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教案

校本教案

校本教案

校本教案范文第1篇

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与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校本培训和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丁盐生

副组长:汤昌珍(语文组)刁以东(数学组)

成员:丁江华丁明芳丁荣康招君汤新萍黄瑞萍丁莉丁法龙丁荷平丁桂华钟有娣等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6、开展全方位的学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形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7、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分类指导。

六、工作历

三月份

1、随堂听课。

2、教研组长会议,教研组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3、开展教研活动。

4、改革备课方法,试行多人备课制度。

5、推荐教师参加乡中心小学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

四月份

1、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2、推荐教师参加教案设计大赛。

3、开展学生兴趣学习小组活动。

4、认真实施“十个一”教育教学活动。

5、师生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6、教学经验交流会

五月份

1、参加乡中心小学举行的业务理论考试。

2、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3、第一届课堂评优决赛。

4、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

六月份版权所有

1、收集学科论文

2、对课题实施情况、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评价

校本教案范文第2篇

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是由地方政府(省或省以下地市政府)举办,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使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化特点,其服务面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均主要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出发点。而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恰好有效地契合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地方化的需求,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对高水平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苏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难以获得有效的、持续的人才队伍支持。鉴于此,徐州工程学院作为由徐州市政府举办、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重点围绕徐州市和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徐州工程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 实现服务地方化目标的必然要求

本地化案例教学可以及时、迅速地将与地方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但为学生全面、广泛、及时地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兴趣、意识和能力,促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如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坚持以内蒙古的优势产业为出发点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及企业情况,有效激发了学生服务内蒙古的兴趣和意识[1]。因此,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是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化目标的重要举措,它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将直接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2 提高案例保障效率的重要方式

在案例教学工作中,有效、持续的案例保障和更新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案例教学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地缘关系、人缘关系等因素,教师更加熟悉本地情况,人脉关系也更为丰富,更易获得所需的本地化教学案例[2],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案例支持。

3 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生源本地化特点,即“本地生源为主,外地生源为辅”,来自于本地行政区划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其它地区的学生。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生源结构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对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为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兴趣。据“驻徐高校大学生对徐州地方文化的关注度”调查可知,65%的大学生想或很想了解徐州特色文化,70%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政府或学校组织的有关徐州特色文化的活动,76%的师生希望增加有关徐州文化的资料[3]。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本地信息的获取具有更为浓厚的兴趣,而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开展恰好有效期契合了学生的这一需求,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本地化案例教学效果。其次可以全面提高案例教学的可理解性。本地化案例教学所选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生源所在行政区域,案例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同或相似,有效避免因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案例理解的偏差,使学生能更加准确地分析、理解本地化案例。最后可以充分提高案例教学的可参与性。由于是本地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到案例发生地调研、与案例有关的人员交流等方式亲自参与案例教学,在学生与案例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共鸣与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案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4 满足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中除传统的理论教学外,更强调应用性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技术性一起构成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与传统的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区别[4-5]。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能直接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因此说,本地化案例教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施本地化案例教学措施

1 科学定位本地化案例教学

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来源于专科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案例教学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体系中缺乏合理定位。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地化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科学界定本地化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方案,妥善处理好本地化案例教学和其它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构建基于网络的本地化案例教学平台

自从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首创计算机模拟教学以来,国际案例教学模式正逐步发生变化,以网络平台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案例教学的发展方向[6]。同时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由其所催生的QQ、微博、微信、E-MAIL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方式。因此说构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其所催生的信息交流途径为基础的本地化案例教学平台,不但是满足案例教学模式和学生信息交流方式转变的需要,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7]。

3 积极开展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

本地化案例是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基础,高水平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的构建就成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必须完成的核心工作之一[8]。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完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构建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由二级学院(或系)相关人员所组成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机构,统一组织实施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工作。其次要明确建设规划。以本地化案例教学需要为出发点,以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规划,明确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工作内容、进度、人员分工和职责等一系列内容。再次要根据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需要设置专项经费,为本地化案例资源库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最后要完善奖惩制度。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给予奖惩,以督促工作人员能按计划完成所承担的工作[9]。

