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言语艺术论文

言语艺术论文

言语艺术论文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提及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哲学理论深的学科。也许有人会说:语言艺术只不过是如何敏锐地反应而已,才能说话婉转得体、富有趣味性。话当然没错,但是这种理解还不够。语言艺术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精彩的闪现。为了增添情趣,语言艺术还要把幽默作为核心,更应该把它当作主线。

虽然我们对幽默的概念很难下正确的定义。不过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幽默是一种平常心、平等心的表现。”所以语言艺术要有一种抓住诙谐想象的能力。我们的语言同他人沟通,要使别人能够基本接受。直至乐意接受。说真话则为人们所最能接受,用平常心、平等心说出真心话,令自己、更令别人相信,便自然能体现其中的幽默感和言辞间的韵味。与人为善,沟通为本,平等相处,平常心态。不断造就幽默的甘泉去润泽我们枯燥平乏的语言,这种综合的结晶一且融入渗透我们的人际交往当中,定能获得双赢。此举绝对而且充分体现对语言艺术的完美诠释。

对于文学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等文学作品来说,语言是最根本的要素。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一种特定语言文字词汇的选择与组合。其他艺术的形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而文学形象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以语言为中介,发掘出人的想象和联想,在入的思索和遐想中构建起文学形象,即意中之象。形象的间接性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随意感受并补充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以获得自己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文学中的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其特点是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形象画面的联想,给人以欲观其言、如闻其声、又见其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心中虚拟的艺术形象得以实现的初步阶段,就是对与之相应的文学语言进行独特的选择。然而,进一步成功地得以文学实体化的真实效果,以至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和千古永存的至理名言,将永远鼓励人们对生活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奋进向上的激情,进而使文学作品与读者引起共鸣。

文学作品是有机的结构整体,它在语言的选择方面有着一种共同而一致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文学作品才能与艺术性挂上钩,才能真正用语言文字来深化语言艺术的精髓。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艺术的感知,通过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提炼和造就的同时,语言艺术更需要用技巧和方式积累而成。艺术的语言要动听、感人、耐人寻味,最终得以感己悦人的神奇功效。

总之,语言艺术的升华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方法。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朴实,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朴实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这几句点出了柔石遇难的时间、地点及悲惨情景。其用语虽朴实无华,却描绘出反动派暗杀革命青年的惨状,字字千钧,矛头直指反动派。这样的语言,小中见大,文浅意深。虽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和专门的心理描写,但是它却能把鲁迅先生内心激荡复杂的感情,刻画得汹涌澎湃。字句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至诚至爱的真情厚意,剔肤见骨地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嘴脸。无限文章,无限情理,尽融在这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这就是鲁迅白描语言朴实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二、以形传神,妙神妙理

“以形传神”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它以“形”为基础,以“神”为表现重点,通过形来写神。鲁迅先生是一个高等画家,他把这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形象化的描绘来传神写意,这是他白描语言令人感到“神理极妙”、“神理如画”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他在小说《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用的就是这种手法: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新寡后初来鲁镇做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正统的农村妇女,性格内向,本分善良,身体健康;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是因为她再婚再寡后无依无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又只身来到鲁镇做帮佣。这时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忘却不了的悲哀促使她未老先衰,逐渐变得恍惚健忘起来,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待祥林嫂第三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段肖像白描,表明祥林嫂在经历了一生悲惨遭遇之后,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就这样,祥林嫂大半生的悲惨经历被浓缩在三段形神逼肖的自描之中,同时也把她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特征浮雕般地矗立在读者面前。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过:“传神之难在于目。——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正如传神的写意图,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作者紧紧抓住了祥林嫂头发及面部的特征粗线条勾勒,画出三副脸谱,其重点还是着墨于她眼神的变化:“顺着眼”——一个温顺善良女性的眼神;“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遭遇悲惨、内心淤积伤痛尤深的眼神:“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木偶人眼神。在鲜明的对比映衬中,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凸现出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命运。她一生处在强大的封建牢笼的桎梏之中,无论怎样拼命挣扎,都逃不脱夫权、族权、神权的重重挤压,变得精神上麻木不仁,最后在爆竹声声的除夕之夜,活活冻死在雪地里,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惨?是谁杀害了祥林嫂?还是许寿裳说得好:“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祥林嫂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作者写祥林嫂的死,实质上是在含蓄地无情地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不公正待遇,揭露那个吃人的病态社会,疗救那些被封建思想束缚毒害的心灵。

