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稿格式模板

新闻稿格式模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稿格式模板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县报 版式 表达空间

在当代中国的报刊舞台上,角色暧昧、处境微妙的区县报是一支隐蔽的媒体力量,由于其直接与负责社区管理的居委会等基层政权发生对接,并深入到社区核心人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报纸对塑造城市居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有着日常、持久而密切的影响。综观新闻学术界的各类期刊和著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小报”的构成、属性、版面结构与办报得失,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笔者不揣浅陋,主要以上海《杨浦时报》、《卢湾报》、《徐汇报》、《嘉定报》和《嘉定报・月末版》为调查对象,侧重对这些报刊文本呈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概括这些运作多年的区县报的特点,重点分析成功运作的《嘉定报・月末版》,以借鉴其办刊经验。

上海区县报的抽样分析

上海19个区县都办有定期出版的报纸,隶属于各个区县的机关党委,以传播政治新闻、推进现代城市理念、塑造社区认同等为目的。笔者以《杨浦时报》等报刊先做简要分析。

《杨浦时报》每周二出版,4开8版,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另刊发增刊、特刊。以2010年为例,7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出版的6期《杨浦时报》,主要设置有“一版要闻”、“要闻・综合”、“城事・三区”、“民生・社会”、“焦点・图说”、“天下・神州”、“特刊・时报创刊1000期”、“庆祝杨浦时报创刊1000期专版”、“五角场・文苑”、“专题・城市管理”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该报办报思路明确,定位于“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提出“关注发展,服务民生”的编辑理念,并注重自身宣传,报头上方的广告语“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非常醒目。

该报有明确的受众意识,注重与读者联动,如“城事・三区”的“自摄自话”栏目就给读者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区县报中率先建立了新闻热线、数字报刊、短信互动平台。

上海另一区县报《卢湾报》每周五出版,4开报纸,有时8个版,有时4个版,常设的版面有要闻和综合新闻,选设的版面有科教卫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和“发现卢湾”,还有单位部门专版、增刊。《卢湾报》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版面设置最不固定,而且党政机关报色彩也最为显著,其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隶属徐汇区的《徐汇报》每周一出版,4开12版。在2010年8月2日至8月16日期间刊出的3期《徐汇报》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桂花苑、桃李苑、世博风景线、徐汇视角和百姓生活,还有一些单位部门专刊、专版。百姓生活板块由3个版组成,绿底白字的报头亮丽打眼,而草绿色又给人以温馨暖和之感。

上海郊区的《嘉定报》每周一出版,4开8版,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闻聚焦、情感驿站、以案说法和城故事,该报版面分工合理,结构清晰,编排上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在笔者分析的这些区县报中,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而言,《杨浦时报》和《嘉定报》最突出,这两家报纸在版面结构、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视角、专题策划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有都市报气味,是比较成熟的区县报。

这些区县报均为所属区域的区委机关报,服务于各自所属的特定区域,是地方政府传达政策、了解民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以政经新闻为主,也注重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来为百姓生活提供具体的资讯服务,能相对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与自身的局限,它们也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政治色彩浓郁,以宣传党政信息为主要功能,可读性不强。尤其是《卢湾报》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几乎绝大部分报道都紧扣世博会做文章,虽然视觉冲击和信息量大,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二、大部分区县报呈现出一种半成熟状态,介于成熟的报刊与企业报刊、高校校报等之间的中间形态,版式、版面结构、标题制作、图片配置等给人的感觉比较模式化,也显得呆板,不够生动,缺乏一种视觉和信息上的冲击力。

三、一部分区县报的头版配置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短评,但大部分没有。作为区县报,而且大部分是周报,头版适时配置一些精要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很有必要,它既可以是一种政策信息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于城市社区发展、文化调适、功能定位等各方面的阐述。

四、综观这些区县报,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报刊都侧重传播的自上而下,而相对比较忽视传播链条的自下而上,这就造成了传播链条的失衡状态,政策信息的扩散自然重要,对公民意识的训导也有必要,但是来自民意对于权力机构的某些缺陷的批评和监督也同样重要,来自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个人设想也同样值得尊重,区县报理应搭建这样一个塑造认同感的平台。

区县报如何拓展表达空间:以《嘉定报・月末版》为例的分析

《嘉定报》除每周一刊4开8版外,每月还增出4开8版月末版。

《嘉定报・月末版》由新闻、生活和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新闻板块包括头版、视点版(第2、3版)和人物版(第8版),纵深挖掘嘉定每月重大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生活版(第4、5版)侧重提供主题式生活资讯和生活故事;文化版(第6、7版)注重挖掘嘉定人文历史。

