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社区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第1篇

Abstract: Carries out the 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s deepens the rural sanitation reform an important action. Although the country and the local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have made all sorts of endeavors, but the rural sanitation cannot go out the health resources deployment to be unreasonable throughout, the farmer looks down upon the strange circle which gets sick.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analyzes the 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obtain, to discover affects its development several prominent questions and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农村社区 卫生服务 对策研究

Key words: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countermeasure studies

作者简介:陈晓晨(198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 韩立娜(1981-),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措施,对保障农村群众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方便了农民就医。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的加大,这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把农民的健康和医疗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上。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从开展之日起,就与城市同步,实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已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使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三是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巩固完善;四是使农村卫生体制的改革更切合实际;五是中医药技术在农村逐步得到普及;六是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但也有很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房舍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效益低下的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均是自费医疗,小病不医,大病医不起,甚至因病影响生产致贫返贫。调查反映,当今农民凡是生活贫困的,多数都与疾病和健康因素相关联,生病或健康因素是制约农民走向小康重要障碍。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广大农民健康的保证,而这种情况与调查者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调查者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富的和不富的、高学历的和低学历的,均需要有社区卫生服。而且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疾病治疗,而且需要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综合性卫生服务。这些都有力的表明帮助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困境、建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刚起步,且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日渐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将制约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一)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有人认为,乡镇村现有医院、卫生院的技术力量不错,已能够完成卫生医疗工作的任务,没有必要专门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未能从改革农村卫生体制的大局来认识卫生机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是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但就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而言,多数偏向于重医疗、康复方面,预防方面还可以,但对保健、健康教育、计生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都是在诊疗方面做得多,这就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农村更是如此。

(三)城市与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较健全的大多数集中在城区,而乡镇村基本以农村卫生站的旧模式为主,这导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保大病、保住院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缺乏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知识,导致很多早期可以控制的疾病由于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而出现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如果农村社区居民日常就能够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规范用药,则既能够节省医疗耗资,又可以减少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

(四)政府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多年来,有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将有限的卫生经费着力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投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似乎成了社会资金投入的盲区,缺乏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造成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村卫生房屋设施和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此外,乡村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挫伤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五)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和措施,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乡镇医院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六位一体”的实施缺乏规范操作措施;乡村二级医务人员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服务质量上缺乏统一标准。

(六)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镇、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缺乏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和计划生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研究

为从源头上打破“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治大病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的服务关系,使农民认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必要性。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以情感为交流、以服务为纽带、以服务合同为契约的新型医患关系。每位社区医护人员成为所负责村民健康的监护人、教育者、咨询者以及治疗中的协调者,使农民拥有自己固定的保健医生,乐于就医。

(二)加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确保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实到位。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社区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不能以搞医疗为主,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要把“预防”作为六位一体服务的重点,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完成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把慢性病的控制和疾病的预防作为重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治疗和控制。在传染病的防治上,抓早、抓深、抓实。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

(三)尽量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原则,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适宜安全的服务。

(四)政府要加大投入,包括对人、财、物的投入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等。要落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加大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五)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将独立分散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个体医生组织起来,统一布局,成为乡镇卫生院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相应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财务、统一药品购发、统一文书档案、统一医疗业务、统一行政管理。

(六)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卫生优质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医生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彻底转变服务模式,增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遵循低成本、高效益原则的卫生服务改革之路,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创新实践,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再探索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6,(04)

[2].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3].杨辉.构建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框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01)

[4].陈家应,龚幼龙,舒宝刚,严非.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卫生资源,2000,(04)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 体育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拥有九亿多农业人口,只有大力提升农村社区的体育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农业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质。所以说,加强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严格执行全名健身计划纲要,将对农村社区体育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对农村社区的体育建设有了初步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有效地开展了一些农村社区建设,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一种水平较低、基础较为薄弱、群众基础不牢固的时期。所以说,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方法,在当今的环境中是十分需要,也是必要的。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体育锻炼意识

长期以来,国内的农民始终保持了一种所谓的“农业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的观念,大多数农村社区群众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每天参加的体力劳动属于体育锻炼的一种,但是通过科学验证,长期的机械、重复性的劳动方式对身体是有损伤的,而体育运动是以强健身体为最终目的,有针对性的计划性的采取的行动。两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农村人口大量的体力劳动时间也是他们无暇在休息时间在耗费体力参加体育运动,同时知识文化素养的偏低也使其缺乏健身和保健的意识。这使得当前农村人口疾病发病多发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匮乏

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政策资金对农村体育发展方面直接扶持较少,多是当地基层政权组织解决。而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大一部门农村社区还处于不富裕的状态,在其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少有农村社区将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这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农村社区群众没有合适的锻炼场所,限制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农村社区缺乏专职性的体育人才

尽管部分农村社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运动处所、组织了一定的运动团队,但是由于农村基于城镇较差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愿意前往农村进行相关工作指导的专业性人才较为紧缺。农村目前已经配置的体育教职人员,也大多为兼职人员,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模式,也缺少体育锻炼的安全防护教育。这对于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4、传统思想阻碍农村社区体育发展

