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第1篇

一、商业银行防范纳税风险的必要性

国家税务总局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定义纳税风险为因没有遵循税法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可见纳税人未能遵循税法规定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除使自己承受法律行政处罚,补缴税款、罚款、滞纳金之外,相关企业和个人信誉、名誉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以后的生产经营中信用受到怀疑,甚至可能丧失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和获利方式与一般的生产、流通、服务企业有着重大差别,但同样需要照章纳税并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与检查,一旦出现纳税违规行为被查处,同样将承担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甚至罚款的处理。且由于银行机构业务的特殊性,其自身、同业各机构乃至社会各界都更重视商业银行信用的建设和维护,关注财务和纳税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应该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重点之一。

二、商业银行纳税现状及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纳税义务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印花税,还有可能涉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等,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涉及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其在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以下纳税风险:

1、机构设置和办税人员业务素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纳税管理总体上仍处於起步阶段,纳税管理职能多数情况下依附于财务会计部门,相关规章制度不成熟。相关人员对税收政策理解掌握不到位,只能勉强处理日常经营业务中的涉税事项,而对银行非日常的涉税事务,如自用固定资产转让、自有房产出租等事项,更缺乏正确核算的能力和及时报税、照章纳税的意识,导致银行承担纳税风险。

2、税收筹划失败风险

学术界对商业银行纳税的研究重点在税收筹划上,折射出现实中商业银行重视依靠筹划降低税负而轻视规范纳税基础性工作和防范纳税风险的问题。实际上,税收筹划效果受企业经营特点、相关市场环境、筹划人员能力、税收政策变动以及税务机关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尤其对于税收政策尚不健全的银行业,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前合法的行为可能变得不合法,由此带来更大的筹划失败风险,使银行不仅不能节税,反而要多缴税,甚至形成偷逃税款嫌疑。

3、银行业务风险

当下各商业银行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务,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商业银行不仅是营业税的纳税人,还有可能成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如税法规定对银行业销售金银的业务应当征收增值税。但由于商业银行纳税管理模式尚未成熟,对新出现的产品和业务的税务处理认识模糊,导致前期对创新产品的成本中纳税因素估计不正确,后期税务处理不正确,形成纳税风险。

三、商业银行防范纳税风险的措施

1、岗位设置与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应设置和完善涉税岗位并建立责任牵连制度,明确纳税各程序中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商业银行各级员工都具有纳税风险责任观念和防范意识。要规范和完善商业银行财务核算制度和税款核算清缴制度,总行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纳税管理办法,使银行涉税业务的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流程规范和责任归属,以指导全行进行涉税事务操作。还要全面建立日常业务纳税评估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在纳税事项发生前做好纳税风险评估,并定期自查,梳理工作中出现的涉税风险点,以便及时总结整改。

2、提高涉税人员业务处理能力

商业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行应加强银行税务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等手段提高财务会计和税务管理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涉税事务处理能力。要招聘具有相关执业资格和丰富实务处理及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纳税管理和筹划的重要职务,并在考评上引入专业化标准和程序。同时,商业银行要主动收集、学习与本行业有关的税收新规定,及时把握税收政策变动,一方面避免新知识更新不及时、采用过时旧政策而产生纳税风险,另一方面防范没有及时采用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企业造成损失。

3、加强税企沟通交流

商业银行应主动、定期与税务主管机关进行沟通和互动,在税务机关的帮助下更加深入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征管程序,同时使税务机关加深理解银行行为决策的路径及理由。为避免出现与税务主管部门的争议,商业银行要主动向税务机关申报和协调相关事务,如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等,在事前防范纳税风险的产生。在遭遇与税务主管部门的争议后要积极协调解决争议,同时有理有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款业务 风险 会计防范

金融危机后期,许多企业采用的偿债方式是向银行借新款还旧债。12009年,银监会曾鼓励银行对部分企业贷款进行重组、借新还旧,这部分贷款一般未纳入“不良贷款”,银行未把这些新债当成债务来处理的,从而造成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极低。面对威胁,长银采用的是“把问题挂起来”的延缓战略,没有良好的对贷款业务风险的会计防范,最终导致长银在20年后面临破产的结局。

