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麻醉术后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81-01

1 一般资料

本组1000例麻醉手术的病人,男性432例,女性568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35.6岁。分别为胸外、肿瘤、普外、骨科、妇科、小儿外科和门诊等手术。麻醉方法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静脉麻醉、椎管内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并发症的发生,静脉麻醉6例,椎管内阻滞麻醉10例,神经阻滞麻醉2例(见下表)。

各类麻醉术后的并发症

2 麻醉术后的护理计划、目标和措施

2.1 护理计划手术结束麻醉医师主持交接病人,根据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方式和病人的个体特点,与当班大夫、护士制定护理计划(特护、专护和一级护理),并健全各项记录。

2.2 护理目标根据护理计划和护理方式制订护理目标,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当班医师。

2.3 护理措施根据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方式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措施,一旦出现并发症,积极、主动、及时、准确的予以抢救治疗。

3 手术后护理及回访

3.1 手术结束后,协助麻醉医师完成术后的生命体征监护及护送的准备工作。

3.2 手术后的护送,应向病人和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及其家属手术情况,对病人及其家属也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3.3 术后回访,一般术后1―3天回访病人,了解病人的恢复情况及对麻醉和护理的满意度,对以后的工作做出调查和整改。

4 结果

麻醉术后整体护理的1000例病人,发生并发症的18例,其中呼吸循环骤停4例,延迟性全脊麻1例,切口出血2例,恶性呕吐3例,腹胀2例,尿潴留3例,术后头痛2例,应激性溃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经积极抢救和对症处理,无医疗事故发生。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1 麻醉恢复室的设立

1.1 基本设置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19个层流手术间,平均日手术量90台次。麻醉恢复室设有8张床位。恢复室设在手术室半限制区,离手术室较近(运送时间不超过5 rain)。采用大房间集中安排床位,PACU 床位与手术床之比为1:2。PACU 入口通向手术室走廊,以方便接送病人。出入口大门要求敞开,便于病床自由出入。配备多功能转运床,床两侧可升降的护栏,能调节患者。床头床尾均有输液架、杂物筐等。用病床即可将患者接到手术室,也可送患者回病房,使用过床车严格分开手术室内、外车床,并且病人从手术室经恢复室要返回病房只需搬动2次。

1.2 PACU监护设备 每个床位均设有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多功能监护仪、麻醉机、电源插座多个。PACU 内配有多功能治疗车、呼吸机、电除颤、各种型号气管导管、简易呼吸器、各型号喉镜,可视喉镜、血气分析仪、TEG监测仪、麻醉气体、有创监护仪、局麻药喷枪等,另常规备有各种抢救用药和常用液体。

1.3 PACU 的开放与管理 PAcU 周一至周六7:O0~18:00常规开放,18:00以后有患者未出室需护士加班至患者安全离开。每天常规安排麻醉医师1名,负责处理PACU患者。护理工作由麻醉恢复室护士长统一安排和管理。

2 护理

2.1 护理工作程序

2.1.1 接班 即接收患者。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将患者送至PAcU 并向PACU 医护人员详细交班,交班内容:病人病史、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用药、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手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预计复苏时间、尿量、皮肤、衣物、病历资料等。术中麻醉医师和护士确认病人SPO 、心率、血压等平稳后方可离开。

2.1.2 监测 (1)初步评估和监测:观察口唇颜色、呼吸,轻拍肩部,呼唤病人,判断意识恢复情况;进行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监测,同时给予吸氧;(2)病人的动态监测:检查各种管道情况、观察伤口,检查皮肤情况、保暖、约束或保护等,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预处理。

2.1.3 麻醉复苏记录单及评分(1)在计算机麻醉程序系统内输入病人病历号,按麻醉恢复室复苏记录单格式填写病人人室时间、意识、肌松、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吸痰量、恢复期间病情变化及处理、输血输液量、尿量等记录,普通病人每10 min记录一次,危重病人至少5 min记录一次;(2)采用Steward评分方法,评估病人并记录在复苏记录单上,遇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通知麻醉医师与外科医师。抢救病人时对医师的口头医嘱要重复并有第三人核对。

2.1.4 观察及转出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不吸氧情况下SPO。≥95 ,Steward评分≥4,由麻醉护士提出,麻醉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由护士护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班,病情较重需长时间监护的病人送入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治疗,必要时可携带简易呼吸器等。

2.2 护理人员的管理

2.2.1 人员安排与职责 我科根据麻醉恢复室床位与护士为1:1比例设置,有8名麻醉护士,负责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期间的复苏护理、术后镇痛泵随访、手术间内麻醉耗材的补充、高值耗材的管理、请领、品的管理、术中自体血回输和整个恢复室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麻醉科主任的直接管理。

