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34-02[作者简介]廖沁华,女,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教师。

诗歌融合了中华文化之精髓,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少学生认为诗歌学习枯燥乏味,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隽永与优美?

一、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理解诗歌的首要切入点,写作环境、时间、地点、动机等都是写作背景,它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感受诗歌的捷径。特别是战争时期的诗歌,在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类诗歌作品的感情,这就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事件。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艺术,可通过展示图片或名人对诗歌及作者的评价等方式导入课堂,然后再接着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李清照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这位婉约派代表词人的特点,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基本概况:公元1127年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境况极为凄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声声慢》。通过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学生换位思考,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这首词的凄凉和悲伤。

二、理解诗歌的意象

意象用法常常出现在诗歌中,作者常常借用这种手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要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象。教师可以借助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学生了解意象的具体作用和意义,接着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到意象用法并进行初步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修正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用法,还锻炼了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了语感,加固了语文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的教学为例,笔者先为学生引入了“意象”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有意象用法的事物。很快,学生便找出了“雨巷”“油纸伞”“我”“雨”“篱墙”“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接着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尝试体会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这首现代诗中‘丁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它象征着什么?带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随后,引导学生发掘丁香的特点――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一抹愁怨和凄美。紧跟着,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及时抛出问题:“文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什么意思?和丁香有什么联系?其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很快就结合前面“丁香”的问题,找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意象所指――诗人刻画的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除此之外,笔者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面上理解,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丁香一样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大革命失败,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可以代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部分有追求的年轻知识分子,表达了他们在政治高压下因为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和迷茫的心境。经过对于每一个意象的分析,学生更加体会到了《雨巷》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哀愁和彷徨。通过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对意象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找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基调的整体把控能力。

三、结合音乐教学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教学手段之一,对于诗歌的学习,除了“阅”还要“读”,一些饱含深情的诗歌仅仅通过分析理解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其韵味的,这时诵读就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在诵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诵读教学会更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在收尾时,笔者播放班得瑞的《童年》,让学生在配乐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并且让学生在配乐中感受这首诗的抑扬顿挫,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首诗有感情地诵读出来,鼓励学生比较自己和其他学生及教师的朗读,找出异同,归纳总结,从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输出”的同时提高了“输入”的质量,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笔者通过介绍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象以及结合音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轻松细致地理解了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技巧的诗歌,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参考文献: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品鉴 诗经·蒹葭 美学特质 策略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词辽远深邃星空中出现最早、光芒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其中,《诗经?蒹葭》则是《诗经》这颗闪耀着异彩的明星中一个极为亮丽的组成部分。然而,千百年来,《蒹葭》虽然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口传心授、家喻户晓的名篇,虽然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是学生每次大大小学业测试时经常相遇的“老朋友”,但是,在常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为缺乏坚实的、丰厚的古典诗词文化底蕴、高超的古典诗词鉴赏技巧等诸多原因,导致在《蒹葭》的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探索艺术鉴赏《蒹葭》之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美读,拉开艺术鉴赏之帷幕

1.美读式艺术鉴赏的作用

美读是基于常态阅读又高于常态阅读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美读是灵动鲜活地艺术鉴赏《蒹葭》等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的生命之音。因为美读具有悟意、悟境、悟情、悟法、立体地活现诗中景物、活化诗中事件、活脱诗中人物形象、活现诗中人物情感等审美功能。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徜徉于《蒹葭》的美读中、浸润于《蒹葭》的美读中、含英咀华于《蒹葭》的美读中,从而构建艺术鉴赏《蒹葭》文本的和谐、美丽、精彩之阅读教学课堂。

2.创设情境,引发美读

在引导学生艺术性美读《蒹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与《蒹葭》文本蕴含着的内容、风格、形式、情感、形象、意境等相匹配的艺术导入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美读《蒹葭》、艺术品鉴《蒹葭》的浓厚兴趣。因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言)还因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言)创设情境艺术导入《蒹葭》的元素与方法很多,与《蒹葭》内容或者意境相一致的图片、音乐、舞蹈、书法、名家配乐朗诵、音画视频、故事等均可成为艺术导入的素材。比如,教学《蒹葭》时,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课前从网络精选下载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在《新雅乐世界巡回演出会》中演唱的《蒹葭》视频供学生视听与欣赏。学生在美美地享受完哈辉运用“跨界古典”演唱风格演绎的《蒹葭》视听盛宴后,对《蒹葭》的阅读、美读兴趣顿时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课堂里顿时回荡起了学生抑扬顿挫诵读《蒹葭》的朗朗书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 品鉴式艺术鉴赏:整体鉴赏与局部鉴赏相结合

当学生能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美读《蒹葭》文本后,还需引导学生采用质疑释疑的方式品鉴《蒹葭》文本。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言)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鉴赏顺序,因为这样的鉴赏顺序更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1.整体鉴赏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味《蒹葭》的主要内容、主题、意境、风格、情感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整体鉴赏活动:

1.1请找出自己没有学过的字、词,并加以注音或释义。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1.3请利用手中的资料或者网络查阅众多学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不同观点与论述,然后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与对文本的理解,说说自己倾向于诸多观点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当然,更期待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4你认为诗歌中的“伊人”是男性还是女性?理由何在?

2.局部鉴赏

局部鉴赏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蒹葭》文本中最能表现绵远意境和作者情感色彩的诗眼体味其美妙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基调及主题。教学这一环节的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局部进行鉴赏:

2.1请说说诗歌中的动词分别表达了作品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与情感?

2.2请说说诗歌中的形容词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和作品主人公在朝朝追慕心上人途中遇到的怎样的艰难险阻?

