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货商管理制度

供货商管理制度

供货商管理制度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 协议供货的历史由来

协议供货制度是由政府采购衍生的一种采购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长的历史。协议供货是资本主义商业长期发展趋向成熟的结果,买卖双方良好的商业信用,是保证长期供货有效履行的前提。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采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办公用品、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劳保用品、通用设备等项目采购之中。在供货合同中,规定了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供货期限、付款方式、索赔、优惠率等条款。一般来说,协议供货的供应商多是具有雄厚实力和良好商业信誉的大公司。

在我国,协议供货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摸索着前进。我国的协议供货主要是指对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含工程采购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中标供应商及其所品的品牌、型号、配置、价格、供货期限、优惠率、服务承诺等内容,并用协议的形式加以明确,各采购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采购的一项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协议供货一方面使政府的采购程序更加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同时也提高了各行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采购工作做到了严格的监督审查。实行协议供货的项目,一般为规格或标准相对统一、产品品牌较多且市场货源充足且价格不高的通用类产品。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任何政策的执行有优点也会有一定的弊端,关键是看应该怎么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把政策与制度更加完美的运用起来。

2 协议供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行协议供货的这几年中,协议供货在工作实践中慢慢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协议供货的价格难以控制,协议供货商的服务质量如何提高、协议供货的范围的控制、协议供货商的诚信等都制约着协议供货的发展。

2.1 协议供货中的价格控制问题

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的经营目标,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又使得价格在不断的变化,如何做到产品价格的变化和产品的性能同步,这是值得研究的。

以次充好的做法,是供货商提高自己的利润降低供货价格的惯用伎俩。对于那些更新频率快的电子产品,供货商会将淘汰或低配的产品,以原先的高价卖给采购人来赚取高额利润。

有些协议供货商中标后不能严格按照投标时的承诺执行。比如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投标时承诺的优惠率,不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变更报价。产品品牌的差异也会使同一配置的产品有不同的价格,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同一配置国产品牌就比外国品牌便宜得很多,同是国产品牌大品牌又比小品牌贵很多。

2.2 协议供货商的日常管理问题

在协议供货商的日常管理中,如何提高协议供货商的服务质量和积极性,如何加强他们的诚信素质,其实是采购管理部门在探究的一个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会出现部分协议供货商超范围供货(包括超自己中标的范围和超协议供货的范围);有的协议供货商服务不到位、不积极;有的协议供货商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上缺失诚信。这都与一个企业的管理规范与否、业务人员素质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对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2.3 协议供货的范围如何控制问题

协议供货的范围并不是扩大的越多就越好,适合的度才是最好。范围过宽,会导致采购管理部门对供货商监管的缺失;范围过窄,又会给采购单位的日常采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停地摸索和探寻。

以我区协议供货为例,我区协议供货从2008年开始已经有4年,协议供货的种类也由最初的几类发展为39类。从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到现在的厨房用品、印刷品等。协议供货的范围是随全区各采购单位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来逐步增加的,为了方便各采购单位的日常工作,对于频繁使用到的采购项目,采购金额又相对不大时,通过协议供货来解决是种非常方便简洁的途径,既可以满足采购单位的需求,减少采购时间,又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3 协议供货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协议供货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的协议供货现正处于摸索阶段,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协议供货商提高自身的诚信,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探讨和实践的。

31 通过规章、制度完善协议供货制度,规范协议供货商行为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完善协议供货制度,如协议供货处罚制度、协议供货动态价格上报制度、协议供货采购流程、协议供货调研走访制度、协议供货投诉处理制度等,规范协议供货商的行为,间接提高协议供货商的诚信。

以我区为例:

(1)协议供货处罚制度:政府采购法对违法供货商的处罚作了规定,较为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我区将不同的违约特点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制订了符合本地区的处罚办法和措施。对于轻微违约行为,实行口头批评;对于一般性违约、投诉事件和多次口头批评屡犯,在全区实行通报;对于严重违约的,取消其当年的协议供货商资格。

