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市场外汇

国际市场外汇

国际市场外汇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讨论

国际货币是指不仅在国内发挥职能作用,而且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职能作用的货币。

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我国带来很多无法拒绝的有利影响,所以我们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努力。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升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等各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甚至能影响他国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降低外汇储备规模,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以国际铸币税收为主的收益。

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国家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货币有一些重要的条件,货币国际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货币国际化需要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信誉良好的货币,,庞大的贸易盈余,广泛的文化政治影响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等等。

过去几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的上升,无疑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大动力。

世界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0.6%,这一占比仅低于欧元区(18.2%)和美国(13.6%)的占比。2015年,中国2015年出口额达2.2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的课题报告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球占比已从2012年年初的1.03%提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2.96%,德意志银行的观察报告表明,2015年的第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在中国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7%。

根据IMF数据,截至到2014年年末,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达到了1.1%。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提高至23.6%。

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地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与多国央行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RMB Swap Line)。这意味着,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当地的市场央行可以动用这些人民币流动性额度,稳定市场。中国央行已经和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的香港、新加坡和英国。

央行之前公布数据指出,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6.5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05万亿元。全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累计发生5.9万亿元、6565亿元、1866亿元、8620亿元。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2015年5月,人民币稳居全球第5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达到2.18%,同时,人民币稳居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

由于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触发,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8月份祭出一套“组合拳”,在降息降准的同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码,招标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此次降息同步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改革并行。

10月,央行再度降息降准,并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也成功上线运行,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中国央行成功在伦敦发行了50亿一年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英两国央行提高规模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英两国在金融上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2月1日凌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将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人民币将成为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人民币在SDR中权重占比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仅次于美元和欧元。是货币篮子中权重占比第3大货币。

当然,人民币的“入篮”并不能代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金融改革已经完成。如果说“入世”(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经济,那么“入篮”将意味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划时代的事件。但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储备货币的路程还有很长。

离岸人民币市场中,中欧国际交易所开业,首批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产品挂牌交易。

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肯定,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在提高。这件事对于整个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拥有重大推动作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更加的需要市场的认可,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人民币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式宣布成立,全球迎来了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在近几年时间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2015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及外汇交易中的比例持续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

二、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一个分散于全球各地用于交易货币及相关有价证券的国际性金融市场 ,当前外汇市场拥有日均交易量巨大且持续上升、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市场交易趋于集中、交易币种向新兴市场的货币倾斜等特征。

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规模对于货币的流通性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

在外汇市场,交易频繁、交易量大的往往是国际货币,广泛、便捷、低成本的外汇交易是国际货币得以畅行天下的一大助力。美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也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为便利、交易最频繁、交易量最大的货币。

人民币想要发展为国际货币,必然需要努力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通过人民币外汇市场使得人民币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储备和贮藏手段职能。人民币外汇市场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者提供了成本最低的汇率风险对冲工具,这有助于保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信用稳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投资者,也可以直接买入人民币外汇期货来加倍获取人民币升值的收益。通过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建设,人民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建设和发展人民币外汇市场可以有效地拓宽金融市场的宽度和广度,因为外汇市场是全球易市场,所以也可以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应对国际风险的经验。

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一直不够健全完善,金融机构应对市场波动的考验的能力较弱。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将会更加迅速的传递给国内金融市场,引起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外汇市场的交易能使我们提前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氛围,以及取长补短,增加国内市场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很好的应对各种冲击,金融机构获得更丰富的应对经验和应对手段,拥有有效减震的作用。

三、我国外汇交易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对策

中国的金融环境较西方国家来讲一直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也仍然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从中国外汇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中国外汇市场正面临着外汇市场交易限制较多、交易主体单调、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介入过多等弊端。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逐步改革和完善。

结售汇制度决定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改革必须维持在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难点在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完整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照搬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的发展模式。

1.扩大外汇市场开放并增加交易主体

扩大外汇市场开放和增加交易主体其实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我国的外汇市场开放程度较低,限制较多,所以交易主体单调,无法形成成熟的外汇交易市场。这对于我国的外汇交易和未来的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十分不利。

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应更改相关的法规条例,逐渐增加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如使境内境外的对于境内外的金融工具的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降低外汇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减少外汇交易手续费用、放宽交易范围、丰富避险保值产品等。

