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言获奖

莫言获奖

莫言获奖范文第1篇

李云雷:自19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在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诺贝尔情结”。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但并非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也受到一些诟病,比如受到西方中心主义与冷战思维的影响,比如遗漏了托尔斯泰、乔伊斯等文学大师,等等,在具体的评选程序中,以翻译文本评选世界各国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尽管如此,莫言获奖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却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

《语文建设》:请问是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李云雷: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作家的世界性影响。在当前的世界体系中,文学领域正如其他领域一样,由西方世界掌握着游戏规则与评选标准,何为文学,何为优秀的文学?是被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所确定的。在这个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文明体的中国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对于西方来说是双重意义上的“他者”,而中国文学要为西方世界所认识和欣赏,需要穿越重重障碍。莫言的重要性在于,尽管存在重重障碍,他却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的大门,当然,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莫言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在1980年代就确定了他在文学界的重要位置,但中国文学界还有另外一些重要作家,如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韩少功、余华、王安忆、张炜、刘震云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只有深入阅读他们,才能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中国作家的重要性愈加突显,我们必须摒弃1980年代以来追赶与迎合的心态,以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文学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方面需要具有更加开阔的世界视野,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做出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我们应该具有主体性与主动性,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另一方面,在“文学奖”之外,中国文学应该有更大的追求,文学作为一种心灵的形式,其重要性不在于奖项的肯定,而在于它对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方面,中国作家既应该充满自信,也应该具备文化自觉,不满足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而应该像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或者拉美的“文学爆炸”时期一样,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形象,讲述中国的故事。

《语文建设》:莫言获奖后,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学出版和阅读的热潮,您认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文学处于什么位置?

李云雷: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中国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20世纪中国,文学都在中国文化乃至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80年代文学更成为整个社会瞩目的焦点,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热情与梦想,莫言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写作的。但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氛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文学不仅失去了“中心位置”,而且越来越边缘化。对于缺乏宗教情感的中国人来说,文学事实上承担了一种教化功能,它不仅培育美感,而且培育向善的心灵。在20世纪,文学更承担了“启蒙”与“救亡”的功能,成为建构人们精神生活与心灵生活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成为改变现实社会的重要力量。当文学的地位逐渐衰落,整个社会便愈趋世俗化与功利化,缺乏一种平衡物质现实的精神力量。当莫言获奖让整个社会瞩目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文学的边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损害,重新认识文学的重要作用。文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它通过作家的想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艺术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来自于现实世界,但又不同于现实世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构与反观现实世界的艺术空间,让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停下脚步,倾听灵魂的声音,反思世界以及我们自身,让我们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去探寻未来的道路。

《语文建设》:莫言获奖将给国内的文学创作和阅读带来哪些变化?

李云雷: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纯文学”的力量。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俗文学、畅销书、网络文学在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文学的娱乐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挥,与此同时,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事业的“新文学”传统日渐式微。莫言获奖将会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尤其是,什么样的文学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会让我们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保持清醒,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让我们看到那些真正的“纯文学”并非是“无用”的,它们虽然不能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娱乐,但却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思考和把握这个世界,为我们带来独特的美感,为我们带来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莫言获奖便是“纯文学”的胜利,这位30年来一直坚持自己文学道路的作家,将为无数青年作家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如何在喧嚣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如何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何建构起一个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世界。我想,只有更多的青年踏上追寻文学梦想的道路,才能让中国文学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也才能为世界理解中国打开更多的窗口。

《语文建设》:中学生这个群体中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抱有文学梦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相信莫言会成为很多文学青年心中的榜样。请您为中学生读者推荐一些适宜的莫言作品吧?

