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3]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建设;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

一、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设计背景

(一)区位分析

湿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种生物的避风港。城市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经济效益这8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堆晒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变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以河岸为导向,长约1.3公里,江洋畈历史悠久,而西湖因优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设湿地公园的首选之地。

(二)设计思路

由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文化联想到对江洋畈文化的传承与解析,将生态元素分解和组合,最终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发射感型态为主。透过景观环境模式及纹理解析,解构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个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湿地公园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垃圾遍地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净化、防洪、多样性维护、人文效应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公园。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地处狭长的长江/河景观带,同样要求将防洪、生态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二、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具体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区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文化动脉分为以环河步道和环河自行车道为主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为主的绿带。

1.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以骑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湿地绿道为主题,这段湿地绿道正是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在生态教育区内有与主题相关的自行车服务中心、休息亭廊、木栈道等。

2.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以静态观赏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

(二)交通组织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交通流线:以木栈道为发散点,景观节点向外辐射,木栈道遍及入口广场和西湖,中心的活动区形成次干道开路,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景观空间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公园的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规划区内入口及道路分类为:主入口宽度26m,次入口宽度13m,公园主要内道路(双车道)宽度6m,公园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公园内小园路宽度1m。 宽6m的双车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双车道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宽4米的单车道位于公园内,只允许小型机动车和行人通过,单车道以四个功能分区为轴线,连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闲区、湿地多样性地生态体验区、芦苇荡水鸟生态保护区和工艺品展示区,直达北、东两端;宽1米的小园路则将四个功能分区与其他的组团小景点连接,增加了组团的游赏性和紧密性。公园主干路顺应地形北、东走向,公园道路形成一个环路,支路均开口于环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常见植物有:

1.乔木:广玉兰、香樟、银杏、杜英、合欢、黄山栾树、榉树、无患子、白玉兰、桂花、日本柳杉、罗汉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枣、苏铁、华盛顿棕榈、栾树、山麻杆、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栀子花、红花继木、法国冬青、龟甲冬青、泰特珊瑚、栀子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月季、棕竹、凤尾竹、八仙花、决明子、;连翘、紫荆、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黄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伞草、蒿苞、花叶芦竹、芦苇、水葱、睡莲、莲藕、香蒲、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类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颖、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马蹄金、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补种的植物选择上,江洋畈湿地公园全部选用原生品种:金鸡菊、狼尾草、红蓼、红果接骨木、波斯菊等,与西湖淤泥自然生长出来的柳树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观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借助西湖,依靠独特的山水之地势,形成园区内山丘绵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水鸟扑翅展飞的自然景观,以及环河绿道绿意苍郁,游人可进行观鸟、绿道驱车体验自然、临风远眺、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公共活动,既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又可带动江洋畈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与经济结合的双向产业。总的来说,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包括:

1.以潜鸟目、形目、鹳形目、目、雁形目等湿地水鸟为主的动物景观;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观;

3.以金叶苇荡、花蒲草、日本鸢尾、花叶芦竹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景观;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观,以及借助溪水优势开展的漂流、涉水捕鱼、游泳、划船等活动;

5.以环河步道和绿营大道带来的绿道自然景观,以及沿着绿道展开的骑车、散步、放风筝、观日出、赏花等活动。

6.以生态教育及湿地主题休息区为媒介展开的教育活动,通过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来告诉游人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杭州江洋畈湿地公园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个杭州城区品位和内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绿地升级改造和扩建,增加景观设计元素,使之成为一处集市民游览、休闲、活动、交流、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园,从而丰富杭州城市的生态空间、艺术空间和文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公园周边地区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江洋畈湿地公园的生态及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 景观设计.2013年 12期

[2]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湿地公园是指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截止到2009年1月,我国已经建设和获得批准建设的部级湿地公园达到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为38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30个。

城市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其次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湿地公园建设的总体布局

2.1湿地公园整体区域的规划

划定湿地公园的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制定科普、游览活动内容。将该湿地公园的南区划分为自然生态区、生活休闲区、服务管理区。自然生态区主要以生态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湿地景观和生态化植被作为具体的表现式形成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游憩区;生活休闲区主要为市区居民及游客提供较为集中的活动场地与空间,如观鸟、垂钓等活动的区域;服务管理区主要为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娱乐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

