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的风险

对外贸易的风险

对外贸易的风险

对外贸易的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汇率风险;防范

进出口贸易是典型的涉外经济活动,企业在外贸业务中要收付大量的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故涉及外贸活动的企业受汇率变动的冲击更为显著和直接,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更大。

一、汇率风险的形成机理

(一)汇率波动引发汇兑风险

在外贸业务中,从最初的合同订立到最终的货款交付,一般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若外币升值,进口企业支付既定的外币数额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若外币贬值,则出口企业收进既定数额外币结汇时可得的本国货币更少了。虽然以外币表示的款项数目没有变化,但反映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上,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企业进出口业务所获得的利润。

(二)汇率波动产生利润风险和市场占有率下降风险

当人民币升值时,在汇率完全传递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的外销价格如果与货币升值上升同等幅度,在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那么出口的数量就会锐减,进而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市场份额,收益下降;如果出口商自己承担一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只部分地提高出口品价格,则会直接导致其出口利润下降。他们只有自己承担大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而无法向外国进口商转嫁,因此,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背景加剧了出口厂商的利润风险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三)汇率波动导致折算风险

在我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账面资产上不仅有人民币资产而且有外币资产,但其综合财务报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都要统一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相应改变。目前我国规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远远小于兑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日波幅,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结算的我国企业而言,如果他们使用非美元货币计价结算,则其面对的汇率风险要高于用美元计价结算。

(四)汇率变动将强化企业预期并影响其业务拓展

现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对出口企业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其业务拓展。在企业预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其可能会通过提价来确保正常收益,但当进口国的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或出现对内贬值时,提价的结果将使得企业损失大部分客户,进而导致经营困难。

(五)汇率变动可能导致企业价值变动

人民币汇率改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变动。比如,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如果基于公司价值的层面,在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走势下,以未来美元现金流的现值衡量的企业价值,将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从而

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及投资价值。

二、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衡量

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就走上了逐步升值的道路,且升值幅度呈递增态势,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因此逐渐积累和放大。

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程度可由方差计算的波动率和币值变动幅度来综合反映。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汇改初期的微幅波动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逐渐上升趋势。2005年汇改至年底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间波动率仅为0.0001,人民币汇率仅升值0.5%;2006年的波动率迅速上升至0.005,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3.4%;而2007年的波动率进一步扩大至0.017,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6.9%。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如果企业没有做任何汇率风险的防范措施,仅人民币升值一项就使其利润率减少6.9%以上。而从2007年末到2008年2月底,人民币两个月升值幅度就达到2.1%。对于那些习惯了在国际市场上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的国内企业而言,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

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相比,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走势。在2005年初至2007年末这段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07,而对欧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15,可见国内企业对欧洲贸易的汇率风险程度更高。另外,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方向并不固定,汇率风险更难确认。在2005年11月16日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由10.98升值到9.43,但此后人民币对欧元朝着贬值方向演变,至2007年末,已贬值到1欧元兑换10.65元人民币,贬值幅度高达13%。这就意味着,那些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内进口企业,汇率变动已经使进口成本上升了13%。表1反映了这几种汇率的统计性质。

表1数据表明,人民币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汇率波动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基于标准差和方差的分析都表明人民币与港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小,与英镑汇率波动幅度最大,与欧元汇率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与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幅度基本相当。由于这几种货币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使用的币种,波动幅度的增加显然是我国贸易商必须面对的交易风险。

上面的计算仅仅揭示了已经发生的风险程度,而将来要面临的汇率风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将会持续扩大,升值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一方面,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将继续增加。尽管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但受到社会保障、教育以及体制方面的约束,国内需求提升乏力,加大出口是消化国内产能的主要方式,贸易顺差的扩大必然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施加升值压力。欧美等国为保护本国利益或转嫁国内危机,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我国放宽汇率波幅,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人民币汇率很难维持小幅微升的走势。此外,国内的紧缩货币调控以及由此引发的升值预期,也会促使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因此,未来的汇率风险程度还将有所上升,成为企业外贸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风险。

