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

口才教案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应顺应人们接受信息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索实践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最佳契合,影视案例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开发影像教学资源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不仅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视觉文化素养。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各种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影像的强势正在超越文字,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人类扩张视觉、形成视觉霸权的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波自然会涌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与文化变迁的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排斥抵触视觉文化,而应正视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审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顺应时展,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视觉文化对实用口才课程的启示

视觉文化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着。电影、电视、广告、卡通这些典型的视觉文化样式自不待言,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图片、图像所占的比重也急剧上升,图像媒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读者,以独特的魅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人们逐渐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图像审美正在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视觉活动普遍地渗透于当代人的文化整体经验之中,文化的基本价值属性是视觉性的,文化构成的基本方式是视觉化的。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的是对文字的冷落,这给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其固有的语言和言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受到来自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电子媒介的发展构筑了视觉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媒体平台,视觉传播的诸多优点必然会在教学中带来新的突破。

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传统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学资源的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有丰富的网络文字资源和影像载体[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影像素材可直观生动地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恰好为实用口才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用口才课程可以将影像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视觉文化的魅力,让说教式的语言文字让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解释这些视觉信息,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或错,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3]。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实用口才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将让实用口才课程焕然一新。

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1.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进行实用口才课程改革应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策略,跟上时展的步伐,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即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说适当的话。目前的各种口才教材中都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的文字案例,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字案例无法具体再现交际时间、交际场景、交际主体、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效果等众多要素,也无法体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个人品质、知识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礼仪修养等综合素质。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影视案例,影视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用口才教学可利用影视作品中精彩的片段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影像资源,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说影视作品浩如烟海,都可以作为影像资料的来源,但必须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截取与实用口才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具有典范性的精彩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因此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必须有技术的支撑,掌握操作方便的视频剪辑软件。第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影像案例的专题或主题。第三,必须有大量的观影积累,独居慧眼,搜寻选取与各专题相吻合的精彩片断加以剪辑。第四,对所选影视片段反复品味,把握影视案例所蕴含的口语交际基本规律,所透露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该案例。影视教学案例资源就是这样渐渐积累而成,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笔者已建成了拥有50个视频片段的影视案例资源库,涵盖了实用口才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初步满足了教学要求。随着同课程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享共建,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荐视频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个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随时可加入最新的影视作品案例。

2.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影视视频案例资源库的支撑,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质的突破。

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口语能力要求,分基础口才、社交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五个专题,既有精炼的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又有生动的相关影视案例相配合。在这五个专题中,尤其强化了以往教学中比较薄弱而对大学生非常需求的社交口才,全面涵盖了招呼、介绍、拜访、接待、赞美、批评、劝慰、道歉、说服、拒绝、建议等主题的口语交际技巧。课程的内容要点用影视案例加以阐释,影视案例多选择符合大学生欣赏口味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热播影视剧片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口语艺术的魅力、口语能力的构成,提供丰富的口语交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教学模式方面,通过有效组织课堂观看与讨论,发挥影视案例的效用,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但与平日娱乐消遣的目标不同,“听”后要评析,所以,学生的观影态度不同,用心专注的程度也不同,必须察言观色,眼、耳、脑并用,因此锻炼提高了包括语音辨别力、语言记忆力、语义理解力、话语品评力的“听”的综合能力。在观看影视片段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案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口语交际中的基本规律。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迪,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是多维听说互动的过程,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影像的冲击力、感染力与充分深入的课堂讨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理性思考,有效突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空谈理论或分析文字案例的抽象无味的弊端。影视案例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打动着他们的心灵,获得了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学习。实用口才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学习更快乐有效。

三、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相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口才课堂教学的实效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视觉元素是以感性的,强调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因此,它们所传达的教学信息通俗易懂,易于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记忆。学习者对视觉符号的阅读和理解,比起文字和语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增加了传播的信息量。视觉传播的过程富有审美刺激,虽然教育传播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要目的,但审美信息在教育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信息是学习者关注教学信息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者情绪上的共鸣,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育传播的效率[3]。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基本学习模式,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的融合促进学生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有效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在泛图像时代,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图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媒介文化冲击;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经受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4]。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选择能力、评判能力,超越停留在感官刺激、浅层次消费的层面,使其成为理性的图像信息接受者、成熟的媒介使用者,是弱化、消解图像误读、图像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口语艺术,在获得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接触到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领悟到了分析评判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了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对教育的渗透是必然的,教育领域也会因此发生变革。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教学创新正是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挖掘并发挥视觉文化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探索和实践视觉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视觉文化与教育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参考文献

[1]黄建军.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丝绸之路,2009,(1).

