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范文第1篇

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它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盲目性较大的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严重偏离适度区间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措施,予以纠正,因而经常出现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表现为强幅波动。第二阶段是理性干预阶段。其特点是在经济运行刚一偏离适度区间,就能采取中等强度措施加以纠正,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表现为中幅波动。第三阶段是精确干预阶段。其特点是运用微调手段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以内,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平滑化,表现为微幅波动。微调是指政府小幅度地反复使用某一政策工具来对付经济惯性等因素引起的小冲击、小扰动,将经济运行控制在适度区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已进入第三阶段,并主要以利率为手段进行微调。例如,美联储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过冷,有时连续十几次提高或降低利率,每次变动利率的幅度很小,一般为0.25个百分点。

我国的宏观调控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我们往往在出现严重通胀后才被迫采取高强度紧缩措施,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而此次宏观调控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就迅速采取紧缩措施,不仅避免了经济强幅震荡,而且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已过渡到第二阶段。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掌握利用微调来调控经济,将其控制在适度区间的方法和技巧。

我国此次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中等程度干预,它的效果虽然好于高强度干预,但低于微调。与后者相比,它有三个弱点。一是滞后性。它往往在经济运行已经偏离适度区间,过热或过冷初步形成后才进行干预,错过了最佳时机,有些失之过迟。二是力度偏大。由于经济运行已偏离适度区间,要将它扭转回适度区间,需较大的调控力度,这容易引起经济震荡。三是缺乏灵活性,不能对付经济惯性的冲击。

经济运行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向的变动性,即其总是交替向上或向下运动,不会停止在某一点上。二是惯性,当经济向上或向下运行时,有一种冲力,即使加以抑制,也会在原有轨道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停下来。例如,当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或上升通道时,经济惯性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加以阻止,会很快越过潜在增长率和适度区间,进入经济过热。但如果采取强干预,则由于力度太大,产生矫枉过正的偏差,即不仅阻止了经济趋向过热,而且使之转为过冷,引起经济震荡。只有采取微调手段,才能适度减缓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稳定在适度区间。由此可见,宏观调控有两个任务:一是扭转经济运行方向,即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时,采取高强度或中等强度措施,使之由上升(或下降)转为下降(或上升)。二是使用微调手段来阻击和抑制经济惯性的冲击,将经济增长率控制在适度区间。如果第二个任务完成的好,第一个任务也就不需要了。

二、宏观调控的微调工具和技巧

从我国的宏观调控历史来看,我们比较善于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调控,对于微调还比较生疏,缺乏深刻的认识。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微调工具。要掌握微调技巧,需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微调工具,确定微调幅度和频率,正确判断微调启动时机,三者缺一不可。

(一)微调工具

发达国家选择的是利率,这与它们已建立起相当成熟的市场经济分不开。而我国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还不完备,利率也没有实现市场化,因而无法以利率为主要微调手段。更何况,利率的调控空间小、时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局限性较大,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与之相比,投资贷款增长率具有很多优点。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资金的多寡,特别是投资贷款的多少。因此,抓住了投资贷款增长率(即信贷闸门)也就抓住了经济增长的“牛鼻子”和要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际上,利率也是通过投资贷款增长率来间接影响经济的,即利率的升降影响投资贷款增长率的增减,进而影响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从我国此次宏观调控来看,正是管住了信贷这个闸门,才及时制止了经济过热。

央行直接调控投资贷款增长率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呢?它实际上是经济手段。一般来说,在货币领域,凡是央行只控制总量不管资金具体使用,而由商业银行或经济主体自行决定的,都属于经济手段。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贷款增长率,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与银行准备金率一样,都属于货币政策工具,所不同的是它的作用更直接,效果也更显著。

(二)微调幅度和频率的确定

发达国家微调的幅度是每次变动利率0.25个百分点,属于小幅调整。对投资贷款增长率的调整也应如此,以小幅调整为主,每次变动0.25―0.5个百分点为宜。微调的频率不宜过快,要有一定的间隔,以观察效果。如果微调频率过快,间隔过短,等于几个微调叠加在一起,成为“重调”,容易引起经济较大波动。特别是投资贷款增长率,它的调整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此每次调整后,应等一下,观察效果,不可操之过急,频繁调整。

