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朗诵教案

朗诵教案

朗诵教案

朗诵教案范文第1篇

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朗诵美文诗篇,促进朗诵艺术发展,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展示才华的平台,使他们成为德行高尚、知识渊博、砥砺品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特成立朗诵项目团队,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朗诵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明白先贤的智慧之光。

2、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掌握朗读技巧。充分欣赏和感受文学的美。

2、陶冶性情。与圣贤为友,品读经典,在朗诵中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良诚信的品性。

3、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

4、推进素质教育。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5、开展朗诵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项目组织与分工

负责人:某某   

负责撰写朗诵项目团队工作方案,招生情况,培训学习,活动展示和比赛的指导工作。

成员:某某      

负责招生情况,各项活动的筹划安排工作。

外聘老师:某某

负责培训师生朗诵技巧,以及节目排练指导工作。

三、实施阶段与安排

(一)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2018.12.17-2019.1.22)前期准备

1、(2018.12.17-2018.12.19)报名

2、(2018.12.20-2018.12.22)面试

3、(2018.12.24-2019.1.15)启动仪式,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2019.1.22)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研讨、总结汇报。

第三阶段(2019.2.26-2019.6)培训学习,参加活动,总结汇报。

1、(2019.2.26-2019.5.27)培训学习,外聘老师指导朗诵技巧。

2、(2019.2.26-2019.5.27)参加各项活动。如:学校朗诵比赛;经典进校园活动;上级比赛。

3、(2019.6)大型表演活动,预设6个节目,表彰优秀学员,总结汇报。

(二)具体安排

1、招生条件及相关安排

招生对象:全校学生

招生人数:50人(七年级20人、八年级20人、九年级10人)

报名时间:12月17日—19日

报名条件:酷爱阅读,热爱朗诵艺术,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有一定朗诵基础;身体健康,有奉献精神;能按时参加活动,遵守活动纪律。

报名方式:采用自愿参与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各班学生给各班班主任报名,各班班主任统计人数,填表为准;(表见附件1)然后进行面试。

面试时间:12月20日—22日中午12:30-13:20(注意:准备3分钟以内的朗诵表演)

12月20日     七年级学生

12月21日     八年级学生

12月22日     九年级学生

面试地点:多媒体

2、活动时间:每周周二中午12:30-13:20

3、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4、活动内容

(1)了解朗诵的概念和意义。播放朗诵视频,感受朗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朗诵技巧并做相应的训练。(培训学习课程见附件2)

朗诵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4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诵读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小学教材课文中,不乏大量经典的文章,不仅起到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情感感悟、知识积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为有力的指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一些经典文章的教学要积极的开展诵读两方面的推动,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经典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记忆,并通过诵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美结构和深刻情感。

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时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惯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继而造成整个经典诵读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继而在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优化整个教学工作,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与梳理,继而发现现阶段经典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机械化教学与被动式背诵,诵读教学只注重表象。在教学任务中,经典诵读文章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继而影响到学生升学应试的竞争力。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学方法的惯性,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文章仍然采取机械化教学与学生被动式背诵的方式。遇到经典的文章段落,教师直接布置熟读任务与背诵任务,学生机械化的朗读,被动式的记忆,最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填空和习题解答。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个机械化的并不能够让学生认真的感悟经典文章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累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工作也只是注重了表象。

2.诵读未体现“诵”,课堂教学不完善。经典诵读主要表现在诵这一个特点上,朗诵、背诵都是为了将经典的内容进行记忆并以最佳的姿态表达出来。而现阶段,除了基本的阅读以及背诵外,小学阶段的诵读课很少能够将诵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不完善,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机械化讲授,学生很难领悟到诵读的妙趣。课堂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越少,学生课堂参与的越少,对于诵读的领悟越少,继而诵读课堂教学也更加的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诵读的诵还未完全体现。

3.诵读课知识应用不全面,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由于在机械化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经典文章的阅读往往只是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因此对于经典文章的诵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和最后的升学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章的内涵主旨、表达手法以及经典段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没有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点点的提升。因此,整个诵读课知识应用非常的不全面,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突出。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的机械化与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教学效果,还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产生了障碍。因此文章结合前期分析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本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1.积极开展主题诵读课,让诵读变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诵读课的机械化教学与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往往是因为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诵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继而将诵读课变成以此主题情感表达的过程。例如《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Y合家长会、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等等来开展文章的诵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赞美母亲恩情的段落进行朗诵,以经典的段落表达对母亲恩情的感谢,继而让学生有感而发,诵读出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母亲的实际案例,进行模仿写作,不断的拓展整个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继而以课程主题为引导不断的丰富诵读课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诵读课教学的实际面貌。

