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回清明节

梦回清明节

梦回清明节范文第1篇

梦里的时光如昙花一现,如同生命的短暂,金黄的落叶毕竟是在秋天,青春年少也将一去不返。消失的岁月的足迹,魂牵梦萦的青树小溪,在无尽的夜空中叹息。心灵的窗口,遥向那消失的记忆,凋零的玫瑰依旧在风中摇摆。有梦不觉人生寒……举起杯,向着天边的夕阳,杯中的酒和晚霞一样鲜红,为那曾经相同的时光!明月清风,花间晚照,起舞清影,杨柳青堤。但愿魂梦与君同……垂柳低檐,轻歌曼舞,春江有花尚需月夜,潇湘有竹岂能无泪?梦里依稀,轻轻的身影,嘴角荡漾,美酒的清香。没有容颜消逝的痛苦,没有生离死别的折磨,古老的传说,美丽的梦想,化作无尽的香醇,弥散在时空当中。

飞翔的翅膀 ,跨越宇宙时空,为了一个古老的梦想。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心有灵犀,插上梦的翅膀,回到遥远的过去,找寻失去的世界。

心梦飞翔,穿梭古往今来,向着那个美妙的时光!

又是金秋时节,喜悦总是溢满枝头。缕缕清风。心情在飘叶中拣起;繁星点点,纺织出一串青春的梦。

在这微风轻柔,星光灿烂的夜晚;在这步入我们所向往且一直默默追寻的“家园”:在这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里,幸会了,青春梦飞翔——校园歌艺大赛。

我们是青春的舞者,独特的身姿,嘹亮的噪音,生命的精彩就在这里流动。

幽幽灯光轻轻揉动的彩球,精美而富有青春气息的家园,还有披上轻纱的长椅。别样的设置,气氛悠然。

序幕在掌声和欢呼中拉开。一首主题曲《青春梦飞翔》,旋律节奏起伏,选手们个个从容自若,深情浓浓。台下荧光舞动有序,同学们低唱跟着音乐而起……

时而灯光飞舞,激情燃烧,如浩浩烟火、荡荡的奔流,使人震撼而有无从感慨。时而绵绵幽幽,霓虹相应,如小桥流水,潺潺水声弥满山间小林。

身姿在流线中浑然,浓浓民族之舞生生如栩,风情尽现;拨动多情的弦音,幽幽声调由远而近;还有那豪壮的演词,深深入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夜在优雅的声调中走入梦乡,星光依旧。

此时每一根神经都在触动,体验着生命的真实与感动,体验青春带给我们的绚丽和精彩。

漫步青春路途,聆听季节花开花谢,守望岁月轮回,还有那步伐从黎明一脚一脚踏向黄昏。谁愿意做光阴的望尘者,谁又愿意生命暗淡无色。

记得一位前人说过:“流星,犹如生命的缩影;青春就像那朵最高、最晶莹却又那么短暂的悬崖浪花。

夕阳的余辉洒落在厦门工人文化宫广场上,/乐曲、队号、鼓点响,/人山、花海、歌如浪。/那是为:/"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厦门思明少儿艺术节"/拉开的精彩缤纷的帷幕,/那是为56个民族的少年儿童奏起的:/永远快乐、团结、友谊奔未来的交响曲。/我欢欣鼓舞了,/心随之而飞翔。

我心飞翔,一切不一般。/抬头仰望,/天空呈现给大地的是湛蓝,/晚霞挥洒给人间的是金光,/千只和平鸽象征的是和祥。/彩旗、礼花、气球洒洒飘飘,/各级领导临莅指导观望,/各民族儿童莺歌燕舞齐欢笑。/我飘然自得了,/好似来到了仙境进入梦幻。

我心飞翔,万物不一样。/低头俯视,/环型的舞池是人间的天堂,/七彩的服饰是仙女的衣裳。/"歌声与微笑"诉说着美妙的畅想,/"找朋友"的舞姿翩翩意味着快乐安康,/唱起来吧,歌声汇集各族儿童的心曲,/舞起来吧,舞姿代表各族儿童的意愿。/我知足陶醉了,/各民族的少年儿童欢聚在鹭岛一方。