《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重视导读功能,整个头版即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专栏组成,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该报是最重视导读的,导读栏居于通栏横排的报头下方的左侧,一栏到底,通过图片、标题、内容摘要三者的结合对“生活”、“文化”和“人物”的内容进行展示。报头下方居于导读栏右侧的即是海报式导读,横排的四栏大标题下是一幅占三分之二个版面的大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注明“全文详见二三版”(视点版)。海报式导读下面是评论专栏“嘉言堂”。这样,头版既具有了“视窗”的功用,将报纸的所有版面统摄起来,向读者展示了整个报纸的内容,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表达了态度和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导向功能。

视点版,由第2版和第3版通版编排而成,每期都是就重大事件或重要话题纵深挖掘的专题报道,比如世博专题,与其他区县报泛泛而论的世博会报道不同,《嘉定报・月末版》是立足嘉定探访世博园,寻找世博园区内的嘉定元素,这样的专题凸显《嘉定报・月末版》作为区域报纸的差异性与必读性。

生活版,由第4版和第5版通版编排,该板块是为弥补《嘉定报》缺乏实用的生活内容而设置的。生活版主要由“指南针”、“读政策”、“达人荐”、“回音壁”和“酷地带”等栏目构成,既有时尚生活资讯,也有对政策的解读,还给读者与政府部门沟通搭建了平台(“回音壁”)。生活版每期的内容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2月22日的“80后”、6月28日的“慢生活”等。这种主题式生活内容的策划组织,既避免了信息的罗列堆砌,又强调了整体感,提高了传播效果。版面编排上,生活版与视点版保持了一致。

文化版,由第6版和第7版通版编排,也是围绕某一主题策划的专题报道,文化版注重传播介绍嘉定的文化历史,也关注嘉定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态。版面编排上,都在文前加编者按,也都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强调整体的统一,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而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保持一致,以强化稿件的内在关联,加强专题的整体感,突出主题。

人物版,聚焦有故事的嘉定人,《嘉定报・月末版》2010年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有劳模、经营者、科普达人、奉献者等。人物版也是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人物报道,如6月28日的“蜘蛛侠”与郭耀华“玩”的都是文化。人物版的版面编排也和前面其他板块的版面编排保持了一致,使用通栏大标题,加编者按,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一致,既强调整体感,又彰显了主题。

就笔者对于手头拥有的2010年已经出版的《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阅读,我认为该报月末版具有以下特点:

主打深度和独家。月末版在信息的抢点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定要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方面多做文章。《嘉定报・月末版》的每个板块都是通版编排的专题策划,致力于将聚焦的选题做深做足做透。所有的报道都是记者编辑自己采写,强调独家和原创。还通过在头版设置评论专栏、给每个专题加编者按,既深化报道的思想内涵,实现导向功能,也以发出这种意见性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原创和独家。

注重专题策划。《嘉定报・月末版》的专题策划采用故事化写法,模块化处理,讲究人物的故事、细节,每篇稿件既单独成篇,又服从于专题整体,都用编者按来揭示报道的意义,既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彰显了主题,加强了整体感。形式上,都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单篇稿件都采用统一的编排方式,都以基本栏排列,使用相同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减少变化,突出整体,以加强稿件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专题的整体感。而所有板块的专题策划,在风格和形式上也都保持这种一致,既塑造了完整统一的报纸形象和风格,也凸显了它的整体独特性。它的专题策划还注重专题的集中性与发散性,如1月25日那期的人物版《十年幸福点滴事》就与该期的视点版《零零年代的精彩嘉定》相呼应。

注重视觉传达。海报式导读的大图片和每个专题的大幅图片都色彩明快,生动抢眼,印刷质量好,打造强势视觉吸引力。采用通版编排,充分利用版面空间,使用大标题、大图片,专题更有气势。运用“减法”原则,尽量减少版面的变化,如单篇稿件都以基本栏排列,标题都为横排单行盖文题,字体字号都保持一致,这样既突出了专题的整体,也使得字体字号不同的大标题和大图片组成的视觉中心更具强势。整个版面既清新简约,又鲜活醒目。