那么,面对贷款业务风险,我们该如何进行会计防范呢?目前我国会计业务信息侧重于反映银行执行信贷计划等宏观管理的信息,而对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微观管理信息的反映还缺乏针对性。另外,会计防范的实质在于做好谨慎性原则,但在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例如: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审核手续过繁。面对这种情况银行可采用的防范措施是:一是加强和改进会计信息揭示和披露制度: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有关的财务比率。二是应放宽对不良贷款确认的条件限制,使许多实际发生的不良贷款能够及时核销。

以上的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是国有四大行,其贷款的业务风险主要是来源于:1.贷款给地方的不良资产 2.投资无效的“铁公基” 3.贷款给国有企业。但是,银行业中还存在着面临更大风险的民营银行,因为它们的贷款对象是小微企业,但2浙江台州商业银行就能始终将呆账率和信贷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台州银行首创的由客户经理编制财务简表以控制客户信贷风险的办法是该行一直坚持的会计防范措施,台州银行职员苏永军说,“我们每天不是在面摊上数一天卖多少碗面条,有的同事甚至要数别人家里养了多少猪,还要考虑有几只是母的。”这就是对贷款风险进行控制的真实写照。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有四大行,还是民营银行,其贷款业务的风险问题主要取决于客户的质量,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32013年底的温州银行危机,有关银行高层表示“死就死在信用证融资上,信用证套现融资周期短的只有2个月,完全靠短期资金的滚动套取来形成长期资金占用。

以上问题是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问题的痼疾,那么如何从会计的角度进行防范呢?与不良贷款引发的风险不同,“钱荒”的问题更多的是商业银行内部的问题,一刀见血地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陷。从会计的角度上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三项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指标的平衡性,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会计防范:

(一)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商业银行需掌握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对象,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扶持力度,从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较为有效且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对流动性管理而言,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流动性缺口;二是搜寻合适的策略以弥补缺口。也不能忽视部分银行将同业拆借资金用于类贷款业务的现象。但是,我国银行的同业拆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只可以作为调节头寸的手段,不可以成为贷款的资金来源。为了防范此类风险,应建立人民银行,拆借中心和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市场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识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工作目标,应如何进行会计防范?2015年,继惠誉唱空中国银行业之后,标普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由稳定下调为负面,有数据显示,42015年第三季度银行业坏账比例达1.6%,其中农行超过2% 目前中国银行业碰到困难的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最大的贷款客户――制造业发生了危机,包括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面对上述情况,商业银行在2016年提出了工作目标:要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整合银行资金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重点风险守住风险底线。

对照工作目标,该如何进行会计防范呢?首先,应明确会计风险业务与会计信贷业务的相互作用:会计风险直接产生信贷资产风险,如果会计在业务核算、经营管理中出错,会误导决策并带来信贷资产风险。其次,信贷资产风险会倒逼会计风险。

总的来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是国有四大行,还是民营银行,都面临着贷款业务带来的风险。从贷款对象方面来看,风险大都来自于地方政府,收入甚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以及一部分的小微企业,可以说,这些都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可以从授信审核的过程上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可以编制客户的财务简表进行客户风险评价;从银行业内部来看,是“钱荒”的风险,同业拆借成为贷款来源,同业资金不可靠,那么,从会计防范的角度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成为了商业银行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朱伟.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11

[2]安明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会计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

报.2000

[3]韦红鲜 陆昱江.钱荒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J].时

代金融.2014

注释:

1、曾颂. 惠誉再度唱空中国银行业 [ N ]. 羊城晚报. 2011

2、梁桦. 浙江台州市商业银行--建立灵活机制 控制信贷风险 [ N ]. 经济日报. 2006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5日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现状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现状。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繁荣市场、经济增长、出口创汇、吸纳劳动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5,3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5%,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70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4,6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品总值和服务的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同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总额也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据统计,2012年底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36.4%,同比增长16.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个百分点。到2013年底,银行业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3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41%,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截至2014年底,银行业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4.43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比53.2%,同比增长3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贷款方面有所缓解。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自身缺陷风险和我国不完善的金融体系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并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但其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使用比率不到30%。造成这种贷款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还是银行和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其中还存在很多风险问题。

