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筹三次产业,
增强农村经济竞争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为此,要进一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基地80多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0余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万余亩,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累计发展农业企业193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并投资4.7亿元,建成2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园区,区内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7.7亿元,占全市的38.5%,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全市农产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分别提高到85%和35%以上,全市农民从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四大产业获得的年收益就达13亿多元。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个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个私工业在我市遍地开花,并逐步形成了丝织、领带、花编、五金等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农村块状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市新发展来料加工企业500多家,经纪人400多人,带动加工户1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来料加工产值近30亿元,加工劳务费收入4亿多元。要继续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家庭来料加工业,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培育工业经济后劲,并着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一批有一定积累和创业追求的来料加工户逐步走上创新创业创强之路,成为农村个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有序发展农庄经济。以休闲农庄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经营户107户,年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670万元。甘霖镇施家岙村、东坡山庄、剡溪渔业园还创建成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各地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支撑力
嵊州“七山一水两分田”,90%是农村,70%是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较弱。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切实增强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拓宽农民转移空间。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加强市区和中心镇建设,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拓展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的空间。目前,全市有15万左右本市农民在城镇就业,有lO万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工作生活,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并积极引导有一定积累和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农民在城里或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村发展平台。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平台建设。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个私工业集聚区184个,入区个私企业达2630户,累计实现销售8.4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在个私工业集聚区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发展个私企业1000户以上。要继续坚持以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为主题,以巩固、提升、扩张个私经济集聚区为主线,真正使集聚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孵化器、农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和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潜力。原先我市山区毛竹价格每公斤只有0.2元左右,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目前已达到每公斤0.6-0.8元左右。如通源乡茶培村共有毛竹林800亩,每年可采伐毛竹30万公斤,毛竹价格提高后每年能增收10多万元。但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统筹内外发展增强
农村经济外拓力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按照内优外拓的思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开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地外建。以茶叶、花木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基地外拓、资源外引,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计农业外拓基地71.5万亩,尤其是茶叶产业,已相继建立市外茶叶基地30余万亩,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厂,已先后在湖北、福建及本省各地联结茶园13.1万亩,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包头”。要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产业产业,巩固我市全国最大出口珠茶加工集散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无公害茶生产中心和名优茶生产中心,从而实现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绿色茶都的跨越。
市场外拓。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育农产品贩销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市现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带动农户12万户,每年为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达3000多万元;有3800多名农民从事花木、茶叶、果品等专业贩销,年贩销额达6.9亿元。要进一步鼓励农业企业外进超市、外设窗口、外销产品,积极创造条件申办自营出口权,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我市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产业外输。目前,我市传统小笼包产业已遍布全国,从事小笼包经营的农户达3万多户,每年收入超过5亿元,小笼包专业村剡湖街道禹溪村有40%的农户外出制作小笼包,全村小笼包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达1.5万元。此外,全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农村舞台,从业人员
3600余人,演出收入5000多万元;有6500多农民外出当“田包头”。在外承包土地16.2万亩,年产值超过1.6亿元。为此,要进一步打响嵊州小笼包子、嵊州越剧等一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专业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城市开店经商。到外地经营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的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培训45万人次,共有5万多名适龄农民掌握了木工、钳工、领带、针织、厨具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转移就业。要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和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建立健全企业出单、农民点单、学校接单、政府埋单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技大师、农民信箱、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乡镇农校等平台,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积极培养经济能人。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农村人才库,登记在册的“草木才子”已达12500多名,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继续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思路,实施农村人才培训工程,把培养经济能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要将这些农村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的优先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如长乐镇上南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发展丝织户40多户,大白菜、甘蔗种植大户40多户,两项合计年收入近500万元;崇仁镇木马蛟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生态万兔场,全村兔毛、种兔年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统筹各方力量,
