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声乐课的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

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声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的作用:陶冶情感、启迪智慧、交汇情智。但在实际教学中,公共声乐教育的却有明显的偏向,一些人认为,声乐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附属,认为声乐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增加学生活动的方式,因此没有系统地开设课程,使得真正学习到知识的学生人数很少。也有人认为公共声乐教育的课程跟专业的声乐课程一样,而将声乐教育集中在某一件乐器或者某一方面的音乐,没有认识到公共声乐教育的普及性。

(二)公共声乐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加强

根据目前公共声乐教育的开展状况来看,课程设计有很高的随意性。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公共声乐教育课程开设有统一的规定,导致每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是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基础设施等情况开设的。导致一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科学,过于重复或者过于简单,缺乏专业性;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往往避免开设;而一些较为轻松的课程如音乐欣赏等,开设的教师过多,这种情况对于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有序化开展有着不利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高校的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管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

(三)公共声乐教育管理体系需完善

目前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音乐院系专业管理。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类院系开设数量的增加,艺术院系在从事专业的声乐教育的同时,还肩负着开设公共声乐教育的责任,艺术院系专业的管理方式能够给公共声乐教育带来好的影响,但是由于艺术院系教师大多将专业管理的精力和重心放在专业艺术教育上,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管理。其次是公共声乐教育中心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立足于高校成立的公共声乐教学中心。这种新兴的管理体制能够活跃校园声乐环境,但是容易使得教师团队分散化,不利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更不利于相关科研的进展。还有一种管理模式是公共声乐教研组的管理。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学校,他们往往通过将声乐教师组建成一个小组,对学校公共声乐教育进行管理,这样的机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只会尽其所能地管理公共声乐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还会给学校公共声乐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公共声乐教育课程定位及课程设置建议

(一)以民族音乐为主

民族音乐指的是我国56个民族在千百年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音乐,其中涉及到传统音乐以及现代音乐,民族音乐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塑造而成的。音乐就成为了民族之间精神世界的表达,学习民族音乐对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掌握我国的物质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也是世界音乐中的主要潮流,音乐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具有极大的意义。不仅在我国,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为极具当地文化的精髓。所以,对于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设,应该要以民族音乐为主。

(二)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目的

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养,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展,也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满足的是人们精神上的需求,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新时期培养全能型人才的角度去看,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以及感觉系统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音乐能力,确立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音乐技能。

(三)建立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特色

有特色的课程往往是最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丰富自身的特色,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开设一些极具特色的音乐课程,如戏曲、民谣等,提课程的吸引力;第二,在推广课程的时候,注重突出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丰富的内容,如针对一些音乐史等较为枯燥的课程,能够代入音乐起源地区的介绍、特点的介绍以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介绍,使得音乐课程的内容具有特色,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期待,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在丰富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结语

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第2篇

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带来的。

2、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模仿节奏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部分的节奏进行一个有效地渗透。

教学建议:模仿新授环节的节奏。

二、听辨导入

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

设计意图:猜声音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建议:寻找声音清晰的踢踏舞步给学生欣赏。

三、踢踏舞简介

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播放美式踢踏视频,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儿出来的,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畅谈,教师做归纳、总结和提升。

四、出示课题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里菲河有利于学生对爱尔兰踢踏舞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师对里菲河的介绍,点到为止即可。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

1、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感受旋律:学生思考并谈论:爱尔兰踢踏舞带给自己的感受;它与美式踢踏舞的区别。

(1)教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

(2)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设计意图: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处于两点考虑:首先,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其次,小提琴携带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建议: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u音进行模唱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

(3)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6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

(1)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教师引导学生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奏听到的节奏。图谱: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教学建议:所有的规律,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发现之后再出示。

(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

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三个小组各演奏一组,依次进行;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三个小组各演奏一组,以此类推。

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并及时给予鼓励。

教学建议:提示学生自己的身体、身边的桌椅物品,都可以作为乐器来演奏。

4、成品展示:跟随《大河之舞》音乐,全班共同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这一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也随着踢踏舞的节奏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教学建议: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演绎方式产生成就感。