我心飞翔,热血沸腾胸荡漾。/心潮澎湃。/今天的鹭岛无比妩媚,/歌声回荡着过去的美妙,/舞蹈描绘着夕日的娇好。/明天的特区更加灿烂,/手拉着手,万众一心奔未来,/心连着心,团结一致跟党走。/我笃定踏实了,/未来的祖国蒸蒸日上,/"三个代表"指引方向,/与时俱进国家日新月异,/各民族人民繁荣富强,再创梦想要起航/伤心的回忆丢在一旁/舞步莫慌张/握紧我的手你不再彷徨/流着泪的眼睛看不清/未来去留方向/何不忘却忧伤/用那欢乐导航让爱飞翔/有梦就有主张/我会在你身旁/梦的主张充满幻想/寂寞就在打开心扉之后/悄悄躲藏/梦的主张追过太阳/流下灿烂足迹/见证着过往

梦回清明节范文第2篇

除夕这一天,一家人忙忙碌碌,尽心费力,为家人操持着一年中最温暖的年夜团圆饭。少不了南国的蔬菜,北疆的牛羊,东海的鱼虾,西域的美酒,美味佳肴 盛放着的是满满的幸福。虽然平日里,或许美味也不缺乏,然而确没有此时。欢颜喜措,盈怀的情愫是对传统节日的赞赏和传承,是的,这是已传承了千年的节日,其中蕴含了团圆吉祥,年的情怀,飘散着的是浓郁的醇香味道。这美酒,清澈又绵长,这顿饭,无忧又欢畅。

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和个人梦。天下梦就是大同梦,国家梦就是强国梦,个人梦就是幸福梦,这些梦互为前提,彼此成全。每个人都在为梦想而努力着。中国人尊天敬地,是天地之间的人伦,故节日里所求不过是是人气喜乐。吉祥安和,而所有的愿望最后回归于福、禄、寿、喜,这是节庆中最为恒久的意义。是对生活最纯真的期待和憧璟。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是一位游子回家过年所感怀的真情意切。读起,便令人动容。诗中的父母亲,操劳慈爱。就在你我身边。千千万万;诗中的儿女,徘徊愧疚,就是你我,万万千千。

人生起承转合,岁月静中最好,味道念里最醇。我们是世界的中心。我愿意与这个世界握手言欢,感恩,是奏响生命乐章的主旋律,从一具备个体生命开始,就开始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心境宁静平和,便是喜乐圆满,感恩孩子给了我们快乐,感恩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帮助,感恩生活带给我们智慧,感恩挫折带给我们经验,感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我们一天的明媚,感恩皎洁的月光让我们独自回家的路上不再孤单。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通彻透明,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明媚,感恩让平淡的日子精彩纷呈,乐趣横生。

梦回清明节范文第3篇

以茶养生

《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虽着墨不多,但是各有意趣,耐人寻味。

老君眉 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此茶是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因为它足君山所产,外形像眉,故称“老君眉”。贾母喝茶时,都用梅花雪水浸泡,而且此茶色泽鲜亮,香气清爽,其味甘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母最喜爱的养生茶。

女儿茶 所谓“女儿茶”,是川、贵两省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红楼梦》第63回中,写宝玉吃了面食,怕滞食,林之孝家劝他闷普洱茶,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

六安茶 六安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六安,宜人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以酒养生

《红楼梦》中的酒有多种,其中不乏具有养生功效的酒。

合欢花浸的烧酒 合欢花浸的烧酒是林黛玉的疗养酒。《红楼梦》第38回中,因黛玉吃螃蟹后心口微微疼痛,要喝口热热的烧酒。所谓“烧酒”就是白酒。宝玉忙令人将“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所以黛玉服用它,不仅能祛除寒气,而且对她的多愁善感、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屠苏酒 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除习俗之外,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的养生酒。每当他们外出游玩时,总以喝点屠苏酒来“促生”。其实此酒是药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作用。

