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催生精神感知,最终实现入情入境、韵味十足的真情诵读。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这首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一水间”“只”“又”“何时还”这些字、词的运用,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渴望归家之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几组唤醒真情实感,突出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描述:

1 知诗人,解诗题

师:提起王安石,我们总能想起他写的那些经典之作,如《元日》《梅花》,但对于王安石的其它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唐宋家之一,北宋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北宋的变法革新就是他发起的。

生:他1070年升任宰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万般无奈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回到南京。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师:你能根据《泊船瓜洲》这首诗来搜集、筛选资料做得非常好。你是从哪里查找的呢?

生:上网搜索的,网上有很多。

师:从丰富的资料中筛选有助我们学习的资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读题目)

师:《泊船瓜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将船停泊在瓜洲。

【点评:学生通过先独立搜集,然后小组内相互介绍,最后课堂上全班交流,这样一个资料搜集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给诗歌的理解、感悟、品味带来很大的帮助。当了解了作者这样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后,学生自然对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定位,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明诗意、悟诗情

2.1 读古诗。

2.2 明诗意,悟诗情。

2.2.1 出示一、二行

(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

生:看到诗人把船停靠在江边。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想念家乡。

师:“一水”指的是什么?

生:长江。

师:你怎么知道“一水”指的是长江?

生:课文下有注释。

师:结合课下注释学诗歌是种好方法。

师:这句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你们能通过简笔画将诗句中描绘的各个地点及诗人所处的位置画出来吗?

(生用简笔画描绘。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然后介绍。)

生:京口是今天江苏的镇江,和瓜洲正好是隔江相对,京口几座山之外的地方就是钟山,也就是南京的紫金山。

师:请你结合这幅简笔画,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

生:从京口到瓜州只隔了一条长江,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作者出生在江西,但他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在南京做过地方官。现在诗人正站在瓜洲眺望隔江相对的京口之外的家乡――钟山。

(出示作者视南京为第二故乡的资料)

师:你认为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呢?从哪里看出来?

生:近,从“一水”“只”,都看出路途并不远。

生:远,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还是比较远。

师:有的同学认为诗人离家乡近,有的认为离家乡远,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离得那么近呢?

生:他看到了京口,很想念家乡,虽然路途比较远,但因为思念家乡也就显得不那么远。

师: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才觉得离家乡非常近。请你用思念家乡的词语来形容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

生:归心似箭。

师:作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呀!

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作者这思乡之情吧!

(诵读诗的一、二行)

【点评: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各个地点间的地理位置;在了解诗人生平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诗人,由此知道,诗人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理解、想象、体味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已深深的烙在了学生心中。】

2.2.2 出示三、四行

(生齐读三、四行)

师:你读了这两行诗后,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

生:好一幅美丽的春景,让人陶醉。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感受到一阵春风拂过,小河中的水哗哗的流动,小草冒出新芽,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想象出了美丽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春意盎然图。

(课件出示诗句描写的春景图,再读三、四行诗)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句的理解?

生:春风又一次吹来,长江的南岸都变成了绿色,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故乡。

生:春风再一次吹绿了长江的南岸,明月呀,你什么时候照我返回故乡。

师:从“又”字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又”字说明,春天再一次来到,而我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生: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作者非常想回家。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准备上京任职的王安石,此时站在岸边,迎风伫立,隔着茫茫江水遥望故乡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念曾经养育过他的父母。

生:想到他的父老乡亲。

生:想念他的妻儿。

师:想到这一去还不知是凶还是吉,总之,此时作者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景物来寄托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生:明月。

师: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明月”来寄托这思乡之情,每逢月夜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让我们和着音乐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五十五岁的王安石上京赴任,思乡心切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指名读);

师:重任宰相的他自知前途未卜,满怀惆怅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女生读);

师:远大的报复不能实现,辞官还乡又不允,他无可奈何的发出这样的感叹――(男生读);

师:诗人站在船头眺望家乡,那份思念与归家的渴望油然而生。有家还不得,只能无可奈何的挥笔写下――(齐读)