六、拓展

播放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

设计意图:藏族踢踏舞不只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是让他们知道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会有不同风格的踢踏舞。

教学建议:在播放一小段视频之后,教师可把声音调弱,与学生边看边谈。

七、小结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它的艺术元素,例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第3篇

那么,在我们实验二小美丽的校园里是否存在噪音现象呢?如果存在,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展开了实地调查。

一、调查地点

一楼门厅、教室、校园门口为固定地点,其他随机抽取。

二、调查方法

使用分级估测法。

一级:感觉舒适;二级:焦虑烦躁;三级:耳朵发痒;四级:耳朵疼痛。

三、现场调查采集的数据

调查一:

1、早自习扫地声、读书声(一级:感觉比较舒适。)

2、上午课间跑步声、叫喊声(二级:有点焦虑烦躁。)

3、下午课间吵闹声、吆喝声(三级:耳朵开始发痒)

调查二:本班教室 采集日期:2007/10/31

1、早自习同学们的说话读书声(一级:感觉舒适。)

2、上午课间吆喝声 (二级:焦虑烦躁。)

3、下午课间吵闹声 (三级:耳朵有点发痒。)

地点三:校园门口 采集日期:2007/10/01

1、早上过往车辆声 (四级:耳朵疼痛。)

2、中午间过往车辆声 (三级:耳朵有点发痒。)

3、放学后过往车辆声 (三级:耳朵发痒。)

四、调查结果

1、我发现在一楼门厅的楼梯旁边,有二、三、四年级同学在下课时间跑下楼梯,蜂拥而下,声音越来越响,影响了一年级同学的休息。在体育活动时,有些同学在一年级教室的外侧蹦跳玩耍,发出的噪音影响了一年级师生的正常上课。

2、另外,我还发现我们学校的音乐楼与综合楼的教室离得太近了。在上课时间,刺耳的吹竖笛的声音影响了整个五年级同学的课堂学习。

3、同时,我听到我们下课的音乐铃声不是很舒缓,而且响得非常突然,有的时候声音开得特别大。因此,我们有时会觉得心烦意乱,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情绪。

4、校园门口接送车辆随意停放,有的喇叭按的时间很长,而且音量很大,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噪音污染源头,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

五、调查建议

1、虽然我们学校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在门厅、教室、走廊等处跑步叫喊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所以建议大队委派人随时检查各班的噪音问题,在晨会上表扬激励做的好的班级,批评教育做的不好的班级。我们还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在校园内消除噪音,还全体师生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具体方法有:利用办黑板报的方式向大家宣传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开展悄悄说,轻轻走的主题班会;还可以在每班的教室都贴出悄悄说话的提示语来提醒大家

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第4篇

一、课改带来的惊喜是什么:

1、教学理念的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学生的齐唱,对唱,领唱、小组唱、听录音机中的对歌曲不同处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围绕“听”(听觉的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这个音乐教学中心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学生就会有了学习歌曲的欲望。

2、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无疑是积极的。音乐课上老师关注不只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拓展音乐综合文化视野,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创造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认识的前提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比以前爱上音乐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与学生走到一起,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对于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始终面带微笑,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具有独特的看法,因为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尽量不结束真理。教师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忠实的观众,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接受。

3、以生为本,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合理开发。教师不是全才,更不是完人,学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师这下,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公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这节课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了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总以为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自我表现的意识,对成功的体验,没有年龄小的学生强,孰不知,只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时间,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放手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配合,让听课老师都深受感染,这是这节课最亮的闪光点。达到了让学生兴趣音乐先让其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4、为贯彻新音乐课改的精神,音乐教研、音乐培训等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一年来,我们分别在实小、二实小、城小、五中、六中、七中、梅仙中学、联合中学、坂面中学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及片区性的音乐课改课堂教学活动;召开了课改阶段性小结会议;举办了全县音乐课改实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学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立了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部分音乐课改教师培训班;各中小学分别举办了观摩教学、教学研讨。

