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级会计经济学

初级会计经济学

初级会计经济学

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第1篇

简单来说幼儿园教师资格要求幼师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资格要求高等师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教师资格要求高等师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要求研究生或本科以上学历。

2、注册会计师。近30年以来,500强公司的CEO中有三分之二出身财务会计。会计事务所、投行也是众所周知的高收入单位。注册会计师报考条件也不高,专科以上就可以报考。

会计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优越的办公环境和高薪资也吸引着不少女孩子报考。除此之外,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国声誉最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注册会计师考试还不断提升考试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国际认可进程。

3、经济师资格证。经济师考试是一种职称考试,全称是“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中以上学历即可报考。通过了经济师考试之后,可以获得经济师专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评“经济师”职称的资格。

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第2篇

——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

丁琰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第3篇

一、 初级速成的市场经济激发了亢奋的高增长

中国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来源于市场经济所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能量。同样的国度、同样的人群、同样的资源禀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却表现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经济绩效,计划经济导致严重的短缺和贫穷,市场经济却创造了极大的物质繁荣,可见市场经济之威力。

曾几何时,有外国学者评论说“中国没有企业”,因为,那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厂长经理们完全没有利润意识,他们认为工厂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计划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可以说是“为生产而生产”。所以,当开始改革开放时,经济学家们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学启蒙教育居然是反复告诫他们“企业是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力图改变他们认为经营企业不用赚钱甚至不应该赚钱的计划经济意识,使工厂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就是用最小的投入生产最大的产量,实现所谓“最小—最大”的投入—产出关系。要实现最小投入就必须尽可能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要实现更大产量就要拓展市场,而且要以“快鱼吃慢鱼”的方式迅速击败对手。于是,市场经济被理解为以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为目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手段,以快速扩张为策略的“血拼”式竞争。

不仅企业这样理解,各级政府也这样理解。为了给企业的“血拼”竞争助力,各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竞相提供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包括低价格的土地、资源,低标准的环境保护准入条件,以及低社会保障的劳动力,直至减免税收和提供财政补贴等,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以低价格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而且,还要实行“扶优扶强”的差别性政策,以帮助一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就这样,浅显而易于接受的市场经济原教旨理念和自利“经济人”间丛林法则式的竞争观念,被注入极度渴望尽快摆脱贫困的中国大地,激发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强烈亢奋心态,促成了市场经济初程阶段的火热场景:投资、扩产、出口,圈地、“跑部”、寻租,引资、致富、暴利,做大、更大、最大……演绎出一个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和平崛起“奇迹”。历经短短二三十年,中国就从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9的国家,一跃而至仅次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极度亢奋的时期正在走向转轨换挡期,超高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回归到虽仍属相对较高区间但已显著低于历史水平的平稳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率的显著下降,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和确凿的证据,表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正转向一个同前30年具有重大差别的时代。为此,企业、政府和公众都必须以对市场经济更深刻的理解来适应新的形势。

二、 企业家的市场经济理念从初级向中级提升

中国企业家是在市场经济初级速成教程的指引下进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的,他们接受的信条就是:企业的经营目标甚至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中国上市公司很少分红,但上市公司高管仍然声称其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甚至连国有企业高管也相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国有企业也应同一般企业一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否则就违背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原则。中国企业家们学到而且深信企业的职能就是尽可能多赚钱这一市场经济天经地义的教义。

在市场经济的初级教义中,以其原教旨理念为前提,假定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这原本是经济学的逻辑假定,即将所有的人抽象为完全没有信仰、民族、道德、文化等差异的工具理性决策主体,却被直接理解为现实中的真实,即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和企业具有经济人行为是正常的,理性的,而背离经济人行为就是不正常的、不理性的。谁如果自称具有超越经济人行为目标的愿望,则被认为是可疑的甚至是欺骗性的。这实际上就是相信或认定所有的企业在行为上是同质的,即都是按照微观经济学所描述的基本决策方式进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经营活动。

从市场经济的初级理论上说,企业家们确实是把握了其基本原理,但这也仅仅是初级原理而已。依此原教旨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程阶段,不少企业确实可以取得相当突出的竞争优势,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以快速做大的经营理念,使中国工业化以开阔地展开的平推扩张方式,大规模进军一切易于进入的产业空间,在产业链的中低技术环节和层面上迅速完成市场饱和化过程,直至出现普遍性的“产能过剩”现象。

