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一、情境导入法

这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导入方法,情境导入法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去体会文章,进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例如,在学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让学生诗意地描绘星空的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创设夜晚看星空的一种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星空能给人带来静谧和心灵澄净的感觉,明确星星可以给人以希望的作用,这就为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再比如,在《再塑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完成把课桌上的文具整理好,放进书包的一系列动作,然后让他们谈一谈在黑暗中进行日常行为的感受,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盲人做任何事情都比正常人艰难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

二、写作背景导入法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导入方法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体现。在课前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去体会文章。

比如,在教授《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先介绍作者胡适,向学生说明胡适这位大师的背后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从而引出课题。再比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课时,导入时先让学生根据提前预习的内容介绍写作背景,即柳宗元当时政治上不得志,被贬为永州司马的经历,用这个经历先让学生感知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感,然后再看看这种情感在小石潭优美并且凄清的景色中的体现。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即在开始设置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比如,在《藤野先生》一课的学习中,首先应该说明鲁迅曾经说过:“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然后向学生提问:“一位日本教师为何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如此之大呢?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答案吧。”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主地去寻找一些藤野身上的闪光点来说明他对鲁迅先生的重大影响力。再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先讲述: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驶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然后导入课题: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这样设置悬念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的兴趣。

四、学生参与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全班参与为主。比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课时,先让学生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然后教师引导:“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彩虹的绚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让我们和曹文轩一起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吧。”以合唱歌曲的形式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歌曲主题和课文主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昂扬的斗志中开始对文章的体验之旅。

五、名人名言导入法

即通过一句名人名言来引出课题,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为感知文章主题做铺垫。例如,在教授《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时,用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引出书的话题,然后说明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记忆中,哪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时,也可以使用莫泊桑的名言“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来引出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影响的话题。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名言,又可以说明母亲的影响力之大。

六、积累知识应用导入法

即通过提问学生以往积累的文学知识来引入课题。如,在教授《水调歌头》一课时,由于原来讲述过词和苏轼的有关知识,可以直接让学生介绍词以及作者的生平,然后引出课题。又如,在学习《雨说》一文时,向学生提问:“古往今来,描写雨的诗歌很多,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积累的有关雨的诗句。”然后说明雨是一种特殊的意象,看看本课的“雨”向我们诉说了什么。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与课题紧密结合,而且让学生积累的文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巩固了旧知识。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现阶段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存在的各种“偏颇”现象也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一大阻碍。重视英语语法教学而轻视汉语语法教学,使得学生对母语语法的掌握受限,在日常的学习考试中,出现了使用英语语法分析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甚至古代汉语语法问题的情况,得出的结果令人无奈。重视教材理论、举例而轻视联系实际也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的一个硬伤。语法教学本来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能力,而中学教材语法的讲解例子选取目前却出现了连课文都不加以联系的情况,遑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完理论后根本无法对应到生活进行理解,难以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各阶段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决定其必要性。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尚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的效果亦不尽如人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是否真的是必要的?其实这一问题根本无需多做讨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学习目标中都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口语交际与写作阅读中包含了对语法掌握的基本要求。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学习目标中,更具体提出了要“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在附录中列出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模块的学习目标中提到了对语法学习的要求。既然有了教学目标,那便是有了教学需要,有了教学需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毫无疑问是必要的。

2.语法教学促进个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法教学对于我们每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由于对母语的长期使用,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语感以及对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的运用掌握,但这仍无法避免我们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由于方言、个人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用错误。学习语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为准确。此外,自发形成的语感往往不包括对书面语等语法掌握,许多未学习语法知识的学生尽管会说,但在书面表达上存在问题,部分学生会出现由于书面语语法的问题对日常口语语感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的口头表达不清楚,可见系统的语法学习有多重要。

三、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改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学习》2009年第四期曾发表过两个关于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法运用能力的调查结果表,其中显示中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低,在语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七个选项中排在倒数第二。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理想,与初中相比,高中语法能力并无明显提高,两个学段的总体及格率均在22.2%左右。这从一定程度上再次反映了现阶段语法教学不明朗的现状,同时也对语法教学的改善给予了一定的方向启示。