二、教材教学建议

(一)重视歌曲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年级要打好歌唱(独唱、合唱)基础,良好的习惯和技能要建立起来,课前要充分备好每首歌曲;教学中要采用模唱、接唱、对唱、编唱、表演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齐唱、合唱;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歌唱内容和内涵的感悟和审美。

(二)要以生为本,大胆调整教材歌曲内容,动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不好听的,建议不唱,选择课本外好听的歌曲,尽量使学生保持对歌唱以及对音乐的兴趣。

(三)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感知与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拓展综合文化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上好每一课的欣赏教学。如何上好,提出几点建议:1、围绕主题,安排有歌唱和聆听的内容(演唱春天歌曲,欣赏春天的音乐或景象,或者跳春天的舞蹈),避免只有听乐说乐的单一、枯燥现象。实际表明,在动中欣赏音乐效果更佳;2、要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教材已有明显要求,如听辩乐器的音色变化、人声与器乐声的不同艺术形态、旋律的起伏发展特点,并能以肢体动作或者语言表达相应的感受和理解),才能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和风格;3、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音乐入手,探讨相关文化和民俗(为什么辽阔的草原会产生牧歌;为什么山歌与小调的歌声不同);4、要多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音响的对比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鉴赏能力(如,“牧歌”有多个演绎版本,小提琴、童声合唱、成人混声的都让学生对比聆听,体会更丰富)。

(四)、“编创与活动”的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创编活动贯穿于各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音乐创造性活动是审美的主要形式,音乐教学脱离创造性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一、二年级已形成一定的节奏感的基础上,要加强多声部节奏练习(朗诵的、打击乐的、声势律动的、合乐拍手、跺脚等)。同时也要关注听唱、听辩

、编唱、即兴旋律接唱和模唱。课本中提供各种内容和教学要求与方式,要尽量完成课本要求,除了按课本的方式,建议大家要设计和编排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提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1、节奏和旋律接龙、开火车;2、听旋律短句接唱尾音;3、按提供的唱名(音符)即兴编唱短句;4、师生共同创编歌曲(摇篮曲、进行曲)5、旋律创编:(1)加减音符;(2)改编歌曲,如,加上朗诵、拍手、律动等。

(五)“表现”是音乐教学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价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方式、策略、评价的依据。从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能感到,对于各类音乐学习都有提出具体的音乐表现的要求和做法(如,艺术教材有:歌唱表演、聆听表演、律动表演)。对此我们要重视“表现”的研究,新的音乐课标在“表现”领域提出具体的要求,说明了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表现”。都应该是边学习边表现,特别是音乐双基的学习更要求在表现中落实。大家知道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表现“比”玩、动“从本质上讲,要求更高,如果是没有质量盲目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表现“应该是学生将自己的音乐经验、见解、感受通过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表达出来,是有技能含量的。换言之,在”表现“中学习才能进步。既:欣赏、唱歌、编创、奏乐、识谱都应该在表现中进行。建议:1、学习常规要加强,养成爱表演的良好习惯;2、重视节奏、律动、声势表演的训练,训练以及会表演的能力,以及较深刻感受音乐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基本素质(简单的踢踏舞步就能反映出藏族、蒙族、维吾尔族舞姿和不同和民俗文化的不同);4、歌唱教学除了要声情并茂,表演也要同步跟上。

三、课改存在的问题及音乐教师的反思:

(一)存在问题:培养时间短,对课改理念不透彻,无法将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存在教师对课改缺乏热情、主动。

(二)音乐教师的反思:

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音乐教育教学优势,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人文特征。音乐教学的人文特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在音乐要素的探知、音响感受以及歌唱、奏乐等表演活动中发现音乐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谐、优美、欢快、激昂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美术学习不可替代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根据这样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尽量向学生传递优美、生动和多样式的音乐,如a老师的奏乐、歌唱、表演、语言都要力求准确、优美;b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入手考虑不好听,不好唱的音乐不要强调学生听和唱,或者学生会远离音乐课堂;c不要为了综合而削弱音乐丢失了音乐的个性的特质。

