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产品 管理

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可以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型产品,也是如今全球对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板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五大类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原因就出在金融衍生品的自身特性上。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市场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的主要,并且丰富着整个金融产品,也对行业竞争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主要风险分类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人员没有在规定时间的合理时间内将自己手里的工具以比较靠谱的价钱卖出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大笔损失。流动性损失是商业银行在四个风险中对银行资金造成损害最大的一种风险,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并且流动性风险包含两种系风险:一是市场流动风险性,这种流动性风险在各国的市场上都很常见;二是资金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风险主要发生在国内银行中。VaR测量模型是流动性风险如今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也就是说VaR风险度量标准框架中存在着流动性风险,他会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且准确的度量。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外部事件不受系统的控制和系统失误等偶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金融衍生品在进行结算或者交易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损失,这种损失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想比较好的控制操作风险,必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参数分布来对操作风险概率进行计算,明确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的参数分布。在控制金融操作风险时一定要将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利用,这就可以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之前做好预防工作,还可以保证在发生金融衍生品操作风险时做出正确和快速的控制。

(三)信用风险

所谓的信用风险就是指在交易对手商定任务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的特征是双向的信用风险模式,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信用风险拥有几种不一样方式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相较于远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不同造就了信用风险的双向模式。交割时风险和交割后风险是信用风险拥有的两种不同模式的风险类型。针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护措施。并且这种品种形式不同的信用风险还有着单项特征。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一些市场因素(如:汇率、利率等)的出现而导致交易中出现的损失,这种损失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许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基础资产的预测上的,如果你的预测与实际价格相差比较大,那就会对本次交易造成损失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种风险中,经常面临的就是市场风险。市场交易包括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自身的性质对其的风险和价格变动导致其遭受的损失两部分。

(五)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之一的法律风险,是指在不能达到法律要求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而使得部分经济性合约的不恰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并且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损伤基本都是由于法律风险造成的。如今的经济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已经和建设金融是茶馆方面一样重要,所以这些不完全的法律法规才是造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法律风险的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的缺点

(一)缺失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衍生品发展阶段,虽然在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上建立了一定的框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发展程度来说,还是缺少对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硬性要求。如今中国的金融监管方向还是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这就是由于我国对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严谨造成的,所以不管是利用法律解决不必要的纠纷,还是利用法律来进行追索保全。健全的监管法律制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存在。缺失了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度会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方面具有比较高的难度系数,会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

(二)不完善的风险信息披露

如今金融市场和公司的建立已经密切的联系起来,这就是由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在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都没有比较透明的信息体系,这使得金融衍生品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由于我们国家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息方面的透明,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小问题,如报表可比性太差、会计处理方法不够统一等,这些问题使得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变得越发重要。

(三)缺失交易员权限的限定

我们国家对于交易员有着定期休假、轮班或者不定期休假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交易员的权益,但是在维护交易员权益的同时却为银行的监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变得非常随意,也没有了金融管理制度应该有的严密。一个机构的严密性是这个机构实行的必要条件,若是没有了该有的严密性,但机构的监察管理系统如同虚设,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四)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不足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国外的监控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例子,但是完全的使用国外的监控模式使得中国在监控系统工程的分析上,没有办法开展完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也不能承担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责任。尽管我国也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拟出了一些管理职责,但是在实行起来还是没有办法完全落实,这使得我国在监控信用风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就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操作风险的措施

面对如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交易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我们要对交易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让业务人员尽可能的保证一直在学习或者在探析新的业务方式,而且这也可以提高交易人员面临风险时的抵抗能力。其次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交易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一个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可以让商业银行在操作方面的风险大大降低。我们可以通过比对交易人员的业绩,对银行近期的交易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避免银行出现大额经济损失。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严格的权限要求,这要求交易人员在面对交易时间、交易金额等事情时,能做到对银行及时的反馈,交易细节也可以通过文件形式进行存档。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操作风险的出现。

(二)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

为了能合理并且高效的避免流动风险的产生,我们应该开展对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的活动。要想做到对财务管理和信息透明度的加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在信息披露制度规模化开展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一个比较统一程序来对其进行初步规范。这样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清楚的了解到风险的暴露程度;二是要做到投资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预防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合理方法。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保证投资部分拥有的流动性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这样也可以规避流动性风险。