黄酒 绍兴酒也称黄酒,是宝玉特别喜爱的酒。此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系优质糯米酿造,因而深受大观园上下的欢迎。

蔬菜养生

《红楼梦》中写的蔬菜很多,除茄子、豇豆、扁豆、葫芦、灰条菜以外,还有南京的特产芦蒿、枸杞芽(俗称枸杞头)。

芦蒿《红楼梦》第61回中,有问:“晴雯姐要吃芦蒿,用肉炒?用鸡炒?面筋炒?”芦蒿其味独特,鲜香可口,而且还有滋肾、养肝、润肺、清凉明目之功效,为晴雯所独钟。

枸杞芽 《红楼梦》第61回,还提到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炒枸杞芽”。她们还喜爱枸杞芽烧蛋汤,此汤更有爽口清凉之感,从而成为两位小姐的养生食品。

饥饿养生

《红楼梦》第53回写道,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后因补孔雀裘,病情渐重,使用了贾府中的“秘招”饥饿疗法,净饿两三日,又服药调治,便渐渐好了。像袭人感冒后仅饮米汤,也是遵循此种秘招来调理养生。

梦回清明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魇;解读;创作观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用十年之功精心撰写的学术著作,主要通过《红楼梦》版本的比对和繁琐的考证,提出自己独到的红学见解。张氏此书为海外的红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周汝昌称之为“红学史”上的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1]由于张爱玲以小说家称名于世,《红楼梦魇》一书至今缺少学界的关注。在长期的文学创作经历之后,张爱玲精心撰述此书,倾注了她极具个人色彩的审美意趣与情感倾向,当中的红学见解亦留下了她的作家身份以及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烙印,这也使得她的红学见解显得如此之独特。本文将从《红楼梦魇》书名之意蕴,张爱玲对后四十回续书的看法,以及张爱玲的《红楼梦》创作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红楼梦魇》书名之解读

周汝昌在《定是红楼梦里人》里写道:“我一看《红楼梦魇》这个书名就感到十分讨人憎嫌:什么‘魇’?把雪芹的这么一部宝书竟然安装上如此一个丑恶的字眼,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情绪?极不喜欢,就从这儿也不大想看打开书看上几眼。”[2]毫不掩饰老先生对此书名的厌恶之深,即使为《红楼梦魇》专门写了书评,也不曾改变其最初的厌恶情绪,甚至认为这是一代才女的极大失误。

“魇”从鬼厌声,指的是人被噩梦或者极其恐怖的事情所迷惑、惊吓、尖叫。这的确是一个恐怖的字眼,单独一个字就已经让人不寒而栗。张女士将之加在《红楼梦》这本拥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著作前面,无怪乎周汝昌先生感到愤怒了。既然如此,她为何坚持这一书名呢?是否真的是一代才女的重大失误?

《红楼梦魇》这个书名并非张爱玲女士本人所起,而是来自于她的友人宋淇的一句戏语。最开始的英文名是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直接译为中文的《红楼梦魇》。张爱玲女士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目呢?她认为“这题目非常好,而且也确是这情形――一种疯狂。”[3]

这个“可怖”的名字只是一种简单的疯狂吗?她自己在此书序言中这样写道:“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也幸而我的兴趣范围不广。在已经‘去日无多’的时候,十年的功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得不说是豪举。”[4]由此可见,张爱玲女士对这个书名不仅仅是满意那么简单了,而是喜欢得很了。这梦魇其实是一种偏执的喜爱,因此她宁愿花了十年的时间沉迷其中。如此到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周汝昌先生和张爱玲女士都是深爱《红楼梦》的,只是周先生无法容忍如此恶毒的字眼放置在自己最爱的宝物之前罢了,他所理解的魇是可怖的,是让人睡不着觉的。然而张女士所理解的则是不同的,她看到的是这字眼之下隐含的一种疯狂,不排除孩子般的故意作弄,然更深刻的是一种偏执的爱,是这种疯狂的背后,《红楼梦》所带给她的内心震颤以及共鸣,是一种挥之不去,愈发清醒的悲感情绪,这种情绪才是“魇”的真实面目,而这也是她和《红楼梦》之间的一个连结点。