[2]蒋涛涛,王正坤.信息化背景下的口才课教学模式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09,(9).

口才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素质工作职责

班主任对毕业生的评语、学校结论。在作四个结论时,要求求真防假,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要求概括具体,不讲大话,优缺点分明,特长突出,结论明确不含糊,为用人单位提供对毕业生使用、培养发展的可靠依据。笔者曾发现,有的班主任喜欢搞一点论,对喜爱的学生溢美隐恶,对不喜欢的学生在评语中出现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语句,甚至无优点可寻论文。有的班主任在评语中喜欢讲大话、空话,什么“高举”、“坚定”、“最最”等词语。对于这样的评价,学校在审核把关时,应推倒重来,对个别评价不妥当的,应由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把关修改、签章。对学校结论,要慎之又慎,对于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个别有专长、技能方面突出的学生,要在一般结论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犯错误和不能毕业的学生,都做出慎重的签署。在作结论时,可遵循下列原则:自己认识了的错误从宽,固执己见、拒绝承认的从严;历史的从宽,现实的从严;结论从宽,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严;已经改正了的从宽,重犯的从严;坚持不改的必须作结论。.严肃认真地做好毕业生资料的归档工作。毕业生资料归档是建档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建档工作成败,也关系到用人单位对资料的使用和掌握。归档工作的具体程序是:第一,组建好建档工作队伍。成立建档工作机构,选拔办事认真、细心,有统计、书写专长,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组成,派专人负责,人数一般三至五人,不宜过多。因为建档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不能出现错统、错登、错装、漏装现象。第二,做好成绩、奖惩的核实誊写工作。这项工作任务大,因为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期评成绩要誊写到每个毕业生登记表的成绩栏里,每个学期的奖惩情况要誊写到奖惩栏里,这就要求建档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作风正派,避免差错和失误。第三,对毕业生登记表里的四个结论逐个检查,检查的内容是:领是否审查,是否签字盖章,年月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书写。第四,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把学生每学期的总结鉴定表、实习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技术等级审批表、入学时的新生登记表、体检表、团员材料以及其他材料等等,按时间顺序一一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第五,装袋,封口。装订成册的毕业生材料,装进每个学生的档案袋里,档案袋的名字一定和毕业生材料的名字相符,然后封口,盖封口章。综上,可见做好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步骤也是十分复杂的。作为技校的档案工作者,在技校已经面向市场的情况下,要使劳动力更好地在社会让渡,就要重视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不断提高建档工作的要求,要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技工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出新的贡献。

一、在高校档案馆建立专题馆员制度的必要性1.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对学科专业作了相应调整,一些专业得到加强,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这就对高校档案馆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立档案馆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档案文献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要求。档案馆可以遴选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高信息专业水平,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案资源建设,能够有效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题馆员,与用户建立直接联系,深入了解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利用需求,有的放矢,提供有针对性的对口服务。为了应对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档案馆的服务重心也要由一般服务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同时,专题档案馆员要深入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紧密追踪教学、科研动向,多层次、全方位运用多种手段开发馆藏,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真正为教学、科研起到信息导航作用。2.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当今社会是充满了个性化特色的社会,高校档案馆也是一样,要想办出特色,必须想方设法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而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档案馆以“专题馆员”为纽带,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个性化的服务桥梁。专题馆员在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动态的同时,针对服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中心工作提供二次、三次文献编研资料,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档案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档案馆的自身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做支撑,近年来,高校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已逐步出现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人才。这类人才恰好为专题馆员制度在高校档案馆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储备基础。专题馆员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胜任的,这种制度对馆员的学历、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信息检索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服务的能力。这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型馆员,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追求职业发展前景的欲望,注重强调工作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注重团队协作、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换,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喜欢不断学习,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只有这种知识型人才,才能够适应专题馆员的发展要求。专题馆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对口服务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带动馆内其他同事参与到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之中,从而有效提升档案馆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专题馆员一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具备档案专业或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背景,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驾轻就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好的计算机、外语运用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在具备这些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档案信息挖掘素质和公共关系拓展素质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能为档案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和谐统一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1.档案信息导航素质。面对庞杂、浩瀚的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用户总是感觉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素养获取档案信息,一般都难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全面的、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而档案馆专题馆员恰恰具有档案用户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利用自身对档案库藏资源了如指掌的优势,帮助用户有选择地采集、存贮、组织、控制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在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工作的性质、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关系到能否发挥信息能力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要在各种堆积如山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有效地获取、评估、开发、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有价值的信息中分辨出核心信息,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档案信息导航素质就是明确要求专题档案馆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发现、挖掘和利用档案文献信息。只有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2.档案信息挖掘素质。随着高校用户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层次化,用户对档案需求在综合性、适用性、有序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不满足于对档案信息线索和数据的单纯获取,而是要求档案馆提供有深度的,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编研之后的利用价值较大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只是提供简单的一次文献查询,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从各种档案信息资源中检索、挖掘出来的专题汇编、调研分析或者预测报告、决策参考等。这就要求档案专题馆员在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院系、职能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组织、分析、提炼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将加工编研后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对口服务单位,有效实现专题馆员的职责。同时,随时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工作进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动态,组建相关的教学、科研专题数据库,对对口服务单位的主要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提炼,形成档案文献综述和文献评介,使庞杂的档案信息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最大限度地方便高校档案用户,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3.公共关系拓展素质。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馆的工作也要紧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主动开发、拓展新的信息服务项目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拓宽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争取学校领导及各院系、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的更多支持。要做到这一点,专题馆员就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馆员。专题馆员的身份给予了他们和各院系、职能部门交往的机会。作为档案馆与对口服务单位之间的桥梁,专题馆员必须建立与对口单位的紧密联系,和用户进行经常性的对话、交流,真诚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批评,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析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心理,及时改进服务工作。