从微调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运用的比较成功。例如,为对付通胀压力(即经济增长率越出适度区间上限的压力),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连续13次提高利率,使之从2%提高到4.5%。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对于我国来说,在进行微调时,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投资贷款增长率,都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走一步看一下,宁可慢一些,要有足够的耐心。

(三)微调启动时机的判断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经济运行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启动微调,阻击经济惯性,将其控制在潜在增长率附近,至少不能偏离适度区间;另一种情况是经济过热,政府采取紧缩措施,使经济增长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但由于阻力太大,经济增长率迟迟不能回归适度区间。这时,就要启动微调来加速回归进程。

掌握微调启动时机,首先需要确定经济增长适度区间。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过程。决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和生产技术效率。由于后者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投资量的变动对扩大再生产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扩大再生产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筹措投资资金阶段(简称筹资阶段)。由于我国企业投资资金很大一部分,甚至主要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而它又容易为政府所调控,因此,投资贷款增长率成为该阶段的核心指标。第二阶段是企业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实际投资阶段(简称投资阶段),核心指标是投资增长率。第三阶段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简称经济增长阶段),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第四阶段是经济增长率影响总量均衡阶段(简称总量均衡阶段或通胀阶段),核心指标是通胀率。这四个阶段及其核心指标,组成了新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主干。从其相互联系来看,投资贷款增长率是先行指标,投资增长率是次先行指标,经济增长率是同步指标,通胀率是滞后指标。

三、我国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数值和政策选择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经济模型测算,上述四个阶段达到均衡时核心指标的参考数值是:通胀率为3%,适度区间为1―3%;适度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3%,适度区间为9―9.6%;适度投资增长率为16.5%,适度区间为15―20%;适度投资贷款增长率为6%,适度区间为5―9%。

运用上述参考指标来观察我国2005年经济运行态势,可以发现通胀率比2004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达到1.8%;经济增长率为9.9%,比2004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但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增长率为25.7%,比2004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仍明显高于适度区间的上限;投资贷款增长率(由于我国没有投资贷款的统计,因此只能以贷款总额减去消费贷款后的余额来代表之)连续下降,从2004年12月的13.5%回落到2005年12月的10%,向适度区间的上限靠拢。

上述四个核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产生了积极效果。但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投资贷款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适度区间上限,说明投资膨胀的反弹压力仍然很大,政府决定继续采取双稳健政策是正确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紧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投资膨胀反弹。二是紧缩力度不可过大,要平稳过渡,防止经济大幅下滑。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学

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指出其“不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性较差

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原理和模型,这些原理和模型都是通过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在建立这些经济学模型时,都是要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经济学模型和结论才能成立。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模型分析,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例如,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它指出经济主体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目的,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西方经济学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是假设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是完全理性的,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掌握完全信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要掌握完全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设距离现实情况较远,因此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模型和原理的实际运用性也较差。

(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有些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其应用性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将价格效应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理论中,需要做一条虚拟的补偿线,这非常抽象,又如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也因为缺乏案例不好理解。有些教材即使有案例也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在分析社会生产力边界曲线的时候,很多教材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但这两种商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是生活常见品,不能帮助加深理解。调研数据显示,70%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枯燥”,3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因此,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案例资源创新度较低,不能与时俱进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常见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教材使用的案例资源大多过时了,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这些案例来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教材经常使用“钻石与水”和“吃三個面包”案例,但看明星演唱会、网红促销效应、综艺和影视的赞助效应以及当前“双十一”的巨额消费等案例,更能反映时代特点,如果用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西方化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因此教材上研究的大多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分析的社会现象也多是关于西方社会的,用的也是一些西方典型案例,比如芝加哥雪天杂货店、石油输出国家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日本商人麻绳垄断以及美国政府微软案等案例。这些教学内容都过于西方化,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搬,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过于西方化。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现象与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更多地使用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解释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述

