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人多的词

形容人多的词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词义引申;词义概括;语境特指;共时;历时

前言:

关于形容词研究目前现状。一、研究上古汉语专书时,学者往往将目光投向语法和虚词,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对实词研究相对较弱,具体在形容词的研究更加不足。二、形容词词类地位虽早已确立,但是仍存在有争议的地方,比如:“是否存在独立的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更接近哪类词?形容词词项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①同时,语言学界判定形容词的标准尚未统一。

一、《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分类

(一)按照音节进行分类

1.单音节形容词。34个词共出现119次:、都、笃、匪、丰、好、赫、惠、吉、佼、静、僚、娈、茂、美、颀、倩、鬈、仁、容、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宜、抑(懿)、臧。

2.双音节形容词。15个词共出现21次: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清扬、塞渊、圣善、淑慎、掺掺(纤纤)、委佗、闲闲、休休、窈窕、泄泄、俣俣。

(二)按照描写功能进行分类

1.描写男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7个词。包括面貌美,鬈、渥、抑(懿)。神态美,棣棣、威。身姿美,昌。举止美,俣俣。

2.描写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共11个词。包括面貌美,佼、僚、娈、清扬、姝。神态美,倩。身姿美,敖敖、掺掺(纤纤)、窈窕。举止美,闲闲、泄泄。

3.描写男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14个词。包括性格美,蚩蚩。学识才华美,、匪。品行修养美,吉、仁。气质气度美,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4.描写女子内在美的形容词。共8个词皆为品行美,笃、惠、静、塞渊、圣善、淑、淑慎、宜。

5.既可形容外美在美也可以形容内在美的形容词。共2个词,都、婉。

6.即可形容男子也可以形容女子的形容词。共4个词,楚楚、颀、硕、温。

7.即可形容男子与女子,也可以形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形容词。共4个词,好、茂、美、臧。

(三)按照构词法进行分类

1.单纯词

(1)单音节单纯词:34个,包括丰、好、赫、惠、吉、美、容、宜、、都、笃、匪、佼、静、僚、娈、茂、颀、倩、鬈、仁、瑟、姝、硕、遂、淑、婉、威、温、渥、、、抑、臧。

(2)双音节单纯词:11个,包括叠音词:敖敖、蚩蚩、楚楚、棣棣、掺掺(纤纤)、闲闲、休休、泄泄、俣俣,连绵词:委佗、窈窕。

2.合成词。4个合成词皆为联合式包括:清扬、塞渊、圣善、淑慎。

二、《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共时角度特点

(一)从出现次数的角度上看

1.《诗经》中出现次数多的形容词是最常用的形容词,它们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泛,容易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它们的基本义通过直接引申、间接引申或别的方式衍生出多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美、婉、好等。

“婉”是多义词,在《诗经・国风》中作为形容词共出现8次,3个义项,包括:①形貌美丽,例如“婉兮娈兮,季女斯基。”《曹风・侯人》②品德和顺,例如“燕婉之求,遽不鲜。”《邶风・新台》③眼睛清明美丽,例如“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2. 出现频率只有1次的基本是不常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的不常用义。

比如:①“卢重,其人美且。”《郑风・叔于田》其中,“”是多才的意思,毛传:“,才也。”闻一多《风诗类钞》:“,有才智也。”②“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邶风・柏舟》“棣棣”是形容男子神态的形容词,文雅安闲、雍容闲雅的样子,可“棣棣”这个词在后来并未流传下来继续使用,只存在于“威仪棣棣”之中。③“瑟兮兮,赫兮兮。”《卫风・淇奥》“”是威武豪爽的意思,意思极为少见。

(二)从音节的角度上看

1.单音节词汇多,多音节词汇少。单音节形容词34个,双音节形容词15个,双音节比例只有30%。

2.有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同义并存。比如“淑”与“淑慎”、“清”与“清扬”、“塞”与“塞渊”。

“淑”,出现12次,比如在《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淑意为为品德和顺、温和善良。

“淑慎”,出现1次,《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为贤良谨慎之意,这里出现形容词使动现象,郑玄笺:“淑,善也。”孔颖达疏:“又终当颜色温和,且能恭顺,善自谨慎其身。”《仪礼・士冠礼》:“敬尔威仪,淑慎尔德。”《东观汉记・梁冀传》:“大将军夫人,躬先率礼,淑慎其身。”皆为此意。淑与淑慎同义。

(三)从描写功能的角度上看

1.描摹男子美时,集中气气质气度上。

形容气度的形容词有9个丰、赫、容、瑟、遂、委佗、、休休、。

比如“委佗”,《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委佗是雍容大方的样子,宋梅尧臣在《同道损持国访孔处士》诗中,“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同样也是雍容自得貌。

2.描摹女子美时,外在美集中在面貌与身姿上,内在美集中在性格和顺上。

形容女子外在美的形容词比如“窈窕”,《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中认为窈窕是“幽闻也”,同时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认为窈窕是“深闺也”,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在中国春秋以前,妇女都在外参加劳动,不会身居深闺之中,我们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化,所以“深闺”和“幽闻”之解都不正确。窈窕,意为文静而漂亮,同时在古汉语中词汇意义丰富,又可以做名词、形容词。此处作外形美好解,同于后来“苗条的”即身材纤长美好。