当外汇市场的门槛和限制逐渐降低,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自然会慢慢增加,逐步建成一个成熟发达的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

2.促进外汇银行之间的竞争

外汇银行是指由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指定或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外汇银行应该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国际上,外汇银行应该起到组织和创造外汇市场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外汇银行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为了建立有效的外汇市场制度,我们需要改变这个状况。

有竞争金融企业才能有进化,有竞争市场才能有发展,有竞争市场才能有活力。当然,所有的竞争都必须有序的进行。

我们应给予各外汇银行和进行外汇交易的金融机构同样的待遇,使他们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的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汇金融企业,从总体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3.完善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制度

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抑制通货膨胀。这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但是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应该使用间接地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不该在市场上过于频繁的直接介入,我国的中央银行甚至成为了外汇市场的超级交易商和唯一的做市商,完全控制了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对于我国外汇市场长远发展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较为充足,对国际国内的外汇投机风险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背景,央行应放宽对外汇市场的束缚,使外汇银行和金融企业在市场的调控中成长完善,培育出足够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成为外汇期货交易市场的主体,发挥他们在外汇市场中应有的作用。

中央银行应采取一些间接的手段对外汇市场和汇率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干预。例如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行为,利用信号效应影响汇率变化。我国应借鉴国外有用的经验(例如美国美联储对于信号效应炉火纯青的运用)建立相应地人民币公开交易市场,以配合外汇市场的公开操作,加大外汇汇兑干预的缓冲余地。

参考文献:

[1]闫新宇.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外汇市场发展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12):75-77.

[2]杨德森.论人民币外汇期货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J].西部金融,2015,(11):45-49.

[3]曹向华.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外汇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金融市场,2010,(02):76-78.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第2篇

一、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

率是不同货币单位间的价格,因此,汇率问题也是一个价格问题。

现代价格理论在回答“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时认为,某种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在解决了“价格由什么决定”的前提下,自马歇尔开创新古典经济学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更多地是对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或者说隐藏在市场供求背后的经济规律进行研究,而对于“价格如何决定”即价格形成机制这个具体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简单地用“瓦尔拉斯试探过程”或者说“瓦尔拉斯拍卖过程”来解释均衡价格的形成。事实上,经济实践中有关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已经表明,“价格如何决定”是一个不能抽象和简化的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理论的研究也已证明,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密切相关,市场交易制度决定了已知市场供求下价格的形成及变动方式。

从一般经济学回到汇率经济学。20世纪}o年代以前的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通过建立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影响市场供求的各因素在内的宏观模型,来解释“价格由什么决定”的间题。而由Gar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不仅是一种关于“价格由什么决定”的汇率决定理论,更因为其中引人了外汇市场交易制度这个因素,为“价格如何决定”做出了具体解释。

二、市场交易制度概述

市场交易制度可以定义为市场汇总参与交易有关各方的指令①以形成市场价格的规则总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表明,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结构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影响市场的信息汇总能力和流动性供应机制,并由此影响包括价格发现、流动性、透明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市场质量。

交易制度有多种分类标准。由于流动性是交易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因此,通常根据流动性提供方式的不同,将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交易制度(order-drivensystem)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quote-drivensystem)o

(一)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下,每一位交易者通过指令向市场表达自己的交易意愿。交易者提交指令并等待在拍卖过程中执行指令,交易系统根据一定的指令匹配规则来决定成交价格,因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又被称为拍卖制度。

根据成交连续性(或者说交易发生的时间性)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可以分为定期拍卖和连续拍卖。在定期拍卖制度下,交易者提交的指令被集中起来等待在约定的时点同时成交,其特点是定期在唯一的价格上进行一组多边交易或批量交易,因此,定期交易市场也被称作集合竞价市场。在连续拍卖制度下,只要交易者提交的指令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则它可以立即成交,其特点是连续在不同的价格上进行一系列的双边交易。

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定期拍卖的优点在于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而不在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连续拍卖的优点在于能为交易者提供即时性,而不是使成交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即以牺牲一定程度的价格稳定性为代价来获得交易的即时性。

第二,在定期拍卖中,价格指令只能决定该指令是否能成交,而不能单独决定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受到市场所有指令的影响;在连续拍卖中,该价格指令不仅决定了成交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成交价格。

