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改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高中物理的内容编排做了重大调整及要求的侧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的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在学校方面为实现高中课程的基础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经验,也为同学们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传统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的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死记硬背。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学习模式,是新的时期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学习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重点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得到了体现。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从开始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教师们正在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一线教师和领导心中,并构建全新的价值体系。

(三)差异化教学的体现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安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中物理课本包括五个选修模块,理科生要求两个必选三个自选,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为每一个同学自身潜能都得到最大发展,新课标中已将差异性的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思路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人类活动等,要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从物理课程走向社会”的思想。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与体验活动,物理课堂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中心,是师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场所。为了强调物理学习的研究性,学校要重视物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高中物理采取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有:老师为学生展示人类进行物理探究的历史过程;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物理学科研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研究。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作用,将物理课程交给老师与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可自主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空间。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以及科技发展等相互联系,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融合、渗透,将社会科技与文化科学的发展趋势反映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拓宽知识面。

三、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具备广泛的文理素养,丰富的物理探究活动经历,对物理课程、教学、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相应的物理教育智慧。新课程改革中,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有自身的缺陷,也为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不能一味强调师范性,也不能一味追求学术性,要找出适当的平衡点。

(一)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之间要实现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物理教师教育,就要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理选修课程供他们进行自由选择,同时规定选择课程的基本学分,要求学生达到规定学分;要对物理系学生的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物理教学的研究训练内容以及物理教学的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最低限度的规定;要对物理系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物理学最低限度的专业训练内容进行规定。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2篇

1.过去的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载体,而物理课程标准已明确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标准,新教科书全面落实了多方面的目标,将三点密切结合,例如:教科书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探究活动;既注重教科书的文字系统,又重视图像系统和作业、实践系统【如每章节后的实践活动】;注意教学材料的教育功能【如科学之旅中的名人名言】;通过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 本书中每个章节都有体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既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

2.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和情景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之中,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形式等多方面为实施科学探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过去的理科教材多数局限于科学内容的叙述,而新教材更像一本经过节选的学术著作,改变过去 《板着面孔说话》的局面,而把科学探究作为主题编入其中。

在各章节科学探究素材的选择上、在展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知识,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有趣、简单、循序渐进、力求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点播和指导,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里没有以说教式的口吻要学生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的方法。

3.教科书注重图文并茂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容,视觉对青少年的刺激作用约占各种感官刺激的百分之七十,教科书有些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而用图画、照片、表格来呈现,,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节中,有遥控器和自行车尾灯两个实例,采用图片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接受。而有些内容用文字叙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而用图片更加直观、易懂。例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再将匀速直线运动时,过去教学使用严格的概念叙述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觉得抽象、繁琐。而新教科书当中采用“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上能感受到甲图始终快慢不变就是匀速,而乙图即为变速。我在上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直接观察“频闪照片”,不用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定义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理探究的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1 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颜色》一节中,课前先放一段光盘,灯光闪烁,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提问:“关于光,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各种问题,例如“想知道它是什么颜色?传播有多快?是直线传播还是曲线传播?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样?”等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器材设计实验。

再如,讲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串联和并联》之前,先打出投影片,一个城市夜晚灯光闪烁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投影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就会提问:“这些灯为什么会闪烁?这些灯是如何连接的?”等等,自然就过渡到本节课研究主题上。

4.2 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内容、实验的结果。死背硬记,就能得高分,而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一定要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再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让学生亲手去做、亲自去探究、体验实验的过程,自己总结实验结论,结论不完整,不同组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补充,以求完善。

4.3 加强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物理学习要密切联系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教材中的图片注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老师在讲授每一节内容时,要注重渗透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再讲九年级物理《时间和长度测量》时,我进行了下面一些教学活动。

4.3.1 估测教室窗户上一块玻璃的长和宽。

4.3.2 测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度,计算它们的高度差。你坐在椅子上舒服吗?能对课桌和椅子的高度调节提出什么建议吗?