1.语法教学生活化。尽管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不应发展为理论课,但必要的理论知识仍是不可少的。在确保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结合生活、结合课本进行教学,使语法教学生活化。首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身边的、方便学生感知的材料,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模拟生活语境进行讲解,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尤其是在具体的语法术语举例讲解时,结合生活化的举例讲解不但能够方便学生的理解,更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实践运用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产生情境重现,加深对实际运用的记忆掌握,最终实现教学结果的生活化,即语文语法教学的知识真正被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语言交际中。

2.动态教学与静态教学相结合。在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两大派别:静态与动态。所谓的静态是指语法教学仅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所谓动态则是指将语法教学融入交际活动中,从交际活动的具体应用加深对语法的掌握和分析。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新课标中语文语法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只进行静态教学,也不应只强调动态教学,而应注意语法教学中动态与静态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如对话、写作、媒体素材观看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与旁观感受中加深对语法学习的感知,使语法理论教学变为语言语法应用的实际教学,学以致用,用能用对,自然能给教师教学信心、学生学习兴趣。

3.与有关学科、理论配合教学。最后,也是语法教学中应表现最灵活的一点,即是与相关学科、旁系理论体系配合进行教学。前面已经提到,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虽在汉语语法教学方面有缺失,但英语语法教学却执行得很到位。英语与汉语虽为不同的语言,但在语法上也有相通的部分,如词类的划分、句子结构成分的划分等都使用了一部分相同的概念。考虑到这一点,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入中英对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尽管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存在缺失,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还是比较注意语法知识的引入与梳理。在文言文教学中将语法知识进行适当的古今对比,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法的同时了解中国语法规则演变的进程。对于与语法密切联系的逻辑知识与修辞手法,我们也应在讲解中交互穿插,如带有理性思维的逻辑学知识的讲解可使教师在讲解相对死板、枯燥的文科知识的过程中增加较灵活的理性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思维的转换。当然,除与外部知识系统的融合,内部知识系统的融会贯通更是重要。作为汉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口语与书面语,二者的语法规则同中有异,如何挖掘相同的核心部分,结合语感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的部分,如书面语中的文言文语法以及国外引入语法,对比使用规则,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的。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小结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中通常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两种语言相互干扰,即双语互扰的问题。受双语互扰影响,教师的话语,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语言规则,出现语言偏误。教师的语言偏误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双语素养”这一概念,并就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本体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问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英语素养和汉语素养各自所应包含的内容,并在语言素养内容的基础上又拟定出中学英语教师双语素养标准,希望对中学英语教师有所帮助。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英语教师使用双语教学,他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运用一种语言时,常常会受到另一种语言干扰,出现语言偏误。教师们也想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降低两种语言之间的干扰。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河北省部分中学做了一次关于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学英语教师,调查结果如下:在日常工作中,有66%的教师倾向于使用汉语处理事务;另有34%的英语教师则更喜欢使用英语处理事务。在思考教学问题时,45%的教师直接用汉语思考;35%的教师先想好汉语,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只有20%的老师直接使用英语思考。在授课效果方面,27%的教师认为使用纯英语教学效果更好;52%的教师认为使用汉语解释难点效果更好;还有21%的教师认为比较英汉语言异同效果更佳。在使用汉语方面,70%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汉语表达受到英语的影响,常常偏离汉语规则和习惯。不难看出,教师通常要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工作,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相得益彰。常理认为,两种事物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相促进,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表明,两种语言长期混合使用,彼此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相反,使用双语的教师,在运用英语时受到汉语干扰,而在运用汉语时又受到英语干扰。就个人言语而说,英语中带有汉语的影子,汉语中又带有英语的影子,英语既非纯正的英语,汉语也非纯正的汉语。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师中长期存在,这不仅困扰着教师们,还对英语教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毋庸置疑,作为英语教师,谁都希望提高自身的双语运用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们认为提高双语运用水平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双语素养。什么是双语素养?我们把对两种语言的有效操控能力称作“双语素养”。本文针对双语素养展开研究,力求找到中学英语教师双语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衡量双语素养的标准,为教师提高双语素养提供可参考的目标。