定期拍卖与连续拍卖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前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不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较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的开盘;而后者更多地被用于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对价格的有效性要求不高的市场,典型的如证券市场开盘后的连续交易。

根据通过提交指令来表达交易意愿方式的不同,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也可分为双向拍卖制度和单向拍卖制。

(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

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中,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用的交易商(也即做市商)不断地向交易者报出某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并在该价位上接受交易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商品存货进行交易。做市商通过连续的买卖来满易者的投资需求,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做市商也可以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做市成本,并实现一定的利润。因此,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也被称为做市商交易制度。

(三)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比较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前者是指令机制,交易者向市场提交指令,在特定的指令匹配规则下,市场根据供求状况决定成交价格;后者是报价机制,交易者在提交指令之前,可以预先从做市商获取报价。

第二,市场流动性提供方式不同。前者是通过各个交易者提交指令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后者是通过做市商的连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

第三,市场供求出清方式不同。在市场供求(或者说买卖指令)不均衡的情况下,前者只能通过价格调整使市场出清;后者除价格调整外,通过做市商的存货管理吸收市场的超额供给也可以使市场出清。

第四,市场透明度不同。基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在两种交易制度中,交易者观察市场指令流并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不同:前者中,各个交易者处于同一个公开的市场指令流平台,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高且平等;后者中,全部市场指令流集中于做市商,其他交易者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低。因此,一般而言,前者的事前和事后交易的透明度较高。

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和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之间并没有绝对和孤立的优劣问题,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取决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因素,市场本身的流动性状况(即市场对买卖指令的匹配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

三、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演变进程表明,在多层次的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日益体现为融合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并互有侧重的混合交易制度

特征外汇市场是一个由直接交易市场(directtradingmarket)与经纪交易市场②(brokeredtradingmarket)构成的混合市场,两个市场也可以分别称为交易商市场(dealermarket)和拍卖市场(auctionmarket)。在直接交易市场上,交易商进行询价交易,并且由于买卖价差、扩展服务范围和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等利益刺激,以及市场本身对维持流动性的客观需求,部分交易商承担了向市场其他交易商双边报价、连续交易的做市功能;在经纪交易市场上,交易商向经纪商(broker)提交买卖指令,经纪商类似于拍卖人(auctioneer),对交易商的指令进行撮合成交。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直接交易市场属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经纪交易市场属于指令驱动交易制度。

20世纪90年代前,经纪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声讯经纪(voicebroker)进行指令撮合。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以EBS和ReuterDealing2000/3000为代表的电子经纪(electronicbroker)。电子经纪在透明度、交易成本、指令撮合效率③(特别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标准化即期外汇产品)等方面相对于声讯经纪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交易的集中,客观上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直接交易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功能在弱化,而其交易成本较高、透明度较差等缺陷则逐渐显现。因此,电子经纪已经从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中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将从外汇市场中消失。外汇市场多层次的交易产品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差异,因而需要多样化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因此,电子经纪更适合于美元、英镑、欧元这些高流动性的货币对、特别是即期外汇市场;而对于缺乏足够流动性的小币种外汇交易或者流动性较低的外汇衍生产品,声讯经纪和直接交易可能比电子经纪更适合;此外,在市场萧条时期,外汇市场也需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

(二)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以报价驱动交易制度为主的市场结构现状表明,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是决定外汇市场选择何种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工MF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的调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结构或者是单一的交易商市场(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57%),或者是交易商市场与拍卖市场的混合结构(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犯%),单一的拍卖市场极少(占被调查国家数量的2%)0

形成这种偏重于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市场结构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低,因此,尽管以即期美元为主的标准化交易产品本应有利于采用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但是由于市场指令流的规模不能充分匹配买卖指令,在不考虑中央银行市场干预的情况下,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比指令驱动交易制度在出清市场供求缺口可更少地使用价格调整,采用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是一个较优选择。

可见,选择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或者报价驱动交易制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市场流动性。在流动性足够高的外汇市场上,指令驱动交易制度是较优选择;而在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汇市场上,则宜选择报价驱动交易制度或者两种交易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制度。