4.3.3 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那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改革;成长

一、变讲为悟,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曾经这样问我:“你讲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过,你讲得再好,学生一定会明白吗?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体验和感悟?”经老教师的这一问,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以往教学时,一上课就声嘶力竭,嗓子常常讲哑了,将知识重复来重复去,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一看到试卷,我就高兴得不得了,试卷上几乎所有的题目类型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讲到过,我心想: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级考得一定很好。与我搭档的老师还担心得不得了。可是,结果出来后,却令我吃惊而难过,讲过去的题目还不如别的班级没有讲过的效果好。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其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做,既为喉咙找到了“良药”,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来回答。再看我们的学生,一个个皱着眉,低着头,极不情愿地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对他们说:“综观科学史,大凡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对传统的知识、流行的观念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时常受到鼓舞,经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问题。例如,在刚刚学完《声现象》后,有的同学就提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什么我们的手脚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声音?

2.月球上没有空气,交谈时必须用无线电话,我们知道:固体可以传声,且传播速度比气体快得多,那么我们在地球上随便拿一块小石头放在嘴边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3.超声波虽然频率很高,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为什么没把我们的鼓膜震破?

尽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多此一问”,但是同学们在提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三、复习课让学生走出“题海”,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一般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以求考试中能考到同类型的题目,导致学生成了“知识容器”。一到考试,学生就赶紧巡视一下题目是否做过,如果稍微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样的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为训练而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了,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新课程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突出要求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为了避免复习课为复习而复习,我提倡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章节或单元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必要时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过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编练习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平时小测验,改变以往“一卷”制,每一位同学出一份题目并附有参考答案,经老师检查后,根据试题的难易情况,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进行测验,再由学生当“老师”相互讲评,使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命—自考—自评”中进步。

四、发挥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开思维的空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那种“关上门,期望自己在缺乏实践的寒冬里春暖花开”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就必须放手给他们,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授完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我为他们准备了一大包漆包线,让他们设计出很快知道漆包线长度的方法(没限制器材)。学生设计出了如下方法:

1.用刻度尺直接量出来。

2.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然后用刻度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天平称出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m1,用总质量除以1米长漆包线的质量,就是总长度,即L=m/m1。

3.先用天平称出总质量m,再用天平称出50g漆包线,用刻度尺量出50g漆包线的长度L1,则总长度L=mL1/50。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动手中认识到哪种方法最简便实用,开拓了思维。

五、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服务于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产、生活,并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如果能创设好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这点,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

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师用什么办法能把半脸盆水提起来。等老师把手伸出,原来手中有一塑料吸盘,这种吸盘可以贴在镜子或墙壁上,可用来挂衣物等,用手将吸盘内空气挤出后,利用大气压,便可把脸盆吸了上来。从而顺利引出了《大气压强》,并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伪科学表演。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字:新课程;课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逐渐施行的今天,物理的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新课改强调的就是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本人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学习与体会,结合一些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索然无味;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带着一种良好的心境去汲取知识的甘露。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由枯燥呆板的教学向形象生动的教学转变

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幽默风趣,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课堂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课堂语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课堂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

3、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通过教学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对物理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并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的意识。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关注、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国际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挖掘物理学科资源,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物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潜力,同时,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物理学科的第一目标。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物理教师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新课标里明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探究来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

三、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四、通过教学反馈反思,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这个主体输出信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通过思维做出反应,并将思维结果反馈给教师。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反思。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教师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和自己的反思做出判断,决定将怎样的信息再输出、反馈给学生。教师通过师生间的这种信息反馈与自身的反思,达到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将知识信息编码、输出,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控制。但教师的“教”多少总带有主观成份,而所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教师必须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速率,去突破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我们要紧紧跟随新课改的目标,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新课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及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尽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难免一路困惑,一路艰辛,但我们并没有悲观,而是看到了希望,相信一切都会逐步完善起来。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坚定不移地实施高中新课程,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物理新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维目标;大课堂;大学科;角色及时转变

新课程开始实施后,教学目标由过去的 “双基”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到现在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改革迎来了暴风骤雨期,但如何将目标落实进行到底,还需冷静分析、认真思考,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维目标是对所有科目的共同要求。作为物理学科,三维目标具体应如何体现?我们究竟为什么进行物理教育?不妨思考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来体现:“物理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能主动思考和行动、又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谋福利的个体。”[1]那现况又是如何呢?