(三)完善监管组织体系

要想使监管政策具有可发展性,我们就需要加强学习协议中的监管原则方法。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要着重关心银行的风险情况,银行风险监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银行管理的有效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监管银行风险,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银行管理的积极性。要想真正的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监控好,就得全面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监管效果,一个方案的成功与否终究还是要看其实行程度的大小。除了对实行力度的加强,我们还要做到对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来提高监管组织的监察能力。

(四)选择合适的风险量化模型

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量化模型。所谓的风险量化模型指的是不仅拥有计算单个竟然资产风险的能力,还拥有计算整体风险能力的风险监控体系。风险量化模型可以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牢牢结合在一起。这钟量化模型的大规模使用将有助于管理处理解内部系统的监管方式。也可以将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大小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施行更为准确的风险监控来进行监控。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交易规模就在不断的壮大中,并且交易的品种也由之前的单调无新意变得越来越丰富。品种的增多、创意的改革、制度的完善都是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原因,这些原因大大的促进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但是,我国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还是仍有欠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借鉴国外经典成功案例和自身发展中总结来慢慢解决的,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方面,我们国家还是要加大步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经营制度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以此来达到扩大经营领域的目的,从而使得中国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

[2]李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J].时代金融(下旬),2012,3

[3]王巧燕.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4]王应贵.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以法国兴业银行等为例[J].金融论坛,2008,13

[5]徐英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DOI:10.7666/d.y989620

[6]张玉红,霍天翔,冯宗宪等.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2006,(8):44-46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时代,从面临的各类风险来看,主要有技术类、业务类、法律类、监管类、易扩散和放大类风险等五类风险。根据上述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力促进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重点。首先,风险的跟踪处置难度相对较大,在国内一些信用体系还存在漏洞,一部分交易数据无法追踪溯源,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风险难以准确定位和跟踪。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数据量相对较大,数据的操作都是基于平成的,很多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其次,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难度有所提升。在互联网中,金融数据大多是存储在云端,这就使得这部分数据很容易遭受攻击和窃取等。基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共同发力,而现如今这一机制还未完善,再加上一些法律规范的落后,使得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的困难重重。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进一步发展,有效的规避风险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二、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各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扩张,造成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加剧,随之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将其金融创新服务向上游供应前端和下游消费终端延伸,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如何有效的推介和及时宣传都存在一定的匮缺。供应链金融领域从银行业到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一定的行业交流。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供应链金融业务激励约束及容错纠错机制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风险发生的概率日益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企业数量多,设计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同时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凡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其环节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各个单位的合同条款如果缺乏完善,出现问题后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导致运营风险的出现。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新的风险随之显现,这都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把控的挑战。

(二)缺乏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存在许多问题,相对较大,基本业务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很多银行从业人员在面对严苛的规章制度下大多选择不予遵守。另外,目前相关监管越来越严厉,但在营销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放弃一些规范要求。假如明文规定的制度成为一种虚设的形式,那就很容易出现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思想不端正。另外,商业银行会计的分支领导分工存在问题,导致内部管理人员失责。最后,因为一些银行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他们无法适应会计工作。贷款结构管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多集中于资源行业、教育等贷款绝对额占比较大,贷款结构同质性严重。银行越来越暴露在单一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中,行业利润一旦收缩,对贷款威胁相应上升;另一方面,银行的国有背景使商业银行对诸如政府平台类的贷款风险管理不够到位。若银行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不准,会导致减值准备计提不足、风险缓释能力不够,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而常规的套利手段主要有不良贷款非真实处置,借通道在会计报表中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减轻拨备计提压力,虚增利润的目的,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的隐患增加。

(三)违规操作导致出现管理失控

狭义的操作风险指只有金融机构中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实际上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者疏忽而可能引起的潜在的损失风险。首先,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可能存在不按规定流程操作导致有意或无意违规。如在日常检查中:柜员对单证、印章等实物缺乏妥善保管意识。营业终了或临时离柜,柜员卡、库箱钥匙未随人走,现金、重证及印章未入箱上锁;柜员号、柜员,密码口令保管不善等。其次,下级服从上级因素导致服从性违规。如,个别贷款抵押手续并没有办理完毕,却因客户要款急,支行负责人要求先放款、后补办相关手续的情况,导致贷款放款时间在前,抵押手续时间在后的贷款违规操作情况。再者,内部员工碍于情面导致无意识违规。如,某城商行某分行客户经理泄露客户信息事件,深层次原因就是柜员碍于内部员工的情面,违反规定泄露了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上述行为均直接导致管理失控,形成风险事件和案件隐患。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金融创新在创造良好的金融业务环境、推动监管机制完善、深化规范管理体系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