(2)协议供货动态价格上报制度:对于常用品牌的协议产品要求协议供货商定期上报产品动态价格表,对于上报的动态价格表定期到各大产品零售处进行抽查,监督各供货商是否有欺骗行为,并对欺骗行为进行通报,取消本年度的协议供货商资格。

现在各单位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一般是财务、资产或后勤的工作人员兼管,即使是专职从事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也不一定熟悉所有办公设备的市场价格。通过公布产品动态价格表的方式,使采购价格公开透明,借此解决市场信息闭塞的问题。通过产品动态价格表使采购人员大致了解市场价格,通过与供货商进一步的价格谈判,获得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另外,公布可参照的采购价格也能有效避免个别采购人的不规范行为,便于财务和采购监管部门对每一个成交合同的价格进行监督,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

(3)协议供货调研走访制度:通过协议供货商的座谈会、走访,可以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和协议产品的动态价格,加大对协议供货商的义务和协议供货的处罚制度的宣传,增强协议供货商的思想觉悟,提高协议供货商的诚信。

(4)协议供货投诉处理制度:对于投诉制度要做到既要让协议供货商分清责任,避免乱投诉,又要给协议供货商提供快捷的投诉渠道,正确的、合理的投诉要及时处理,保证投诉供货商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逐步实现投诉处理程序化、规范化。

3.2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协议供货商的积极性

全年的考核与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对供货商奖励的依据,凡名列前茅的协议供货商给予奖励。奖励的办法有:一是进行通报表扬;二是享受投标下一年同类协议项目的,优先定为协议供货商;三是免予一年的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

3.3 通过采购全程的监督管理和日常考核,加大对协议供货商的管理力度为防范协议供货商在协议期间内诚信缺失,损害采购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对协议供货商履行其承诺的情况进行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考核检查,以确保其履约,对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取消其协议供货商资格。同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密切关注市场的价格行情,加强对协议供货商的价格、产品质量的跟踪监督,有效遏止定点供货商降低质量、抬高价格等行为。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通过整合厂家设备制造进度、物流、仓储、现场建设进度各业务信息系统,搭建采购协同平台,对各业务单元的信息进行共享与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现场、仓储、物流、厂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业务信息即时交互性传输,做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基于JIT模式的拉动式采购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交货进度与现场需求的吻合,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设备采购效率。

关键词: 供应链;JIT;协同采购平台;信息化

一、背景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核电项目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设备采购金额达到5000亿元,对设备采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核集团负责核电项目的绝大部分的设备采购工作,在建核电项目需采购设备涉及上千个采购包,交货批次上万次,保证设备安全、按时到达现场满足现场工程进度要求是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仓储条件的变化、制造上制造进度的提前或滞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交付,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目前,设备采购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供应商对现场的工程进度信息缺少了解,现场对企业的生产进度、交货计划了解不够深入及时,仍是以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为基础,如有变化通过发文的方式,由采购通知有关各方,既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输,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体系各环节能动性不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有变化很难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由于信息交互的不及时、非多维性、非共享性,部分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设备到场现场无存储场地、设备交付与现场接货条件发生偏造成非厂商原因设备延期交付、设备厂商延期交货等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增加了不可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对工程进度还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JIT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木丰田汽车公司,其目标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需数量、必需质量的产品,可以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实施准时化采购,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

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 协同采购平台是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以现场需求为核心,供应链各环节共享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信息的动态采购网络工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动态管理,降低现场需求与设备到货的时间偏差,做到JIT设备采购。

三、基于采购协同平台的JIT采购

搭建以厂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建设进度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采购协同平台,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现场建设进度、仓储、码头、运输道路等接货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设备运输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即时共享、传输与处理,以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基础,设备供应商JIT供货为最终目的,进而做到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为核心,以现场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设备采购。

如图1所示:

图1

1、采购协同的实现

1) 计划协同

 现场将施工计划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平台;

 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依据现场施工计划,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 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以现场需求计划为核心,调整本环节计划做到协调一致;

2) 仓储协同

 现场仓库、场外仓库、供应商仓库分别将仓储信息通过仓储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 各仓储单元根据协同仓储信息,对仓储信息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设备仓储要求;

 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现场、采购部门、供应商结合各仓储单元的仓储信息,调整各自计划;

3) 订货协同

 采购部门根据现场需求计划及进度计划,结合仓储情况、设备制造周期、运输周期,通过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将预定货信息上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 现场及供应商通过采购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进行反馈与确认;

 采购部门通过协同平台向供应商发出订货指令;

 供应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

4) 生产协同

 根据JIT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将制造周期及预计出场日期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以便运输、仓储、现场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 将同意出厂指令通过平台发出;

5) 运输协同

 提货信息通过物流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现场或采购部门根据仓储情况,对运输目的地予以最终确认;

 运输工具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对运输工具进场或其他仓储地点接货条件进行确认和准备;

 通过GPS或承运商及时报告等方式将在途信息实时反馈到采购协同,以便仓储、现场做好接货检验、入库准备;

 到货后,由承运商或仓储部门将到货信息在协同平台进行录入,有关各方对计划采购量、出库量、到货检验合格入库量进行确认;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协同工作将设备交付进度、到场安排、工程进度之间的偏差降至最低,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满足现场需求,减少设备对现场仓库的使用时间,实现JIT采购,做到既及时满足现场需求,又降低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采购成本的目的。

2、基本要求

 供应链各环节都有非常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为成熟的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仓储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制造管理控制系统、物流管理控制系统;

 供应商具有准时交货能力,能够满足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采购的供货要求,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供应;

 设备制造商与工程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互利关系,彼此支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以求双方取得更大利益。

实例

3、背景

工程公司C项目采购甲设备,计划于2010年12月20日出厂,因为现场自备码头进度滞后,使得设备不能在计划交货期通过海运运抵现场,根据现场码头施工进度安排2011年4月末,现场自备码头方可交付使用。经过与制造商协商设备在码头交付使用前暂时存放于制造商仓库,制造商每天收取存储费用1万元,若按2011年3月30日设备出厂运输,工程公司不仅需向厂家支付约100万元存储费用,而且在设备存储期间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性风险,影响设备的交付,进而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信息交互不及时,制造厂商、现场、仓储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工作进度及状态无法做到及时、充分了解,各自计划不能适时有效调整,整个供应链体系无法实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协同采购,造成设备出厂信息与现场工程进度的脱节。

4、协同采购平台应用

2009年4月签订采购合同,计划出厂日期2010年12月20日,设备制造周期3个月,在途时间1个月。以上信息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在平台可即时查看到相关信息。

 2010年2月现场制定设备需求计划,要求设备2010年11月20日到场,并将需求计划信息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在协同采购平台对现场需求计划确认后,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 2010年7月现场因码头施工进度推迟至2011年4月20日竣工,对设备需求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并在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协同采购平台了解到更新后的现场需求计划后,对各自计划重新安排并将更新后的计划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2011年1月采购部门通过协同采购平台发出预定货信息,现场、制造商在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确认后,预定货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自动转为JIT订货指令,要求制造商在2011年3月30日制造完成出厂并在2011年4月30日将设备运抵现场自备码头;

 制造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运输、仓储、现场根据设备制造进度,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 2011年3月30日承运商在制造厂接货后,将运输工具信息、运输路线信息及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体积等在平台,同时制造商将发货信息也上传至平台,有关各方通过平台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核对,同时通过运输工具上GPS将运输信息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 仓库部门根据协同平台显示的运输信息,提前安排好存储场地,现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设备到场的接货检查准备;

 2011年4月30日设备运抵现场,现场将设备到场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确认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分别在协同平台对设备到场信息确认后,协同平台自动将该设备采购状态转为完成,JIT采购完成;