2.2.2 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

2.2.2.1 新护士培训 首先是为期一周的入科教育,由护士长负责,主要学习医院及科室有关规定、护士礼仪、核心制度,带领其熟悉手术室环境、麻醉恢复室各功能区、各类麻醉耗材、药品的用途及所放位置、熟悉麻醉恢复室各种记录表格、各班职责等。在以后3个月培训期间逐一培训手术室基础理论、技术操作、无菌原则、消毒隔离技术以及恢复室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有:麻醉机、监护仪的使用,简易呼吸机的使用,电子止痛泵的配制与使用,硬膜外导管拔出,血气分析仪的操作等。考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以后每月行理论、操作考核各一次。

2.2.2.2 三年以上护士的培训 其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监护,所以要加强专科理论与专科操作的培训,理论由麻醉科主任指定麻醉医生专人讲课,病例分析等形式,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来指导工作。在专科操作方面进一步掌握并指导年轻护士的工作,每月理论、操作各考核一次。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021-04

围手术期合并症是指与手术诊疗疾病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的疾病。随着手术、麻醉理论与技术的拓展,手术范围及病人年龄的扩大,当今手术已经涉及全身任何组织、脏器,病人年龄也从胎儿到百余岁的老人,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比率显著增加。因我国麻醉学科特殊发展史与目前管理体制,使目前在岗的部分麻醉科医师,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医院(简称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师缺乏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学习培训。对围手术期合并症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缺乏对其识别与治疗的技能,使其成为当今临床麻醉医疗安全最大的风险因素。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间作者有记录的会诊处理的“麻醉意外”病例63例中46例与围手术期合并症未能识别或充分治疗有关。对此,本文结合相关的病例资料,就围手术期合并症识别不到位、治疗不充分导致“麻醉意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引起麻醉科医师的重视。

1 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因素分析:

“麻醉意外”是手术麻醉期间发生的未能有效预测或预防性处理的可危及手术病人生命安全的严重麻醉并发症。任何事物的演变有其内在的规律,物不但对神经功能发挥作用,同样对神经支配的组织、器官产生作用,因而。麻醉期间生理功能监控成为当代临床麻醉管理的核心。因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合并症使机体生理功能变化复杂化,增加了麻醉科医师麻醉期间生理功能调控、维护生命安全的难度,若对合并症不能适时有效地识别或有效地处理,尤其是麻醉期间忽视这些合并症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影响,麻醉期间发生“意外”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分析相关病例资料,认为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的主要因素有:

1.1 缺乏围手术期诊疗的理念:存在合并症46例患者发生“麻醉意外”均有术前识别缺失、治疗不当等,调研其原因均存在“没有意识到……”的说词。显示其部分麻醉医师缺乏应有的围手术期诊疗理念。正确的理念是质量的保证。临床麻醉学在国外又称为“围手术期治疗学”,即麻醉科医师临床麻醉的技能不是单纯地以“无痛、肌松、镇静、无知晓”为管理目标,而是整体分析手术病人机体生理功能特点,适时、有效地监控手术、麻醉状态下机体功能的变化,给予有效地营养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并发症,维护其生命安全。因而,整体分析、监控围手术期病人机体生理功能变化是麻醉科医师最基本的工作理念。“麻醉意外”案例分析显示,相关麻醉科医师专业技能相当地娴熟,因缺乏围手术期诊疗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整体分析、监控手术病人的生理功能,麻醉前不能有效地识别并充分治疗合并症,麻醉期间出现“难以解释的生理功能变化"SL不能适时有效地治疗而导致“麻醉意外”。如女性、42岁,拟腰硬联合神经阻滞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快速扩容同时L1-2间隙硬膜外置管,L3-4间隙布比卡因15mg重比重液腰麻,恢复平卧位后5分钟麻醉平面满意准备手术时病人出现显著地低血压、心率快伴重度低氧血症,行紧闭面罩吸氧时病人咳大量泡沫痰,听诊双肺湿罗音。意识到发生了急性心衰。当场医师不能解释并不能有效处理而急会诊。电话指导治疗同时迅速到场,检查全导心电图、结合术前胸片并详细询问病史,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致肥厚性心肌病。术后进一步检查超声并经心脏内科专家会诊确诊肥厚性心肌病。

