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生物科学史

高考生物科学史

高考生物科学史

高考生物科学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史 学习兴趣 创新

一部生命科学史就是一部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史书。而高中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恰当地利用科学史,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科学史的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故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科学史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功能,适时地、适当地利用生物科学史,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了解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线教师对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我们于2013年4月至5月对黔南州的14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査,共发放问卷150张,全部收回,全部有效,调查结果展示了本州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部分现状。调查情况如下:

1、如果您在备课时需要科学史资料, 您获得科学史资料的途径来自 ( 多选题) ( )

A 看教材 B 上网

C 教育培训 D 大学专业课

E 和同事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 有26% 的教师选择ABC, 有16%的教师选择ABCDE, 有11%的教师选择 ABCE , 有9%的教师选择AB,有9%的教师选择 ABD,有8%的教师选择B,其余的选项所占比例较低, 认为需要科学史资料一般来自教材和上网査找或与同事交流而获得。

2、您是如何开展科学史教学的?( 多选题)( )

A 导入新课, 情境教学

B 穿插在内, 激发兴趣

C 进行探究教学

D 复习时,穿线用

调查结果显示:选ABC的占23%,选AB的占16%,选AC的占14%,其于的都小于10%,在而选D的只有3%,说明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时对科学史不够重视,这可能于受“高考指挥棒”和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教师认为会考、高考中涉及生物学史知识的考点较少,考题容易和课时少有关。

3、您认为科学史教学的价值是( )( 多选题)

A 展示知识发生过程

B 展示科学研究方法

C 展现科学精神

D 激发学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65%的老师ABCD全选,而选择其他选项的老师在被调查中的比例都低于4%,认为把科学史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当将科学史运用于教学时,学生的反应为( )( 多选题)

A 对科学知识的由来感兴趣

B 对科学家的事迹感兴趣

C 对科学方法感兴趣

D 很平淡, 不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选ABC的占35%,选AB的占20%,选BC的占14%,选AC的占11%,其于的都小于10%,在而选D的只有1%, 大部分教师认为科学史运用在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都很感兴趣.

5、您认为现在最阻碍科学史教学运用的因素是( )( 多选题)

A 教师的观念

B 现有的考试制度

C 教师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选BD的占20%,选B的占15%,选BDE的占13%,选ABE的占10%,选AB的占9%其于的都小于9%,在而选A的只有2%,多数教师认为是现有的考试制度和课时量的阻碍,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用科学史来辅助教学。

高考生物科学史范文第2篇

物理学史由于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独特的视角,为促进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因而备受命题设计者的青睐。近2年来全国课标卷I物理学史试题,考查内容为电磁感应主题下的电磁学发展史。

1 近2年来全国课标卷Ⅰ物理学史试题评析

题1 (2014年第14题)在法拉第时代,下列验证“由磁产生电”设想的实验中,能观察到感应电流的是( )

A.将绕在磁铁上的线圈与电流表组成一闭合回路,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B.在一通电线圈旁放置一连有电流表的闭合线圈,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C.将一房间内的线圈两端与相邻房间的电流表连接,往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后,再到相邻房间去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D. 绕在同一铁环上的两个线圈,分别接电源和电流表,在给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解析 该题以探究磁生电设想实验中的失败和成功的生动事实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于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程度。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概括为两点:(1)闭合电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变,则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表指针也不会发生偏转,选项A错误;在通电线圈附近放置的闭合线圈,因磁通量不变,也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选项B错误;往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的过程中,能产生感应电流。但当跑到另一房间观察时,由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再变化,因此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选项C错误;在通电与断电瞬间,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线圈中有感应电流,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综上,正确选项是D。

评价 本题抽样统计的均分为4.06,难度为0.676,区分度为0.530,其中有17.5%的考生错选C。可见,试题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好的区分功能。

该题围绕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设置选项。选项C为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所做的实验,后人调侃科拉顿“跑失良机”。选项A、B、D均为法拉第所做过的实验。其中选项D的设计,与现行人教版教科书中例题[1]的描述基本一致。可见,试题起点很低,重视通过物理学史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题2 (2015年第19题)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著名的“圆盘实验”。实验中将一铜圆盘水平放置,在其中心正上方用柔软细线悬挂一枚可以自由旋转的磁针,如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当圆盘在磁针的磁场中绕过圆盘中心的竖直轴旋转时,磁针也随着一起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盘上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B.圆盘内的涡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