增强农村经济推动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大合力。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统筹城乡30条、新农村建设30条以及山区经济13条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多万元专项扶持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2006年,我市结合绍兴市“双五千”以下村结对帮扶活动,启动了“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全市100个贫困村累计到位帮扶资金856.3万元,完成实施扶贫项目131项,其中个私小区、农业基地等经济发展项目8l项,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如贵门乡白宅墅村,借结对帮养殖业、加工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山区农民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条件下,农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但从区域和城乡之间比较来看,城乡及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异较大;我国农民的纯收入依然较少,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农民收入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整体上看,农民的收入依然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与世界的平均收入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环境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在现有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下,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因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下,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下五点重要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1、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群体多从事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其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而城镇居民则大都从事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或者是信息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收入水平自然也比较高。这种墨守成规的二元经济结构无法使农民从低生产率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因而其收入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2、现行制度规范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城乡就业制度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些不足与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就农业投入问题来讲,我国对于农业投入的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水平,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非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反而会因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制约。
3、技术及劳动生产率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我国,因科技水平的不足以及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影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常比较高,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使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进而对农民的收入及其收入的增长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4、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都普遍偏低。根据我国GDP的统计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始终都处于较低水平。农村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则影响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也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
5、农民个人素质影响着其收入的增加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8年,也就是说,我国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基本维持在中学水平,受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各种新技术的了解、熟悉、学习与应用。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具备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能力。因此,其整体的收入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收入无法得到明显增加。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进一步的均衡,进而在现有环境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的收入增速加快。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从产业布局入手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农民的支出结构进行合理控制,尽量减少不明非消费性支出所占比重;最后,我们还应当积极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或者是大城市转移,让农民走出农业生产的领域,通过对二、三产业生产活动的参与,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但要实现这三点转变,所进行的将是系统性的调整工程。
1、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便于在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实现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促进。
(1)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的主导产业。对我国农业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加快对优势产业的培育,首先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一主线,通过增加科技与技术投入的方式,提升对农村低产田的管理,根据地区土地及气候特点,积极推广良种与良法的应用,以便于对粮食生产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在把握粮食这一农业生产主线的同时,农村经济还必须着力于农产品及畜牧养殖等行业的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加快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发展。产业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主要力量,是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所以,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方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快对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借助于区域龙头企业的影响力,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农业基地的建设,不断对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进行扩展,以便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
2、减少农民的非消费性支出
从某一角度上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实际上就是要对其非消费性支出进行必要的控制与减少,以便于从比例上增加农民可支配性的收入。而从市场竞争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进行有效制约。
近几年,我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居高不下,因此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要切实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首先需要从政策上对农业生产予以必要的支持与补助,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强对整个农业市场的监管,在保证农业生产资料有效供应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控。但要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必须通过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生产资料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各种风险成本加以关注,建立各种灾害的预警机制,做好防灾准备,防治因灾害防范不到位或者是不及时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同时,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农作物价格的保障制度,避免因粮食价格的浮动幅度使农民的收益受到影响。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然,以上两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与途径是以基本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民所从事的依然是基础的农业生产,不管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其收入水平依然无法超越第二、三产业。因此,从脱离农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来看,在实践中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我们还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所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主要是指让农民走出农业生产的领域,通过走出农村、走进城镇或者是走进大城市的方式,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当中。这不仅仅可以最快速、最直接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当地调节。因此,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加快农民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积极地扩展农村就业的新渠道,从而实现农民个人素质与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或者是城市的转移,参与到第二、三产业生产中的农民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之外的知识。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的积淀,可以提升农民的自身能力,使他们将城市先进的生产模式带到农村,进而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我国农民收入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武彦君: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索[J].现代农业,2011(5).
[2] 邢红星:关注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J].中国外资,2011(2).
