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VFP;数学题;编程。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62-02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最为实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之一,它为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它即是一种结构化编程语言,也是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编程纠错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无论将程序多么复杂,要运算多少次,计算机都会很快地给出程序的运算结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古代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通过编程来解决,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 百鸡百钱

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一书有一道百鸡百钱问题的数学题,其内容为:“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

其意思是:一只公鸡值五元钱,一只母鸡值三元钱,三只小鸡值一元钱,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多少只?

1.1 数学解法

用数学方法解该题如下:

解:由题目知公鸡一只值钱五:母鸡一只五值钱三,三只小鸡值钱一。而现在一百钱买一只百鸡,所以公鸡数量要最多为20只。

设公鸡x只,母鸡y只,,小鸡100-x-y只,

所以5x+3y+(100-x-y)/3=100

且x,y为整数,所以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有三种答案:(1)公鸡4只,母鸡18只,小鸡78只

(2)公鸡8只,母鸡11只,小鸡81只

(3)公鸡12只,母鸡4只,小鸡84只

这种数学解法,难度比较较大。

1.2 VFP编程求解

如果我们利用VFP编程来解,只需按编程逻辑思路,编写好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就可以了。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clea

g=1

n=1

do while g

m=1

do while m

x=1

do while x

if (5*g+3*m+x/3)=100 .and. (g+m+x)=100

? space(10)+str(n)+'公鸡=',g

? space(10)+str(n)+'母鸡=',m

? space(10)+str(n)+'小鸡=',x

n=n+1

endif

x=x+1

enddo

m=m+1

enddo

g=g+1

enddo

结果有三组: 1公鸡=4 2公鸡= 8 3公鸡=12;

1母鸡=18 2母鸡=11 3母鸡=4 ;

1小鸡=78 2小鸡= 81 3小鸡=84 .

二、百馍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2.1 数学解法

数学解法(一)

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数学解法(二):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2.2 VFP编程求解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clea

dhs=1

xhs=1

n=1

do while dhs

if (3*dhs+1/3*(100-dhs))=100

xhs=100-dhs

? space(10)+str(n)+'大和尚=',dhs

? space(10)+str(n)+'小和尚=',xhs

n=n+1

endif

dhs=dhs+1

enddo

运行程序得到结果:大和尚=25

小和尚=75

3 百羊问题

我国明代著名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里有这样一题:“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根据程大位自述,这道题是他在1406年参加《永乐大典》编纂工作时,用业余时间编制的。这道题不仅在我国流传很广,而且国外不少数学家也广为引用,或进行改编。题目的意思是:甲赶了一群羊在草地上往前走,乙牵了一只肥羊紧跟在甲的后面。乙问甲:“你这群羊有一百只吗?”甲:“如果再有这么一群,再加半群,又加四分之一群,再把你的一只凑进来,才满100只。”请问甲原来赶的羊一共有多少只?

3.1 数学解法

算术方法解答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因为我们把原来的羊看为单位“1”,再添一个这样的单位“1”,再添二分之一个和四分之一个单位“1”,将总数(100只)减去乙的1只,然后相除,得36只。

方程方法的解答的解是:解:设甲有x羊。 X+X+X/2+X/4+1=100 最后解得:x=36

3.2 VFP编程求解

clea

x=1

do while x

if X+X+X/2+X/4+1=100

? space(10)+'羊群羊数=',x

endif

x=x+1

enddo

4 百马百瓦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题目“一百马,一百瓦,大马一拖三,小马三拖一。”问多少大马,多少小马?