1.2 缺乏学术沟通致相关专业医师“共同缺位”:46例存在围手术期合并症手术病人中31例手术主管医师和麻醉医师都未能适时有效识别并充分治疗,且基本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常见内科疾病。随着新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医院手术病人成倍增加,医护人员高负荷工作状态下不能适时有效地知识更新及学术沟通,尤其是相当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快速提高,但整体分析与处理能力不足。如小儿手术病人人院后发生肺部感染,儿科治疗“痊愈”一周内手术,麻醉科医师应用氯胺酮麻醉,术中出现急性肺水肿、低氧血症或支气管痉挛等“意外”。调查发现相关手术医师对物的副作用不知晓,麻醉科医师未详细询问病史或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痊愈”后病理生理变化与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作者对此种现象称为围手术期诊疗的“共同缺位”。这种“共同缺位”的现象在基层医院并不少见。尤其是麻醉科体制未到位的医院,麻醉科医师思维观念停留于“麻醉术”状态,而手术医师对麻醉学科理论与技能发展知之甚少。加之工作量增大同时,医护人员缺乏知识更新机制与愿望,管理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医疗质量内含建设缺乏相应的措施而出现“共同缺位”现象。

1.3 围手术期合并症处理与麻醉操作时机把握不当:46例患者中13例“麻醉意外”为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拟行下肢、下腹部手术者,术前血压调控“正常”。人手术室血压≥180/110mmHg。麻醉科医师主观上认为椎管内麻醉后生理变化使血压自然降低而先实施麻醉操作。而患者不能耐受麻醉刺激或椎管内神经阻滞生理变化导致血压剧烈波动。诱发高血压病危象、一过性脑缺血、急性心衰肺水肿、心绞痛发作等“麻醉意外”的发生。尚有1例合并高血压病的胫腓骨开放骨折老年患者急诊人手术室。监测血压240/130mmHg,病人诉头痛、视力模糊。麻醉科医师嘱病人舌下含化硝苯地平片同时给予咪达唑仑5mg肌注。观察30分钟血压降至140/90mmHg后实施椎管内麻醉操作,手术开始时手术医师发现患者下肢加压结扎带未定时松解至小腿、足部缺血坏死,最终实施截肢而形成医疗事故。这些案例表明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若术前未能适时诊断,手术日心理紧张、恐惧或术前治疗不充分等。病人接人手术室后病情可出现反复或加重,若麻醉科医师对其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地麻醉操作,进一步加重患者生理与心理伤害刺激则可诱发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发生。因而,麻醉科医师须具备基本的常见内科急症处理技能,有效地识别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风险因素,学习积累围麻醉期处理经验,尤其是把握高风险合并症处理时机及麻醉操作与管理对这些高风险因素的影响。丁香园麻醉疼痛版中有学者强调麻醉科医师须有“9811”风险意识,即98%的手术病人常规处理没有问题,但1%的麻醉病人可能存在对物的高敏或发生麻醉操作意外:1%病人因术前存在合并症危及麻醉的安全。麻醉科医师重点管理对象是两个1%,而非98%。同时,这些案例提示麻醉科医师须掌握常见围手术期合并症应急处理技能,树立整体分析、病情评估理念,动态地评估手术病人整体生理功能变化及与手术、麻醉的相互影响。适时调控生理功能指标,切忌孤立地评估、处理合并症或盲目地麻醉操作与

管理。

1.4 麻醉监测不到位致围手术期合并症识别与治疗失误:会诊处理的63例“麻醉意外”案例不同程度地存在麻醉监测不到位现象。其中21例术前确诊为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患者,麻醉期间仅常规监测Bp、SpO2、ECG和RR等指标,缺乏血糖、血气或呼末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监测意识与风险判断技能,其中因高血糖症11例、高碳酸血症6例、低钠血症4例等因素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更有1例术前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急诊剖宫产孕妇,入室先行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操作,5分钟完成操作后发现病人重度紫绀,意识不清,连接监测发现SpO242%、心率28次,分钟,紧急准备复苏抢救药物、设备时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虽孕妇心肺复苏后快速剖宫产取出新生儿经抢救保全其健康,但产妇最终成为植物人。当今。多功能监测仪普及到所有开展手术麻醉的医院。监护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麻醉科医师麻醉管理质量。但围手术期如何有效地规范应用监测仪器?如何针对个体病人病理生理特点确定适宜的监测方案?值得麻醉科医师认真地思考!这些教训提示麻醉科医师不能满足于麻醉手术病人的常规监测,须依据病人个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生理变化特点,确定适宜的围麻醉期监测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末梢血糖监测、快速电解质检测、适时血常规检测等辅助检查目前均可达到适时监测的要求。作者单位2007年以来,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末梢血糖,不但适时调控合并糖尿病手术病人麻醉期间血糖值,尚能适时处理危重手术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症。此外,当今循证医学时代,证据化临床诊疗应当是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基本理念。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证据就是个体化的生理功能监测数据,因而,数据化麻醉管理应当是当代麻醉管理的基本特点。