C.在圆盘转动的过程中,磁针的磁场穿过整个圆盘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D.圆盘中的自由电子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电流,此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磁针转动

解析 阿拉果圆盘实验是电磁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它提供了磁生电的佐证,促进了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以及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该题以阿拉果圆盘实验为背景,巧妙地设计了具有内在关联、似是而非的选项。试题借助于物理学史,考查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涡流、电磁驱动及电磁阻尼产生的机理。

当圆盘绕过圆盘中心的竖直轴旋转时,圆盘切割磁感线。如果将圆盘分割成无穷根辐射状的铜条构成,则产生如图2所示的感应电动势(磁针的磁场是非匀强磁场,各铜条产生的电动势不等)。由于磁针两极下方磁场的竖直方向的分量相反,因而圆盘两侧的感应电动势相互叠加,在盘中形成涡流,并且涡流随圆盘的转动而发生变化。图3为某时刻圆盘中产生的涡流的示意图(实际情况很复杂)。

由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效果总要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因此,在圆盘中产生的涡流将阻碍它与磁针的相对运动,从而使得磁针跟着圆盘转动起来。涡流的机械效应对于磁针而言表现为电磁驱动,对于圆盘而言,表现为电磁阻尼。由于电磁驱动或电磁阻尼是因电磁感应现象而产生的,因此磁针的转速总是小于圆盘的转速。对于圆盘整体而言,穿过它的磁通量不变,选项C错误。圆盘中的自由电子随圆盘一起运动形成环形电流,该电流的磁场对小磁针在水平面内的旋转没有影响。选项D错误。综上,正确选项为A、B。

评价 本题抽样统计的均分为1.74,难度为0.290,区分度为0.230。得到6分和3分的考生比例分别为13.60%和30.43%。可见,试题难度稍大且区分功能不太理想。

本题以阿拉果圆盘实验为背景,尊重史实和教学要求设计选项,选项D即为历史上安培对实验的错误解释。试题难度大,区分度低。从命题角度审视似乎试题存在缺陷,但是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却是一道构思细腻、设计巧妙的好题。该题直指如下中学教学之误区:(1)中学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2)试题中涉及到的涡流概念,由于在考纲中列为低层次要求,且全国卷中从未考过,因此,对涡流一词考生可能感到陌生,或不知其所以然;(3)将法拉第圆盘发电模型与阿拉果圆盘实验装置混为一谈。

2 教学策略

2.1 正视物理学史的教学地位,追求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的教学设计

强调科学的人文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指出[2]: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近两年来高考命题拓展试题选材范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考查,引导考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重要概念和规律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投身于物理研究的科学家的贡献,经过 4 个世纪的发展,物理学才成为一门有着众多分支、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正如德国著名作家哥德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就是那门科学的本身。”

上述分析表明,近2年来物理学史试题,改变以往单纯考查物理学史知识点的方法,注重联系物理学的具体史实、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方法等内容,考查考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挖掘物理学史相关内容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义,联系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学家、重要事件、重大发现和发明等,以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3]。特别是2015年物理学史试题,立意深刻,将电磁感应的知识与物理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从而有效地甄别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指出: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百利而无一弊的。有鉴于此,物理学史的教学,要与概念、规律的教学融为一体,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物理学史教学是狭隘的。教材上出现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局限,呈现是比较少的。以此作为物理学史的教学内容显得单薄。教学中应超越教材,有意识地渗透或显化物理学史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丰富教学中的科学史素材。

例如,罗兰实验[4]。1876年美国科学家罗兰把大量的电荷加在一个橡胶圆盘上,然后使圆盘绕中心轴高速转动,在圆盘的附近用小磁针来检验运动电荷产生的磁场(如图4所示)。结果发现:当带电圆盘转动时,小磁针果然发生了偏转;而且改变圆盘的转动方向或者改变所带电荷的正负时,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改变。磁针的偏转方向跟运动电荷所形成的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同样符合安培定则。这个实验证明了运动电荷确实产生磁场,进一步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2.2 认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通过重演知识发生的过程以优化认知结构

物理学史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将物理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考生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物理学家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兴趣,培养考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三维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考物理学史的考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物理的教学实际[6]。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那么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与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相似。因此,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不仅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还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从中汲取前人的智能,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7]。