简明通透的现代模块编排方式。《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是静态模块式版面,每期都是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构成,采用静态设计,在专栏版位和形式、稿件题文格式、标题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形成了四个固定的模块,组成头版结构框架。这种版式既方便编辑排版、撤换稿件,又形成了稳定统一的风格,强化加深了读者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他板块的设计,也不追求变化,在横向的空间上保持大体相同,在纵向的时间上也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形式。

当然,《嘉定报・月末版》由于创刊时间较短、报纸规模相对较小、报纸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每期视点版的新闻报道,虽然集纳成通版编排的专题报道,但是有些稿件缺乏内在的关联,甚至有些专题有“形聚神散”的缺陷;其次,月末版对于经营人物的报道,侧重于讲述其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但有些文章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容易给读者一种新闻软文的印象;最后,综观整个报纸,或许因为采编团队的规模所限,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报道的叙述、视角等还缺乏读者本位意识,故事不生动,宏大叙事,缺乏细节,新闻写作模式化,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

就全国各大城市的区县报现状而言,上海区县报相对比较成型,出版也相对稳定持续,而上海区县报的内部也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将上海区县报的概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析评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区县报的采编人员借鉴之用。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2篇

缘起:差异化办报说易行难!

向南看,火花一闪

作为大众报业集团面向济南的第二张都市类报纸,生活日报无论是在集团的战略布局中,还是自身的市场定位上,都注定了从创刊之初就必须走差异化办报之路。特别是和齐鲁晚报整合之后,差异化办报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急迫。因为两报整合对生活日报而言,虽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便利,但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不利。这种现实,也是生活日报进行这场“颠覆风暴”的内在动力。

然而,差异化办报谈何容易,生活日报的12年报史,其实就是一部差异化办报探索史。其间的苦辣辛酸,都铭刻在每一个生活日报人的心间。因此,当领导第一次把杭州都市快报拿到我们这些部门主任面前时,我们心中顿时有火花一闪的感觉:他们的办报理念、标题制作、新闻采写、编辑处理、稿件叙事娓娓道来的方式,特别是他们对读者的平视甚至偶尔仰视的视角,何尝不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借鉴呢?

杭州与济南,两个性格迥异的城市;都市快报与生活日报,两张特质迥异的报纸,不经意间在这里找到了交叉点。

探索:从标题制作开始

标题变革成为引发“颠覆风暴”的那只“蝴蝶”

新闻差异化处理的尝试,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最容易突破的、也是最明显的标题制作的风格上入手。2008年4月间,一次标题制作风格的变革尝试在济南新闻板块中的社区板块率先展开。

一个个带有探索性质的标题出现在生活日报的版面上:《5年不交物业费被告上法庭,业主却说,他们就等这一天呢物业公司把长期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告上了法庭,业主们却一点也不吃惊,因为他们要和物业公司上法庭讲讲理》(2008年4月8日10版)、《为取500元钱急出一头汗,老人去银行最怕啥?输密码! 有的记不住取款密码,有的记住了密码可是输入速度太慢,机器不识别,输快了又容易输错》(2008年4月9日13版)……

这种完全异于传统的标题制作,当时就在生活日报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虽然它看着很唆,却很口语化,很亲切。后来,王金龙老总将这种标题制作风格总结为:颠覆短小精悍和简洁明快,追求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有些唆的具体化。

不久,这种标题制作风格与理念,从社区版推广至整个济南新闻板块;再后来,又推广到国内国际、体育娱乐等新闻板块。

现在来看,这次标题制作风格的一次小小的变革尝试,成了引发现在这场“颠覆风暴”的“蝴蝶”。标题制作变革,其实蕴藏着我们新闻处理理念的变化,生活日报的新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我们对读者的视角,也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甚至是偶尔的仰视。

争鸣:这是不是新时代的邯郸学步?

我们的回答:借鉴,不意味着照抄照搬

2009年4月,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铺垫和探索后,生活日报开始进行全面颠覆传统办报理念的尝试。

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当我们的这种“颠覆”开始推广之后,很快就在我们的业务博客上引来了一场争鸣。

有人提出:“都市快报的读者群以办公室白领为主,生活日报的读者群是什么结构呢?这是需要考量的。年轻人喜爱的水果沙拉,在上一辈看来就是没事瞎折腾。而且,杭州和济南的城市性格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一点认识不清,不论是引入都市快报体、南都体,还是人民日报体,个人认为没多大区别。有一种痛苦是醒来之后发现无路可走,另一种则是走了很久却忘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为邯郸学步。”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从编辑室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和释疑:

第一:我们所谓的学习都市快报,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我们要借鉴学习的,是人家那种始终从读者角度处理新闻,报纸与读者之间那种亲切、零距离的观念。虽然济南和杭州的城市性格不一样,但无论在哪,读者永远都不会喜欢高高在上、生硬、或是弥漫说教味的新闻的。这一点,对于生活日报而言,尤其重要。

第二:虽然探索阶段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最终体现的版面效果,即冲击力、刺激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以前一些自以为专业的看法,其实与集团对生活日报的定位和要求确实是不适宜的;用齐鲁晚报对新闻采写处理的标准来衡量生活日报,也不一定行得通。我们固守的“标准新闻”,那是对党报党刊而言的,是他们的“标准”,而且也是他们几十年、十多年前制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否适用于当今都市类报纸?如果不是出于年终各种新闻奖评奖考虑的话,恐怕很多人心里也会有个问号。

第三:于生活日报而言,我们的新闻不都需要“高度决定影响力”。我们更需要的是贴近可读,只要事实准确、导向正确、立场公正,就足够了。我们的新闻没有那些清规戒律。我们做出的新闻如果自己愿意看,看着不累,那就是最好的标准。

颠覆:我的版面我做主

结果是朋友说:生活日报变化很大,很好看

2009年4月,按照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党总支“强化齐鲁晚报济南区域板块优势、加大生活日报本地化差异化办报力度”的要求,生活日报明确提出“本地新闻做大,外地无关新闻做小;读者关心的本地小事放大,读者不关心的外地大事也要做小”的理念,开始自我的全面“颠覆”:

1.全盘“济南本地化”

做本地新闻,在板块设置上,把本地新闻板块置于从第3版,甚至第2版开始的最重要位置,每天平均10个版以上,一下子从整张报纸中凸显出来。

同时颠覆“要闻重做”的传统理念,不再把“重要性”列为选稿的第一标准,它选稿标准的次序是本地性、关联性、服务性、故事性、刺激性、趣味性。辩证认识大事与小事,要闻与一般新闻的关系:只要是读者关心的,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要是读者不关心的,再大官员的要闻也是“小事”。中央主要领导的讲话、活动报道,从此不再必然地在第2版刊发,有些就可以在第20版以后刊发或者不发。

2.新闻处理视点化

重做可读新闻,深挖细采,细节取胜,放大视点效应。独家新闻不惜版面放大处理;没有独家新闻,就在同源新闻的可读和服务上做文章,重点挖掘新闻的幕后故事、相关链接,把新闻完完全全展开做深做透。最终体现出的报道效果就是,我们的这些报道要么在细节上、要么在服务上、要么在版面处理效果上,显得更可读、更有用、更亲切。即便是同题新闻,也能做成自己的亮点。

同时,稿件采写、取舍的幅度也进一步加大,大胆地舍弃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超乎寻常地关注读者关心的过去教科书上不认为是新闻的新闻。如最近接连刊发的《你知道吗,泉城养着10万多只信鸽,最贵的一只身价高达50万》、《猴子爱嗑瓜子爱吃蛋,就是不会剥蛋皮大象爱吃红糖拌饭,不给它就给你瞎捣蛋》、《人人喊打的蚊子咋这么“享福”?》,以及气象新闻等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读者朋友却连称“很好看”,原因就在于这些报道非常可读。

此外,充分发挥美编的作用进行版式包装,在视觉效果上,进一步提升版面的冲击力和刺激性;编辑流程前置,提前参与稿件的策划,效果图、模拟图,甚至是手绘图,这些以前几乎没有用过的处理手法,如今越来越成为我们处理新闻的常态。

3.标题制作口语化

标题制作口语化的变革,是我们最先选择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至今基本驾轻就熟。

“口语化、大白话、故事化、细节化,甚至是有些唆的具体化”的标题风格,一方面从形式上让生活日报与同城其他媒体形成明显的差异,成为生活日报的一个显著特色;同时,这种口语、亲切的叙述表达方式,也极大地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与同城媒体的报道明显不同的“气质”。

4.版面布局功能化

按照版面视点化处理的要求,我们按照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将版面进行了重新布局,分成新闻与服务两大板块,不同板块承担不同功能。

事件性新闻板块取消边栏,不再承担刊发零碎的非事件新闻的任务;所有非事件类的新闻,资讯、简讯等等,则全部归整到速览版,提供生活服务,给行业稿件提供出口。

通过这种版面布局功能化的调整,使事件性新闻得以有充足的版面展开、挑点、重做,板块的新闻性、视觉冲击力也得以强化和突出。

其实,上述的这些颠覆,所要实现的目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我的版面我做主,做我们自己愿看的新闻,办一份我们自己愿掏钱买的报纸。

得与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怎么办?