按照这样的逻辑,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业绩被理解为,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规模产量,以最简捷的方式获取最大的盈利,以最短的过程实现高速增长和资产扩张。因此,尽管加工制造业成为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但技术门槛较低而盈利性最高的产业,例如房地产、采矿、大宗贸易和金融业等,以及虚拟性操作获益最大的经营行为,例如所谓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募资投资、证券上市等,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时尚”。于是,“挖出来就是钱”(采矿)、“一倒手就是利”(贸易)、“坐着就可以钱生钱”(金融)就显得比“辛苦制造才能赚钱”(制造)更符合市场经济“高手”的标准。只要实体产业没有虚拟经济更赚钱,放弃实体产业投资虚拟经济活动当然符合市场经济的原教旨精神,似乎无可厚非。一位银行高管告诉我:某某企业家“曾经在我这里一天就赚18亿,现在花一个亿买一栋我们建的别墅不过是‘小菜一碟’,还可以大幅增殖,而他的实体产品不过是一个不足为奇的广告‘故事’。”这就是这个时代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和商业精神。他们确实是30多年来的商业成功者和市场经济推动者,是创造成就的一代。

不过,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路数变了,市场经济初级教义的那一套不够用了。

首先,“有水快流”的时代正在过去,“水”(各种资源)越来越稀缺越来越珍贵了,其价格越来越高了,因而低成本资源越来越难得了。

其次,增长速度慢下来了,“井喷”式产能扩张的条件不存在了。各产业的“开阔地”已趋拥挤饱和,可拓展空间将是险峻的高地和深渊般的洼地。所以,平推式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越来越无效,除非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第三,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外部性)日趋强烈,生产活动决不可“如入无人之境”,而必须将环境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增长的可持续性等置于重要关注议题。

第四,作为工具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将最终服从于更深刻的价值理性逻辑。因为,以经济人理性假设为逻辑基础的“利润最大化”、“物质财富拥有最大化”等,本质上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效用意义,只是心理偏好,而不是实质幸福。特别是,“企业”不过是虚拟的利益主体,自然人才是实质利益主体。所以,市场经济的理性逻辑最终应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假定。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进入了市场经济的中级教程门槛。

同样,以“经济人”理性为假设,工业化不过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假定人类具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本能又被直接推演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其实,即使是从纯粹理性上说,物质财富和企业利润也都不会是人类行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因此,也不是工业化的价值目标。从价值意义上说,工业生产的根本性质是将原本对人类无用的物质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这样的经济活动称为“采掘业”和“制造业”;以及将人类原本无法到达的地方变为可以生存和居住的地方,这样的经济活动称为“建筑业”。也就是说,工业化的本质是将“无用”变成“有用”,而“有用”的最终意义是对人更有“效用”,能增进幸福减少痛苦。而在市场经济的初程阶段,工业生产往往被误解为是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致损害民生而追求企业利润的过程,所以,尽管工业生产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也往往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诅咒,认为它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在现实中,一些企业的生产活动确实导致了破坏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破坏,只是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或者为了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以求企业的生存。有些东西的学习和理解是必须依赖于实际经验和一定的客观技术条件的。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要求企业更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性质的发展阶段,我们如果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就需要有对市场经济更深刻的理解,这同时意味着中国企业家将在中国经济升级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市场经济理念升级。

三、 政府经济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与时俱进

如上所述,中国经历了亢奋和超高速增长的时期,企业家们以速成方式完成对市场经济初级教义的掌握。他们在初级教义的指引下,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充满渴望和乐观,“只争朝夕”、贪大求快、急于求成,成为整个时代最突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与此相应的是,各级政府也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理解为对市场经济发展直接进行顺向推动,即朝着与市场调节相同的着力方向加力,推动企业和地方大干快上,直至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地区间的GDP竞赛。这样,似乎是对市场经济的“顺水推舟”、“锦上添花”,结果却往往是角色错位,用力过度,好事做过头,反而增大了市场经济的不平衡性,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而当宏观经济景气出现较大波动时,政府也往往出手大力度地调控政策和进行行政干预,特别是当发生严重的非合意现象时,政府往往会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且往往是“一刀切”,有病没病都吃同样的药。目的无非都是希望获得政策干预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急于求成。因此,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30多年里,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复存在,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对资源的控制却更强了。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政府作用,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作用也可能更加强化,表现为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高收入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会趋向于提高。但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有初级与高级之别。初级形态的政府干预,表现为直接的行政性方式,包括行政审批、政府替代企业决策、政府选择市场竞争赢家以及以行政手段进行纠错等。简单地说就是,一旦出了问题,政府总是倾向于自己直接插手解决或替代企业决策。