重演并不等于重复。在教学中重演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厘清物理学发展的历程;构建清晰的物理学知识体系;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

例如,电磁学中磁场及电磁感应发展的历史,对于复习课型,可以建构图5所示的按时间顺序呈现的思维导图来展开(图中所给的是典型实验装置并非一定是历史上的实验装置)。这种结构既是教材编写的思路,也是电磁学发展的历程,符合人的科学认知的心理过程。

2.3 挖掘物理学史的思想方法,重视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以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相对较浅的层次为通过对物理学家的介绍,物理理论被发现的年代,增加教学内容的历史感。这样的应用是以物理学家为中介,与历史发生联系,进行人文教育。深层次的应用是分析理论的过去式,从中挖掘出物理研究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重演科学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重演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8]。因此,物理学史的教学,应关注历史上重要的实验或理论中所藏匿的思想和方法,因为物理学家探究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思想和方法,体现了物理学家解决问题的智慧。如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对称性思想,萌发了“磁生电”的设想,以及应用“力线思想”形象描述磁场与电场的抽象性。

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个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在电磁学发展史上,库仑扭秤实验及库仑定律的建立,涉及到观察实验方法、假说方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性方法、放大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等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方程组)的建立均是数学方法的应用。

高考生物科学史范文第3篇

考试科目

冬季学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藏物理(翻译卷)、藏化学(翻译卷)、藏历史(翻译卷)、藏地理(翻译卷)。

,2019年冬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按照《关于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的通知》(甘教考院〔2019〕12号)执行。

考试时间

2019年冬季甘肃嘉峪关高中会考时间安排在2019年12月12日-12月13日,每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普通类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外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的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一)以藏文答卷为主,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藏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藏语文、加试汉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藏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藏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藏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二)以汉语答卷为主,加试藏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藏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加试藏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藏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藏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藏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三)蒙文:以蒙语答卷为主免试外语,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 试 时 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蒙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高考生物科学史范文第4篇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儿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以败之。”结合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一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新科目组的问答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1994年的《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概念或观点”之后,加上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一层含义。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1994年高考历史新科目组命题者,正是依据这一 精神,在三道历史问答题命题时都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一具体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阶级结构、意识形态、革命前途等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近年高考学生的历史试卷,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是很差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平时教学忽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的结果。因此,提高中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中学历史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加强历史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彻底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二是从高一起,就必须严格要求,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每章节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历史复习,既要高度重视历史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又要在乎时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组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将历史基础理论体系作一深入浅出的系统介绍和训练,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 1992年第49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五 四运动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组第42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43题启发和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51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53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1994年更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科目组第45题,考生通过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从而认识到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形而上学,照搬他国经验。并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传统组第43题和新科目组第41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强调了墨子“非攻”思想;传统组第44题和新科目组第42题,通过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让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特别是新科目组第43题,要求考生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含意深刻,渗透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此题告诉考生,不能僵化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必然打上哪个时代的烙印,有哪个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世世不变的教条,不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停滞和消亡。此题要求考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运用历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被中学历史教师看作是软任务,随意性很大,难以落实到实处。而近年高考历史问题紧扣社会现实命题,突出了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这就启示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抓住当今时代脉膊,借方鉴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紧扣当前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大势,拟定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综观近三年高考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的份量很重,占整个问答题1/3至2/3。1992年高考三道历史问答题中,第49题和第50题,都是比较性问答题。前者要求考生比较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的结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努力的结果,说明导致两种结果的原因,从而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者则要求考生比较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归纳出各次斗争的特点。1993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传统组和新科目组部有一道比较性问答题。传统科目组第43题是要考生比较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础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新科目组第51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对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 1992年第49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五 四运动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组第42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43题启发和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51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53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1994年更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科目组第45题,考生通过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从而认识到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形而上学,照搬他国经验。并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传统组第43题和新科目组第41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强调了墨子“非攻”思想;传统组第44题和新科目组第42题,通过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让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高考生物科学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学教育;中外差异;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96-03

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从初创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①。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所出现的诸如办学模式类同、办学层次单一、课程结构不全面、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供给。因此,通过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分析原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不失为一条改进的有效途径。

下面分别从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学科从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试对中外情况做比较。