四、对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认识

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平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④自1994年成立至今,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8月以前,银行间外汇市场采用电子竞价交易系统组织交易,会员通过现场或远程交易终端自主报价,交易系统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撮合成交,这是一种典型的电子经纪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指令驱动。第二阶段,2005年8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外汇远期交易中首次采用询价交易,n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于2006年起在即期交易中推出询价交易方式,会员可以在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基础上直接交易,同时也将有做市商向市场会员连续提供买、卖双向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开始表现为指令驱动与报价驱动相混合。

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演变历程中,既可以看到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的部分体现,也可以发现国内现实状况留下的许多痕迹。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第3篇

外汇市场(ForeignExchangeMarket,FEM)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融通至少涉及到两种货币,而不同的货币对不同的国家形成购买力,这就要求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来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使购买行为得以实现,而这种兑换就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的。

(二)提供资金融通

外汇市场向国际间的交易者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外汇的存贷款业务集中了各国的社会闲置资金,从而能够调剂余缺,加快资本周转。

(三)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市场机制

在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下,外汇汇率基本上是平稳的,因而就不会形成外汇保值和投机的需要及可能。而浮动汇率下,外汇市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存在既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规避外汇风险的场所,又为投机者提供了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的机会。

二、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市场不稳定

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交易员必须进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买卖,银行间市场具有集中、有形的特征。这种市场形态常见中央银行居绝对主导地位,采用竞价交易的外汇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集中交易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如交易场所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容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易主体的需要等。与集中交易相对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本外币的集中清算,承担清算风险。随着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走向浮动汇率制以后交易主体及其外汇头寸都将迅速增多,一些实力较弱的交易主体可能因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陷入危机。此外,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人民银行的一个事业单位,由该中心承担清算风险,实际上就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风险,这导致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约束,可能进行大量的高风险交易。其结果,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整个市场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外汇市场风险大

从现行市场运作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运作体制不健全,使企业和银行都丧失了防范市场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的意识的能力,同时外汇市场也没有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防范汇率风险的手段。这使得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诱发汇率系境性风险。二是集中清算方式可能引起的资金清算风险。随着市场容量扩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容量及经济复杂程度的增加,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由于市场自律机构不完善,参与者仍没有完全自行承担资金清算风险。

(三)市场监管不完善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初期,确立了市场运作体系、调控体系与管理体系三权分立的格局,这种分工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致诸多不便。动作系统的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设在上海,并对分中心实行业务领导,监管当局因此无法监测到整体市场的运作,也不能监测到交易中心为其自身利益对分中心及交易系统而采取的不合规行为,监管显得鞭长。而外管局目前的监管手段仅凭事后报告制度,而不能做到事先防范。同样,央行的操作也游离于制度政策目标的管理部门以外,操作部门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分析与把握,缺乏管理部门具体指标要求与判断,操作易带盲目性,而管理部门的意图可能也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外汇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这是增强汇率弹性的重要制度改进。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和个人可以按规定保留外汇或者将外汇卖给银行,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第4篇

关于流动性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研究从 1929 年美国大萧条以来就从未间断过,对于我国资产价格近年来的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学界也是纷纷将研究的着力点指向国内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的波动虽然与流动性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如果不将中国转轨经济中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也纳入对本问题的分析,仅仅用流动性过剩去解释国内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还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得出的结论也不具说服力。外汇管制及其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对我国资产价格存在显著影响。在梳理我国外汇管制政策变动的基础上,分析外汇管制政策变动对我国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外汇管制政策的未来取向及外汇管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波克认为,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防止资金流动、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稳定本币汇率,授权货币当局对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外汇收入和运用的管制; 二是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管制; 三是货币汇兑管制[1]。我国的外汇管制正处于不断放松的进程中。正是由于“弱化的外汇管制使得国际‘热钱’趁机进入国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同时也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资产一般是指预计有助于产生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3]( P415)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即为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往往预示着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生的日本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都伴随着以房地产与股票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与泡沫化。由于保持资产价格的稳定关乎一国金融体系甚至经济体系的稳定,故其一直是各国政府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

我国近几年资产价格波动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改革已历经 30 多年,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储蓄资本大幅增加,积聚了一定的流动性”[4],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有限的投资渠道和资本流出受到较多管制,使得国内已有的这部分资本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逐利,只能在国内资本市场中寻求收益。其次,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其结果是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由此带来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并导致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发生了变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使得中央银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掌控更加困难”[5],我国的通胀压力陡增。再次,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较高,FDI( 外商直接投资) 、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等外国资金不断涌入,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得国外“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同时,我国逐渐放松的外汇管制也为更多的外资流入提供了便利。这些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后,投资品种和渠道有限,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一步推升了房地产价格,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形成了“热钱”流入与资产价格波动的一种“自我加强”的过程。