按照目前商业银行产业链的基本情况,确定整体的综合服务方案,同时大力推动和供应链中关键企业的合作,促进银行之间的信息分享,借助一些关键企业来大力保障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第一,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技术与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服务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第二,商业银行需要拓展符合企业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强与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让金融服务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范围。要想提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水平,就需要着力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和一些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的合作,逐渐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银行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工作中,实现全方位的客户资金跟踪和检测,挖掘其潜在市场价值。第三,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对每种风险的有效识别,并对每种风险来源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风险的原因,为下一步的风险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整理技术,对于电商平台的数据处理工作已经趋于成熟,商业银行和一些电商平台合作设定对于企业的企业的资信评判标准等其他数据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有助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和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易流程的追踪,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降低有明显帮助。

(二)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对不符合规范的风险要实行零容忍。第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内部规范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履行“规范创造价值、制度保障发展”的管理理念;第三,应当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情况对风险进行再识别和再评估,针对现有的风险控制支付和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不断完善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将之前未出现过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一般来说,由于人员因素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非常常见,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生频率高而危险性相对较低,在银行的日常管理运营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时主要的风险来源。银行需要人为操作的业务相对较多,只要有人为操作,就有一定的风险。在形成风险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员工素质有两种:一是专业素质,二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和诱因,因此要对员工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来说,信誉是其发展的根本,信誉不良对于银行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严重时还会导致银行破产。商业银行要加强资产质量迁徙趋势分析,增加利润留存,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强风险缓释能力,同时各级监管人员要对商业银行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性进行跟踪评估,对风险抵补能力不足的机构,应督促其限期整改。引导商业银行业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等措施,提高损失吸收能力。由此看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进行日常的运营时,做好安全可靠的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提升银行的运营可靠性以及挽救其信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应当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改善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现象。商业银行要坚持主次分明、有序管理,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规范管理体系,以此达成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借助多种系统性的政策和方案,积极进行风险识别,将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检测,并给出应对方案。一是正确认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的进行内控管理的组织架构。而且,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内控管理上的职责。二是科学的进行业务流程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程序文件。组织人员按照程序文件要求积极汇总、整理和优化所有管理和流程,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业务模块,都进行内外部的识别,按照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情况分别处理。按照银监会提出的风险情况,逐一全面地识别流程中各类风险点。判断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四、结语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背景下促进了其产品发展,在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加强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促进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方面,有效预防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思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7(31):32-33.

[2]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许文,徐明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2]郑绍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企业金融,2006(5):22-25.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美国次级债危机进行了剖析,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由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经济环境恶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体现在出口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关的26个行业的利润下滑,这些下滑的公司都是银行的重要客户.银行业面临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银行收益产生变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由于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对未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将会显著下滑。

去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的风险逐渐暴露。并且部分风险与全球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明显增大。

首先,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l8.84%,2002年为l7.53%,20o3年为l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同时,开发商在获取项目后.都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借人数倍于其白有资金的银行资金。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地产业发生逆转.银行随时面临危机。其二.一些开发商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由于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压力小,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将房价拉高牟取暴利,而高房价所暗含的风险一直是银行界所担忧的。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银行乐于为房地产企业贷款,而住房按揭贷款被商业银行视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业务。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按揭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风险。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且存在大量炒房投机现象。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然产生.尤其在部分大城市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l3.1%。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稳定。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牵涉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差不多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意味着,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的信贷,因此,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目前各家银行涉及企业风险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出口企业;二是中小企业。

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经营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企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步伐明显减缓,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从目前来看,出el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但2009年需密切关注2008年以来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受经济增速回落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所有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对于中小企业在今年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中小企业受损给银行业带来的实际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因为它们历来不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放贷重点。中小企业的放款风险偏高,若银行主要从事中小企业放款,将有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个经济增长下行周期内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三)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人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且不得投资bbb级以下的证券。但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也可能比较剧烈。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

西方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深刻体验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教训,中国的金融业也受国外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

(五)创新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在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还非常匮乏,融资与交易手段非常单一,相关制度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国外多次的金融风暴以及当前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工具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投机行为,无限扩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积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强调执行力度.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