三、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立档案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交流机制,专题馆员负责定期与对口服务单位进行固定的工作联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诸如参加院系的相关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跟踪工作进展等。(2)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在档案馆网站上建立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专题信息。(3)协助对口服务单位进行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专题档案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行政单位提供定期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4)为对口服务单位提供档案信息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及时满足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档案馆网页上设立“专题馆员咨询园地”,公布专题馆员的个人联系信息,并借助网络技术,提供多种在线咨询服务。(5)提供用户利用档案的指导与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层次用户的培训活动,指导用户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经常向用户宣传推广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需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详尽的岗位职责、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高校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该项制度。专题馆员制度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毫不气馁地努力争取。笔者深信,高校档案馆只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推行该项制度,就一定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2]韩翠峰“.学科馆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探析[j].甘肃科技,2005(11).

[3]祝玲娟.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及发展方向[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05(4).

口才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转贴于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口才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活动 异口同声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9-01

异口同声意指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也可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异口同声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孩子们回答同一个答案。有些异口同声是必要的,能起到让课堂整齐划一的效果,也能借此检验幼儿整体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来自于幼儿的反馈调节后续教学行为。而有些异口同声则并不需要,在课堂上如果出现频率过高的话,会让人觉得课堂如同排练过一般毫无新意。也有可能教师满足于学生的齐答齐颂,误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体现出来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成了。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异口同声”的作用,根据其结果来决定是否必要。

1 拒绝的“异口同声”

在笔者就读幼师期间,校方常安排我们去听各园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一节亲子教育活动,每个孩子和一位家长参与活动。记得教师提问:不同的吹泡泡器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每个举手并回答的幼儿都说是圆形的。理由是妈妈告诉我的、爸爸说的、我只见过圆形的泡泡。老师问有没有小朋友觉得不是圆形的,没有一个幼儿回答。

1.1案例中“异口同声”的结果分析

案例中幼儿的回答结果让我很意外,当时没有经验只觉得这些孩子们好聪明之后在实习期间,我也问过孩子们这个问题。但大家的回答并不如那节课中一样,有的孩子说方形的,有的孩子说圆形的,总之吹泡泡器是什么形状,泡泡就有可能是什么形状。也许教师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避免情况太多造成收不回的效果。但在懂行的老师眼里那天的公开课整个课堂太过于顺利,甚至有些假,这并不是真实的课堂。顶多让大家觉得效果不错,但缺少几分生动和生态。

1.2案例中幼儿的获得

案例中的幼儿都回答出正确答案,表面上看着很好,但实际是扼杀了幼儿的想象,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老师和家长给圈禁了。当时孩子们知道了答案但这是家长说的,是通过家长的告知习得而非自身习得,不是自己的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

2 欢迎的“异口同声”

我的科学活动“纸花开了”其中有一问:三种不同的纸花同时放到水中会怎样呢?有孩子答曰会一起开,有的孩子答曰都会开。我没有否认大家的答案,而是带有疑虑的肯定。如:你的想法很好,等下试试看。对于幼儿的回答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接问:有的孩子认为一起开,有的孩子说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呢?大家来试一试。最后大家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报纸开花最快,第一名。白纸第二名,瓦楞纸则是第三名。当我询问幼儿时,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以上结果,并说出自己实验发现的。

2.1案例中“异口同声”的结果分析

这个案例中一开始并没有异口同声,因为在猜测的环节大家都是各抒已见,可能这样可能那样,谁也没有底。这样的回答猜测是情理之中,也符合《纲要》中生态课堂一说,激发幼儿的想象,有猜测就有争议。所以整个课堂都是活跃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得到了“真理”,是充满自信和肯定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