形容女子内在美的皆为性格和顺,比如:笃、惠、静、淑等等。惠,《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陈奂认为:“惠,顺。”同时《释言》中“温惠,犹如顺也。”然而《说文》中认为“惠”为“仁爱”之意,这要比“温顺”词义更加深刻,为“仁爱”更为准确。

(四)从构词法的角度上看

1.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单纯词多,占91%;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多,占75%;双音节单纯词中,叠音词多,占81%,同时,连绵词中出现双声或叠韵,如窈窕。

2.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合成词都为联合式。由两个平等、并列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实语素构成,可按并列语素的语义构成方式分为同义(近义)并列:塞渊、圣善、淑慎和相关义并列:清扬。

同义(近义)例如:圣善《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意思是明理,善的意思是有美德,后专门用来称颂母德,两个语素同义并列。

相关意并列例如:清扬,《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清:指眼神清秀。扬:指眉宇宽广,清与扬相关并列。

(五)从造词法的角度上看

1.上古汉语词汇大部分词汇的造词法是音义任意结合。研究造词法代表人物葛本仪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将汉语造词法分为:音义结合任意法、模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并指出,最早产生的词汇大部分是音义任意结合出来的。

2.现代汉语词汇是基于古汉语词汇,并且通过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等造词法而产生的。古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法,这与现代汉语词汇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现代汉语词汇应该是从上古已经出现的、并且代代沿用传承至今基本词汇基础上形成的。

(六)词义具有民族性

1.基本上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观念。“男才”一方面要求男子有学识,可见,抑(懿),,匪,同样需要气质气度;同时在描摹女子美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女子外貌清扬美丽。可见当时已经初步形成“男才女貌”的审美趋向。

2.要求女子品行和顺,不要求女子才华,初步奠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在描写女子内在美时,皆为对女子品行和顺的要求。虽然,春秋女子不必居于深闺之中,但仍要性格和顺温婉,而且对女子才华学识上没有要求,对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以“大”为美,与当时小农经济密切相关。出现“硕”、“颀”等形容词,在中国整个古代,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要求耕种、劳作,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男女皆以大为美。

(七)词义具有概括性

1. 词义对所指称的客观对象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就以“美”为例,《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其中“美”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更不能单单看成面容美、身姿美等等。“好”、“臧”亦然,《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2.虽然词义具有概括性,有时语境又使词义相对具体化。就以“硕”为例,“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词义具有概括性,指人物大之美,然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硕在这里是有大德的。《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时庄姜的美貌。《唐风・淑聊》“彼其之子,硕大而笃。”硕为大之意。

三、《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历时角度特点

(一)词汇的消亡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国风》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词汇。很多词汇,产生在历史中,到现代,或者是到近古、中古就已经不存在了。

“塞渊”,《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孔颖达疏:“言仲氏有大德行也,其心实而深远也。”朱熹认为“塞”是“诚实”的意思,《尚书・舜典》中“睿哲文明,温恭允塞”可证。同时“塞渊”这个词在后来一段时间一直被使用,解释为笃厚诚实,见识深远。《汉书・叙传下》:“安世温良,塞渊其德。”唐王维“哀缠圣善,痛七子之无依;文叙塞渊,冀九原之可识。”宋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奚夫子之并登兮,独内秉而塞渊。”然而,“塞渊”这个词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二)词汇的产生

1.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为基础,后代产生大量形容人物美的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上古时期,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外在美的形容词中,有一部分代代相传,并为后来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造词的基础。如:“笃”与“笃厚”、“丰”与“丰采”、“好”与“姣好”、“惠”与“贤惠”等。

2.以《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单音节形容词造词能力强,一方面同义形容词组合仍为形容词,另一方面与名词组合形成偏正结构造出名词。前者举例:贤惠、温婉、美丽、淑惠等等;后者举例:美人、淑女、吉士等。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引申带来一词多义的现象。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汉语词汇的数量也就相对有限,而客观事物、现象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就要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的引申和语境具体化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①链条式引申,“硕”形声字,从“页”,本义为“大头”,后引申为“大”,而又被引申为美;在《卫风・考》“考在涧,硕人之宽。”具体语境中,硕又进一步引申为有德。②辐射式引申以“婉”为例,婉,身形凹凸有致的女子或虚心待人的女子。引申一方面为性格上和顺;另一方面为体态上美丽,体态上美丽又进一步引申为貌美。③还有综合式引申,将链条式与辐射式相结合。以上三种词义引申都能造成一词多义现象。

2.词义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好”在《诗经・国风》中《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魏风・葛履》“要之之,好人服之。”《魏风・葛履》“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这些位置出现,皆为美之意。而后来“好”词义扩大,从形容女子扩大到形容所有人物事态。

(2)感彩变化。“娈”在《诗经・国风》中《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兮。”这些位置都为貌美这个意思。感彩为褒义,然而在后代,因为对女子的不尊重等等原因,“娈”逐渐带有贬义色彩,如“娈宠”等。

注释:

①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参考文献】

[1]向熹.《诗经》里的复音词[M].商务印书馆,1989.