1 双语素养内容

1.1 与双语素养有关的英语内容

英语素养内容包括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部分。英语知识有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项。语音知识具体包括:字母读音、音标读音、轻重音、不完全爆破、元辅音拼合、音变(元音弱化、音的脱落、同化)、语调、词间连读、节奏等。[1]前两项是最基本的语音知识,其余的是语音运用知识。词汇知识涉及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三个方面。读音指词的静态读音和词的语流音变,词义指词的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和新义,还有词的同义、近义、多义和反义。词的用法指词的常规用法,词的灵活用法和词的新用法等。综合起来看,词汇数量庞大,用法多样,中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应当在一到两万之间,这个量约是高中毕业生词汇量(3000~5000个单词)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词汇量一般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语法知识涵盖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词法指词的构成方法,如派生、合成、转化、缩写和简写等。句法指组词成句的方法,分为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两块:词语层面有词类的划分,词的语法形态,词的搭配,还有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非谓语形式;句子层面有句法成分,句子类别,从句的使用规则,主谓一致原则,各种句式等。[2]这部分内容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指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听力方面:能听懂日常交际会话,包括带有一定地方口音的谈话。能听懂关于英语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讲座和录音。基本能听懂国际新闻、娱乐新闻、采访谈话等广播电视节目。表达方面:能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诉求。就教学内容进行表达时,做到语音语调纯正、语流顺畅、节奏明快、内容准确、条理分明。表达专题性话题时,经过事先准备,基本做到内容正确、前后关联、逻辑合理、不拖泥带水。阅读方面:阅读兴趣广泛,对国际关注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科技问题都应涉猎,做到能抓住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意图、正确把握作者态度。能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能读懂有关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章,从中获得借鉴,推进教学工作。写作方面:能写出基本符合文体特征的文章,做到用词准确妥帖,前后呼应,色彩鲜明;做到句式选用适应文体风格;做到准确选用修辞格。翻译方面:口头翻译做到意思传达准确,词句选用正确,文化传递到位,避免歧义发生。笔头翻译做到突出语言特点,符合语言习惯,传达文化信息。

跨文化交际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理解英美文化,能辨别并接受英汉文化差异,努力探求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渊源,尤其是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尽力避免习语和习惯搭配中的文化失误。

1.2 与双语素养有关的汉语内容

汉语素养内容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个方面的知识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汉语语音指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声韵母拼合规律,四声调值,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节奏,韵律等。能力要求:掌握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的正确发音,语调自然,表达流畅。汉字内容指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要求掌握汉字的书写笔画、书写顺序,汉字的形体结构类型,汉字形旁的基本含义,常用声旁的读音,常用汉字的标准读音(含常用多音字),形旁和声旁与整字的关系等。词汇内容指词素的音形义,3500个常用词的词形、语音和词义,虚词的语法意义,合成词和派生词的基本构词法,常用成语、俗语的结构和意义,常用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的意义和用法差别等。能力要求:词语运用恰当、准确。语法内容包括词的构成、短语的构成以及句子的构成。词的构成主要指语素的分类及其特点,构词法,词的分类和词的句法功能,语素与汉字的对应关系。短语的构成主要指短语的构成方式以及语义搭配。句子的构成主要指单句的分类及其特点,复句的分类,复句与单句的区别,谓语的构成等。能力要求:掌握汉语词类的语法功能,掌握汉语的句式特点及其使用环境。修辞内容主要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及语体风格。能力要求:掌握汉语词语意义的锤炼方法和语音的锤炼方法,掌握汉语句式变换的方法,掌握各种辞格的形式,学会欣赏和运用常用辞格,能够根据语体风格安排词语和句子。[3]

2 双语素养标准

以上讨论了与双语素养相关的英语知识、汉语知识及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面我们再谈一谈双语素养标准问题。中学英语教师语言素养的最高境界就是灵活自如地驾驭语言,让语言传递出必要的信息,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展现出高度的智慧,释放出诱人的魅力。

2.1 运用双语正确表达的能力

语音正确标准、用词准确简练、语句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是顺利进行交际的第一层级。教师在运用双语时应多加关注中介语的产生情况,利用双语语言知识尽力自我修正语言偏误,注意遵循英语和汉语各自的标准和规则,避免将汉语规则套用在英语上,反之亦然。教师正确地运用双语可以提升自我想象,起到示范作用,能为学生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营造有利的环境。

2.2 运用双语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师无论是讲解知识,或是指导学生活动,或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或是评判学生作业,一定要做到双语运用准确,切合语言使用的环境和目的。指导性话语切忌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万不可使学生不知教师所云。评价性话语应尽力使用客观准确、明白易懂的言语,不能偏离实际,随意夸大或缩小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言过其实或言不到位的感觉。准确地使用双语能帮助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学而能得,准确地使用双语也有助于学生较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水平。

