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金融学

工商管理金融学

工商管理金融学

工商管理金融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社会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金融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调查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财务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金融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市场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是研究金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组合,有利于开展前沿性的、交叉性的新学科探索。例如,1997年获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两人同已故的black所做的给金融期权定价的工作,把处理风险从猜测变成了科学,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之后,morton又将black—scholesmodel加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金融商品市场的期权交易,进而又延伸到保险、抵押、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上。因此,高等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能使金融工程更快走向市场。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证券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工商管理金融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管理;风险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建设和运营,一方面是为了拉动国内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由此来促进我国尽早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国内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而言,首要的目标是创造经济利益,因此,金融创新工作成为了当前的主要内容,各类金融产品、金融理念层出不穷,但从实际获得的成果来看,由于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缺陷,仅有少数产品、理念获得了支持,且正在缓慢地进行,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入到了滞缓的状态,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急需解决。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的现状

1.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银行,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可是,一切的目标都必须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操作,将各类金融项目强效运行,才能阶段化地得到理想的成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没有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反而是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国家必须投入相关的力量进行干预和处理,否则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经过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本身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根据中债资信的统计研究数据,有财产担保的债权总体清偿比例为71.07%,大大高于普通债权。而重整、和解下的普通债权清偿比例分别为30.02%和24.25%,又高于破产清算下普通债权14.01%的清偿比例。为此,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滞缓问题,重点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等,无法产生广泛的积极效应,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第二,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外力推动的作用来完成的,内部的驱动非常不足。很多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借力打力”的方法来完成,自身完全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依然可以逃避消费者的追讨,由此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

1.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体制的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的关注重点。各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寻找银行作为合作对象,可是如果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达不到企业的标准,无法给社会上满意的答复,那么众多的企业就会转向其他的合作伙伴,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持续增加,形成了管理上的恶性循环。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并不是特别的成熟。第二,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上,表现为较大的落后情况。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在运作的过程中,都应该站在第一线上,对各类风险进行考虑和分析,并时刻准备好应对。可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看,其针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非常平淡,日常行为及措施也极其表面化。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稳定,各项体制也日趋健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当前虽然没有较好的成绩,但并不能以此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进行全盘否定。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工作,如果能够在今后加强变通,再配合系列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相信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且扭转在社会上的不良印象,取得更好的成绩。

2.1全面提高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并非普通银行,其目的在于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为自己来谋取利益。例如,近年来,泸州市商业银行不断优化服务,在改进原有的“五心”产品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卖场宝、定存宝、感恩宝等存贷款产品,用最真诚和贴心的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2015年,泸州市商业银行新增客户50248户,小微贷款余额超55亿元。首先,商业银行的所有员工,都要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与考核,要针对每一位客户提供最专业的风险解释,而不是向所有的客户进行长篇大论,最终也没有中肯的意见。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必须要从细节出发,将各类工作有效贯彻落实,获得大部分人的青睐后,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发生。其次,在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当中,必须对金融创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绝对不可以跟风创新。某些商业银行仅仅看到了其他银行金融创新的成果,并没有看到其金融创新的过程以及经历的起伏,就贸然开展金融创新,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后,要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针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尤其是针对各类重要的事情,必须深入分析,避免犯同类错误。

2.2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机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本身是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环境当中,各项政策的针对性不是很明朗,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及协调,最终有可能出现难以把控的局面,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商业银行的每一次金融创新,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具体的工作成果以及系列的工作方案,由此来将商业银行的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是零风险。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时,必须要对过往的成功、失败进行总结和分析,由此来对比现阶段金融创新的各项因素,使其在可行性方面有一个较强的把控。其次,所有的金融创新,即便是拥有了国家的支持,但依然存在风险,这无可避免。商业银行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了解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对策,要让广大客户对金融创新产品、理念更加了解,自愿进行投资,从而为商业银行的金融运作提供保障,将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加强双方利益的博取,形成商业银行运作的良性循环。最后,在风险评估机制当中,必须要对消费者的补偿进行高度的关注。商业银行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金融平台,但如果仅仅是想让消费者投资,而不管消费者的损失,那么风险出现的几率就会持续增加。通过对补偿工作进行健全,可以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由此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2.3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