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实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结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写就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内容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在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要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等。

(三)实施精准扶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倡合乎公平的收入分配,强调既要能够促进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又要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四)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提出要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价格由市场调节;保留政府定价,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引导资源在实体经济特别是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高效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指明了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就是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由于微观经济学本土化教学资源的缺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新时代经济思想作为时代的智慧产物,其中一些思想与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理论内涵,因而将这些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例如,在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均衡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而同志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把需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必须同需求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融入供求理论的教学中,可以开发出很多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教材、教案、案例库等。

(二)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微观经济学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展

微观经济学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灌输式纯理论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学完后根本不知道如何把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如果把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将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例如,在市场失灵理论中,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就有垄断这个原因。同志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思想,则是将微观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因此,将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课堂中,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开展,将有利于教师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握热点,优化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问题。

(三)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开展创新型教学,培养学以致用人才

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国际社会出现的新形势,同志立足于当前中国微观和宏观经济层面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问题导向和实践指向为原则,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形成系统的、重要的理论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利于微观经济学创新型教学,培养学以致用人才。例如,微观经济学在对效率与公平的理论分析中,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问题,并指出在市场的自由交换下,任何资源在初始分配下的结果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会使得贫富差距加大,要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使分配更加公平。同志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思想,强调要通过公平分配以实现经济公平与机会平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將关于精准扶贫的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利于微观经济学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创新型教学,不断增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培养出更多学以致用的人才。

(四)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将推动微观经济学更好的“洋为中用”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范文第3篇

(1)数学应用方便假设性经济分析在分析经济学中理论性经济现象时,往往涉及到一些数学方程式,科学地应用数学方法能更加精确、客观地描述经济环境;并在描述过程中有效地规避干涉因素,将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变量,通过数学关系联系起来,帮助经济学家推理整个经济走向。

(2)现代经济分析数学思路拓展在经济学中,数学分析法能科学地描述和客观地分析经济现象,尽可能减少经济分析误差,具有其他经济分析法不具备的优点。在基础经济分析理论基础上,数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经济分析体系,对经济分析基本概念定义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于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精确的数据分析法,以此弥补传统经济分析的缺陷,这样数学方法的作用得到了凸显。数学分析方法不仅能在经济分析范围内较好地融入和更新人类活动,还能分析和比较原有的经济分析体系,为经济分析带来更加有效的计算方法,避免经济活动中出现决策失误。

二、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经济数学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极限理论作为大多数数学理论概念的基础,广泛地应用于经济数学中,当然在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及金融管理等经济学方面也比较常见。极限理论主要体现事物增长和衰竭的规律,包括设备的折旧价值、放射性元素衰变、人口增长、细胞繁殖等。在经济分析中,采用经济数学的极限理论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计算出储蓄连续复利,包括对连续复利中本金和利息之和的计算。

(二)经济数学函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1)供需问题在金融分析中,通常会涉及到函数关系,那么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模型,能有效地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在对市场供给和需求问题分析时,在充分了解经济数学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有利于更加明确地分析市场供需问题。在供需问题中,商品价格、商品替代程度、消费者价值取向等都会对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商品价格为例建立的函数关系包括两种,即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商品往往是随着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可见供给函数的一个增函数;而商品随着价格上涨,需求量会不断降低,需求函数是一个减函数。因此市场经济中供需问题,可以看作是价格逐渐向供需双方均满意的方向发展,即价格的决定问题。(2)成本与产量问题在金融经济中,研究成本与产量两者关系时往往会涉及到成本函数。在产品价格与生产技术保持一定的情况下,成本与产量之间会形成某种函数关系。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成本与收入、收入与销量的关系,那么将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生产者将获得收益,这样又涉及到收益函数。通过对各类函数关系分析发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应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能达到高效率的分析目标,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更好地处理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当然在经济数学专业教学中,适当地引入金融经济分析案例,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分析能力。