一、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

1.国内状况。根据招生简章提供的信息可知,近年来开设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已达近50所。其中不仅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老牌大学,而且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还有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类院校,同时也不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及一些艺术类院校,如广州美术学院等。如果按中国博物馆的数量、规模、从业人员以及国土面积、人口等因素全盘考虑,国内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数量还未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2.国外状况。美国的博物馆学教育十分发达,各州都有多所高校开设了博物馆学相关专业,总数达100余所。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旧金山大学、丹佛大学、西北大学、北伊利诺斯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博物馆学相关专业。当然,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印度等国家也都开设有博物馆学专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欧美国家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在数量上是比较多的,这与其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

二、学科从属

1.国内状况。在我国博物馆学专业一般隶属于历史或其他人文社科类院系,属于历史学或其他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一般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或“博物馆学”,学科重点绝大部分都侧重于考古学。据调查,除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西北大学等15所高校之外,大部分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均隶属于历史类院系。即使是这15个不属于历史类院系的博物馆学专业,也仅仅有三四所开设了专门的文博类院系,很少见到设有专门的“博物馆学学院”或者“博物馆学系”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博物馆学教育还没有建立真正属于该学科的龙头教育院校,在这种环境下,“博物馆学”只能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夹缝中求生存。

2.国外状况。欧美及澳洲的博物馆学专业大都属于人文艺术类院系,也有少量属于信息学院或人类环境和规划学院。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均属于艺术学院,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则将博物馆学专业划归信息学院,新西兰的梅西大学却属于人类、环境和规划学院。与国内不同,除了极少数学校在提供“博物馆学方向历史硕士”专业学位时要与历史系联合培养之外,很少有将博物馆学专业从属于历史类院系的。

3.学科从属的差异。由上可见,国内的博物馆学专业一直在历史、考古专业和文物学的夹缝中艰难发展,造成本学科特色的丧失,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发展空间。而国外的博物馆学专业大都属于人类学、艺术类院系,甚至属于交流、信息类专业,很少有属于历史院系的。

历史、考古和博物馆学虽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从学科划分而言,不宜简单地将之与考古学并为一科,甚至视作历史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博物馆学专业在设置上应该独立。只有改革博物馆学专业隶属于历史系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博物馆专业才能健康发展。

三、培养目标

1.国内状况。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的是文博考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是能培养出既懂得博物馆方面专业技能、又能从事博物馆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如复旦大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则重点培养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科技鉴定、文物法规、陈列设计、文物保藏环境、农业考古等方面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看得出中科大更为重视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这与其学科优势有关。

2.国外状况。在博物馆学的办学理念和目的上,西方国家注重创新、批判性思维和领导才能的培养,同时为符合博物馆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及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行业需求,校方会设置多种方向,以学生为焦点,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及专业实践技能,使他们成为有创新能力及卓越才干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专业人才。

3.培养目标的差异。国内培养目标中所谓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指的是具有考古、历史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种理念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我们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如何把握现实社会发展对博物馆形成的挑战和机遇,紧跟国际博物馆学发展趋势,不仅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博物馆主要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规范、技术和发展热点,而且要探讨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掌握适应当代博物馆状况和发展条件的博物馆学理论和工作方法,这样方能有机会弥补与西方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之间的差距。

四、课程设置

1.国内状况。课程设置是检验学科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博物馆学课程设置,首先表现在设置的阶段上,据初步统计,本科阶段设置博物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数量上明显少于硕士阶段,故研究生阶段的博物馆学教育,是我国博物馆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次,受一些重点高校模式的影响,我国博物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一般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②、博物馆学③及博物馆实习等几个方面。前四个方面同时也是考古学、文物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可见考古学、历史学的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博物馆学课程比重明显不足。

2.国外状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国外博物馆学教育的重点主要在硕士阶段,本科教育几乎没有,博士阶段教育很少。(2)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博物馆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展开。开设的选修课十分广泛,如艺术类、商科类、专业写作、广告与交流等学科。这些对博物馆、美术馆实际工作非常有用的课程,在国内博物馆学专业中则很少开设。(3)常见博物馆学与艺术史、人类学等学科联合教学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4)非常重视实践学习,必须要完成固定时段的实习任务。(5)有着非常严格的远程教育,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3.课程设置上的差异。西方的博物馆学教育注重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大量博物馆实习相结合,并开设门类众多的与博物馆相关的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成为跨学科的博物馆专家。而我国很少能提供学生在校期间所需要的大量实践机会,课程种类相对单一化,内容不新颖,且不能与博物馆或美术馆紧密相联。