2.3请说说诗歌中的叠词分别属于什么词性?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

三、探究性艺术鉴赏:探究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鉴赏法品鉴《蒹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等美学特质。

1.探究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对比、衬托、夸张、反复、对偶、顶针、比拟、引用等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蒹葭》明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将诗意不断推进。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反复渲染了深秋凄美的意境、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并含蓄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热烈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时的执着精神与惆怅心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上述修辞现象,并引导学生加以细读深品。

2.探究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是古典诗词等一切文学作品共有的四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等。《蒹葭》就是通过描写秋天清晨凄美、冷寂、萧索的自然景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来渲染悲凉、忧伤的情感基调和表示时间的推移与持久的,当然,同时还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追求心仪的“伊人”途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艰难险阻来烘托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执著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惆怅心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细读深品诗歌的基础上感知、体味上述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诚然,引导学生艺术品鉴《蒹葭》美学特质之策略远不止本文所论及的上述三个方面,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倪应兵,走进芦苇边的千年绝响——《蒹葭》艺术魅力再析,J,语文学刊,2010年2月.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诗歌 课本教学 诗歌鉴赏 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诗歌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选录到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内容更是其中的上佳之作,具备极强的艺术鉴赏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需回归于课本内容,有效应用课本这眼“活水”,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文化内涵和蕴含的情感,有效实现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瑰宝。在高中阶段,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其更好地感悟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的艺术魅力。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诗歌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愈加重视。

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教学为主要方式,注重诗歌内容的说文解字,针对生僻字眼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对于诗人作者的情怀演绎也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显得不够深入。在诗歌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不强,同时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程度不够,这直接导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和内容单调的问题,较难触动学生心理层面的情怀感悟。在当前新形势下,需针对诗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优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用好课本这眼“活水”,引导学生立足于课本用心感悟诗歌之美,语言之美、韵律之美以及情怀之美,通过诗歌内容和情感感悟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人文情怀。

二、应用课本这眼“活水”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韵律感

诗歌是我国文学形式的重要类别,而收录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内容更是上佳之作,具备极为宝贵的艺术鉴赏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需立足于课本内容,回归教材,把握诗歌的文化内涵。高中语文课程中所选取的诗歌内容极其丰富,同时不同的诗人也拥有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但需要注意的是,诗歌的韵律之美是共通的。对于诗歌教学来说,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朗读形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在此以苏轼的《蝶恋花》为例:“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以“ao”为韵脚,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坚持诗歌朗读,通过对诗歌断句节奏的正确把握,更好地感悟诗歌的遣词造句和音律韵味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二)构建有效鉴赏情境,感悟诗歌情怀之美

诗歌的创造离不开文人作者自身的个人体验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需立足于课本内容,延伸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为学生构建有效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人文情怀。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千古经典之作为例,在对该诗歌进行鉴赏学习时,教师应有效导入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形势以及自身的个人遭遇,为学生构建易于理解的文化背景情境。在当时李白遭受了政治生涯的挫折,以梦为马,以笔作诗,在为读者描写了雄伟意境的同时也畅快淋漓地抒发了内心沉郁之情,潇洒出尘。教师需通过有效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畅快心境,更好地感悟诗人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另外,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也可适当应用多媒体等信息资源,优化诗歌教学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构建更加直观生动的诗歌学习情境。以诗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兰亭集序》书法真迹的视频介绍,配以适宜的舒缓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品鉴情境,想象当时在暮春之初兰亭集会的畅谈盛况,同时感悟诗人携友一起的和畅心情。用好课本这眼“活水”,首先需要基于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学习和阅读,通过包括多媒体资源在内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审美价值,从中获得美好的阅读体验。

三.结束语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含、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从陶渊明的《饮酒》到杜甫的《登楼》,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的古代歌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也蕴含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只有让高中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价值,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召,让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诗歌文化能够发扬和继承下去。所以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要更加注意其中蕴含的分析性和理解性,逐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它可以说是文学教育工作的最高形式。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因此,鉴赏教育的实施成为了高中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诗歌艺术的必然需求。

(二)提高审美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诗歌的本身而言,它集合了语言、美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艺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培养道德情操。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不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的坚忍不拔,从“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愁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别离姿态,不同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道德态度和人生思想。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诗词中的美好意境、高尚情感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在应试教育的发展理念之下,很多教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功利的教学理念、偏误的教学实践、滞后的教学研究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强化以下几个环节:

(一)联系诗歌背景,开展多维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所要进行鉴赏的课程进行深度的分析,将作品中的背景、情境、故事、情感结合起来,深入分析诗歌中作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也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诗歌的背景材料,并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导入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创作艺术的文化内涵。其次,每一个阶段的诗词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可以以朝代为分界线,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个不同的阶段,让学生进行赏析。例如,唐代国力兴旺,在诗歌中凝聚了气势磅礴的文学魅力,并且在大多数作品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白的《将进酒》等等。再次,教师可以按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划分,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诗的分类,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建立起对古诗词的良好认知,实现对诗词的整体把握。

(二)彰显名篇名句魅力,强化自我鉴赏能力。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无穷的意境和深沉博大的情感,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往往仅凭一个字,就能获得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古诗词中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利用名篇名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强化自我鉴赏能力。如刘禹锡的《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中,“排”、“引”两个字的运用十分巧妙。正是因为这种高度凝练性,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的品读,尤其注意对重点字的体会和感悟,只有细细地品味和领悟,才能够充分感悟和理解那种动人的语言魅力。

诗歌艺术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淫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高潮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