先观察以下现象:马戏团里摩托车运动时的飞檐走壁,过山车翻滚时的惊险刺激,为什么会有惊无险?晚上梳头发时的星星火花与空中的电闪雷鸣有无联系?交通法规中为何提出“三禁”,出现交通事故如何认定?扔出去的物体什么时候才不落回地球?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何不能被拉直?

面对以上生活中常见的生动的物理现象,传统的物理课堂挖掘了多少?为什么一个物理成绩很好的学生不敢在家帮家里接一盏电灯,更有甚者不敢触摸变压器变出来的3V直流电压?答案只能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成了训练学生解“纸上谈兵”之类题目的主阵地,根本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兴趣能从何而来?没有兴趣了,物理教育又将走向何处?

为了让这些痛心的事实不在新的物理教育舞台上上演,为了培养出高分又高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我们该从何做起?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程度加速提高的时代,虽然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模式令人目不暇接,但再五花八门的教学机器也代替不了教师亲身进行的知识传授,更不用说是过程与方法的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了。[2]在课堂改革中,教师若能抓住课堂的45分钟,进而拓展这45分钟,物理便成真正的学习“大课堂”,若能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进而从各方面拓展这些思维方法,物理便成为“大学科”。物理教育的主阵地便可形成。为此,结合高一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教师要力争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引入。

刚上课时,学生的精力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此时教师可利用精彩的小实验引入,把学生从课下的放松状态快速拉到上课的探究思考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设计和创造低成本小实验。现在多数观点主张实验探究要有科学过程,但物理课堂小实验随处可在,都科学探究不现实,也不符合教学规律。任何思维过程都应经过模糊、清晰、生成、应用四个阶段。上课用精彩的小实验引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本后对本节课的思路出现一个模糊认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生成和应用过程。

课堂精彩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并提出本节课可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个阶段为称为思维的模糊阶段,即学生通过课下的预习已或多或少了解引入小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这部分的学案编制上可设计类似的小实验或提供相关的现象,让学生在本节课前的课余时间做一做,想一想,不妨叫它“自主探究案”。接下来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本节课的知识形成过程展现出来,这是思维的清晰化过程,教师在这部分学案编制上注重分层次设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妨叫它“互动导学案”。本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此时学生的掌握情况犹如一个“拄着拐杖走路的人”,即使是残疾人,也可走的不错,学生还需有“扔掉拐杖”的过程,即思维的生成和应用过程,教师在编制此部分的学案时应注意把题目分成档次,以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编制习题时要突出方法的考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妨称为“应用提升案”。上课时间可能比较紧,本部分可作为课余作业。“自主探究案”提前到上课前,“应用提升案”延续到下课后,这就形成了物理学科的“大课堂”。但这并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因具体完成情况由学生自己掌握,且多数是自助餐,都有一定得弹性,适合不同个体,符合新课改理念。

三、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

反思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应有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人生百事最需要的过程。而题后反思是进一步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自己问自己的形式,找出新的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悟性”,从而达到开发解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科目多,单科课时少,学生自主时间多注重题海训练和下一章节的预习,上一章节的习题要么不做,要么做完核对答案后不了了之。题后反思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精选习题,课堂精讲习题,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

四、教师要注意课堂扮演角色的适时调整。

关于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的理论很多,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也不能一味强调教师一定要当导演,一切都运筹帷幄,这不符合辩证法,应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与转换。当面对不太复杂可通过讨论出成果的知识和题目时,教师可当“大元帅”,运筹帷幄,让学生讨论,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或点评,最后教师“论功行赏”,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若为不太复杂可独立思考出成果的知识和题目时,教师可当“小士兵”,表现出对问题有困惑的表情,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独立理清思路。对于易错题,教师可当“猛张飞”,把错误的解法快速讲出来,引发学生争议,寻找错因。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可当“指导员”,通过分层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获得不太清晰地思路,将学习延伸到到课下。对于学生不易讨论也较难的题目,教师可当“先锋战士”,带领学生开辟出一片天地,直击问题中心,尽量避免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