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1篇

一、纤:纤小细美

所谓“纤”,是指晚唐诗文小质轻、不厚重。词通常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喜好摄取细小精微的物象,如小山、小园、小楼、小槽、小艇、小窗、小院、小钩、小径、小桥、小舟、小雨、小雪、小腰、小童、小娘、小梅枝、小云环、小桃红、小娉婷等,如“小山重叠金明灭”(1)“小园芳草绿”(2)“金鸭小屏山碧”(3)“楼枕小河春水”(4)“小舡摇漾入花里”(5)“小楼昨夜又东风”(6)“漠漠轻寒上小楼……宝帘闲小银钩”(7)“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8)“小院朱阑几曲”(9)“乱蝉衰草小池塘”(10)“早晚具、归田小舫”(11)“琼浆注小槽”(12)“试做小妆窥晚镜”(13)等。晚唐诗常“取轻灵细巧者”,“取资微物,造成一种特殊之境,借以表达情思,言近旨远,以小喻大,使读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也。”(14)在温庭筠笔下,“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15)新巧纤小,“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16)状物细腻,“毛羽敛愁翠,黛娇攒艳春”(17)情态婉约,“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18)轻倩流美,即使不见“小”字踪影,作者也不离纤细柔弱的意象。翻检李商隐的诗歌,也充斥着牡丹、荷花、杏花、李花、槿花、樱桃花、碧柳、弱柳、细雨、微雨、春风、春日、春光等物象。

二、艳:辞采华丽

所谓“艳”,是指晚唐诗多选取华美物象,选词用语注重着色华美、富丽堂皇、眩人眼目的色泽和沁人心脾的芳香,给读者带去强烈感官印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文人常以“男子而作闺音”代言手法,倾注于烛影摇红、红粉佳人,以女性的视角和口吻状物写情,选择丽词藻句,细致入微刻画女子香艳娇媚的形态之美、服饰之丽、用具之精。他们笔下充斥着氤氲缭绕的香闺、香烛、香雪、香雾、香玉、香腮;遍布着金碧辉煌的金鹧鸪、金、金带枕、金鹦鹉、金缕凤、金雀钗、金翡翠、金翠钿;荡涤着珠光宝气的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玉钗、玉钩、宝函、钿雀等。这种“以艳为美”“以富为美”“以柔为美”的手法也运用于晚唐诗中,温庭筠诗中朱、红、碧、绿、翠、黄、紫等颜色鲜艳的形容词频频凸现,如“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19)“簇蔌金梭万缕红,鸳鸯艳锦初成匹”(20)“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21),而表示芬芳气味以及能引起美好联想的词语亦是屡见不鲜,在这些艳丽词语修饰下,一批精微细美的物象纷至沓来,如蕊粉、绣屏、油壁车、流苏帐等。再如韩诗“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22)“碧桐阴尽隔帘拢,扇拂金鹅玉策烘。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23)依然显示诗人对色彩尤其是感官刺激的偏爱。

三、深:含蓄隐晦

所谓“深”,是指晚唐诗境界含蓄蕴藉、隐晦深静。为营造深隐之境、传达深静之意,诗人多作冷静而客观的描述,在铺陈罗列的华美物象背后,掩藏呼之欲出的情感。温庭筠乐此不疲将这种手法运用于诗,“池塘芳意湿,夜半东风起。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24)“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埂(25)“城西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26)“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27)“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28)等,几乎都是场景与图画的转换,将客观物象与深沉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静态美。以此种标准考之,晚唐诗有“鹅儿唼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30)这种文思细腻、情调婉约而颇具词境的深静之美的诗作,实不在少数。

四、婉:柔美妩媚

所谓“婉”,是指晚唐诗婉媚柔美、曼妙宛曲,不直率,不雄浑。刚硬、尖利、过于有棱有角的意象,不易显见于晚唐诗中,而帘雨潺潺、飞絮落花、淡烟流水,则处处可寻。同时,晚唐诗的“婉”除了一种静态之美外,还具有临风微动颇具动感妩媚之姿。此种动态与前文所述“静”并不矛盾,“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指安静、冷静的状态,如果把词比作绣幌佳人,那么晚唐诗或踟蹰不前、或蹀躞徘徊,“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女性独具的温婉,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31)是用以表难言之隐,抒难状之情。