2 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有效识别与充分治疗:

综合上述,围手术期合并症的有效识别与充分治疗应建立于规范的术前检查与评估之上。随着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及各专业诊疗指南的实施,常见围手术期合并症的识别应当是能够做到的。而对其充分治疗尚存在不少的争议。实际临床麻醉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提高或理顺,对此,提出下述围手术期合并症有效识别及充分治疗的措施与各位同道讨论:

2.1 提升围手术期诊疗理念,强化在岗麻醉科医师临床诊疗技能的培训:人类任何理念的形成需要知识获取、社会支持与干预措施等三要素。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临床诊疗理念的培养同样需要不断地围手术期诊疗知识的学习培训、获得相关领导与其他专业医师的支持条件下的学科管理体制的完善、临床技能考核措施的落实以提高麻醉科医师学习与应用的动力。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等学术组织提请卫生部实施的专科医师培训、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均是以围手术期诊疗为基础,强调围手术期诊疗在麻醉学科专业技能中的重要性。但现实问题是对当今在职麻醉科医师,尤其各级各类医院麻醉学科带头人或骨干(中高职称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理念与技能培训。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目前在岗骨干麻醉科医师具备围手术期诊疗理念及相应的技能,方能逐步带动全体麻醉科医师围手术期诊疗水平的提高,进而降低围手术期合并症导致的“麻醉意外”发生比率。如今,卫生部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开展基层医院内科、外科、儿科等专业医师的培训,麻醉学专业预计不久的将来也会开展。关键是麻醉科医师培训的内容仍是传统“麻醉术”还是围手术期诊疗,是实施三级学科培训还是二级学科教育,值得麻醉学界关注。

2.2 完善、提高麻醉前病情评估质量,明晰手术、麻醉适应证:因术前合并症导致“麻醉意外”关键原因是麻醉科医师或/和手术医师术前对合并症未能有效地识别并充分治疗。严格依据麻醉前病情评估流程,全面询问既往病史、手术麻醉史基础上,细致地对基本生命体征、重要脏器进行系统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等进行整体评估手术病人的病情,适时发现合并症,并评估术前治疗效果。然而,因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新卫生体制下政府与医疗保险部门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民众对慢性疾病知晓、诊断与治疗的依从性低;少数病人或亲属对既往病史或手术麻醉史有意或无意的隐瞒;医院辅助检查设备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术前手术病人重要疾病信息采集不全或遗漏,术前病情评估缺陷,甚至遗漏重要的合并症,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对此认为,围手术期临床医疗服务中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措施,从手术病人健康维护的角度,全面、详细地采集病人个体健康风险数据,评估手术、麻醉风险同时有效地评估手术病人存在的健康风险因素及对麻醉医疗安全的影响,从健康管理的角度评价手术、麻醉的适应证,制订适宜维护手术病人健康安全的手术、麻醉计划。健康管理理念与技能不但可完善术前准备与手术病人生理功能的调控措施,尚可改变传统生物学模式下医护人员单纯的疾病诊疗理念,增加手术病人心理、社会、环境等健康风险因素分析、评估与调控,尤其是麻醉前病情评估中关注手术病人心理状态、亲属支持状况与手术麻醉对未来健康环境的影响等。有助于对手术、麻醉适应证与时机的全面评价,拓展围手术期临床诊疗思维空间,重新审视手术、麻醉适应证。

2.3 提高麻醉前合并症治疗质量。提高相关病人手术麻醉的耐受力:虽然当今大多麻醉科医师临床技能在麻醉期间可以有效地调控手术病人术前合并症的病情。但术前合并症对机体生理、病理功能的影响因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加之,手术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与麻醉科医师技能不同,术前合并症对麻醉期间生理功能调控的影响同样是参差不齐。所以,除危及生命的急诊手术外。原则上所有术前合并症从理论、麻醉医疗安全角度考虑均应当进行充分治疗,尽可能地使手术病人麻醉前健康状态调控于“最佳”状态。如高血压病患者麻醉前血压应当调控到≤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麻醉前应当调控至GIu8.6mmol几以下;室性心律失常者应当调控至室性早搏≤8次/分钟等。而对目前围手术期合并症治疗中争议较大的麻醉前降压药物的调整、术前肺部感染者手术时机的把握、月经期能否手术、阻塞性肺功能障碍者手术指标的确定等,尤其是术前合并二种及以上合并症危重手术者手术时机的把握建议以现有临床诊疗指南为基础,结合各自医院设备、技术条件,尤其是主麻医师的技能水平个性化地评估与把握。多学科会诊或病理讨论是危重手术病人术前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麻醉科医师应当充分认识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申请与主持危重手术麻醉病人多学科病理讨论,有效地评估麻醉前合并症治疗效果及对麻醉医疗安全的影响,不断提升自身围手术期诊疗质量。“先做学生,后做老师”是当今麻醉科医师拓展临床诊疗技能应当遵循的基本途径。此外,各级各类医院的学术委员会以自身医院设备、环境与医护人员素质为基础,依据相关临床诊