5、效果分析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企业 商品采购 控制

云山商贸经营公司中心商店,在《云山商贸经营公司商品采购管理规定》文件下发执行后,该商店半年时间仅在临沂小商品市场就进了多达七次的搭配商品货,进货总额100万元,其中:正常商品50万元,占进货总额的50%;呆滞有问题商品50万元,占进货总额50%。正常商品已销售80%,而呆滞有问题商品基本没动。仅仅六个月时间,特别是在管理规定开始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之后,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究其原因,到底何在?先从该商店负责人组织的两次进货中略加分析一下:

第一次进货:10月31日,进货地点:临沂小商品市场。

第二次进货:11月20日,进货地点:临沂小商品市场。

从二次进货中可以看出,正常商品为自行车、门锁、自行车锁,金额计256410.80元,约占进货总额的50%;呆滞的有问题商品为电表(杂牌)、电子计算器,金额计257300元,约占进货总额的50%。根据该商店年未盘点表,年未库存计算器、电度表进货后基本未销,正常商品尚余小部分未销。

二次进货简单核算如下:

1.这二次进货毛利61749.80元,减去有问题商品进销差价还余34699.80元。

2.这二次进货的直接费用及税金为30500元。

3.如果二次进货的有问题商品进货后能按进货价售完,尚可盈余4200元,但是,呆滞的有问题商品一直没有办法销售,呆滞的有问题商品257300元,每月支付银行利息1700元,到今年3月未止,已亏损2800元,随着时间的延长,亏损金额也将越来越大。

4.根据调查分析,处理电表的削价幅度最少为20%,则将损失21500元,计算器的削价幅度最少为70%,则将损失10万元。

据上分析,到了3月未止,这二次进货最少亏损124300元,可谓损失惨重。该商店每月销售额在50万元左右徘徊,仅此两次进货的损失,将该柜职工辛苦一年的效益冲尽。

从上例看出,损失惨重是人为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怪现象呢?其原因就在于组织采购的人员存在问题。

首先,思想上不端正,责任心不强,毫不犹豫的一次又一次上钩了,到头来,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这是严重不负责的表现。

其次,有些采购人员业务素质差,又不肯虚心请教学习,不求甚解,不是有的放矢的组织货源,同样造成不应发生的损失。

再次,有些基层门店负责人自由主义思想严重,对上级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只当耳旁风,甚至说“以前都是一样喊,到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从中心商店的几次进货中不难看出,有问题商品为什么有增无减?关键在于进货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措施不力,问题处理不严,管理制度的检查落实跟不上,主要表现在:

1.有些单位负责同志,工作效率低。有问题商品的清查处理工作处理不力,只是将商品削了价后往仓库里一放了事,商品不上柜、不作宣传介绍、不造成处理的声势,使其失去了清查处理的意义。

2.有一部分采购人员,思想不纯,为自己考虑多,对企业不负责任,造成进货关把的不严,“病从口入”,旧“病”未除,新“病”又生,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

基层人员存在业务素质差的问题,采购人员信息掌握的不灵,市场行情摸索不透,甚至连所购商品每月销售数量也心中无数。售货人员宣传不力,热情服务比不过个体商贩。

针对上述问题,现就如何解决好“有问题商品为什么有增无减”这一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工作

财务、业务人员每月定期要对商店的商品进销调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反映,单位负责人,每月要对所有柜组的商品盘点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成立企业盘点委员会,不定期的对各柜组商品盘点情况进行抽查。对个别不负责人并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干部职工,要严肃处理,给予行政和经济制裁。抓紧进行有问题商品的处理工作,应成立长期的有问题商品削价专柜,固定人员,固定地点,并经常出摊设点,下达处理指标,纳入经营承包责任制进行考核。

