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 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 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 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 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 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 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 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 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 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 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 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 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 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 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 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 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 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 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 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 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 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 ,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 、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 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 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 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 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 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 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 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 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 ,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 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 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 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 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 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 ,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 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 、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 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 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 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 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 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 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 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 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 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 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 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 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 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 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 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 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 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 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 。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 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 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 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世界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观 教育 教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本文探讨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把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渗透到世界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存。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当今人类世界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在今天尤其具有尖锐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世界三大主题的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在和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通过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然而,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不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主题。在三大主题的相互关系中,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他两大主题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平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世界三大主题的和谐统一,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站在全球的高度审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其次,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世界地理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学好世界地理,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三,在大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对世界资源的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是自掘坟墓。

3.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被边缘化的危险

虽然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世界地理教学的共识,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观目前有被进一步弱化和淡化的危险。在教学中相应存在说得多,落实少;表面上重视,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缺乏统筹等棚架现象,直接了导致世界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中的边缘化。

二、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地理教学应着力从人的主体行为视角出发,重视研究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由及其对策。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地理环境、利用地理环境、改造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明确人类生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系统发展观,以及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观。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解读世界地理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

1.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优势分析

娄昭,李宪荣在《高校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一文中提到:“《世界地理》是地理学中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中最具区域性、综合性与人地相关性的学科,是自然与人文、部门与区域、基础与应用交叉的课程,是地理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及进行区域专题综合研究重要意义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为21世纪公民素质教育及适应WTO提供必备知识的课程。”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大学生们以思想活跃著称,他们早已厌倦了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待这个群体,只有针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方法才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学科优势,世界各国地形地貌、人文地理不尽相同,可持续发展之路也不相同,可以激发兴趣;第三,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在《世界地理》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灵活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思维空间,成为大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2.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劣势分析

世界地理的教育内容抽象,如何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沿袭,如何把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难度。如教科书第六章亚洲第一节概述中提到: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是地球上最大陆块――亚欧大陆的主体。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3′S,南北所跨纬度之广为各大洲之最,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的所有气候带。”如何用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学生的理解难度很大。

3.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机遇分析

当今世界,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予以专门研究。如2009年12月19日下午落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通过了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世界正在发生的时事形势为世界地理教育中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挑战分析

在大学生世界地理教育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没有定规可循,学生思维活跃,目前,世界地理教科书内容抽象、枯燥,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全部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未来教学工作的障碍。

三、在世界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具体做法

世界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发展过程贯穿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始终,学习世界地理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因此,在世界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突出的教学理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做法如下:

1.使大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世界地理教育传统教学的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内容老师是照本宣科,完全是一种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可持续发展观引入世界地理教学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万来珍在《关于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要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根据地理学科特色,探讨地理图导程序化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世界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非洲地理的教学中,对非洲的地形,教科书中这样形容:“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除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外,整个非洲大陆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为650m,略低于亚洲大陆;但高原面积之广,则冠于各洲。高原的边缘非常清晰,它和海岸之间有一条平原地带。平原一般不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它好象是为高原镶嵌的绿边。”然而,在这个美丽而古老的非洲大陆上,正在引发一场生存危机。无休止的战争、部族仇杀、自然灾害,加上工业化。绿色正在一步步退去,死亡的阴影向非洲人民一步步袭来。因此,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在传授抽象地性知识时,结合非洲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制作课件,通过这些课件,使大学生们认识到非洲的现状:那就是:非洲许多国家的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地恶化,许多国家的经济在衰退、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是等待救援的难民。战争和饥饿正在困扰这些非洲国家。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些难民的周围,绿色植物正在减少,战争和军事工业消耗着大量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非洲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引发大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要以大学生为主体,老师逐步退到幕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世界地理产生直觉的反应,引导大学生理解、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呼吸、心跳一样自然,从而达到不断世界地理教育质量的目的。

2.自觉培养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林宪生,单良在《地理课程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怀》一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特征是地理课程选择的依据,是地理知识转化的维度,是地理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归,主张把谋求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三者统一作为地理教育的目的追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联系其他学科形象地告诉大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例如,澳大利亚牧草非常丰富,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是,由于人们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几乎给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教科书中写道:“在1859年,从欧洲引进24只家兔放在墨尔本动物园里,后来由于一场火灾,兔子栅被烧,兔子窜奔野外,由于环境适宜,所以在草原上迅速繁殖。几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陆,到处啃食牧草和麦苗,造成很大祸害。虽然想方设法捕杀,并安装了长达几千公里的防兔网,但至今这一祸害仍未能根除。”通过图文并茂的讲授,从而引发学生们去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如何让地球为我们永续利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世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能。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成为教师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研制课件,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变迁,以及温室气体、酸雨、战争、工业化对世界的未来影响,未来10年、20年、100年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如果整个世界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10年、20年、100年地球将是什么样子。通过直观的、对比明显的教育,使学生在世界地理教育中自觉培养胸怀天下,关注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结语

大学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在大学地理教学中引入科学发展观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创新大学世界地理教学方法,在大学世界地理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不断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校世界地理教育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娄昭,李宪荣.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8).

[2]万来珍.关于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05).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 素质教育

引言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80年代引起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认同。所谓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其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占耕地、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随意排放污染物、对矿产资源利用时采富弃贫、滥采滥用、复垦率低等,造成全球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危及子孙后代享用资源、环境的权利。因此,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任务已十分迫切,尤其在中小学中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意义更重大。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作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及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产生兴趣并加以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也决定着地理教学在担负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意义和必要性

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它既包括科学意识,又包括道德意识、文明意识,还包括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大部分都与地理学科有关,因为地理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人文科学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文化。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区域自然特征及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规,养成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看来,地理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既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机遇,又是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是我们要做到的。

二、可持续发展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以升学率计成败的今天,由于初中地理不计入中考成绩,对于地理学习,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甚至教师自我放弃,使初中地理教育跌入低谷,个别农村学校干脆不开地理课。可持续发展观的适时而至,为初中地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发展为目的,使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一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渐入人心,人们逐渐明白:地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可持续发展观互为促进,从而使社会认识到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要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地理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个新的发展契机,努力使地理教育走出低谷,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途径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趋同性强,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着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发展地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1.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人的认识来自两方面,即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实践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其认识主要来自前者。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2.课堂教学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体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地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感,澄清价值观。

3.在日常行为中培养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其更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例如:到武夷山风景区游玩时,学生自发地发出“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号召。

结语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于中学地理课堂已刻不容缓,地理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科目之一,中学地理课程承担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中学地理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应对挑战,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主动改变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各科知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全面性,从而更好地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人类的生存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贾国江.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地理教育[J].地理教育,1997(4):4-5.

[2]孙景沂.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兼论发展观的演变(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2):10-13.

[3]夏志芳.关于高中地理教材改革的几个问题[Z].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5.

[4]宫作民.地理教育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

[5]韦志榕.积极投身地理教育改革[J].地理教育,2002(2).

[6]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相关期刊更多

汽齿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汽车齿轮总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