(体会“绿”字的用字精妙)

2.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点评:本诗主要采取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人情感,采用了以下方法:1、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抓住诗人情感依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想象诗人此刻的内心,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体会作者思乡之情。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一遍又一遍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便是一次一次真情的流淌。这一过程,注重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体验,培养个性化朗读,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3 总结延伸

3.1 背诵古诗。

3.2 诵读表达思乡情怀的诗。

教学总评: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只要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悟,那浓浓的情感自然如涓涓细流般静静流淌。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会有深切的感受,独立的体验,实现人与诗的交融,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诵读出自己的真情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 在了解背景中感悟诗情。

要想读懂前人的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因为诗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同。对于乡愁诗情感的感悟,首先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这一过程对于诗歌的理解及情感感悟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愁诗中的景、物其实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表达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上网查阅,只用在百度中输入所查内容,轻点鼠标,所要信息就尽收眼底。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等方法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补、共享,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分别寻找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

2 在绘图想象中感悟诗情。

在绘图、想象的过程中感悟诗情。学生很容易发现《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涉及“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想象三者的地理位置,然后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用简笔画按地理位置标注古诗所涉及的地点。然后借助简笔画描述,“京口”与“瓜州”之间隔着“一水”,“一水”指长江。借助注释就会知道,“瓜洲”是地名,今江苏扬州南,长江北岸;“京口”与“瓜州”之间一江之隔自然在长江的南岸,这一地理位置的标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钟山只隔数重山”,借助注释也能很容易的知道“钟山”的地理位置,它与“京口”也只隔几座山。这个绘图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在弄清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再探寻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从距离上看诗人伫立瓜州眺望家乡钟山还是比较远。但是诗人青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去世曾两次在南京守孝,两度辞官都居住在南京。诗人在这里睿智读书,树立远大志向,在这里收徒讲学,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著作,诗人也曾在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因此,他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钟山有着太多令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太多的记忆,加上他此时已无心政治,唯有思乡,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很近。

3 在诵读品味中感悟诗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韵律,读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

老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典范,伴着悠扬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在读的过程中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是熟读内容,整体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边读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再将情感送入到朗读中。在一遍又一遍诵读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的情感抒发更是一次一次真情流淌。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润扬湿地公园;概况;保护对策;江苏扬州

扬州市润扬湿地公园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扬州、园林扬州和森林城市的一项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野营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项目。该公园地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古镇境内,南濒长江,与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隔江相望;西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大桥北接线(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距南京87.5km;东临古运河,古运河在此与长江交汇;北连江苏沿江高等级公路,距扬州市区13km。该风景区拥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湿地景观、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浓厚的历史古镇文化及最佳的扬州城市发展机遇。

1湿地公园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润扬湿地公园地处暖温带的南端,位于东经119°42′、北纬32°2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上明显带有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特点。年平均温度14.8℃,最低温在1月,平均温度1.1℃,最高温在7月,平均温度27.5℃。年降雨量1 000mm,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目前,该公园所在的瓜洲镇镇域面积46.18km2,人口5.8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社会居委会,驻镇企事业单位36家。润扬湿地公园项目所在地为长江冲积平原,水网交错,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状,地面标高为2.4~4.2m,大部分为3.2~3.3m,系全新长江沙洲与河漫滩物质堆积并岸而成,组成物质为表层褐黄色亚黏土,上层分别为灰黄色轻亚黏土,深层夹粉砂土和夹薄层淤泥亚黏土。瓜洲镇附近的长江属长江镇扬河段,由于该河段地处江海交汇的特殊地带,受构造边界条件和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长江下游河床演变最大的河段之一。春秋战国以前该处为喇叭形的古长江口,秦汉以来江面逐渐收缩,河口向东海迅速推进,江面由原来的“四十六里”缩窄至目前的状况,最宽处仅2~3km。

