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柯达公司 外部环境 内部压力

一、柯达公司面对的外在环境分析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显然是制订企业战略的一项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一些企业会抱着“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的心态来处理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且往往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自我安慰,结果很可能是一步错步步错,失去追上先变者的契机。在我看来,柯达公司正式这样的典型。以下,我将区分宏观环境以及行业与竞争环境两部分,对两者分别进行论证。

(一)宏观环境

总的讲,宏观环境可以用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进行概括。而在与其他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比较之时,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显然相对固定。试想,立法者不会单独对柯达进行歧视性立法,而对富士进行保护;在经济危机时,人们也不会因此减少对柯达产品的购买,转而对富士产品情有独钟。

因此,笔者认定,宏观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技术因素。针对图像行业的现实,这项因素可以归纳为对数码技术制高点的争夺。显然,作为数码相机发明者的柯达并没能占据优势。仅以一组数据为证,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二)行业与竞争环境

概括地说,行业分析有以下几个入手点:现有厂商的竞争、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替代品的竞争压力等。

如果将柯达的主打产品简单定义为传统胶片相机及其互补品的话,可以发现,柯达公司的威胁主要体现在潜在竞争者与替代品方面。由于数码技术的出现,一些原本并不主打图像领域的企业纷纷涉足,例如三星、索尼等,潜在的竞争者日益成为现实。而从替代品角度看,整个传统图像领域正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萎缩。2001—2004年间,柯达的胶卷业务的萎缩速度竟达每年20%。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作为一家主打传统图像产业的企业,柯达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外在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新科技取代旧科技的趋势、替代品的不断涌现以及潜在挑战者的出现。

二、柯达公司拥有的内部条件分析

在分析完以上外在因素后,笔者将目光转回柯达公司的企业内部,通过分析柯达公司的资源、能力与竞争力条件,探究柯达公司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资源与能力条件

一家企业的资源,可以通过其形态归纳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

在有形资源方面,柯达公司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与业界龙头,显然在资本金、股票价值与固定资产等方面占据有利位置。

而在无形资产方面,柯达公司无疑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作为传统图像技术与数码图像技术的双重发明者,柯达公司显然在技术上具有先发的知识产权优势。其次,在2000年以前,作为整个图像行业的龙头,柯达公司从不缺少固有市场份额与相当忠诚的客户,因而在市场资源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此外,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柯达公司的组织结构一直是相当稳定且有效的。

可以说,在危机前的柯达公司拥有着相当健康的躯体与实现意图的能力。

(二)竞争力条件

如果说一家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双重条件的话,竞争力就是对一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采取的方法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柯达公司而言,它的最大的,也是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它的品牌效应。正是柯达的百年历史与市场份额优势,使它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笔者认为的“品牌惯性”。“品牌惯性”是笔者自己的说法,笔者认为这种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消费者认为柯达如果偷工减料,其收益不会超过对品牌造成的损失,因而认为柯达品质将一贯优秀,可以放心购买;其次,消费者大多从小就使用柯达产品,从而不想承担更换品牌带来的不便。以笔者家为例,九十年代时,笔者的父母就因为不喜欢床头摆放的照片材质不一而只选用一种相纸冲洗,从不改变。以此及彼,亦如是耳;再次,消费者会因为柯达已历百年而预期其可以一直不倒。因而不会担心其突然倒闭带来产品服务(如售后保修等)的不便。

可以说,柯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相当明确,笔者总结为“以稳定求信任,不变则不乱”。

综上,笔者认为柯达公司拥有的内部条件相当优越。这体现为内部资源、能力条件的领先与竞争力的相对明确。

参考文献:

[1]许意强.柯达渐行渐远[N].中国企业报,2012.

