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常见;猪病;防治措施

大多数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都会对畜禽疾病作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但因养殖条件有限和技术过于薄弱等因素,养殖户对畜禽的各个疾病往往难以做到完全根除,并且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预防意识,对疾病的控制力度较低,防治方式过于简单,这使得猪病在春季时期常常同时爆发,使得养殖户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挽救,这对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必然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养殖户需清晰意识到春季猪病防治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对各个较为常见的猪病做好针对性预防,日常严格按照饲养要求完成各个饲养环节,使病猪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一、春季常见的猪病的防治措施

1.仔猪副伤寒防治。从近几年畜禽养殖较常面临的各个问题来看,仔猪副伤寒是春季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该疾病高发于刚出生3-4月的仔猪当中,对于小于2个月的猪群普遍较少出现。该猪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便秘,在后期时逐渐出现下痢,远端皮肤处如耳朵、腹部、嘴周、尾端等部位皮肤相较于其它部位更红,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青紫色,此时仔猪体温会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部分仔猪为慢性便秘,因此会出现下痢和便秘症状的交叉呈现,排泄物颜色多为淡黄,皮肤表层会出现湿疹。对此,对仔猪副伤寒的预防,需在仔猪断奶后,立即对各个仔猪进行副伤寒弱毒冻干苗接种,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是降低病猪发生率的重要举措。而对已经出现仔猪副伤寒的养殖区,需对日龄在10-30天的仔猪进行首次副伤寒接种免疫,对其间隔8天后再进行免疫。免疫药物可选择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但需谨记,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无法治疗该疾病,因此在选择免疫药物时需对猪群的患病类型做到明确了解,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功效也做到熟知。

2.猪瘟的防治。猪瘟是一种由病毒所引起的猪病,该疾病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传播速度也极快,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品种类型的猪群。其中,日龄小于1个月的仔猪其感染率普遍较低,而>1个月的猪群普遍发病率较高。当猪群受到传染时,猪瘟将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最先感染的猪群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死亡风险极高。猪瘟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不受控制抽搐、痉挛等,猪瘟的高发时期为春季前期及春季末尾期,此时的防控重点在于对猪瘟高发地区和常发地区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在母猪配种前及配种后均进行免疫。对日龄

3.猪流感的防治。猪流感属于一项呼吸道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正黏病毒科病毒所引起,猪群在病发时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从以往猪病的感染过程来看,大多数猪流感的传染源都来自于已带病毒的猪群,猪群的感染方式主要为呼吸道,且传染群体不分品种,高发时期在冬季与春季时期。猪流感爆发形式十分突然,可在爆发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整个猪圈,传染率极高,在病发早期普遍会存3~7天的潜伏阶段,若在猪群病发时期未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猪群则会逐渐出现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导致猪流感病症进一步恶化严重,提升了死亡几率。该疾病目前还未有专门治疗的疫苗,但采用一定药物进行预防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如佐剂灭活苗,可在冬季和春季时期前对猪群进行2次接种,即可达到较长的免疫时间。在预防工作上,饲养员还需对猪舍做好日常清洁及消毒,在冬季时期,饲养员要对猪舍环境做好保温,降低猪群流感的发生率,周围温度保持稳定,避免忽冷忽热。在春季时期,饲养员需加强室内通风,同时还要做好防潮工作,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需重视的是,在春季时期饲养员需禁止引进新猪加入猪群,若需引进则需将其进行隔离饲养7天后确认属于无病猪再将其放入猪群中,在猪流感高发时期每日可将阿毒放入猪饲料中进行混合。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存在猪流感的病猪,饲养员需立即将青绿饲料进行喂养,对对可能存在猪流感的病猪进行立即隔离,并将排泄物进行清理,采用烧碱液做好消毒。在疾病得到缓解后,饲养员可对每头猪进行肌肉注射4ml的安乃近,也可增加抗菌类药物,避免后期出现其它并发症。对病情严重的猪群,饲养员可对其进行肌注青霉素、病毒灵等药物,1天2次,还可对病猪肌注病寄灵药物,1天1次。