2.2案例中幼儿的获得

《指南》中“科学探究”子领域的核心理念指出“‘学与教的方式’应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探索习得知识,完全符合《指南》精神。而且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果也会扎根孩子的心底,不易忘记。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掌握了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再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己动脑、实验、探索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3 如何获得有效的“异口同声”

异口同声体现着一种和谐,表现出一种整齐。好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不需要“异口同声”,而是需要幼儿自身习得从而发自内心的“异口同声”。那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异口同声”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有效的提问

好的提问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地位,教师则起主导作用。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得出异口同声的结论。

3.2肯定的回答

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幼儿有权猜测和想象,哪怕天马行空,我们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不能用否定圈禁扼杀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否定得到得的肯定只能让孩子口服而不能让其心服。唯有心服口服的异口同声才是我们需要的。

3.3积极的探索

口才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港口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在全球的广泛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实现,国际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从单一的运输中转节点,转向集运输、工贸、金融、信息和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港口物流管理》课程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为支撑,针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1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港口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典型集装箱港口物流发展状况和中国沿海港口群的现状,认识港口物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明确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与地区间经济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国际物流,进行物流实务操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仓储运作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与运作》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港口物流发展历史和现代港口物流的基本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与港口发展的关系,能分析世界和中国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状况,掌握集装箱运输业务。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并重,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需要做到因材施教,讲究实效,既保持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以案例为引导、以实训为手段、以实际技能为目的,突出实践性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打造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出国际物流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规格,给职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港口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是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物流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应具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从当前《港口物流管理》课程分析,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材编写体系问题。当前出现的关于《港口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编写体系有较大差异,不同版本的立足点不同,且偏向理论,对实践环节设置不多。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缺乏体验的机会,导致对港口物流的了解不深。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目前,很多教学方法都还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港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求,更难以达到解决港口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综合业务水平的目的。因此,对《港口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3 《港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提倡启发、引导、共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3.1 按照课程设置,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即对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作适当的增减,分清理论层次。由于港口物流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整体研究还不成熟,与之相关的教材也很少,目前关于港口物流的内涵及其知识体系还没有公认的权威性理论结论。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实现运输的全球化、信息化、高效化和远程门对门,集装箱运输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运输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球运输领域内得以快速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由于集装箱港口和集装箱船舶都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这使得在集装箱运输的激烈竞争中,集装箱船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集装箱运输以其大运量、高效率、适于多式联运的特征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港口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运输中转节点到综合物流服务链中重要环节的定位转变不仅使港口功能发生了极大变化,而且也使港口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港口物流体系。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把《港口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四大模块:(1)现代港口物流:主要包括港口物流发展历史、现代港口物流的基本规定、港口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港口物流企业与港口物流园区;(2)集装箱港口运输实务:主要包括集装箱港口的特点与功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与类型、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与布局、中国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发展与空间布局;(3)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主要包括集装箱货物的装载方法、集装箱货物的交接、集装箱运输业务、集装箱运费计算;(4)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装箱码头实际业务为基础,集合了国内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适应高校物流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战性等而设计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更适合高职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3.2 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教学手段,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习者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能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势,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等。

《港口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掌握该课程要求的职业技能,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就需要大量贴近实际、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应多关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经典案例。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呈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具体的业务,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深入到港口物流企业,在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搜集到一些真实的案例,用于教学。因此,在《港口物流管理》课程中结合世界及我国主要集装箱港口的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进行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业务操作环节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综合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任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港口物流的课程教学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理论性不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弊端。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我国港口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可以借助教学软件,采用模拟业务环境下的模拟实训进行教学。许多软件公司开发了贴近港口实际业务的教学应用模拟软件,这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条件。我们使用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分为九大模块,由于集装箱码头是物流行业管理中专业性最特别的企业,通过系统中七大流程即闸口收箱流程、闸口提箱流程、提箱换箱流程、查验流程、修箱流程、船舶进口流程、船舶出口流程等方面的学习,使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基本掌握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基本业务状况。这种模拟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

3.4 安排课程实习,增强感性认识。从实际教学效果分析中发现有些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所需课时较多,但效果并不好,安排适当的课程实习与现场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全程讲解和指导,学生“零距离”接触岗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提高了教学质量。

3.5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优势。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合理有效地调动、组合互联网上的资源。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和理解,也可用于复习,系统掌握课程内容,还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与其他普通高校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专业知识、技能、人文素质三个能力要素的融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等教学体系和环节,符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 现代港口物流[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任祥. 现代港口物流管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