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1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4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指以人口稀疏分散并且比较均匀遍布空间、劳动强度大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对应特征的城镇经济的变化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因此,一是要增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识。农村城镇化是消除二元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要加强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通过规划可以使城镇建设科学、布局合理、发展协调。规划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持协调性、特色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必须增强规划实施力度。全面实施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建设不求规模,而要在“精”上下功夫。特别要加大对核心城镇(县城)以下一般集镇(中心集镇)及社区的建设,因为一般集镇在村镇网络体系中是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层次,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结合部。

5 坚持改革稳定服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政策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抓紧向上衔接做好扩权强县落实工作,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探索财政建设资金的资本化运作模式,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切实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各类用工岗位,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引导鼓励城乡居民转变观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民工就业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享受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完善城镇职工、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制度。

6 切实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领导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国民经济 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结构性战略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曲折复苏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相对低迷的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但应注意到,随着美国经济有所复苏、稳定程度加强,在外需不足中正表现出新的迹象。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态势,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呈产业链形式向我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二是,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当前,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二)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整体性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正进入经济转型与平稳增长期。为平稳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有效协调,并且要采取措施熨平意外波动对经济结构调整大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到十的十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变革创新。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都给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各地创新和加快发展的热情,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技术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也要靠创新驱动,从实践看发展好的县市都特别注重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是发生在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变革。其目标是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资本再增值。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组织变革和技术革新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工业的现代化和竞争业的企业化。各县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家重点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聚集,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促进工业突破和经济跨越赶超。

(二)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想问题,做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企业规模化和要素聚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方法。在资金供给、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等条件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重点企业为抓手,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发达县市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的活力,而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家。因此,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要确立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人力资源的理念,以更加崇敬的眼光看待企业家。要在全县弘扬和形成“创业光荣、办企业光荣、企业家光荣”的观念和氛围,创造最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好、培育好、发展好、壮大好企业家资源。第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和行家到各县(市区)授课,或组织企业家外出参加高端论坛、培训和大型展会等措施,让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第三,营造企业家传帮带氛围。要经常组织企业家聚会或者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与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在企业之间形成竞相学习的氛围,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互帮互助。第四,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优秀企业家,不但要重视物质奖励,还要重视政治激励、事业激励与精神激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如,邹平组织企业家外出培训,送企业家子女去读MBA。龙口市公派企业家子女去海外学习,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补24万元等。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的协调共进。各县要做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科技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以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那么我们基层水利单位应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作一些探讨。

—、盘活企业,向民营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融合民营资本渗入。对于现有的各基层水利单位的企业,应争取上级支持,实现股份制改造,由单位控股,同时要积极倡导和动员基层水利系统职工参股开发经营,但又不能只限于本系统职工参股经营,要发展民营经济,挖掘并联合社会资本和其他行业资本从事水利经营,共同开发水利市场,将水利项目做大做强,谋求双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水利项目涉及国计民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为此要保障社会公共事业的安全。同时基层水利部门一定把好特许经营审批关,把好水利市场准入关。

二、依法收费,向政策法规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寻求法规政策支持。水利部门通过《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有效的保护水利水利行业自身的利益,扭转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局面。只有这样,水利经济才能在比较完备的法制条件下健全发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能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法收取水利规费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一是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二是存在对法规政策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存在收费难的问题。因此,落实好现有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水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1.小水电费。小水电价格,要按照《电力法》中明确提出的“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改革现行小水电价格。这样不仅仅促进水利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价格这一杠杆推动全社会水利事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隐形经济效益。

2.水资源规费。水资源费主要有二个部分: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水。坚决实行依法收费,就可以形成水利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

3.水土保持规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开发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破坏面积的增大,水土保持工作尤其突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规费和水土保持治理费是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抓大放小,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供水、发电产业,形成合理的水利基础产业格局。

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水利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化的格局,建立以主干工程和工程群为依托、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集团,以加强水利企业的协作和经济联合,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效益。

3.依托水资源,发展水利资源的深加工。积极招商引资,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4.坚持股份制,走集团化发展路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考察论证,引进高科技项目,抓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形成支柱产业,逐步建立主导地位。

5.深挖潜力,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结合市场需求,鼓励各基层单位大力发展五小经济,即“小庭院、小家禽、小圈养、小鱼塘、小菜园”经济,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调节种养、殖业的比重,逐步形成各种专业、规模的种、养殖基地,使五小经济成为基层水利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应鼓励基层水利单位职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作为基层水利经济收入来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好林业关乎基层水利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堤防禁脚地,因地制宜选择栽植品种,并实现品种的多样化,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打造团队,向深化改革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以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切实推进管养分离,实现真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当前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庸、懒、散现状,彻底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思想,真正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提升干部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同心协力,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基层水利团队。

五、重视人才,向经营管理要效益

发展水利经济,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信息社会中,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含量。长期以来,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懂工程建设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今后,要像过去一样重视抓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和任用。向经营管理要效益:一方面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同时要大胆引进和重用一批德才兼备的经营人才,有重点地培养造就人才,提高经营素质,使他们适应未来高技术的挑战,成为世纪之交的经营主体力量。

六、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疆经济 发展

一、影响新疆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近几年,新疆深入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下,新疆的经济发展进入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增长质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但在有些地方,还是比发达城市落后许多。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经济比重偏高

1.种植业比重偏高。2008年,新疆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1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5个百分点种植业比重比西部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作为全国第二大牧区,畜牧业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7%,比西部平均水平低11.4个百分点。