农村社区作为传统思想较为集中的地区,人口较少,思想较为保守,一般农民在休息时多采取看电视、打牌等方式消遣,参加体育活动的甚至会被当做异类来看待,这些守旧的思想非常不利于现在体育在农村社区的传播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缓慢。

5、体育管理机构混乱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农村社区体育形成了由农村体育协会为管理中心、地方体育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虽然对农村体育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的部门较多,但是真正在日常的工作中正常行使责任的还是农村社区体育协会,地区体委很少有具体的管理。但是由于农村体育发展的先天不足,农村社区与协会的工作人员多由当地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几乎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而兼职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整个地区的体育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经验和意识,这就形成了地方政府机关不作为,农村社区体育委员会不会做的管理窘态。

三、加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应对措施

1、大力增加政府投入,实现统筹管理

基于目前我国的体育制度,政府必须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国体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着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目前来说,体育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突破这一瓶颈,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寻找最佳的管理和建设方案,推动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加强统筹管理,不断提升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我国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2、从自身做起,鼓励农村社区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在政府作出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各农村社区体育协会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贡献有生力量。同时,尽最大努力在社区开展体育文化生活、举办健身协会、球类协会、保健协会等体育组织,广泛的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居民积极性,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

各级主管部门在进行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农村体育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除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工作进行重点关注外,还要调动资源,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投入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我国的农村社区体育运动才有发展的潜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而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既面临着众多问题,同时也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必须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全社会共努力,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窦华优.天津市大港区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 (3):21.

[2]柳若松.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9, (2) :78.

[3]樊炳有.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11):56- 57.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三农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 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在多年的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虽然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其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进程,使农村教育的普及遭遇严重考验。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思想偏见,造成教育不能得以普及

不少人都认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事,与大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在一项统计中表明,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左右,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仅为1%。而农村社区教育立足农村,针对农村所需开展各类有关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的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掌握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

另外则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人一旦过了六十岁,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减,很多病症便随之而来。然而,多注意日常的饮食保健,一些疾病便可避免。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不重视,在农村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足可表明他们的观念,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甚至这个原因,农村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水平较低。他们认为过多关注自己的健康是对儿女的拖累,然而实际上,若一旦将小毛病变成大病症,那才是对儿女真正的拖累。所以农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守旧观念。

在农村,即便是适龄儿童,也未必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倡下,农村的生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善,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往往将适龄的孩子交由其父母看守,怕孩子太小,在学校“吃亏”。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在他们的孩子步入学校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其后考取军校、参军,甚至就业都将会受到影响。女孩没必要上学的观念在农村虽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2.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引发群众热情

在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的农村教育建设仅限于秧歌、讲座等,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在活动起初尚有人参加,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社区活动也就这样消失了。其实,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京剧,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农闲时间,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爱好者来对京剧艺术进行指导,也可以由当地热爱京剧的农民组建一支票友会,并由乡镇政府批给他们活动场所,这样可有效地推动京剧艺术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对于老年人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付年轻人,却未必得心应手。年轻人的观念相对比较新潮,传统古老的东西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只能是新鲜的事物。笔者曾见过几个不错的案例,例如轮滑社、跆拳道俱乐部、街舞团等,这些事物在城市较为普及,而在农村却是少有的。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经验的青年组建团队,并可通过比赛,评比出优秀的团队去市里参加汇报演出等方式多方面促进其发展。

3.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造成农村社区教育滞后

不少农村干部认识不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招商引资,兴建土木之上,而对于社区教育却少有对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的教育,必须先改变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来,然后选出专人负责本地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如此方可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资金不足,师资、设备不健全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即便再建全的体制没有资金的支持也是万万行不通的。很多村干部在农村社区教育刚开始的时候会大手笔地进行资金支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在没有获得预期那么好的效益之后便开始慢慢减少投资。其实不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本身便是一个立足长远之计,不可能立竿见影,看到实际。农村干部应该支持本地教育建设,给予支持。相对而言,由于农村本身的经济因素限制,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可以多方融资,积极拉动周边一些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捐助。

农村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当地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补助,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并定期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更为坚实的教育基础。另外,一些必要的设备或场所,比如老年人健身器材、晨练广场等,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图书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农村社区都有图书馆,可是却鲜有农民前来翻阅。图书馆的图书一定要对农民的口味。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本就不高,给他们看红学研究,自然看不下去。这里可多购进一些茶余饭后的闲书,还有病虫害治理,饮食健康,家庭常用医疗小妙方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所离不开的,自然对口,农民群众也有兴趣读下去。

农村社区问题范文第5篇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前言…………………………………………………6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6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8

三、在贫困的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10

四、对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2

参考文献……………………………………………17

辞谢…………………………………………………1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 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 local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research

Abstract: Along with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has been be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y agricultural primarily our country, In particular in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Th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obtains people's attention. Sinc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grows out of nothing develope to the present, Has obtained the inspiring result, But still has extremely serious issue in the impoverished countryside area, Like the safeguard coverage is narrow, The safeguard level is low, capital source insufficiency and so on. Studies the impoverished local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e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plan, say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impoverished 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994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虽达14854个,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24%。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社会供给性差,而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农民没有积极性。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极不适应多种