(三)经济数学导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在经济学中,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导数知识,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另外一个概念为边际概念。将经济学研究对象从常量引入变量,是经济数学导数在经济学中的一个典型,同时也积极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边际函数包括边际利润函数、边际需求函数、边际成本函数以及边际收益函数等。利用导数能比较清楚地观察到经济学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并分析该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以便更为客观地研究函数的变化率。针对成本函数,对一种产品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将其与平均成本进行对比,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商品产品变化情况,从而科学地扩大或者缩小商品的生产产量。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需要缩小该商品的生产量,反之则扩大生产量,使生产厂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对函数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经济分析中的弹性进行研究。以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为例,采用弹性能客观地获取一个价格值,若价格值大于商品价格,那么价格提高的比率应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反之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应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有利于帮助厂家及企业制定合理的商品价格。

(四)经济数学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经济学中很多问题与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息息相关。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活动往往存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函数关系表达;若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函数关系,各种变量关系需要通过微分方程进行表达。微分方程是一种函数关系,主要包括微分、自变量及未知函数等。针对较为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无法用导数或者函数表达量与量的关系,因此通过建立微分方程,能直观地展现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当然微分方程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在经济数学微分方程教学中,老师应适当结合金融经济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工具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金融经济分析能力和经济数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范文第4篇

7月3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170亿元人民币的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这是自2月初逆回购暂停后的首次激活,也是央行在近5周来公开市场的首次操作。

此前的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央行此举,是面对实体经济的深度疲软“不得不出手”,也是“对二季度经济数据实在看不下去了”。

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扩大0.5和1.6个百分点。其中,6月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

今年以来,快速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量和经济运行出现背离,大量的新增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一直在金融机构之间打转,出现“金融空转”现象。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主管钟红指出,眼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说明企业的信贷需求和实体经济疲弱,也反作用于企业层面的投资信心。货币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空转”,融资成本还将上升。

央行反复表态将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但摆在其面前的是,在金融机构资产配置未完善的情况下,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很难真正起到支持实体企业的作用。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有外界人士认为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作用有限。

货币“空转”持续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M1余额31.36万亿元,增速9.1%。两者均高速扩张。

同时,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但其中真正落到实体的贷款比例有限。

“表象上,货币增量和社会融资总量大规模上升,但价格指标却偏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分析,货币政策看似宽松,实体经济的资金环境却相对偏紧。

宋国青表示,企业融资成本并未因信贷增量而降低,微观层面的实际贷款利率约为8%左右,金融领域短期收益率与实际利率的中长期收益率相背离,已经达到历史高点,金融“空转”现象还在持续。

他认为,货币流通渠道需要细分,并非所有的货币都在“空转”,但包括政府、团体和企业在内的机构存款高速扩张,是导致一部分货币“空转”的主要原因。

通常,“空转”程度可用M2流通速度下降来描述。历史上,M2流通速度大幅下降,曾先后于1998年、2004-2008年间出现过两次。

宋国青表示,今年以来的货币“空转”非常离奇。粗略算来,105万亿元货币总量中,真正从银行“借出”的货币量仅40多万亿元,余下60万亿元则“存在了银行里”。

《中国统计年鉴2012》显示,居民持有货币量与M2的比例,从1991年末的61.4%降为2012年的47.0%。因而可推算出,机构货币以每年22.4%的速度持续增长。

截至今年5月底,机构存款共14.3万亿元,占GDP的24.4%,加上3.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则该比例将更高。其中的财政性存款,一方面源于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另一方面源于财政部直接和间接的银行存款。

计算可得,5月末M1中活期存款为25.9亿元,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13.5万亿元,两者之差12.4万亿元。

同时,许多活期存款被“理财化”,活跃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高利润领域,严重挤出了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与美国活期存款仅占全国GDP中10%相比,中国该比例高达50%以上,大量货币处于非常态流通。

“宏观形势越萧条,机构存款就越高,货币流通速度越缓慢。”宋国青说,如此循环下去,“空转”的影响力将更大。

总量控制失效?

