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船瓜洲课件

泊船瓜洲课件

泊船瓜洲课件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创设情境;启发教学;拓展学习

小学阶段的诗文学习是整个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总目标。古诗文的学习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部分,但是一方面由于诗词本身的表达方式与现在使用的白话文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小学时期的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导致学生虽然能够熟读和背诵百余首古诗,却不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感情,这就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意义。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魅力,是需要教师研究和摸索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例如过分注重诗文的解析,淡化了诗文的意境和感情;诗文理解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等等。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其中以王安石的作品《泊船瓜洲》为例,对教师在进行诗词讲解所需的策略进行举例讲解。

第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作者出发,探究古诗的写作背景。每一首诗都有它的写作背景,在给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者写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前很多老师在讲解诗文的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都是一语带过,并不会进行详细的人物介绍。虽然作者和写作背景并不是教学考查的重点,但是对诗人和背景的故事介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古诗的创作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人物经历和感情中进行的,所以只有在对古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之后,学生才更容易理解诗句背后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在讲解《泊船瓜洲》时,可以这样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作品,王安石所处的北宋时期,正是推行新政、实施改革的时期。王安石主张通过推行新政改变社会贫困的状态,但是却受到很多反对和迫害,本诗就是在王安石受迫害以后又回京拜相途中经过瓜洲所作。当教师详细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诗词在透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同时,还流露出作者想要重返朝堂,推行新政,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

第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创设古诗的创作情境,让学生深入古诗的情境中学习。古诗的理解尤其是小学时段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很难透过诗句体会到句子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场景,其中创设古诗学习情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的多媒体资源很多,包括授课课件、图像资源、音频资源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诗词场景当中,感受作者在创作时候的情境。当介绍《泊船瓜洲》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用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诗人王安石在回乡途中的所见景色,让体会诗人背井离乡,对家乡的思念,通过相关视频为学生介绍北宋时期的改革变法背景,让学生体会王安石为人民之忧而忧,迫切想要通过变法改善人民生活的心情。

第三,诵读古诗。古诗具有简洁、短小、押韵、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带领学生完全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语言表达的韵味和蕴含的情感。其一,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师讲解的诗句的意思,进行情境的再创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二,古诗的美一部分也体现在它的语言表达上,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简洁明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短小精悍的诗文中蕴藏的无数种可能。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诵读技巧,包括:诵读感情要饱满,诵读过程当中根据诗词的意思做适当的停顿和语气上的变化,通过有技巧和有感情的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当中的韵味。

第四,做好古诗关键字词和作者的使用手法的解读。在讲解完古诗的背景、主要内容并且带领学生诵读古诗以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当中的经典字词的使用,以及诗人通过古诗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写。比如《泊船瓜洲》当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觉得这句诗中哪个地方写的特别好,好在哪里?诗句中的“绿”是通过诗人反复琢磨和修改得到的,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到其他能表现出江南春天到来的词语,并让学生比较句子中使用哪一个词语的效果更好。这样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从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创造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情境。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第2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第3篇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古诗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建立信息库,帮助感悟;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丰富认知工具,诵读悟情;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以达到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巧用电教媒体古诗教学培养能力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写的又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了。而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成“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古诗教学的学习效果。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

古诗,由于它反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久远,学生比较难懂,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古诗更加没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鹅》这首古诗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之能见,耳之能闻”的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古诗配画的录像: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勃子,并伴有鹅叫的声音效果,只见大白鹅悠闲地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听到流水的“哗哗”声。学生看到投影屏幕上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古典音乐的演奏,以及名家的朗颂,顿觉赏心悦目,兴趣徒增。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出乎意料的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竟能说出观察到的景物。由此看来,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美,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古典音乐的韵律美。这种运用音乐、美术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巧用电教媒体,建立信息库,帮助感悟

信息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可以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电教材料,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与古诗有关的信息资源库。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习任务、检测目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形式收录,设计好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特征的信息库,提供给学生。再让学生借助程序,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以处理,而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能帮助校正掌握,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理解古诗,同时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分析、综合、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像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有些古诗需要我们通过注释和词典理解词义,进而理解诗句意思。我们就可以在信息库中设计“小词典”,让学生选择。如《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中,我们将“空、但、九洲、同”的多种意思在“小词典”中列出,让学生在诵读感知古诗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诗意的解释,学生也就自然能感悟到诗句的意思了。

又如《泊船瓜洲》一诗,在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就可以让学生查询“典故趣事”,了解“绿”字的由来,知道王安石从“到、过、入、满”一直到“绿”字,几经变换,最后才确定。从而体会到“绿”字的妙处——不仅表现出春风吹到江南,更能表现出春风吹,大地变绿,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真正让学生学会品味鉴赏古诗中的精妙词语。