舍鱼而取熊掌也!

我们目前的调整,带有很大的实验性,很多事都是在摸索中。既然是摸索,当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我们这次调整的核心就是全盘济南化,在生活日报的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济南新闻,必然就会弱化其他方面的东西。我们很难像其他报纸一样面面俱到,有得必有舍,这本来就是不可兼得的问题,关键就看,得和舍哪个更大。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也!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3篇

基于社交媒体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二是新闻文本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三是新闻文本与媒体机构、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实操层面,就是记者、编辑如何写作新闻、编辑和传播新闻资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

长期以来,通稿模式和语态占据着通讯社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按照通稿体例采编新闻是通讯社记者、编辑的基本功。然而,“月球车玉兔”报道打破了通稿话语的惯例,尝试在社交媒体、新媒体专线和通稿三个层面进行“话语杂糅”。此项创新以微博、微信账号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可称之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

1、社交媒体层面:用“互联网思维”践行“对话新闻”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把“月球车玉兔”打造成爱冒险、懂科学、有亲和力的男孩形象是此次报道成功的第一步。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月球车玉兔”这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巨大风险,并逐渐对太空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作为传统媒体的“旗舰”机构的新华社与以科普为主题的社交网站“果壳网”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对话新闻”的模式和语态。

“@月球车玉兔”用第一人称、人格化的方式“自己”向网友播报月球车的行踪,推送相关的科普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甚至还会使用“卖萌”策略“求关注”。“玉兔”苏醒后,一句“Hi,有人在吗”吸引了12万次转发、7万多次评论和8万多次点“赞”。截至本文完稿时,该帐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60万的粉丝,提及这个账号的微博已接近1000万条,近三分之一的帖子获得了上万条网友评论和转发。这种通过与网友“对话”来播报新闻的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竞合”、共同打造“对话新闻”的范例。

2、新媒体专线层面:细节丰富、原汁原味的多媒体集成报道

在“玉兔微博”的基础之上,专业记者和编辑们运用多媒体集成报道形态,通过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进行传播。除了情感化设计、手绘风格的集成报道页面及丰富的呈现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使用新/旧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语态的“杂糅”策略,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新浪微博外,新华社对外部微信公众账号“我报道”、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特稿社网站也配发相应的报道。以“我报道”上播发的《晚安!玉兔抱恙工作 月夜睡前发微博》《征途是星辰大海――月球车玉兔历险90天》等稿件为例,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传播策略再现了“玉兔”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在中国特稿社网站的“月球故事 玉兔报道”专题页面上,还专门设置了“Q&A”栏目,呈现网友与“玉兔”之间的精彩问答,用“对话新闻“的形式实现了官方、精英、公众这三种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3、通稿层面:富有“人情味儿”的日记体通稿的诞生

传统新闻通稿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尤其是科技新闻通稿,由于常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更加容易让普通读者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然而,此次“玉兔报道”却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种“日记体通稿”。《“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玉兔”日记:我的月球印象》《“玉兔”日记:新年好!地球》《月球车日记:我的登月之旅》等稿件的播发,打破了人们对新华社通稿的刻板印象,赋予通稿语言更多的“人情味儿”,让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内外一体”的新型传播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日渐推进,“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逐步表现出互相交织、彼此融合的特点。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既要重视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差别,丰富“内外有别”的内涵,更要强调“内外一体”,发挥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联动效应。

此次“玉兔报道”充分体现了内外传播的联动效应,如果把玉兔报道的扩散过程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社交媒体就是“玉兔涟漪”的核心,国内传统媒体是涟漪的“内环”,国际主流媒体则是涟漪的“外环”,逐级的扩散过程使玉兔报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国际主流媒体和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又增强了社交媒体报道的持久性,形成了良性互动循环。

1、社交网络议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

近年来,社交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此次的“玉兔”报道也不例外,玉兔微博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人民日报》评论称:“代言中国小兔子的萌萌话语,就是展现在世界眼中的、科技力量赋予中国的‘升级版’形象。”这一评论突出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玉兔微博“小而美”的传播方式的认可和重视,影响力从社交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玉兔涟漪”的“内环”由此形成。

