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

孝道

孝道

孝道范文第1篇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2、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3、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4、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5、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6、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7、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8、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11、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2、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13、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16、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1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8、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1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20、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21、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22、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23、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24、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25、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26、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27、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28、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9、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30、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31、子孝父心宽。——〖宋〗陈元靓

32、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3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3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6、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37、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38、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3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40、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4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2、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43、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4、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45、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46、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4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8、诗书立业,孝悌做人。——〖清〗王永彬

4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50、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孝道范文第2篇

《孝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让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诒簧渲惺保?鞠氚鸭?蜗吕矗?窗炎笱壑橐舶蜗吕戳耍??蠛纫簧??ldquo;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见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最无私的,无悔付出的,伟大的。这,我们无法还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挂在他们脸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远的泪光闪闪。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就本能的想去回报父母,其实,这就是“感恩”。对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扩大到视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粮食的农民。我们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没有创造多少,几乎都是别人给予的,不求回报给予的。因此,就产生了爱心,懂得了回报。

做一个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过于行孝,最纯洁的想法就是感恩,

但是,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却和父母疏远了疏远了。那些父母们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旧衣服,被忘了曾经的为他得付出和帮助,和为他减少的伤害,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穿一些表面华丽,而对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们却习以为常,不看在眼里,而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仍旧不在意。

一个人有了孝,就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这种感恩之心而来的。他教我们做一个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孝道范文第3篇

像张艺谋这样提倡“回归孝道”的,如今大有人在,当然,反对者也络绎不绝。孝道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它维护的是一种长幼尊卑的秩序,强调晚辈对长辈单方面的顺服、奉献和牺牲,漠视人格平等和晚辈的个体尊严,并极易导致专制主义盛行。

对“孝道回归”的呼吁,反映了在中国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金钱拜物化的狂潮亦随之而至,旧的伦理规范失去了,新的又没构建出来,导致人们普遍的行为失范。因此,有人想靠孝道来拯救崩塌了的世道人心,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问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又依归于皇权制度,这个体系在皇权制度灭亡的前提下,再经“五四”运动的狂飙冲刷,又经革命道德文化的一再摧毁,早就面目全非了。如今想从这个体系中拣拾出遗落的仨核桃俩枣,以此来统领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实在是力不从心。

跟大多数宗教一样,孝道设立的目的,是为对付人类身上“蛮性的残余”。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摩耳在《蛮性的残余》书里写道:“野蛮祖先遗留于文明人天性中的残余本能,是文明人不道德的主因之一。‘原罪’这个词是称呼由残余本能所致的恶行。我们的不端行为,是由于受祖先遗留下来的本能的驱遣。人心是神和兽的战场。” 在熟人社会迅速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今天,在缺乏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制约的前提下,无孔不入的消费时代浪潮,实则在相当程度上唤醒了我们内心中“蛮性的遗留”。

然而,“蛮性的残余”力量实在强大。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没有不希望以孝道等道德教条来驯化人类固有之“蛮性的遗留”的,但几千年来,这项事业总是步履维艰,功败垂成。

野蛮人以部落为群体,一个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仅仅是敌对、战争的关系。在部落内部,野蛮人以勇敢、忠顺、坚忍等为美德;其他部落的人外出于他的世界,他的主要任务是欺骗、杀戮、俘虏和役使他们。他对于“外人”的道德立场差不多是同对于本族的人正好相反。

在熟人社会迅速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今天,在缺乏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制约的前提下,无孔不入的消费时代浪潮,实则在相当程度上唤醒了我们内心中“蛮性的遗留”。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远远多于相互协力合作的关系。我们对灾害、饥饿、疾病、死亡等等的忧虑,远远比不过我们对“同类相残”的忧虑。

孝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礼;恭敬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8-0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中就可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就已经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基础之一。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

(一)“孝”与从政为官

《论语》开篇第二章便提到有子说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孝”在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孝”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治国安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做人持家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孝”,打理好家政才能逐渐拓展到做一个好官,治理好政务,治理好国家,最终平定天下。

(二)“孝”之父引子继

《论语》学而篇中有孔子这样一段话,原文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之孝矣”。此句后在里仁篇也有提及。这段话非常有深意,在一个人尚未成年正处在成长立志的阶段,需要父母的呵护与指引,确立他的志向;在年轻的时候多多从父辈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扬弃,把父辈们留下来的合理部分继承下来,长期坚持。此处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孝”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代代相传,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三)恭敬懂礼才谓“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仔细分析可知,这里的“无违”实际就是无违于“礼”。“孝”应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是为人子弟永不忘本的一种人性,总而言之,无违于礼就是不违天道人道,用“孝”这一人道的重要形式来对待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亦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是孝乎?”。如若与父母长辈谈话做事时经常是沉着脸,即使有再好的物质生活父母也不会开心。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尽孝就要不管何时都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心中孝态度敬才能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舒畅。