而高级形态的政府经济管理则应是,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更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让市场和企业自主决策;如果发生问题,也尽可能首先考虑由市场和企业自行纠错;或者政府促动其他行为主体,来实现合意的管控目标。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如果导致企业处处事事须与政府打交道,眼睛时时盯着随时可能变动的政府政策安排,必须花很大的时间精力进行政府公关甚至寻租,则是政府管理处于初级形态的表现;反之,如果企业平时根本感觉不到政府干预的存在,同时又明确知道一旦需要政府支持可以找哪个部门和通过什么程序解决,特别是不必担心政府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而经济运行却正常有序,则是较高级形态的政府管理表现。总之,高明的政府经济管理似如不须上舞台却可以让演出井然有序,角色们各司其职;笨拙的政府经济管理则似如时时上舞台摆弄却无法实现戏剧的顺畅演出,角色们不知所措。

当前,政府经济管理和调控的理念和方式必须顺应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客观现实,以更加符合经济规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手段实施经济调控,既要积极发挥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要最大限度避免不适当的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和产生过大的副作用,甚至留下难以处置的后遗症,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

在市场经济初级教义中,市场经济类似一种机械性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中级教义中,市场经济类似一种生物性(生命体)关系。如果按前者的理解,政府就会过高估计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以为自己可以精确地处理各种宏观和微观关系,时时保持经济体处于理想的均衡和合意状态,即“摆平”一切。如果按后者的理解,政府则会充分尊重和敬畏市场经济规律,承认信息的高度分散性和自己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懂得自己能够调控什么,无力决定什么,什么该顺其自然,什么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四、 全体民众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提升价值理念

市场经济的初级教义尽管播种了市场经济的种苗,启蒙了民众的市场经济意识:自立自强、责任自负、自由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却也留下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弊病:物质至上、急于求成、贪大求快、虚荣浮华。将“宏大”、奢华、炫耀、暴富作为成就标志,往往导致无节制的物欲横流和浮躁轻狂,缺乏耐心,见异思迁,这将会销蚀持续进取的市场竞争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实业精神。

其实,市场经济初级教义所播种的“理性”从更彻底的意义上是非理性的,因为它实际是假定人追求的是“工具”的最大化,而不是人真正需要的享用(幸福)的最大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亚当·斯密有一段关于人们非理性地追求权力和财富的论述,他说:“权力和财富就像是为了产生肉体上微不足道的便利而设计出来的、由极为精细和灵敏的发条组成的庞大而又费力的机械,必须极其细微周到地保持它们的正常运转,而且不管我们如何小心,它们随时都会突然爆成碎片,并且使不幸的占有者遭到严重打击。它们是巨大的建筑物,需要毕生的努力去建造,虽然它们可以使住在这座建筑物中的人免除一些小小的不便利,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四季气候中寒风暴雨的袭击,但是,住在里面的人时时刻刻面临着它们突然倒塌把它们压死的危险。”他说,“在肉体的舒适和心灵的平静上,所有阶层的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1)而人类拼命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实际上是“天性”对人类的“欺骗”。在市场经济初级理念的逻辑上,“经济人”理性假定实际上是基于非理性的人类天性的。因此,进入市场经济的中程阶段,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应上升到比经济人工具理性更高的人类价值理性上。如果亚当·斯密所说的受天性欺骗的无度物质追求是市场经济初级理性的表现,那么,实现更明白的不受非理性的“天性”欺骗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就是市场经济中程阶段的价值理性的基本表现。