2.2湿地公园驳岸的建设

驳岸的处理对于以水为主题的景观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岸线根据地形等高线自然形成,对其做出适当修整、美化处理,考虑其丰水、常水和枯水的变化,对驳岸显现的景观,充分考虑。因此,大部分水岸以自然斜坡为主,根据功能与景观的要求分为:木桩驳岸、块石驳岸、平台驳岸等等,而部分在岸边设计栈道,作为三个功能区衔接“桥梁”。在栈道内及观赏亭安置长条凳、湿地功能的宣传牌及扩音器,这样既可以达到提供游人休憩的场所,还可以宣传湿地公园的休闲、娱乐、观光之意。在木栈道一侧旁规划一条湿地文化长廊(湿地科学知识、湿地演替历程、湿地植物种类、湿地在城市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等等各方面的宣传牌及雕塑)。

2.3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坚持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最小干预,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设计的结构要顺应自然环境结构: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显得朴实、自然,园区的各种建筑与湿地的地形地貌相顺应。

湿地公园要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与生物景观,结合人文景观,进行休闲体验的设计。在保护与恢复并举的同时,展示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营造绿色生态廊道。除了要继续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价值、保持其生态环境及水域景观的优美舒适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湿地的宣教功能,发挥其科普教育的价值。湿地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应该有意识的结合科普教育功能,向游客传递湿地知识、生态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固定路线以及完善标识牌等解说系统建立完善的室内、室外体验系统,进一步挖掘景观的科普教育价值。比如室外可以建立湿地探索体验园、湿地宣教长廊、湿地文化长廊、湿地净化功能展示区;室内进一步完善湿地博物馆的设计,也可以借助声像、图片、实物等宣传资料。

除了要充分挖掘湿地景观的科普教育价值外,还应充分发挥景观的文化传承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体验开发要充分结合本地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山水文化和良好地生态文化等,把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微的设计上。湿地景观文化价值的挖掘要结合本地湿地特色以及游客心理和身体的感受,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的设计还要在体验上具有亲和性,让游客愿意参与其中,去感受文化的氛围。景观的设计还要让游客容易产生共鸣感,在情感上诱发共鸣、产生认同感,体验那种与旅游产品融为一体、天体合一的境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家庄;东南环水系;景观营造;探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83-02

1 方案设想

石家庄东南环水系的主要任务是构筑城市东南部生态湿地景观,同时解决东南部中水、雨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将东南外环水系绿化工程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有机地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互交融,以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构筑城市的生态景观长廊,打造“水环城,林绕水”的特色景观。增加城市水体和绿量,突出“亲水”这一主题,从根本上改善石家庄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兼顾三环路沿线整体形象。力争将石家庄打造成为水清、岸绿、景美,具有“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现代生态城市,最终实现景观空间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优先的原则 将各类城市绿地有机而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生态完整、景色优美的自然景观,构建石家庄市东南部的绿色屏障,有效改善石家庄的整体生态环境。

2.2 物种多样性与适地适树的原则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通过绿地和水系搭建多样的生态环境,尤其在一些特殊的场所,如水陆边缘、林草边缘等,更充分体现物种的多样性。植物种类以乡土树种为主,绿化种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尤其以体现华北地区的植物种类为突出表现。适当范围内体现石家庄市可露地越冬的常绿阔叶植物种类。合理选用树种,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

2.3 互补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合现状的优势而设置游憩活动项目,在内容上要相互补充,区别于城市公园的单一功能,形成兼具游憩和郊野功能的自然游览地。以满足市民多样的游憩需求为出发点,本着自然、质朴、简洁的风格,不奢求景点及其附属建筑小品的不实用性,旨在体现游览环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2.4 景观、文化的地方性原则 为突出石家庄“水环城、林绕水”的特色景观文脉,在景观布局上要处理好水景与绿地景观以及城市景观的关系。同时要突出体现石家庄市大环境建设的地域特征,把亲水性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植物景观的构建突出体现河北省特有的地方植物景观,采用自然式群落栽植为主的手段,实现乔木、灌木和地被复层混交,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绿化量。