疗指南与医院管理制度,制订适宜本院临床需求的围手术期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并实施动态地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为当今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麻醉科管理者及所有麻醉科医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理论与技能。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俯卧位;手术;护理配合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661-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nursing coordination of prone position surgery

LIAO Jia-yu,LUO Shu-ying,YAN Jie

(Operation Room,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Sichuan 64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ne position surgery,so as to pursu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for guaranteing the patient safety. Methods:The plac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prone position surgery from Janurary 2005 to June 2007 in our department were analysed.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ursu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type of operation,anesthetic way and different patients. Results:The operative field in all patients was exposed well,which filled the requirements of operator and anesthetist.All patients were smoothly operated,one case developed conjunctival injection and 5 cases skin pressure flush,without othe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Pursuing the suitable posture and various protectiv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ve way,anesthetic way and patient individual condition ca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patient safety.

【Key words】Prone position;Operation;Nursing Coordination

手术摆放原则:手术野暴露良好,不影响病人呼吸循环的功能;使病人感觉舒适,且不压伤肢体;固定后能保持原位,不致术中移位[1]。手术中病人的摆放和固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术时病人不当,不但增加手术的困难,而且可能导致组织受压、肢体残废,甚至病情恶化。现将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科进行的209例俯卧位手术摆放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09例手术病人,男123例,女86例。年龄15~76岁,平均44.3岁,其中60岁以上25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148例,持续硬膜外麻醉61例。手术方式:椎管肿瘤摘除9例,脊柱内固定取出19例,椎间盘及髓核摘除86例,各类脊柱内固定92例,其他手术3例。手术时间:1小时内29例,1~3小时131例,3小时以上49例,手术时间最长5小时40分钟。其中椎管肿瘤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40分,脊柱内固定平均手术时间约3小时,椎间盘摘除和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较短,平均1小时左右。

2 摆放及护理

2.1 物品准备:JT-2型脊柱手术托架、大枕头1个、海绵膝圈2个、小软枕2个、棉花、小海绵垫4个或小棉被1床、包布数张、约束带1条。

2.2 病人心理护理

2.2.1 术前访视:术前1天下午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首先查阅病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手术及麻醉方式,充分估计术前、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做好相应护理措施的准备。然后探视病人,向病人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护理方面的信息,并向病人讲明手术与手术成败的关系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觉,提高病人对手术的应激能力,减轻陌生感和不安恐惧心理,缓解焦虑,使病人处于一个最佳的适合手术治疗和护理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2.2.2 术中心理护理:手术日接病人入室至全麻开始阶段,应注意心理疏导,关心、体贴病人,在进行各项操作或护理时应主动向其讲解,使其能主动配合。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手术全过程处于清醒状态,心理护理应贯彻始终,给予病人全面关怀;同时注意谈话、操作都要轻柔,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利于放松心情,愉快配合手术。

2.3 摆放及护理

2.3.1 俯卧位摆放方法:在摆放前应根据病人躯干长度及宽度调整好架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头架的距离和高度(此的摆放人员要求较多,一般需要6人)。麻醉后,麻醉师站在病人头部,负责保护气管插管,托住头、颈部;两人分别站病人左右侧,另一人负责双腿,托住肩背部、臀部及下肢。先将病人搬至侧位,再将其翻转至俯卧位,同时4人平稳的将其抬离床面,另2人迅速把架摆放于手术床上,将病人稳妥地安放在架上。

2.3.2 俯卧位的护理

2.3.2.1 眼和面部的护理:眼受压可导致视网膜受压而失明[2]。俯卧位时患者的头部用马蹄形头托固定,前额和颧骨是头部的主要受力点,因头托架稍硬,应在受力点衬垫棉块或海绵垫以缓解局部压力,同时应注意调整面部皮肤与头托的接触部位,使前额和两侧颧骨受力点均匀,应避免眼睑皮肤接触头托对眼睛构成压力压迫眼球。

