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05:58
网络工程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使高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度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也已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生活和成才方面深受网络影响。利用社会网络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注的新课题。
1 社会网络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影响
1.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和手段更加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生涯设计流程对个人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并对个人职业、事业和奋斗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在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因网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使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并带有因材施教的色彩,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纪的大学生就业生涯指导课程应有尽有。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课程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广。学生只要有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
1.2 职业生涯规划受网络关系强度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据数据分析和建议,大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就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少走弯路。在网络信息支持下,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及个人就业环境,并找到最佳的职业发展途径。此外,个人与组织的网络关系强度也会给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惠程度带来影响。高校要想提高自身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占领网络高地,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措施
2.1 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抓手,更新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网络时代,高校首先要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的便利性,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律和特点,重点解决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教师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单薄等问题,处理好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会给大学生学习带来影响的信息,通过新型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打好基础。
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高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思路和目标,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创业教育,借助教学科研、实习实训、集体活动等形式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和创业竞赛,给学生提供创业立项资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与此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体系,正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教育与服务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
2.3 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当前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做好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就业与服务指导工作,创新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专职、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格局。与此同时,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并完善有关设施;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创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组织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大胆尝试,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共建大学生创建就业服务平台,将市场与行业发展现状、职业测评、企业用人信息等内容都到公共网络平台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 结 语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受社会网络的影响。鉴于此,高校要积极分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任务和问题,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和就业服务网,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海娜.网络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网络工程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学堂;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较多挑战,如:大学生拥有的实际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近几年来呈下降的趋势等等。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就业难所造成的各种不利社会现象,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各高校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希望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问题提供可靠有效的专业知识。而网络学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信息管理体系,将网络学堂应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将先进的网络学习理念融入职业指导工作,能够大大提升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初见成效,但是在社会知识环境和整个就业指导氛围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识却不容乐观。
1.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笔者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读500名大二学生为调查样本,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比如,在“你是否有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61%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8% 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未来发展”,只有21% 的人“已经有3~5 年的职业规划”。另外一组数据则显示: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未来职业发展信息,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无法将自身的人格素质同专业所学技能结合到一起。70%的没有掌握职业发展信息,21%的人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而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了解的人仅为9%。在“请问你对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如何看待”,51%的学生认为其可有可无,28%认为其只是一种形式,无法起借鉴作用,仅有21%的同学认为其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意识是非常浅薄的。
2.职业规划脱离自身实际情况
大学生能够树立端正的职业规划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但是有一些大学生在没有确切了解自身特质的条件下,盲目建立不符合实际状况的职业规划。笔者查找了本校从2007-2010年4届仲恺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比赛信息,从学生的职规书和表现来看,大部分参加初赛的大学生在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方面相对缺乏,对所规划的的行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详细信息缺乏了解,职业规划书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在具体的行动方案脱离实际情况,规划没有备选方案或备选方案不合理。
3.高校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负有重要引导职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在高校的引导下健康进行。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两个严重的诟病,一是仅仅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性教育,没有将其与学校整体作出一个有机的融合。二是将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放在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首位,忽略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长远性和连续性。
二、网络学堂的主要特征
面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健康发展。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被应用于人类的教育和学习领域,促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即基于网络的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堂教育不受场地的限制,有一系列有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特征。
1.网络学堂信息容量大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 提供的教育资源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这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大教育。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可全天 24 小时进行,每个学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随地地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与交流思想。
2.网络学堂便于开展终生教育
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的社会,学校的概念将发生变化,教室将变成“无墙的教室”,学校将变成“无墙的学校”。学生将通过网络检索有用的信息,学校将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这无疑将有助于从业人员进行终身学习。
3.网络学堂是虚拟性教学环境
网络学堂教育的教学由于在时空上的分离,决定了其教学环境是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这就使得网络学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里主要是指许多包含实验教学和操作训练的课程, 就无法在网络环境中完成其全部教学任务。
三、引入网络学堂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教育手段还处于课堂教育和个体辅导这两种模式,多数高校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单一地传授相关知识为主要目的,教育目标多停留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而个体辅导则以一对一教育模式为主,其教学理念着眼于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进行大学生职业的初步规划。然而,这样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能够起到的功效确实极为有限。
1.网络学堂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需要
目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教学,使授课方式变得更方便、快捷、直观。但其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特点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同时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现代网络学堂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教学活动带到每一个角落。比如清华大学开发应用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针对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层面,每位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的有效组合,做到了最优化的科学课程计划管理。由此可见,引入网络学堂教育模式,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需要。
2.网络学堂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
网络学堂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授课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已经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加上教师与学生在物理空间上的分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反思形成正确、积极的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双方产生深厚感情,教师的指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反过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都大有裨益,形成良性的互动环节。因此,将网络学堂应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是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09(14):59.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47.