我国在目前的发展中,对商业银行的关注度比较高,相应的工作做得也很多。为此,商业银行想要在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层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在内控机制的建设上取得较大的成就。内控机制的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完善,阶段性地获得内控机制成果,公布于众后,才能获得社会、市场的更多支持。第一,商业银行必须要对自身的短处和劣势进行直接面对,要在相关的会议和讨论中,大胆地分析与假设,找出具体解决的策略,然后强力执行。商业银行目前在这方面还不是特别的健全,只有将最严重的问题彻底解决,才可以避免风险的发生。第二,内控机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单独成立有效部门。该部门的设立目的在于,针对风险方面从事专业的分析工作、解决工作,而不是临时成立的某某小组,这种小组既无法对现实情况进行把控和处理,也无法对将来的事情负责,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的手段,日后要坚决杜绝。第三,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可适当地借鉴国家银行。国有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是比较健全的,且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进行借鉴后,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当的更改,由此在内控机制的条文、措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处理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提升。

2.4建立更为严格的、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商业银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外,还必须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高度的关注。所有的金融创新工作,都必须在信息健全的情况下完成,单凭简单的信息就开展金融创新工作,不仅对消费者非常不负责,对商业银行本身、对社会也是非常不负责的,最终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难以在短期内弥补的。通过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健全、完善,在细节上进行改善,能够确保金融产品创新更加可靠,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也能够顺利开展。由于金融创新产品在投资者和所有者的终端产品之间建立了太多的分离层,掩盖了其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导致了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而信息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加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的信息披露,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创新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而且投资者如果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会促使商业银行在追求营利性的同时保证其经营的安全性,使其能够审慎经营,从而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和披露制度,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动性,为风险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

3结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促进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许多风险,需要我国相关工作者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方的商业银行均在持续的努力,金融产品创新工作不再贸然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也在逐步健全,未来的提升空间在逐步扩大,前景比较理想。今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利用多元化的手段与方法来完成,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作者:胥欣华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蕊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9).

[2]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

[3]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

[4]石中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投资研究,2011(06).

工商管理金融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创新 风险管理

前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世界的金融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从美国次贷危机中认识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在不断的进行,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金融产品创新背后的风险,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

(一)风险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十分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但商业银行只是单纯强调创新金融产品的高收益性,对于其所蕴含的风险等解释较少,这就造成了金融产品创新的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②信用体系的脆弱新:市场经济以信用体系为纽带,一旦经济形式恶化或法律约束失控,则信用体系很可能崩塌,致使金融风险增加,此外,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致使高风险金融产品衍生,而信用制度并不健全,这会导致各种金融风险出现;③资产价格存在波动:首先股票市场存在波动,在市场经济繁荣时期,许多投资者跟风买入大量股票,致使出现虚假繁荣景象,从而产生经济泡沫,致使风险增加;其次,受到市场变化影响,汇率会出现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超出国家控制范围就会诱发各种金融产品创新风险[1]。

(二)风险分类

①技术风险: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复杂的金融知识和数学模型,这会引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技术风险;②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回报,往往忽略了客户的信用度,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无法契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金融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对客户的分析失真,这就会产生信用风险;③商业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由产品市场定位、客户定位、营销策略等问题产生可能亏损的风险;④操作风险:由于内部欺诈、员工技能缺乏、内部流程不合理、设计缺陷等操作引起的金融风险被称为操作风险;⑤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变化的过程中,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很可能出现变化,致使造成经济损失,例如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⑥其他风险: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员工行为造成的声誉风险以及经济动荡、商业银行重大失误等引起的合规风险、系统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不断加强重视,但由于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风险管理平台不完善

①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积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部门,但公司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对于新的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这就使得金融产品风创新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程度不够;②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许多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系统来说,大多数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硬件投资,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受限于起步较晚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系统的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企业信用数据库,各项客户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滞后,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2]。

(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低

从市场风险管理来说,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要使用的VaR方法以及敏感测试方法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市场风险的和新评估方法,这种市场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能够较为可观的反应金融产品创新的防线,但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从信用风险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信用风险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风险的量化评估不足,风险的定性分析过于依赖于决策层的经验以及对风险的认识和识别,这种风险分析方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评级法来说比较落后;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与定价能力方面来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这就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潜伏着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又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管理手段。