二、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工作

采取老带新、自学、短期培训等多种办法,力争较短的时间里培训一大批业务人才。加强制度学习。组织经营业务人员认真学习系统内关于《云山商贸经营公司商品采购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熟悉各环节的要求,熟悉岗位职责,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完善商品采购程序。严格程序操作,从商品采买、入库、审查、报销,实行全过程控制。

三、加强市场调研

商店自行采购的商品,在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格供方。对大宗商品的采购,则组织供货商竞争报价,选择三家以上供应商报价,进行综合评比,采购物品的单价须为当地最低价。市场调研人员根据市场变化,加强预见性,提前采购一些容易涨价的原辅料。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在供货期内,商店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供应方进行评估。评估按满足技术质量要求情况、供货能力及交货期、产品价格、服务情况、质量保证能力5个项目进行。每项评估分别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评定,再按“优20分,良15分,中10分,差5分”换算成得分,凡得分在80分(含)以上的,为合格供方。得分在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供方,取消供方资格。

四、加强商品进货计划控制

计划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计划就没有管理,工作中,他们把制定采购计划作为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认真制定计划,审核计划,批准计划和严格执行计划。具体由工作人员根据商品销售和使用情况,提出采购计划,经分管负责人人员进行核实后,按照规定上报批准,由采购小组具体实施管理,采购必须有2名以上业务熟悉者负责采购工作,实施过程保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五、严格验收

任何物品购入后须经仓库保管和员工代表验收并在送货单、发票上签名作实,验收者对经手验收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与采购发票或采购约定要求相符性负责。验收无误后,填制材料入库单,连同供应商送货单分送财务作为结算货款的凭据。

首先,细化验收标准。对规格、标准进行细化,验收时严格对照标准验收。其次,加大处罚力度。在验收中,如发现供货商提供的某种商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少一罚十。再次,建立商店所有员工每人一天参与一次验收制度。所有参与验收员工,验收时协助商店验收人员抓好商品品验收,认真验称,审核数量,对质量提出建议;如果因故不能参与验收时,必须请其他人员代替,并对质量负责,本人不参与验收又不指定他人代替的,商店进行相应处罚。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工程采购;绩效预评估;供应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82 [文献标识码] B

对于工程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采购关系,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能显示供应链效率(efficient)与效能(effective)的项目进行评估,但这对于整体组织的采购决策其实是不足够的,应该将供货商与工程企业之间策略性的伙伴关系,所能提升的双向实质利益具体化,并且将由全球化所衍生出的地域性因素也纳入评估的标准中,采购绩效预评估过程也需要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需求以及高度的市场敏感度,以取得快速找寻到资质良好的供货商的竞争优势。

一、工程采购与供应链关系

(一)关系的发展

早期的工程采购模式是为满足库存量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在缺乏多元的信息渠道来源的前提下,选择供货商的重点主要取决于单一竞价的结果,通过反复的询价、比价、还价的谈判模式,从多位候选供货商中选择出价格最低的供货商,来进行单次定量交易合约的签定,属于较短期的合作关系。有关于产品的质量、供应商的配合度,都是通过订单确立之后的事后控制。随着顾客服务需求的持续提升,取而代之的是以订单为驱使下形成的新的采购模式,由业务端接受到客户的需求订单,通过系统转化为制造订单,再在制造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相关物料或成品的采购订单。这种工程采购与供货商的合作模式随着时代趋势的演变,由原本的信息不透明的敌对模式转变为双赢的合作模式。

(二)工程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利益关系

工程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伴随着采购模式的变化,形成了今日的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立足点为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与供货商所获得的效益如下:一是采购流程在信息系统的辅助下,实现了订单需求、制造排程、采购配置上的同步化。供应链管理也在信息的准确记载中具有可追溯性,采购的重点因此得以朝技术性的管理面与策略面发展。二是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让供货商得以实时接收到需求、实时反应、即时被反馈服务的满意度与有效性。三是对于供货商的采购模式由短期的削价竞争,转变为通过可追踪与评估的服务弹性、订单规划、生产效率、价格弹性、技术支持等多重方面去长期经营的策略。四是产品的质量控制不再只是事后把关,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可实时反应、实时控制,有效的管理外部资源。对于采购供应链的建立,工程企业应当重视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专业高效的采购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资质认证,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建立信息平台,保障采购供应及时准确;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运作模式。