(二)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信用产品,依赖的是有信用的人.依赖的是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因此要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信用监管平台,降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有效进行客户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

(三)必须不断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信用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及时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2008年宏观调控实行从紧政策,房地产业首当其冲。在当前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风险不断积聚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各银行机构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对长期经营不善,对银行综合贡献度不高的房地产贷款要尽快回收,逐步退出这些企业;对长期欠账不还的房地产贷款要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要重点支持资金实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积极做好房地产客户的结构调整。

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人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防范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确保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强调: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管理者可以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来进行防范。而且要改变过去内控制度重复与缺失并存局面,整合全行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形成全行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我国商业银行中不乏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先例,再好的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也跟没有一样。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员工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基层行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银行管理链条的末端——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

(五)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重点做好汇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尽量分散币种结构.选择强势货币的投资标的,并充分利用期权、掉期和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究以及对各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的判断,降低利率风险:认真做好交易对手选择、风险披露、资产保管、纠纷处置等工作.尽量事先准备好相关预案。

(六)关注流动性风险。

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款结构和资金形势变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我国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市场情况突然变化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在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优化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做好工作。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供应链理论主要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看作是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效过程。但是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针对产业供应链当中的每一个企业或者是上下游众多企业提供更多更加全面和完善的金融服务,目的在于有效促进供应链中心企业能够和上下游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一条“产―供---销”的完成的链条更加稳固和顺畅,另外还针对金融资本以及实业经济之间的合作,能够构筑起商业伊娜很难过以及企业,还有商品供应链之间形成互利共存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并且还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等问题。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

(一)自然环境风险。

主要包含了地震以及火灾,还有战争和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对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并且这种损失也将影响到企业供应链当中的任何环节,导致供应链当中所有的企业资金要想实现流动是非常困难的,导致企业在其生产以及经营过程当中遭受了较大损失,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财务目标都实现不了,反过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政策风险。

如果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较大变化,通常对于供应链方面的资金筹集以及投资,还有其他生产和经营活动等等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供应链整体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比如,当整个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的情况下,我国都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以及措施,并且对某些产业做出鼓励,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产业就会做出限制,最终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之前所做的投资遭受较大损失。

(三)市场风险。

主要包含了由于市场方面发生变化,导致企业没能够按照企业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行产品销售,最终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比较大的还款风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预测失误,还有一种是出现了具有较强创新型的替代品,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按照预期完成销售计划,并且资金链方面也出现了断裂的情况。

(四)信用风险。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缺失等等造成无法完成商业贷款,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方面不规范,以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还有企业运营资产规模非常小,企业对其自身方面也缺乏信用管理等诸多问题。由于信用缺失也是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做出限制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主要原因。

(五)法律风险。

不同的国家在法律制定方面都是一个不断向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调整等等都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很有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造成诸多负面影响,由于法律环境方面的变化导致发生供应链经营风险,并且最终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

二、应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创建社会沟通协调机制。

创建良好的社会沟通和协调机制,并且培养良好的法制环境以及信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创建社会信用系统以及企业,还有个人信用档案等办法,针对恶意躲债的企业及个人做出严厉惩处,坚决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的债券。并且还应该创造更加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做到依法维权,并且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

(二)树立整体分析和管理的理念。

整体分析的重点在于把整体看成是由不同的细小部分共同组成的,并且任何事物都是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的,都是相互联结以及相互影响的。进行整体分析就应该以整体作为分析目标,并且对整体组成部分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目的在于能够对决策者做出直接判断以及确定方案提供个国家便捷的信息索取以及资料索取便捷性。由于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一种整体的管理思想以及方法,因此,对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出管理不仅仅需要借助历史信息反馈,更加针对所反馈的信息流按照供应商以及制造商,还有分销商以及零售商一直到终端终端等等串联起一个相关完整的管理模式,并且针对协同管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三)优化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

优化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的主要做法是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约束环境以及资源受限的情境之下,做出对供应链当中的上下游企业都提供更多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服务这方面的决策方案。对这种金融方案的优化对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体优化,一种是局部优化。但是,因为存在信息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对称情况,所以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无法真正判断出什么优化方案是最优的,所以有必要对局部做出优化。还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有效效果,并且这也是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方案当中进行优化的主要因素。

三、总结

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发挥在于创新,而与产品和服务创新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必须得有效控制和防范。因此,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整个商业银行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减弱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