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弈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弈论;均衡;效用;反向应用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40-02

“博弈论”这一名词的流行仅仅始于几十年前,但是,博弈论思想本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两千多年前的“田忌赛马”就是出色利用博弈论的典型生动的例子,至今仍然为中国的许多学者、老师应用来作为博弈论的入门例子。

一、博弈论的发展进程

博弈论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说还相当的年轻。近代以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了博弈论的重要作用,对博弈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 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mot)和波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应函数。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来说,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在总结了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因此这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50年代初,纳什(J.Nash)的两篇非合作博弈论奠基性之后,博弈论飞速发展。作为博弈论的一部分,非合作博弈比合作博弈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提起博弈论,现在差不多总是指非合作博弈论。50年代以来,纳什(Nash)、泽尔腾(Selten)、海萨尼(Harsanyi)等人是博弈论成熟并最终进入使用。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经济学者们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了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博弈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成为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一大动力。一方面,纳什均衡概念以及更多的博弈论知识的引入使寡头竞争理论得到改造,在现实中应用的普遍性更明显,严格而深入的探讨竞争现实的现代寡头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做出的,非对称信息博弈论这种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二、博弈论的主要内容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作对策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合作的学科。一个最基本的博弈结构,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局中人(player)、战略空间(strategy space)和支付结构(payoff structure)。

博弈论的基础假定是博弈的参与者即局中人是理性而明智的;在每个局中人的所有可选行动范围(战略空间)内,该局中人是独立的,不受其他局中人任何形式的胁迫;一个局中人的支付结构表示在不同情况(不同战略组合)下博弈终了时他的收益(或“得分”)。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一个局中人所得的支付不仅与他自己选择何种战略有关,而且还是其他局中人所选战略的函数,任何一个局中人改变自己的战略都将影响所有局中人所获的支付水平。这就是说,局中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除上述3个要素以外,要对一个博弈进行分析,对博弈定义一个信息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必须明确每个局中人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在局中人追求自己的支付最大化假定下,博弈论研究这些理性个体的行为选择。一个博弈的“解”,也就是该博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称为“均衡”(equilibrium)。一般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一个均衡结果。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该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与人,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的行动空间,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后的得失。

三、博弈论的应用和对博弈论反向应用的思考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博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具体来说,博弈论是怎样应用到实际事务上的,下面将举例说明,并且讨论探索反向应用博弈论是否可能、是否有意义。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与家长的博弈为例:

假设一小学生和其家长,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可能检查也有可能不检查其完成状况。如果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玩的时间减少;家长检查,学生没有完成就会得到惩罚。家长当然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如果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会感到生气,而且天天检查对家长来说是额外的负担。因此如果学生做了作业家长也检查了,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做了作业家长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为3;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检查了,学生增加了玩耍的时间却受到了惩罚,得到的效用是0,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也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的实际得到的效用是-1.博弈矩阵如图1:

博弈的结果是学生会选择不做作业,家长会选择不检查,实际影响是无论是对学生自己还是对家长来说,得到的都是最差的结果。

面对这样不尽如人意的博弈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博弈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决定了博弈的结果。那么根据现有的博弈结果,我们是否可以反向应用,找出可以改变的条件从而改变整个博弈的格局,改变博弈结果,改善博弈双方的效用水平呢?

仍然以上面的学生家长博弈为例:

假设在相同的条件下,家长改变惩罚方法,变成惩罚与奖励并行。即如果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除了接受固定的惩罚外,如果该期测验考试在一定水平之下将会得到更严厉的惩罚,如果测验成绩在一定水平之上那么会得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少儿百科全书。测验的成绩必然和平时是否好好学习、是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相挂钩,那么学生在希望增加玩耍时间的同时还会考虑到不做作业和测验成绩的关联。这样,如果学生完成作业家长也检查了,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也是2;如果学生完成作业家长没有检查,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是3;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家长检查了,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也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是-1。博弈矩阵如图2: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均衡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14] 滕春贤,潘晓东. 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18-821.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弈理论 供应链合作 合作机制