1.2社会经济状况

瓜洲工业历史悠久,手工业源远流长。早在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转运史刘显就在瓜洲沿河一线置厂造船,冶铜业、冶铁业、酿酒业也很有名。解放后工业发展较快,瓜洲“三铁”(铁链、铁锅、铁镰)曾经名闻全国,并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瓜洲镇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目前瓜洲镇工业形成了以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为龙头的产业群;农业形成了以花木种植、观赏鱼养殖和蔬菜种植业为龙头一批生产基地;服务业以维扬美食、长江四鲜和扬州“三把刀”为主体商贸业市场繁荣,购物方便。

1.3林业建设情况

瓜洲集镇面貌逐年改善。近年来,累计投入近亿元实施“碧水工程”、“绿化工程”、“通达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正在形成。其湿地景观要素只有水体和逾6.67hm2花木苗圃基地。从现生长树种看,绝大多数是特别耐水湿的树种,如落雨杉、水杉、杨树和柳树等,树龄超过20年以上,也有近几年栽植的女贞、香樟等。

2保护与建设对策

2.1积极恢复内陆湿地

对公园内水系进行全面梳理、恢复湿地[1,2]。即对湿地公园内已经堵塞的河、汊及湖进行疏通,对已经种植的地块实施恢复。对原有湿地进行淤泥清理,在湿地之间开挖水沟,在水沟与道路交汇处修建涵洞,保证湿地的水系畅通。

2.2保护湿地公园内物种

公园总面积47hm2,区内的湖泊、河流等合占景区总面积的37%左右,其中湖规模较大,且具备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的优势,如湛蓝的湖泊、宽阔的水域、浩荡的芦苇带、茂密的绿化、竹林密生的湖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等。公园内动植物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鸟类30余种、哺乳类动物9种、两栖类动物4种、鱼类13种、甲壳类 3种、昆虫类14种;植物种类共23科61属98种。应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对于这些物种加以保护,确保其在原基础上有所增加[3]。

2.3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改造

湿地公园的森林覆盖率35%左右,林带区树木茂密、花草丰盛、异石林立,保留了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景观。林带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象分明。从保持自然特色和形成统一景观出发,以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为目的,按照生态需求配植树木,形成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设湿地生态林[4]。人工造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华山松、柏木等,与桃园、李园、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

3参考文献

[1] 马昭玺.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4):33-35.

[2] 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西津渡位于江苏镇江西部老城区,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中心轴线1800米。它形成于三国时期,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这个位于“十字黄金水道”交汇之处的渡口更是一派千帆入津、商贾云集、民居错落的繁荣景象。

因渡而生千年街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西津渡”。这里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枢纽,发挥着人流、物流集散港口的作用。街区的一切,无论宗教、文化还是民俗、风物,都因渡而生,靠江而兴,默默诉说着一眼看千年的渡口风云。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1608年)春,王安石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上,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兵家必争之地。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西津渡变得更加热闹非凡。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夫的号子百里可闻,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汇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津渡古街也随着繁华的江面向东、向南不断扩大,经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风景绝妙、设施齐全的生活乐土。由此,因渡而生的城市街区厚载着自唐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遗存。

慈航共渡生义举

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券门背后,有一座名叫“昭关”的白色喇嘛塔,相传从喇嘛塔下经过,即可得到神灵的庇护,出门行舟一帆风顺。昭关塔不远处还有佛教寺院观音洞和道教寺观铁柱宫。作为当时江南通往苏北的交通要道,每天来这里祈求平安、拜谢慈航之恩的行旅商贾络绎不绝,缭绕的香火弥久不散。

除了祈求平安的心灵慰藉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才是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万全之策。于是,救生会、义渡局等民间救生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西津渡慈善文化的源头。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西津渡北对瓜洲渡,江阔而险。每遇疾风来临,江上黑浪如山,樯倾楫摧、船覆人亡的惨剧频繁发生。唐天宝十年(722年),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京口蒋元鼐、朱元逊等15人集体协商,力劝镇江和扬州的士绅“邑中输钱,以救涉江覆舟者……积白金若干,于京口观音阁为会”,由此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救生会楼上设有瞭望哨,如发现江上船翻有人溺水,会立即派救生船前去救助。那时的救生船被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江上所有船只都得让道,所有关口必须打开,让红船在最短时间内赶往出事地点,实施救生事宜。