2.3 运用双语区别层级的能力

中学跨越六个年级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积累的双语语言知识逐年增加,语言运用能力也逐年提高。此时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感性思维后期与辩证逻辑思维前期的过渡时期,对话语的理解能力呈现阶梯状特点,即对话理解能力逐年递升。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语言接受能力的差异选用学生当下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这样做才能赢得学生回应,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教师运用双语要注意分等级,分层次,循序渐进,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心智水平。

2.4 运用双语体现逻辑的能力

语言逻辑性意味着教师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以及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方法进行语言教学。一则是语言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完整地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词、短语和句式的分类以及语言单位的运用条件通过逻辑手段教给学生,而不能违反逻辑,随意解释语言现象。再则,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们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所学课程的内容和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又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唯有语言的逻辑性才能使学生逻辑思维得以有效训练。

2.5 运用双语得体表达的能力

语言得体是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英语语音上的得体就是指说英语要有洋腔洋调。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话方式具有开口度大,口腔后部的肌肉运动范围大,常常运用语流音变、连音、不完全爆破音,重点放在重音上,以轻重音交替规律来体现语流节奏,语调以平调为主等等的特点。教师英语语音得体正是学生们期待的,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讲一口“excellent oral Englishand beautiful accent”。[4]词语选择的得体是指运用词语要符合英语习惯,通常一般性话题的表达注重使用“小”词儿和习惯搭配,专业性话题的表达则注重使用“大”词儿。句型选择得体则是指口语多用简单句和并列句,而书面语却要多用复合句以及非常态句型。这些方面都与汉语表达方式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尊重英语和汉语各自的表达特点就是遵从语言的得体性。教师需注意话语表达适合具体情境和文化,主动把握交际过程,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感受和学习语言。

2.6 运用双语激励学生的能力

成长中的学生内心深处盼望着来自老师的鼓励,得到老师鼓励的学生会加倍努力。教师的激励性话语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是从学习和做人的双重角度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推进器。激励性话语带给学生的是自信的建立、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希望,激励性的话语也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教师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双语言语唤起学生的内在力量。

2.7 运用双语增强亲和力的能力

学生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们害怕老师那具有伤害力的语言,他们说:“They should not be cruel to the students.They should not hurt the feeling of students.”[4]老师的话语应体现爱心,应体现亲和力。富有爱心的话语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的感情距离,使学生喜欢英语,愿学英语,学而不疲。亲切、和蔼的话语能创造出令学生感到愉悦的氛围,而令人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处在乐学的精神状态下。[5]不言而喻,学习效果自然会提升。

2.8 运用双语产生幽默效果的能力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魅力。学生希望老师有“a good sense of humor”[4]。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打破沉闷的气氛,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幽默的语言能缓解学生的语言焦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幽默还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能够调整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消除学生因身处与教师对立的地位而产生拒绝接受老师要求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学中应适当地适时地利用双语的混用或者英语汉语各自的特点送给学生一些幽默。

2.9 运用双语整合信息的能力

运用双语整合信息的能力一是指教师运用双语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的能力。《新课标》在内容的编排上给了教师很大的自主权,教师必须学会自己组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利用英语和汉语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和筛选合适的语言材料,以满足教学需要。二是指教师运用双语信息处理工具对英语教学素材和教学科研资料进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会运用双语词典,学会运用网络、计算机、音频和视频等工具,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双语工具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整合语言教学素材,处理教学研究成果。

2.10 运用双语取得艺术效果的能力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方法

从整体角度来讲,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在学生拥有一定语文知识基础的条件下完成。写字是低年级小学生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写字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前写字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调整。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现状

就我国当前的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而言,其在写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同音字、形近字混淆问题

这种问题是指,低年级小学生在书写同音字如“园、原”,或者形近字如“目、日”时,常常会出现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引发的。

2、写字教学与学生学习基础及能力的契合性问题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小学生在已习得汉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智力因素的差异也使得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各有不同。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写字教学工作之前,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已经学会一定数量汉字的小学生而言,从基础知识学起很容易引发其厌烦情绪,进而影响后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1]。