一、供应链合作博弈的理论基础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一般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构成:参与人;策略集合;每一对局中人所作的选择和收益集合。供应链构成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的上、下游企业关系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合作伙伴即是博弈的参与者集合;供应链由多家企业参与,构成了博弈的策略空间;各个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的收益不同,构成了各自的收益函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符合博弈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供应链的合作伙伴的行动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后行动者可以通过供应链观察到先行动者的选择,并作出选择,从这个角度讲,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但是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博弈就会重复多次,参与人会从长远、供应链整体的协调考虑,会保证信息的完备性。这样,文章就从完全信息动态角度讨论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博弈。

二、供应链合作关系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1、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囚徒困境”博弈分析

将供应链企业间看成是对等的关系,有合作与背叛两种选择,其博弈可以表示为“囚徒困境”如下图(假设abcd,2ba+d)。一般来说博弈双方的关系是长期的,这样长期合作的总收益大于博弈各方单阶段“不合作”所获得的收益(由假设2b>a+d),则双方可能采取合作的决策。这样,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博弈就是一个阶段性的重复博弈的过程。

2、博弈模型的构建

(1)模型的假设:假设博弈过程只有两个参与人, 原材料供应商和制造商,用n=1,2表示;博弈方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用S表示博弈参与人的策略, Se表示参与人选择合作,Sf表示选择不合作;博弈是动态的,但是博弈方是否选择的合作是相互独立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成立由博弈双方同时决定;在供应链企业的长期合作中,共进行了m次博弈,其中有i次双方均选择合作,j次只有参与人1选择合作,则有m-i-j次只有参与人2选择合作;用E表示收益函数,不考虑未来的贴现,并且参与人对对方以及自身的收益情况了如指掌。

(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根据以上的假设,可以将供应链合作建立成以下的博弈模型(G――博弈模型的集合,主要由S(决策)和E(选择收益或效用)构成;S――表示参与人1,2的决策集合;E――表示参与人的收益函数或者效用函数;E1、E2――分别表示参与者1和2的效用函数):

G={Se,Sf;E1,E2};S∈{Se,Se},E∈b;S∈{Se,Sf},E∈{a,d};

E1=bi+dj+a(m-i-j)=am+(b-a)i+(d-a)j=a(m-i-j)+bi+dj;

E2=bi+aj+d(m-i-j)=dm+(b-d)i+(a-d)j=d(m-i-j)+bi+aj。

当E1=E2时,可得:(a-d)(m-i-2j)=0,即m=i+2j。即当且仅当m=i+2j时,参与人1和2的所得效用是相等的。当mi+2j时,参与人1的效用更高;当mi+2j时,参与人2的所得效用更高。

三、促进供应链合作的博弈机制分析

由于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企业间是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不能通过行政能力对其他企业进行约束,只能通过建立一些机制和标准对成员企业进行约束。

(1)建立惩罚或者补偿机制

如果没有惩罚机制,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只能是都选择不合作,尽管合作会带来更多的收益。由于博弈的信息是完备的,双方的合作或者不合作都可以被对方所得知,这样博弈方就可以建立一定的惩罚机制来改变博弈的均衡解。赋予“囚徒困境”具体的收益值如下,对背叛的一方处以x个单位的罚款,且罚款归对方所有。则其“囚徒困境”博弈变成下图。其中,2x3则合作就会成为最优策略,这种惩罚补偿机制就可以保证合作的进行。

(2)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

从博弈类型分析中可以得出,长期的供应链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要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就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合作方之间就要进行良好的协商,保证信息的有效共享。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就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改变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合作是长期的,参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偏好都将会发生变化,如果供应链不进行有效的沟通的话,在新的环境下,合作将很难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涛.博弈论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超级秘书网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交际 博弈论 关联论 关联博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2-03