莫言获奖范文第2篇

今天,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国际公认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不亚于在中国文坛投下了一颗炸弹,其产生的冲击波将或多或少地改变中国文学的走向。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汉语白话文发展100年了,用白话文写作到底能否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书写习惯?在中国到处普及英语考试考级评职称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增加我们对母语――即汉语的学习与尊重?莫言获奖,将会大大提高中国人、中国作家的世界地位,也必将使世界众多的国家关注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学。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和其他一些国外的奖项。长期以来,中国作家能否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结”,一个“坎”,一块“心病”,这很像中国足球。为此,发生过无数次的争论、事件、嘲讽,一会儿说某人曾经差点得上,一会儿说某人根本不可能;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组织作家不断地到国外交流,这些都成为一种景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看,它就每天都在发生着。现在,莫言得到了这个奖,他的身份是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的中国人民,这些身份够“体制”的了吧?过去,有人总说意识形态是中国作家获不了诺贝尔奖的直接问题。这次好了,从此以后谁还好再议论诺贝尔奖的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呢?

莫言获奖,无疑给中国当代文学争了气。由此,会有很多积极的事情出现:第一,中国当代作家将会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二,莫言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将会得到出版社、媒体和读者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文学图书市场发展;第三,主流作家将会更加理直气壮地居于中国文坛,同时也给80后、90后的年轻作家敲了警钟,即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学?第四,将会改变当代作家的浮躁之风,人们会自觉回到现实的“三贴近”的创作;第五,将改变中国当代文学在创作和阅读上的审美习惯。

莫言获奖,也会出现另外一些影响:第一,评判中国文学的标准、尺度,是不是今后会以外国的标准来看呢?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中国文学的独立自主,一方面还要与世界文学接轨,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第二,由于莫言的获奖,刺激了中国当代一批与莫言相当的作家,这批作家是不是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呢?第三,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国,会使我们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相形失色吗?在以后的文学评奖中,我们是否也会有所改进呢?第四,对于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少年,如果立志当作家,在中国是向鲁迅、茅盾、冰心等老作家看齐,还是向今天的莫言大师看齐呢?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莫言获奖范文第3篇

出租车司机可能不懂文学,不知道文学背后那团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对莫言获奖说“真好”,无非是一种情感倾向的体现,若是别的国家哪位作家获奖,他不会显得如此关心。对于民众而言,哪怕不知道莫言究竟是作家还是泥水匠,能获奖终归是好事,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和我们关心邻人总要比关心地球另外一端的人要多些这个道理一样。

我个人为莫言获奖而感到高兴的原因也很简单,简单到用一句话可以解释:同为写字人,应该为自己的同行获得国际奖项的认同而欣慰。看到有媒体工作者也说道:“明天就写小说去!”这也是向莫言表示祝贺与致敬的另外一种方式吧,在喜讯突至时,人们最直接的表现往往代表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态度。

要么是支持,要么是批评,这怎么能构成复杂心态?即使是角度不同的批评,也各有各的价值所在,会帮助我们观察当下文学形态,认知文学内在与社会外在的联系。如同莫言自己所说,“感谢网上那些支持我的挺我的网友,也感谢网上那些批评我的网友,我觉得都对我是一种帮助”。支持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莫言,并通过莫言获奖来重新评价中国一流作家的价值。

若说复杂,在莫言获奖前的一些年,人们的心态倒真是有一些复杂的,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诺奖情结”这一说法。中国人这不是第一次获诺奖,只是莫言这次获奖是被传播得最广、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次而已,他的获奖反而让复杂的“诺奖情结”真正开始消失了,正如同网友的高见,莫言获奖和姚明打进NBA、刘翔奥运会夺冠一样,值得骄傲一阵子,但要以平常心来看待。

能理解低迷已久的中国文学,迫切需要莫言获奖这剂强心针,但莫言获奖的积极影响,还需要长久的时间来验证,现在不妨耐心些、安静些,放弃杂念,静观诺奖这颗“重磅炸弹”能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图书出版、阅读环境改善,带来多大的冲击和变化。

莫言获奖范文第4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 《蛙》 《红高粱家族》 《檀香刑》 《生死疲劳》 《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李长春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当天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贺辞如下: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莫言获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民族本色;关注人性;多样性;文学习惯