三、汇率风险的后果评估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未对我国外贸总体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2005年至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52.9%,进出口贸易盈余更是增长了157.4%,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汇率波动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升值,但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仍然较为明显。而且很多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在增加出口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料进口成本,两相折中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积极采取合理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但是总体的波澜不惊并不能掩盖局部的负面冲击。由于特定行业的贸易模式区别较大,汇率波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的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但对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的行业冲击较大。其中,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低附加值、低利润出口行业将受到影响。纺织企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减弱。然而,对于那些技术和资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而言,如电子、机械、冶金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且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在合同中增加合适的价格条款规避风险,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冲击相对缓和。

此外,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也比较快,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已有相当大规模,2007年末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189多亿美元。表面上看,进入我国的外资既能获得投资收益,又能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真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从我国近两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上早已体现出来,从2004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为28%,而从2005年到2006年,这数值已经下降到15%,从2006年到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14%。这说明,人民币不断升值并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一旦投资者将其外币资产换成人民币资产,等若干年后再兑换回去时,可能面临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以及仍然存在的升值预期显然会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外,已经获取相当投资收益的外资也会在各种借口和渠道下流出我国。它们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投资收益,分享了我国经济调整增长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经过这两年的人民币升值,它们也获得了升值带来的好处,正所谓一举两得。因此,不断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很可能促使它们尽快汇出以实现收益。

四、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几种主要的外贸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风险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一)合理选择结算货币

在对外支付中,应多使用软货币,而在收汇时则应多使用硬货币;在对外融资中,应争取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从目前的国际货币走势来看,美元将会延续弱势,而欧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人民币也将持续升值趋势。因此,要力争在对外贸易中以美元作为支付和融资的货币,而用欧元作为收入结算的货币,尤其是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外币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

(二)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这些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企业的外贸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企业对此还相当陌生。外贸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外汇避险工具。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培养外汇专业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采取适当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润。

(三)择机确定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适当分散交易风险

我国出口企业在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与进口商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我国进口企业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外贸企业还可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时间来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根据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选择提前或推迟结算,如果预测结算货币相对于本币贬值,我国进口企业可推迟进口或要求延期付款,而出口企业可及早签订出口合同收取货款,反之,进口企业可提前进口或支付货款,出口企业可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

参考文献:

1、赵明昕.出口贸易中的国家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6(6).

2、侍伟.出口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组合型方案[J].中国外汇,2006(5).

3、牛晋玲.进出口贸易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对外贸易的风险范文第2篇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摘 要: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善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理环保问题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而生态环境则是贸易自由化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迅速发展,但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协调自然环境保护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风险;对策研究

一.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从世界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外贸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具体从下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的特点。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

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二.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

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的影响。

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在于:一方面,通过贸易提高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及采用环境技术提供经济基础特别是外汇基础。 而收入的提高,通常也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另一方面,要增加自己的出口额就必须满足发达国家近乎苛刻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这就使得中国国内有关部门自觉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从而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而这无疑会促进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口贸易发展对中国环境最大的益处则在于其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特别是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从而大大提高国内的环保产业水平,有益于环境的保护。

然而,贸易量的增加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优势产品的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

中国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初级制成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扩大势必会加重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以水污染为例,在中国,制革和印染行业是最具优势的出口商品所属行业,伴随着其生产和出口的不断扩大,给原本比较脆弱的水环境系统带来更大的冲击,使中国面临水资源进一步恶化和枯竭的风险。

进口废物带来许多环境风险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造成对进口废旧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原料性废物进口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原料性废物输入中国,可以避免在本国进行在生产时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例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铝制品原料性废物输入中国,在中国对废铝进行再生产制成铝锭,然后又将铝锭出口。这个过程的经济收益有多少尚不确定,但其环境效应无疑是负的,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转嫁污染。

能源消费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可以看出,煤炭、焦炭、钢铁、电解铝、石油、冶炼等行业的初级制成品是中国的优势出口产品,而这些行业又普遍都是重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从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因此,上述优势商品出口的增加,必将加大能源需求,进而增加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可能使大气污染的排放总量增加、污染加剧。并且,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已经逐步淘汰了上述初级制成品的生产,转而通过贸易进口来解决,而中国就是其主要进口国之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

4. 污染产业的转移

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污染密集型工业转移到中国境内,其中包括在输出国属于非法的技术和生产流程,这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有学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污染密集型工业将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污染,进而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但是,污染密集型工业将对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有些损害,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永远也无法恢复的。