二、工程采购中评估供应商绩效应涵盖的度量指标

(一)订单计划相关的绩效

一般评价订单绩效的指标包含订货到厂商预计交货的时间(lead-time)、订货到企业实际收到货的时间(cycle time)、出货计划达标率(on-time rate)、客户订单处理的接口等。

(二)生产技术水准的绩效

生产技术水准的绩效为主要决定供货商所提品的性能,因此为衡量供货商绩效很重要的一部份,包含产品的多样化、产能的利用、售后的技术服务、生产设施、操作控制、教育训练、程序配合状况。

(三)财务状况与物流成本的绩效

供货商物流的成本也可以作为其财务绩效上的评估,该方面相关的指标包含资产成本、投资收益、库存成本。

(四)顾客服务与满意度的绩效

顾客服务与满意度的绩效标准主要针对设计、质量、以及过程管制能力的顾客满意度,指标包含技术支持能力、质量能力、售后服务、态度、印象、互惠厂商。

(五)与工程企业合作关系的相关度量绩效

目前,工程采购与供货商之间的伙伴关系受到极为关注的研究与讨论,大部分的研究着重于伙伴关系所带来更良好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因此,相关指标作为评估与改善该项合作关系而出现,包括价格弹性、质量改善、印象、态度、互惠协商、供货商地理位置、业界地位与商誉、历史绩效。

三、供货商绩效的评选可采用的方法

(一)资料包络法

资料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以相对效率的概念来作为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观察者所关切的投入(input)与产出(output)项所计算出的效率前缘(efficiency frontier),将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区分为有效率与无效率两部分,作为观察者的参考。

(二)决策树

决策树(decision Tree)的分析方式是将历史数据依据不同的变量循序来产生绩效表现的分析结果,通常以图形化方式加以呈现,分析者会在树的起点,通过门坎值的设定,将数据分成几个不同的群组(binary splits),不断的重复步骤后,最后决定所有数据的分类方式,预测出在企业不同生产策略下的最佳供货商。

(三)成本模型

成本模型(total cost of ownership model)企图包含所有发生在采购周期中供货商端可以量化的成本项目。实际应用中,应以供货商的历史表现为基础,计算包含交期表现、质量状况及服务方面作为采购成本的损益百分比,也就是将供货商的报价再加上计算出的各方面加成比例,计算出总采购成本,以作为评价供货商的标准,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对非成本的评估因素将无法做评价。

(四)神经网络分析法

神经网络分析法(neural network analysis)的优点在于无严格的假设限制,且具有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解决非常态分布、非线性的评估问题,其结果于0到1之间。其缺点则是随机性较大,要得到一个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需要拥有大量学习训练个案供神经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另外神经网络系统分析及预测准确与否,某程度上依赖我们对学习训练个案处理的准备工作,例如,数据收集本身需要有足够代表性及广泛的覆盖层面,如果供系统学习培训个案不足够,并且学习培训个案代表性不足,将会大大影响系统分析及预测结果,加以此法没有统计理论基础,解释性不强,所以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五)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依照1到9的给分,将同一个层级中的要素两两比较,利用成对比较估计表得出各要素间的相对权重,建立出成对比较矩阵以及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或称优先向量,再测试其一致性的程度,确认各个要素的权重判断的偏差值在可接受范围内后,通过整体层级间的权重的计算求出各方案相对的权重,权重最大方案此即为最佳的可行方案。