如果从价值理性的深刻性上观察和思考,可以看到,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深刻关键因素是其社会心理和文化特质,社会心理和文化特质当然总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现实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特质不仅决定于现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是长期历史因素积淀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的。中国3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也向整个社会注入了市场经济最初级的原教旨因素。各种因素的汇集,形成中国当前的社会心理特征,包括:相信物质财富决定幸福,高估财富差别和等级差别对幸福的影响,认为越大越快越成功;同时,行政级别成为评价个人成就的“一般等价物”。因此整个社会具有强烈的积累物质财富和追求行政等级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初级教义教化出了社会的财富意识和奋斗意识,但没有消除传统意识中的等级观念和行政主导意识。相反,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顽强存在并明显趋向强化,例如社会普遍的心理是:政府比百姓更聪明(官贵民贱),凡大事均应由政府解决,政府官员可以而且应该是为民做主的“父母官”;而且,上级政府总是比下级政府更聪明,越重要的事情应由越上级的政府决定。这些因素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特征,也深刻影响着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中程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更高层次理念将越来越强化其社会影响力。例如: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反对歧视;契约自由、公平竞争;个人权利不仅主张生存权、财产权,而且越来越注重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加之信息化和新产业革命的到来,去等级、去中心、分布式、网络化等现象越来越强烈和广泛,必然加快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成为社会主导意识。

当然,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演化中,也会产生一些异化性因素和复杂关系,例如,期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这一市场经济初级原理,其极端形式可能表现为期望少劳多得、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超越国家和社会财力追求高福利制度;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例如,“钉子户”和“邻避”(2)现象频出;以“贴金”吹嘘、投机取巧、炫耀奢华、攀附权势等方式不择手段获取优势,以强欺弱,胜者为王。因此,中国能否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完成工业化和有序推进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取决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特质的演变。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会按客观规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但是,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景却各不相同。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即使是那些全力模仿西方国家,力图全盘西化的国家,最终也只会发展成为显著有别于西方的国家形态和社会形态。根本原因就是:尽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文化是多样化的。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仅按照市场经济的原教旨来发展自己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公众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国国情,不断“干中学”,不断理解适合自己国家的市场经济形态和各国特色制度,就如同在学习市场经济的课程中不断进阶。在此过程中,整个民族都如同在集体进修市场经济的中级教程,不断提升其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心理倾向将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如果说中国正在转向稳中求进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必须基于人们诚实、耐心、踏实、进取、正义的社会心理。

中国市场经济走过了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初级理念和启蒙力量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给中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市场经济原教旨理念的社会心理因素,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的浸淫,使中国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初级形态。经济高速增长,物质极大丰富,财富迅速积累,同时,矛盾、不满、抱怨和不幸福感也在增长和积累。这表明,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市场经济理念浅显,层次和深度都远远不够,已经不适应巨大变化中的现实要求。当中国市场经济进入中程阶段,企业、政府和民众都必须提升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提升观念意识水平,进行市场经济再学习,以对现代市场经济更深刻的理解,实现经济社会更健康、更包容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历史性转折时期,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和观念变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肩负着奠定解决中国重大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任。当然,过去30多年,工业也是受市场经济原教旨理念浸淫最深的产业,所以,工业发展的理念提升和方式转型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从初级向中级形态升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注释:

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经济分析;基本目标

1 财务经济分析目标

1.1 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目标 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目标是所有财务经济分析主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目标可以表述为“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即财务经济分析主体通过对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为财务经济分析主体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1.2 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契约角度出发,将企业理解成“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的组合”(Freeman,1990),这组多边契约的参与主体都有可能成为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利益相关者对利益取向的差异性决定了其财务经济分析具体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企业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也是财务经济分析最主要的分析主体。一是所有者(投资者)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投资者对经济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主体的盈利能力以及处理经济主体和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能力。因此,投资者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可以表述为:投资者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经济主体的盈利能力和处理财务关系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二是债权人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债权人对经济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其关注的侧重点是经济主体的偿债能力以及偿债声誉。因此,债权人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可以表述为:债权人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经济主体的偿债能力和偿债声誉,从而做出正确的债权配置决策。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经济分析侧重于财务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经济分析不但要关注企业财务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而且要关注企业财务经济活动的过程。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除了分析财务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以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分析财务经济活动过程中诸要素对财务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 生产经营管理者发现财务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企业财务经济活动。

