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范文第1篇

养成化、常态化

中小学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应将孝道教育实践和养成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毁掉人的一生。我们要从养成教育的方法当中选择对于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反复抓、抓反复。为此,我们要把孝道教育归纳简化成可操作的一些具体活动,要求学生天天去做,习惯成自然,孝道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把孝敬父母的行为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习惯。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把孝道教育实践常态化,不是一曝十寒五分钟热血,而是要把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融入到学校的两个队伍建设当中,融入到学校管理当中,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融入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中,融入到学校的软实力建设当中,融入到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当中,融入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当中,融入到学校的评价文化当中。

情感化、感恩化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要把情感教育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教育都是不能成功的教育,教育离不开情感。因此,我们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全方位贯穿到孝道文化教育实践中,贯穿到孝道文化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渠道。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就是感恩教育当中的一个核心和支柱。为此,我们通过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开始,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迁移到热爱同学,热爱老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审美化、融合化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要把审美教育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审美教育可以为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提质增效,提高感染力,增强形象性,增强情感性,增加愉悦性。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融合教育的特殊功能。融合教育就是一种全方位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把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到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去,融合到学校教育的教育方针当中去,融合到家庭教育当中去,融合到社区教育当中去,融合到教育评价当中去,融合到学生终生发展当中去。

渗透化、个性化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渗透教育的特殊功能。渗透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接受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把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渗透到社区教育当中,渗透到课堂教学文化当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当中,渗透到行为准则当中,渗透到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当中。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作用。个性化教育就是“有教无类”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就是工厂化的教育,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要和个性化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个性、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生活方式、父母修养、性别差异等都是千差万别的。为此,我们在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原则。

体验化、主体化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创建氛围,要让学生在有情、有景、有境的氛围当中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只有通过有情、有景、有境的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才能够声情并茂、异彩纷呈。在这样的情境当中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学生会深刻地体验到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温馨。只有体验,并且在有情、有景、有境的孝道文化教育实践的体验,才能够终生难忘,才能够刻骨铭心,才能够内化于心,才能够外化于行,才能够养成习惯,才能够形成美德。

孝道教育范文第2篇

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学于2014年4月18日,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地了解了对学生、对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同学的感恩状况,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孝亲敬老教育的方法,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二、情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动做家务活、学会照顾自己、积极与父母、与同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主动,不会让父母有过多的操心。但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孝亲敬老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祖国,从而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学校又一次广泛深入开展了“尽孝心,行孝道,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

三、活动程序

(一)宣传发动(2014年5月中旬)

研究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对活动开展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创设浓厚的孝亲敬老教育氛围,迅速掀起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热潮。

(二)全面推进(2014年5月下旬至11月)

1.学――知德明理。

(1)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弟子规》诵读会。

(2)教会学生传唱孝亲敬老歌曲。

(3)开展观看孝敬影片、吟颂孝敬诗歌、孝亲敬老故事会、阅读孝敬美文、征集孝敬格言的活动。

(4)举办“孝亲敬老”手抄报展览

2.“做”――导行明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力所能及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给父母一个微笑,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孝敬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爷爷、奶奶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培养敬老、爱老的品德。

(3)学会自立,自主。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主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让或少让父母操心,也是对父母的孝;不给他人添麻烦,也是对他人的爱。

(4)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尊师教育,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教师自觉问好,人人会讲“老师早”“老师好”;遇见年长者自觉问好,过路让座,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长辈的情感。

(5)感激社会、报效祖国。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小队活动和德育基地、劳技基地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感激社会、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

(6)感激自然的赐予。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成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志愿者;最终达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们自觉行为的目的。

(7)抓好节假日教育活动,使孝亲敬老活动常规化、制度化。把周日固定为孝敬日,把“三八”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所在的周定为“孝敬周”。要求学生为父母、孤寡老人等长辈做好事、善事。“七一”“十一”开展颂党恩、爱祖国活动。

3.“评”――评价激励(2014年12月)

