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的,评价一个人学识渊博都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更应该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基础差,思想上不重视,地理成了各学科中较为薄弱的一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地理知识时应该及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感觉到学地理有用,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关注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点问题也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所以地理课教师合理关注热点问题,既是高考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有利于正确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通过学习了解有关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和强化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例如,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再深一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并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动手演示地理模型

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动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如,《地壳运动》一课,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学生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关注社会生活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是有必要学习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例如,在讲气候资源中日照与城市街道方位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我县主街道方位来分析如何进行城市街道布局,街道两边的房屋采光度最好,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伯美.高中地理创新教育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2篇

一、分层导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当认真研读《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领悟其中真谛,对社会赋予地理课程的意义了然于胸,正真做到教授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种目标维度的整合。现今许多地理课堂教学仍然沿袭着旧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现象改变的源头必须从教师思想着手,增强教师的新课程意识,实现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其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领路人。时代赋予教师新的身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轻松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更广阔的知识,更高的认识。要胜任这个领路人的职责,广大教师们就必须不断学习再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专业素养。使自己的思想学识冲在时代的前头,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二、分层导学应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分层导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不停的讲授着前三个环节知识,不管教师多投入,学生始终是被动者,学生的学习只是个被动接收的过程,学习好些的学生为了成绩,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听,学习差的学生也只有任自己思想神游了。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我们只有从学生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被动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烦恼和压力,甚至造成了许多后进生的厌学情绪。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中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洋流这一节新课时,不妨事先从网上收集大量图片、视频,课堂开始时把有关海洋水体大规模运动的实际图放给学生观看,并把全球洋流运动图与气压带风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海洋水体大规模运动的原因,推断其运动规律……如此一来一堂地理课就变成了一堂头脑风暴课了,即实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自己主动探索并掌握。前后两种心态决然不同,前者是有压力的学,后者是有兴趣,快乐的发现知识,事半功倍。学生发现式、主动式的学习是实现课堂少教多学有效教学模式。

三、分层导学课堂导入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问题导入设计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讲到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趣味性问题“如果你要淘金,北半球在河流的哪岸淘?南半球在河流的哪岸淘?”如在学习“日界线”时,让学生思考:妹妹可能比姐姐大吗?这一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相一致,于是就引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上地理课很愉快,很开心,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2、问题导入设计的层次性

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跳起来摘到桃子”,例如,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在教师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从“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到“考虑地转偏向力”, 由浅入深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 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问题导入设计的情境化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导入

新课导入通常称之为“导言”、“课始”、“开讲”、“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导入是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的某种启发、点拨、诱导,是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由此可见,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艺术处理是指在这个环节所运用的艺术;导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导入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种形式。导入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有关。因此,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那么,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充分发挥生活实例开始课堂

在地理教学中,现在的德育基础内容都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赞美之类的,在自然界,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都能帮助我们强身健体。自然现象变幻莫测,让人找不到规律,这就是训练思维、观察能力等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如本地土特产及形成原因(土特产品种,上市时间及生长需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旅游景点类型观赏;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的参观等。如《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课前的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随着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逐步实施,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工厂、企业被淘汰,不少新的工业部门脱颖而出。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决策者,计划投资建一个企业,除经营、管理方面的设想外,如果仅从布局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二、努力发挥多媒体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形式,按教学要求,把地理学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展台、投影仪、电脑和屏幕显示出来,并按教学需要适当配音,实现教师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要如何创设适当的情境,以便导入新课内容。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我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飓风的录像,只见狂风席卷着乌云呼啸而来,巨浪排山倒海地冲向陆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摧毁,地面的物体随着凄厉的呼啸声在空中飞舞……或播放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受到极大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激起来,气氛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铺垫。

三、发挥古代诗词在开课前的优势

中学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跨度非常大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值得探究。地理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增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教师教学语言的遣词造句是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一些诗词谚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如笔者在教“降水”一节时,情景导入就是要学生朗读诗歌,品味不同的情感:《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后根据诗歌提问导入新课:诗人在诗中各自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降水除了降雨外还有哪些形式?这样导入自然而学生又比较熟悉。又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恰当地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发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包罗万象。中国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称赞学识渊博的大家。对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用一些学生了解的而且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导入,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存在感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上课伊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千钧一发之际天降大雨,司马懿跪地而拜,感谢苍天有眼下了如此大雨,此时抛出问题:这真的是苍天有眼让滂沱大雨淋灭熊熊大火吗?带着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刺激学生的兴趣点,纷纷在揣测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功亏一篑,于是一节乏味的大气运动课变成探究课。又如在学习洋流一课时,利用穿越故事导入该课,二战期间,英国及其盟军严密的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突然战舰上酣睡的英军水兵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猛地惊醒过来。然而,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遭到袭击,而是认为战舰发生了事故。这些水兵认为,强大的港湾防御固若金汤,纳粹德国潜艇不可能有机可乘。水兵们还认为,战列舰作为钢铁堡垒,潜艇是奈何不了的。更有甚者,军港指挥官认为战舰遭到了纳粹德国战机夜袭,急忙发出空袭警报,开始全力组织部队防空作战。这是二战开始以来英国战舰伤亡最惨重的事件,此时学生唏嘘不已,纷纷猜测,德国潜艇是怎么“穿越”过直布罗陀海峡的?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4篇