100匹马恰好拉了100片瓦,已知1匹大马能拉3片瓦,3匹小马能拉1片瓦,问有多少匹大马、多少匹小马。

4.1 数学解法

解:设有x匹大马,y匹小马。

由题意得:x+y=100

3x+(1/3)y=100

解得:x=25

y=75

答:有25匹大马,75匹小马。

另解 设大马有x匹,小马就有100-x匹,由题意得;

3x+1/3(100-x)=100

解得x=25

所以小马=100-25=75(匹)

但是还有一种假设法,这里是思路;

假设全部都是大马

则拉的瓦=100*3=300

多出300-100=200片瓦

是因为把小马拉的也算进去了,只要算出200片里有多少个1/3(100-大马)就行

假设小马同上。

4.2 VFP编程求解

用Visual FoxPro 编程如下:

set talk off

clea

dm=1

do while dm

xm=1

do while xm

if (3*dm+xm/3)=100 .and. (dm+xm)=100

? space(10)+'大马=',dm

? space(10)+'小马=',xm

endif

xm=xm+1

enddo

dm=dm+1

enddo

变换马数和瓦数,在程序中重新设定新的值,再到计算机上运行程序,如果新设定的数值不恰当,程序就不会给出新的结果;如果新设定的数值是恰当的,计算机就会结出新的结果,操作非常简便。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有一些数学题目极具代表性, 特别是一些趣味问题在后世广为流传。以上只是其中的四个典型例子,我们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的VFP计算机编程求解,其中的手工运算改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时间节省了,正确率又得到了保证。通过上面的VFP编程求解,可以看出比数学解的优势,将其程序中数值重新设定后在计算机上运行,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结果,从而对分析题目,推定可能的多种结果或扩大范围搜索时就显得十分方便,可见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将古人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巧妙地融和,用之于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受古圣贤人的聪明才智,激计算机编程的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机编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母鸡教案范文第2篇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粒艺术的种子,加以灌输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唤醒幼儿的艺术感知,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在大自然、艺术活动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大门,然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创造艺术美。

学前儿童生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更是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对橡皮泥情有独钟,一旦玩起橡皮泥,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很快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又捏又搓,一会捏成椅子板凳,一会又捏成蛋糕月饼,还有奇形怪状的飞机大炮。这些五花八门、颜色各异的作品虽然毫无技巧章法,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捏橡皮泥的时候获得了开心和满足。因此,我结合本园的《泥工系列活动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在大班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泥的快乐中培养审美能力,唤醒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把泥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流传下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将泥工活动融入绘本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老师把握不好孩子们玩泥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二是片面化地追求孩子的自主性,没发挥出老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三是不了解孩子的"玩泥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四是给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没有针对性。《母鸡萝丝去散步》是非常好看的绘本故事,在本次泥工活动中,希望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2)师:先让我们看看绘本的封面上有什么?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1)展示图片

(2)师:大家见过母鸡吗?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3)师:故事里的母鸡萝丝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1)师:请小朋友观看这是什么?(母鸡),母鸡萝丝怎么捏出来的?(幼儿说一说)

(2)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先取两块泥(一大一小,将小块泥放在手中搓圆,大块的泥放在手中搓成椭圆用牙签将母鸡螺丝的头和身体连起来,用手在身体上捏出母鸡的尾巴,两侧取泥搓成圆锥压扁做鸡翅膀,在母鸡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再用辅助物红豆做母鸡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操作

(1)师:我们一起来捏一只漂亮的母!幼儿制作母鸡螺丝。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环节五: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的作品非常漂亮,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

(2)师:大家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作品?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给孩子们讲《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母鸡萝丝一共去过哪些地方散步?"引导幼儿回答"母鸡萝丝一共去过6个地方散步,它先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然后越过干草堆,又经过磨坊,最后穿过篱笆,钻进蜜蜂房。"老师接着问:"狡猾的狐狸一直跟在萝丝身后,它明明有6次的机会可以吃掉萝丝,为什么让萝丝跑掉了?"幼儿回答"因为狐狸太笨了,没有注意看路。"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老师给幼儿分别展示母鸡和公鸡的图片,老师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母鸡和公鸡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公鸡的鸡冠比母鸡大!羽毛比母鸡鲜艳!"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母鸡的样子,以及故事里母鸡萝丝的样子。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院落母鸡生活的片段,让幼儿仔细观察萝丝和生活在农村里的母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抓住母鸡身上的突出特点,为接下来的泥工制作做好准备。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老师先通过PPT给幼儿播放泥塑母鸡萝丝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母鸡萝丝到底是怎么捏出来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制作方法,最后老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内容总结泥塑步骤。