三.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自然环境政策的协调研究

由于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目标指向不同,导致了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冲突,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适合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出口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核算系统,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价格,逐步做到资源环境的商品化和价格的合理化,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和环境的修复费用都列入核算体系,坚决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局面,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有三种途径。 第一,通过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协调,统一某些商品的出口价格,这主要适用于有多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同类商品的情形。第二,如果一国对某些商品的出口居于垄断地位,那么可以由该国国内出口企业协商统一某些商品的出口价格。第三,向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商品、污染残留型商品加征出口税,从而迫使出口企业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这一举措可以减少出口,从而减少发展中国家遭受“生态剥削”的程度。

推动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技术创新是将环境技术与创新理论加以整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产品创新、环境工艺创新、环境意识创新和环境管理创新的总称,是从节约资源、研发新环境产品和环境工艺技术到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经营系统再到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体系,确保环境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得到应有的保护。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外部经济性,其成果很容易造成“搭便车”的后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目标应当是在一段时期内,环境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补偿其创新成本并享有创新利润,与此同时消费者和社会也能获得最大收益。

其次,应当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撑。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环境技术创新是各种生产要素和条件的组合,需要有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加以支持,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环境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研发、生产、受益以及风险承担的主体。

再次,政府应当创建激励机制,并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鼓励企业实施创新政策来作为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

防止国外污染产业转移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把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利用了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环境标准,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所产生的污染无需治理,或者治理的水平不会像发达国家要求的那么高。要防止国外污染产业转移,可以尝试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适度提高环境标准。虽然提高环境标准在短期内会减少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看,这会大大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吸引更多优良投资。

另一方面,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评价体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是一个比无法可依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企业的执法比较宽松,甚至出现了各地为了争抢外资项目而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现象,这也造成了对环境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中国必须加强执法,绝不能以引进外资为由纵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无序扩张。

提高环境管理效力

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管理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环境管制政策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中国的环境管理效力,具体而言,有如下措施建议:第一,应当完善环境法规制度,将对污染环境相关责任人的惩处由以往单纯的行政处罚向民事、刑法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第二,强化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同时要避免环境管理中的特殊化和复杂化。 第三,要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机制,使产品的价格既能反映经济成本,也能反映环境成本。 第四,逐步提高环境标准,引导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和排污强度。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

要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必须首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首先,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应当进一步下降,减少或者限制破坏自然资源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以及可实现资源替代的产品出口。其次,开发绿色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导向性产品,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绿色设计,采用绿色包装。再次,进口方面,应加强对进口产品及其外资的管理,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产品或项目,应依照我国的环境标准及国际贸易协定的规定加以限制和管理。

四. 小结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贸易和环境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单纯的为了贸易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而限制自由贸易,要力争实现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俞海山,《广义国际贸易环境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玉婧,《环境成本内在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曲如晓,《贸易与环境: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对外贸易的风险范文第3篇

1.1 对外贸易风险的概念 对外交易风险具体到中小企业中,就是指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与贸易相关的、最终导致对外贸易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出现不一致的、没有预料到的变化的风险。

1.2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种类 对外贸易是涉及到多个国家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以及交易习惯的商品交易活动,因此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风险也是比较繁多,根据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过程分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外汇风险。在对外贸易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外汇进行交易,但是由于外汇汇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企业在交易的时候及时了解交易方之间的汇率变化,避免出现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风险等。②信用风险。随着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外贸企业的拖欠款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是信用风险。对外贸易需要买卖双方经过多环节的接触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就会可能发生经营变化,而对此这些变化企业可能会采取隐瞒的方式,导致货款的拖延、拒收货品等。③企业财务风险。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为了能够在对外交易中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它们就会以赊销的方式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而在赊销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过大的财务风险会导致企业的坏账率上升,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④国际环境风险。国际环境风险主要针对的对外贸易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说的,对外贸易国家如果出现任何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都会对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些风险存在着一定的不可以预测性。

当然中小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的集中风险之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企业管理风险、企业运输风险、企业融资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风险、国际金融货币风险等等,只是这些风险在具体的中小对外贸易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在制定中小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时要根据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的风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措施。

2 中小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以及信息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的限制,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处于劣势一方,它们面对的贸易风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发生因为中小企业没有防范对外贸易风险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案例非常多。因此中小企业制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很重要。