在纤艳深婉的总体风格下,晚唐诸公掩饰的是那种低回伤感的心绪。所谓“低回伤感”,是指晚唐诗在行将没落的王朝,无论衣着华丽、施诸香粉,还是含蓄蕴藉、婉媚多姿,都难以掩盖文人诗客百无聊赖的情绪、并借以顾影自怜的哀鸣。生当末世的晚唐诗人,面对蹭蹬的遭遇和日薄西山、盛世难再的唐王朝,摒弃了慷慨激扬、开阔豪迈的风格,满怀着忧郁消弭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遁入灯红酒绿、繁花着锦之中,躲入勾栏烟花、风流渊薮之地,在香径春风的歌楼里、在倚红偎翠的酒馆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他们致力于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形成纤艳深婉装饰之下实则低回伤感的晚唐风格。因此,晚唐诗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32)盛唐诗相比,缺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3)开阔博大的高远气象,摒弃“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4)的凌云壮志,丧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35)的豪迈心胸,即便有对边戍寒苦的生动渲染,但与盛唐边塞之音相比,风貌也迥然不同。他们悖逆儒家传统审美标准,不再把诗作为刺时见志的工具,也难将关乎社稷黎民的内容作为主要题材,体现“诗人和诗歌地位下降,诗歌的题材、境界趋向狭小,以及对儒家诗歌传统的背离”(36)的特征。不过,晚唐诗的这种格调恰恰折射出了词的普遍特点,“由外拓到内敛”、“由天然到锻炼”、“由昂扬到低沉”,并经过“齐梁诗风的复兴”,逐渐改造了诗的风貌。

注释:

(1)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萨蛮)[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89页.

(2)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萨蛮)[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27页.

(3)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74页.

(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76页.

(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荷叶杯)[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034页.

(6)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9页.

(7)唐圭璋.全宋词(秦观.浣溪纱)[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61页.

(8)唐圭璋.全宋词(秦观.满庭芳)[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64页.

(9)唐圭璋.全宋词(苏轼.鹧鸪天)[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88页

(10)唐圭璋.全宋词(黄庭坚.鹊桥仙)[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89页.

(11)唐圭璋.全宋词(黄庭坚.阮郎归)[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03页.

(12)唐圭璋.全宋词(贺铸.唤春愁)[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504页.

(13)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5页.

(1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8.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701页.

(1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7.握柘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24页.

(16)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3.咏)[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1页.

(17)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 知道溪居别业)[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53页.

(1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2.碌碌古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48页.

(19)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织锦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7页.

(20)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4.寒食日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5页.

(2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己凉)[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2页.

(22)唐圭璋.全宋词(苏轼.西江月)[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83页.

(23)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己凉)[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2页.

(24)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昼寝)[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7页.

(2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湘宫人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7页.

(26)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照影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56页.

(27)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张静婉采莲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1页.

(2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2.阳春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1页

(29)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3.太子池)[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71页.

(30)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1.韩.深院)[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05页.

(3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5.吴融.情)[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74页.

(32)唐圭璋.词话丛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777页.

(33)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附录.答出继叔安吴景仙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253页.

(3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7.杜甫.秋兴)[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484页.

(35)彭定求等.全唐诗(卷50.杨炯.从军行)[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611页.

(36)彭定求等.全唐诗(卷164.李白.塞下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1700页.

参考文献:

[1]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璋、张博宁等.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7]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2篇

我叫李商隐,是个朝廷命官(当然了,我业余也写点诗,据说在民间还产生了点影响,拥有不少粉丝)。按理说,既然是人民公仆,就应该像火柴头一样,领导放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发光发热,但是看到那么多论人品论才华根本不如我的人,都被安排在重要岗位,我这心里啊,拔凉拔凉地!咱们大唐天下,太宗皇帝打下了好底子,人尽其才,人尽其言,到了宣宗这一朝,却每况愈下。现在,令狐当了宰相,我看他能把我怎么样。令狐楚,也就是令狐的老爸,原是我的老上级,如今儿子显贵,我这老部下怎么也得提一提了吧?嘿,你猜怎么着,这都好几年过去了,根本没有提的意思,人生苦短,我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于是我发挥特长――写诗,然后贴到厅堂里。“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意思是说,当年的大少爷如今牛×了,咱这故人也就更没戏了。要说大少爷根本没注意我,看来也不对,因为这两句话迅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并且,他迅速下令把我贬官。呵呵,反正我也不在乎了。谁叫我名气比他大呢!虽然我并不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但是只要一出现在街头,我后面就会追着一群人,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我的名字,让我签名,让我发表演讲,我伸出手指头做“嘘”状,小声告诉他们:“低调,做人要低调。”我知道,令狐就在不远处看着呢。他是个职业官僚,喜欢前呼后拥的场面,见这么多人自发地围着我,他心里一定不好受。现在没关系了,我已经被贬到最低了,看你还怎么贬我?再怎么说,我也是有政府编制的人。这回他安心了,我也没什么顾及的了,干脆把他的糗事说上一说。