《论语》第四篇里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因为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少有人能在与父母意见不合时仍然恭敬相劝不违抗父母的命令。当我们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要顶撞父母,否则会伤了他们的心。即使父母说的不对,出发点也是为了子女好,做儿女的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多为他们考虑着想,“孝”也就体现了出来。

二、我所理解的“孝”的内涵

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孝”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孝”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表现在子女,晚辈敬仰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并尊敬父母的行为。行“孝”要赡养、尊敬父母;要态度谦和,不违礼;要继承父道。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是对孝敬父母的一种延伸。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我们一生都要感恩的人。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而老人对于儿女的那份担心和爱恋之情却永远不变,父母与儿女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思想上也同样有代沟,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父母对我们的“多余的担忧”,就像父母永远无法理解我们的那种“叛逆”。但这些都不能影响和阻碍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孝敬。

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尊老敬老必须更加重视,弘扬孝道,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人们要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是衡量一个人的品质,营造和谐家庭的法宝,继续大力弘扬“孝”道,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现代文明的水平,构建和谐的小家,和谐的社会。

三、“孝”的时代要求与现实意义

经过时代的发展与积淀,“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针对现代的特点,较之于孔子时代,“孝”的观念应该有新的时代内涵。

(一)从狭义上讲,“孝”是让父母心情愉悦不担忧

让父母心情愉悦不担忧一方面是指为人子女应该让父母在衣食住行上无忧虑,精神上愉快有寄托。在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足,现代的“孝”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茶足饭饱衣食无忧,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父母长辈在精神领域的关怀与照顾。很多子女虽然跟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却让父母在精神上备感到寂寞。广州一位80岁的老人衣食无忧,儿女经常买东西给他却还被这位老人状告“不孝”,原因就是儿女从来没有与这位老人有过精神上的交流,没有对他嘘寒问暖耐心关怀过,所以老人觉得儿女不孝。这一事例正好印证了《论语》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在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求以后,无论多忙,我们都不应该“吝惜”对父母的陪伴和贴心的问候。

让父母无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要让父母为自己过分担忧。为人子女不可能整日守在父母身边,在外求学、就业,子女的安全、健康、疾患都牵着父母的心,就像《论语》里孔子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现在想想自己,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是否做到不让父母担心?是否经常按时打电话给父母聊天报平安?出门在外,能够做到自立自强,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安心不担忧便足矣。

(二)从广义上讲,博爱之为“孝”

“博爱之为仁”, 博爱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无私的爱。博爱是一种奉献,“孝”也是一种奉献。通常爱自己的父母容易,爱别人的父母难,爱天下的老人更难。现代的社会家庭状况多是夫妻两个侍奉四个老人,本来陌生的人变成自己的父母,岳父母与女婿、公婆与儿媳的关系变的微妙起来。要处理好这层关系,就要意识到“孝”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要像孝顺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岳父母和公婆,建立一个和睦美满的大家庭。

博爱教人有博大的胸怀,能容得下大千世界,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爱给予不认识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也越来越多,里面多是没有儿女侍奉的老人,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充满爱心的志愿者经常去养老院看望陪伴老人,像亲生子女一般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关怀和心灵上的慰藉。这样充满博爱之心的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自然也是“孝”字当先。“孝”是人的理性提升、良知升华,能爱天下人,天下人爱我,更何况父母呢。

(三)从更高层面讲,爱岗爱国是为“孝”

爱国意识之爱也是源于“孝”,人们在长期发展中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与同胞、与故土的关系是同荣共苦的关系,这种认识使人们形成了对父母和故乡的依恋和热爱。

古有民族英雄岳飞,从政为官上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厚以待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科学家钱学森,他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却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即使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也不能改变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决心。这就是钱学森大孝至孝的爱国之情。

为人子者,离开父母身在政、兵、工、商、学各岗各业,尽管岗位不同,却都要求热爱本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做到“八荣八耻”、为国争光。家在国中,小家在大家中,尽忠于国,奉献于岗,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此乃为大孝,这便是时代对“孝”的新要求。

孝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孝道;做事;做人;和谐;儒家;