[2]许意强.柯达卖“家底”[N].中国企业报,2012.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境外子公司;境外资产;内部控制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87

近年来,由于国有大型企业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大量境外国有资产损失,甚至引发集团企业的破产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监控,规避和减少整体经营和财务的风险对于保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制度环境差异下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障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然而对于境外工程项目而言,由于当地的政治态势、经济形势、相关法规、地理气候条件、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会导致国有集团企业境外子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1.1 对境外法律环境不够了解,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在控制环境方面,集团企业及其境外子公司的法律风险管控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集团法律事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境外工程项目本身就涉及法域多、复杂程度高,随着集团企业及其境外子公司国际贸易与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之前依靠中国法律体系建立的内控模式已无法满足业务开展需要。但目前国内外鲜有企业对境内、外法律风险管控的综合运用进行探索或实践,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成熟模式,加之境外子公司对投资当地的法律环境不够了解,且缺乏一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则很有可能造成在资金使用或经营模式上产生法律风险,进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1.2 境外经营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缺乏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在风险评估与识别方面,随着国有企业境外项目投资规模日益庞大,境外子公司的项目经营风险也随之升高。然而,境外子公司却大都存在项目境外经营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这会导致海外经营业务选择比较随意业,进而导致公司应对境外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增加了境外子公司面临风险的多元化程度。此外,境外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 并欠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不够,常常忽略了境外项目工程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因素的环节,这是制约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症结所在。

1.3 缺乏外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与审计监督

在资产监督方面,受成本因素影响,境外子公司很少建立完整定期的监督制度。而内部审计受人员、岗位利益等内部因素方面的制约,又很难保证独立性。因此,缺乏外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与审计监督,便会造成国内总部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无法准确、客观和全面把握,因而当境外子公司在监管方面出现漏洞时,集体企业总部也无法及时察觉。而国外早有学者研究指出,大部分集团企业对于境外子公司的管理失控都与境外缺乏内部有效审计和第三方独立审计评估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2 加强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是当前集团企业对于境外资产监管能力的强大的分析工具。未来加强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升子公司人员法律意识,聘请当地中介机构规避法律税务风险

提升境外子公司管理层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设立子公司之初就要做好投资项目的法律风险论证,全面了解和评估公司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严格按照投资地区法律对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章程拟定与修订的规定来申请设立公司,依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防范子公司债务风险由集团总部承担的问题出现。对投资地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详细研究,并将法律风险防范须贯穿到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和整体把握。对于子公司的境外工作人员,要进行充分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当地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此外,还可聘请当地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商务机构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以实现充分防范法律风险的目的。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中国国有企业处理境外投资和运营风险的能力也将得到逐步提高。

2.2 确定境外经营战略目标,规避项目工程风险

一是明确境外经营战略目标是有效实施境外风险评估和防范的前提和条件,具体包括明确开展境外经营的战略意义、确定境外投资项目的选择标准以及明确境外分支结构的战略角色定位。针对境外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措施,并充分结合境外工程项目所在的市场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对项目工程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的优势。

二是提高境外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是保障境外投资项目顺利实施,规避由于国家制度环境差异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市场风险、项目风险的根本举措。通过加强项目前期调研、进行项目技术论证和经济性分析、强化项目过程控制、规避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境外投资和运营的内外部风险识别能力,能够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设计一整套的风险防范手段,针对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做好积极充分地应对,以有效地预防这些风险对项目运作的不利影响。

2.3 针对性开展境外业务活动,规范财务管理和报告制度

一是针对境外业务特点设计业务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地设计控制程序,完善境外业务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国有产权登记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金调动控制、投融资决策控制、重大事项审核控制、重大合同审核控制、国有资产管理控制、期货期权及金融衍生品交易控制,从而强化境外子公司的业务管理,防范境外资产流失风险。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与报告制度,以防止境外子公司做“账外账”,私下在境外建立自己的“小金库”用于不正当支出,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只有境外企业建立了严格、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与报告制度,才会使集团企业总部能够在相对准确地掌握境外分支机构的实际财务状况的前提下,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4 完善内部审计,结合外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

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在人员、岗位利益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很难保证独立性。为此,还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外部审计制度,集团企业可以聘请国外知名权威的审计机构实施外部审计,通过对境外子公司的审计以及内控制度评价及优化,建立境外非审计监控体系以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由于外部审计更重视财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能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业务流程的内部制度进行评价。因此,借助国外知名权威审计机构的力量,集团企业可以对境外子公司的业务情况有着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审计方式,进一步强化子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

