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发布,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增收节支等途径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医疗保健业务用房紧缺的状况,以适应保健业务发展的需要,力争实现妇幼保健院的整体搬迁。

(二)大力引进人才,补充后备力量。

(三)加强妇科设施管理。

(四)提升新生儿监护水平。

(五)完成化验室检验设备的更新及增设

二、工作目标

(一)做好医院整体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继续开展妇幼保健和临床新技术、新项目。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四)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管理。

(五)改善医院内部环境。

(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三、具体要求

(一)临床医疗工作

1、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抓好“三基三严”培训和质量监控,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3、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妇幼保健工作:

1、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婚检率。

2、加强两个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3、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提高母乳喂养率。

4、开展妇幼保健新业务。

(三)行政管理工作:

1、搞好医院文化建设。

2、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教育。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保障后勤供应。

2、逐步改善医院环境。

3、加强医院污水、污物处理管理,防止环境污染。

4、加强安全管理,维护医院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行政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实施改革与创新,抓好两个效益,保持医院稳步发展。

2、加强院科两级管理,继续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

3、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4、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

5、加强群团组织工作,丰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6、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二)业务管理

1、妇幼保健:认真抓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常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重视孕产妇和儿童的全程保健管理,不断规范保健技术服务,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对各项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巩固提高妇幼保健各项质量指标。

(1)保健科负责具体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对各乡村卫生院、所的业务指导全年不少于4次。

(2)继续实行基层妇幼人员例会制度,以定期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布置各阶段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3)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妇幼人员进行2次以上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高危孕妇筛查与管理、体弱儿筛查与矫治以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第二季度对妇产科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对产科质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季度对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基础情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分析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的困难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

(5)努力扩展农村妇女病查治覆盖面,安排妇女病查治工作,按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开展妇女病查治,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2、临床: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1)妇科:开展无痛人流、无痛分娩,同时充分利用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设备,开展对宫劲癌及艾滋病预防等妇科疾病的防治,确保医疗安全。

(2)产科:加强孕期监护,完善孕产妇管理,特别是高危管理,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力争创建产科ICU,更好的发挥我院在全县孕产妇抢救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化验室:按国家认证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室的改造,开展微量元素、电解质、细胞涂片、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新型化验项目;

(4)辅助科室:加强与临床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提高辅助检测技术水平和质量。B超室开展乳腺超声检查;

(三)经济管理

1、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

2、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3、搞好院科两级核算,控制医疗成本。

4、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查”。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全力保障后勤供应。

2、完成医院搬迁协调及准备工作,争取搬迁项目早日开工。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适合本国国情。20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加坡从实际出发,在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形成由个人、社会、政府共同承担医疗费用的模式,确保为国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采取统一筹资比例,统一支付标准,统一医疗服务项目,保证了社会公平。以职工薪金为基数,更高的报酬可以积累更多的医疗保健储蓄,从而得到更优越的医疗待遇,又体现了效率。三是筹资机制多元化。新加坡吸取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创立了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的医疗融资途径,由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分担医疗保障费用。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扩大了医疗融资的财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障资金的效率。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建立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遏制浪费。四是注重医疗保障资源配置。政府一方面开设公立医院、政府综合诊所,提供具有政府津贴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也允许开设私人医院和诊所,让患者有医疗的选择权。另一方面,政府允许医院设立不同等级的病床,让患者可以按自己的经济能力与需求,选择病房的等级。

2两国总体卫生状况及特点​

比较新加坡是经济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少,国土面积少,但其医疗卫生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两国总体卫生状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总体卫生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和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新加坡卫生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百分比和中国虽然相近,但人均卫生总支出高于中国;另外男/女出生期望寿命明显高于中国,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1000活产儿)则低于中国[1,3]。以上数据表明新加坡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都优于中国,这不仅说明新加坡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也与其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医疗资源分析,新加坡虽然医院总数和医护人员总数较少,但是按总人口均分后,与中国几乎相似。另外,新加坡医院设施较好,人员素质较高,有效利用率高。三是筹集资金渠道,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渠道对应于新加坡的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两国基本相似,均分别由政府、单位、个人三方承担。