4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组建历史不长,大量教师是从承担专科教学上升到本科教学,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首先,要积极实施本地化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在本校教师中选择素质高、具有一定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构建本地化案例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为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的师资保障。其次,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根据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实现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有序扩张。最后,要积极开展教师外聘工作。根据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需要,开展校外专业人士资源库建设,打造本地化案例教学师资队伍补充体系,满足本地化案例教学对师资队伍多元化的需求。

总之,开展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不仅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案例教学的需要,更是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措施。因此说积极开展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本地化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全面推进本地化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案例教学水平,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服务目标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武.工商管理专业本地化案例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1):49-52.

[2]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5):59-61.

[3]郭琪,都平平,李雨珂,齐玉涛,王磊.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的实践与创新模式探析:以徐州高校图书馆服务本地文化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6):84-89.

[4]李尧远,王东霞.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评论,2013(1):105-107.

[5]许进杰.实践案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3):60-61,59.

[6]李永山,田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法管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7-80.

[7]汤宗礼.网络平台在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以QQ空间为例[J].职教论坛,2013(8):20-22.

校本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民办高校 教育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实际情况,选用社会或者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习者分析案例,进行学习、研究,用原理说明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启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于管理教学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与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区别。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采用的就是以案论理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具有创建性及多元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教学过程不同,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

(二)与举例说明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二者进行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学生,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教师;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能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涵盖的范围不同,前者涵盖面更为广泛和精效,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后者不一定有这些特点。

(三)特殊的教学效果。

1.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技能。案例教学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将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

3.注重双向交流,达到双赢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学生面对案例,要自己进行调查、策划、论证、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工作。案例教学这种双向教学形式达到的双赢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几个明显的特点。

1.明确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2.客观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较强的综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

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较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剖析与拓展。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符合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将教学光盘中的案例未加剖析就搬到课堂上,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本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内化与拓展。

(二)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只是在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没有稳定的案例教学教师队伍,从而使得案例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相关的专门教材少之又少,特别是民办高校中,很多专业为新专业,案例教学的教材几乎没有,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师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案例而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五、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案例。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现实性,既要具有热点性又要具有生活型,除此之外还要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可判定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课前精心选择,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深加工,根据不同的学生及课程选取不同的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周密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创造各种教学环境,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在既得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知识。

(二)加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稳定是一件系统系长期性的任务,首先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改变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民办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及进修的机会;教师本身也要珍惜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找更合适的课程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相关案例,最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讲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媚.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2010(11).

[2]刘永前.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卷宗[J],2012(9).

[3]杜静.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吉林日报[N],2010.

校本教案范文第4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校本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重心。分析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目前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和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合并升格,学生人数剧增,档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2],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当今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档案管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课程杂、范围广、内容繁,各教学部门若缺乏整体规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则会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收存的档案不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束之高阁,就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利用的好与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重大。优化和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档案部门常处于被公众所忽视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整体发展规划,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前进,使档案机构设置、库房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以及档案现代化必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等真正落到实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尽管存在着材料缺失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但仍然储藏着大量的本校教学方面的原始资料,需要我们去挖掘、清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分类和必要的补充。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规律,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体现一定的时间性的基础上按教学档案的性质分类,既展示历史与时序交替的过程,又保持档案资料内在特征的有机联系,使整个案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体系。

(三)重视培养,加快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方式陈旧,多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院系档案人员大多由秘书兼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要求,这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因为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新的档案载体的出现,需要档案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保护意识和特殊技术保护水平;档案开放和信息剧增,需要档案员具备较高的鉴别档案、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反馈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编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要通过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以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率

当今,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同时,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把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编制成专题材料,一方面通过档案网页、校园网及其相关网络丰富档案信息量;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编研的范围,加大开发档案信息的深度。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合理调配与充分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比如: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论著数据库的构建,教务部门承担试题库、电子课件、学籍异动等教学专题库的建设任务。通过档案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扩大档案文献资源交流渠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