(三)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失位

首先,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理念落后,不能够跟上当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新形势,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一站式服务较多,各类业务、产品交叉严重,这就会超出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此外监管部门对于金融产品创新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其次,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部门的监管技术还有待提升,各类金融产品、产品创新以及产品监管的数据库建立不完善,没有一个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这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效果;再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还存在问题,许多商业银行仅仅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开,对于创新金融产品的分布以及风险预测等并没有公开,这就导致了风险评估出现漏洞,影响了投资客户的判断,降低经济效益稳定的同时,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声誉出现损毁[3];最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监管存在失位,许多监管部门例如银监会、证监会等与商业银行并无隶属关系,这会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同时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创新出很多的金融产品,致使出现监管失位。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1)建立健康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应当积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然是,加强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积极宣传风险管理的监制关的传播,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行为准则;其次,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积极开展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转化为员工日常的职业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的严谨环境[4]。

(2)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应当针对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其风险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其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要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要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使金融产品创新绩效安全、稳定的达到预期目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应当立足于国际,加强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防范国际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输入。

(3)建设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是建设信息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稳定的信息技术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商业银行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架构以及应用架构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建设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完整的各项信息数据库,同时还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4)提升量化风险分析水平

①评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首先应当积极收集信誉程度良好以及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相关数据,此外,还应当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信用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及时的更新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有利于商业银行准确、客观的评估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具体的数据收集工作中,可以各大商业银行可以与人民银行联合建立共享数据库,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费用,提升数据库建立和更新的效率;②建立完善的评级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评级标准,评级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状况以及不同环境的对象,应当以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风险因素为基础指标[5];③风险的量化评估:商业银行可以采用VaR方法、内部评级方法等对金融产品创新所存在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类封信进行量化评估,这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管理水平。

(5)建立风险管理团队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风险损失数据不充分、数据质量不高且动态性更新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并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管理团队互相交流,并展开相关培训,了解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提升风险管理团队的最专业素质,从而做好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加强外部风险控制

(1)积极转变监管观念

首先,应当坚持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的观念转变,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们可以发现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此商业银行在重视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微观监管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即金融产品创新导致的银行机构流动风险的监管;其次,要加强监管的预防和前瞻性,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事后处理上,这不能根本解决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问题,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的前瞻性,预防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各项风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效益的损失。

(2)分类监管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同类型的创新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驱动型创新、转移型创新、规避型创新等,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当针对所产生风险的不同进行分类监管,例如驱动型创新的监管应当以引导识别为主,在风险可控且不会引发市场混乱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审查,审慎监管,引导商业银行自行对驱动型创新的风险控制,而对于监管规避型创新则应当积极调整监管条款,对于违规创新行为及时进行严肃处理。

(3)提升监管水平

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可控性,首先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加强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交流和联系,以此来了解金融产品创新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潜在风险,进而进行监督指导;其次,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各类金融产品创新数据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采用先进的风险分析软件,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的有效监管[6]。

(三)加强市场约束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披露,确保信息的对称性,让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都能准确的了解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其次应当积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防止商业银行之间因为恶性竞争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例如盲目推出高风险金融产品创新等等。

结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潜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因此做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简述、风险管理现状以及风险管理对策三个方面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旨在为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蓉花.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5,01:181.

[2]林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石中心.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投资研究,2011,06:32-36.