4.猪肺疫的防治。猪肺疫疾病的首要防治关键在于提升猪群对病毒的抵御能力。首先,饲养员需从猪舍环境进行改善,环境潮湿及通风差均会诱发细菌的滋生,同时也会加快病毒的传播,因此,饲养员需对猪舍做好消毒工作,对猪群定期进行接种防御,并着重在春季和秋季对猪群进行二联苗注射,对已经断奶的仔猪进行在猪肺疫弱毒苗接种。若猪群已爆发了猪肺疫,饲养员需立即将猪舍进行隔离,对其展开消毒工作,并对未感染的猪进行血清预防,将其与病猪进行立即隔离,对其采用100-240万/头剂量的青霉素进行肌注,再对其采用10%的磺胺嘧啶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为没头20ml,连续注射3天。还可对患者进行庆大霉素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mg/kg。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众所周知,春季时期是各个流感及病毒的高发时期,在此阶段中,饲养员需根据以往饲养经验对猪群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春季猪群易感染疾病如副伤寒、猪瘟、猪肺疫以及猪流感等高传染疾病做好防控,每日对猪群的饲养情况做到密切关注,对猪群的各个生存状态进行观察,定期做好猪舍清洁与消毒,对疑似的病猪做到及时隔离饲养与治疗,确保其余健康猪群的病毒感染率降低,这是春季防治猪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雪珍.对猪春季常见病综合防控措施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6(13):106.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范文第2篇

活动主题

关爱老年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健康教育讲座

活动时间

2019.02.14

活动地点

村党员活动室

参加人员

部分村民

活动内容

我村特邀藏南镇卫生院专家大夫为村庄老年人讲授身心健康知识。身体健康方面,主讲人从注重饮食调理,保证睡眠质量和适度运动上给予专业指导。精神健康方面主要强调了身心愉悦乐观的重要性,主讲人抓住老人的心理特征,通过两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强调了心态决定心情好坏,并告诉老人要以健康为中心,做到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忘”与三“乐”:忘年龄、忘疾病、忘恩怨,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以及四大“要”点:要跳、要笑、要聊、要俏。主讲人生动的讲课,让在场老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主讲人还建议老人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流。通过讲座,让大家了解到,老年人除追求健康的体魄,保持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

“春季如何预防疾病”—科普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

2019.03.09

活动地点

村计划生育活动室

参加人员

部分村民

活动内容

为了增强村民的养生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引导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村组织村民开展“春季健康养生”为主题的科普健康知识讲座,本次讲座邀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为大家讲解。

主讲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春季如何预防各类常患疾病进行了讲解,强调春季肝气旺,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盲目吃药、滥用保健品等。结合实际,列举大量事例总结人们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常见病,建议老年人春季应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舒展身心、汲取自然的活力,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

妇女健康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

村计划生育活动室

活动地点

2019.05.10

参加人员

全体妇女

活动内容

为更好地关爱妇女健康,提高广大妇女朋友保健意识及妇科、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意识,一场专门为妇女朋友定制的健康知识讲座走进我村,为广大妇女朋友们送上了一道实用的健康大餐。

镇计生办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了妇女保健知识,她用幽默通俗的讲课方式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分型、症状,以及一般治疗方案等方面给大家进行了简单介绍,使大家对颈椎病腰椎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调养,现场教大家做了一套颈椎保健操,给大家提供咨询和建议,这种寓教于乐的讲授方式深受大家欢迎。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

女性健康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

2019.6.12

活动地点

村人口学校

参加人员

部分妇女

活动内容

针对当前社会职业女性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镇计生办工作人员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为主题,为大家讲解生活中如何缓解压力以及控制情绪的一些小方法。她还讲了常见的女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诊断相关常识,就发病率高的几种常见妇科疾病建议女性朋友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注意预防和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

“如何预防疾病”科普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

2019.07.04

活动地点

村会议室

参加人员

部分村民

活动内容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今年要召开会议部署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组织公共卫生科落实好此项工作。针对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先后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充分认识禽流感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式,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加强人间禽流感防治工作,加强疫情监控,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期间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力度。

二、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抗病能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卫生防治宣传日,广泛宣传有关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加强全民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非典、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醒公众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保持个人卫生,多参加体育锻炼,食用禽类肉蛋时完全熟透,到正规镇场购买检疫过的家禽,防止疾病发生,如发现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

对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控制工作提出要求。实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努力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消除预防接种工作中的隐患;加强对没有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的其他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可能发生疫情暴发流行的,根据人群免疫水平,认真组织做好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加强疾病监测工作,严密关注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

四、加强疫情监测,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范文第4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班主任要利用晨检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必须尽快明确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县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鲜活冻禽及产品;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春季预防疾病知识范文第5篇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