“央行(货币政策)已经捉襟见肘。”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看来,货币政策的总量控制手段已基本失效,政策执行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

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也表示,面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空转”中的逐利表现,央行的监管手段很难产生良好效果。

余永定解释,由于资本市场收益高于实体经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自然会让资金大部分流向高收益领域,使得货币在各种金融通道中循环往复,脱实就虚。但以上所有投资回报率,最终还是取决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一旦疲软则“空转”就再也无法继续,“长期下去,‘庞氏骗局’终有一天会破灭”。

当前的理财市场和同业市场成为银行的新盈利点,业务期限错配日益严重,出现以大量短期资金来支撑中长期非标资产的局面,使得信托、券商、保险、金交所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异常活跃,以类信贷业务将资本输送到高收益领域。

“货币政策不可能切实监管商业行为,更何况央行面对的是房地产和地方平台,以及产能过剩等宏观难题。”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李运认为。

从6月的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开始,央行的总量控制就已遭到业界诟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就对央行以简单手段教训市场、加强银行监管持有异议,称“货币政策定位有问题”。

他表示,金融机构逐利无可厚非,要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行为,需要监管制度的调整,以及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加强,而非货币总量控制;央行方面,应该将货币控制分类对待,对货币流通速度较低的部门可适时增加供应量,对“空转”严重的部门则严格控制总量,压缩需求。

“笼统的简单操作,已经让实体经济不堪重负。”刘元春说,靠给实体经济打点滴、猛输血的方式,应该结束了。

受访专家认为,货币“空转”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严重问题,国有部门“越来越大”,私营部门“越来越小”。眼下,要依靠财政部、国资委部委等对地方政府、央企和国企等机构进行深化改革。同时,以政府转型、国有企业改制等手段多管齐下,方能真正见效。

调控创新

在一些受访专家看来,央行创新货币调控手段,已属时之所需。

宋国青表示,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均不大。微观层面,真实贷款利率上浮非常严重,达到下限的企业很少,更少有企业能享有七折优惠。因而短期内,此举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很难显现。

央行金融研究所一位人士透露,通过对利率市场化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模型研究,发现现有的市场化利率(如shibor等)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贡献率在10%左右,其影响效果将可能高于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施行。简单来说,即日后央行放开存款利率时,市场化利率的参考价值有限,存款利率政策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这无疑是对利率市场化提出质疑。”该人士称,上述理论已经有了实证结果,正等待上报。

7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下,更合理地改善金融环境。

但宋国青预计,央行目前很难采取行动,“至少三季度很难有大动作”。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的作用范文第5篇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人民币实现单边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贷款利率市场化在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利好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小微企业在贷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融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

贷款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35-02

1 引言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0.7倍的下限规定,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规则与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针对中国此次金融改革,业界均普遍看好改革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评价其为里程碑似的一步。不可否认,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为金融市场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推手的各类企业能否都从此次改革中切实获利,仍然值得商榷。其中,小微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融资困难在短期内并不能因为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反,从改革的后续实际效应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将令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融资挑战。

2 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生存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企业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愈加广泛的肯定。然而,一直以来,融资是小微企业自成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它关乎到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财务状况,是小微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2.1 中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经工商登记的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到中国企业总数的81.58%,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众多的企业中,以工业企业最为典型。以下表格反映了当下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和小型工业企业的资产构成比例。

从表格可以看出,相对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对权益融资有着更高的依赖程度。与之相对应,债务融资的规模相对较小。这也反映了相对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存在困难。另外,单纯从债务融资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的更依赖于流动负债,而大型企业则拥有规模相对较大的长期负债。两者的资本结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然而,毋庸置疑,在当前中国金融体制仍不完善的背景下,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除了内源融资外,向金融机构贷款无疑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2 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融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开端,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于资金不足的小微企业来说,融资对其实现价值最大化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来看,小微企业在融资上存在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这就放大了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人才不足,其财务管理一般都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无法对其资金实施科学的规划和管控。财管管理水平低下使得小微企业的社会信用不佳,由此引发投资者和各类资金提供者对小微企业存在众多的偏见,这更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困难势必造成经营困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贷款利率市场化下的融资困境