[3]郭小红.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02):93-94.
[4]张宁.基于Internet的网络学堂教学模式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2):68-69.
网络工程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SharePoint 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t the Construction of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SharePoint
XIONG Lixi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Departm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proficient or even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means, carry out research to build SharePoint-based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platform. Equipped with quality courses on the SharePoint platform, evaluation software, set the course operations and individual consulting and other workflow tasks to achieve a voc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s and, career consulting and other functions,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platform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SharePoint; teaching platform
0 引言
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是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广大学生熟练运用甚至依赖网络手段的前提下,怎样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许多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背景、意义、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效果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①②③④但是关于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水平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基于SharePoint的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构建研究。
1 网络条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移动网络的广泛利用为职业生涯辅导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挑战,基于网络的“全程辅导”模式是一个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积极导向意义的教学模式。⑤在网络环境下,指导老师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辅导内容,有传递信息快速、全面,服务范围广,被接受程度高的特点。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完成生涯认知、生涯探索、个体咨询、团体讨论等方面的教与学交流,国内外有许多此类功能的门户网站、论坛和交流群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普及知识、加强交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知识点凌乱、参与人员复杂和管理混乱的缺点,特别是对错误信息分辨力不高大学生而言,十分需要高校的老师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课程作业与咨询、就业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规范。⑥⑦⑧
网络条件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贯彻“全程辅导”的理念,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环节,根据每学期的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入不同的学习内容。(2)建设好网络课堂,将校内、校外的精品生涯教育课程实现网络化。(3)建立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在每个虚拟的班级里,同学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单独的学习计划,总学时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组成,学习进度自我管理,学习报告提交等任务实现总量控制,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点。(4)网络条件下的辅导和咨询,通过网络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网络测评工具,可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规划和求职过程中的困难。(5)通过网络进行课题调研,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学生对新问题的普遍共识,将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实现信息共享。
2 SharePoint技术
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WSS),又称Windows SharePoint,是微软研发的一款用于Windows Server 2003/2008的附加软件,它提供基本的门户网站和企业内网功能,包括web部件组成的门户页面、团队站点、文档库以及项目子站点,带有版本控制的文档存储空间以及基本的搜索功能。它的前端是一个运行与IIS6.0之上的网站,后端由SQL Server或者MSDE来存储数据。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SharePoint2010,为企业用户提供基于SharePoint平台的工作流拓展,简单业务可以”零代码”完成任务表单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帮助用户进一步拓展内容管理,内外部协同和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并可以将SharePoint平台和组织中其他业务系统进行集成。这些特性使得基于SharePoint技术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与学平台十分方便,同时系统也有良好的可拓展性。
基于SharePoint的教学平台具备以下功能:(1)学生通过IE提交生涯职业测评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问题咨询;(2)每个学生提交的内容只有老师能看到,防止其他同学查看和下载;(3)站点自动提示工作流状态;(4)教师方便收集、查看、批改作业和回复学生的咨询问题;(5)方便的信息功能;(6)精品课程的上传和下载功能。
3 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构建基于“全程辅导”“全员辅导”的理念,包括以下用户:(1)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2)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3)因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性而涉及到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4)与学校有长期就业合作往来的企业家和咨询师。基于SharePoint的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
3.1 职业测评
职业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是一种了解个人与职业相关的心理特征的手段,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对人的心理特征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进行测评,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职业特性,分析潜在可能的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正规的测评系统,才能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减少失误。基于SharePoint平台架设测评子网站系统能够规范学生登录,规范测评过程,方便老师和学生获取正确的测评信息。见图1。