3、教师忽视学生写字笔顺问题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写字笔顺并不重视。当学生按照错误的笔顺进行书写时,教师并不及时进行纠正,而是只关注学生最终的成字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漏写某一笔画或者增加笔画的现象较为常见。教师针对该现象的处理方式仅仅是要求学生加强该生字的练习,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写字问题。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写字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方法的优化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培养兴趣是提升其写字教学效果的重要优化途径。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对此,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既有写字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1、竞赛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与写字之间具有密切的承接性关系。相对于识字环节而言,写字环节的学习难度更高。传统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常常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虽然写字教学的面向对象是整个班级的学生,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写字教学是独立进行的,学生本身较低的自控力及兴趣的缺乏常常会影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竞赛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的低年级小学语文写字教学过程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杜牧的《山行》的会写生字表为例,针对刘、首、于、枝、枫以及记这几个生字,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由第一个小组中的同学负责表演,另一组同学负责猜出具体的生字并写出来。第一组学生需要在不发声的情况下,利用肢体语言向另一组同学描绘出某个固定的生字。这种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识字水平的原理为: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合理利用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求胜心理[3]。

2、游戏教学方法

游戏对低年级小学生拥有天然的应用优势。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树的游戏应用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弹”为例,教师可以将整个汉字拆解开来,并对每一个笔顺进行编号。为学生提供一棵挂着多个空心苹果的大树。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任务是按照正确的笔顺分别将所有笔顺依次贴在大树的空心苹果中。相对于传统写字教学方法而言,低年级小学生对这种写字教学方式的兴趣更加浓厚,且维持时间更久[4]。

三、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课堂的调整

就我国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课堂而言,其调整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情境创设方面

教学情境的创设各容易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坐井观天》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青蛙、小鸟这两种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并在参考学生主观意见的情况下,选出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课文中“蛙、沿”等会写生字的积极性会发生显著提升[5]。

2、生字笔顺方面

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以往经验可知,小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能够常常会产生笔顺错误的问题。除了笔顺书写顺序错误之外,小学生在书写某个汉字时多出一笔或者漏写一笔的现象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太阳”为例,学生在写“太”这个生字时,常常会出现漏写中间的点的问题,而写成“大阳”。对此,今年一年级的课本新改革就做得很好,利用优化生字表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在生字表中所包含原有的生字、拼音等内容的基础上,将每个生字的书写笔顺标注出来,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该笔顺进行书写。这种优化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每个生字的书写过程形成正确的笔顺规律,进而降低漏写、多写几笔,以及笔顺错误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3、硬笔书法课程加设方面

由于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生字认读和会写要求是分开进行的。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学生生字认读能力的优势下,可以利用拓展课程加设硬笔书法课程的方式,实现低年级小学生生字书写的强化教学。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写字教学具有范化特点,在专业化的硬笔书法课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加专业、具体化的强化训练。除此之外,由于硬笔书法课程主要是通过针对性生字练习的方式完成的,其需求的生字数量较多。生字词语、同音字等生字类型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的识字水平和书写能力得到有效拓展[2]。

四、结论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活动与学生基础不契合、同音字和形近字混淆频率较高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针对性创设写字教学情境、生字笔顺强化及加设硬笔书法课程等方式,保证学生的写字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效率研究[D].宁夏大学,2013.

[2]程晓红.以字理为基础的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3]高伟.优化低年级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探索和尝试[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4]王开玲.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写字教学分析[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5辑)[C].:,2015:1.

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法语教学 文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普及与深入,外语教学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学。法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法语并使用其进行交际,而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知识结构外,还要依靠相关的文化知识。一个科学的语言教学体系必须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1.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界定是“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体”。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使用,都必须依赖其使用者的社会文化知识,而其使用者也在不断地将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体现到语言活动中。正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从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联显然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首先要了解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语言的误用。语言教育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好语言。”因此“语言教师必须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大学法语教学而言,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法语与法语文化的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法语。