张爱玲曾说:“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5]《红楼梦》不只是她创作的灵泉,同时也是她心灵的慰藉。而在她的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它的理解,以及狂热的、真挚的情感。就此很多学者都曾发表过专门的研究著作,并认为“从《金锁记》等张爱玲的小说中, 清晰地看到了《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6]同时清晰地指出她的作品中“浸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而这一点她也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这种悲凉感是来自于她的生活以及她敏感的心灵的,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的气息,而她自己所生活、所经历的盛衰之变使她自己与《红楼梦》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因此她的一生都摆脱不了《红楼梦》以及那种悲凉之感。

所以,周汝昌先生仅从自己对于梦魇的理解来认定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可以说是有待商榷了。我相信张爱玲女士创作那么多作品,一定有自己对于文字的敏锐触觉和捕捉力,《红楼梦魇》不仅仅只是一个书名,更是她一掼十年的疯狂,以及始终无法挥去的悲凉,而这种悲凉也如梦魇惊醒般愈加清晰地让她记忆深刻。

二、后四十回续书之探究

对于后四十回续书问题,研究者历来争论不休。而张爱玲女士自得知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先生的作品时,可谓是“石破天惊,惊喜交集”,并将“《红楼梦》未完”引为人生第三大恨事。[7]

首先,在伪作问题上,张爱玲女士在《未完》一文中直接将切入点放在满汉问题上。她从女性小脚问题上推论出曹雪芹对满汉问题的故意模糊,而从一些词汇如“屯”“大妞妞”等做出“后四十回旧本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书中写所写是满人”的结论,同时之间又通过各种琐碎的细节对比来展现前后不同,以证实后四十回伪作身份。考证非常琐细,然角度很特,就此周汝昌先生也做出了“特心细,特繁琐,带出了女性脾气”[8]的评价。

其次,在看待续作问题上,张爱玲女士则直接作出了近似于尖酸苛刻的批评:狗尾续貂,附骨之疽。这个观点一出,立马引起了一批曹雪芹狂热爱好者的注意,同时也得到了一批学者的认同,周汝昌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周先生就张爱玲女士所说的后四十回“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八个字推断出这个天才少女是一种“第六官”[9]的,大概指的就是一种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吧,并指出“在《红楼梦》问题上,说实在话,寻觅能如她那样说出我心坎里要讲而不讲的第二人,至今尚未觅见。”而他自己也曾说过:“我读不了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如果用力量强迫我读,那就是对我最大的精神折磨。”[10]可见就此问题上,他是将张爱玲女士引为知己了。

她之所以对后四十回有这么大的抵触,也许真的与周汝昌先生所说的女才子的神秘的“第六官”有关,因为就张爱玲女士创作那么多作品来说,她的确是有一颗异于常人敏感的心灵以及对艺术的敏锐感知能力。一方面她对《红楼梦》极其熟悉,“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另一方面则在于她的艺术感知力。所以她能轻易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细节上的不同看到艺术上的差距。如在林黛玉的服饰描写上,她细心地发现曹雪芹几乎不对黛玉的服饰作出如何的描写,而在第八回黛玉下雪天罩着的一件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她写道:“也是下雪,也是一件红色大衣,没有镶滚,没有时间性,该不是偶然的。‘世外仙姝寂寞林’应当有一种飘渺的感觉,不一定属于什么时代。”[11]而对后四十回写“水红绣花袄”表示了反感。这些细节所带给张爱玲的强烈对比以及对后四十回处理的结局的不满,直接导致了张女士对于后四十回的否定。