3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医改的启示

3.1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卫生政策目标明确。最终目标是为公民提供广泛、现代化与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国民获得优质并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新加坡的卫生服务体系由公立和私立双重系统组成。二者分工明确,初级保健多数医疗机构都可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三是高效的医院管理模式。公立医院实现了所有权(国家所有)和经营权(私人有限公司)分离。医院的管理权,由政府转交于有限公司,由各方代表组成公司董事会。医院拥有对员工定期晋级、加薪、辞退,财务收支,医院业务,行政管理等自。同时引用了商业会计制度,能提供更精确的运营费用并逐渐渗透更多的财务原则和责任。公立医院接受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补助,政府按病例进行补贴,类似于非营利医院。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约占医院总支出的58%。

3.2对我国医改的启示:两国虽都在亚洲,文化背景也极为相似,但是两国在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社会体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新加坡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建设不能完全生搬硬套。我们应汲取有益的经验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的、逐步实施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笔者认为,目前对我国医改的启示主要有四点:一是学习新加坡高效的医院管理模式。以省级为单位,对公立医院进行重组改革,实行国有民营、公司化管理。逐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使医院逐步发展成真正的非营利性医院,为民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转变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只从宏观上、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不过问具体事务。二是改善并逐步完善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完全由政府支付13亿人口的医疗费用是不现实的,而是应该由商业保险等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则可完成“全民医保”。在卫生总费用中,笔者认为政府拨款35%(现为27.5%[3]),城镇医疗保险支出约25%,个人负担30%(新加坡为60%以上)是比较合理的,其余10%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以补填资金缺口;建立重大病救助基金,用于特困的重病病人。同时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的建设,提高筹资水平,逐步提高报销比例。三是加强初级保健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生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初级保健机构就医者的补贴水平(新加坡为50%,儿童、老人为70%)。争取用十年时间在全国建成能承担起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服务,群众信得过的初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在初级保健机构的比例。实行双向转诊,病人合理分流。既方便群众又减少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四是逐步扩大国家垄断采购药品的方法。干预药品市场,抑制药品价格虚高,帮助患者减轻药费负担。

4结论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职工 健康体检 结果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53-03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和重视。医院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为病人进行医疗服务的重任。因此,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对他人的医疗服务,所以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为此,在2010年4月25日至2010年5月31日期间,我院1520名职工在我院进行了健康体检,探索其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规律,为医院职工健康保健及疾病防治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职工于2010年4月25日至2010年5月31日期间在我体检中心进行了体检。应检人数1640名,实检人数1520名,参检率92.68%,其中男性518人,占总检人数的34.08%,女性1002人,占总检人数的65.92%。年龄分布范围在(20-88)岁,平均年龄(49.82±13.82)岁,其中

1.2 体检项目和疾病分类

1.2.1 检测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小便常规、胸部正位片、动脉硬化、心电图、脑血流图、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女性:子宫、双卵巢、双乳腺),已婚女性:妇科一般检查、白带常规、宫颈刮片、阴道镜等检查。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参加体检,对全部受检者根据需要加做或建议做针对性检查。

1.3 评估标准根据WHO标准及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主要观察指标为

1.4 疾病分类 根据WHO的《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的标准进行统计。

1.5 统计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资料,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本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显著性差异检验用检验,P

2 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总检人数1520人,其中男518人,平均年龄(50.3±15.40)岁,占总检人数的34.08%,女性1002人,平均年龄(48.31±11.86)岁,占总检人数的65.92%。男女年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年龄在60岁以下占绝大多数,女性略多于男性,详见表1。