2.5 经济性原则 水系生态绿化应本着因地制宜、节俭高效的原则,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综合考虑前期的建设与后期的管护,合理安排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用,实现水系绿化可持续性的发展。

3 总平面布置

东南环水系规划依据城市地形、地貌、地方特色文化及石家庄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结合石家庄城市水系概念规划,旨在打造具有“一河、一林、一路、一带”为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形成多层次、纵深型的自然生态体系。

3.1 一河:自然流动的生态河流 充分利用石家庄市内桥东区、桥西区、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3处再生水厂补水,及沿线设置10处初期雨水收集系统的充足水源,采用自然土碾压或粘土防渗,渠底坡度0.3‰,形成一条自然流动的河流。

3.2 一林:繁茂野趣的城市森林 (1)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建设自然野趣的水系景观,沿岸多选用水生植物种植从而达到净化水体、保证水质的作用。(2)结合用地和码头情况分别在胜利街、高迁、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天山大街、南二环、石黄高速等处规划建设10个湿地公园。(3)选择适合华北地区尤其适宜石家庄地区生长的乡土植物,如杨树、柏树、柳树、国槐、五角枫、黄栌、碧桃、丁香等,并结合自行车道沿线种植,形成城市森林景观带,从而构成连续的绿色城市长廊。

3.3 一路:贯通连续的自行车道路 水系全线沿河绿化带内,规划设计宽度3.5~6m的慢行绿道自行车系统,随水系建设同步实施。

3.4 一带:临水宜人的新民居示范带 结合东南环水系工程建设,依托地域优势,规划整合沿线各村庄,形成具有宜人临水景观的新民居建设示范带。

4 绿化规划内容

东南环水系的绿化总面积596hm2。其中渠道绿化面积341hm2;公园绿化面积255hm2。

4.1 渠道两岸绿化 主要以水系两侧绿地建设而形成城市东南部的生态湿地景观带。渠道两侧各50m一级水源保护区规划为绿带。项目建成后,将在渠道两侧形成绿地面积341hm2。主要绿化方式:分别设计有林带、绿地、树阵林荫广场等滨水景观,让游人在观赏游玩的同时,可漫步休憩于林荫之间,融于绿色,享受自然。穿插设计蜿蜒曲折的园路,既方便游人游玩赏景,又能作为安全疏散通道。应用布置各类花卉地被、花坛、花境,营造出层次丰富、景色优美、趣味横生的花卉景观道路。实现滨水与绿地之间相互衬托、步移景异的效果。依河道地势起伏种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旱地植物;植物形态由低到高逐步演变。采用常绿和落叶相结合的复层混交方式构建色彩丰富、形态多样的完整生态景观群落。为了景观需要及水土保持需要应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局部采用自然山石点缀。植物搭配遵循由上到下的层次。因游船娱乐项目的开展,拟在东南环水系的两端设有供游人乘船的码头,作为本区的亲水平台,可停船,可戏水。

4.2 10大湿地公园

4.2.1 建设湿地公园的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强调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及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是它与其他水景公园的主要区别。在功能上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突出强调了湿地独特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湿地功能主要有:补充地下水;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吸纳多余的营养物降低水流速;抵御自然灾害控制洪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蕴涵大量的天然产品;湿地旅游;湿地作为碳库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缓解温室效应。本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及现状用地,围绕胜利街、高迁、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天山大街、南二环、石黄高速等处放大的景观节点,建设形成10大湿地公园。将保护与建设并行、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始终贯彻运用于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综合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多种资源,来保护城市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充分发挥其在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居住条件中的作用,以及提高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效益。