当然除了张爱玲女士、周汝昌先生对后四十回表示愤怒以外,也有人表达了自己对后四十回的更为激烈的态度:“我们该痛骂他,把他的伪四十回赶快从《红楼梦》里割下来扔进字纸篓里去,不许他附骥流传,把他的罪状向普天下读者泣诉,为蒙冤一百数十年的第一流天才写实作家报仇雪恨。”[12]然而,对于他们这样的批评,我是同意林语堂先生对这类文字做出的总结的,“主观之批评”,即带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来评价后四十回。全观后四十回,也不乏精彩之处,虽然俞平伯先生也说出过批评后四十回的言辞,但是他也承认后四十回中四美钓鱼、双美听琴、宝玉和紫鹃隔窗谈话等几节是“可以仿佛原作的”。[13]

而且在续作问题上,同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林语堂先生也注意到“这性格的完整性,在文W创作中最难,《红楼梦》后四十回,个人的性格之符合及统一,不但能保持一贯,而且常常真能出色发挥出来”,如在探春离家时,“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14]这样短短地一行字,免了悲悲切切的送别场面,是成全了探春的潇洒女儿气的。这一节,倒是惹人喜欢的。后四十回在悲剧的处理上并未是“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可取之处还是有的,应正确对待。毕竟续书的确是非常难的,何况还是续《红楼梦》,但为何还会招致这么大的批评?俞平伯先生在《论续书底不可能》中提到“每做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勤,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15],由此看见老先生是煞费苦心的,他正如爱玲女士一样深深为《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着迷,所以不愿意任何一个人去亵渎它,所以情感上对高鹗续书存了嫌恶。然另一方面他的主观性批评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后来人从既有的认知中清醒,去仔细品味属于《红楼梦》的真正魅力,而不是只是满足于高鹗的百二十回本。

张爱玲女士一步一步小心地考证也是起到了俞平伯先生所要达到的效果的,她的《红楼梦魇》以细琐的考证更进一步证实了后四十回的伪作身份,同时还研究了续作者的心理,甚至对前后的艺术高低也作出了隐晦的表达,用心之深,让人敬佩,然在后四十回续书上,诚然需要大的、尖锐的批评,但也需要相信读者的审美眼光,同时给予续作者客观的评价,这一点应向胡适先生学习,他对红学贡献极大,然他对后四十回也做出了公正的论断:“但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写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16]

三、“是创作非自传”

张爱玲女士在《红楼梦魇》中《三详》中明确提出此观点,认为《红楼梦》是创作而非自传。首先,她认为《红楼梦》改写“时间非常长――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也就是说作者的天才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涌现的,如此的话,他反复修改的作品也就具备了创作的条件,如果是自传,完全就不用反复修改。

其次,她通过各个版本的对照,细细比较其中的细节,考察作者的修改过程,反复比较其真实性问题,最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推断,“宝玉大致是脂砚的画像,但是个性中也有作者的成分在内。他们共同的家庭背景与一些纪实的细节都用了进去,也间或有作者亲身的经验,如出园与袭人别嫁,但是绝大部分的故事内容都是虚构的。延迟元妃之死,获罪的主犯从贾珍改为贾赦贾政,都纯粹艺术上的要求。……黛玉的个性轮廓根据脂砚早年的恋人,较重要的宝黛出于文字却都是虚构的。正如麝月实有其人,麝月正传却是虚构的。”[17]也就是曹雪芹使用了一些创作的成分,即艺术上的虚构。

总之,她认为长达十年的修改以及艺术上的虚构足以说明《红楼梦》的成书是一个不断创作的过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自叙传小说艺术构思的关系,周汝昌先生这样写道:自叙传之说,是指中国小说传统自古以历史题材、以写人为主,不是自己借小说写自己,更不是“暴露”“家丑”和别人的“隐私”。中国小说的本质是“史论”而被之以小说的外表和装饰打扮――所以叫做“演义”,此二字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小说观”中国人看小说的眼光与心态。这与西方的小说观念并不相同,“演义”这个词语,本身正相当于现今人所知所用的“文艺创作”。[18]到此,我们可以明白这牵涉到一个概念理解误差的问题,中国文学中理解的自叙传小说的含义,也就是说它是需要素材以及艺术构思的,而曹雪芹写的是“自家自己”,将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构思成一个故事。