2、国内媒体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玉兔涟漪”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媒体,还引发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CNN、BBC等世界一流媒体竞相报道、翻译“玉兔日记”,有媒体甚至称“玉兔”为“最抒情和最诗意的机器人”。BBC报道称,“玉兔”不仅是月球车的名字,更被赋予了男孩的性格,而那些日志和微博使得“玉兔”能跟“他”的粉丝们进行非常个性化的交流。美联社的报道称,“玉兔”用一种英雄探险者的口吻,说自己遭遇到一个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报道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传播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国际媒体的热议共同构成了“玉兔涟漪”的“外环”,换言之,玉兔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反响。

3、玉兔感动世界,巧妙化解危机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采编;SOA架构;共享交换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78-03

电台原有新闻采编系统,是一套面向采编播人员开发的自动化、流程化新闻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稿件的发播效率。然而随着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新媒体网站、手机App、大制作系统、播出系统的相继建设和升级改造,原有采编系统因其封闭性,不再适应其他系统的业务需求。因此电台在原有采编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参考了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了一套互联互通、多媒体呈现、资源共享、多点的新闻管理系统。

1 系统特点

1.1 自动化采编

系统提供灵活的流程设计,可为记者、编辑、总编量身定制采编流程,提供写稿、改稿、审核、排单及稿件统计、查询、新闻浏览、语音转文字和用户管理等功能,实现多语种文字编辑,音视频、图片等新闻数据的存储、管理、检索。

1.2 多源采集

系统支持PAW外出采访、电话录音、智能手机、新华社RSS、FAX、慢录系统采集、微博、微信采集,支持RSS、MOS协议。

1.3 新闻数据管理

在大数据时代,对新闻数据的存储、管理、自动化分析,有利于快速找出新闻热点,搜集线索,为采编人员推送有用的新闻信息,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系统同时提供了中、英全文z索功能,提供文字和语音检索,方便查询文字及音视频资料。

1.4 整合多业务系统

多媒体采编系统与媒资系统、新媒体网站、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播出网(播出系统)、大制作网(制作系统、媒资系统)和综合业务网(新媒体、OA、多媒体采编系统)之间使用网闸连接。电台原有采编系统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相同内容的稿件,在制作和播出系统使用的同时,还要在新媒体系统重新制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通过整合业务,用户通过登陆自己的账号,可以查看到有权限使用的其它业务系统,实现一次制作多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1.5 新闻共享交换

新闻共享交换平台,采用数据超市设计模式,利用中心仓储和分部仓储分别存储相关新闻资料信息。中心仓储负责信息调度。在此架构下,新闻采编播系统浓缩为新闻共享平台的一个信息点,众多的信息点一起,初步构成云模式的新闻共享交换平台;同时在中心存储端,用户无需知道数据是存储在磁盘阵列,还是在NAS服务器上,一切交给后台调度服务器完成。

2 应用架构

系统由表现层、应用服务层、接口层、数据存储层、基础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表现层提供记者、编辑、总编、通讯员、系统管理员与系统的友好交互界面。提供了稿件编写、新闻统计、稿件排单、稿件评分、媒体浏览、归档浏览、用户同步、模板管理、用户组管理功能。

应用层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通过ESB+EMB总线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交互:提供统一认证、用户管理、在线或移动采编、多媒体编辑、工作流程设计、多终端、系统监控、稿件统计、稿件检索应用,是系统的核心层。

接口层负责应用层与数据存储层之间的通信,实现各类应用对数据库的统一访问。数据通过建立公共稿库,实现存储、管理、检索,通过全文检索实现对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全文索引创建。采编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对象都采用标准的、规范定义的媒体包格式。媒体包的基本方式是“媒体文件+元数据文件”的方式,其中媒体文件可能有多个,元数据文件则采用XML标准描述编目数据,并包含媒体文件的索引。

基础平台层(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网络结构采取垂直+水平的布线方式,即核心交换机+楼层交换机,服务器、楼层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全部采用千兆光纤连接,客户端界面采取百兆连接。服务器、交换机、主干路由都提供冗余备份,通过负载均衡算法保证系统网络的安全稳定。客户端用户通过HTTP、FTP等方式透明地访问系统,即无论用户位于台内还是台外,用户体验都是一样,虽然互联网访问需要经过防火墙、IPS、VPN等设备相关安全检测。