4.2.2 规划分区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常见的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本规划方案结合10大湿地公园的实际地形、周边环境等因素,对各公园分别做出不同的功能分区的同时,主要还是以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2大功能区为主。其中:一是旅游休闲区。旅游休闲区,利用湿地中相对非敏感区域,辟出为游览活动区域,规划适宜的游览路线、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应尽量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还应特别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引导和安全保护工作,防止发生意外。因为旅游休闲区内大量的人类活动会严重干扰并破坏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湿地内生物的生存,所以整个湿地公园布局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避免人类活动与关键的湿地敏感环境相冲突。因此,设计中将游憩设施安排在接近公园出入口和靠近城市的位置,应尽量避免造成对栖息地不必要的破坏,并能有效隔绝城市的干扰。二是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通过湿地自然景观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针对重要湿地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该区域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在湿地保护区内可适当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此外,在重点保护区外应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满足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不完整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4.2.3 湿地公园的景观配置 城市湿地公园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但同时也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所以在景观配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尊重自然生态的角度进行护岸的整理,与此同时应充分考虑水位变化对景观效果的影响。(2)园区内采用木栈道,一方面通过木栈道使游客得以近距离接触湿地,并可规范游客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木栈道与环境最为融合。(3)因园内为全步行系统,所以桥梁舍弃跨越式,而采用裂纹式铺装,为了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桥梁标高与地面一致,并在中间保留通道。(4)园内湿地众多,充分考虑水对于道路,植物生长的影响,可通过建造地势高度进行自然排水,也可在路面处理时,增加大粒径石粒的比例。(5)应大量采用乡土湿地植物物种。(6)湿地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应不大于水面面积的30%。

4.2.4 完善配套设施 林间,路旁,穿插布设休闲避护站、观景平台等休憩场所,及厕所、后勤管理用房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既为行人提供方便,又点缀绿化主题。