2.3.2.2 四肢的护理:双臂向上呈自然弯曲放于头架两侧,前臂垫薄软枕,远端关节低于近端关节,并用包布包裹以免接触金属头架或手术床;两膝关节下垫海绵膝圈,胫下垫大枕头,高度以足呈自然状态,不顶压大拇指为宜;约束带固定在大腿根部,松紧适度。

2.3.2.4 躯干的护理:俯卧位时因病人胸部及腹部受压易引起通气不足,腹部受压还可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血压下降及脊髓手术区域失血增多。俯卧位的4个支撑点分别为:两侧肩峰前侧面及两侧肋部、双侧髂前上棘。胸部及腹部悬空,达到胸、腹部不受挤压的目的,使病人在通气时,胸腔和腹腔可自行舒缩,以维持正常的呼吸频率。由于手术托架支撑面不够柔软,为避免皮肤受压,可用4块海绵垫分别垫于支撑点,或用一棉被放于手术架上以缓解局部压力,预防受压部位皮肤压伤;但在用棉被时应注意胸腹部位应留有足够空间以免影响呼吸,而在用海绵垫衬垫4支撑面时应注意衬垫稳妥不移位。

2.3.2.5 性器官的护理:女性病人俯卧位时双乳是重要的保护器官,摆放时将两侧护送至架中空处,使双不受任何挤压,避免损伤。男性病人俯卧位时要注意外生殖器,避免受压、水肿的发生。

3 结果

全部209例俯卧位手术均顺利完成,部分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颈4~5骨折伴高位截瘫4年,行“嗅鞘细胞移植术”病人术后出现眼眶压红明显,结膜轻度充血,术后1天回访恢复正常,视力无影响。5例出现皮肤压红,均发生于手术时间3小时以上、较消瘦的病人,改变后迅速恢复正常,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4 护理体会

手术应综合考虑麻醉师、手术医生、手术护士和病人四方面因素,既能最大限度减少改变对病人生理的影响,降低麻醉风险,又能充分显露手术视野,便于医生操作,使手术顺利进行,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

4.1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暴露良好并能保持原位,不致术中移动以便手术医师的操作。同时手术也是麻醉的重要问题,对于麻醉病人,由于全部或部分知觉丧失,病人已基本失去自卫调节能力,因此,改变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可转明显,若不注意或及时护理,最终可出现缺氧、CO2蓄积、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神经损伤或麻痹等并发症[3],轻者增加患者痛苦,延迟康复,重者可造成呼吸循环衰竭或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在安置时,护士必须和麻醉师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改变之前,麻醉的深浅度更需要事先调整适宜,麻醉过深将削弱代偿机能而引起循环骤变;过浅则易致病人咳呛或扰动而妨碍安置。同时须切实注意负重点和支点是否正确合理;已安置的是否保持固定不移位;对呼吸循环是否仍然会产生不良影响。输液应选用静脉留置针,最好建立在上肢,以利于观察和麻醉师给药。

4.2 随着整体护理在手术室的实施,作为手术室护士,工作的侧重点不应只是机械地操作、配合医师完成手术,而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真正掌握手术中病人的实际需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手术治疗。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手术类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营养状况、皮肤状态等情况,术中对病人实施个性的护理,如对椎体骨折或伴截瘫者在摆放搬动病人时一定要保持脊柱在同一纵轴位转动,避免加重损伤;而对椎间盘摘除、内固定取出实施持硬麻醉者,摆放过程中应与其沟通,取得病人的合作,在不影响手术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病人卧位舒适。对手术时间长、较消瘦、卧床时间较长的病人,在骨突及受压部位应适当加厚衬垫;对女性病人、尤其较丰满者应特别注意的保护,应将两侧护送至架中空处以免压伤。全身麻醉者,额及双侧颧骨应衬棉垫或海绵垫以缓解压力,对清醒病人,可嘱其适当调整头部位置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

4.3 俯卧位是外科手术中(特别是骨科)一种常用的、安全的,做好的摆放和护理,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麻醉安全,满足病人的舒适需要,手术护士还应做好:

4.3.1 摆放时、摆放前,应检查各管道是否通常,线路是否理顺、受压,电极粘贴应避开受压部位;摆放时需要多人协助,将病人抬起、轻轻翻转,保持头颅、躯干处于同一直线上,避免因扭曲而至脊髓及神经损伤[4]。麻醉师站在病人头部,负责观察病人情况,保护气管插管,托扶头颈部,此时巡回护士应重点保护输液通道不滑脱、上肢不受损,翻身时双上肢平举放头上,输液侧肢体向上,便于保护以免滑脱,将病人稳妥地安放在架上,各骨突部位垫好衬垫。头放置在头架时,需特别注意保护眼睛,可在翻身前将病人双眼涂上金霉素眼膏,并用眼贴敷于双眼睑处使双睑闭合;将病人眼睛放于头托凹陷处,避免眼睑部皮肤接触头托;同时注意调整面部皮肤与头托的接触部位使其受力均衡,并在前额或两侧颧骨受力点垫好棉垫或海绵垫,防止皮肤和眼球受压。再次检查各管道有无脱落、是否通畅,线路有无扭曲受压,受压部位衬垫是否稳妥、有无移位。

4.3.2 手术期间,必须随时检查有无改变,支撑物有无滑动或失效,各管道是否通畅。注意随时检查置于头架两侧的双上肢是否包裹完整,保证肢体不接触金属物,防止旁路灼伤。无论何种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都应注意加强皮肤的保护[5]。如1例眼眶压红,结膜充血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因手术部位在颈部,为不影响手术医生手术操作,术中不能定时适当抬起病人头部缓解局部受压,同时手术时间也较长约3小时。因此除加强骨突部位衬垫,对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巡回护士每1小时左右抬起头部一次,以减缓头面部所受压力,并检查病人眼睛,前额和双颧骨受压情况,适当调整受力点,改善颜面部血液循环,避免眼睛受压,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4.3.3 手术结束,将病人翻转仰卧位于平车上后,检查病人有无皮肤压红,若出现皮肤压红,用75%酒精纱布湿敷。在翻转时仍应注意保持躯干平衡及各管道、线路的通畅不滑脱。

在手术全过程中,病人的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而俯卧位可造成病人许多生理学方面的改变,如导致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障碍,亦可能有神经损伤、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6]。因此,正确、稳定地安置手术,既便于手术者操作,又便于麻醉师准确地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为病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让病人平安地渡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赵淑妹.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1.

[2] 王恩真.神经外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7.

[3] 刘俊杰,赵 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30.

[4] 曹 畅,刘秋秋,郭 静.骨外科手术俯卧位的改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A):30.

[5] 郭祖艳,朱晓燕,宁 芳.骨科手术损伤的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9):35.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1.概况

手术室拥有洁净手术间(27个)、术前准备间(床位27张)和麻醉恢复间(床位22张),另新建6台杂交手术间现未使用,较早实行了术前准备、手术护理、麻醉恢复护理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手术室护理人员100名左右,麻醉恢复室11名护士,除局麻和进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外其余所有病人进麻醉恢复室。年手术量3万左右,其中50%以上为微创手术,今年估计能达到60%以上。

手术室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手术室共两层,位于三楼和四楼,中心供应室位于二楼,两个科室内有内部电梯相连,方便污染物品与无菌物品的运送,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环节。手术室与血库、病理科、重症医学科及部分影像科室毗近,可快速满足手术需要。手术室内设有两部手术病人专用电梯,电梯常规停靠在手术室,电梯门为开启备用状态。非手术病人不得使用。

手术病人家属等候区为单独设置区域,与手术室临近,配有电话及显示器,可方便呼叫患者家属,手术进展情况通过显示器向家属告知。手术室设有专门的病人家属谈话窗口,用于手术期间病理标本的展示及特殊情况下和患者的沟通。

手术室设有医生休息室,里面配有沙发、电视、饮水机、自助饮料机等设施方便手术医师在手术的间歇休息。副主任医生拥有独立的格子间,可放置私人物品。

手术室内设有手术员工餐厅,配有专门的售餐处,出售瓶装饮料及内容丰富的盒饭。就餐人员刷卡就餐,并提供点餐服务。

更衣室和洗浴间:更衣室内设有衣镜、木凳,洗浴间配有吹风机和木凳及放置洗漱用品的小橱。为方便仅需冲洗脚的员工还专门配了洗脚池。

手术室内配有医生专用电脑,外科医生可以在手术室完成下达医嘱等工作。

2. 护理实行垂直管理,手术室组织结构图如下:

3. 人员管理:

手术室护士分专业,6年以上护士有亚专业组,设有组长和组员,人员相对固定。

设总务班、器械班、领班、秘书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明确,1年一轮转。其中领班负责日常手术质量管理,护士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室发展和细节管理上。

手术室卫生工人属于发送部管理,人员相对固定,由护士长监管。手术室外送工人也由发送部管理,共有7个工人,其中一名为管理者,负责协调及统计工作。

4.手术室质量管理:

由领班负责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及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定期进行敏感指标的分析评价和管理质量的评估工作,通过pdca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每个辅助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以岗设人,定期轮转。