2.文化教学在大学法语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法语的学习是为了消除与法国人民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从而促进中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而语言作为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必有其使用规则,即语言系统之外,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在内的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规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人们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礼仪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法国人在亲密的朋友间会使用贴面礼,而这种问候方式在中国并不多见。而在和亲密的法国朋友之间使用贴面礼时又需要注意,男性之间通常不会使用,女性朋友间经常使用,异性朋友之间只有女性一方主动才可以使用,同时关系越亲密贴面的次数越多。语言只有在一定社会文化的语境之内才能被完全理解。如果学生在学习法语过程中不了解法国文化,则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例如coqde village,字面解释为镇上的公鸡,实际意义为最受女人赞赏的男人,因为法兰西民族的象征之一是高卢雄鸡,所以这里的coq公鸡有褒义,可见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提高学生法语运用法语交际的能力。法国历史文化悠久,法国文化对法国人乃至全人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法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法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让学生在掌握这门法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法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从而更自如地运用法语与法国人交流,寻找共同话题,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但目前大学法语教学中,我们往往意识到母语对法语学习的干扰,却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往往更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与学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在学习法语时,按部就班,由音标到单词到句子结构分析,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丧失法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单词和语法知识,也缺乏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分离。学生往往掌握整套的语法系统,有成千上万词汇储存,有标准的发音,却听不懂、说不出,读得慢,写出错。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对社会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足够重视,导致学生所说、所写方式不够得体。因此在法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应该相辅相成,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和归宿。

3.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3.1教师完善自身的法语文化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主要依靠法语教材,依靠法语课堂,依靠法语教师的传授。大学法语教师作为法语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法语水平,不仅仅停留在法语的听、说、读、写、译层面,更要上升到对法兰西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了解与热衷,法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极其宽泛的,如果教师对它较熟悉,那么在教学中就能正确判断哪些内容应该放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用汉语比较,就能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法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既培养学生用法语思维,又培养学生用法语模式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寓文化于语言教学,教师自身应对法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成竹在胸,学生也将乐趣无穷并受益匪浅。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因为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较高的法语文化的修养,才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法语文化教学,充分发挥手头一切教学资料、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给教师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系列讲座,最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西方的风俗习惯、讲话规则、社交礼仪等,这比转述教科书要生动、有效得多。

3.2从不同方面对比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自我感悟力。

比较中西方文化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中西方文化差异比比皆是,历史文化对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通常持有谦虚的态度,而法国人通常会欣然接受并表示对他人欣赏的感谢“Merci”。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法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法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法语国家的实际,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意识地排除本国文化干扰,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反应能力,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恰当的法语交流。在比较两种文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对外国文化抱有客观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避免盲目追随外国文化的态度,坚持本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3选择合适的教材。

好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排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对日常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语教学越来越多地引进法国原版教材,如《Reflets》、《Taxi!》等。此类教材完全由法国专家编写,更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法国社会生活的原貌。教材通常配有视听材料,将语言教学内容形象化,将法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情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富有新奇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学生了解法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将中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对比结合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在法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4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针对性地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

法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通常涉及法国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自身经历先介绍一些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国物品,如信件、邮票和车票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法国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中法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设置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具体语境,组织学生就某个文化话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解答特定的文化课题,加深对法语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选择有文化差异的典型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求职面试、电话预约、送生日礼物、租房、存钱等活动,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模仿不仅学到言谈规约,而且掌握使用语言的文化规约,在本国文化的氛围中体会到法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加深对法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截取一些常见的语用失误及生活片断,或制作某些交际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察并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比较某种语言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表达方式、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神态及肢体语言等,发现自己的语言应用中的错误,并意识到:应该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讨论的话题与背景,交际的场合选择相应的语言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法国文化有切身体会。

3.5拓宽文化导入渠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和掌握法语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有选择性地观看原版电影电视,收听法语广播,阅读原著与报刊,浏览与法语文化相关的网站。定期举办有关法语文化知识的讲座,组织法语角,向学生全面介绍法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使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情况有总体的了解,自由地交际、大胆进行实践、克服文化障碍,排除母语的干扰,使学生切实感受法语文化气息、有效培养法语交际能力。也可以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及其特殊的情景,组织相关文化活动,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比如:圣诞节,是法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一样,而且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等。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和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会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如Arbre de Noёl, Père Noёl, la Fête du Printemps等,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多途径多渠道地学习法语,走进法国,受到法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4.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是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而掌握文化知识的程度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法语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能力,而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敏感性。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大学法语教学内容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认识真实的法国,了解法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掌握地道的法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法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德,曹德明.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高菊敏.文化背景知识与法语教学[J].载烟台师范学院学,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