参考文献

[1]沈洁.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9:213-216.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江苏泗阳(众兴镇)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泗水国国都(公元前113年至公元10年),黄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县,长度49.19km,河两岸自堤外坡向外延伸,栽植从100~500m宽度不等的中国山杨人工林林带,形成数万亩的“中国山杨林海”,成为广袤的苏北大地上少见的森林景点。但在故黄河河道至堤内侧,由于长期疏于整治,该区域水利设施老化,河道淤积严重,水源仅靠境内两岸有限的弃水回流,水质污染严重。旱期河床大部见底、汛期河水泛滥,自然植被遭受毁坏,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严重影响水质净化、水源调节、固土护坡效益以及自然景观。为使故黄河恢复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风貌,“十一五”后期,泗阳县政府开始对故黄河湿地开展综合治理,配套开展生态绿化和休闲旅游公园建设。本文探讨了公园绿化总体原则和思路,并对主要节点的绿化模式和植物配置作了初步的规划和设计,将有助于把故黄河湿地公园建成泗阳滨水森林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骨干工程。 1自然地理条件与故黄河湿地概况 故黄河泗阳段位于33°28'~33°59'N,118°41'~118°43'E,境内故黄河流域面积124.83km2。年降雨量在500~1502mm,平均897mm,冬季干旱少雨,河道内水量少,水位浅。汛期降雨量高度集中,65%的水量在6—9月。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4.1℃,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潮土或沙土,pH值6.5~8.9,地下水位1.5~2.0m。20世纪90年代中期治理中泓长49.19km、中泓挖1.5~2m,底宽31m,口宽40~45m,内堤距100~120m、滩面地每边宽30~40m,筑中泓子堤长98.38km。子堤顶宽4~6m,坡比13。流域内大部分为粉沙细土,遇风起尘,遇水流失,少部分淤质黏土成段分布,全线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差,河岸极易冲刷,河道严重淤积。规划湿地公园位于县城东南约3km,京杭大运河南面,西起大兴漫水闸林海渔村,沿古黄河道经过3300多hm2中国山杨林及沿岸湿地,直至上海路,全长11.9km,面积329.35hm2,其中水面面积76.49hm2。2010年泗阳县开始对故黄河湿地进行全面整治,计划在3~5年内建设滨水湿地公园。目前已建子堤顶沙石路11.9km,林中自驾游路6.82km,栽植以中国山杨为主的乔木数万株,灌木3000株,竹类1000穴3000秆,局部中泓滩面栽植柴蒲5000m2,以及部分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 2绿化模式的功能定位与设计依据 公园的主要功能为恢复生态功能、美化湿地景观、传播湿地保护知识,并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观光休闲和居民游憩等功能。遵循生态学、生物学和景观规划学相关原理,应用“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理念,根据泗阳县废黄河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的自然植被恢复计划、景点配置方案、休闲科普设施配置方案以及基本实施建设方案,结合公园内各种地形、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采用乔、灌、草、花、水湿生动植物,与园林建筑及其他基本设施相配套,科学配置模式中的绿化植物种类与群落,进行绿化造景[1-5]。 2.1湿地恢复和保护优先 根据故黄河河床、滩面、环岛河岸的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性质,适地适树,增加植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构建河道湿地生境走廊,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大限度地减轻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休闲游憩为辅 结合水利工程措施,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设计植被结构。公园面上的植被设计主要是满足生态需要,发挥植被的固土护坡功能、过滤净化汇入河流的农田尾水和地表径流;在一些主要的游憩点如栈桥、滚水坝、亭、台、廊、石和池塘等节点,设计景观植物配合造景,实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 2.3体现地方特色 结合泗阳及宿淮地区的自然植被、相关经济特色和历史文化特点。总体设计方面,保持了现有文化建筑,新建小景兼顾了地方文化内涵,起到了保护、传承和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绿化设计上,应体现徐淮地区自然的桑柳榆槐原生地带性树种特色和古桃园、现代中国山杨产业等文化经济特色。 