而张爱玲的否定则是由于她将自传等同于完全的、纯粹的写实小说,从而引起了理解的误差。自传说拥护者甚多,并由此将许多学者从文本世界拉到曹雪芹生活的真实世界之中,而因此也将关注点放在他所真实经历的事件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印证之上,从而从艺术本身中脱离出去。关于这种现象,余英时先生也提出过批评。而创作论的提出是与那种纯粹史实考证相对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张爱玲女士通过考证作品中艺术虚构的成分,来证明作品的艺术构思,并不是完全否定自传说,否定曹雪芹个人经历在作品中的艺术呈现,这一点周汝昌先生在《还是承认了自传说》中有所论述。

但从另一方考量,这种创作论的提出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将人们从关注曹雪芹生活的真实而重新回归到文学艺术本身。就虚构性而言,许多大家诸如鲁迅是承认其虚构性,认同《红楼梦》是创作,是小说的,并且主张人们从赏鉴的角度去看这部作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深藏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虽有琐碎、繁杂、易让读者迷失之嫌,但其有意识地从学者的角度出发,且试图通过最为枯燥、严苛的版本考证,发表其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这种努力是值得人敬佩的。《红楼梦魇》看似是一部学术论著,但其书名的构成、对后四十回的抵触以及创作论的提出,都与张爱玲的作家身份脱离不开。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其艺术感知力是不容小视的,她对于小说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取、人物的塑造与加工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她可以注意到别人较少注意的细节,例如她对《红楼梦》中服饰的观察和研究,有益于对《红楼梦》人物角色的理解。《红楼梦魇》一书,为红学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

[2]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2.

[3]张爱玲.红楼梦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5:序言:2.

[4]张爱玲.红楼梦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5:序言:6.

[5]吕启祥.《〈金锁记〉与〈红楼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

[6]张爱玲.红楼梦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5:序言:正文:2.

[7]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6.

[8]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8.

[9]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5.

[10]张爱玲.红楼梦魇[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5:正文:5.

[11]林语堂.平心论高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

[12]林语堂.平心论高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

[1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7,1114.

[14]俞平伯.红楼梦辨[M].长沙:岳麓书社,2010:1,11.

[15]郭皓政主编.红学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91.

梦回清明节范文第5篇

槛前黄叶老秋颜,阶下落红和泪。

夕落瘦水有谁怜,小院繁花静,灯残瘦影单。

几番思量梦若空,却恼风闲,却恼雨缠绵。

却恼烟雨红尘乱,无计对愁酌,对愁酌呐。

==题记

伫立在流年的彼岸,推开一层层被风吹乱的过往,翻开记忆里的芳香,那些如歌谣的岁月不时跳跃在早已伤痕累累的棱花镜里,不经意间,衍谢出昨日的种种。回首,才发现,原来青春只是一道明媚的伤。

尘世浮华,过往又匆匆,舞谢了歌??,话别繁华,一季的花香也静逸的缓缓凋零。抖落一肩烟尘往事,静锁人去花落两不归的心痛画面,眉转千回的心事,此刻也伴随着一曲千古凄凉。忆起往昔,如浮光掠影般支离破碎,早已在心里永固,微醺为一道永远无法触及的忧伤。

落水沾花,花落无意碾做一帘深深锁清秋的幽梦,繁华了过往云烟点点,落下了满池清愁,烟雨渡不过红尘之外,盼不回往昔的数点哀怨,唯有独坐窗前,把明月邀,把我死去的时光,悲散在清歌婉转的人间。

岁月流走,宛如白驹过隙般,不知几何,微微感叹了时间的无情,碎念回忆不堪回首的沧桑,惹得几处人消瘦,枫叶纷飞,静听雨落花碎的时光,回不去岁月的时光里,伤心独自流泪时候,也只能借酒把秋霜,把哀伤掺杂枫叶独醉,用寂寥的心情,去祭奠那些别离忧愁。