清同治年间,在镇江经商的余姚县人魏寿昌牵头成立镇江义渡局,集资建造大型渡江帆船,取名“义渡红船”,开行于瓜洲、镇江之间,载渡南来北往的旅客,顺路兼做“救生”事宜。由于不收渡费,渡江的肩挑负贩、引车卖浆者以及广大劳苦百姓,受惠不浅。

1923年,镇江与扬州的士绅再次联手,成立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来往两地的渡船事故。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飞阁流丹敛胜景

民国时期,在长江流域坍江北、涨江南的自然力量之下,镇江北部的江心已经淤积起一片新的陆地。千年西津古渡离长江越来越远。岁月的流逝使得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昔日繁华虽然远去,但反映旧时各种文化诉求的古老街区基本被完整保存下来。

沿着古街一路西行,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

那座名为“金陵渡”的小山楼旅店相传曾是晚唐诗人张祜夜宿金陵渡的地方。面对江上的点点渔火,回想起官场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诗人愁绪渐浓,挥毫写下了不朽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山星火是瓜洲。”此诗在《唐诗三百首》中是和张继《枫桥夜泊》齐名的描写客家愁思的名篇,小山楼由此盛名天下。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之感。今天的人们仍能清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等题额。

据世居古街的老人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既有饮食方面的,也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古街还专门设立了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如今,老街依旧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小吃锅盖面、镇江剪纸、新式旅店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接风洗尘。斑驳的柜台,杉木做成的板门,默默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古渡和千年老街的沧桑。

中西建筑博物馆

建筑是活的艺术。尽管因为天长日久,风化雨蚀,那些老屋已经带有明显的岁月痕迹。走入老街就仿佛走进一条由古建筑镶成的时光隧道。小码头街上,从同登觉路、层峦耸翠、到飞阁流丹,3道券门和两边的墙檐,把一条宽约三四米、仅77米长的街道,围合成一段玄妙的空间格局。在有蓝天白云的日子里,站在昭关石塔旁边,仰观俯察,依稀能感受到古人描绘的“白塔晴云”的真谛。由塔向西,救生会、观音洞、铁柱宫、小山楼,依次排列在巷道两侧,向游人展示着西津渡的历史风云。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依据《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5个通商口岸,镇江即为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年),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清光绪15年(1889年)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从建筑形制看,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5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两层,局部3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两层有券廊,每层5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4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珍贵的文物和建筑艺术以及近代史上那一幕幕或屈辱或悲壮的往事,在时空交织中铺展在人们眼前。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协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音菩萨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

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

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而来。人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像散财童子一样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老街,过街石塔不可不看。据专家考证,这座建于元代的石塔为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的。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刻有“昭关”二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为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

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5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座以条石拼接成方形,用四礅块石垒砌的石柱顶托在街道上空。柱间形成的门洞,东西向自然顺着巷道方向以方便行人通行。塔身为大小不一的多级圆台垒砌的瓶状。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方形的塔基给人以稳重坚实的力度感,圆形的塔身显得和谐圆融,包容万象。在佛教中,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中国人讲究形似、音似,瓶状的塔安放在稳重坚实的石座上,就有了平平安安的意思。因此,昭关石塔又叫平安塔。行人商旅从塔下走过,就等于礼佛一次,佛将佑其平安。将礼佛的程序简化至此,实在是符合中国人的个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陀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陀罗共有9个观音和9个黄财神菩萨,那9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9只吐宝鼠。在佛教中,老鼠是看守金库的,抓住了金库的门卫也就是抓到了钱财,抓到了发财的机会。在昭关石塔里发现的这两个元代曼陀罗,在国内实属罕见。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应将昭关石塔和曼陀罗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藏传佛教盛行,除镇江西津渡古街这座过街石塔外,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也建造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昭关石塔由此成为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一眼看千年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初的繁华。走在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畔传来的是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激发出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有意思的是,这条千年古街被今人浓缩在一个神秘的玻璃罩内。探头下望,玻璃罩内竟然是一个考古坑,挖成了几级台阶形制。

最底下一级是在山坡的石头上凿出的一截平面,标示牌上写着“原始栈道”。1000多年前的人们在西津渡渡江时,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吗?