鲁迅先生“以形传神”的语言艺术,绝不只是个技巧问题,重要的是,它来自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切的体验,对人物性格特征准确的把握,才能在文字上做到行文如绘,一语通透灵魂,造成神情活现、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堂音乐课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语言艺术导入阶段是关健。

1、谜语导入。学生喜欢猜谜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谜面的难易程度,太简单,学生会感到很幼稚;如果太难,当学生猜了半天都没有结果时,学生会泄气并对此失去兴趣。

2、故事导入。讲故事是吸引儿童的最好方法之一。如:笔者在教唱一年级歌曲《小红帽》时,先给学生讲了童话故事《小红帽》,孩子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因而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导入。幻灯机、VCD、DVD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的创设情境,是有效展示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例如:笔者在教授集体舞《小牧民》时,让学生首先观看电视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骏马奔驰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可以提前从电视中录制),并播放《骏马奔驰保边僵》与《草原之夜》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蒙古族牧民“双手勒马”、“单手勒马挥鞭”、“挤奶”等动作,并加以体会,模仿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儿童舞蹈。这种方法能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学要好得多。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无论是哪一种导入,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解决学生歌曲气息的控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用时尚的,略带魔幻的声音,对学生发出指令:“看,这是魔术师的手”;“现在你们的声音都在我的手上”;“它可以让声音变大,也可以让声音变小”;“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恰如其分地应用了这句流行语及“魔术师的手”,整个教学环节的导入用时不到2分钟,在魔术手的指挥下,慢速、弱音、渐强、渐弱……表现歌曲轻柔的、甜蜜遐想的意境。学生稚嫩天使般的声音以及在教师魔术手之下认真专注的表情,音乐的美加上魔术的梦幻渲染,让学生始终处在音乐审美的享受过程之中。从现场学生的反馈看,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见,在关键的“导入”阶段,教师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绪铺垫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做到游刃有余。

二、以准确优美的语言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生动形象。教师必须准确地掌握知识,并通过清晰的语言,准确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轻松愉快的接受音乐知识,享受愉悦的音乐课堂气氛。

1、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即反映所讲授的内容)。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明,这容易引起条理混乱,学生听后不知所云;或曲解含义,误人子弟。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毛病很可能在讲课中造成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教师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2、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他曾记叙在乌克兰一所学校里发生的一件趣事:有位校长去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在课堂上,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于教师向学生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举起手说:“我!”可见,课堂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工具。因此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能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眼睛随着教师转动,大脑随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此也深有体会。在一年级节奏教学中,三拍子教学内容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很难把握的。教学中常用的“”节奏图谱,可以准确划出歌曲的节奏,可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容易因为没有变化而走神。于是,笔者再次运用这样的语言:“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今天魔术师要通过魔法的手把它画出来,请看!”“大家千万要看清楚了,不要慌,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通过魔术师这一角色的扮演,改良传统的节奏图谱,选用与歌曲相协调的“”图谱,并在课件中应用KTV中歌词跟唱波浪线跟随的动画表现形式,学生有了发自内心的欢呼,也让所有的学生和观摩的教师都跟随她的“魔术棒”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三、以赞美尊重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最好方法。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赞美尊重的评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赞美的语言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的确,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参与热情,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该运用恰当的措词、热情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情感投入,要爱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可用“请”、“让我们一起来”、“你能行”、“你唱得跟小鸟一样动听”等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用真诚、和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友好、认同的亲切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能营造宽松而又自信的氛围,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多元主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教师的课堂评价除了肯定学生的表现之外,更多的应该是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方向、方法。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塔弗所言:“评价的目标不是在于证明,而是在于改进。”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肯定的同时,又明白自己哪方面还存在不足,怎样改进会更好。如:“某某表现的真不错,如果再自信点就更好了!”“某某的歌声真让老师感动,如果加上表情会更加感人!”这样的评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恰当的赞美和评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吸引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赏识后而倍受鼓舞,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上学,越来越自信。教师用自身的全部热情和机智去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会感觉到班上的小助教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轻松、得心应手,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张天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水彩绘画艺术中,正是由于“水”这个媒介材料的介入,才会使水彩画面充满了水色轻灵、秀美朦胧的意境之美。水,成就了水彩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质。无论是油性材料的油画还是水性材料的水彩和国画,这时材料媒介在画面上呈现的状态则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材料都是为画面的形象服务的,是塑造画面形体的辅助手段。然而当毕加索和勃拉克把将报纸、图片、木屑等现成材料引入绘画开始,画面中的材料就逐渐开始了另一种诉说的轨迹。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入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骁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1]“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