2.收入来源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收入渠道单一。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78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9.5%,居西部第一位,比西部平均水平高742元。但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423元,占12.1%%,居第12位,比西部平均水平低631元。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是造成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失衡

1.产业结构上偏重工业。工业内部结构呈现为典型的重工业过重,石油石化超重,轻工业过轻,日用品制造超轻的不合理结构。2008年,新疆的重工业占增加值比重的91%,比1999年上升5.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工业占一半以上。轻工业增加值不足10%,而且比重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特色农产品通过就地加工转换升级,扩大市场范围,影响新疆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

2.产业位置制约。2008年,在新疆工业总产值中,采掘业占43.3%,原料工业占46.8%,工业主导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制造业水平偏低,多余90%的最终消费品需要通过内地调入,满足市场最终需求的能力较弱。

3.价值链偏低端。2008年,新疆的重工产品的加工率极低,优势产品集中在原字号为主的石油、煤炭、水泥等低端产品上,产品的价格弹性小,企业的获利空间有限,同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三)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

新疆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中心城市,产品的开发市场小,优势特色产品的运输成本高于产品本身价格,在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优势不足。以工业经济为例,2008年,在新疆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就占80%左右。非国有经济发展慢、规模小、实力弱,抑制了新疆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影响新疆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四)服务业发展层次低

1.旅游资源没有发挥优势。2007年,新疆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205.24亿元,居西部十二省区第8位,与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符。

2.物流流通不畅。由于新疆地理位置偏,地域广,区域分散,运输距离长以及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尚未得到良好的发展。

3.服务业发展滞后。2008年,新疆的金融业、房地产业仅占第三产业的20.3%,低于全国水平3个百分点。

二、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针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在新时期,必须清晰地确立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即树立一个观念:先进的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推动两轮驱动:新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并驾齐驱;促进三个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加速四化建设:市场化、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设。

(二)加强新疆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新疆在全国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需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推进改革进程,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大力发展新疆第三产业

纵观经济发达地区目前结构状况,相形之下,出现“经济服务化“、”产业结构软化“等现象。第三产业,无论在社会劳动力还是国民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第一、二产业,且保持强劲的上升趋势。这一产业结构格局,对新疆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待开发地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疆要加速开发建设,突破口之一应当是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树立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以污染环境和高耗能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避免走其他区域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对具有荒漠、绿州经济的兵团具有其突出的特殊意义,也更有利于兵团经济的后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一、迪庆州目前招投资现状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迪庆州深入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在逆境中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据统计:2009年共有新签和上年结转经济合作项目131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4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总任务22亿元的120.1%;利用外资项目5项,实际利用外资616.2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外来投资对迪庆州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对促进迪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

二、迪庆州招商引资现阶段呈现的特点

(一)国内、国外合作呈增长态势

2009年,投资项目呈增长态势:一是全州共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4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7.5%。二是独资项目成为主要合作形式,达到125项,占总项目的86.8%。三是项目实施率比较高,已开工132项,占项目总数的98.7%。

(二)优势产业项目占较大比重

2009年,全州实施工业项目96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2.56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5%;优势产业项目103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3.53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7.3%。

(三)省际合作比较活跃

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5省市到位资金共计20.56亿元,占年度省外到位资金的77.8%,居省外到位资金的前五位。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湖北、贵州等省市投入迪庆州的到位资金均突破1亿元。

三、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由于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香格里拉”所在地,环保问题较为敏感,部分旅游、水电、矿产项目的开工受到影响。

第二,项目前期工作薄弱,没有成熟的项目论证。由于经费、人才、技术等因素,招商项目的编制工作缺乏力度,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且项目涉及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许多项目信息不准,资料粗浅,让人感到心中没底,难以确定投资。

第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迪庆投资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资金到位率低;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下降,项目在开工或投入、投产上存在观望心理,有的甚至放弃了投资计划。

第四,在迪庆投资企业开展项目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与项目实施地群众发生利益纠纷的现象,影响了项目施工建设,延长了投资周期,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

第五,向外推介力度不够。走出去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招商部门由于经费制约,向外推介力度明显不够。

第六,引资质量不高。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外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矿业等支柱产业,且多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水电开发和矿产业资源开发投资占了七成,随着可开发资源的逐步减少,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将面临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问题。

四、改善迪庆州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1、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总理在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执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特殊民生问题实行特殊政策并加大支持,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要倍加珍惜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会议为迪庆州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用好机遇。

2、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企业作为改善投资综合服务环境的首要任务

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实施服务带动战略,要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和宏观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将国家、省相关政策传达至企业,建立咨询窗口,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二)提供良好政策扶持环境

1、加快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建设

坚持政务公开,确保公正透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务信息社会共享,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2、加快激励创业的人才环境建设

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造就出一支层次高、业务强、方式多、能奉献的招商引资队伍。严格执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提高人们的招商积极性。

3、加快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入地报道改善投资环境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迪庆州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好典型和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改善投资配套环境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可以使各种州内资源得到更为便利的利用,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一批水利工程,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农村经济,同时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

2、抓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通过政策扶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新增更多就业岗位等办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出稳定的社会内部环境,又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3、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环境保护。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营造良好治安环境,进一步提升安全感。要认真研究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四)积极引导外来企业与迪庆州实际相适应

在迪庆州的“四州建设(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中,生态是一大亮点也是强项,当然也是资源。必需承认一些外来企业在投资迪庆过程中,有直接利用资源从而达到少付成本多出产值的心态,当然也会有直接使用资源从而一本万利的倾向。要大力向外地企业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并引导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减少与当地群众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