三、巧用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以老师的讲解,板书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似懂非懂,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的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草》这首古诗时,要他们理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这个词,的确是一个难点。这时教师适时播放辽阔的草原上野草繁茂的景象,学生对“离离”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再映出野草随着季节渐渐枯萎,到了来年春天又再度繁荣的过程,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了。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学生提出不理解诗中的“挂”、“飞”、“直”等词语,教师先借助电脑课件演示“瀑布飞流直下”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四、巧用电教媒体,丰富认知工具,诵读悟情

认知工具是帮助学生寻找特定信息、完成认知操作,促进思考的有关设备、软件,在古诗教学中,建构符合学生兴趣和认识水平,符合古诗内容的文件资料,为学生提供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诵读诗句,巩固掌握知识。“诵诗”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诗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对诗情的领悟。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媒体播放和古诗意境相符合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体会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热情。

再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我设计了看画面打诗句的练习:让学生观看动画画面,当画面出现“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时,学生便背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依次出示画面,学生便逐句背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到诗句描绘的画面,又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古诗的背诵记忆。另外,利用录音机让学生诵读古诗,把自己的朗诵录下来,再向全体学生展示,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品读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让学生永远充满求知的欲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希望。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而巧用多媒体介入古诗的教学,它可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达到领悟诗情,轻松愉快地背诵古诗的目的。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不仅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而且还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五、巧用媒体,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是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课后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如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二首诗,借助浏览功能,引导扩展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理解: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真正使学生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特点,完成能力的迁移。

再如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后,设计练习:1、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搜集杜甫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第4篇

一、声像同步,激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在阅读教学中把声像引入课堂,可以借助直观的形象、图景、画面等,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直观的形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在声像同步的过程中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声母“j”时,我创设一只母鸡带领小鸡们在草地上玩耍动画情境:小鸡们看到蝴蝶在母鸡头上翩翩起舞时高兴地“叽叽”叫,这一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j”的字形,竖左弯像母鸡的身子,点像母鸡头上的蝴蝶,小鸡的叫声就是“j”的读音。在讲解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配有黄鹂在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青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结合教师必要的解说,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情绪,激起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展开思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二、动画演示,增强感性领悟

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像等方面功能,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利用动画演示的推导过程,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强化感性认识,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单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为了便于学生领悟乌鸦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过程,我先用软件播放乌鸦放小石子的动画,在学生基本了解后,接着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动手做实验,学生边做边复述课文,这样让学生明白了水渐渐升高的原因,进而懂得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在教学寓言《刻舟求剑》时,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这一教学重难点,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图片后,教师提问:古人在岸边会找到剑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无需老师多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道理,有效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增强了学生理解道理的效果。

三、气氛渲染,唤起情感体验

多媒体技术为阅读教学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所能起到的刺激作用,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变无声为有声,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让学生随着一段段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的出现,在各种声、色冲击中,感情油然而生,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剪辑播放了五壮士视死如归、振臂高呼、纵身跳下悬崖的壮烈一幕,英雄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了学生,个个凝神贯注,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精心制作的课件,把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宁静的大海、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伴随《月光曲》的钢琴曲,用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之后,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共鸣,较好的理解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感悟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愤恨之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时空拓展,启迪思维想象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课堂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永恒主题。在现今的时代条件下,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建设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学习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在猜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字词记忆深刻。如,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告;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猜一个字――府;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猜一个词语――雨伞。除了利用猜谜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鲸》的学习为例,文章中主要介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学生整体上对鲸不算特别了解,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提前查找介绍鲸的视频,可以选择《人与自然》中与鲸相关的视频,上课时向学生播放视频,直观地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认真的备课活动

为了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认真详细的备课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教师通过细致的备课,能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少年闰土》的备课活动为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结合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大致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教师也需要查找与文章联系紧密的《故乡》中的内容。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资料收集充足后,再次阅读文章,明确文章中的写作重点及学生在理解时的难点。备课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一开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语文能力测试,通过测试判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如,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词语的读音、意义等问题。教师也可以插入相关的视频,如少年闰土的动画视频,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为了完善自己的备课工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看相关的微课视频,汲取视频中的优秀部分,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除了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活动,课堂结束后教师也要进行备课工作,根据课堂上获得的学生反馈信息,确定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打分,进行自我反省。

三、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加切身的感受。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获得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播放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人事件,如,在汶川大地震时有这样一位父亲,他背着一个箩筐,上面盖着一条被子。当路人问他在箩筐里装的是什么时,他缓缓地抬头说,这是我儿子的尸体,这位父亲亲手在废墟中挖出了儿子的尸体。教师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这个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随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做过哪些事情?学习了本篇文章的内容后,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通过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作为本篇文章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任务,如,学生在回家后帮父母捏捏肩、洗洗脚、收拾一下餐桌、洗一下碗碟等。

四、有效的师生互动

为了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以《泊船瓜洲》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紧扣“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展开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古诗,寻找古诗中与“还”字相关的字词,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一”“只”“数”字;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等。随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能还,通过向学生展示王安石的生平情况,让学生体会诗人进行变法时的坚持不懈。教师紧扣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层层深入,最终理解古诗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认真备课,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相关期刊更多

船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科技传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传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