现阶段,中小企业贷款企业主要存在: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为粗放式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普遍为台前幕后两本账;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难以保证可持续经营;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信用可靠度低等自身不足的问题。

而银行方面则主要存在: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薄弱,缺少完善的信用担保平台;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文化需要提升;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现状

为了更好地建立银企关系,共同发展中小企业,不管是银行方面还是企业方面都为了防范其中的贷款风险做了许多尝试。企业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经营风险,逐渐提升自身实力,招收、培养更多管理方面、财务方面、研发方面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管理与研发能力;企业不仅要创新自己的产品和更新自己的生产设备,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努力向行业的更高标准看齐;企业主越来越重视个人与企业的信誉,在自身的资金使用与企业对外的资金结算方面都以信誉为重。

银行方面也是研究解决贷款风险问题,做好严格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检查,前中后台相互监督;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新业务的培训学习,人力部门经常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可以有效保证业务发展的合理性,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

1、管理不慎、财务状况不明引发风险。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无法做到有效分离,企业管理人权重责轻,缺乏财务管理意识,更缺乏理性管理的理念。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不明确,导致中小企业资产管理制度不合理,则会出现资金闲置与资金挪用等资金浪费的情况,付款滞后和回款延期经常出现,权益侵占和资产流失普遍。企业管理人权责不明确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管理控制专权与财务监督失效情况严重,财务清查失察和物资废弃重置经常出现,成本核算失衡和收支混乱无度普遍。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不明朗导致财务决策制度不合理,资金持有量小和资金投放规模大情况出现、风险转嫁频繁、企业历史股利分配额度高和积累薄弱。

2、企业主个人道德及不良恶习引发风险。如果是企业主个人道德及不良恶习引发的风险问题,一般来说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对于银行的损失也是非常重大的。所以,银行也要求信贷员对企业进行调查的时候要着重调查企业主的信用与为人。

(二)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1、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检查不到位存在风险。“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至关重要的环节,贷前调查全面,银行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的贷中审核和判断,而贷后检查就是监控企业是否如合同所说正确使用贷款。

2、担保体系不完善,抵押物不足引发风险。贷款抵押担保是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作为担保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甚至是个人,只要具有相应担保实力就可以作为信用抵押给银行,而抵押物可以是固定资产或者是流动资产等。抵押担保可以合理规避风险,降低银行资产风险,但是现在的担保体系不完善,抵押物形式单一,保值能力不强,其中存在风险。

3、内控不严,引发银行职员内部个人道德问题。银行如果内控不严,很容易引发内部个人道德问题,因为中小企业主资金原始积累是相对不正规的,通常会对银行人员进行特殊公关,如果没有严格的内控,很容易让一些经验尚浅的客户经理被企业主钻了空子。

四、企业角度风险防范对策

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规避风险,中小企业要良性发展就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完善的财务制度,决策层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才能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

(一)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我国中小企业的普遍问题: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都来源于第一代企业主某些方面的优秀特质,但是家族式企业最难摆脱的是管理企业很难从理性的角度去进行,更多的是以血缘去衡量管理,这其中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腐败。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团队,只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合理地管理企业,做到长期的商业规划、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挖掘潜在市场资源等,才能真正打造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断地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保证企业发展与时俱进。职业管理团队具备专业水平、管理经验、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敬业、忠诚、责任感等特质,这些特质会使企业管理更理性。

(二)定位准确,合理规划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要在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要有准确的企业定位和合理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中小企业的成立就是因为现行市场的优势或者是企业主本身具备的资源优势,但是不管是什么行业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何在正确的时候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依赖于决策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让专业团队来执行。当企业有了长期发展规划,那么对于银行的贷款,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也要对未来市场有个长远的判断,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远期战略,而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才能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要充分了解同业市场与上下游产业各方面的信息,只有符合自己的规划才能促进自身发展,生搬硬套只会越走越远。