风扶摇影,轻叹流年去无还,几许往事浮沉,几多记忆痴缠,终还是敌不过一生在纸上漂泊,素描胭脂红泪款款入画,却拓不出绝笔的梧桐细雨与过往风月缠绵。空叹流光无情,落花与谁凋零,纷踏岁月的芬芳,苦守一段记忆,一纸相隔望远的思绪,却似梦里探花,醒时惆怅爬满心头,静锁一朝擦肩而过的温馨。

悲伤流转,却掩不住岁月的斑驳,染尽缕缕青花梦难开,落尽的风华把往日还,那些梦境搁浅在流年的彼岸,化作了一朵朵盛开在记忆里的繁花,不经意间葬下一段烛光,待记忆化作秋泪时,就诗化成一个个光阴故事。

岁月荏苒,覆盖了过往,那时青春留下的旧梦,却扰乱了红尘烟雨,摆落了点点红叶画清秋,歌唱了岁月如斯,人生似梦的年轮,在老去的故事里演绎一场场悲欢离合,衍灭了了多少回忆,微凉了多少时光不在荏苒。

醉知酒浓,醒知梦空,那些跌落在流年里的青春,圈揽不住记忆的忧伤,于午夜里,揉碎满怀轻愁,想拾起那些发酵已久的往事永存下来,又想捂住夜的寂寥,化作月色的惆怅。把阑珊的心事零落成曲,浅唱那些往事烟云,缠绵流连成细瘦的忧伤,徘徊在流年的渡口,飘洒着连绵不绝的落寂。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岁月的斑驳随红尘飞落,剪不断的思绪落满了离殇,静守岁月的芳香,任由光阴渐行渐远,季末的我也只能把秋泪轻轻弹,把记忆晕染开来,临摹成一个童话般的秋。而后,静静矗立在时光的对岸遥摇相望。

紫陌千红,叹时光之轻逝,落花戏水,水无意,落花却随水东流去,岁月之茫然,感叹时光之去留无痕,若是梦中有青花,为何花却似青烟,是否,是用不绝的苦念去换取,换取那些现实与梦境不一的回忆,叹息那些回忆是那么的美丽而不真实。

光阴似箭,朦朦胧胧间,也就这样走过了记忆的春秋,来到了苍白的季节,或许,这个秋天有那么点点寂寥,有许些寒冷,冷得我的世界一片空白,冷的只有孤独伴随,我不明白,为何天边流浪的彩霞那么的像我的心情,是否我们都有共鸣的特点,又或许,它是在为我感息时光的匆匆,没能留住岁月的问候。

微云孤月,看,花落的心碎,听,岁月的无痕。纷飞的记忆在秋末放空,深锁一庭墙花,流逝的光阴,却渡不过红尘梦里飞。或许,这些褪色的记忆带去了我们曾经的种种,也带走了我们不舍的情绪。寂寥而宁静的暮色,铺满了整个秋天的思念,那些曾经的枯藤老树,那些小桥流水,是否还会有昏鸦在岁晕的齿轮上安家。

往事如烟,岁月无痕,夕落瘦水凝眸处,多少回忆值得我们去梳理,多少时光值得我们去追寻,只是不知梦里桃花红几回。蓦然回首,岁月的时光散落在季节的容颜了,斑驳了记忆,苍老了韶华轻拨弦。

轻弹一段过往,歌颂一路风华,绝恋了几多缠绵往事,多少秋花开尽了岁末的芳香,又轻扣了多少别离,惹恨了时光几许,迷离了多少回忆,却描不出流年的倒影,又有多少不舍,婉转的渗入我的梦乡。

年华已过,旧菊已残,打捞不起的记忆,也已沉睡岁月里,碎却了记忆几多,留不住岁月的容颜,挽留不起记忆的褪却,如今已形成一个陌生的故事。问世间之苍茫,几多青春永无痕,梦里花落知多少,往事又几分。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