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1.声景观的概念与对比分析声景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声音的区别如下。(1)声景观研究的不是单纯的声响,而是在研究多种声音进行整和创造后的声音效果和环境。(2)传统的声学研究侧重于声音的物理特性,通常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对声音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声音所具有的历史性、社会性、环境性等特征。现代的声景观设计研究则是将声音作为一个造景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研究的范围包括:人工声、自然声、人类活动声等等。

2.声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声景观是一个环境范畴可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会和理解声景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心理状态影响,特定的心理情绪往往左右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进而使思想意识带有特定的主观色彩。

二、现代园林中声景观的设计

声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声音设计,也不是简单的通过电声系统集成来进行音乐的播放,声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设计,它是一种人们主观能动地保护和创造幽美的声音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作为一个景观设计的从业者,我们有必要结合人们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声景观在改善生活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1)城市的噪音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在现代都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城市绿地的游人数量大大超过设计标准,城市绿地中人满为患,特别是节假日,各个景点更是人山人海,人声喧哗。加之,在游览的过程中游人的各种活动也造成了景点人为噪声污染严重。(2)人工声乐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也广泛的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目前的人工声乐系统大多数还停留在固定时间播放音乐。声景观应根据景观设计的主题,收集能够对主题的表达起到积极作用的声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目前大多数景观绿地中,电子智能音响声乐系统播放的音乐风格、时间段的选择以及音量等级等没有考虑到对各个层面人群的需求,仅仅做到了有声,而未达到“景观”的水平。

2.声景观设计原则(1)场地环境保护性原则现代园林中的声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一点是结合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以及传统风俗习惯,对场地范围内的声景观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继承。(2)系统规划协调性原则系统协调性原则主要指在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声景观与规划场地环境、视觉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声景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促进景观主题的表现,创造更加宜人的景观环境。声景观是园林景观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元素,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声景观并非是简单的将声音作为一种造园要素直接应用在园林中。在设计过程中声景观绝不可以孤立设置,一定要注意游人与现场环境的互动以及园林内外环境的关系。(3)以人为本核心性原则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视觉景观的布置,而对于园林绿地的服务对象而言,视力障碍认识已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估计全球视力损伤的人群为1.8亿。其中4000万至4500万是盲人。基本没有考虑他们对景观的欣赏,听觉景观的营建非常薄弱,我们可以通过声景观设计来弥补和完善这一缺陷。作为声景观其实是对这种理念更近一层次的深化,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系统,更进一步的体现以人文本的设计思想,体现最贴切的人文关怀。

3.声景观设计程序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外界条件千差万别,景观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面对哪一种地域环境和立地条件,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参考和对现代园林中声景观设计案例的总结得出,针对声景观的设计工作,按照下列流程:规划场地调查研究划分空间功能区明确各分区的景观主题协调声景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

4.声景观设计方法声景观设计通过查阅文献和实例分析,本文初步归纳出声景观设计的6种常用手法。(1)因借得声“借景”是园林规划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借景就是指有意识的将园外的景观“借”到园内视景范围内来,对于声景观而言,更确切的讲应该是“借声”。声景观可以引起人们的视觉联想,因此声景观容易让人们产生更丰富更有层次的美感。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这些优美的声音,都被引借到园林中,成为优美景观的“画外音”。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表明了在古典园林中就有“借声”的意识。由于技术的限制古典园林借声的范围基本局限于自然声音,而且往往受到时间、气候等的影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园林可以依靠各类先进的技术,满足视觉景观对各类声响的要求,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种类多样。(2)增添获声添声主要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有些传统的声音由于历史的变迁、自然因素的缺乏等原因暂缺或已流失,无法再现,这时就可以通过添声的方法,是这些声音重现,使得游人能够完善感受景观,并增加景观的场所感,同时能够赋予景观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澳大利亚的一个公园,历史上是个造船厂,为了能够恢复这里的场地记忆,在景观设计时,总是播放一些经典的,例如水声、游船声、汽笛声。并设置了录音系统,循环播放,这种添声手法的应用那个有助于再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5.现代园林声景观设计应注意的环节(1)做好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对规划用地进行外业调研的过程中,要协调视景与声景的关系。首先,对用地范围内及周边声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和记录,包括背景声、景观声等,需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2)降低和消除负面声音来源对于噪音的控制预防办法可考虑通过植物种植、设置消音墙等途径来解决。(3)掌握声景观规划设计尺度结合景观主题,选择合理的声源位置、确定合理的音量,并巧妙合理的安排声景观与游人位置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不要让声景观成为环境中的“声污染”。

三、结语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概念特征;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59-3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Meng Na

(Excellence Property Group Limited 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parks need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for guid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features of such park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for the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have a direct guidance on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concept and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s

近年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 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 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

1.2.1 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2 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

1.2.3 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

1.2.4 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 规划设计原则

2.1.1 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 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

2.1.3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

2.1.4 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 规划前期分析

2.2.1 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2 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

2.2.3 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 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 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

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r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

2.3.2 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

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

2.3.3 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

2.3.4 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

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览线路的规划,需围绕农业科技示范进行展开,将园区的科技示范项目有效合理规划在游览线路的周边,并形成主次合理、动静适宜的游览线路。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园区基地原有现状条件,根据旅游项目在园区的布置,合理规划园区的游览线路,使得道路系统和水体系统有序结合,形成丰富并富有变化的游览线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趣味性。