贷款利率市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从理论上来说,此次改革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在提供贷款服务时形成竞争,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进而优化闲置资金的配置,改善社会资金供求状况,最终达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种理想的效果往往难以达成。其中,贷款利率市场化甚至可能加剧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仍然很强

尽管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竞争,然而,在存款利率上限仍没有放开的情形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仍然足以左右实际贷款业务的利率。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基础,在贷款业务中的定价权并不会被真正削弱。另外,从宏观大环境来看,当前资金市场的供求并不平衡,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都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融通资金,以应对资金周转困难的窘境。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贷款业务利息不会被降到基准利率以下。在这样的情形下,小微企业向拥有很强议价能力的金融机构融资的过程中仍然将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被动地位,融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3.2 小微企业财力不足

小微企业大都规模较小,财力有限,从个体来看,所掌控的经济资源更是微不足道,这就导致其拥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机构大都不愿意将大规模的资金贷给小微企业。即使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面对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在融资上仍存在很大难度,因为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统治力”仍然是举足轻重的。相反,大中型企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基础获得充裕的贷款资金,并很有可能享受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低贷款利率的优惠,这就在无形之中挤压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空间。资金不足更加剧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程度,其发展壮大受到严重限制。

即使小微企业得到银行的小额贷款,其偿还期限往往会受到许多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负债都是以“流动负债”的形式存在的,即偿还期在一年以内或者一个经营周期以内。流动负债虽然融资成本低,但是将放大小微企业的偿债风险。这就给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小微企业必须持有一定规模的流动资产以应对偿债需求。但是这种方式必将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现实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就造成小微企业的往往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反过来又恶化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3.3 资金来源狭窄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来说,除了吸收直接投资与商业信用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向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仍不发达,金融市场的活力有限,许多金融活动仍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诸多限制。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鉴于其规模较小,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许多金融活动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例如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小微企业难以涉及的领域。而当下的金融体制,更多的是朝着有利于大中型企业的方向发展的。而此次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真正触及这些金融领域改革的关键。大中型企业在享受对其有利的金融体制的同时,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化,可以进一步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实惠。这就无形中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挤压了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空间,严重束缚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4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改革思路

综合上述观点,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质量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小微企业的成长,更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从目前来看,改革仍然要从金融体制本身入手,力争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笔者认为,改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思路进行:

4.1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储户存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开展其他金融活动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让存款利率能够由各家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情况独立确定,进而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资金盈余者能够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选择存款条件最为实惠的金融机构。另外,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影响金融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价格水平,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统治力”,提高金融市场各方的参与程度。资金来源的约束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的议价能力,金融机构只能通过向客户让渡更多的优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顾客,以占有市场、谋求生存。这就给中国众多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机会,提高了融资的成功率与质量。

4.2 健全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往往是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给小微企业的重要评估指标。然而,目前我国的信用披露机制还不成熟,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往往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就大大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面对这种情况,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起完备的管理披露体系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使信用信息能够及时地共享与传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公平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得信用评价存在一个能够广为接受的标准,以促进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4.3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不成熟,在许多领域仍然面临诸多管制。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改革中要逐步放开对金融市场的束缚,释放金融市场的活力,切实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在金融改革的促进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这就有利于小微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贷款的依赖,从其他来源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经营管理,刺激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促使小微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优化资本结构,平衡资金的成本与风险,在融资层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小微企业的数目众多,小微企业参与金融活动可以从反向作用于金融市场,让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迅捷、高效。

4.4 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由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特殊,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已有少数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2年针对小微企业推广名为“小额便利贷”的信用贷款服务。当然,建立专门融资渠道的前提,是要首先明确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在这一基础上,为小微企业融资“量身定制”各种专门机构和管理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为小微企业提供各种短期、长期的融资方式,拓宽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使小微企业的融资更加方便、快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