当前,博弈论思想已被国内外学者运用到语用学领域来探讨人类的语言交际,例如Hintikka (1973)吸取博弈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的思想精华提出了“语言博弈论”;Parikh(1991) 把博弈论引入语用学,构建Parikh模式,探讨与解释实际话语;Kibble(2003) 视语篇回指(discourse anaphora)视为一种博弈现象;国内学者钱冠连(2005)从博弈论的思想推衍出程式性语言行为的语用机制――“语用博弈论”。然而,博弈论的理论假设是每个参与者都是理性者,强调如何选择最优策略通向交际的纳什均衡,而最优策略无法完全体现交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亦无法保证交际者都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博弈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解释力需要待进一步探索。Allott(2001)、许宁云(2005)认为博弈论必然融合关联论的相关思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博弈模型中的一些理想化成分才能拓展其解释力。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博弈论与关联论的基础上提出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以期待解决博弈论与关联论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联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包括两条原则:一是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交际双方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二是话语的关联性。按照关联论,关联性成为成功交际的核心,最佳关联期待成为理解话语的标准。关联期待可以说始终存在于交际中,因为关联性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它可看作交际的一个常量,而且“一旦关联期待得到满足或放弃,语用推导即时停止”。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在诸种环境中做出决策(decision making)的方法。一个博弈包含三个重要的特征:其一,博弈中的参与者各自追求的利益具有冲突性;其二,博弈是一种过程集合,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人们在对抗过程中有关的各方面的集合;其三,博弈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策略的相互依存性。一个最基本的博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参与者(player)、策略组合(strategy space)和收益函数(payoff structure)。参与者是博弈的决策主体,他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策略组合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集合;收益函数是在可能的每一个结果上,参与者的所得与所失。

关联博弈这一概念是整合了Sperber & Wilson的关联论与博弈论的思想而成的,它包含三个观点:其一,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是关联期待下的博弈;其二,关联期待是以策略为手段,是博弈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关联期待;其三,博弈的每一阶段,都是以关联期待的满足为取向而进行的博弈;关联期待是博弈的每一阶段中以策略为手段来满足期待关联。以关联与策略为视角来看语言交际博弈,关联博弈具有一种内在性,又具有一种外在性。内在性体现于交际者对话语关联的期待,它推动交际博弈的发展,是交际博弈的内在机制;外在性体现于交际者对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它管辖语言交际博弈如何达到纳什均衡,是语言交际博弈的外在机制。策略与关联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体现了它们寄生于博弈之中并以寻求交际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其栖居处。内在机制(即关联)促使交际者选择相应关联的话语作为策略进行博弈,外在机制(即策略)促使交际者选择相关策略去获取话语的最佳关联进行博弈。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互动,构成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寻求纳什均衡的语用机制。

一、语言交际的博弈树

语言交际的博弈是依据发话者与受话者的话语选择与应用一步一步地展开的,同时发话者与受话者的策略空间与交际语境等所体现出来的信息都在变化。博弈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都体现了交际者的“心智路径”,刻画了交际者在可能期待的基础上对关联期待的放弃的动态性展现,也凸现了交际博弈中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纳什均衡。对此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博弈树给予描述。博弈树能直观、有效地展示博弈中参与者以语言为媒介的行动顺序,轮到某一参与者行动时他可选择的行动以及他拥有的信息,在树的顶部还可以展示各种行动组合产生的各参与者的认知效果即博弈的收益。

(1)张:你的名字叫李四。(1)

李:什么意思?(2)

张:昨天的会怎么没去开?(3)

图1

博弈树是由关联结(relevant nodes)和关联枝(relevant branches)组成的图。博弈树上的枝是关联结与关联结之间的连线,如发话者S(张)的结与受话者H(李)的结之间的连线构成了博弈树的枝。博弈树上的关联结是动态博弈依顺序一步一步进行过程中的时点,例如,发话者S先选择话语1作为策略进行博弈,受话者H根据S的策略选择话语2作为策略进行博弈,S根据博弈语境选择话语3,使话语1到3之间取得了关联性,博弈获得了均衡,即交际意图得到实现。关联结是由决策关联结和终点关联结。决策关联结是博弈进行到某个时点上参与者(S或H)的决策点。决策关联结体现了参与者选择语言的顺序,如先由发话者S开始行动,然后到受话者H,最后又到S,即直到交际意图实现为止。终点关联结表示博弈进行到某一时点,博弈终止,如到发话者S选择话语3这一点,博弈终止。因此,在各个终止结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根据博弈进行的过程计算各自的收益,如图1博弈树中的收益{1,1}或{-1,-1}。当然,从上面的博弈树可以看出,发话者S与受话者H选择语言作为策略进行博弈不是唯一的,如S、H双方除了分别选择1、3与2进行博弈外,也可以分别选择1'、3'与2'进行博弈,只要能使话语具有关联性就可以。