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例如,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国还是标准都是很低的。有调查显示,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社会保障的11%,可见保障水平之低。

(三)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保障,而仅仅属于社区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国家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全国虽有1100个县开办养老保险,但参加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保健医疗问题上对集体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另外,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间缺乏有机联系,构不成整体优势。

(四)资金来源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激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这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五)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首先,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有些地方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国内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由于多家分割,条块分割,职权不分,缺乏监督,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

(一)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贫困地区城市化仅为20%左右,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由于贫困农村城乡非农经济不发达,广大农村人口又大多积淀在农业领域。1999年,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3.7%,而其它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高,那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和负担重,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率高,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另外,贫困地区农业产值水平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非农产业落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扩大收入的机会也很有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还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的状态。收入的低下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根本不会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所以,农民收入低会严重制约其对加入社会保障网的积极性。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无疑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政府财政困难大

由于一系列原因,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财政困难较大。以1998年的统计资料为例,西部11个省区市财政收入共868.58亿元,财政支出则高达1678.21亿元,收支相抵,赤字为809.63亿元,财政赤字为当年财政收入的93%。分省区看,则各个省区市都有赤字。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既能办大事,又能有节余,并且还有潜力可挖,西部则支出不大,赤字不小,暂时也没有多大的潜力可挖。如果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再增加大笔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地方财政可谓是雪上加霜。

很显然,贫困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三农问题突出,地方财力又很有限。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总量上看首先是大笔的、而且是持续的支出,然后才是持续的受益。它的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承载力的困难是问题的核心。解决支出的问题在先,办成好事的收获在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先,形成良性循环在后。这是对在此地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所做的基本估计。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矫正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有力手段,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主要是防止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要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在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进行分配,使整个社会收入趋于公平,这不仅可以保障老、弱、病、残等农民的基本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而且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符合利益对等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

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以上缴各种费税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方式目前还在持续。按照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向政府上交税费的人。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一样,农民应该是享有社会保障的主体。税收公平原则的标准之一就是根据受益的多少,即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多享受服务者多交税,反之则少交税,但无论如何纳税人都应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

(三)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是贯彻以人为本,应对人口老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执行这一国策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农村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除了土地,养儿防老是农民生活保障的第二道防线。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其全部收入投入家庭,主要是子女养育上,当其年老时只能由子女尤其是儿子来赡养。在这种社会存在下,要改变几千年来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我国已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见,只有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逐步淡化传统观念才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农村养老压力将十分沉重,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可能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我们常说要提高全民素质,全民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而农村医疗保障的缺乏严重威胁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不计其数的农民不是因为医疗设施不健全便是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耽误了病情。社会保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也保障公民的发展权,后者主要是指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1.45亿失学儿童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这诸多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启动内需,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市场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当前农民消费水平比较低,据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电冰箱8.49台,彩电27.32台,洗衣机21.87台,摩托车10.89辆。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希望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积攒下足够的钱,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攒基础,这样就抑制了他们对高水平的消费。农民每年增加为数不多的收入很大部分会沉淀到储蓄中去,很多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小于城市居民。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配合,只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和向农村提供合适的产品并不一定就能取得理想的启动农村需求的效果。

四、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以及过去搞的社区型社会保障的夭折,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对我们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立足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国情,即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做法和国际社会保障经验,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按通用的社会保障方式,即按严格的收入比例、严格的时间和地点、严格的投保年龄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管理办法,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建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借鉴我国城市和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和教训,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企业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建立一个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生育等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劳动者和全体农民在面临年老、疾病、生育、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加大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覆盖面越高,社会越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的差别很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很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技术和精力的投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工伤、教育、生育等在内的全面的保障制度。

(二)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少直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在于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保障水平不能要求过高。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步骤分期实施

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贫困地区,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尤其要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逐渐从社区化的保障制度中走出来,建立全国范围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总之,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要给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建设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求国家投入资金。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多,国家财力有限,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是极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如,通过有关政策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因为商业保险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五)加快相关立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在鼓励农民自我保障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保障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展不力,举步维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比如,在许多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以社会保险不是法律规定为由,拒绝为农民工设立保险。因此可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使贫困的农民感觉到社会保障有了法律的保护,可以很容易地落在实处。其次,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就是在同一村庄,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各不一样,单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改变以往“政出多门”的现象。各项保障项目都设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让保障有统一文件,有统一的人员,把事情落在实处,确实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益处。

(六)坚持国家政策指引,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社会保障也有度的问题,社会保障若过于浓厚,农民从社会保障中得到的好处越多,他们就会减少劳动供给,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只等着社会的补助,而自己不去劳动,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所以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农民产生自我保障的意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保障,把集体保障作为辅助方面。务必要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制订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丧失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树文:《社会保障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耿忠平:《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

[3]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加上起止页码。

[4]郑功成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 2000年第10期,加上起止页码。

[5]尚长风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6] 周一平:《中国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议》,《中国劳工通讯》2000年第3期,加上起止页码。

[7]纪尽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加上出版社。

[8]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加上起止页码。

[9]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加上起止页码。

[10]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加上起止页码。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