(1)分别取一大一小两块泥。

(2)大块的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萝丝的身体,小块泥搓成圆形作为的头。

(3)用牙签把萝丝的头部和身体连在一起。

(4)在萝丝的身体上捏出尾巴。

(5)取两块泥都捏成圆锥形,然后压扁,当作萝丝的翅膀。

(6)在萝丝的头部捏出一个尖尖的嘴巴。

(7)取两颗红豆作为萝丝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制作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母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有的小朋友说"萝丝的尾巴像扇子。"有的说"母鸡萝丝的头是圆形的。"还有的说"萝丝的身体是椭圆的。"在抓住了萝丝的这些特点之后,孩子们开始用教师提供的泥、牙签、红豆、泥工板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母鸡螺丝,幼儿除了掌握母鸡螺丝的制作方法,还添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而且母鸡螺丝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有的是站着的母鸡、还有的是走动着的母鸡,孩子们个个开动着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其它其它的景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来回巡视,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五:讨论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母鸡萝丝,老师拍下孩子们的所有作品,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让各位小朋友点评谁捏的母鸡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的泥工活动,我通过给孩子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大班幼儿正确的掌泥工的基本技能:团、捏、搓、压。在绘本情境的环境里,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制作母鸡螺丝的造型上。

孩子们原本就对泥工活动充满兴趣,我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孩子比较绘本里的母鸡萝丝和生活中的母鸡在形象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找到母鸡的制作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丰富了大班幼儿的制作泥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在放映PPT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没看清或者没看懂,我都会重新回放一遍,很多孩子都会感慨: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母鸡身上新的特点,虽然对母鸡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它身上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特征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母鸡特点的认识也掌握了,塑造形象的母鸡螺丝就就会更加容易。

在本次的绘本泥工活动中,我认识到:

(1)应该选择大班幼儿熟悉、有兴趣的绘本故事。

(2)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幼儿制作母鸡螺丝的经验,提高塑造技能。

(3)在活动导入时就应该突出塑造的人物、动物、物品等。

(4)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泥工活动的材料。

(5)在孩子们动手制作时,老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包括语言方面和动作上的。

(6)加强展示、评价作品环节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我和孩子们在这次泥工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幼儿的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让孩子在绘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小亮."趣"味无穷"色"彩斑斓――优化幼儿绘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 糯米.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3] 郭珊珊.大班绘画活动:快乐的企鹅[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母鸡教案范文第3篇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常以“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回答”、“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能予以肯定。课堂上,我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放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的过程;鼓励学生“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辩论中,他们彼此互相倾听、互相阐述,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不断接纳别人,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对于学生的“插话”、“抢答”,我总能欣然接受,因为“插话”、“抢答”留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更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解放。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燕子》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有的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还有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尽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童话《七只母鸡》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七只母鸡各自的做法进行评价,要求各抒己见,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大家公认讲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奖励。此时,学生都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只黑母u太粗心大意,桥板坏了竟然看不见,因而落水差点丧命,她应该接受教训。”“第二只母鸡有勇无知,她不会水而盲目跳水,救人动机虽好,但此举无济于事,且容易丧生,是非常危险的。”……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而有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因为她先扔下树枝把落水的母鸡拽住,没让大水冲跑,这样才能给会水的鹅、鸭赢得时间跑来救落水的母鸡,否则两只母鸡可能被水冲走淹死了。教师对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与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这两种不同的意见,都给予尊重,给予鼓励,并对敢于谈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

四、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母鸡教案范文第4篇

数千平方空旷的大屋子,被隔成数百个既独立又相连的空间,或便于独坐静思,或便于交流互动,也或便于团队的专题研讨;成百上千的青年人――主要是来自国内外名校的博士,带着创造的欲望、想法和点子的“才子”,在这里发呆做梦,骋思“空想”,并终于有一天思有绪,梦成真。