一、问题要难易适中

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就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太难,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只有难易适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进行思考。而“难”和“易”又是相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让学生一看就会,而要一点就通。如果讲解后大部分学生还是一脸茫然,说明问题难度太大了。例如,在讲“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的时候,我们如果提问“南水北调产生了哪些社会效益”,学生就很难回答到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换个方式,带点提示性关键词进行提问:南水北调对受水区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问题范围变小了,降低了提问的难度,学生就可以抓住关键点深入思考了。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

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其少到知其多的过程。课堂提问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可将复杂的知识进行肢解,以降低难度。例如,对“三圈环流”这一内容,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试一下,把它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假设地球不自转,并且其表面物质均一,那么将形成怎么样的全球性大气环流?(2)地球自转后,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地球表面物质并不是均一的,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又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地贯穿于整堂课,有利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挖掘。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是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地理教学中,带有启发性的或贴近实际生活的或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北京比伦敦纬度低,且它们都处于平原地区,可就此提问:为什么北京的冬天比伦敦冷得多?又如,在讲“日界线”的时候,可以提问:一个双胞胎兄弟,为什么先出生的反而比后出生的小1天?这些问题,都能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四、提问要注意密度

中国的绘画艺术中讲究布白之道,意思是说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而不是艺术了。这个道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很有启发性。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连珠炮”式地发问,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效果就会可想而知。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3秒钟,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则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提高反应迟钝学生的积极性,有更多学生能够主动、恰当、完整地回答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此外,对于稍难的问题,在讲解完之后,最好再留点时间让学生自悟,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提问尽量避免集体式回答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5篇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地理科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用来学地理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课后练习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难实现。我校的集体备课时间安排紧凑,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学习,每次活动都会感觉收获颇丰,及时简要总结。

比如,在讲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课时,两位同仁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风格。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他们的课上的非常好,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等。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很难做到。因为高一新生地理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读图识图能力都不是太好,很多地理探究问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是很难完成的,甚至有部分知识超出了课本与考纲要求的范围,显得艰深。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语言精炼、过程朴实、板书工整。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以多次强调的方式以引起学生重视、强化学生记忆,课件中相关图表的选择以能凸显教学内容为基本要求,通过相关图表的展示,给予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虽说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堂识记量,减少课后负担,但实际教学效果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很多知识都多次强调,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走神,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我校进行的课改“任务驱动型课堂”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层次任务的创设、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将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对比分析,就会很具有创新性,但教学材料的选取方面很值得商榷,比如课件中仅图表就有33幅,内容偏多,有部分图表毫无展示价值,而且幻灯片过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课堂给人感觉虎头蛇尾。教学节奏又不能太慢,课堂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课的内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而且多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我们要对各种常见自然灾害从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十分便于学生对比分析、识记,在相关案例分析方面,也要与时事紧密联系。

当前,很多教师的课堂呈现平面化:教学目标一元化、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语言平淡化、教学环节程式化等等,课堂缺乏层次、缺少立体感,教学有效性较低。

因此,地理课堂呈现平面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理念滞后,缺乏化理念为实践的能力。部分教师缺乏三维目标的实际达成能力,不能借助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缺乏地理学的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的角色定位;缺乏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缺乏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能力。

(2)素养欠缺,教学缺乏厚度和宽度。作为地理教师应具有现代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建设地理学的教学视角,要能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的趋势对地理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要能指导和帮助学生从改造自然走向与自然相协调,能运用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厚度。

(3)技能匮乏,课堂缺乏灵性。很多教师课堂上缺少一定教学技能:不会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不会设计高质量的地理问题,不会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更不能打开学生的学习心智,开发学习潜能,问题设计出来,教师不会悬置判断,学生发散性答案教师不会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和建构。

(4)主观能动性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时间长了,出现了感觉疲劳和职业倦怠,不能重新确立新的成长阶梯,安于现状,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凭经验上课,平铺直叙,故而课堂低效。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建构立体课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并努力实施三维目标,关注目标中的“了解”、“掌握”、“运用”、“认识”等行为动词,准确把握行为动态指向程度。

(2)综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3)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情境,创新双边活动,创新问题,课堂的教学才有立体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