3 技术要点

3.1 B/S设计

系统采用B/S设计,客户端通过浏览器使用。在IE中嵌入编辑器,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提供富文本编辑及流转处理。融合了文稿编辑、RSS新闻采集、节目回传、新闻串联编单及新闻管理、新华社新闻采集、新闻播出等模块,形成一个统一全媒体信息共享平台。

3.2 EMB+ESB双总线架构

采用面向服务的ESB+EMB双总线应用集成架构,集成统一认证、格式转换、技审、业务流程管理、监控管理的服务集合。新闻系统通过服务总线实现与播出系统、制作系统、广告系统、媒资系统、新媒体系统、办公系统的数据交互。

互联互通平台应用的接口协议包括:ESB、SOAP、EMB、RTP;数据类别涵盖元数据、业务数据、媒体数据;媒体数据交换格式有MP2、Wave等;服务封装及调用使用Web Service、消息。

3.3 媒体数据安全

系统采用XML传输元素提供通过隔离设备的技术能力。系统传输和交换元数据全部采用标准的XML方式,该方式是基于文本的,有利于隔离设备对基于文本内容进行过滤,不存在任何黑盒子似的二进制数据传递元数据。

3.3.1 网闸

网闸(GAP)是一款基于硬件的安全隔离和交换设备。通过在物理层将数据还原成原始数据,采用数据摆渡技术和设备内置的交换矩阵,保证播出系统、媒资系统数据安全。位于内外网的系统通过网闸交互数据,过滤出符合标准格式的数据。

3.3.2 流媒体服务

网络上通用的流媒体服务,无法满足专业广电的需求,如音频波形、相位显示及快速播放,并且不能安全单向穿越网闸。因此系统摒弃了不安全的句柄式文件访问方式,采用厂家开发的流媒体服务(IMS),利用音频流方式播放音频(如图3所示)。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客户端不直接访问网络文件句柄,安全性大大提高;客户端可以不和服务器部署在一个LAN中,部署的地点限制大大减小;从内网到外网的单向的IP包可以通过内外网安全隔离设备,客户端完全可以部署在外网。

3.4 系统易扩展和管理

考虑到系统将来扩展的需要,基础平台采用服务器群集和NAS存储模式。服务器集群根据访问对象和负载功能不同划分区域,并提供冗余备份。通过域控服务器设置策略管理群集服务器,服务器的添加和删除都可在线快速实现,并且不影响其它应用。数据存储采取NAS存储。NAS存储由于扩展性好,存储非格式化数据和数据库数据。

4 结论

在融媒体时代,多媒体新闻采编系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基础。在多媒体采编系统的建设中,引入B/S设计、SOA架构、互联互通、全媒体共享平台、多点,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同时完善了系统标准,重构了生产流程,为向媒体融合发展探寻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新闻稿格式模板范文第5篇

作为“媒体的媒体”理应站在媒体前沿,2009年改版的《新闻实践》杂志试图从那些眼花缭乱的“错码乱码”中梳理出一些思路头绪,从业界难以释怀的纠结中概括出一些可行性选项,拟定一些值得探讨、可以争鸣的传媒话题,以“多棱聚焦”的栏目向全国组稿,约请各地业界学界都来碰撞,南方北方皆来交锋,正方反方均可立论。

我们拟想这些探讨的选题,源自新闻实践的之湍流,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或者是意识到而未能理解的,或者理解到了却暂未理性阐述的,或者在目前的境遇下尚无清晰的破解路径,却又未必具备单一的求解方式,也不企求大一统的定式与结论。所以,我们将此喻为传媒的“方程式”,N元一次也罢,一元N次也好,也可正解,亦能倒算。反正,求证或求解的过程,不会是一目了然的启蒙常识,也不是传统教科书上那种ABC的摆谱,但也不会是永无答案的死题。悬念既是答案,更是方程式求解的过程。因为深入一步,就可能在传媒业的外延领域、外延范畴,探寻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谛。

传媒学科研究饱受“有术无学”的诟病,而我们设立的一系列的“方程式”,更多的是立足于业界的实务,来自传媒职场的长期观察,目标指向新闻专业意识的转变,这也就为新闻学领域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标本,为理论破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土壤。比如,本刊曾以“悬疑新闻”、“寓言新闻”等关键词来策划主题研讨,起初在百度、谷歌上还搜寻不到这样的词儿;而当我们的组稿刊发之后,这些“臆造”的传媒新词(抑或“方程式”),便成为传媒界关注乃至争议的热词。诚然,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解析下去,唯有寄希望于锐意进取的业界与学界的有志之士。