对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策划的班级和个人通过学生自荐,家长、老师、同学考查的方法进行筛选,评选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示范班,在学生中评选“孝敬之星”,进行全校表彰。

孝道教育范文第3篇

而目前的现实是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薄弱,重建当代感恩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感恩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而提取传统孝道精华以传统孝道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通过以传统孝文化为支撑土壤,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孝道是感恩思想的重要体现。传统孝道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用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必须取精去粕,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一、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培养未成年人感恩观念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就是要克服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迷茫。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传统孝道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具备传统孝文化修养,熟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并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传统孝道及感恩思想的精华,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引导未成年人感恩追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虽然受着各方面的共同影响,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我国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措并举、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单一而呆板。因此,构建德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德育评价体系,必须重视过程,重视整体,重视长效。学生能够以德育评价为目标,开展感恩行为,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 凝聚德育工作合力,激发未成年人感恩情感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家庭教育是“阳光”, 学校教育是“水”,社会教育是“空气”,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学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和荣誉的工具,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首先要赋予学生应有的独立人格。其次,感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育中,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需要,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第三,家庭、学校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认识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知识教育更多地在课堂,而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在课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现行的评价体制,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和智育并不矛盾,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道德修养的人,更能够激发出其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感恩教育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1.家庭——感恩教育的亲情纽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自然情感。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要培养其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他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回馈他人的感恩思想和责任意识。转变“大包大揽”的错误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对传统孝道的教育中,父母借助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同时,自身要做好表率,因为榜样教育的最佳例子就是教育者自身。封建社会提倡以孝治天下,天子尚且“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见树立典范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应该通过日常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恩他人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社会性的敬老爱老奠定基础。

2.社会——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

社会对个人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除了弘扬真、善、美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地批判,深刻剖析假、恶、丑的严重危害,在孩子心中树立起一道明确的是非界限,构建一个相互感恩和博爱的社会。

3.学校——感恩教育的互动天地

孝道教育范文第4篇

一、《孝经》和《弟子规》相较于其他经典具有独特优势

“孝”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儒释道三家所共同推崇。儒家文化崇尚“百善孝为先”,把孝列为“八德”之首,并有大量诸如《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百孝篇》等专门弘扬孝道的传世经典。佛教文化把“父母恩”列为“上报四重恩”的内容之一,要求信徒把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扩充到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身上,其代表性经典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道教文化尽管宣扬“率性自然”之说,处处流露出老子的出世情怀和庄子的旷达思想,但对于孝道的宣传同样不遗余力,代表性著作有《太上感应篇》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

在对上述经典比较鉴别之后,我们发现《孝经》和《弟子规》更适合作为当前弘扬孝道教育的基本素材。首先,佛教和道教的部分理论尚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其中夹杂的鬼神之说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主张,容易给人留下“封建迷信”的印象,不为当今教育体系和青少年所接受。其次,儒学经典中的《二十四孝》和《百孝篇》等,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太多的加工,很多故事被不断夸大、扭曲,或者过于注重情节的渲染而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二、《孝经》在理论层面对孝道进行了系统阐述

理论上的系统完备是做好孝道教育的基础。《孝经》对于“孝”的系统阐述,为弘扬孝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它分析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道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伦理根基。在纵向上,《孝经》揭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事亲方面,提出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五项要求;在事君方面,提出了“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四条原则;在立身方面,提出了“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三项主张和“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的六项准则。在横向上,《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如何履行孝道做了详细论述:作为国家领导人,应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型)于四海”;作为高级领导干部,应该“在上不骄”,“满而不溢”,“保其社稷”,“和其民人”;作为一般党政干部,应该“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作为知识分子,应该“以孝事君”,“以敬事长”;作为普通群众,应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等。

三、《弟子规》在实践层面给出了履行孝道的行为准则

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是做好孝道教育的关键。《弟子规》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给出了履行孝道的行为准则,为弘扬孝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标准。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四、《孝经》为体、《弟子规》为用,推动孝道教育稳步前进