[2]刘丹青.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研究框架[J].民族语文,2005(5).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定语短语;形容词;认知;交际;序列。

陆俭明先生在《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1994),根据“小白花(白小花*)、大黄狗(黄大狗*)、 真善美(美真善*美善真*善真美*)”的情况“推测形容词同类词连用也是有规律的,只是目前我们还未研究发现而已”。学者们此后对形容词排序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马庆株(1995)从形容词内涵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层次;徐建华(1998)用“语言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讨论单音节形容词定语的语序问题”;袁毓林(1999)从语义聚合的角度提出一条多重黏合式定语的排列规律;方希(2002年)指出定语和中心语语义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决定定语顺序的基本控制因素。本文试着从认知的角度来讨论形容词定语的顺序问题,对认知无法解释的现象,也从其他角度做出解释。

许多时候,指人或事物的名词需要多个形容词性词语对它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修饰说明。崔应贤(2002)指出:“出现在这个名词前的这些形容词性词语之间,只以并列关系这一种组合类型出现。”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全部的语言事实,出现在中心语前面的形容词定语有并列关系,也有递加关系,还有比较少见的一体关系。

一、形容词定语之间的关系

中心语前面存在两个以上形容词,形容词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将其分为三类:递加关系、并列关系和一体关系。

多个形容词修饰中心语,前面的形容词以后面的形容词和中心语构成的向心结构为中心语,前后形容词定语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类形容词定语称为递加式形容词定语。如:

大太太从红木手饰盒里拿出一块四方型的女式手表来(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

“手饰盒”先受“木”的修饰,“木手饰盒”再一起受“红”的修饰,“红”和“木”之间没有直接的修饰关系;“手表”先受“女式”修饰,“女式手表”再受“四方型”的修饰,“四方型”和“女式”没有直接的修饰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容词并列起来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中心语,每个形容词都可以单独修饰中心语。这类形容词定语称为并列式形容词定语。如:

这个仅仅只有三个月团龄的支部书记,正用全部纯洁而高尚的感情(刘心武《班主任》)。

蔡桂兴感到一股又酸又甜又辣又热的东西,从胸中升起,忽地一下涌上喉头、鼻腔和眼窝(1994年报刊精选)。

“纯洁”可以单独修饰“感情”,“高尚”也可以单独修饰“感情”,“酸”“甜”“辣”“热”都可以单独修饰“东西”,几个定语之间是并列 关系,有些可以互换位置,不影响语义的表达。

一体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容词整体的表达意义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中心语,各个形容词不能单独修饰中心语。这类形容词定语我们称为一体式形容词定语。如:黑白电视、贫富差距、大小的差异、高矮的区别、男女情缘。

这类定语形容词,中心语前面的几个定语,不可以分开理解,“黑白”,是和“彩色”相对的。“贫富”总体指收入的状况,“大小”是指形体的体积,这类一体式形容词内部是并列关系,其排序有固定性。

二、多元形容词定语的排序制约因素

1.认知因素的制约。(1)认知制约递加式形容词定语的顺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逐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句法结构和概念结构具有相似性,语句中的排列顺序映射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顺序。形容词递加式定语的排列顺序用认知规律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表示重要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形容词总是放在非重要或次要属性形容词后面,更接近中心语。如:

A.河中的船只则注定是一男一女,夫妻相伴。妻子站在船头,一手举面小红旗,给在船尾驾驶柴油机的丈夫指引航向(《人民日报》1994年)。

B.过一会,鱼肉由红变白,倒掉醋,放上小红辣椒,拌上盐、姜丝、味精、大蒜、野葱和土豆丝(《人民日报》1993年)。

“小红旗”中“小”是表示旗子的占有空间,是“旗”的非本质属性,可以发生变化,“红”是“旗”的稳定性属性,无论“红旗”的大小,“红”颜色可以始终不变,“红”和“小”相比是更重要的属性。“小红辣椒”中“辣”和“小”“红”相比是“辣椒”的更重要的属性,所以位置是最靠近中心语的。

在递加式形容词定语的排序中,表示颜色、形状、质地、性别等的客观形容词表达的是和中心语事物经常一起存现的属性,客观性、稳定性较强,人们在认识中经常把这种属性和中心语事物连在一起,我们称其为客观属性形容词。一些表示体积、感觉、心理、评判的形容词是中心语的非重要属性,主观性较强、确指性最弱,人们在认识中不是经常把这种属性和中心语事物连在一起,这种属性是中心语的临时属性,取消它们和添加它们并不会影响定中结构,我们称其为主观性形容词。递加式形容词定语的排列中的客观性形容词概念意义上跟中心语名词关系近,在语序上靠近中心语,主观性形容词和中心语关系远,离中心语远。如:美丽女护士、好男人、臭咸鱼、小铜佛、胖女人、优雅的女演员、细长铜丝、小鲜虾。