不错,出题约稿体现了《新闻实践》杂志的办刊编辑思想,自然包括对选题探讨指向、构想、预期、框架以及若干观点,不然就无法在MSN、QQ、电邮乃至短信中与素昧平生的作者反复沟通与切磋,直至引起对方共鸣而悟,欣然应约。如若我个人动手操刀,将心中所思化作笔下之文,感觉未必沉重,然而这仅是一人之作、一家之言,尚且形不成“多棱聚焦”的集约效应,恐怕也会湮没于淡淡泛泛的众声喧哗之中。

定向约稿,并不如愿,有临门一脚的“失约”,也有不甚了了的敷衍,我们不曾降格以求,只得另请高明,另约新人,尽力搭就“四方会谈”的既定格局,不至于天缺一块。我们发现,“非著名”的中青年记者、编辑与学者,似乎更胜任这类关乎痛痒的命题组稿。尤其是业界的年轻作者思维前瞻,积累厚重,立论鞭辟入里,行文谈笑风生,在本刊留下了许多耐人咀嚼的佳作。难以忘怀的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与中国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张坤等长期支持本刊“多棱聚焦”栏目,不仅应约惠赐名作,而且为我们的组稿物色高手,落实选题。在此,谨向这些国内传媒界前驱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特定的刊物内容范畴,国内新闻业务期刊难以推行市场化的盈利模式,大多数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然而,并不意味着传媒业完全排斥新闻研究与传媒探索的交流平台。恰恰相反,由于互联网的风生水起,更由于媒体新生代被推向前台,传媒业确实需要一个有着共同语境、同行相亲、百家争鸣的刊物,确实需要有一个为传媒业解疑、解惑、解闷的精神家园或者叫“媒体沙龙”。这就是新闻业务期刊的存在依据与创新空间。关键在于,要按照时代要求和读者需求调整杂志定位,把品牌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确定《新闻实践》杂志应当与中央级同类刊物实行错位办刊,不求宏观阐述,只求微观剖析;不求名人名家,只求新人新锐;不求步人后尘,只求先见之明。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培育自身鲜明特色,我们把杂志定位调整到以下几个关节点上:

一是立足年轻的读者。目前的媒体采编队伍中接近或超过半数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媒体创新的主体,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经验充满渴求与期待,而且接受能力非同一般,那么我们的杂志就不应该是老气横秋的学究面貌,不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背时唠叨,必须呈现年轻读者喜爱的选题、话题,言之有物,关乎痛痒,议论风声,生动活泼,以至语言方式也要适合80后的口味。

转贴于

二是办成媒体的媒体。《新闻实践》杂志可以办成纯粹意义上的学术刊物,也可以办成纯工作性的机关简报。但是我们既然定位于媒体从业的年轻读者,那么就不用拘泥于传统新闻业务期刊的模式,而要使杂志成为媒体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媒体的媒体”。只要有利于服务媒体改革与创新的,只要有利于激发媒体活力和生机的,我们都不拘一格地展现在杂志上,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是力求好看又好用。像新闻研究的杂志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假大空”,还有一种是低水平重复,变成仅有少数发表稿子的作者才看一看的“鸡肋”。《新闻实践》杂志要名副其实,注重新闻的实践,包括实证研究、实务研究,以实带虚,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创新成果。尽管一本杂志无法做到每篇文章都好看,但是我们力求做到不同岗位的媒体从业人员,至少每期都有两到三篇文章值得一看,而且对媒体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可操作性。

《新闻实践》杂志注重“远观近读,善知媒体”,对一线传媒从业人员的孤寂、渴望与求索感同身受,于是有了一些以微观剖析为特征的栏目:“记者履痕”,展示记者亲历新闻事件的内心独白;“互联星空”栏目,追踪全球新媒体发展的走势与挑战;“广角瞭望”栏目,纵览各国(地区)传媒业的前车之鉴;“运营方略”栏目,交流传媒市场化运作与管理的经营之道……而每期一个主题“多棱聚焦”,既是有待求证求解的“方程式”,而对业界读者来说又是不见面的业务研讨会,较之豪华殿堂里的所谓“论坛”,少了一分客套与虚荣,多了一分专注与率真,把传媒实务的内容做得更加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