第二级是唐代的路面。想来诗人张祜是走过的。

第三级为宋元时期的道路,由混合土构成。

第四级的明代道路则是用砖头砌筑的。从尺寸上看,应该是专门定制的道路用砖。

第五级是清代的道路,由不规则的石头铺设而成。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保留教学内容,形成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有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学习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中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形成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语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与“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如《扬州画舫录》一文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艺人真的喊出声来,不管他的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用想象来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形成心理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第十二册语文教材《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读文深感奇怪:文章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及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何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写“腊梅花的特点”?“腊梅花”与“鲁迅”有何联系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思想上的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腊梅花的内在品格,探究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通过两厢比较,学生恍然明白:文章原是“借物喻人”,鲁迅不正像那寒冬里的一株腊梅花吗?学生对于课文后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本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了解和改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和“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和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物的追求一旦实现,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上面这位教师摒弃了繁琐的分析,通过质疑问难,巧布学生心理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巧用板书设计,形成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版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古诗《泊船瓜洲》一课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离家近,应该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离家久,更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舍小家,为国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能还?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故事导入,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

因为故事具有曲折的清洁,富有悬念和乐趣,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喜欢故事的特征,应该选择几个跟教材有关的生活中的事情或名人轶事作为课堂导语。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山水的神话故事:同学们,广西桂林那碧水青山,如诗如画,在这里几乎每一处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比如父子岩,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龙姓父子,二人的造船技术相当高,做出来的船不仅东西装得多,开起来也非常迅速。没想到,有个万员外看上了他们的技术,非得让他们给自己做一条大船,想用来搜刮民脂民膏,然后送给皇上。要是老百姓的粮食都被他抢走了,拿什么来生活呀?龙氏父子说什么也不愿意,他们听说桂林的山水非常美,就逃到了桂林,在桂林的山洞里住下,可是由于没有吃的,最终都饿死了。于是就有了父子岩。大家是不是特别想去看看,再亲自去探寻美妙的传说呢?这节课,我就跟大家去共同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去欣赏它特有的景色。大家穿好救生衣,上船走喽!

二、复习导入,语文课堂一道绚烂的彩虹

语文课程的知识之间、课文之间均存在很多内部关系。通过现有知识引出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传授新内容的时候,要照应到新旧内容的关系,恰当地通过与新课程存在密切联系的、学生现已指导的内容,以及现实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来设置导语,引入新课程。此类导语,能够协助学生夯实已掌握的内容,使新旧知识形成系统性,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文章《春》的时候,开始让同学背诵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大家看一下这几首诗是怎么描写春景的,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刚才大家背的这些诗,文字有限,只能选择一两个景物来描写春景,这节课要讲的课文《春》描写的景物很多,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景物,朱自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呢?再有,春天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就是温暖的初春时节,文章里提到的景色的姿态、色彩等,生活中你是不是细心观察了呢?自己阅读文章,感受一下美丽的春景,就能够感受到和作者描写的差距。”

三、悬念式导入,语文课堂一股流淌的清泉

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教学,能够积极地把同学们的精神集中到相关的教学课程及教学目的上,为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比如《拿来主义》这节课的导语:“大家都喜欢看一些课外书,而且课外书的种类各式各样。自从还学以来,统计数据表明,班上的同学所看的课外书至少有六七十种。单单文学方面的课外读物就有二百七十多本。其中包括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名著等,还有外国名家的作品,有的学生仅半个学期的时间就阅读了四十多本课外书,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必须给予肯定和表扬。可是,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遗产,能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呢?抑或采取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去看待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

四、歌曲导入,语文课堂一道缠绵的旋律

相关期刊更多

船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科技传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传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