[4]程家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

工商管理金融学范文第4篇

【导语】

  北京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二批录取第二次志愿征集于7月24日8:00至20:00进行。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即文史类458分(含)、理工类402分(含)以上未被录取考生均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参加本次征集志愿填报。  相关数据  本次征集志愿的招生学校共计27所,招生计划1162人。其中,文史类招生计划449人;理工类招生计划713人。  填报方式  考生要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edu.cn或www.bjeea.cn)了解参加本次志愿征集院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  填报规则  征集志愿为平行志愿,考生可选报6所志愿学校,每所志愿学校可选报6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参考资料  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须参考《招生专业目录》和高校招生章程中对报考资格、收费标准、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的说明。  录取原则  征集志愿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一次性向招生学校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温馨提示  广大考生要珍惜此次征集志愿填报的机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2018年北京高招本科二批二次征集志愿专业计划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理工类)  1090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9 人  12 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 9 人  109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177 人  19 金融学 26 人  20 投资学 7 人  21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 20 人  22 国际商务 6 人  23 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 3 人  24 金融工程 13 人  25 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 21 人  26 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21 人  27 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9 人  28 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21 人  29 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2 人  30 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2 人  31 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11 人  32 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15 人  1092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187 人  08 机械电子工程 15 人  09 电子信息工程 5 人  10 通信工程 35 人  11 自动化 11 人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1 人  13 软件工程(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36 人  14 物联网工程(国际特色) 19 人  15 数字媒体技术 20 人  17 财务管理 10 人  18 物流工程 13 人  19 电子商务 2 人  1093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200 人  14 城乡规划(国际班) 14 人  15 财务管理 14 人  16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 人  17 建筑学 14 人  18 汉语国际教育 14 人  19 工程管理 14 人  20 社会工作 14 人  21 金融工程 14 人  22 工业设计 14 人  2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技术) 20 人  24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20 人  25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20 人  26 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 14 人  109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127 人  07 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 36 人  08 酒店管理(人力资源) 27 人  09 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 31 人  10 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 13 人  11 酒店管理(现代营销) 10 人  12 酒店管理(自主创业) 10 人  1096 北京吉利学院 7 人  22 经济与金融 1 人  2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人  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人  27 财务管理 1 人  33 电子信息工程 1 人  35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 1 人  38 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 1 人  1348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1 人  05 会计学 1 人  2343 哈尔滨华德学院 5 人  01 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 3 人  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才班) 2 人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文史类)  1090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12 人  11 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 12 人  109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105 人  05 金融学 10 人  06 投资学 7 人  07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 10 人  08 国际商务 3 人  09 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 2 人  10 金融工程 9 人  11 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 10 人  12 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15 人  13 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6 人  14 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10 人  15 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3 人  16 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2 人  17 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9 人  18 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 9 人  1092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63 人  02 英语 10 人  03 传播学 19 人  04 财务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 3 人  05 财务管理 21 人  06 电子商务 10 人  1093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87 人  04 城乡规划(国际班) 9 人  05 财务管理 7 人  06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人  07 建筑学 9 人  08 汉语国际教育 8 人  09 工程管理 9 人  10 社会工作 9 人  11 金融工程 9 人  12 工业设计 9 人  13 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 9 人  109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119 人  01 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 26 人  02 酒店管理(人力资源) 35 人  03 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 27 人  04 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 12 人  05 酒店管理(现代营销) 9 人  06 酒店管理(自主创业) 10 人  1096 北京吉利学院 28 人  09 经济与金融 1 人  10 市场营销 2 人  11 财务管理 2 人  12 物流管理 1 人  13 人力资源管理 2 人  14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 2 人  15 网络与新媒体 1 人  16 人力资源管理(跨国企业管理) 2 人  17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 2 人  18 管理科学(质量管理) 2 人  20 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 7 人  21 学前教育 4 人  1348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1 人  03 金融工程 1 人  1423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1 人  01 会计学 1 人  2156 大连财经学院 3 人  01 会计学 2 人  02 金融学 1 人  2340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4 人  01 英语 3 人  02 俄语 1 人  3252 无锡太湖学院 2 人  01 会计学 2 人  3531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 1 人  01 金融学 1 人  3633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1 人  01 会计学 1 人  3634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1 人  01 会计学 1 人  3635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 1 人  01 新闻学 1 人  3636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2 人  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人  3638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1 人  02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中美学分互认项目]) 1 人  3639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1 人  01 会计学 1 人  3665 南昌工学院 1 人  01 财务管理 1 人  4133 郑州工商学院 2 人  01 会计学 2 人  4259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3 人  01 商务英语 1 人  02 经济与金融 2 人  4260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1 人  01 电子商务 1 人  4620 三亚学院 1 人  01 经济与金融(与丹麦盛宝银行联合共建金融与科技) 1 人  5040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1 人  02 建筑学(五年制) 1 人  5152 成都东软学院 2 人  03 电子商务 1 人  04 英语 1 人  6140 西安培华学院 5 人  01 金融工程 1 人  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人  03 英语 1 人  04 日语 1 人  05 电子商务 1 人

工商管理金融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3陈才东.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J].银行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