二、我国外汇管制的历史演变

我国是实行外汇管制较为严格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汇管制经过了由分散到集中,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严格管制到逐步放松的过程。我国的外汇管制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49—1978 年。建国初期,我国外汇资金极度匮乏,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累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1953 年起,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

第二阶段为 1979—1993 年。为加强与规范外汇管理,国务院于 1979 年 3 月正式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做为我国外汇管理的主管机构,并于 1980 年12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以后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诸如《对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的外汇管理细则》、《对个人外汇管理施行细则》、《对外汇、贵金属和外汇票证等进出国境的管理施行细则》、《对侨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汇管理施行细则》等。这一时期外汇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制度; 人民币汇率实行有浮动的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 外汇分配实行计划分配和市场配置两个渠道、外汇市场实行公开调剂市场和外汇调剂中心两种模式; 外汇储备包括上缴中央外汇和企业留成外汇两个部分,有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和中国银行代管两种形式; 外债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口管理的体制。国家计委每年下达借用外债计划指标,外管局负责国际商业贷款的审批和各种外债的统计监测及监督,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农牧渔业部归口管理对应外债。

第三阶段为 1994—1997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4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通过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 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措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 年 12 月 1 日我国正式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第四阶段为 1998—2000 年。1998 年是中国外汇管理部门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受到冲击,首次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不顺收”、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国内明显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外汇黑市一度十分猖獗,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此时,国家基本上不再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外汇,并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出的控制和管理。

第五阶段为 2001 年至今。2001 年我国顺利加入 WTO,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外汇储备平稳增长,外汇管制的压力逐渐减少。外汇管理部门在 2001 年首次提出将外汇管制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由事前管理向事后监管过渡”的基本思路,并出台了一系列放松外汇管制的措施,将监管重点转移到短期资本流动和防范资本外逃上。一系列放松管制措施的出台,表明管理部门开始为资本项目的有序放开做准备。管理思路的变化体现在管制目标的变化上,审慎监管和保护幼稚的金融部门逐渐成为这个时期外汇管制的主要目标。

三、我国外汇管制变化对资产价格变动影响的分析

1994 年以来,我国外汇管制政策逐渐走向宽松。与此同时,根据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 1994—2010 年,以房地产及股票市场为代表的我国资产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从 1994 年初的 600 元/平米上涨至 2010年底的 5377 元/平米,涨幅近 800%。上证综指从1994 年的 770 点上涨至 2010 年末的 2808 点,其间于 2007 年 10 月达到 6124 点的历史高点,最大涨幅近 700%。在我国外汇管制日渐放松的政策背景下,国际资本不断流入,导致我国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其动因除了国内外存款利差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渐进式的外汇管制政策改革形成了人民币缓慢升值的预期,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国内,等待人民币升值见顶前获利了结。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产价格不断上扬,外资可通过投资获利。而我国外汇管制中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必然导致在外资流入的同时不断增加我国的人民币投放,从而产生大量流动性。

外汇管制放松过程中,外资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扩张、资产价格上涨之间相互作用,导致我国资本流入不断加速,并对我国的资产价格产生深远影响。深入分析外汇管制变动导致的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对于我国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有效防范国际资本过度投机而导致我国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与资产泡沫,进而利用流入国内的充裕的国际资本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与改革等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资本主要通过价格发现机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羊群效应和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来影响资产价格。

( 一) 国际资本的价格发现机制

国际资本都善于价格发现、善于挖掘东道国制度性改革背后的盈利空间。2006 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价格重估。以 FDI 投资的最大行业———房地产业为例,“房地产开发资金中,2006—2007 年来源于 FDI 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 76. 8% 和65. 9% ”[6]。外资如此迅速地进入房地产,除了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融资需求外,推动房地产价格高涨,从而牟利是其重要动机。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在引进 QFII 后,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外资都可以畅通无阻地投资 A 股,对原有证券市场的价格评估体系形成冲击,对不同行业的公司证券进行价格重估,大幅推升证券价格。可以说,国际资本流入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沉淀资金,直接推动了我国资产价格的上涨。

