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诗韵·诗意·诗境 ——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      陈永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下面以《泊船瓜洲》为例谈谈古诗朗读教学。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ä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⒈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 ”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   |”、“   |”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   |”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   |一水间,钟山   |只隔   |数重山。春风   |又绿   |江南岸,明月   |何时   |照我还?⒉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⒊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该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1期 诗韵·诗意·诗境 ——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      陈永林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一、总揽单元,高屋建瓴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需要先总揽单元目标,形成单元课文整体知识系统,明确语文单元课文要点,从单元整体高度把握预习,减少预习弯路,从单元课文整体特征入手,选准角度思考单元课文,对单元课文进行对比总结。在把握单元课文整体特征时,要辨别单元课文体裁,立足单元课文特征和要素,以便在预习时对症下药。如,应用文预习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格式和写法;记叙文预习要把握事件发生、事件发展、事件结局;说明文预习要把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议论文预习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首先要知道本单元有《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是选编诗词及散文,单元整体表达了游子们在外思乡怀乡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题眼即文眼,通过分析不同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暗示信息,抓住作者写作课文的目的,作为语文预习情感体悟线索。同时,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作者进行了解和熟悉,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辅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理清课文作品风格,把握课文作品背景,深入思考,感悟课文作品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时代背景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课外知识。

如,《泊船瓜洲》写出了在瓜洲随船停留时,诗人遥望家乡,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乡的惆怅之情;《秋思》表达了诗人在洛阳给家人写信时,感叹信短情长、无法尽诉的无奈之情;《长相思》表达南方将士在北方戍边打仗,在风雪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家乡之情;《梅花魂》表达出老人在异国他乡,以梅花为寄托,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桂花雨》写出了作者对摇花乐的深深回忆和怀念;《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作者印象中故乡的美好生活。

三、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些可以看做是课文预习的自读提示,即预习提示,成为学生预习课文之钥匙。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整合这些信息,整体把握课文作品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反映课文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示下,了解课文作品,找准预习方向,带着信息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如,《古诗词三首》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识记诗词中的生字,体会诗词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人思乡之情;《梅花魂》把握课文前后照应和首尾连贯特点,带着感情色彩朗读课文,找出梅花主线,体会老人眷恋祖国情感;《桂花雨》结合前面所学两篇回忆类课文,立足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听长辈讲述家乡故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小桥流水人家》预习学习生字词,感受江南美景,学习作者课文描写方法,感悟作者爱乡之情。

四、研读课文,顺藤摸瓜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的最后一步就是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质疑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把握课文预习的度。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顺藤摸瓜,预习中思考课后练习,在预习中“心中有数”,带着质疑和问题上新课,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寻找问题答案,绽放课堂教学异彩。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长征》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红军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

3 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4 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

5 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

6 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 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到深入理解诗句, 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 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 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 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更具有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着眼全诗,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 初步地感知诗意。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 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 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 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 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 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明确: 图中画的是谁? 什么季节? 他在干什么? 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 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 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 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 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 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 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 如《宿建德江》, 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 猜想一下, 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 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 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 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 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 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 深化对全诗的理解, 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 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 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 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 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 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 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 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 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 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 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 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 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 问的是什么? 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 在满天雪中, 在凄寒的江上垂钓, 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 接着引导他们联想, 按诗歌所描写的, 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 按常理, 农夫应丰衣足食, 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 启发学生通过对比, 思考深化。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与水相邻的城市。城中纵横交错的水路,映照着岸边的桃红柳绿,牵引着城郭中的诗情画意。

扬州之水至柔,洗净了一位位远道而来文人白色衣衫上的尘土,还有他们即兴挥毫后,留在徽砚上的残墨;扬州之水至刚,塑起了史可法不屈的傲骨,冲刷着城破之后,地面上的血迹斑斑;扬州之水至善,用千里烟波远送着鉴真大师坚毅远去的背影,使他用庄严佛号,启蒙了一个东瀛国度;扬州之水至情,润泽了诗人们的嗓子,让他们用纯银般的声音,吟诵起这座城市的风月无边。

因运而生:同生共长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是这个地球上,最早的人工运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在沿岸灿若珠玉的城市中,扬州却是毫无争议的牵头城市。因为,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像扬州这样,和运河同生共长。