3 结束语

随着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境外子公司在财务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保障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通过提升子公司人员法律意识,聘请当地中介机构规避法律税务风险,确定境外经营战略目标,规避项目工程风险,并针对性开展境外业务活动,规范财务管理和报告制度,完善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从而确保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煊.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2] 钟学超.试论公司形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以中国企业设立境外子公司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付玉红, 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2(1).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交通、SWOT、环境评价

0.引言

目前,对综合交通发展环境评估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客观科学地评价综合交通发展环境的优劣。SWOT分析法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分析出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此来规划企业今后的发展战略,综合交通发展环境评价同样需要这样的过程。发展综合交通前,要分析当地综合交通的优势、劣势,发展环境的机会和挑战,然后结合APH和综合评价方法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发展综合交通。

一、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影响因素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结合数学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因此,SWOT方法在分析综合交通环境时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着手将综合交通环境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S、W)。内部因素包括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 、交通管理部门的素质 。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以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为综合交通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O、T)。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区位 、政策、经济 、自然条件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 。

3.影响因素指标取值及与SWOT的关系

本论文各项指标值的采集采用分类采集的方法,具体为:(1)对定量指标且相关资料齐全的,则以客观的量化值为相应指标值;(2)对定量指标但相关资料搜集不齐全的,则向相关领域专家咨询,请他们给出各港排序结果再进行意见集中,将所得结果作为相应指标值;(3)对定性指标,设计出相应的各种等级评语,请各位专家选择相应的等级,再进行意见集中,将所得的评语作为相应指标值。

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矛盾性,是多指标决策体系建立中绕不开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前,必须将各具体指标的属性值进行规范化,即统一变换到[0,1]范围内。

当影响因素取值在[0,0.5)时,表示该影响因素在发展综合交通时处于劣势地位或为综合交通的发展带来挑战。当影响因素取值在[0.5,1]时,说明该因素在发展综合交通中处于优势地位或为综合交通发展带来机遇。

二、综合交通环境评价方法

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影响因素比较多,且不易定量化,因此,综合交通环境评价适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用AHP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结合SWOT对各影响因素建立模糊评价判断矩阵,对综合交通发展环境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1.用AHP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2.建立模糊评价判断矩阵

应用专家调查法,拟定评语集V={优势,机遇,劣势,挑战},建立技术评价指标模糊评价判断矩阵.

3.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由各项指标的权重及模糊评价判断矩阵,计算得

P=W・B

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综合交通发展环境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三、实例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利用上文中的SWOT方法分析河南省内部和外部发展综合交通的环境,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内部和外部因素打分取值范围为[0,1],当内部因素分数在[0,0.5)时,表示该影响因素在发展综合交通时处于劣势地位,当内部因素分数在[0.5,1]时,表示该影响因素在发展综合交通时处于优势地位。当外部因素得分在[0,0.5)时,表示表示该影响因素为综合交通的发展带来挑战,当外部因素得分在[0.5,1]时,表示表示该影响因素为综合交通的发展带来机遇。由此得出模糊评价判断矩阵,最终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评价结果。

四、结语

1.运用SWOT方法分析综合交通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内部资源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方式衔接、交通管理部门的素质等,外部因素包括区位、政策、经济、自然条件、居民出行条件等。

2.综合考虑综合交通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用AHP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打分,建立模糊评价判断矩阵,以河南省为例对其综合交通发展环境给出综合评价结果,河南省综合交通发展环境评价结果为具有优势,具备发展综合交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成耀荣.综合运输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 工业 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 经济 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 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 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 金融 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历史 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 发展 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 经济 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消费情感;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31-03

1 概念的界定

1.1 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是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零售是指各种能够增加产品及服务附加价值的商业活动,并引导产品及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以供其个人或家庭消费之用。从定义来看,零售是以最终消费者为消费对象,但是实际操作上消费者不一定要到商店才能购买产品。