公司的主人告诉我,这就是“孵化器”。我奇怪,孵化器?孵化?这跟“孵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孵化”之义,应是指动物之孕育生命。最为典型也最为常见的,当属母鸡之孵小鸡:数十个鸡蛋,在虔诚的母鸡妈妈多少天如一日“静坐”其上――主要是供给稳定热量和安全卫护――的坚持下,终于有朝一日迎来了小鸡们悄悄争先恐后的破壳而出。幼时见到这样的场景,总感到异常神奇和神秘。

“浮”坐其上,谓之“孵”;化育而出,是为“化”。仔细探究孵化这一“催动”生命成长的过程,意义十分重大。孵化,原来是通过一定的必要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的供给,激活混沌状态的生命源,并使之发育、生长,最终正常、健康地持续发展。分析其过程,会发现其间有很多道理可说。首先,孵化所以能够实现和成功,应该是基于被孵化源本身具有的生命的“潜质”。比如说,鸡蛋,就应该是鸡蛋,它本身内涵有“鸡”的生命元素,鸡的生命基因。也就是说,鸡蛋内鸡的因子,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孵化”的母鸡外加给它的。母鸡孵化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假如拿来一块泥土、一块石头,任母鸡如何端坐其上,怎样耐得寂寞,不惜旷日持久,也终不可以有雏鸡破壳而出。其次,母鸡之孵化,仅仅是孵化,孵化主要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支持、帮助,也就是说,母鸡用自己的身体主要是羽翼轻轻覆盖鸡蛋之上,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坐坏压扁了鸡蛋。在整个孵化过程中,母鸡从来不急不躁,不紧不慢,从不会用自己的爪子抓破蛋壳,往鸡蛋里注入什么,也不会用力将雏鸡生拉硬拽出来。再次,关键是“化”。外在之功终于内化而为雏鸡之力,蛋壳之破,鸡雏之出壳,与包括母鸡在内的任何显性的外力都没有关系,主要是鸡雏生长、强大、撑破顶开的结果。所以,数十个鸡蛋中,其小鸡出壳的时间、速度、机会全是随缘的,随心所欲的,永远也不可能做到按照规定整齐划一着出来的。

不会往鸡蛋里“注射”和“添加”鸡的因子,也不会迫不及待地击破蛋壳,只是放任鸡雏茁壮地任性地生长,随意地出来,这可能是任何具有孵化功能的母鸡都具有的“本能”和本分。

如此说来,用“孵化”描述高校和包括中关村创新一条街的那一类专事给杰出人才之脱颖而出提供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公司”,真是再贴切恰当不过了。这样的“公司”,与彻头彻尾的追逐利益并力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公司,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由此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

一个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我们都明白,目的是顺利地实现社会人的转化: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成长。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任何一个学生进入学校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一张白纸?可能从某种知识的层面上讲,他着实是有空白,但必须承认,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已经具备了一定经历、生活、常识的人,并且从脑科学研究的实证和大量的案例来看,即便是我们所言的“个性”和“创造性”也早已成为其生命的基因的一部分。很多的研究表明,创造是一种潜能,只有等到一定的条件成熟,此种创造力便会自然而然的生长和壮大起来,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

就此而言,一个哪怕是刚刚走进幼儿园的幼儿或者走进小学校的小学生,他也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一个内隐了生命创造潜能的生命个体,就好像一只完美无缺的内含有鸡的生命基因的鸡蛋。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学校教育与“孵化”没有多少不同,学校教育就是一种“孵化”呢?

假如我们认同这样的判断,那我们对学校教育,对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可以有些新的理解和主张呢?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比如“统一的测试,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比如逼迫着孩子赶命地学这学那,比如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不断与他人攀比等。

母鸡教案范文第5篇

还来不及仔细想,另一个孩子便脱口而出:“因为母鸡太胖了!”