(三)信任银行,与银行信息透明。中小企业发展不能缺少资金,而最优质的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首先,利率比民间贷款低,而且约定性强,银行方面不会毁约。所以,企业需要融资从银行贷款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申请银行贷款首先要信任银行,与银行信息互通,把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反馈给银行,当银行了解到的企业信息越详细,对于这笔贷款的判断就越为准确,双方就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贷款中企业也需要及时反馈自身出现的风险情况,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只要银企双方信息互通并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信任关系,那么对于之后的企业再贷业务,银行也会更照顾这类优质企业,在利率、放款速度、贷款数额、抵押物价值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的优惠。所以,企业信任银行,信息透明对企业发展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银行角度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中小企业征信调查系统。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安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减少逾期和不良贷款的出现,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由于中小企业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短等特点,所以要充分考虑其成长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受企业所有人的决策影响较大,更需要对中小企业所有人及其亲属以往的经营情况和银行个人信用记录进行贷前调查,防范道德风险。此外,建立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主要管理人及他们的主要亲属的信用信息录入数据库,也会大大降低银行的再贷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的调查成本,提高银行的贷前调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

(二)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防范贷款风险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确保企业能提供可保值、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地产。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等情况,因此要不断创新适合他们的担保方式。中小企业大都是一个行业相伴而生,不会是只有一家企业独立发展,而且最了解一家企业情况的人往往是这家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更或者是其竞争企业。所以,这些相关联的企业群体愿意为个体企业进行担保,将大大减少银行的监督成本,因为担保人不会为不守信誉的企业提供担保,从而也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调查成本,这种担保形式下企业主一般不会冒着被同行业所抛弃的可能而恶意逃债,所以群体担保的方式更能保证企业的还款,也有效地降低了逾期的可能。除了联保还可以发展互保、行业担保、政府担保等各类担保形式,降低贷款风险。

(三)银行人力制度改革,多层次从业培训。银行内部防范职业道德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员工绿色晋升通道,鼓励发展业务;定期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轮换,保证岗位的激情和控制员工与客户的长期职业关系;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保证员工的廉洁高效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动员工的企业归属感等各种管理制度来保证员工的高效、廉洁,从而防范银行内部员工职业道德不良的现象。

(四)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建立长期良好的银企关系是现行经济体制下最结实的经济保障。银行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存在,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为其解决融资问题就等于保障自身发展。银企紧密合作推进业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银行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从银行的角度思考,对于发展银企关系的保障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选择,稳妥发展资本市场,并以此推动中小企业改革,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银行更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便捷的平台;并且需要开放银行的资源,联通客户群体,成为客户整合行业上下游的纽带,促进其更合理的发展,在风险保证的情况下给予优质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培养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合理规划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银行能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上述诸多风险因素自然能得到很好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张伟,潘娜伶.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价值工程,2004.1.

[3]王孟夏,邢剑琛,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D].北方经济,2009.

[4]黄华.浅谈小企业贷款风险成因与防范[J].河北金融,2011.

[5]陶志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现代金融,2010.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防范措施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也处于重大变化时期。纵观国内外金融市场,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兼并、倒闭现象日益增加。从风险的表现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与会计行为违规紧密相关。面对如此风险压力,加强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已是当务之急。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会计工作组织领导管理机构和基层行会计部门所进行的各项会计业务中,由于受到来自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计信息存在重大的失误或偏差,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二、商业银行会计存在的风险

银行会计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会计风险。可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为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出纳业务存在的风险,支付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会计手段落后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1.建立严密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要尽快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环环相扣的会计业务内控制度。②针对业务等外挂系统的薄弱环节尽快完善其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并落实业务核算的管理部门,做到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与会计核算规定和操作流程同步进行。③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制定出内控严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操作规程。④做好内控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责任档案备查制度。

(2)建立对会计行为的再监督机制。在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会计行为再监督机制,围绕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等内容,引导会计行为规范化,使会计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3)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最重要的防范是责任防范,只要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漏洞隐患就会无处可存。对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纪律处分。