2、“综合”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上和综合;二是课程的综合。音乐课堂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间以及相关文化间的综合,要自然、生动。如欣赏电影音乐,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为了探索电影音乐的性质和牲,必然要涉及到电影表演艺术形态和情节等。总之,主和次要明确。而课程上的综合应该是分别由不同艺术学科的形成单独切入教学,构成的艺术综合课程。不要片面的把“综合”理解为在一堂课内多门艺术的拼凑和叠加。

音乐课堂不应该只关注音乐教学舞蹈、戏剧、电影也应适当的、有计划的进入音乐课堂,拓展我们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对声乐课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 舞台实践 重要意义 具体建议

一、声乐表演中的舞台实践的重要意义

1.舞台实践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起步都比较晚,基础不够雄厚,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弥补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声乐沙龙、校园歌手、文艺演出等课外比赛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又能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发展,达到良好的效果。

2.舞台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校的声乐演出和校外的社会演出,不论是声乐比赛还是其他性质的娱乐活动,这些声乐实践活动都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在团队性的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在团队的各项活动,从项目组织策划、幕前幕后等各方面都需要团队人员的协作,在团队演出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舞台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声乐表演是声乐学习的再创造,舞台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学习了声乐理论之后,如果要很好地诠释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可以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个性化创新发展。

4.舞台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声乐表演这一门学科,在学习声乐理论的同时必须培养舞台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声乐老师和专业的舞台表演者。只有加强声乐舞台实践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的就业难题。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找到理想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实践,加强舞台训练。

二、加强舞台实践的几点建议

1.学校、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舞台实践机会。老师可以鼓励、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声乐沙龙、校园歌手、文艺演出等课外比赛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又能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发展,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音乐实践活动比较少,制约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那么,学校、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舞台实践机会,首先要建设基础的舞台实践基地,以学校的名义联系相关的文体娱乐单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稳定的演出机会;其次还要大力开展各类校园舞台娱乐活动,像周末文化广场、汇报演出、校园艺术节等都是很好的舞台,大力鼓励音乐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最后就是加强学生内部的舞台实践,学生内部可以组织一些内部的演出交流,虽然只是内部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出状态。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舞台实践指导队伍。教师对学生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很多声乐老师都不具备这一点。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领导、示范作用。首先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舞台实践教学态度,要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同时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让学生也明白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其次老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在正确目的的引导下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舞台实践活动更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师和学生要有充分的交流,老师要跟踪学生的舞台实践活动,及时作出评价和相应改正,师生之间只有坦诚、耐心的交流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

3.树立良好的舞台实践意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将大学学习等同于课堂学习,没有考虑到以后的就业形势,实践意识十分淡薄。大部分学生到大四择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仅仅靠大四的突击实践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声乐演唱专业,舞台实践是学生获得专业素质的唯一道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只是在琴房唱,没有进入到舞台进行真正的舞台表演。舞台实践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他们的演唱品质,很多学生一上台就紧张,不知所措的也大有人在。舞台实践意识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今后的就业。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开始,充分认识到舞台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变革和完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辅助等一系列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舞台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提高舞台实践能力的几种方法

1.加强肢体动作训练。形体表演会对歌唱起到辅助、协调、统一、提升作用,还能使声乐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声乐表演者需要有良好的形体表演能力,才能避免演唱机械、僵硬。另外演唱时的肢体动作不在于多,但要符合表演情境。学生需要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动作、眼神、表情,合理运用到舞台实践中去。

2.加强面部表情训练。面部表情是表现作品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面部表情就可以断定人物的“喜、怒、哀、乐”。面部表情在表演中非常重要,会为演唱作品填上重要的一笔。为了在舞台实践中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就必须加强加强面部表情训练。

3.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舞台实践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他们的演唱品质,很多学生一上台就紧张,不知所措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调动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那么上台演出时就能把情绪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展现出良好的舞台表演素质。

四、总结

声乐表演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声乐理论的同时必须培养舞台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声乐老师和专业的舞台表演者。为此学校、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舞台实践机会,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舞台实践指导队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舞台实践意识,还要切实提高舞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