一、 坚守民族本色,弘扬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确博大精深,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和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相比都一样璀璨夺目。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只用西方的文学观向文学看齐的话,那么老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从诺贝尔奖的主旨上来看,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本民族的思想渗透其中。但凡经典著作都能禁得起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角度的考验,而事实证明能汲取民族土壤的丰富营养,保持优秀传统纯正血液的文学作品是经得起这样的考验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又目的又方法地,并且持久地引导学生关注,吸收民族本色文学的营养就显得课外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个版本都非常关注民族文学的篇目。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节选作品均占很大比重,高中选修教材也有体现,可是在教学中能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或民族传统要素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更谈不上领略民族精神气质。举例陶渊明及余秋雨等作家都是脚踏民族与社会的土壤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莫言被诺奖评委称作非常执着的作家,在我看来是能顽固守住对民族血液的继承,是成就中国文学的必然条件。高中语文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我曾多次提及作者施耐庵天衣无缝的叙事技巧,自然无痕的巧埋伏笔。可见中国文人的心思之细腻缜密,这也与中国哲学的沉静深邃有关。引导学生寻找中国文人的个性魅力应成为追溯民族文化的一堂必修课。

二、关注文学应先关注人性。莫言在接受央视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他个人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是在于自己充分表现和表达人作为人的特质,既不刻意美化谁,也不刻意丑化谁,而是充分尊重人本身尊重人性。这就让长期重视文字质量的我突然意识到天天教语文却忽略了语文从何而来,文学为何而生,对人与文学的联系不屑一顾。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注重情感体验关注生活,就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可是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地教写作技巧,抓背诵默写,讲应试技巧等,忘记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来源于课堂之外。所以尊重语文应从尊重人自身开始,尊重作家,尊重生活,尊重作家笔下的人物,尊重自己,尊重活生生的人世间的人。让学生意识到学语文即是在学自己。而这种尊重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无关。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分析人物命运,体会叙事风格,感受语言之美等方面,真的是忽略了沈从文极力表现自然人的自然之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甚至不惜痛苦地为人物加上一个悲剧的结尾。也许这就是人本质最真实的表达,唯美的环境,至善的心灵却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这才是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让学生看到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关注人所以为人的一切特性,激发学生创作的原动力,这才是我们尊重文学的真正态度。

三、关注文学表达的多样性。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莫言。颁奖词为: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当然,我们绝不是要把评委们的口味拿来做文学教育的目标,更不是为了把学生训练成各类文学奖角逐的预备队员,而是为了探求一条振兴中国文学的路径。开拓,创新,进取同样是文化发展的一面旗帜。求发展,求突破与前面所讲的坚守传统,保持本色并不冲突,也是有不断继承与创新才使得民族文学更具生命力,这一点莫言无疑做到了。中国文学之路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生生不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应当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形式,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整理或总结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不同话语风格,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表达样式,中外作家同一题材不同的叙事方式与抒情方式等等。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当然这要求教师能积极有效的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接触和感受风格独特的具备文学个性的作家作品,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学敏感度。只有开拓视野,广纳百川才有可能独树一帜。让学生具备文学眼光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创作的习惯。中国人喜获诺奖消息一传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读书热,文,有股热潮能持续多久?当莫言的书被抢购一空时谁记得曾经和莫言一样默默无闻却又醉心于文学的作家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都长期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调查国人每年的阅读量人均不到一本。阅读习惯关系到人文修养和民族气质,因此在学生时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将事关重大。但事实上,现在中学生似乎只对语文教材上的篇目能做到深阅读,对写作简直反感极了。大多数时候甚至是考试作文都是凑够字数了事,其实把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是个不错的办法,在赏读课文时,时常有意识地结合学生们的写作薄弱环节加以点拨,以教材为范例讲练结合是很多老师采用的办法。另外组织各类阅读写作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体会阅读与创作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也是途径之一。

相关期刊更多

郭沫若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安全生产与监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