当前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体系不够完备,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二是道德信条被简化为考试时的知识要点,道德修养被异化为考试时的理论成绩,导致学生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悖。在孝道教育中坚持《孝经》为体,可以较好地纠正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孝道的理论渊源,透彻掌握履行孝道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由知生信,自觉把孝作为自己立身行道的人生信条;坚持《弟子规》为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日常起居、洒扫应对中有所遵循,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将孝道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总之,孝道教育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在理论授课中以《孝经》为体,帮学生构筑完备的理论支持;在实践教学中以《弟子规》为用,引导学生以此校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孝道教育的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

参考书目:

孝道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归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孝道即以“孝”为做人之“道”,是人们行孝的原则。《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古代孝道强调居则事其敬,就是要顺从听命于父母。在现代社会,子女的个人独立性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因此,传统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淘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更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黄坚厚指出现代生活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和奉养父母六项[3]。杨国枢认为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4]。笔者结合前人总结得出现代“孝道”应包含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愉悦父母。所以,本文所说的孝道教育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所,应该首先担负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孝道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07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5]。很多现代子女缺少对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关爱,可想而知,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宽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视。很多子女肤浅地认为孝道就是赡养父母,等父母老了给钱养老就是孝,生活中却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对亲情和爱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孝道没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培养感觉到理所当然,并用学习成绩向父母提出相应的物质交换,而父母也没有拒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当支持这种行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有子女对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产生歧视的心理和抗拒行为,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与同学进行攀比,而父母却对此觉得愧对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种种现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长重分数教育,生活上骄纵子女。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从学校放学,问的往往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考了多少分啊?”等类似问题,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过分教育或期待过高,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自然也缩短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往往以物质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不惜代价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以表奖励。这种物质交换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反而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孩子对亲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结构的家庭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上极度关注和溺爱孩子,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上对家人恶语相加,观念上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应当。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深刻的爱,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孝道观念在家长的溺爱中消失殆尽。因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进行的。

(二)家长自身没有发挥榜样效应。

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打牌,对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等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许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孝顺父母。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没有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孝道教育。

晏阳初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更形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6]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学校里讲公民教育,有一项是‘不要骂人’,说得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坏习惯,孰知一跑回家,不是听见父亲骂母亲,就是母亲骂他们自己,或者母亲和邻居相骂,骂忘了形也把他们夹在里面骂起来了。在学校里所得的一点好教训,就无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说,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说父母根本无视孝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孝道观念自然会变得淡漠。譬如,学校的德育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倒水洗脚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其实这些家常的行为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时巩固和补充孩子在学校学习孝道的一种实践性方式,因为学校的口头教育始终无法代替家庭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内化,则很容易出现孩子不孝顺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机。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重智观念,增强孝道教育意识。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不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观念的培养。把孩子致力于培养成“考高分达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仅仅只会考试和学习,而生活不会自理,过分依赖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意识,减少孩子在培训班的时间,增加在家陪伴教导孩子的时间。父母应对孩子理智地施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分担父母的忧虑,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生活并能够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对父母尽孝的愿望。

(二)树立榜样,营造和谐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传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与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言行。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如果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家里的老年人尊敬爱戴,耐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经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大于言传。父母要处理好自己与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亲情的温暖,并内化为自我人格,在行动上践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着力营造和谐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浓厚的孝亲观念,才会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才会让“老有所依”、“养儿防老”得以回归。

(三)让孩子及时行孝,营造实践环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给孩子实践学校孝道教育的机会,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回家要给父母洗脚等孝敬父母的行为,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并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有温暖的亲情体验,这种实践的行动和情感的内化是学校孝道教育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加以巩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为自己分担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在父母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时感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诉他出生时的艰难与痛苦,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历程并学会感恩父母。亲情的维系必须在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联结,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8],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从具体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对父母深刻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对父母尽孝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生.礼记・孝经[M].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221.

[2]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3]黄坚厚.现代生活孝的实践: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25-38.

[4]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46.

[5]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