[3] 成飞燕:解析当前农民收入提高受阻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J].山东纺织经济,2011(1).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63-01
农村经济对社会主义中国当展建设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质量,是新时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不断的依靠农村现有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在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同时,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走出农村经济发展新路。
1.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1 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支持和文化软实力,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农村人才相对较少,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很少在农村发展,造成农村知识更新水平较慢。其次,农村文化知识传播者少,文化知识传播水平较弱,不能跟上时展前沿,无法有效快速推广新技术新知识,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更新换代较慢。第三,农村文化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使农村群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这样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农村社会发展。
1.2 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农村经济结构过于注重土地经济,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没有树立以更广阔市场为背景发展经济思路,不能根据新时期要求,对经济加以创新发展。首先,农村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靠天吃饭思想,传统劳作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无法有效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耕作为主,没有抓住农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新契机,广泛的发展各种新业态。第三,无法促进农林牧畜渔业的综合发展,不能想办法扩展第一产业之外的二三产业发展,不注重推陈出新,没有促进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农业广泛深入的结合起来。
1.3 农村经济成本较高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使传统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压力。首先,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经济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正在向城市迁移。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价值逐年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加重了农村经济的成本,而初级农产品的价值又徘徊不前,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有限。第三,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用于更新换代技术设备,这难免使有些农村经济个体无法承受技术换代的资金压力。
2.新时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2.1 科技创新性加强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技应用性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首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80、90后农民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洌他们成为农村经济中应用和推广科技的生力军,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科技化水平。其次,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向农业倾斜,越来越多的农村深加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了新技术。第三,农村资源与新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这种新形势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必然加强。
2.2 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还有很多基础性设施和工程有待完备,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整体环境向好。首先,大量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税负负担日益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重大改善。其次,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经营品牌特色化,地域性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绿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第三,国际农业需求广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前景广阔,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第四,大量从事第三产业或服务农业的企业在农村广泛成立,这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2.3 农村经济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经济总结上呈现出小规模和数量广泛的特色。首先,我国农村范围广大,全国有着大量的中小规模农业经济企业,这些以合伙、股份制、承包为主体的特色农村经济成份构成了较为活跃的农村经济细胞。其次,农村经济总量相对较大,农村经济个体规模小,但农村经济总量较大,农村经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第三,农村经济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小规模的农村经济实体决定了期影响力和服务范围有限,因此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空间。
3.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科技扶持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就必须因地制宜的走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首先,应当在科学科技部署的基础上,全面做出说细准确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在农村地区进行科技和农村技术的推广更新,充分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鼓励农村群众跳出粮食生产的限制,积极开展二三产业生产和服务经济活动,鼓励农村群众依靠科技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制订必要的科技扶持政策,有效发挥农技站的作用,不断普及科学知识。
3.2 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落实三农政策,全面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解决现实困难。首先,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对农村经济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保证。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种健康的融资渠道,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使小额贷款在农村蓬勃发展。第三,进一步降低税费,不断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给农村经济进一步松绑,推出扶持农村中小企业的经济政策措施。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硬环境,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3 助力农村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建设是拓展农村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器。发展农村经济应当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首先,全面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有效推广新科技,使农村经济更好适应当前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其次,不断开阔农村群众眼界,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经济发展热情,同时催生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激发出农村经济新活力。第三,促进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借助先进文化转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结论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形势下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在充分分析农村经济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有效引导,在全面整合利用农村经济的现实下,促进农村经济实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3.2建议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燕山-太行山片区;农业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7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65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in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REN Hui-bin, LI Jian-min