我摇摇头,滔滔不绝地解释起来:“不是因为母鸡太胖了,而是因为它的翅膀退化了……”

“好,现在你们说说,母鸡为什么飞不高呀?”

“因为它的翅膀退化了。”孩子们异口同声。

我暗自欣喜――他们都明白了。

于是,我又问了那个说母鸡太胖了的孩子:“母鸡为什么飞不高?”

“因为母鸡的翅膀……”他想了想说:“化了。”

刚工作的时候我是这样回答孩子的,现在想来,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不应该那么快就否定孩子的回答,即使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幼儿园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灌输给他们多少科学知识。当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肯定孩子不正确的想法。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研究空间,甚至可以请家长参与进来,通过寻找资料、分析资料、理解资料等环节,相信幼儿一定能靠自己的力量找到问题的答案。

2.不应该用“退化”这个对幼儿来说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回答幼儿的提问应该做到浅显易懂。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告诉幼儿的答案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幼儿理解。不可复杂化或故弄玄虚,使幼儿难于理解。

3.对幼儿所提的问题,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为幼儿还不能接受许多科学道理,况且即使告诉他们,他们也转瞬即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关儿童的“六大解放”中包括“解放儿童的嘴,使其能说”。指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理解能力。4~5岁正处于好奇、好问的关键年龄,提出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问题涉及面广,很多问题即使成人也难以回答。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呢?结合陶先生的相关教育理论,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积极对待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提问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支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幼儿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激励幼儿参与,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提问能促进孩子思考,并以适当方式表达;通过提问,让所有孩子真正参与进来,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可见,提问的意义就在于对孩子形成“支持”,帮助孩子获得各种各样的发展。

然而,对幼儿来说,学习提问的开始阶段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幼儿不习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提问。他们一般习惯于听教师讲,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此,让幼儿认识提问是我们要培养的第一步。

二、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

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年龄小,对教师非常崇拜,如果教师给幼儿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这一错误将对幼儿有终生影响。

首先,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及时性。即对幼儿的提问应该不失时机地立即给予回答,除了教师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外,一般都应该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马上回答才能使幼儿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回答不出来,则应该告诉幼儿“让我想一想,等一会儿我想好了再告诉你”。然后教师应该立即向他人请教或者查阅资料,最快时间内找到答案,然后告诉幼儿。

其次,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科学性。由于幼儿所提问题往往是复合性的,即一个问题中包含多方面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逐一正确回答。也就是说教师的回答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既不能随意轻率、错误地回答,又不能以似是而非的答案使幼儿无法理解。

再次,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思想性。所谓思想性指对幼儿的回答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因为幼儿年龄小,教师能从一定教育目的出发回答幼儿的提问,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知识,还能使幼儿受到思想教育,促使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回答幼儿的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在回答幼儿的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幼儿思考,凡是幼儿经过讨论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一定要组织其他幼儿一起参加讨论,当幼儿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有时对幼儿的提问,教师可以变换思维角度,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幼儿思考,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应该告诉幼儿“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做得很好”。这种回答提问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注意回答幼儿问题的艺术

4~5岁幼儿提出的问题,从回答难易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简单、易于作答的问题。对此教师应立即回答,在引导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直接为幼儿提供明确答案。一类是由于教师知识水平有限,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幼儿的问题虽然暂时得不到回答,但借此机会却使幼儿懂得获取知识有多种途径。教师一旦弄懂问题的答案,就应及时认真地向幼儿作答。这样不但满足幼儿求知欲望,久而久之培养幼儿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恪守诺言等好的品质。一类是难以深入浅出向幼儿说清楚的问题。具体地说,性别知识属于这一类。5岁左右的孩子大都会向大人提出“我是从哪儿来的”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的,比较常见的是用捏造事实的方式欺骗孩子,如“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某某地方捡来的”,“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等。这样做不仅违背科学,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因此感到迷惑意外而产生不安全感,甚至认为大人说谎,可能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就必须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必须符合科学、谨慎。

相关期刊更多

木工机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国际木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际木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