表1 1520例职工年龄情况

2.2 体检结果异常及检出疾病情况

在1520名职工体检中,其中体检无任何疾病和检查结果均正常者600人,占体检总人数的39.47%,发现各类疾病和检查化验指标异常者920人,占体检总人数的60.52%,所检疾病从高至低依次是:高脂血症、脂肪肝、颈椎病、慢性胆囊炎、肝囊肿、肾囊肿、胆囊息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女性还检出了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宫颈和卵巢囊肿等。检查化验指标异常从高至低依次是:B超检查、心电图、生化检查、血常规、胸片、乙肝两对半检查、AFP异常。

2.3 不同年龄组常见疾病检出情况比较(见表2)

2.4 男女常见疾病及患病构成比分布情况

男女常见疾病分布情况(见表3),其结果显示高脂血症、脂肪肝、心电图改变、肝功能异常,在男性参检人群中患病率均偏高,且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检出常见疾病与异常结果分析

3.1.1 本次职工体检异常检出率占职工体检人数的60.52%,有一半以上的职工患有各种疾病或存在有疾病的危险,严重影响了职工的身体健康。所检出疾病的前3位分别是高脂血症、脂肪肝、颈椎病,特别是高脂血症为患病之首,且有低龄化的趋势,而且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要引起高度重视。AFP是近几年新增的项目,用于早期肝癌的普查,而某些早期胃癌病人也可以增高。本次检查有16位职工有AFP异常,经复查有一位职工确诊胃癌,与某些文献[1]报道AFP未列体检项目有差异,因此,建议AFP应为体检的必查项目。

3.1.2 检出与医务人员职业相关的疾病

本次发现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医院职工常见疾病之一,这些疾病很有可能与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有关。医生的性质一般是伏案久坐,看门诊时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甚至一整天。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一般是站着低头操作,检验人员做化验长期坐姿,医生在电脑前长时间一个姿势写病历,护士一般是弯腰为病人做治疗和护理,工作性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长时间久站和久坐、低头和弯腰的工作,均造成腰背部和颈部肌肉劳损而引起病变。

3.1.3 本次检查女性以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宫颈囊肿、卵巢肿瘤等发病率较高,其中以乳腺增生和子宫肌瘤为主,这与她们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无规律等因素导致内分泌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严重影响了女性医务工作者的自身身体健康[2]。而中老年男性职工的前列腺肥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的机能逐渐衰退,体内各种激素分泌失调,抗病能力减弱,患病率逐年增高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2 体检结果异常与年龄分布情况

从表2中可见,一些常见病症≥40岁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3.3 体检结果异常与性别的关系

本次体检结果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心电图异常、肝功能异常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医院职工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肥胖且不从事运动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高食盐、高糖、高胆固醇而少维生素的食物;以及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和过度疲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3]。从表3中看到该医院男性职工这类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在强大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4 对策

4.1 医院职工应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部分职工对自己身体健康不重视,认为在医院工作方便,自己是医务人员看病也方便,殊不知某些疾病的早期或慢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等到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如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长期存在可进一步诱发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4],本次体检发现高脂血症是患病之首,有文献报道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脂血症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5]。因此降低血脂配合减轻体重、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等,除对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外,对防治脂肪肝也有重要意义。对已检出血脂异常,经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3个月以上仍未见好转者,宜进行调脂药物治疗[6]。总之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4.2 医院职工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职工健康的高发病,并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要均衡,清淡,不偏食,不节食,忌吃甜食,减少油腻,尽可能避免煎炸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饮酒,戒烟。

4.3 运动宣教

对于脑力劳动者和运动量少的职工,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锻炼,对于肥胖人员更应建立科学的锻炼计划。运动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持之以恒的原则,倡导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爬山、打球等。在工作间期应注意活动身体或做一做工作操,舒缓一下筋骨,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弯腰劳动或长期久坐工作史的医务人员应注意座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做伸腰、挺胸、转头、抬头等活动;有颈椎病者,在工作中注意改变姿势,做颈部轻柔活动及上肢运动,有利于颈肩肌肉的张弛的调节和改善血液循环,在睡眠时要用木板床,枕头高度适当,不让头部过伸或过屈[7]。