3设计内容 3.1植物种类 由于河道水位不稳定,无法保证湿地保育及植物生长的需求。已规划在项目区上游改建从大运河到湿地公园的引水排水设施,实现汛排旱引,保持湿地公园区内河流2m左右水位。公园植被由深水到浅水、水陆交替、近岸和远岸依次设计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草坪绿地、树木(乔木、花、灌木、观赏竹)花草等3大类型;在栈桥、滚水坝、廊石亭阁、仿古建筑和曲径蜿道等园林建筑周边,按照设计不同空间层次和时间(季相)层次配置风景植物品种,营建不同类型的风景植物群落,使植被能与公园内建筑、水利设施等相结合。形成“古为线索”、“绿”为基础、“园”为框架、“景”为特色的湿地公园风貌,体现“古绿水文秀”地域特色湿地生态景观。设计上述3大类植物123种,其中乔木、竹类53种,灌木25种,地景植物37种,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33种,在乔木树种中要逐步改造树种单一(中国山杨)现象,最终达到常绿树、落叶树的比例为1∶6,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为1∶9。 3.2主要立地的植物配置 除水面外,公园内立地类型丰富,有滩地、水陆交替带、坡地和河堤等多种类型,按不同立地的位置、规模大小和适生植被类型,大体分为堤顶、坡面与局部高滩面以及水际线与浅滩人工半岛等3种类型。 3.2.1堤顶 堤顶是公园内远水、高程最大的立地,不易受淹。堤顶一般设置行道,因此,堤顶绿化以行道绿化为主,是湿地公园的一条主景线、框架线。物种设计需考虑到护坡固土、遮阴和景观需要。上层乔木设计栽植中国山杨1~2行,分段间植雪松、女贞,路侧分段设计紫叶李、紫薇、红枫、黄杨、海桐等小乔木或灌木,下层种植一串红、鸢尾、玉簪等花草,形成高大挺拔的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针叶树复层配置、结构与层次鲜明的绿色景观。#p#分页标题#e# 3.2.2堤坡与局部高滩面 堤坡与高滩面是故黄河湿地公园的基础景观,是绿化走廊又一条观光主景、框架线。在视觉面和主要景点附近,绿化植物品种选择兼顾固土护坡、水源过滤等生态功能与造景需要;设计采用垂柳、苏柳品种、紫薇、合欢、碧桃(高压线下滩面)、枫杨、紫叶李、垂丝海棠、红枫、紫荆、紫叶小檗,构骨、三角枫,木槿等乔、灌木,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水边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直立乔木,能起到垂直空间的线条作用,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其优美的倒影成为主要水面景观。草本植被配置湿生植物红花锦鸡儿、柳叶菜、黄花鸢尾和野大豆等。其他区域以生态需要为主,布置桑、柳、榆、槐、水杉、枫杨、杜梨、卫矛、枸杞等乡土树种,以及狗牙根、狗尾草等草本品种,乔灌草结合,深根性物种与浅根性物种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空间和地下空间。 3.2.3水际线、浅滩与人工半岛 水际线、浅滩型与人工半岛立地条件较为特殊,结构上包括河滨、浅滩湿地、滩面、堤岸带,其中河滨浅滩和半岛相对宽阔,洪水期没于水下,枯水期露出水面。此类立地常遭水淹,土壤极易被冲蚀,又有大量的视觉轮廓线,对物种选择的要求较高。水际线上,从近岸到水际线再到岸上依次或段状种植菱角、睡莲、菖蒲、芦苇以及垂柳、水杉、落羽杉,浅滩和半岛上种植挺水植物芦苇、香蒲、茭白和水葱、莲、荸荠、芡实等,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增加景观异质性。半岛远水处,根据水位高低,可行状、片状或孤植垂柳、苏柳品种、水杉、枫香、火炬树以及榉树等耐水能力不同的风景树种,下层种植耐水的草本如茭白、芋头等植物。水际线和半岛乔木品种组合考虑到各树种的季相互补,形成春季观柳树的嫩绿、秋季观水杉金黄、火炬火红、冬季观雪后雪松和女贞的翠绿景观效果。 3.3主要功能区(景点)的绿化配置 根据泗阳县故黄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全部区域分为10个主要功能区或景点,其中有4个节点已经建成或不需要进行绿化设计,有6个节点需要进行绿化设计,参见图1。 3.3.1湿地民俗体验区 位于湿地景区模式上游,为主入口处。占地面积30km2,内设饮食服务、度假休闲、会务娱乐,湿地动植物标本室,湿地文化展览室、湿地产品展销区。区域内有鱼塘50hm2,重点设计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湿地景观及林海渔村。该区主要围绕鱼塘进行绿化设计。考虑养殖业需要,避免大型乔木,主要采用小乔木、灌木和草本,堤坝栽植紫薇、火棘、瓜子黄杨、海桐、红叶楠、女贞、重阳木等;建垂台数座,长廊若干,长廊边植常春藤,建观赏鱼池等。另外,在湿地浅滩建河流弯曲栈道,形成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展示故黄河湿地的生态魅力,吸引游人的进一步游览体验。场馆会所周边行植中国山杨、桑树、雪松等大型乔木和紫薇、红叶石楠等观赏小灌木。 3.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位于泗阳县大兴镇大兴闸向东200m处,设浮水植物功能区、挺水植物功能区、沉水植物功能区。根据各立地类型的生态需要配置植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该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展示生物护坡、水体净化、物种保护等生态功能,并营造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湿地景观,增加视觉效果。 (1)生态护坡展示区:采用2种生态护坡带,分别为桩基护坡,上下两层结构,间距80cm,并排打入15cm左右柳木桩,活桩数大于50%;块石与植物混合护坡;石块散落放置,用木桩或碎石固定支撑植被配置:坡岸成丛成片交叉种植红花锦鸡儿、柳叶菜、鸢尾、野大豆等形成景观效果。 (2)浮水植被净化展示区:展示浮水植物对河道水体中固体颗粒、富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按比例种植浮水植物睡莲、荇菜和水鳖,各浮水植物投放量占水面30%;同时投放水生动物,各种枝角类动物(水蚤)蚯蚓、鲫鱼、鲤鱼、泥鳅,其功能为控制藻菌、有机碎屑共胶体及水生动植物衰老或死亡的残骸。通过浮水植物叶径根等对水中悬浮颗粒的吸附作用以及科普标牌展示浮水植物对湿地水源的净化效果。 (3)挺水植被净化展示区:该水域种植挺水植物芦苇、香浦、茭白和水葱等,其功能是净化水质,阻隔悬浮物、水生动物投入田螺、环棱螺等,过滤水体悬浮性灰尘。该区布置于河道水落交替带及河边,展示挺水植被的固土固沙及其对农田尾水和地表径流的净化作用。 (4)沉水植被区:水生动物有蚌螺、鲫鱼、鲢鱼等,以1∶1∶1种植沉水植物水毛茛、马来眼子菜、金鱼藻和苦草等,种植面积占总面积40%,以保持一定的水体透明度,可观赏到鱼类。主要通过沉水植物对水体中颗粒的吸附效果以及科普标牌展示沉水植物的生态功能。 3.3.3河流湿地景观区 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具有地域植被、文化和社会经济特色的景观,位于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泗阳县古称桃源县即缘于此地。明朝初年该地农民广植桃树,“山川墩下多植桃树,八景中所谓夭桃千顷是也”(康熙版《桃源县志》)。“夭桃千顷”为古桃园八景之首。今云渡桃雕被江苏省列为民间保护工程,村民仍有传统植桃习惯。据此,在河南北两侧坡地上部及堤外侧扩建桃园,形成“千亩桃花园”,作为“中国山杨林海”之外的又一特色景点。从故黄河云渡段向两侧辐射35hm2引种水蜜桃、碧桃、冬桃(雪桃),建白鹭文化亭(水禽)、游廊等,造园构景,给游客以游桃园、看水禽、观鸟台、赏桃雕,回归自然感悟人生,领略世外桃园的闲情怡趣。此外,在主河道北侧河滨种植1.5km荷花带物种示范园、王莲池、睡莲池,泽泻、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等,临河栈道上分设阁式鸳鸯亭、休闲亭(仿汉代建筑),以满足游客休闲、审美需求。 3.3.4湿地公园休闲区#p#分页标题#e# 位于众兴镇二桥林区。在故黄河堤北万亩平原中国山杨林海中,有羽毛球场、篮球场、门球、魔幻探险城、林海嘉年华等运动游乐场地,在场地四周由外向内侧配置乔-灌-花草模式,以阻隔和吸附空气中粉尘和噪音,营造清新芬芳的空气环境和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意境。在现有空地周边中国山杨林基础上向内栽植乔木(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红叶李、红枫、合欢、国槐、桂花等),再向内配置低矮灌木(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竺、木槿、鸡爪槭、迎春花、木芙蓉等)和少数季相的观赏植物(如绣球荚蒾、紫荆、连翘等),不同色叶花草结合的方式栽种,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体现景观的层次感和季相色彩变化。 3.3.5平原林海自驾游体验区 东起泗阳运河二桥,西至千亩桃园,远离喧嚣都市,体验苏北平原林海和千亩桃园花海风景。自驾游线路已铺设6.82km,沿线路面起伏,迂回曲折,部分临水段建有栈桥或栈道。为保持视线通透,感受林海花海的辽阔,在保持所有中国山杨的基础上,自驾游线路植被改建成乔矮草结构,大乔木主要由中国山杨、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高大树种形成乔木层,占据林子上层空间,营造幽静的环境;林下根据地形或驾车行驶需要的视野范围,种植二月兰、玉簪、三叶草等地被植物和、丹参、枸杞、、牡丹和芍药等观花药用植物,形成林草的景观效果,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3.6湿地水上娱乐区 自泗阳运河二桥至上海路,娱乐项目有漂流、垂钓、野营等,配备有木筏、竹筏、电动游船、划船等器具。绿化设计依托湿地景观资源,临水垂钓处栽植垂柳。岸上栽植红叶石楠、桃树、桂花等风景花木,沿线河流行船线外,分段种植荇菜、芡实、睡莲、莲花、菱角等观赏浮水植物,使游人可以在轻舟慢行途中,一边观赏岸上风景,一边采摘菱藕,体验慢生活乐趣。 4结语 故黄河湿地公园是泗阳滨水森林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绿化设计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植物配置可有效增加泗阳森林绿量、美化景观、展示历史名城风貌,促进观光旅游与经济发展。故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应体现“生态优先、保护资源、培育景观、体现文化”的原则,并以物种丰富、景观多样,乔、灌、花、草和水生物种齐全,人工植物群落与园林、文化与休闲设施有机结合为公园植物配置的基本思想,使故黄河湿地焕发新的生机,发挥很好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