四、工程采购绩效预评估的建议

(一)规划全球供应链管理架构

通过整体采购活动的阶段性层别,规划出一个全球供应链的管理架构,将供应链的管理依照采购阶段区隔为先期新进供货商的资格评选,该阶段须通过对供货商实际运作流程的审核,来确认流程完善情况的客观的完成度。已经合格并进行交货的供货商,再针对其季度的交货实绩进行供货商供货能力的多方面评估,包含交货配合度、质量、价格弹性,永续性的进行供应链的绩效评鉴。

(二)建立供应链评选模式与效益评价

建议建立一个两阶段的供货商评估模式。第一阶段以数据包络法中的纯技术效率模式进行供货商的流程绩效评估,将评估鉴定的绩效结果、辅以季度的供货商供货实绩,进行第二阶段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区分为四个组别,分别为“高流程绩效高交货表现、高流程绩效低交货表现、低流程绩效低交货表现、低流程绩效高交货表现”。

(三)供应链绩效与采购关系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供货商绩效的罗吉斯回归模型探讨其与企业采购关系间的关联性,从而得到“产品定制化程度”,这在现今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企业针对其策略性供货商的一般性门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弹性”对于供货商绩效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若将其转化为企业的采购成本,将可充分表达企业必须重视对于其供应链绩效的层别,以适当的配置其采购来源,降低成本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供货商所在地区”接近客户生产地会对其绩效或者带给客户的交货状况有正面的帮助,这也证实了“接近客户”确实能为供货商本身带来较好的竞争优势。

(四)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

首先要配置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工程企业采购管理工作应当适当的增加人员配置规模,并且在企业人事制度允许的条件下,构建较为合理的采购管理人员聘用与考核制度,有针对性的招聘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到人才队伍当中。结合企业业务本质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所招聘的员工不仅应娴熟的掌握采购绩效评估工作的知识与技术,更应当了解工程采购的特殊知识,还有必要熟悉信息技术在评估工作中的应用。其次要构建起采购绩效预评估工作的流程与制度,并且还须制定工程企业采购管理制度的执行规定。在完备的制度框架指导下,工程企业领导应当特别重视当前采购作业的新发展,从而实时的对当前制度体系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采购管理人员的建议,确保制度与实践有着紧密的结合。

[参 考 文 献]

[1]饶正光,吴锦华.韶钢工程设备的合同评审与采购绩效评估的实践[J].南方金属,2007(2)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存款货币的创造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制于银行体系中基础货币的多少,同时也受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以及企业居民货币需求的影响。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决定于该行的风险控制意识,经营管理,信贷政策等机制,也取决于商业银行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及分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自身及市场状况的判断,进而决定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状况。例如,保守型的商业银行倾向于选择优质客户,或减少信贷;冒险型的商业银行则相反。再如,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运用自身资产的能力强,不一定会将过多的流动性放在信贷上。商业银行经营中队贷款期限结构的选择也会对货币供给的多少及结构产生影响,如中长期贷款增多,则说明该货币供给的影响将持续更长的时间。如商业银行贷款对象的选择倾向,也将影响货币供给的结构。

二、国内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1.处于垄断地位,行为决策存在一致性倾向

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性表现之一是在市场结构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从衡量市场结构中竞争程度的指标看,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的存款比率在50%左右,贷款比率超过40%,总资产、总负债比率均在45%左右①。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演变是四大国有银行从100%的市场份额和地域机构分布所演化而来,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数和从业人数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0%左右②,因此更加强化了市场的地域性控制能力。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加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缺乏足够的商业竞争,反而容易在一些事项上有一致性的倾向。所以,中央银行关于货币供给调控的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工具能否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否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去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他们的行为很有可能和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货币供给调控失效。如,在2001年宏观经济运行趋冷时,中央银行采取偏松的货币政策,但国有商业银行宁愿将大量资金头寸存放备付金账户或用于投资国债,而不愿意增加对外放贷。再如,2003年宏观经济趋暖甚至出现过热迹象时,中央银行开始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猛增,当年新增贷款12977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46.9%。③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操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博弈。如,2003年、2005年、2006年央行票据发行数度出现流标,有些时候流标率甚至达到70%以上。④这说明央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