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具有相对性。一些表示颜色、形状、质地、性别等的客观属性形容词排在一起,哪个更能体现事物的属性,它就更靠近中心语。如:瞎女人、黄铜镜、黑公牛、圆木桌。

“瞎女人”中“瞎”是表示中心语的状态,“女”是表示中心语的性别,表性别的形容词是中心语的更稳定特征,要放在表状态的形容词的后面,其更接近中心语。“圆木桌”中“圆”是表示中心语的外在形状,“木”是表示中心语的质地,表质地的中心语更容易排在表形状的形容词的后面,更靠近中心语。

表示形体、感觉、评判的主观属性形容词排在一齐,哪个更能凸显事物的属性,它就更靠近中心语。如:瘦高个子、大笨猪、小傻帽、香辣鸡丁、辣香肚丝。

“瘦高个子”中“高”和“瘦”,都具有主观的评价性,“个子”“高”的属性要比“瘦”更显著;“大笨猪”中“笨”是对猪的主要的评判,“大”是对事物占据的空间评判,“笨”更突显中心语的属性。这些更突显中心语属性的形容词更接近中心语。

事实上以上的排序从左到右,主观性递减,客观性渐强,稳定性递增。紧靠中心语的形容词,在概念意义上和中心语名词关系近。新旧属性与表大小、颜色、味道、形状、质料的属性形容词性比,具有较明显的易变性;而大小带有人们的主观判断,具有相对性,比“颜色”客观性低。表示大小、新旧义的形容词往往在最,先于颜色、味道、形状、质料等的形容词,如“大肥猪”“旧白西装”“小辣椒”“大长条桌”“大木茶几”等。同样的东西,参照物不一样,不同的人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认知差异,但判断大体应该是一致的,体现主观形容词—客观性形容词—中心语的排序。

(2)认知决定并列式形容词定语的顺序。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过程:由总体到局部,由外部到内部,由远处到近处,由大处到细微。并列多层定语的最外层大都表示事物的时间、位置的远近、体积的大小、厚薄、宽窄,处在后面的则是表示细节、质地、内涵等方面。人们的认知顺序和并列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致。如:

A只不过有一点他没有想到,这栋古老坚固宽敞开阔的庄院现在几乎已完全被烧成了瓦砾(古龙 《英雄无泪》)。

B突然,发现不远处停着一个发出刺眼强光的巨大圆形金属物(《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C不仅有高中文化,而且有高大健壮的身躯,有了这两条,何愁不发家(张永霞《罪恶,从一场婚姻开始》)。

D就在这时,那排低矮破旧的民房终于出现在眼前,那一刻我像遇见了救星,慌乱地跳下车(《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E昔日荒凉闭塞的海陵岛经过海人的雕刻,今天大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感(1994年报刊精选)。

F她一进门,便被一个高大丰满的女人热情地拥抱。巨大、空旷的房间内,一些陌生的中年男女(王朔《刘慧芳》)。

G帅玉书从辽阳女子高中毕业后爱上了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高大英俊博学多才的虞公子,心甘情愿地当上了贤妻良母(1994年报刊精选)。

B句中“巨大”是对体积的认识,“圆形”是对形状的认识,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感觉到的是体积的大小,而后才是形状的认识;D句中“低矮”说明事物的形体,“破旧” 本质状态;E句中“荒凉”是表面的景象,“闭塞”才是事物本质的特点;F、G 中“高大”是对外在形体的的总体认识,“丰满”“英俊”是对局部的认识,“博学多才”是对人内在素质的认识,句中形容词的排列也符合人的认识认知事物的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在的过程。

(3)一体关系定语的内部各形容词是并列关系,其排列顺序也不是任意的,人们的认知和民族文化因素暗含其中。

“黑白电视”中“黑”和“白”相比较 ,“黑”是最显眼的、最突出的,二者顺序和人们的感官本能是一致的;“大小的差异”中“大”和“小”相比,在我们的感觉中,总是先感觉到大的,后感觉到小的;“男女情缘”中,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男尊女卑,男人处在比女人更受尊崇的地位,同时提到“男”“女”时总是先说“男”。一体定语内部的形容词是并列关系,其排序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和民族的文化心理。

2.逻辑顺序制约定语顺序。严格意义上讲,逻辑也属于认知。几个并列的形容词定语在修饰说明中心语的同时,逻辑关系影响定语的排列顺序。(1)定语的充分条件关系制约语序。前面的形容词定语的属性是后面属性存在的充分条件。如:“假大空话”,如果话语是“假”的,必然超出了实际,是“大”话,是内容不实际的“空”话。“疑难杂症”“苦累差事”“懒散性格”“混乱局面”“危急险情”这些定中短语中,前面形容词是后面形容词的充分条件。

(2)定语的必要条件关系制约语序。前面的形容定语表示的内容属性是后几个形容词属性存在的必要条件。如:

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目标(《人民日报》1994年)。

“独立”“自由”“繁荣”“富强”这几个形容词,前面 “独立”,是后面“自由”的前提条件,由“独立”而“自由”,才能当家作主建设国家,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没有“独立”,其他的都不能谈了。“新奇特产品”“高精尖工业”“真善美的秉性”“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定语短语中,前面第一个形容词是后面形容词的必要条件。

3.心理文化因素制约定语顺序。汉民族一贯的心理定势和传统文化是求善求吉,趋利避害。表现在并列式定语语序中,表积极意义的或体现人们愿望的,总是放在中性意义、消极意义的前面。如:新旧教材、好坏产品、高中低档产品、红绿灯、大喜大悲的年龄;快慢节奏、正副局长、大中小学校、优缺点、冠亚军、金银首饰。

对任何东西,大家总是喜欢“新” 的,“好”的,不喜欢“旧”的、“坏”的,传统文化谓之“喜新厌旧”,所以在定语线性排序中 “新”总是在“旧”之前,“好”总是在“坏”之前。“红绿灯”,“红灯”是大家不喜欢的,“红”在中国文化里是表示喜庆的,是大家喜欢的,有平稳踏实心理定势的中国人,更注重规避危险,注意“红灯”,所以“红”在“绿”前面。

4.交际的需要制约定语顺序。形容词定语的排列受认知因素和文化心理因素的制约,音节节奏、主观表达等因素也影响定语的线性顺序。(1)音节节奏、结构匀称制约形容词定语。语言的线性语流中,音节形同、结构一致的形容词倾向于排在一起,双音节的形容词定语倾向于排在多音节的形容词定语的前边,这样形式上整齐匀称,音节上和谐悦耳。如:

A江西是块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曾长期在这里辛勤耕耘,艰苦开(1994年报刊精选)。

B但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特殊的生活经历将他们磨炼成顽强、沉毅、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特殊的一代(《读者》合订本)。

C单调、平凡、太枯燥、不生动的语言,就很难表达恰当地有力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纪希晨《战斗在生活的激流里》)

形容词定语排列时的前后照应,结构匀称。如:

D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E三十五年后的1989年,邓小平思考说:“用什么新东西可以代替过去的旧东西来处理国际政治关系呢?现在的国际政治还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传》)

F这一巨大变化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的一面(1993年人民日报)。

上面例句D中“真”“善”“ 美”表意角度一致,“假”“恶”“丑”的表意角度是一致的,上下文相互呼应。E中“新、旧”做修饰语,前一分句的“新东西”和后一分句“旧东西”照应。F中前一分句“积极”和后一分句“消极”照应,前一分句“进步”和后一分句中“落后”照应。这样读起来句子才会感觉句子和谐顺口。

(2)主观表达制约形容词的排列。并列关系的多层形容词定语,排列顺序没有内在的规律性,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主观表达意愿。如:

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尖锐地指出过,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1994年人民日报\第2季度)。

你所谓的第三类和最后一类读者,不就是最低级、最幼稚和最野蛮的一类吗? (读书\vol-137)

乌海市—这座美丽、富饶、生机勃勃的工业新城(1994年报刊精选)

年轻的防城港市,有着逶迤连绵的十万大山,富饶美丽的北部湾,郁郁葱葱的森林,风光旖旎的亚热带情调(1994年报刊精选)。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形容词 排列顺序

形容词(adjective),简称adj.或a.,是很普遍的一种语言词类。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的程度好与坏。一般情况下,可将形容词分成性质形容词和叙述形容词两类,其位置一般都放在名词前面:1)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它有级的变化,在句中可作定语等成分。例如:hot,hotter,hottest,a hot day,“What a fine day!”。2)叙述形容词只能作表语,所以又称为表语形容词。这类形容词没有级的变化,也不可用程度副词修饰。大多数以a开头的形容词都属于这一类。例如:awake(醒着的),afraid(害怕的),asleep(睡着的)等。

形容词的用法和在句中的排列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解题的质量。形容词作的成分是定语,形容词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如果两个以上的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与被修饰名词关系密切的形容词靠近名词。如果几个形容词的重要性差不多,音节少的形容词在前,音节多的在后。例如:a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其顺序是什么?在目前的语法书中,若有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则一般排序如下:大小、长短、形状、年龄、新旧、颜色、国籍、出处、材料、用途、类别。 例如,“It’s a cold windy day.”,a little red foreign hat,a lovely red woolen jumper,the three beautiful big new red Chinese wood desk。

名词被多个形容词修饰时,形容词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是学生把握不准确的地方。上面的标准规则虽然都能看懂,但是就是不太好记忆。许多的师生尝试总结过其它记忆方法,现将一般规律和记忆口诀总结如下:

1.这条记忆口诀会使学生都能把形容词的排序题做得非常准确,但是比较长。“好美小高状其新,颜色国料特别亲”。“好”是指good,bad等形容词;“美”是指beautiful,ugly等形容词;“小”是指big,small等形容词;“高”是指high,low等形容词;“状”是指形状的形容词,circle,square,oval等;“其”没有意思;“新”是指new,old,antique等形容词;“颜色”是指red,yellow,blue等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国”是指mountain,river,European,Chinese等形容词;“料”是指woolen,stone,silk等形容词;“特别亲”意思指最靠近所修饰的名词。例如:the beautiful long new red Chinese silk clothes。