关联期待可以从上面博弈树的收益效用可以看出,当H选择2作为策略时,在决策关联点H处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面看起来话语无关联,如果没有动态的信息集的启动或者说受话者没有通过策略激活新的博弈空间,那么收益效用为{-1,-1},即H没有推理出S的交际意图,H的关联期待没有产生;二是在某个阶段的博弈上表面上似乎没有关联,但信息集弈语境是动态的,在另一个阶段的博弈上却是有关联的,即S通过扩展博弈的语境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H的认知语境得到改变,产生了语境隐含(即李四应该参加昨天的会议的交际意图),那么收益效用为{1,1},即交际意图得到实现,关联期待随着信息集弈语境的延伸与博弈的扩展而产生。博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是博弈参与者直接推导出对方的交际意图,即博弈成功;二是博弈参与者在某一阶段的博弈不能得到博弈的认知效果时,就可以启动另一个博弈阶段,经过博弈参与者双方的策略互动推导出交际意图,即博弈成功,如图1博弈树上收益为{1,1}的博弈空间;三是放弃对博弈信息的处理,导致关联期待得不到满足,交际意图落空,即博弈失败,如图1博弈树上收益为{-1,-1}的博弈空间。

二、语言交际的纳什均衡

关联博弈是一种以关联为取向的博弈现象,那么关联博弈就预设了这样的命题:语言交际的关联博弈一定存在纳什均衡,而且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就是参与者将如何博弈的“一致性”(consistent)预测:如果所有参与者预测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将会出现,那么,没有人有兴趣做不同的选择。换言之,每一个参与者要选择的战略必须是针对其他选择战略的最优反应,这种理论推测结果可以叫做“战略稳定”或“自动实施”,因为没有参与者愿意独自离弃他所选定的战略,我们把这一状态称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其实就是博弈双方都想获得的交际均衡,它表现为话语是关联的,策略是互动的,信息意图是互明的以及交际意图最终得到实现。它不仅是参与者选择策略的过程,而且是参与者不断修正对先行参与者策略类型的推断过程。当某个阶段的博弈因某种原因找不到纳什均衡或没能实现纳什均衡的解,参与者会自动地重新依靠其认知系统的信息集以及对刚刚进行的博弈所形成的交际语境,重新评估博弈的话语关联性与策略选择的合适度,然后转移到另一个阶段的博弈中去寻求纳什均衡的解。那么看似无关联的话语或没有纳什均衡的博弈在另一个阶段的博弈就有了话语的关联性与纳什均衡的解。例如:

(2)Two flies are copulating in front of a boy and his mother.

Child: Do you know what these two flies are doing? A1

Mother: No. B1

Child: Ils font l’amour. [French for ‘they are making love’] A2

Mother: OK, OK. B2

Child: You know, if l’d said this in Arabic, you would have left the room immediately. A3

当小孩选择话语A1时,其母亲拒绝了他的请求,语用失误产生了,那么如何挽回语用失误产生带来的交际后果呢?博弈的纳什均衡在哪里?我们上面讨论过,只要是博弈就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纳什均衡。当小孩与母亲的博弈在第一阶段失败时,小孩意识到自己的博弈“出错”,对博弈语境进行重新评估后选择A2(即以语码转换回避社会禁忌的方法)作为补救策略,启动另一个层面的博弈空间,将原先的博弈镶嵌到新的博弈空间中去,改变了博弈的不利局面;而母亲则根据自己小孩的策略选择评估博弈的效益,最终选拔B2作为容忍策略,小孩通过原先的博弈镶嵌到新的博弈空间支持了自己的博弈结果。从例2可以看出,它的策略组合是{补救策略,容忍策略},从而使博弈产生了纳什均衡,即交际继续进行,双方的交际意图在博弈过程中得到显现。交际中我们经常遇到语用失误,但语用失误之所以得以容忍,归根结底在于交际博弈中总是存在纳什均衡,其策略组合是{补救策略,容忍策略}。纳什均衡的存在使人们在博弈过程中对关联期待不容易放弃。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只能是实现不了纳什均衡的基础上的期待才是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因为语言交际的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总是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的纳什均衡,所以,语言交际不存在着对关联期待的放弃,只是对信息处理的放弃。