(Business Colleg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calculated 8 counties in Baod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 this area from 1997 to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by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was increasing.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growth was slowed dow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ed an “U”-shaped curve. The trend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reduce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s, pesticides and plastic film, to use new advance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to develope new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下文简称保定西部地区)位于保定市西部,地处京津等发达城市周边,面积为130万hm2,2012年末总人口为323.2万人,乡村人口为283.5万人;区域共包含8县,分别为涞水、阜平、涞源、望都、易县、唐县、曲阳、顺平。该区域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担负着京津冀等地区重要城市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和供给、土壤保持等多项生态任务。该地区环境质量要求高、生态任务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区域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779.78元增长到2012年的4 068.6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7%,成为推动保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该区域农村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塑膜等污染性农用物资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明显,其中,1997~2012年,该区域化肥、塑膜使用量增幅分别达到27.05%和24.75%,影响到区域重要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该地区的当务之急。由于碳排放可以衡量大多数农用物资对环境的压力,因此本研究从农业碳排放的角度出发,对保定西部地区1997~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该区域农业碳排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模拟验证,以求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这对保定西部地区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简介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对66个国家的14种环境污染物在12年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环境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1],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该国或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导致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升高,但是当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国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2],这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非常相似,因此形象的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模型提出后,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此方法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验证。张晖等[3]、牟新利等[4]、王义加[5]从农村面源污染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林伯强等[6]采用EKC模拟和二氧化碳实际预测法两种方式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点进行研究,并对拐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李国志等[7]、许广月等[8]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
2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量计算所用数据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2)》,包括保定区域8县的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机耕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6项,其中2012年数据系根据《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补充而来。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9,10],农业生产要素的碳排量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Et=Em+Ef+Ep+Ec+Ei (1)
式(1)中,Et表示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Em、Ef、Ep、Ec、Ei分别表示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以及农业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其中,农业机械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Em=(Am×B)+(Wm×C) (2)
式(2)中,Am为机械耕地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C为转化系数,分别为16.47 kg/hm2、0.18 kg/kW[1]。其余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计算公式分别为:
Ef=Tv×δf;Ep=Tp×δp;Ec=Tc×δc;Ei=Ti×δi
上式中,Tf、Tp、Tc、Ti分别为化肥折纯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δf、δp、δc、δi分别为各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转化系数,取值分别为0.896 kg/kg、4.934 kg/kg、5.180 kg/kg、266.480 kg/hm2[9,11]。
2.2 总体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2.1 区域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趋势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和《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燕山太行片区保定区域1997~2012年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7~2012年该区域农业碳排放总量从96 228.06 t增长到118 570.20 t,增加了22 342.14 t,增长幅度为23.22%,平均增长速度为1.42%。从变化趋势上还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碳排量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碳排放量出现大幅波动,原因为小麦、玉米等高化肥需求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涨幅较小,农民受其影响改种其他作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导致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7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2003年底和2004年初小麦、玉米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种植面积扩大,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多所致,其中2007年化肥使用量(折纯量)比2005年增加了7 862 t,增长幅度达到8.54%。2008~2012年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体为增长态势,但速度有所放缓,原因是随着该地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该区域农业生产技术也在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对化肥等物资依赖程度较高,且利用率较低,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仍有可能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36.342 6 kg上升到2012年的41.826 0 kg,增长幅度为15.09%,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人均碳排放量出现一定波动,2004~2007年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2008~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2.2.2 各途径碳排量特征分析 从各排放途径碳排放量计算结果(表1)可知,1997~2012年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80.98%,排名第一,化肥的过量使用是该区域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14.24%,是该区域农业所占比例碳排放的第二大途径;农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9%,排名第三;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7%,排名第四;农田灌溉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仅为0.02%。
从各个途径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表1)上看,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均呈现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原因是塑膜使用量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农药使用和农田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未出现明显增长,但因每年病虫害程度和降雨量不同,使用量不稳定,碳排放量呈波动式变化。从1997~2012年,耕作机械碳排量的增长幅度为32.22%,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88%;化肥的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7.0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二,为1.61%;塑料薄膜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4.7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三,为1.49%;农药产生的碳排放量每年在15 000 t左右波动;农田灌溉碳排放量则在25 t左右波动。
2.3 区域内各县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从表2中可知,各县2012年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序结果前4名为易县、唐县、顺平、望都。这些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再加上种植户自身条件的限制,“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其中,易县由于现代农业起步晚,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化肥、农药等物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碳排放量较高。就各排放途径碳排量比较而言,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唐县、易县、望都、顺平;农用机械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曲阳、易县、唐县、望都;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顺平、涞水、易县、望都;农田灌溉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易县、望都、曲阳、顺平;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为易县、曲阳、顺平、唐县;人均碳排放量较高的四县为望都、顺平、易县、唐县。