2.积极开展班级小活动,以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督促学生主动探究诵读奥秘。很多时候,教师在班级中要求学生开展经典段落诵读时,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基本的课堂作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正确的对待诵读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单元安排,在经典文章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以班级活动契机,开展例如“小小朗诵家”、“听听我的故事”等诵读比赛,并让班级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积极的派出代表参赛,则整个诵读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法宝,班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练习朗诵、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继而做到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式学习局面得到改善,诵读课的诵也能得到体现。

3.积极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以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诵读课蕴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优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经典的语句或者作者的构思,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在诵读经典佳句的同时进行模仿写作,尝试借用优美的语句,以及相关的思路,来优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朗诵教案范文第3篇

一、 领导重视 组织有序

学校十分重视本次活动,教导处制定了详细的比赛方案及比赛标准。为了促使教师掌握诵读技巧还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机会,请黄冬梅校长做了朗诵技巧与方法的讲座。青年教师茅塞顿开,各年组掀起了一股诵读热潮。

二、参加踊跃 赛出水平

本次活动共有18位教师报名,比赛当天有一名老师生病为能参加,所以共有17名选手进行了角逐。诵读过程中,青年教师以标准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情感、自然的语调、恰当的停连、清晰的吐字博得了台下的 阵阵掌声。 评委组成员主要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及学年组长,比赛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到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的计分方式。评委打分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比赛历经90分钟,最后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徐金凤,黄双等年青教师的精彩朗诵,让在场的观众为之动容,并获得一致好评。

三、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比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我联校教师的诵读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们必须更清晰地认识到:本次参赛的教师比例毕竟很小,还有大批教师的诵读水平需要加强、需要锤炼;在比赛中,少数教师夹带地方音,存在语音缺陷;在手势、眼神、情感处理方面不够自然投入。我们相信,全体教师会以这次活动的感悟,丰富自己的课堂朗读,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高度重视、矢志不渝地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来落实;

2、教师要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多给学生范读,以此来带领学生朗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3、教师要以语文课作为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

朗诵教案范文第4篇

导学内容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年 级

四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教师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填空的方法默写课文。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图片、PPT课件、视频、默写单。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听歌曲《送别》

一、导入

1.思考:猜猜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2.朗读人文主题。

3.齐读题目两遍。

4.看课件,知道课时目标。

5.说说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知作者

了解作者。

三、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人展示。

2. 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自由读,读出诗歌节奏。

(2)汇报。

(3)听教师范读。

(4)跟读。

(5)齐读。

(6)多形式展示读。

(7)吟唱古诗。

四、明诗意

合作学习

1. 默读古诗,运用小贴士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汇报。

2.带着感受朗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汇报。

五、悟诗情

1.观看视频。

(1)谈谈感受。

(2)交流汇报。

2.进一步认识作者

(1)谈谈新的体会。

(2)把体会读出来。

3. 全班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配乐朗读

(2)背诵古诗

4.填空式默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延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播放歌曲《送别》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介绍单元主题。

3.引导读课题。

4.介绍课时目标。

5.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四、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正音、评价。

2.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评价。

(3)范读。

(4)带读。

(5)师生齐读。

(6)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

(7)组织吟唱。

四、明诗意

布置合作任务

1. 提示:借助小贴士内容理解诗意。

2. 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评价。

4.梳理方法。

五、悟诗情

1.组织观看背景介绍视频。

(1)师引导。

(2)组织交流汇报。

2.介绍文字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1)组织汇报。

(2)指导朗读。

3.播放音乐

(1)组织朗读。

(2)组织背诵。

4.发放默写单。

六、拓展延伸

1. 布置学习任务。

七、总结

创设离别情境

回顾旧知识

紧扣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

揭题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初步感受韵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理解诗意方法

走近诗人内心,拉近文本距离。

当堂熟读成诵

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朗诵教案范文第5篇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