说起这令狐忌贤妒能,还有一个人可以做证。这人叫温庭筠。温庭筠和我齐名,在诗歌界素有“温李”之称。有一回,令狐和温庭筠聊天,提到一个什么问题,令狐卡壳了。温庭筠说:“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并不是多么冷僻的书啊!”温庭筠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宰相在日理万机之余,抽出点时间来读读古书。谁料想,这句话竟把令狐惹翻了。他向皇帝奏报,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重用,于是贬斥外地。好不容易混来的积累,就这么鸡飞蛋打。温庭筠差点没把肠子悔青了,他在诗中写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就是《庄子》)跟上级说话,认准一个“捧”字,肯定没错。如果人家不喜欢你提建议,你提什么狗屁建议啊,就显你能耐?温庭筠说,如果自己没有读过《庄子》,那该多好啊!

要说我和温庭筠跟令狐渊缘浅,也许情有可原。再提一个人:罗隐,也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在我们唐朝,“诗而优则仕”的例子比比皆是,诗歌写得好,就相当于有了晋身之阶。罗隐和令狐可是老关系了,铁哥儿们!写作水平在圈内也都被认可。更重要的是,令狐多次当面跟罗隐说:“哥儿们你好好干,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可是他光动嘴,就是不行动,一朝宰相,想提拔一个人还不容易?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了,他就是怕有一天罗隐超过他。罗隐傻呵呵地等了好多年,依然是小白人一个。最后忍无可忍,写诗哭赠宰相:“深恩无以报,底事是柴荆!”你的大恩我真是难以回报啊,虽然我是小白人一个。哈哈,这话说得到位。

虽然有本事的人一个没得到提拔,但是人家令狐依然振振有辞。他的儿子被朝臣弹劾,他跟皇帝说,自己儿子是被冤枉的,“我在朝廷干了好几届了,凡是得到我恩惠的,都说我好,没得到我恩惠的,就说我差劲,我又不是美酒鲜肉,岂能人人都咬上一口?”那委屈的样子,很是可怜。小人做这种样子,是最拿手的了,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一套一套的。反正这些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到底谁是谁非,让后人分析呗。

插图/不逞之徒/乔斯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楚辞》;李商隐;温庭筠;诗歌影响

清丽俊俏、浓艳感伤是晚唐诗风的主流。温庭筠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诗人流派之一。同在文、武、宣三朝政治文化环境的浸染下,铸造了两人风格接近的诗歌文笔。“既奋壮志于云霓,又系闲情于风月”[1]是他们的共同的状况,此外,温李受挤于当时著名的牛、李党争之中,失意与困顿使他们感时愤世,而这种生活与心理状态又流于诗歌之中,成为他们抒写自身境遇、发泄内心感慨的方式。在温李诗歌中,借香草美人抒发怀抱,以楚骚语入句之多,较同时期其他诗人,实属罕见。按“李商隐在大中元年(847)至二年(848)间途经襄阳、江陵、岳州、潭州往返桂府,时间虽不过一年有余,却有可编年诗76首,占其编年诗总数的五分之一。”[2]、“温庭筠早年客游江淮,咸通元年(860)又在襄阳与段成式、韩蟾等人唱和,编为《汉上题襟集》。”[3]这与他们曾到过荆楚之地的经历关系密切。晚唐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也驱使着当时的士人更多地把自己的际遇与历史上忧国壮志的士大夫相联系,以他们的政治抱负与文章才华自比,或追怀,或感叹,屈原与宋玉就是他们歌颂的对象,这在温李诗歌中也较为常见。他们的诗歌有着浓郁的“《楚辞》色彩”。