2.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常常出现与市场经济规则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相左的决策,这主要是因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产权结构单一,造成所有权虚置,以及类似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委托问题,监管问题,都会对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的经营造成障碍。更为特别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往往会受到政府的不当干预,承担着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带来过多的放款,有些甚至形成不良贷款,以致货币信贷无法及时回收,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货币供给过多。此外,脱胎于体制内的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无论是对商业银行员工的考核还是薪资奖励都带有行政化特点,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缺乏激励,再加之内控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甚至出现道德风险。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大型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了信贷供求失衡,货币供求结构矛盾。一方面,向政府项目贷款助长了政府的过度负债和盲目投资,致使城市的“形象工程”、“城市病”更加严重,而农村等金融薄弱地区,信贷资金缺乏,金融抑制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从企业资金来讲,商业银行争相向大企业,不仅牺牲了中小企业的贷款货币需求,造成大企业流动性过剩,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长期来看金融风险也可能在大企业中聚集。由此造成的货币供给结构失调,也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造成诸多不便,使货币政策在基层传导出现“稀薄区”。

4.流动性管理水平低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资产即时变现的能力和迅速从外部筹集现金的能力。”①作为高负债经营的金融企业,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在商业银行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流动性风险是最核心的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密切相关,其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与否。如果流动性管理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就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做出灵敏的反应,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低,对货币政策信号不敏感,这不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有时甚至会因为商业银行未作出正确反应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困境,威胁商业银行安全。

(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治理结构借鉴和遵循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如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较早的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贷款制度,会计审计,及资本金制度等的建设方面都走在前列,被称为是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银行。但在股份制银行中国家所有或地方政府所有的股份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组织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依然留有四大行的痕迹,相似的问题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不再赘述。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流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一方面原因是其信贷的盲目扩张。由于成立时间短,基数小,包袱轻,市场化程度相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比较高,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高速的资产规模扩张缺乏有效的资本约束和风险约束机制,难以持续,而且在中央银行实行或松或紧的货币政策时,中小商业银行的扩张政策无法及时调整,容易陷入流动性困境,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政策的实施。此外,我国商业的结构错配,大银行对应大企业,小银行对应小企业,也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问题会传导给众多中小企业,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中央银行政策层面的改进

1.完善货币市场运行机制,提高政策覆盖面由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我国货币供给及调控机制已经在向市场化迈进,并取得成效,但另一方面,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都不完善,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要完善我国货币市场运行环境,将各类商业银行纳入货币运行的市场机制中,扩大市场机制调控商业银行行为的范围;另一方面,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的行为,避免出现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此外建立公开、透明、可信的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程序,这一点,也有助于货币供给调控的顺利实施。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货币运行的市场化将进一步提高,此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会增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将受到挑战,中央银行应适时考虑选用更能代表市场流动性的利率等指标来作为货币调控的依据。

2.针对不同商业银行政策各有侧重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市场地位、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其对我国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在程度大小和侧重点上都有不同。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采用“和而不同”的策略。具体来说,在将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纳入统一标准的货币市场运行机制中后,针对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的不同特点,不同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央银行也应分类监督和引导,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性,建立多层次的有序竞争的银行体系。

(二)商业银行体系的改进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进

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不敏感、偏离市场经营原则的决策等,究其根源都是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以市场经济原则作为决策的依据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效率,使其更好的发挥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产权结构,在经营中落实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

2.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进

对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是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增加银行体系的竞争性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多为中小型国内商业银行,它们与中小企业、地方经济联系紧密,是我国货币向下供给的重要通道,也是货币供给调控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传导渠道。因此,健康发展、有序竞争的中小商业银行也是货币供给和调控机制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不应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大城市中的营业网点扩张或是不顾风险的信贷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