护士长每月组织科室质量总结工作,内容包括各项质量指标、现存安全隐患、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等内容。

5.绩效管理

每月奖金发放依据岗位系数、工作时间、护士级别等标准进行。如系数依次分为夜班护士、领班护士、带教护士、白班护士等,护士长除领取科室奖金外,还有职务补助。护士级别作为奖金分配的一项内容。每名护士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领班每天核查后统计,每月汇总按时间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分配将奖金。

二、麻醉科管理

1.概括 麻醉科有59名麻醉医生、2名麻醉护士、5名技师。2名麻醉护士负责术后急性疼痛的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围手术期疼痛、无痛人流、无痛介入检查。急性疼痛服务是由麻醉科医生、专职疼痛护士和兼职疼痛护士组成。技师分别负责麻醉药品的管理、麻醉收费、麻醉耗材的管理等工作。设有术前准备室和术后恢复恢复室。术前准备间有27个手术准备床位 ,接受除局麻和急诊以外的手术患者。患者提前40分钟入手术准备间,护士完成患者交接核对、建立静脉通路、输注抗生素等。麻醉恢复室有22个恢复床位,配备11名护理人员,负责收住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患者,所有全麻患者术后均不拔除气管导管,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恢复,达标准后拔出气管导管。达转出恢复室标准后,转出。手术准备间和麻醉恢复室由手术室科护士长管理,人员配置合理,设备先进。麻醉恢复室和手术准备间的设立对围手术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缩短手术等候时间,使手术室高效运转,保障手术患者医疗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2.培训 麻醉科是院级重点专科,是全国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靶控输注的全国培训基地。科室十分重视年轻医师培养和再教育工作,对住院医师按照卫生部要求进行规范化培训,规定轮转的科室及具体要求并定期考核。每日晨7:00-8:00常规进行业务学习,提高麻醉基础知识水平、英语的读写能力和阅读专业期刊,培养科研能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与国际接轨,邵逸夫医院与美国罗马琳娜大学自建院就保持长期合作,麻醉科定期派出人员交流学习,先后有十余名医师从国外培训归来。

3.药品管理 麻醉科由专人进行普通药品、贵重药品及毒麻药品的分类严格管理。毒麻药品实行基数管理,五专管理。实行麻醉记账单,术毕由麻醉医师按实际用药情况计数,然后由专门人员负责记账。药剂科每月对麻醉科的库存、效期进行核查,对超过库存的药品和过期的药品回收。

4.合理用药 麻醉科药品齐备,能根据不同病情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药物。术后镇痛药物配方和镇痛模式规范,制定了常规镇痛处方,规定了用药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5.亚麻醉专业的建立:麻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由于手术量快速增长,日平均手术百余例,麻醉科相继建立了心脏、腔镜等麻醉亚专业,麻醉人员相对固定。优点是能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手术团队。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合作,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技术娴熟,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6.术前麻醉访视于术前一日由麻醉医师完成访视,告知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三、手术患者转运

1.术前交接:

病房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交接:

病房护士把患者病历和术前用药交给发送部工人,病情稳定患者由发送部工人护送患者至术前准备室;危重患者由护士和发送部工人一起护送至术前准备室;

局麻、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前交接:

此类手术患者术前不经术前准备室,所在科室护士核对患者身份并根据医嘱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和术前用药;

局麻患者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发送部工人送至手术室。

急诊手术患者由患者的主管医生/护士送至手术室门口并与麻醉医生进行交接,麻醉医生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床号、术前用药、术前准备情况等,并直接把患者推入手术间。

2.术后交接

经pacu观察的术后患者交接:

患者符合出pacu患者,由麻醉医生开出转病房医嘱;

术后复苏室护士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病房,告知患者回病房时间及需准备的物品;

pacu护士与发送部工人一起将患者护送至病房。

局麻患者术后交接:术后由手术医生/发送部工人(根据需要)护送至病房并与病情责任护士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用药。

术后直接转icu患者: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电话通知icu责任护士患者达到时间及需要准备物品;

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与发送部工人一起护送患者至icu

icu医生、护士及呼吸治疗师分别评估患者后与麻醉医生进行交接。

四、手术安全核查

严格按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麻醉科主持,护士打钩,三方按规定的项目进行复述核查。

五、手术安排

1.手术室手术台按科室、日期进行规范安排。

2.手术台次由科室住院总安排好后将通知单上传到手术室。

六、后勤服务

1.手术室设有专门的售餐窗口,在此吃饭的人员在此刷卡买饭。食品品种多样,且价格低廉。

2.全部物品由发送部人员下收下送。

(七)连台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