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入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首先,材料语言更强调实验性和偶然性。实验性和偶然性是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绘画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所有的材料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在研究材料语言应用的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的。无论是绘画创作者还是观看接受者,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内涵最初的认知上都是停留在表层面的,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运用,探知材料在画面上所能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和精神。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为艺术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使偶然性成为了画面的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正是这种实验性,使偶然性成为了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实画面上的偶然性因素一直都是一切绘画艺术创作者最为珍惜和重视的。达芬奇说:“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

在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实验中,画面会形成一种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偶然“迹象”,绘画者对这种偶然之象重新进行选择和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象”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其次,强调观念性和精神性是材料语言语义转变的本质诉求。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本身是不具备观念性和精神性的。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分析、运用和转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使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表达的载体。当“物质材料”被创作者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出来时候,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的文化暗示就传达出来,材料便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艺术价值,材料作为画面主体语言的地位便得以彰显和提升,在创作者的画面中,它们变成了充满象征性、精神性、观念性的抽象语言,成为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和精神的隐喻和暗示。材料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这种语义转变,使绘画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多的外延,使绘画艺术最终走向了综合。

言语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

语言是一门艺术,合理、恰当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跟学生交流感情、传授知识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小学语文课来看,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更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语文除了是一般科学以外,它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小学生本身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以外,也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教学语言艺术,把课教“活”, 使课堂教学语言达到艺术的佳境。

1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课堂上教师运用准确周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把无声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让学生感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水平影响学生学习:

如果教师语言水平较低,普通话不纯正、信息有错、量小、深奥含糊、语言贫乏、语调平淡、话语霸权、讽刺挖苦;则大部分同学沉默寡言,两眼无神、淡漠,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或思考其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课堂秩序有混乱现象。

如果教师语言规范文明、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启发诱导;则学生表情平静自然、但注意力集中,能认真、有序地完成课堂各项任务,或读书或伏案书写,整体呈现出平和稳定的气氛。

如果教师语言灵活机敏、词汇丰富、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则学生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泼,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双方处于互动积极的状态。

如果教师语言富有节奏、诙谐幽默、声情并茂、有诗意;则学生眼睛放光,脸颊微红,争相发言,情绪激昂,精彩语言时有喷发,整体处于兴奋状态。

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小学生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且语文课是学生学国文化和发展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样的教案不一样的教师语言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会完全不一样。

2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要求

2.1 准确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普通话本身就具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教师首先能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语义内容表达准确规范,就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鼓动力,能够准确的传情达意,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博得学生的好感,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2 富有节奏

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还应把握教学语言的节奏,包括语音,语调和语速,语言切记平铺直叙,语气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一定的旋律美和节奏美,和谐动听,引人入胜,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能够刺激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的变化,语速更能够体现语言的艺术化,语速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学生容易懂的地方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在讲授复杂或重要的内容时速度应该放缓或做适当的重复。

2.3 简洁生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用语恰当,既不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也不含糊不清、空发议论,要做到准确有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和细致的分析,掌握其内在本质规律,再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意识的穿插各种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充实教学内容。

在准备好准确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就应该援用简洁精炼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运用简洁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教学任务。语言的简洁精炼并不是单纯的削减语言的数量,更应该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少说额外话,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头禅要避免重复、啰嗦,课堂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倾囊相授,高明的教师应该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去点拨启迪。

2.4 幽默风趣

教学语言出来精确简洁,还需做到幽默生动,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罗夫指出:“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寓庄于谐、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学过程生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迪和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语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教师语言形象化,增强其艺术性和感染力。

2.5 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