三、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

以关联博弈为视角,人们在交际博弈中主要是以关联与策略这两个维度来掌握与刻画语言交际的博弈。博弈是面向关联的博弈,关联是以策略为手段来取得的话语关联。关联与策略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语言交际博弈的驱动器,关联越大,策略的选择越优,交际博弈的纳什均衡就越容易实现它的解。博弈中的策略选择是为了追求博弈的相应关联,而关联是为了相关策略提供可能性。因此,要取得纳什均衡的解,关联与策略在交际博弈中不只是限于“最佳关联”与“最优策略”的需求,而是通向纳什均衡的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原因何在呢?在关联博弈中,一个策略的选择总是内在地蕴涵着另一个策略选择的存在,一个话语的关联选择也总是内在地蕴藏着另一个话语关联的存在,从而有可能使不同程度的关联、不同程度的策略之间成为一个连续体,联成一个可以由参与者进行多样性选择的、可互存的、可预测的最终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的网络,这个网络促使博弈的每一阶段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关联与策略在语言交际博弈过程中是相对的,它们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只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只是一个能否促使博弈通向纳什均衡的解的问题。这表明了,对于交际双方的一个博弈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采取最大程度的最优策略,也不可能总是发话者产出最佳关联的话语。这就是关联博弈框架下的“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正因为关联与策略的相对性,不同程度的关联与不同程度的策略之间处于一个连续体,参与者通常是按交际语境的需要与可能在这连续体中选择恰当的或能推进博弈发展的具有关联的话语作为策略。如果把关联与策略理解为“相应关联”与“相关策略”,而不是最佳与最优问题,那么,即使是一个表面无关联的话语,在特定的博弈语境下也是有关联的,那么博弈论的“最优策略”与关联论的“最佳关联”过于绝对化与主观化的症结就在关联博弈的过程中得到消解。例如:

(3)(Situation: coffee shop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1981)

Customer [ just coming in ] to waitress: Is this non-smoking? A1

Waitress: You can use it as non-smoking. B1

Customer [sitting down]: Thanks. A2

(Verschueren 1999: 160)

顾客以A1作为博弈的策略,就表明了自己是非吸烟人士团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同时也宣称了她想使用不受吸烟人士干扰这一既定权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女招待做出回答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定;作为一位吸烟人士,此顾客是通过她所提之问题来表白自己身份的,于是以B1作为策略默认了顾客原来的问题被女招待的回答转化成为的请求,表面上不关联的话语在双方的认知语境下取得了关联:女招待的回答使得顾客对她原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请求得到了满足而表示感谢,博弈的纳什均衡的解得到实现。其实,女招待所选择的策略并不是最优,话语的关联也并不是最佳,因为女招待可以以表面上最佳关联来回答,如干脆以“不,不是”来使顾客的问句得到作为问题应得的待遇,也可以以“很抱歉,我们还没有设立非吸烟区”或“很抱歉,我们还没有决定将非吸烟区设在哪里”来表示店主就尚未使用非吸烟人士的权利制度化表示歉意。然而,女招待并非如此。可见,在语言交际的博弈过程中,参与者由于博弈的需要并不是选择最优策略或最佳关联的话语进行博弈,而是从众多的策略或话语中选择能通向纳什均衡的相关策略或相应关联的话语。

综上所述,交际策略不只是就策略而论策略,而是在交际者对关联期待的驱动下而发挥作用的相关策略。关联也不只是就关联而论关联,而是在交际者的策略的驱动下而寻求的相应关联。在交际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不但要有一个策略作为驱动器,还要有一个对关联的期待,两者的互动促使纳什均衡的解得到实现。参与者的策略与关联就像一个人的两只手,相互协调实现博弈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Allott, N. Game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A]. http://phon.ucl.ac.uk/home /PUB/WPL/03papers/ allott.pdf, 2001

[2]Hintikka, Logic, Language-game, and Inform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Kibble, Rodger.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centering theory[A].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Workshop o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alogue[C]. University of Saarlandes, Germany, 2003

[4]Parikh, P.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c infer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91(14)

[5]Parikh, P. The Use of Language[M]. Stanford, California: CSLI Publications, 2001

[6]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7]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99

[8]王雪玲.语言哲学视阈下的语言交际博弈论[J]. 当代外语研究,2010(4)

[9]许宁云.语篇回指博弈论[J].外国语,2005(6)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13LX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