五、其他方面的差异

1.实践教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创新和学以致用,这是西方博物馆学专业的两大特色。相比之下,我国的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缺乏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尤其缺乏充分的实践培训,其知识体系又与历史、考古、文物类学生趋同,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既不不具备与历史考古类学生同等的竞争力,又不具备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处境尴尬。

2.师资力量。我国大多数“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其侧重点实为考古学,真正“博物馆学”专业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当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有着莫大关系。教师的专业方向多向历史学、考古学靠拢,而能为学生开设社会科学、文化政策研究、人类学、艺术史、遗产数字化、策展实践、博物馆财政及人事管理、博物馆教育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即使是在国内顶尖的博物馆学院系内,也是凤毛麟角。不少高校老师完全没有博物馆工作实践经验,与博物馆的沟通也很不充分,使得有针对性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和为博物馆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难有作为。而在国外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都曾在博物馆界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校方会聘请大量博物馆专家为客座教授,最大限度地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

3.教学模式。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考核形式也多元化。如采用演说、课堂讨论、专家讲座、学术会议、个案研究、博物馆实习以及个别辅导等教学方式,即使是远程教育,也会精心编制整套的网络课程计划,导师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电话、定期研讨会及当面辅导等方式,按照计划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在学习某项课程时,都需按要求完成若干份书面作业,这些作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可以是论文、报告、评论、活动概述,也可以是项目书或项目评估等。而国内的博物馆学教学模式,仍旧遵从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物学的研究范式,至今也未见发展出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六、差异的主要原因

与国外相比,国内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化要求不高,与考古学、历史学的关系没有理顺,学科从属不尽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方面较弱,师资不足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莫过于博物馆事业发展方面的现实因素和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因素。

1.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现实因素,制约着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①国内历史类博物馆数量最多,博物馆的从业者多为考古、历史专业出身。因为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产,所以发展到今天,虽然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产业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发展迅速,但历史类博物馆的数目仍然是最多的。②博物馆事业发展背离科学主道,对人才多样性的硬性需求并不强烈。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国内出现“大馆小馆、千馆一面”的重复建设现象,直接照搬或者相互模仿的结果,使得博物馆界满足于旧有的人才结构,没有兴趣追求人才的多样性,这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理论博物馆学发展的滞后状况,造成理念上的误区与封闭。长期以来,学界大都认为“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内容都属历史科学范畴,同属社会科学,”所开设的课程,仅有很少一部分与博物馆学相关,更多的充斥着考古学、文物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内容,且大部分是跟考古学、文物学联合开设,并隶属于历史类院系。这种不科学的设置,就是因为我们在理论上的落后,带来了认识上的误区而导致的结果。此外,国外还有很多普及的理念至今尚未被国内所理解、接受、实施,更不要说要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因此,理论博物馆学的发展不容忽视。

总之,经比较发现,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在学科从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异,但无论哪一方面,归根结底都源于博物馆学学科属性的模糊。因此,只有先解决了学科从属问题,其他问题才会随之迎刃而解。当务之急就是把博物馆学专业从历史学等专业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博物馆学研究院系,这样才能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国家的重视、支持与行业的协作、配合下,作为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主力,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注重博物馆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振兴学科地位;其次,要优化教育模式。教学形式、评估手段讲求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注重与国外高校及博物馆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关注国际间相关新理念的实践和发展动态,积极主动的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发展创新,探索出一条最适合我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最早起步,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北京京师大学堂的博物实习科。但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真正进入大学讲堂,则始于抗日时期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②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钱币、古建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及文物保护技术等。

③包括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学史、文物政策法规、陈列设计、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等。

参考文献:

[1]侯雁.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20:13,49,68.

[2]黄春雨.博物馆学专业隶属历史系之弊端[J].中国博物馆,1987,(4).

[3]复旦大学官网[EB/OL].2011-03-20.

http:///new-dep/wenbo.hun.

[4]中国科技大学官网[EB/OL].2011-03-20.

http:///

[5]李伊萍.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