3 研究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EKC验证
3.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EKC)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的内在联系进行验证。通常EKC模型所用数据有时序、截面、平行3类,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时序数据进行验证。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农民碳排放偏好主要由农民个体收入决定,且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选取农村总收入更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选取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1997~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其中人均纯收入来源于《保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13年数据,人均碳排放量系运用上文数据计算所得。
3.2 EKC模型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国际常用的简约式二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Y=β0+β1X+β2X2+ε (3)
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Y作为农业碳排放水平指标,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该区域人均纯收入X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β0,β1,β2分别为EKC模型的待定系数,ε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模型待定系数β0,β1,β2取值不同,农业碳排放量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关系也不同:
1)当β2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形成的二次曲线开口向下,表现为倒“U”型,即二者为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关系。
2)当β2>0且β1
3)当β2=0,β1≠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表现为线性关系。
4)当β2≠0时,根据二次曲线的性质,可知曲线拐点为■。
3.3 计量模型运算结果
运用Eviews5.0软件,使用表3中的数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的待定系数进行估计,运算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中的估计结果,可知决定系数R2=0.894 516,自变量X对因变量Y具有较高的解释意义,F值=64.600 87(Prob=0.000)方程整体回归显著,DW统计量为1.373 593,通过检验,拟合方程为:
Y=22.841 8+0.009 669X+(-1.23×10-6)X2 (4)
回归方程的二次项的系数为-1.23×10-6,一次项系数0.009 669大于0,这表明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EKC曲线关系。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该曲线方程的拐点为3 930.49,其含义为:当保定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30.49元时,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将会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从图2可看出,保定西部地区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3 930.49元。该地区整体农业碳排放即将进入下降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EKC曲线仅仅是对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以前经验数据的描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都可能会对该趋势产生影响,如农业政策、自然因素等,较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双重压力。此外,从区域内部各县2012年实际农村人均收入情况来看,阜平(3 262元)、唐县(3 698元)、涞源(3 079元)、曲阳(3 308元)、顺平(3 283元)这5个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拐点值3 930.49元,这些县的人均碳排放量还将会升高。
4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减排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为上涨趋势,但近些年增长速度开始降低,且EKC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碳排放量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EKC模型拐点数值3 930.49元,农业碳排放量即将进入下降阶段。然而,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该趋势产生较强影响,很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4.1 科学降低化肥、农药、塑膜使用量
从各碳排放途径的排放量看,2012年该地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碳排量之和为115 568.83 t,所占比例高达97.46%,远远超过其他途径产生的碳排放。其中化肥碳排放量最高,所占比例为82.35%;农药碳排放量位居第二,所占比例为12.89%,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这些物资的使用强度。但是,降低这些农用物资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这些物资,而是科学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物资。保定西部地区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提倡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等代替传统化肥,如秸秆还田、使用沼渣沼液代替传统化肥等方式;通过农业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让农民科学掌握农药使用剂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其他低毒农药,并向农民推广生态防治法,如:利用害虫天敌、杀虫性植物、微生物等方式进行农作物除虫,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新型揭膜技术,降低塑膜的残留率,采取措施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新型农膜代替传统农膜,不仅节约农民揭膜成本,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同时,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用量较高的县域,如易县、顺平、唐县等地,应加强管理,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方式,减少碳排放。
4.2 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降低机械碳排放
保定西部地区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2 250.13 t增长到2012年的2 975.48 t,增长幅度为32.2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8%,是所有碳排放途径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减少该地区农用机械的碳排放,应在耕作、播种、灌溉等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化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其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比普通的农业耕作方式节省15%~20%的机械动力,还可减少20%~35%的石化燃料使用量[12]。其次,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农业机械设备,鼓励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设备。
4.3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降低农业碳排放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保定西部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EKC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会对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管理部门应当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其减排热情。充分利用该地区紧邻京津冀地区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冀市场对高端有机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制定相关的农业减排法规,防止农户在生产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陈 勇,李首成,税 伟,等.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2):120-128.
[2] 张锦文.宁夏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关系验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9-42.
[3] 张 晖,胡 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
[4] 牟新利,祁俊生,黄 宇,等.重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8-230.
[5] 王义加.基于EKC假设的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水电水利,2011(6):36-43.
[6]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7] 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KC检验――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一项比较[J].产经评论,2011(6):139-151.
[8]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9] 赵培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67-170.
[10] 余婷婷,韩春兰,徐广成.辽宁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41-14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