2 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2.1 信息真实性假设从本质上分析,财务经济分析是对财务报表和表外的初级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研究评价,使初级信息成为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决策有用的高级信息的过程。由于财务经济分析以财务报表及表外初级信息为加工的“原材料”,要使加工出来的高级信息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的决策有用,必须保证初级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真实性假设对财务经济分析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这两个方面的初级信息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会计信息必须与《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范完全吻合,即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只有初级会计信息符合上述质量特征,加工出来的高级信息才有可能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的经济决策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初级会计信息不真实,则加工产生的高级信息就失去意义,财务经济分析主体以此作为决策支持信息,难免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二是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即企业在统计过程中必须以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信息真实性假设还隐含了信息对称性假设,即财务经济分析主体掌握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只有信息对称,财务经济分析主体才能做出利益均衡的经济决策。而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不对称信息的价值很高,原因是按照供求关系,如果需要的信息越稀缺,信息的价格越高,信息需求者的需求欲望就会降低;反之,信息的价格越便宜,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就越高。在现代企业中,尽管人所拥有的私有信息对人来讲,所花费的成本很低,但对委托人来讲却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作为财务经济分析的主要

分析主体――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三者对信息掌握的完全程度和所花费的成本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掌握信息比较完全,其成本较低;而投资者和债权人掌握信息的完全程度大为降低,要提高其信息的完全程度,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2.2有限理性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1978)将有限理性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并建立了有关过程理性假说的各种模型。其认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即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同时,还明确区分了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结果理性指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定范围之内行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程序理性指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的立足点不同:前者立足于经济人的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的标准;而后者立足于经济人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但并不忽视经济人的行为结果。其立论依据在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经济人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因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来采取行动,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在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经济人行为选择标准不再以结果的最优化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依据,而是应该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经济人行为过程的考核和控制。因为只要程序合理,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其行为结果的理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在有限理性的分析框架内,将理性抉择者描述成“行为经济人”,认为“行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有一个实现程度问题,根据现实状况将有限理性划分为潜在有限理性、即时有限理性、实际有限理性三种状态,并针对影响人的理性发挥因素,建立了描绘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理论模型,从而得出了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潜在有限理性、实际有限理性、即时有限理性的结论。在有限理性假设下,作为有限理性假设条件下的行为人一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其利用初级信息进行加工时,不再以初级信息的结果作为其信息加工源,必须对初级信息产生程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因为仅以初级信息的结果无法判断其合理性。财务经济分析主体侧重初级信息生成程序的合理性,必须加强对信息提供主体信息生成过程的评价。因为信息生成的程序和方法合理,则信息生成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其信息结果的合理性程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证。同样,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利用加工后的高级信息做出决策时,其选择标准也不再以财务经济分析结果的最优化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而应该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财务经济分析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因为财务经济分析程序和方法合理,则财务经济分析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其财务经济分析结果的理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后,必须根据财务经济分析主体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高低来利用加工后的高级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

3 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3.1 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行为人采用某一行为所发生的成本必须小于采用该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如果将财务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看成是经济行为的话,那么财务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所发生的成本必须小于相应的收益。财务经济分析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是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因此进行财务经济分析的成本是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加工成本,而财务经济分析所产生的收益是利用再加T信息进行决策所产生的超额收益。此处的超额收益是指在进行财务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所产生的收益与不进行财务经济分析做出决策所产生收益之间的差额。财务经济分析的成本效益原则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提出了下列要求:一是如信息加工成本和超额收益仅在一个会计期间相关,只要信息加工成本小于超额收益,则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二是如信息加工成本和超额收益与若干个会计期间相关,只要信息加工成本现值小于超额收益现值,则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

3.2 弹性原则弹性原则要求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在进行财务经济分析过程中必须考虑财务经济分析外部环境变动的可能性,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以便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可以随时、自动地做出调整。弹性原则对财务经济分析主体进行财务经济分析提出了下列要求:一是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分析目的;二是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选择合理的财务经济分析程序和方法;三是当涉及与行业内其它企业进行比较时,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选择合理的对比基础;四是在财务经济分析内容的确定方面,财务经济分析主体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确定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在财务经济专题分析内容的确定方面更是如此。

4 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

4.1财务经济分析方法财务经济分析方法是财务经济分析的又一研究对象,财务经济分析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观念方法;第二层次为基本方法;第三层次为具体方法。观念方法包括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和全过程分析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具体方法则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图表法、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分析法等。财务经济分析方法长期局限于具体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的更新非常缓慢,分析方法的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此,未来财务经济分析从方法论角度来分析,应合理吸收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这些学科中的方法引入财务经济分析领域,从而不断完善财务经济分析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第5篇

工程师不是简单的称高工。工程师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基本级别。只有高级工程师,一般才称高工。而初级和中级工程师是称助工或中工。高级会计师,就叫高级会计师,简称:高会。

高级会计师,是指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高级会计师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业务能力上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并了解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供重大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