( 二) 内资的羊群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所引发的资产价格重估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通过资本市场上的羊群效应行为体现出来。国际资本对于盈利空间的信息挖掘很快就为国内投资者所共知与认同。在投资渠道极为有限、投资品种匮乏,又面临流动性过剩、物价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下,国内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民众纷纷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大量购买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等,从而使楼市和股市出现大量的投机行为。此外,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资金也纷纷投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形成过度投机。这些资金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时期快速获利,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投机行为,即使在价格重估的高峰期,对资产投资的狂热还在推动资产价格的进一步攀升,导致我国资产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

( 三) 外汇占款影响货币供给

外资的大量流入已经深刻影响了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我国现在的货币发行主要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基于强制结售汇制度,央行通过收购外汇,投放等值人民币,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增加了流动性。国际资本流入可以分为实体资本和非实体资本,前者即外国直接投资( FDI) ,后者是指外商非直接投资,即与实际生产没有联系、以货币形态存在、以追逐风险利润为目的、投机性较强的短期资本,该类资本隐蔽性和流动性极强且不稳定。两种形式的资本流入都会增加外汇储备,并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加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并进而通过货币乘数放大货币供给,流入资本市场,成为推动资本市场价格上涨的动力之一。“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长期巨额盈余是中国储备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7],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造成中国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在中国涉外经济政策不对称及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背景下,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造成的外汇储备增加,一方面形成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人民币对内贬值或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7]另外,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的非实体资本,其盈利方式主要是: 通过存入商业银行赚取套汇和套利的双重收益; 以私募等方式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获取超额收益,这也成为中国近年来资产价格飞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不断放松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所诱使的不断流入境内的大量国际资本,是导致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面对目前这种局面,一方面我国要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入给我国在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另一方面要掌控外汇管制放松的节奏,注意保护我国幼稚的金融体系,并抓紧国际资本流入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大量资本的机遇,加快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 一) 密切关注资本流动,做到有防有控

对于不断流入并向资本市场渗透的国际资本,我们必须加强监控,密切关注,做到有防有控。一要防止其过分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 二要防止其资产价值发现功能带来的内资羊群效应诱导更多的国内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避免造成产业空心化。我国在进一步推进 QFII 制度建设、扩大QFII 规模的同时,必须实施严格监管,有针对性地引导国际资本合法、合规、适度地参与我国证券市场,推进证券市场的理性繁荣,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服务。通过合理引导国际资本,一方面能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建设,促进证券市场繁荣,增加普通居民财产性收入,为提升内需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繁荣能够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保障,为我国经济增长服务。( 二) 建立外汇管制相机抉择机制,保障资本供给在总体不断放松外汇管制的趋势下,应当设计适当的相机抉择机制,来协调统筹资本流动,以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足够资本为目的,保持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合理上涨,平衡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匹配与协调发展。同时,我国要吸取日本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教训,防止资本过度投机资产市场及资产价格见顶后的资本突然外流。在推进外汇管制放松,特别是在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也应将保持境内的资本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央行应以保障国内经济的资本供给为前提,设计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促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打破单边升值预期。

( 三) 控制外汇管制放松节奏,推动金融体系发展

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远未成熟,特别是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将十分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尚显稚弱的阶段,盲目快速推进外汇管制放松将是极端危险的。我国应注意对外汇管制放松节奏的把握,使之与国内金融体系成长相协调,并积极利用当前国际资本大幅流入及内资充沛的历史机遇,加速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加快金融创新与改革,完善各项市场功能,引导国际资本为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服务。

国际市场外汇范文第5篇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60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

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1309.6亿美元和1460.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

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著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国际收支数据采集处理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国际收支数据正在发挥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作用。展望未来,国际收支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加入WTO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将国际收支申报体系与银行和交易主体的交易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收支的分析预警功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系统由以结售汇为主向以国际收支和结售汇相结合的模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预警功能作用。二是实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合理水平的分析,努力探索将国际收支信息用来做模型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的新路子,促进汇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实现国际收支与相关统计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项外汇统计相互印证核对,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无误,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四是实现国际收支信息的规范披露。国际上已对信息披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中国应当按照国际标准,逐步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及客观性,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对信息的要求,保证中国宏观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基础。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