3.2 精品课程
将收集到的校内校外关于生涯认知、生涯探索、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求职礼仪、求职心理、求职技巧、就业权益、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精品课件、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供有兴趣的同学下载和学习。
3.3 职业生涯规划报告
职业生涯是贯穿一生职业历程的漫长过程,大学生应该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一份分析透彻、考虑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可以让自己的规划步骤更加清晰可辨,实施起来更加有计划。在SharePoint平台中建立两个文档库,分别用于学生提交和教师批改报告书,通过权限控制可以实现指定对象的读写权限。见图2。
3.4 个体咨询与集体讨论
个体咨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别于团体咨询,具有针对性强、一对一操作的特点。基于SharePoint平台的交流平台可以保证咨询的私密性,打消学生的顾虑心理。另外,可以通过在平台上添加教学任务,如: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进一步深化咨询和讨论的效果。见图3。
图3 添加教学任务
3.5 企业信息的收集
加强企业或行业信息的收集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基础,不论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生涯人物访谈,学生接受的知识处于感性层面,缺乏进一步的了解,通过网络建立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就业实习基地实时信息,招聘动态等,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对企业有直接的接触。
4 结论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怎样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当前从事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重视与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离不开网络技术,SharePoint技术是微软公司重点推广的一种技术工具,利用它能很好地实现用户、团队和知识的融合,同时能控制好业务流程和相关的信息。基于SharePoint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测评、课程作业、个体咨询等教学环节中的交流和互动,又具有良好的一对一特点,是一种可以被其他学科借鉴的教学手段。
注释
① 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81-83.
② 施益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结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1(5):123-124.
③ 李强.基于职业生涯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④ 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82-86.
⑤ 郭园兰,钟秋明.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误区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1(5):105-108.
⑥ 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100-102.
网络工程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情境教学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基于四个学习情境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整个课程教学均在网络实训基地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围绕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进行分解,开发和设计出若干个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做到教、学、做一体。
序号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SOHO网络构建SOHO网络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SOHO网络设备选型、分类IP地址规划,设计网络建设方案36SOHO网络布线实施、网络连接与配置、网络测试与验收双绞线制作、SOHO网络设备连接、ADSL接入配置、网络配置、网络测试与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32企业办公网络构建企业办公网络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设备选型、无类IP地址规划、服务规划224设计网络建设方案2企业办公网络子网规划、交换机安装与配置子网规划、VLAN的划分2二层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4三层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6常用网络服务的规划、安装与配置文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2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2网络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43园区网络的构建园区网络构建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路由器设备选型、无类IP地址规划,设计网络建设方案214园区路由器安装与配置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包括静态路由、RIP、OSPF、ACL配置)10园区网络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24校园网的构建案例实训校园网的需求分析、校园网组网方案规划与设计根据我院龙腰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网络需求进行分析、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的选型、规划与设计组网方案2
12校园网组网实施交换机安装与配置4路由器安装与配置4校园网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2
2、教学项目举例
项目名称:构建SOHO网络 所属学习情境:SOHO网络构建
实施场所:校内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课时:6课时 环境准备人员:实训教师
指导教师:专任教师为主,兼任教师为辅 评估小组成员:专兼教师、各小组组长
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SOHO网络构建的工作流程,掌握SOHO网构建技能,能按项目需求构建小型网络。具备SOHO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及SOHO网络的运维管理能力
学习任务:
根据SOHO网络的构建项目要求,能对SOHO网络的硬件需求,软件需求分析,并根据软硬件的选择原则,能根据用户需求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能根据SOHO网络布线标准,熟练制作双绞线;能熟练完成SOHO网络的连接,网络配置,网络测试及故障的排查方法;能按项目需求很好地完成构建SOHO网络建设方案并实施项目
实施环境要求:
每组学生3-4人,每组实践平台要求:3-4台计算机,[一台modem、一台ADSLmodem]。材料准备:双绞线、水晶头、RJ45压线钳、交换机/集线器(每组一台)、网卡(每机一张)
项目说明:
项目场景介绍
现有一个办公室,共有四台电脑,要求连接成网络,相互之间能相互通信及文件和打印共享,同时有一台电脑能支持远程桌面功能。(如果环境允许的话,可设计完成与Internet网络的连接)
需求分析
(1)连接四台计算机
分析:采取什么拓扑结构,需要什么网络设备,如何联接
(2)能相互通信
分析:如何安装网络软件,如何设置网络属性,如何测试能否相互通信
(3)能共享文件与打印资源
分析:如何设置文件与打印资源,如何访问网络资源?