所有当老师尤其做班主任的,都会感到现在的学生道德水平不容乐观。许多孩子在家不孝敬父母,在校不尊敬老师、不尊重同学。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大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甚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开展德育工作不得要领。指责班主任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那真是冤乎枉哉。班主任无一例外的在做德育工作,但效果却大多微乎其微。原因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是没有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为此,笔者提出以重视“孝道”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是讲究“忠、孝、节、义”的泱泱大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的就是,做一个人,孝悌是根本。只有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校才能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才能提升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孝敬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敬重兄弟的人,就会友爱同学。此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笔者十七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一个学生不管在别人眼里坏到何种程度,只要他依然孝顺父母,就有浪子回头的一天。反之,一个学生无论现在表现多么完美,但如果他不孝顺父母,那么他变坏的可能性就很大。试想一下,一个人,连他最值得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对别人的感情会怎么可能是真诚的呢?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一个学生的变坏,基本从不孝开始。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切实抓好学生“孝道”的培养工作。

我们衢州现正为弘扬儒家文化而作不懈的努力,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笔者十分欣赏姚宏昌局长的“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宁无才。”的论断。如果道德好但水平不好,还可以做个合格的公民。但如果水平好道德不好,那绝对是一个危险分子。因而,作为班主任,应当努力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从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然后推己及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三字经》指出“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是颇有见地的见解,古代贤人认为,首先要孝悌,然后才开始学文化。如果没有孝悌,学文化不管怎样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君不见许多学生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不注意道德修养,一到中学成绩就一落千丈吗?许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智商高,而是因为情商高。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从小对母亲就异常孝顺,岳母在他背上所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就一直激励他奋勇杀敌,虽九死而无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终其一生都保持着他父母艰苦朴素、百折不挠的优良作风,最终成就了伟业。无数的事例说明一个真理,大凡成大事者,对父母都是孝敬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孝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层次,培养学生高尚的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孝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班主任自己要端正思想。

班主任会认为学生在校时,管好学生的纪律、学习和卫生是份内事,至于孝敬父母的教育则是家长的事。其实,培养学生的孝心,可以达到一举三得的功效。首先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其次可以使学生更加尊敬你,再次可以使学生体谅父母的辛劳。家长支持你,使你工作如虎添翼;学生信任你,使你教育得心应手。同时,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才更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现在不是讲建设和谐社会吗?班主任如果把学校、科任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理顺了,那么建设一个和谐班级就易如反掌。前不久,一个着名的社会学家就说过,作为普通人,家庭和谐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古人早就阐述这一基本道理: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君敬臣忠。而其核心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二、班主任要尽量取得家长的支持。

出于对教育的缺乏了解,家长会认为孩子只要会读书,其他都无关紧要,这实际上是家长的认识误区。笔者就曾听到过很多家长说,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做牛做马也愿意。笔者就旗帜鲜明地告诉他们,抱有这种愿望的家长,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在这一点上,做班主任的不用担心,因为天下父母都是爱儿女的,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家长肯定能领会我们的意思。当家长看到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后,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孝敬自己时,他们会由衷地感激老师的诚意。那么,家长会很迫切地与老师有效的合作。当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比翼双飞”时,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班主任要多开展诸如敬老爱老活动。

例如开展主题班会,以及鼓励学生写感恩信或打亲情电话

等等活动。笔者就作出不成文的规定,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打一个电话回家向父母请安。以前很多学生只有在要钱要物时,才会与父母通话,而现在许多学生回去以后能扫地、洗衣服,很多学生学会了做饭。平时,笔者经常跟学生谈孝敬父母的故事,学生也深深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从此以后,他们就会更加奋发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孩子们觉得,同父母的艰苦付出相比,自己的努力学习其实不算什么。

四、班主任要坚持不懈的抓“孝道”教育。

同时与家长密切配合,教育上尽量同步进行,以期达到“共振”的效果。笔者多年以来,一直与家长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方式有互通电话 、发送信息,更有效果的是家访,教师亲自到学生的家中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去家访时,尤其注意自身形象,面对家长时,均能恭敬相待,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尊敬长辈的榜样。笔者多年的家访率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为了不使一个学生失学,笔者就三次进入离本校近六十公里的双溪口龙井坑村,然后翻山越岭走了二小时的山路,到达学生家时已近晚上七点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即我的家长)。后来,该学生一直异常刻苦学习,并用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孝敬了父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班主任积极推广“孝道 ”教育,一定会达到正本清源的功效,班级管理就可以垂手而治,从而“天下”太平。二千五百年前老子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请相信,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但原人间开满“孝道”之花。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通译》

2.山东古籍出版社《孔子家语》

3.陕西教育出版社《道德经》

4.书海出版社《易经》

5.中国文史出版社—黑格尔.《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