2.1 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结合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中小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对外风险防范机构,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或者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风险防范机构的话,其可以采取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通过委托实现企业风险的转移,规避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其次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中小企业要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掌握交易对象的经济信息情况,及时发现交易对象的经济问题,避免交易风险的出现。

2.2 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保证企业员工在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最后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3 政府部门要大力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政府要确保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是妥善防范外贸风险的源泉和基础。首先,确保已出台的鼓励措施顺利实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进行适时调整;其次,通过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做好融资和担保安排、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或者构建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等手段确保外贸企业出口稳定增长;第三,确保欧美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定,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能保持增长。

对外贸易的风险范文第4篇

国际环境风险主要针对的对外贸易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说的,对外贸易国家如果出现任何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都会对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些风险存在着一定的不可以预测性。当然中小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的集中风险之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企业管理风险、企业运输风险、企业融资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风险、国际金融货币风险等等,只是这些风险在具体的中小对外贸易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在制定中小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时要根据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的风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措施。

2中小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以及信息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的限制,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处于劣势一方,它们面对的贸易风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发生因为中小企业没有防范对外贸易风险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案例非常多。因此中小企业制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很重要。

2.1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结合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中小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对外风险防范机构,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或者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风险防范机构的话,其可以采取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通过委托实现企业风险的转移,规避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其次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中小企业要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掌握交易对象的经济信息情况,及时发现交易对象的经济问题,避免交易风险的出现。

2.2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保证企业员工在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最后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3政府部门要大力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政府要确保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是妥善防范外贸风险的源泉和基础。首先,确保已出台的鼓励措施顺利实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进行适时调整;其次,通过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做好融资和担保安排、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或者构建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等手段确保外贸企业出口稳定增长;第三,确保欧美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定,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能保持增长。

3结束语

对外贸易的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风险客观存在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中进行的,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一定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国家间进行的,因此必然涉及两个不同货币国家对商贸往来的统一结算问题,但是由于不同货币间的兑换和结算是存在着汇率变动的风险的,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间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由于两个国家在关税设置和技术水平不对等等方面存在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风险客观存在;还有就是,由于世界上各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际贸易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法律和风俗不同等人文因素造成的贸易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法律和人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者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对对方企业的不了解也很有可能造成国际贸易活动的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经营风险客观存在。

(二)国际贸易风险复杂多变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复杂多变的。因为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具体的说国际贸易风险成因的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际贸易活动推动者和参与者(也就是外贸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中遇到问题,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所属国的外交政策从不离与国际贸易进行的角度进行调整,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三,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国际货币兑换率的波动给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一方造成巨大的汇率损失,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四,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相关技术和关税政策的不熟悉,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和风俗人情不够了解,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等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风险。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就是指对发生在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针对国际贸易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根据处理的贸易风险方式的不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总共可分为等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转移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救济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综合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等五种类型。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的建设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回避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采取的一系列规避风险发生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方法。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商业信息查询绿色通道的方法,拓展企业与国际间其他有可能发生业务关系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联络渠道,增加企业对各国政治、法律、人文风俗等信息的了解,降低和杜绝因为企业对外部信息的了解不够充分而遭遇国际贸易风险的机会。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查和信息核实制度。任何一个通过信息获取渠道得到的消息,都应当在经过严格的核实之后才能被采纳为企业做出经营决策的依据。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扩大商贸接触的同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而不会对成功的渴望而陷入国际贸易的漩涡之中。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这系统应当包括对企业现有经营行为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也包括对企业单笔外贸业务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给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提供第一手帮助,帮助企业规避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

(二)转移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转移性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转让出去、让其他主体来承担或帮助自己分担这些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的技术方法。风险转移的主要对象是专业保险公司。当然,此举需要企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适当的转移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引入保险公司,对于加强企业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掌控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选择以下方式实现风险转移:第一,为国际贸易标的物投保运输保险,实现货物在国际间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第二,为国际贸易行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可能存在的买方风险转移;第三,适当投保国际专业保险公司的专业险种,借助国际大型专业保险公司的帮助,转移可能存在的由于企业对贸易对象的不了解而可能造成的贸易风险的转移;第四,合理使用银行保函和担保信用证,转移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资金风险,保全企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