*(4)访问Internet网络
分析:有几种连接方法?采用哪种连接方法访问Internet性价比最高?为什么?
项目教学过程:
将学生进行分组实施项目,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每组4—6人,一个实验平台,按照项目的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开展教学,实现边做边学,从做中学。
(1)资讯
教师给出项目,分析项目建设需求,让学生明确这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任务。
(2)计划
要求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说明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建网初步方案。
(3)决策
确定网络构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并由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工作任务,明确项目实施的步骤及完成的时间。
(4)实施
小组成员按方案和工作任务安排进行项目实施。
(5)检查
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访问测试,看能否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并记录排障日志。
(6)评估
项目经过自己检查,提交给评价小组进行验收,评价小组将对项目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评分,并要求小组提交所有的项目过程材料(包括方案和排障日志)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中指导,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回答和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从而让学生学习到该教学项目所应该掌握的部分知识内容。
教学项目验收标准:
(1)组网方案合理、描述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方案设计性价比高(30%)
(2)网线制作规范和连接规范(10%)
(3)各主机是否配置正确,IP地址规划合理,能实现四台主机相互通信,并能相互共享网络资源(40%)
(4)过程表现情况及团队合作情况(20%)
(5)是否选择最优连网方式,连接设置正确,能成功连接Interne
3、结论
本课程依据网络技术专业高职生的培养目标、企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针对网络构建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所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教学,重于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网络组建必须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贯穿于教学项目中,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项目的工作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根据企业的场景,企业用户的需求,完成企业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学生上岗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网络工程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13-03
1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对接移动通信产业,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确立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三大核心就业岗位群;引入S.M.A.R.T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认证,分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的差异,确立课程内涵,构建“职业岗位与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任务,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完成任务;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建立网络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结合S.M.A.R.T评估系统有效利用课程考核评价结果。
2 S.M.A.R.T高职教育模式内涵
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S.M.A.R.T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前移,根据职业目标科学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在校学生创造出与企业相似的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指导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学习。
S.M.A.R.T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步,职业定向,在学生入学时基于兴趣、职业倾向等自我评估测评因素与通信行业岗位资源信息进行匹配,明确自己初步的职业定向。
第二步,自我教育设计,包括学习系统的专业课程和岗前培训。自我教育设计阶段是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课程,借助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第三步,职业决策,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及S.M.A.R.T评估系统的职业评估报告,明确自己最终的职业定位。
第四步,顶岗实习。根据职业决策结果,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零距离体验真实的工作。
3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以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更新升级,结合移动通信产业“全程全网”的特点,移动通信产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移动核心网建设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核心网规划与优化、移动无线网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结合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调研结果,校企双方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群为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根据三个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目标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发展需求,基于岗位职业目标分析每一个核心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并按入职岗位、晋升岗位、高级岗位进行归类合并,利用校企合作共同体,融合与该职业岗位对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岗位认证,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GSM/3G/4G网络优化工程师(NC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GSM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3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电力机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基站建设与维护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基站建设工程、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通信动力设备操作与维护、电信工程项目实施;融合电信营业员(行业技能认证)、电信业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移动终端维修员(行业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客户服务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电信业务应用与客户服务、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电信渠道营销、移动终端维修。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学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又为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培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联系与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职业性、应用性,还要体现高等性。借助于校企一体合作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交织,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将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两个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拆分交织”,将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一对一交织”。
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对于“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嵌入企业的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根据MIMPS教学法的六大步骤开展教学:课前评估教学方法选择研究型实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习心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形式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GSM/3G/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终端维修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渠道营销、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在“研究型实训”环节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实训任务,实施职业模拟教学。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考核的重点向实践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专业能力的创新性等方面倾斜。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安排考核评价的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利用世界大学城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即学生自评),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点评,给出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录入S.M.A.R.T评估系统,学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习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对职业定位进行适当纠正,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燕辉,陈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童伟.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就业能力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