一、直言楚物,抒发漫游楚湘期间的经历与感触

李商隐《楚宫》,即忆楚襄王游于兰亭之宫,在游览历史古迹的途中书写苍然之感,咏怀古迹之言实乃为政之思。《潭州》“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过楚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碧城三首其二》“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追求功名是文人们最常态的人生理想,无奈政治集团的相互排挤使他们无形中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李商隐曾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申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的坦诚之心和忠心之志正如此后漫游荆楚期间以“楚宫”、“楚佩”、“楚妃”、“楚帐”、“楚囚”等明志向的楚地之物,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唐太宗贞观时和平安定,一派繁荣景象所向往的心迹。和李商隐相比,温庭筠的仕途之路显得更加艰难。温庭筠善于以历史典故入诗,一方面传达个人身世之悲慨,另一方面是对政治国事的关注。温诗中言及楚地之物的却大都是睹物缅怀之作,也有记友人南游时的增和之诗。

据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游潇湘一节[4],正是有了早年游历湘湖的切身感受,在之后所作的赠和友人南游的诗作中又有了早年自身游历的怀念。如《细雨》“楚客秋江上,潇潇故国情。”、《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送人南游》“送君游楚国,江浦树苍然。”、“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细雨》将友人喻为骚客,《赠少年》亦为友人适楚地的留别之作,却直接摘取《楚辞》中之词,更富离别感伤之情。《送人南游》一诗,语言直白,送别友人的同时寄予相思之感。

二、借屈宋之名入诗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5]观二人诗作,借屈宋之名为词者,于晚唐诗人之中为最多。温庭筠《河中陪帅游亭》:“倚栏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6]观赏之作中,非宋玉之才故作诗而非赋,可见温庭筠看来,宋玉应为赋中圣手。在楚骚之中,宋玉之文以“悲”见著,此诗虽是游兴之作,在意境上却也泛着感伤。再看温之《寄岳州李外郎远》:“含颦不语坐持颐,天远楼高宋玉悲”[7]一句,比之《河中陪帅游亭》,诗中多了一层远思之意,“不语”、“远”和“高”尽显悲凉之感,尽显宋玉骚赋中之悲凉。从诗作数量上看,李商隐所作远比温庭筠多,诗歌中引用屈宋为典故之数自然胜于温诗。刘学锴认为“宋玉的哀愁感伤,主要是感慨个人境遇的困顿和由此引起的对昏暗政局的怨愤,内容比较单纯具体;而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哀愁感伤已在具体的经历遭际的基础上,拓展深化为一种包含着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感喟,内涵更为虚泛抽象。”[8]试看以下诗句:

众中赏我赋高唐,迥看屈宋由年辈。

朝争屈原草,庙馁若敖魂。

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唯事楚襄王。

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宋玉平生恨有余,袁循三楚吊三闾。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李商隐诗句中所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众所周知都是楚骚之文的作者,但在李看来,其对宋玉之才最为赞赏,这是李诗造境的需要。宋玉之悲被李商隐认为是天然的,“无愁亦愁”即为佐证,这种感同身受是李商隐身在幕府时的心情。“这是以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的身世遭际,寄托自身栖身幕府、操笔事人的境遇,言外与家伎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9]宋玉的感伤情怀流传至李商隐处,愈加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三、楚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

汉王逸,楚辞章句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子;宓妃佚名,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勰《文心雕龙》言:“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楚辞正是兼有“诗”、“赋”两种文体特征,比兴手法在诗歌中才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意境深远、丽感伤的诗篇。而温李诗歌自是继承了楚兴的手法,语言上以“香草美人”入句,艺术上比兴手法相比晚唐其他诗人,应用度也较广。何谓“比兴”,刘勰《文心雕龙》有:“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盖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者也。”温李诗歌对《楚辞》比兴手法和“香草美人”传统的的继承与运用,首先体现在诗序上。温庭筠《观兰作》诗自序:“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艺于庭,亦既逾岁,而然蕃殖。自余游者,未始以草为遇矣。”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小序:“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借斜阳,聊裁短什。盖以徘徊胜镜,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每人以喻君子。”温庭筠的比兴手法多见于送别赠答诗中。如《送洛南李主簿》、《初秋寄友人》、《送人南游》等,这些诗歌多数在最后两句表现诗的主题,充分抒发作者的情感。李商隐在《蝉》中,以蝉的叫声比喻创作的苦吟之声;以《牡丹》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现巫山神女为自己所向往的“情人”形象;此外,诸如李商隐关于“柳”的组诗,表面上写的是柳树,实则写美丽动人的女子,或是以此引申喻说李自身。李商隐的的比兴手法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这些咏物诗中,并且,“比”、“兴”手法在同一首咏物诗中齐用,因而他咏物诗的意蕴往往深远,指向性又给人百转千回之感,诗的韵味具有延展性。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它的文学魅力使之成为文人们竞相栖笔学习的一块肥沃的文学宝地。这种文化养料的汲取和文学笔法的继承也继续影响着晚唐以后逐渐繁荣的文体―词,从某种程度上说,词的比兴手法较之诗歌,运用得更为成书和明显,这是文学自身在发展到成熟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但追溯源头,《楚辞》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赵荣蔚著.晚唐士风与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第278页