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考察扬州的时候,“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先生说过,扬州古运河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整个中国大运河的发端,作为古运河变迁史上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枢纽,扬州对古运河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古运河也是扬州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城市徽号,是集扬州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在史书中,这段沧海一粟的简短文字,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段传奇。一条古运河,延绵千年,开启了人工开挖运河的起点;一座扬州城,风雅连天,书写了落花逐流水的浪漫。

如今,这条河,还是串联起这座城的种种传奇。

就从北向南说起吧,运河扬州段,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古邗沟、大王庙。安徽、山西、广东、浙江等地,都有叫做大王庙的庙宇,偏偏在这处,供奉着两位大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史称“吴王”,更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春秋夫差早在吴越争霸中灰飞烟灭,甚至因为一个卧薪尝胆的勾践,让夫差的名声并不算太好,却只有扬州还记得他开邗沟筑邗城,奠下扬州百代基业;汉代刘濞反叛兵败,落下不忠罪名,只有扬州还记得他煮海铸钱,开启扬州万世繁华。

说来也是奇怪,扬州似乎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城市。有些在史书中,不遭人待见的王侯,在扬州却有另一番作为,夫差、刘濞皆是如此。但最为出名的,当属隋炀帝。说起这位皇帝,正史中的名声,常和“暴虐、奢侈”联系在一起,开挖运河的功绩,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这位帝王,不仅将头颅留在了这里,还留下一段凄美的传说:他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只为一睹扬州城内,洁白如玉的琼花。任他江山飘摇,只为绝世一瞥,这样的暴君,倒真是让人恨不起来。而他留下的运河,也是扬州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这条河,激起的名人故事,早已不胜枚举,比如康熙、乾隆、普哈丁等等,千古传奇,早已随风飘逝,唯有运河之水,依然清澈如故。

因湖而兴:她比西子瘦三分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扬州其实是略有遗憾的。因为扬州无山,缺少那种登高远望的极阔视野。好在,一个瘦西湖,就可弥补了一切先天的不足。

妙就妙在这个“瘦”字,不是小,也不是巧,偏偏这一弯瘦瘦的湖水,就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遐想。

先说说这一首吧,“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作者汪沆,是杭州人,照理说,是看惯了江南那片圆润湖水的。到了扬州,眼见着这片清澈,却不得不提笔写来了。

中国的景点,大多沾有文人气息。好的山水,也总引得诸多文人纷至沓来,引笔泼墨。文人的这种集会,有个很文雅的名字:修禊。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流觞曲水,留下名垂青史的《兰亭序》。而红桥修禊能与兰亭修禊齐名,那是因为次数较多,共有三次,主持者皆为当时的名士,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之所以提到修禊,那是因为红桥,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仅仅是其中之一,就有如此大的人文风景。再说点别的吧,比如宛如莲花,盛开在水面之上的五亭桥,相传月明之夜,水中竟能摇曳着十五个月亮;再如二十四桥,当你踏上白石台阶时,耳畔是否会飘过,那若有若无的玉人吹箫之声?至于那桥畔的红芍,若你不来,年年为谁盛开?

因江而名:千古瓜洲成“诗渡”

运河往南,就到了长江边上。隔着江过去,就是江南了。那里,有烟雨,有桃花,有小桥和人家。还好,扬州还有一个瓜洲,还有一个叫做“瓜洲古渡”的渡口。曾有人说,光是“瓜洲古渡”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首韵味极深的诗。这里的古渡,也可称为“诗渡”。天下的诗人,都应该到这里来,沾一沾诗意。如今,在古渡公园中,有一道长长的诗墙,上面写满了历代诗人咏颂瓜洲的诗词,诗句优美,就连书写者,也都是名家。别处有这么一两首,就足以笑傲文史了,而在这里,竟有数百首之多。

唐朝有名气的诗人,大概有一半到过扬州,杜甫虽然只留下一句“商胡离别下扬州”,但刨根问底,似乎也能寻觅出他当年来过扬州的影子。咀嚼大家的诗句,你可以想见,那时候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唐代诗人眼里的扬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是“九里楼台牵翡翠”。

作为历史见证的瓜洲古渡,那是白居易绵长悠扬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那是王安石思乡情切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是张若虚冠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相关期刊更多

船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科技传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闻传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