4.4 自我调节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快乐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4.5科学合理安排

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做到劳逸结合,各科室在病人高峰期,尽量不安排职工休假、外出学习进修,要求全体职工克服困难一起积极应对病人高峰,以缓解工作压力,避免医务人员长期加班加点。我院在工作量不大,病人较少的时候,组织职工进行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如打球、爬山、泡温泉、文艺汇演、外出旅游、外出交流学习等活动。

4.6 建立职工健康体检档案

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职工健康体检,对结果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保存,便于职工查询体检结果和复查结果对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治疗,对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总之,通过定期体检,可全面了解职工的健康状况,从多发病、常见病入手,通过多样的宣教方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政策,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健康体检也为保健医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方荣华,成都市377名银行职工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845.

[2]范莉,范佳佳,某市级医院539名在职工作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3(1):210.

[3]献胜芳,兰州市某电厂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20(1):27-28.

[4]张淑兰,张红梅,褚国洪,医院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7;13(11):26.

[5]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190.

中医保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借助市区两级政务外网的信息网络覆盖到6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以全市数据大集中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为主,以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三个数据中心为辅的“一主三辅”四个数据中心;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管理、实验室管理、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较早开展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闵行、闸北、长宁等区县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电子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医疗服务信息化方面,上海市5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并全面与医疗保险系统互通。在此基础上,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建立起临床信息系统,部分医院已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所属34家市级医院中推进实施了“医联工程”,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院际临床信息共享系统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患者诊疗档案数据中心,实现了网上查询检验报告,减少往返奔波,实现了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用药、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的共享,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提供了支撑。

2010年7月1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赴上海市调研卫生信息化工作,先后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竺在调研时强调了卫生信息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上海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介绍了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执行了卫生部‘十二五’框架中‘3521’的规划。其中的‘3’就是三级平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上海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按照目前的进展来说,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完成。从区一级的平台来说,上海先期启动的项目中有6个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项目。2012年底全市所有的区将完成平台的全部建设。这里讲的‘2’是两个基础数据库,一个是电子病历,一个是健康档案。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比较早。上海自2006年开始了医联工程的建设,这一项目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打破了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壁垒,令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整合。小医院拍片、大医院实时诊断,看病‘路径’一下子变得简便了许多。遍布全市医院的 ‘医联工程’,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已网罗上千万名患者的海量医疗信息。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电子病历数据库,而且基本已经成了雏形。目前,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建立,2012年将扩展到全市所有的区县。另一个数据库是健康档案数据库。针对这个数据库卫生部于2010年了许多相应的规范,并要求到2012年2月份完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建档率要达到50%。上海市作为试点市则要求达到70%的水平。坦白讲做到这一水平很有难度。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始终把握的一个要点就是,给更需要建档的人建档。上海的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我们没有挨家挨户的上门建档,而是对到医院就诊或者参加过体检、接受过社区保健的人进行建档工作。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上海工作的一些白领,他们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不太容易生病,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花力气去给这些人群建档,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急切管理的对象。我们所强调的是建立一个机制,而不是为了建档而建档,建档的目的在于利用。”

闵行区成为全国典范

上海市各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具特色,不拘一格,都是针对本区的特点建设的能够切实落到实处的信息化项目,其中闵行区的闵行模式成为了全国最早的典范项目之一。

闵行区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见,结合自身多年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与创业软件合作,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遵循卫生部统一标准,建立了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四级卫生信息网络体系。通过搭建区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与整合了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协作、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绩效考核、业务监督、卫生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开创了终身式健康服务新模式和现代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

闵行区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医生“刷卡”远程读取健康档案:闵行区在数据中心建立了可实时联网查阅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兼有居民健康资料和电子病历双重功能,并向居民发放健康卡,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身份识别证明。

2. 完成医院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闵行区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同时建立的医学影像会诊平台,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双向转诊和检验检查协作流程、会诊流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协作,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全区的医疗服务质量。