1.2 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

Julie 和 Baker(1986)将商场的整体环境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设计环境因素——可视环境因素,包括商场布局和颜色等;无形环境因素——不可视环境因素,包括灯光、气味和音乐等;人文环境因素——与人相关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和营业员等。Turley(2000)等人对商场整体环境的划分则更为细致,如图1所示:

综合前人的研究来看,他们的研究中一般认为购物中心购物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综合环境、内部布局、内部陈设和人员相关五部分,这也是本文对购物中心购物环境的界定。

2 研究意义

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实体购物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对消费情感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来看,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购物中心业界对于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的研究成果很少。从实践上来说,在这种低利润的状态下,购物中心赢利的关键在于提高销售的周转率及顾客的惠顾次数。因此,本文对这一主力业态的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有利于管理者了解购物中心购物环境的最新发展趋势,对购物中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3 模型研究与假设

本文通过对购物中心类别、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消费情感3个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与总结,初步提出了4条假设,构成了本文的概念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以上模型图和所提出的假设只是初步归纳出来的,根据预调研的结果,会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丰富,而根据预调研和正式调研的数据结果,会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等。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2012年11~12月,采用匿名形式,通过书面和网络的方式,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0份,有效问卷共207份。其中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发放电子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者中,女性有12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8.5%,说明女性较多的会去购物中心购物,符合常理。从年龄来看,21~30岁最多,占78.7%,其次是31~40岁人群,占14%。说明购物中心时年轻人的消费场所。从学历来看,主要集中于本科及以上,约占被调查者总数90%,其中本科占43%,硕士及以上占22.2%;从月收入来看,较多的处于6000元以下水平,这也符合调查主体,在接受调查人群中,年轻人较多,他们大部分是大学生或刚毕业人群,收入不多。从光顾频率来看,大部分人都是每月1~2次以上,占比75%,说明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他们对购物中心环境的意见较为真实和可靠,具有研究价值。

4.2 实体购物环境与消费情感的相关性分析及假设验证

由数据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中外部环境、内部综合物理环境、设计环境、内部空间布局环境四个方面与消费情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内部空间布局环境(0.919)>内部综合物理环境(0.864)>设计环境(0.854)>外部环境(0.551)。

其中这四个因素都与消费者的正面情感有关,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内部综合物理环境(0.695)>设计环境(0.646)>内部空间布局环境(0.548)>外部环境(0.544)。

设计环境与负面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607,与负面情感存在较强相关性,内部空间布局环境与负面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615,有较强相关性,其余两个一级指标要素都与负面情感相关系数较小,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假设被验证情况如表2所示:

5 研究结论

采集到的数据用SPSS进行不同层次分析,探析实体购物环境对消费情感的影响机理,并对提出的实体购物环境和消费情感关系概念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得出以下结论:

(1)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维度分为:外部环境要素、内部综合物理环境要素、设计环境要素、内部空间布局环境要素四大类。

(2)购物中心实体购物环境各因素与消费情感有关,且影响程度有差异。其中设计要素无论对消费者的正面情感影响,还是负面情感影响都是最为显著的;内部空间布局要素对正面情感影响最弱,外部环境对负面情感影响最弱。

(3)在细分出来的二级指标中,对正面情感影响最大的是建筑物外观,对负面情感影响最大的是橱窗。

(4)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面向高收入人群的购物中心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购物中心)的顾客消费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5)不同人口统计属性的消费情感影响有差异。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购物中心营造良好的实体购物环境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措施。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的选取以及实证研究的深入分析都有提高空间,这些问题也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洪军,徐玖平.服务环境对顾客体验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5).

[2]赵素洁.顾客的情感体验与企业营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3]何云.零售商店购物环境的构成和管理[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4).

[4]何云,张秀娟.我国顾客消费情感分类的初步研究[J].消费经济,2006(4).

[5]何云,汪纯孝.消费情感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6(7).

相关期刊更多

法庭内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兰台内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大学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外香化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香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