2.还有一条顺口溜很好记忆:“县官行大令,射国才”。这条顺口溜在有的文章中被简化为:“县官行令宴国材”,或者“县官行令谢国材”:县(限定词);官(描绘观点的形容词);行(形状形容词);大(大小形容词);令(年龄新旧形容词);射(颜色形容词);国(国家出处形容词);才(材料质地等形容词);宴指颜色。此法比较简单,易记忆。例如:a horrible big black dog。

3.“绘大行星燕国制图”这是谐音,意思是:绘:描绘如beautiful,nice。大:大小长短如big,small。行:形状,如square,round,long。星:新或旧,如new,old。燕:颜色如red,white。国:国家来源地。制:质地,如silk,wood。图:用途目的。例如:a long red American car,a pretty little Spanish girl。

4.另外,还有一句话“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屋”。在这句里,法国指国家、来源French,Chinese。木指材料、质地wooden,woolen,stone,silk等。书屋指用途目的。例如:a small antique wooden table。再如:a newly-built red brick building。

5.最后,尝试记住Opshacom这个杜撰的词,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背诵方法。Opshacom中p代表opinion,指表示人们观点的形容词,如beautiful,lovely,nice等;

sh代表shape,指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如long,short,narrow等;

a代表age,指表示年龄、时代的形容词,如old,new,young等;

c代表colour,指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red,blue,orange等;

o代表origin,指表示国籍、地区的形容词,如British,Canadian,German等;

m代表material,指表示材料的形容词,如plastic,metal,silk等。

请根据形容词排列规则完成以下选择题:

1.This city has____________bridge.答案选C。

A.a stone old fineB.an old stone fine

C.a fine old stoneD.an old fine stone

2.Tom is going camping with____________boys.答案选C。

A.little two otherB.two little other

C.two other littleD.little other two

3.Yesterday they crossed the_______bridge behind the palace.答案选A。

A.old Chinese stone B.Chinese old stone

C.old stone Chinese D.Chinese stone old

4.――How was your visit to Hainan?

――It was great.We visited some friends,and we spent the

_______days at the seaside.答案选B。

A.few last sunnyB.last few sunny

C.last sunny fewD.few sunny last

5.______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part in the boat race.答案选A。

A.Ten strong young ChineseB.Ten Chinese strong young

C.Chinese ten young strong D.Young strong ten Chinese

总之,英语中这类形容词连用时就按上述先后顺序排列,口语交际使用中不会出现这么多形容词连用的情况。对于这个知识点,只要学生潜心研究形容词的排序规律,再加上记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口诀,就能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不再害怕这种题型。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高中专项.各个击破丛书――英语语法[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53-54.

[2]薄冰.魔法英语高中语法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11.

[3]?wtp=tt#2.

[4]?si=2.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4篇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后便具有了“动性”,带有“动作的意味”。例如,黎锦熙(1824)认为,诸如“

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

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结构上是动性,便在实质的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1)吕叔湘(1942)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4)。张志公(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16、318、595页)、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6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8)李临定(19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10)徐枢(199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11)陆俭明(199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 考察范围及原则

1.1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郑林曦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词带“起来、下来、下去”的情况。其中动态助

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词句末的“了”同样很复杂,不过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1),还是带了(,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

说,先排除可以认定是带语气助词的情况,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确定到底是带了(,2)还是带了(,1+2)的部分。

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二 “形+动态助词”考察

2.1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 慌~手脚 秃~头 黑~心肠 坏~名声 乱~阵脚热~馒头 冤~好人 明确~任务 满

足~要求 充实~内容 缓和~矛盾 活跃~市场 坚定~信念 简便~手续 肯定~成绩 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 突出~重点 统一~思想 稳定~秩序 便利~群众 端正~态度 丰富~知识 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 巩固~国防孤立~敌人 固定~人员 红~脸 辣~眼睛 模糊~视线 晒~被子 完善~组

织 严格~手续 严肃~纪律 哑~嗓子 正~正帽子 壮~壮胆子 分散~精力 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 安全~不少 薄~二寸/点儿 是悲惨~点儿 是悲观~点儿 笨~点儿 迟~一步 精

力充沛~不少 就是丑~点儿 粗暴~点儿 粗糙~点儿 太残忍~点儿 是惨~点儿 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 敞亮~许多/些 沉~不少 式样陈旧~点儿 屋子潮~点儿 沉默~许久/一阵子 稠~点

儿 大~点儿/七八岁 单调~点儿 菜淡~点儿 短~点儿/二寸 烦琐~点儿 肥大~点儿/些 就是

稍微浮~点儿 干净~几天 孤单~点儿 太过分~点儿 好~许多/不少 急躁~点儿 尖~点儿 紧张

~点儿/一阵 旧~点儿精练~不少 简单~点儿 太娇气~点儿 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 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 生活苦~点儿 太快~点儿 亮~一会儿 流行~几天/一阵子 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 笼统~点儿 难~点儿 暖和~点儿/不少 浓~点儿胖~点儿/许多 细