3. 整合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体系:将城镇医疗保障系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系统整合到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社保与新农合实时结算,同时推进医疗保险的单病种结算制度,从而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提高了服务质量。

4. 支持绩效考核机制和卫生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闵行区为每个居民发放了健康卡,同时为每个医务人员配备了绩效卡,通过“刷双卡”,每次工作内容都记录到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实时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类卫生服务量、医务人员工作量、药品使用情况等报表。

医联工程解决就医难题

2006年11月29日,“上海医联工程”项目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万达信息承接的上海医疗卫生行业的又一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上海医联工程”正式启动。

上海医联工程是为所辖市级医院之间建立的一个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该平台将与各所辖医院的信息系统联网衔接,以就诊患者个体为本,在医院之上建立电子诊疗信息档案,实现跨医院的对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共享。同时,以此系统的网络平台为支撑,为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责任主体的申康建立对所辖医院的投资、融资、运营、管理和考核业务的高效率运作体系。万达信息承接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总集成以及部分应用软件开发任务。

医联工程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临床信息共享平台,一个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一个可在所属市级医院通用的就医卡,一个对外门户网站,临床医疗辅助决策系统和医院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在内的两个辅助决策系统。

医联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共享,带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共赢”。通过信息共享,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共享为医院、医院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帮助,同时,还通过“医疗安全辅助系统”将药物信息的详细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指证等提供给医生,为医生用药安全提供信息参考,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除此之外,还可为医院之间的转诊预约、慢性病跟踪等方面提供支持。

医联工程系统的非影像数据交换方式为:定时上传,按需调阅;影像数据的交换方式可概括为:中心调度,可分布存储。医联工程系统的数据包括非影像数据和影像数据。非影像数据采取中心端集中存储的方式;影像类数据采用可扩充为分布式的存储模式。

医联项目中心系统通过交叉比对与各种就诊卡相关联的患者身份信息来进行患者身份认证。调阅非影像类数据时,医院端通过嵌入医生工作站的调阅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对临床诊疗相关的数据进行调阅。调阅影像类数据时,中心端根据查询请求进行服务调度,定位并指示资源所在的服务器提供数据。

医联系统建成后效果明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医生的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对症。“医联工程”启用后,患者在“医联工程”联网的医院就医时,经授权的医生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调阅该患者近期来在本院以及其他22家市级医院的就诊记录、门诊处方、住院病案首页、检验检查结果,并可以调阅在瑞金、市一级18家市级医院拍摄的医学影像。医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患者以往的诊疗情况,进而做出更安全、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切实减少患者费用。医院之间重复检查一直是患者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及自我保护意识,医院普遍不愿承认其他医院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联工程”启用后,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学检验检查互认的有关规定,医生在一定条件下应认可通过“医联工程”调阅到的其他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以切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

管理更加有效。在“医联工程”启用以后,申康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了解到所辖各医院的运营情况、临床医疗质量以及各种医疗专题的深入分析情况,有利于管理人员在全面地掌握所辖各医院市级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及时的现状判断和政策性的调整。

病人就医更加方便。患者在联网医院一家办卡,34家医院通用,减少了重复办卡的麻烦。患者可以在医联网上查询34家医院的检验报告,也可以通过市民信箱订阅检验报告,减少了往返的奔波。打破医院之间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孤立的资源流动起来,通过医疗信息化实现医院间信息的共享,疏通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协同服务,上海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网络时代”。

截止2011年底,已经建立服务3000万人的个人诊疗档案库,其中社保患者1200万。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处方、检验检查报告、影象、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其中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1.1亿个,处方明细20亿条,病案180万份,检验报告4000万张,检查报告500万。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区域医疗系统。

医联工程自2008年上线以来屡获殊荣: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201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IT类最高等级奖) ;CCW 2009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2009年度上海市信息技术优秀应用成果奖;《e医疗》杂志2009年度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创新奖 。

居民健康档案完成全市建档工作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和医保系统,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

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是本次医改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居民、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为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主要包括:一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并与医保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三是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五是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