3 结语

本文在总结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该类园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以科技先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园区建设的背景条件、基地资源及基地现状,并提出了该类园区的功能分区设计、绿化设计、道路水系设计及景观游憩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该类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雪慧,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应用理论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人学,2009.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增长与发展较快,加上项目建设周期紧,各项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排都是倒排时间表,造成设计环节推敲不够;施工队伍也不一定有与工程项目对等的施工经验等等;同时设计与施工脱节,没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了解设计意图的景观工程师在现场把握调整设计及控制施工效果,虽然问题正在逐渐改善,但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景观园林建造效果的粗糙和偏离。

关键词:居住区; 园林环境;风景园林;绿地指标;园林设计;园林施工;施工脱节;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大地上进行整体环境创作,是与周边环境、建筑、与自然生长节奏相关的复杂动态的过程。山石地形、植物绿化、景观建筑及构件是构成园林景观三大要素,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是成就传世之作的关键。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建起了令世人赞叹的精致园林艺术作品,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当时的设计者技艺高超,与施工者协作紧密,他们有共同的追求,并为自己精雕细刻而成的作品感到骄傲。

景观设计是一种意念和愿景,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而且真实的景观实景已远远超过了图纸二维或三维的表达范围。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周边环境,景观施工实际是一项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同时,景观项目涉及的地域范围大、涉及工种多,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中妥善协调,施工单位的按图施工效果并没有得到设计师和甲方的确认与修正,其结果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设想,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建成项目。

1当前园林工程质量主要问题

1.1 风格

1.2 植物

1.3 工艺

2 制约园林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

2.1 行业缺乏规范

2.1.1 名称

在园林设计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赶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1.2 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因此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2.1.3 高付出低回报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

2.2 植物方面的原因

2.2.1 外国(外地)设计公司不了解乡土树种

外来和尚好念经,这句话用在园林设计方面也同样好始。很多的开发商都不喜欢用本土或本地的园林设计公司,这一现象在郑州等内陆地区尤其突出。一方面中国的优秀景观设计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南方沿海地区。二是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洋”心里作祟,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殊不知,最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植物的恰恰是本地园林设计公司。

目前,郑州市场南方植物无序引入,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化模式,往往是生态和景观都得不到保证,另外由于养护和移栽管理不善,致使大量香樟树生长势不良,苗木死亡现象严重,损失惨重。

2.2.2 市场上植物资源稀缺

有时候并不是设计人员不做市场调查,而是你一旦作了市场调查以后,你的设计(植物配置)就没有办法搞下去了,也因此给设计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我所调查的结果:

1、三角枫蓬经3米,高度一般4米左右,胸径15cm的只有野生苗,市场苗圃中缺货,苗源存在风险

2、合欢蓬径一般较大,但郑州市建设工程材料基准价格信息上蓬径规格小,无法找到合适的价格比照

3、毛竹,一般规格讲竿径,鞭长分来鞭长与去鞭长,园林专业应知晓

4、雪松苗木市场从来不讲胸径

5、银杏未标嫁接还是实生,施工无依据,胸径22-25cm,22的价格与25的价格是两种价格,预算无依据(其他入梅花、麻栎、乌桕也是)

6、垂丝海棠、西府海棠12cm在苗木市场上极其稀少,很多年轻设计师不做调查就盲目应用,使得设计根本不合实际,无法施工。

八九十年代初江苏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松干线虫病,使得松科植物(除雪松)大量死亡,清单中许多松科植物就是目前市场上较少的,如果设计中用到此类植物,应该降低其规格和减少其数量。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要先了解当地的苗木资源,苗木规格也不能为了尽早出效果而过分放大,导致施工难度加大或不能正常施工,有些植物的规格也应该明确界定,使得预算和核算的差距尽量减小。做到设计切合实际,利于施工,同时不忘景观效果。

2.3 从事园林设计人员的原因

2.3.1 教育情况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没有规范严谨的教学,自然也很难出现出色的设计人才和精美的作品。

2.3.2 急功近利

一个做设计的,可能他是博士研究生,也可能他是注册设计师,但是,他在凭什么做他的设计?凭书本?凭想象?还是凭经验?

我们有没有人像老外一样,为了做设计,自己动手兴造一个园子,花数十年去研究呢?或许有,但是大都带着赢利目的,不是研究。或者是学校里做教学的,但那是大众化的示范,不是个人研究。俞孔坚做过吗?或许指导过,或许在他自己的庭院里种了5、6种植物,但自己做个植物园,还没听过。

以上是设计人员的原因,我们同样不应该忽略“中国特色”。即使设计者想好好把一个设计做好,多调查。但他的上级不允许啊!甲方催,院长催……所以按时交差就不错了。大不了再变更啊。中国现在什么都是“中国特色”。

2.3.3 缺少经验、缺少与施工人员交流

我们现在的设计人员通常都是大专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到园林施工工地现场去亲身体验或学习。现在的设计院年老的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就倚老卖老,也拿不出什么有特色的东西,年青的有创意但作品不够成熟。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艺术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常用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