~点儿 咸~点儿 远~点儿 天阴~一会儿 犹豫~一下/一会儿 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 低~人一等 高~他一着 大~他六岁 只小~我一岁 只快~我二秒 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 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 只差~一道题 才对~二道题 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 贵~五角钱 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 红~几个苹果 瘸~一条腿 晴~一个白天 阴~一个下午 热~几个馒头 温~一壶

酒 脏~一只手 湿~一只鞋 坏~一台电视机 黄~几片叶子 近~三里地 瞎~一只眼 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 聋~一只耳朵 麻~一只脚 急~一身汗 少~几件衣服 熟~一锅饭 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 逐步成熟~起来 农民富~起来 态度和蔼~起来 立刻烦躁~起来 吃香~起来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 他突然傲慢~起来 天黑~下来 目光暗淡~下来 情绪安稳~下来 慢慢地静~下

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 立刻软~下来

2.2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 鞋还湿~ 正着急~ 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 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 敌人正猖狂~ 他一直沉默~ 腰弯~ 在家里闲~ 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 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 门口横~一条板凳 江北荒~大片土地 亮~一盏灯 瘸~

一条腿 炉子上热~一壶水 竖~两只耳朵 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 低~头 光~脊背 厚~脸皮 尖~嗓子 空~手 竖~耳朵 歪~脑袋 弯~腰 斜~眼睛

阴~脸 硬~头皮 壮~胆子哑~嗓子 直~腰 晒~被子 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 积极~点儿 精神~点儿 薄~点儿(皮) 慢~点儿 轻~点儿 老实~点儿 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 别凉~ 别烫~ 别辣~眼睛 别咸~ 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 好~ 快~ 乱~ 娇气~ 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能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有331个,占总数(1360个)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种格式。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 光~脚 没狠~心 没红~脸 没坏~人 没慌~手脚 也讲究~穿戴 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 麻烦~他 满足~他的要求 没少~你的 没松~劲儿 没突出~他 团结~

他 委屈~你 没为难~他 村头响~一阵枪声 冤~不少好人 也冤枉~我 晕~车 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 动乱年代这里就没安定~ 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 从没安逸~ 这个人从没诚

实~ 态度从没端正~ 没安宁~一天 心里就没敞亮~ 没干净~ 从没公开~ 从来没马虎~ 没轻闲

~一天 一个多月就没睛~ 没准时~一次 从来就没富~ 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 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 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 从没这么便利~ 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 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 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 从没这样粗糙~ 从没这

样粗心~ 心情从未这样沉重~ 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 从没这么分散~ 没这么干躁~ 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 从没这么孤单~ 没这么急躁~ 矛盾没这么尖锐~ 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 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 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 他俩别扭~一阵子 心

里不安~ 吃香~好些年 他聪明~,可也糊涂~ 我沉默~一阵子 成功~,也失败过 只对~一回 我

也烦躁~ 过去这里也曾繁华~ 小河只干~一次 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 积极~一阵子 我们也艰苦

~几年 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 苦恼~ 我以前软弱~ 神气~几天 我失望~ 上午阴~一会

2.4 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 变得霸道起来 心情悲痛起来 他立刻暴躁起来 敌人更加猖狂起来 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 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 腰粗起来了 眼前敞亮起来了 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 养花的人多起来了 又得意起来了 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 烦躁起来 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 气球鼓起来了 声音渐渐低下来 不能这么软弱下去 不要这么消沉下去 松懈下来 安定下来 冷下

2.5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 颗粒饱满~ 道路畅通~ 人来不少~ 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 合格~ 婆媳关系和睦

~ 我已经寒心~ 他已经灰心~ 豁亮~ 比以前健谈~ 饭菜可口~ 头脑灵活~ 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 我感到困惑~ 东西齐全~ 问题清楚~ 他已麻木~心情舒畅~ 感到生疏~ 眼睛湿润~ 舒服

~ 肃敬~ 省事~ 水灵~ 通~ 透~ 稳~ 糟~ 烦~ 甜~ (火)旺~

2.6 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 不幸 逼真 抽象 意外 慈善 丑恶 封建 偶然 尴尬 豪华 荒凉 晦涩 滑头 花哨

极端 精彩 绝对 可贵 可耻空泛 零碎 离奇 露骨 腼腆 勉强 狼狈 难得 难堪 平常 凄凉

轻浮 荣幸 俗气 突然 伟大 特别 武断 做作 主观 重要 痛苦 次 精 妙 猛 毒 弱 傻

帅 土 贪 凶 野

2.7 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 必然 奔放 诧异 昌盛 纯粹 从容 苍劲 苍茫 垂危 陡峭 繁多 端庄 灿烂 恍惚