(4)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稽核是由在相应会计柜台设一名事后稽核员完成,事后稽核缺乏独立性,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发挥。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系统。

2.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针对会计人员业务层次的不同,应进行分层次定位和培养。同时,要大力倡导风险防范文化,使其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内控先行”、“风险控制优先”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加强教育培训,使每位员工熟悉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风险点,使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位员工思想深处,使风险控制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加快塑造和培育健康的风险防范文化。

3.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系统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监督系统主要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1)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2)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3)事后监督,是指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风险。 4.完善商业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

在商业银行业务处理中为了确认客户的身份,规定了相关的身份确认依据,比如:单位证明、单位财务公章、个人身份证件、支付密码等。在个人业务中使用最多的是身份证,但近年来,伪造身份证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件频频上升,造成银行风险的发生。随着网络银行和虚拟银行的逐渐普及,个人业务量会逐渐增多,客户身份确认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会计处理手段和会计处理环节,适时开发和不断完善银行客户身份证明制度。

5.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全过程中,因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规范、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造成的损失。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只要一从事经营就必然存在着风险。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基础地位。商业银行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产品与服务,离开了会计操作都无法实现,巨额的资金流量、复杂的资金往来和大量的业务操作,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流程上的缺陷或操作上的失误,从而形成风险。会计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土壤。二是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会计肩负着银行经营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反映银行资金和资本运动信息,体现经营成果和提供决策信息,是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造成业务难以为继,甚至会波及整个经营工作。会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更是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三是风险主体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大。主体多,是指会计操作风险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多,涵盖窗口柜员、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等银行的各个层次;频率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发生的频率要多于其他风险;范围广,不同业务种类、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客户群体,都存在着风险源,而且职务犯罪增多、内外勾结案件增多,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范的广泛性、复杂性;危害大,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两年的案件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案件率明显降低,但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多发生在操作风险上,影响大、危害大。

二、会计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会计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经过这两年较为彻底的案件专项治理和全面综合治理,案件有所降低,但仍然频率很高,金额巨大的案件不占少数,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任务仍然很重,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问题。银行发生操作风险首先涉及到管理层即高管人员。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管自身职业操守和道德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及地方对银行高管人员采取的行政性官本位的管理、市场化激励及约束手段和监管及控制手段不完善及严重缺失,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熊瞎子打立正一首遮天”,从而导致了很强的操作风险,这是近几年来银行业出现问题的关键;二是高管人员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的偏好,是造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防范控制不足,都反映了管理层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上的差异。

其次,在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上和业务流程上存在缺陷,而且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制度及流程建设滞后,这些都容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此外,在银行经营全过程及业务全过程的监控上,一是手段还不完善,二是监控和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各种潜伏的问题及风险就会令人防不胜防。

最后,系统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建设,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结算系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风险防范的投入上、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也是造成潜在风险的重要原因。系统建设是把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建设、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操作风险监控及机制建设等各项建设统一起来。

三、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于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实现安全稳健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怎样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建设、合规文化建设、系统监控建设、制度防范、责任追究等方面综合治理、相互结合上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要把好人员入口关,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是关键。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按标准配备好会计主管、副主管、综合业务部主任和信贷部主任,同时,配好副主管形成制衡;二是把好业务准入关,研发的新产品要相应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设计和统一测试标准模板,强化新产品应用前的会计风险制约和控制。

第二,抓好队伍建设。一是经营层及各级高管人员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有效制衡,尤其是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及支行“一把手”的有效监控问题,使之自尊自律自我约束。二是会计即综合柜员、会计主管即主管柜员、事后监督人员、营业部主任、信贷科长等基层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入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并相应完善各岗位、各操作环节、各业务流程制度及各操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三是股份制中小银行及大银行分支机构即分行会计结算、资金财务、信贷管理、零售业务等重点业务部门及人员建设,既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又起到有效的监控职能。四是强化稽核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有职、有权、有威、有为、有地位,有效发挥其内审、监督、把关的作用,把风险及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