错误,即便不开设词源学课程,将词源学理念、理论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里虽然词汇的语体标注不够,但毕竟还含有众多的语、文体知识,教师应通过语音、语调、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等实例向学生渗透语、文体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体识别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体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避免语、文体错误。

参考文献:

[1]HALLIDAY.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Varieties of Present-Day English [M].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73。

[2]陈晓菊:《文体知识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词汇与语篇层面》,《外语教学》,2001.5。

[3]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永平:《语域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0。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三后期;语文教学;高考成绩

尽管因为高考中语文学科所占的分值比例提高,使人们在思想上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据调查,高中学生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课余几乎没看见过学生做与语文有关的事情,偶尔有学生看看课外书,还要被班主任批评;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表上,语文学科的课时数相对于同样分值的数学和英语来说,也是最少的,以我们学校为例,英语、数学每周8个课时,而语文只有6个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不愿学语文固然与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不少人(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对语文学科存有偏见。直到现在,在有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认认字词,背背课文,读读文章,写作文,有什么好教的,有什么好学的,凡是识字的人有几个不会?而且语文这科,教与不教,学与不学,其考试结果都差不多,不像数学、英语、综合科那样差距大。在他们看来,高中语文成绩好与否靠天赋、靠基础,跟教学似乎没多大关系。因此他们主张语文学科让位,建议把语文的时间让给数理化政史地英等学科,到高三后期他们更是主张如此。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曾经有一年我所带的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在一诊考试、二诊考试、三诊考试中都非常优异,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但在三诊考试后,因为班主任无心说了句“语文基本定性了,再花时间也不会有多大提高了,但在文综上面就不一样了,文综越到后面效果越明显”,所以学生就完全不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他们公然在语文课上背文综,结果高考中语文优势尽失。

我们先不说天道酬勤,成绩与付出成正比,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我们单就语文的学科性质来说它也不该受冷落。关于这一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已表述得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含盖面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严肃如政治,轻松如饮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说,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英语以及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的都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语文就为学好数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学好语文。那么高三后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语文,从而提高语文高考成绩呢?

在意识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继续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有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在方法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勤读勤记勤练习,指导学生找准发力点。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语文所包含的内容又是那么丰富,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它全部掌握,它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巩固,所以对语文的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到了高三最后冲刺阶段更是如此。那么,高三后期在语文学科上,我们应把时间花在哪些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