酣畅 矫健 精锐 清脆 浓郁蓬勃 崎岖 浓厚 器重 深切 深远 爽朗 泰然 坦然 焦急 锐利

妥善 雄伟 汹涌 秀丽 悠扬 真诚 忠贞 茁壮 卓越 著名 长久 残 陈 甘 佳 古 荤 寒

枯 牢 善 盛 污 险 优 良 羞

三 “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 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1)带动态助词“了

”有五种形式,参见2.1。(2)带动态助词“着”有三种形式,参见2.2。(3)带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形式,

参见2.3。(4)带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况下出现在“形+了”格式中,参见2.5。(6)21.47%的形容词通常只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参见2.6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3.2 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2)”优先于带“了(,1)”。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2)”的形容词,也还有41

.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 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

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统计结果是,在1328个动词中,能带“了、着、过”的动词有1198个,占90.21%。这

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1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 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5篇

形容词和副词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热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考查热点。

热点一:考查形容词与副词的区别

在英语中修饰代词及名词用形容词;修饰行为动词、形容词、过去分词及整个句子用副词。

热点二:考查形容词和副词的词义辨析

1.要做好形容词词义辨析题,考生要有较大的词汇量,较强的词语搭配能力,同时要懂得词汇的内涵、外延及褒贬等。做题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确定词的意义,要严格区分和细心比较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其搭配、惯用法,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热点四:考查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规律

单个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但在某些情况下需后置:修饰somebody, someone, something, anybody, anyone, anything, nobody, nothing等复合不定代词的形容词时,则必须放在不定代词之后;形容词短语作定语必须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有时成对的形容词作定语,考虑到句子的节奏和平衡,可以后置;表语形容词作定语时必须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形容词enough, opposite等修饰名词时可前置或后置;有些既可用作形容词又可用作副词的词,当它用作形容词时前置,用作副词时后置。

热点五:考查多个形容词作定语的排序

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其排序规律是:(限定词+程度副词+)描绘性形容词+表示大小(长短、高低)、形状、年龄(新旧)的形容词+表颜色的形容词+表国籍或产地的形容词+表物质材料的形容词+表类别或用途的形容词+名词;限定词的排序:前位限定词(指量限定词all, both, half等;倍数词double, twice等;分数词one\|third, two\|fifths等) +中位限定词(冠词,指示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后位限定词(序数词及last, next等;基数词及few, several等)。

热点六:考查副词在句中的位置规律

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其它副词时,一般位于被修饰词的前面,但enough却要放在被修饰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后面;频度副词always, usually, often, never等一般放在行为动词前,或者情态动词、助动词或be动词之后;有些表示地点的副词常放在句末;表示确定时间的副词放在句首或句末;表示方式的副词通常放在“动词(+宾语)”之后,也可放在其它位置;同时有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的副词时,其顺序一般为:方式+地点+时间。

答案与解析:

1. B。该句中look为连系动词,后接形容词作表语。根据问话人问Are you ill?可知,说明问话人询问的是对方的身体状况,well在此为形容词,意为“健康的”。其它三个形容词都形容人的内在本质。

2. D。句中的第一个 smell 为实义动词,意为“闻气味,嗅觉”,smell badly 意为“嗅觉差”;第二个 smell 为连系动词,意为“闻起来(有某种气味)”,smell bad 意为“闻起来气味难闻”。

3. D。汉语中的“很”是不能用英语中的 very 来直译的。上面一题不能选A,是因为形容词 worth 和 asleep 习惯上不能用副词 very 来修饰,而是分别用 well 和 fast修饰,即说成 be well worth doing sth “很值得做某事”,be fast (或 sound) asleep “熟睡”,故选D。

4. D。根据Its not interesting at all. 可知选D。

5. A。本题考查the more…the more…结构,注意比较级必须位于句首且要有定冠词修饰。如果句中的形容词比较级修饰一名词,这一名词也必须跟形容词一起置于句首。

6. B。本题测试同级比较结构,句中if not better than为插入语,意为“如果我婶婶的身体不比我叔叔的身体更好的话”,不影响主要句子结构。注意比较对象的一致性。

7. B。考查多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的情况。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限定词(a, the, ones, these…)+描绘性形容词(fine, nice, good…)+形状形容词(big, round, long…)+时间、年龄形容词(new, old, young…)+ 颜色形容词(red, green…) + 国家(地区)形容词( Chinese, European…) + 材料形容词(wooden, plastic, paper…)+名词。

8. A。从题干可知,records和 an actual performance两者进行比较,故选项应用as…as同级比较结构。

9. B。该题测试形容词比较级前定冠词the的使用情况。在比较级句式结构中,如果强调两者中的一方面“较……”时,其形容词比较级前需要加上定冠词the。构成:“the + 形容词比较级+名词(两者)”。

10. B。本题考查“倍数+as many/much+名词+as +被比对象”的倍数表达法。又如:There are five times as many persons as we expected.

11.B。句意:这张表格只能由你本人签字。rather than“而不”;other than“除了”相当于but和except;more than “不仅仅”;better than“比……多(好)”。

12.C。full of some fruits=which is full of some fruits。

13.D。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须后置。

相关期刊更多

开发性金融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