[2][3]张巍.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4第40卷第二期,第54页

[4]陈尚君著,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第356页

[5]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第89页

[6]刘学锴著,李商隐论传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第843页

[7]汉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第10页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4篇

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此首记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一个 “倚”字写了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更有信心不足之意。起两句,记午睡起倚楼。“过尽”两句,寓情于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入、凝恨之深。眼前但有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己。末句,揭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温庭筠的诗范文第5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

鉴赏诗词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作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还原、再现。因此,不论唐诗还是宋词,它们基本上都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来帮助理解和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开头八句用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描绘了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笔者认为这样的境界光靠想象是无法到位的,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来理解。我在一个月圆之夜,带领全班学生来到河边去切身体会月下的美景和美妙的境界,并让学生在月下朗诵了《春江花月夜》,学生兴趣特别高,很多同学都主动要求在那样美妙的月色中朗诵,他们说感觉太好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鉴赏改写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诗歌时,往往会剥夺学生参与再创造的权利。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没有多少兴趣。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我在诗歌教学时就经常放手让学生去进行鉴赏再创造。教学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尝试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改写成一副对联。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劲,纷纷开始创作,效果还很不错。

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去切入

笔者发现,诗歌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学生快速兴奋起来的切入点,那学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教学温庭筠《菩萨蛮》一词时,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该词,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书下两个注释。这两个注释对“小山”和“金明灭”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解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哪种解释更合理,更符合词的意境。学生对于这样的开放型的问题特感兴趣。于是大家就讨论开来了,积极发言。有同学认为“小山”理解为“描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好。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了对词的内容的把握,同时也勾起了阅读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多用比较阅读法

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在主题或表现手法或人物形象上相类似的作品,在教学时要善于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温庭筠的《菩萨蛮》和欧阳修的《蝶恋花》都是闺怨词。教学时我让学生探究两首词的不同。一开始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我就问道“这两个怨妇,谁更凄苦?”这时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有学生认为欧阳修笔下的思妇更凄苦,因为她独处深闺,而丈夫却游乐章台,乐不思蜀。再加上眼前所见都是暮春残景,怎不凄苦。温庭筠笔下的女子更多的是表现独居时的那种慵懒和百无聊赖的情状。有学生却认为温庭筠笔下的女子更凄苦。因为她好像不知什么原因,连真正的爱情都没有获得,只能独处羡慕双飞的金鹧鸪。而《蝶恋花》是写深闺离别之后的伤怀之情,虽然也孤独,但是更多的是思念心上人,等待心上人的一种感觉,既然是等待,那就还有盼头,还有希望。学生越来越活跃,有的说刻画女子的手法不一样。《菩萨蛮》主要通过女子的妆容和梳洗打扮的动作以及衣着来衬托女子的孤独,《蝶恋花》主要通过对女子居住环境和暮春残景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的孤寂。通过比较,学生对词的解读深刻多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精彩而贴切的作者介绍

鉴赏诗歌时,有时对作者的介绍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作者介绍不一定非要走常规路线,求全,面面俱到,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精彩而贴切的介绍。李贺的《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充满了浪漫色彩,想象奇特。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诗境,我用李商隐为李贺写的《李贺小传》来介绍李贺,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色彩,他的死也极具浪漫色彩。

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诗词教学注重朗读和背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教学诗词的时候,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

合成纤维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新疆石油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