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周年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学者、高校的高度重视。不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矛盾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更看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其发展过程、矛盾发挥的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特征、特性,使其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更好发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研究其青年思想政治的本质对于青年的发展、青年的认识、了解会更深一步。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识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会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更好强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任何事物都现象与本质,现象是相对本质而言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本质是则是需要人们通过思维来了解的。因此说要实现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何为本质

本质从不同角度来解说有不同的涵义,有单纯从《现代汉语词典》来解说、有从哲学角度上来解说。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来解说本就是事物的根本、本源,而本质就是指事物本身固定拥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特性。本质作为哲学概念来讲是相对现象而言,与现象构成一对关系范畴,是个形而上的哲学领域研究。本质是稳定、一般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通过简单的、直观的肉眼去认识、掌握,必须透过现象来认识、透过抽象思维研究本质。一种事物的本质是规定这种事物何为这种事物的根本特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或根本的属性。因此,从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解说本质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要探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第一要做的事情就必须要弄清清楚本质这个词个个方面的概念。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由来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分支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对于这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六个二级学科中学科之一,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作为研究青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指导下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一个重要研究,而其作为独立学科的观点至今还没有明确定论。有的观点则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在本文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构成部分。这显然与观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有不同。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青少年及领导干部。这足以说明青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甚至在整个国家的重要地位,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怎么来的或说是怎么形成的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源已久,以青年为特定对象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来已久。1903年列宁提出政治工作这一说法;在1934年斯大林在十七大大会上又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从思想上进行批评-团结-批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及发展逐渐形成了或演变成了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已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和发展。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灌输。灌输的含义就是灌注、输入,当然这里的灌输不是一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硬灌,完全忽略受教育者的的主观能性。这里的灌输就是方法或者说是个原则,通过这个方法或原则加强对青年、受教育者思想上、心理上的先进思想及先进理论的灌输,打破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传统的思想灌输的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通过思想灌输加强对青年思想理论的指导及引导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一)青年自身的特殊性

在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首次创立了灌输理论,列宁个人认为“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形成先进的思想意识,所以需要灌输”。在多元文化涌流交接的网络时代,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青年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摇性、不稳定性,就明确规定青年需要灌输、需要先进思想的灌输。通过加强对青年先进思想、理论的灌输及引导,就能更增强青年的党性及明确青年的人生方向。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提出了灌输,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足以说明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的重要性。

(二)青年的地位

青年对国家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足以说明青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是作为重要对象来培养,这是因为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这都说明青年的发展、青年的得失对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决定了需要对青年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只有加强对青年先进思想的灌输,才能更好让当代青年明白要自己要肩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更好树立起自己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当下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这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本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其目的是要使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可见,“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

首先,劳动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在有意识的大脑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时,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不断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人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其次,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据和标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劳动使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本能活动是为了生存而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是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意识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积极的、能动的活动。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这一论断阐明了人的现实本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作为现实的人,其本质属性是具有社会性的人,这一本质属性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各种社会交往而形成的,是由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第二、人的本质取决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亦或是某种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等。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影响和作用。

第三、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变化发展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是“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并强调人的“现实性”,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由于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无论是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还是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而且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变化发展的。

第四、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相应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的这一特性,只要存在阶级,人的本质就具有阶级性,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着”。④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被消灭,人的阶级性才会消失。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主要是从人的存在基础和存在状态两方面,而人存在的动力是他们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本质的实现就是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以社会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以灌输教学为手段等思想,忽视了对现实人性的关注与研究,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等等,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完成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任务及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要推动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指导。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

人的类本质说明了人是人的主体,我们应该看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改变当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并不是要否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关系着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能否被充分调动。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者的培训,其自身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进而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

第二,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动性、能动性,并着力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实现学生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质的转变,促进其全面发展。另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畅通、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并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坚持理论灌输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思想政治效果的强化。⑤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靠说教、灌输是无法有效达到其理想的目标的,必须坚持理论灌输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践锻炼法,首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其现实需要选择适当、多样的实践锻炼方式;其次,实践锻炼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经常的、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并外化为其良好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

(三)注重学生价值体系系统性的培养

马克思讲“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以及职业、师生、子女关系等等,每个人并不是仅仅处于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中,而是处于多种社会关系中。显然,人的本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不能仅仅从某一种社会关系去分析人的本质,而应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分析人的本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从人的本质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在及将来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注重学生价值体系系统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贯彻与时俱进的方针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变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学生的特点、需要出发,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不断蔓延,这种由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带来的不良现象和诱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特点、需要适时变革教育的内容、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学生所带来的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和矛盾问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幸福观等等。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和热捧,成为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但我们应当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灵活性、虚拟性等特点,综合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形成科学正确的校园价值导向。

(五)大力推广无产阶级思想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才会被消灭,人的阶级特性也才会消失。因此,在当今社会人的本质仍具有阶级性,而各阶级都会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资产阶级有着自身的阶级特性,无产阶级也有其自身的阶级特性,但无产阶级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阶级,是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阶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提防西方资产阶级意识的侵蚀;二要大力推广和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及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帮助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并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总之,在当今时代背景条件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及意识形态的教育;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4.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9―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元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专著还很少,目前所见较为系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著作主要是李合亮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主要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专著中。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合乎条件11(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104条。搜索合乎条件2(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375l条。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共234篇,90年代共610篇,2000年至今共2846篇。在博士文库中,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五篇,层次上以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时间上集中于2001年以后,有邓晓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潘传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袁晓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李合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以专著形式(见前文)正式出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注度正日益上升,且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什么?学界对此争议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进行了阐述:

(1)政治性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同志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有学者从这一认识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有学者认为:政治性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时间先在性”(对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的陈述,它所表达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排序上的先后顺序)而言,先有政治后才有或至少同时伴有思想政治教育;以“逻辑先在性”(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来说,政治都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意识形态性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性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因为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意识形态性相比于政治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进一步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说意识形态性相对于政治性不仅更全面,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3)灌输论。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角度,即“观察它的实践方式,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的出发点。‘做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怎么做’是指它完成任务的方式。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确切地说,“意识形态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人的工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是由人来开展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不断生成的,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具体些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5)阶级利益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利益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因、目的性指向及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个方面都服从服务于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体现为阶级利益性。

(6)价值导引论。有学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所有这些特性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高层次产物。“自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它自然具有很强的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色彩。”

(7)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论。有学者从事物本质属性应贯穿事物活动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且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8)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论。有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既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并认为:“工具性与目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纯强调任何一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与对其运动规律的违背。”

(9)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论。有学者从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社会实践活动和 人的行为的先导性。

(10)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多维度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意识形态性为本位难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即使以科学性为本位,也难以满足后工业社会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从多维度来解读。即政治维度的阶级性、伦理维度的服务性、社会维度的工具性、个体维度的启蒙性。

(11)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论。有学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外部的矛盾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而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关系。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阐述可分为几个类型:

(1)(2)(5)(6)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了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

(3)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论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必需的,但并不能将这一方法论或原则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主要是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差异性。

(7)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却对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以及两者间存在的一定紧张关系关注不够。

(8)(9)(10)是多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释。

(11)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的认识状况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由这一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了新的探索,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表述则显得有些冗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

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各自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这些研究的方法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一方面要“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另一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故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具体些说,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其本源上揭示出人和社会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2)矛盾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

(3)多学科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一”,而是“多”。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重的,因此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应采取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

(4)多层次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及有关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融为一体,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具体些说,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即通过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相关学科概念的直接移用上。系统论这一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还缺乏深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层面来讨论其本质,但又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细致,致使对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陷人了“原地踏步”的状态。矛盾论方法常用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这样的界定:“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界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以有效区分。因为教育学中一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局限在教育本质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因。多学科论不满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单一性界定,尝试着用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值得肯定。但不足的是对相关学科的概念没能很好地甄别,即在缺少对相关学科概念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考察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将其移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造成了许多概念的非法移用。如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属性规定有三个属性,就将其直接移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即将哲学中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直接等同起来,而没能认识到哲学上关于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是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多层次论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加以分层次剖析,但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中心概念的不明确等,致使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效也实为有限。

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总体评析

纵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成果,学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有待继续深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概念相混淆。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没能加以严格区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本质属性代替本质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经常将“某某性”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其 本质属性是密切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的等同。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还不成熟。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相比较于政治性虽更全面,但一方面因意识形态性在其内容上的极其广泛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学科边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具有先导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生活过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直到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意识形态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将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工具性(政治性)和目的性(属人性)相统一这一说法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工具性终因受目的性的制约,即是说政治性在其根本上受制于属人性,从而最终磨平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终究在于实现人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有的研究者还没能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致使提出的观点欠成熟。一切事物的本质总是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之中,而任何事物的现象也总要反映相应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对于前者,我们用感性认识反映;对于后者,则需要我们用理性认识加以把握。但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曾在分析理性认识过程时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是说理性认识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认识,后者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确切地说,前者属于知性思维,后者才是理性思维。知性思维不同于理性思维,主要在于认识起点的不同,前者的认识起点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开始,后者却以前者为认识的切入点,故把握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都以客观必然的形式起作用,这常常在形式上给人以误导,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本质相混淆,相等同。如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启蒙性、服务性等,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质误认为其本质,因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存联系的把握。具体些说,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关注了教育的特性,却忽视了思想和政治的本质属性。启蒙性、服务性过多地关注了思想的特性,却忽视了政治和教育的本质属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第4篇

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

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构建作用

是指构建、补充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

作者简介:于欣,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向各个学科领域的辐射力日益显现。其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增强其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二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简要回顾与评价。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发展历程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萌生期(1988—1994年)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期间非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实践经验层面上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和重视。最早明确体现出人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是李禹兴发表于198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章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其内涵包括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以情动人。刘锋在《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一文中较早论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其症结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必须弘扬、尊重人的主体性。林亦平在《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较早将对人的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指出“准确把握人的属性和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研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虽然在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步入学科初创期,人学取向研究较少,且主要限于经验层面的反思与阐发,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性质,及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等重要命题和范畴均已明确提出并予以初步探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正在萌生中。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探索期(1994—2004年)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人学取向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自觉化,正式提出并探讨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林伯海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文中较早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一文中明确主张以人学取向研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将其初步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此外,大部分学者重点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或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视角,反思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基点、目的、价值、矛盾、方法论等问题,关注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等问题。可见,本阶段的研究逐渐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域,为人学取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繁盛期(2005—)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已经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明显超过前两阶段。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灿、曹清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张耀灿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褚凤英等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探索》2006年第3期),曹清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求实》2011年第4期)等。研究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探求。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们进一步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分支学科,即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正式启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主要论域

综观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诸多成果,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可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