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泥沙来源;输沙量;侵蚀模数计算;黄河河源区;黄河沿断面与鄂陵湖区间

中图分类号 TV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99-02

水文站侵蚀模数计算是以水文站输沙量和集水面积来计算,笔者曾在玛多水文巡测队工作近5年,对河源区水文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用其方法计算黄河沿水文站侵蚀模数是不当的,或者说是失误的。本文通过黄河沿水文站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以及河源区环境、气候、自然地理的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相关专家及同仁探讨。

1 测站概况

黄河沿水文站设立于1955年6月,其设站目的是为了研究黄河河源地区的水文特性,了解黄河河源地区水沙变化,为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河源区水资源提供依据,是黄河河源区主要控制站。黄河沿水文站在青海省玛多县境内,位于东经98°10′、北纬34°53′,至河口距离5 194 km,集水面积20 930 km2,最低海拔4 035 m,平均海拔在4 300 m以上,断面位置位于黄河公路桥下,距玛多县城玛查理约4.0 km。

2 断面以上流域概况

2.1 地理地貌

黄河沿断面以上流域是黄河的源头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4 500~5 000 m,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高差500~1 000 m,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受构造控制。源头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 500 m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坨土、砂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 mm,最厚达1 m以上;流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据统计河源区的湖泊共有5 300余个,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有鄂陵湖、扎陵湖、龙日阿错湖、星星海,其中扎陵湖、鄂陵湖被誉为黄河源头的两大明珠[1]。

2.2 气候概况

源头地区属高寒草原气候,一年之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2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夏季短促而温凉,多雨。玛多县气象站资料分析,其温度、风力、降雨量情况如下:年平均气温 -4.1 ℃,除5―9月,各月平均气温在-3.0 ℃以下,最冷的1月为-16.8 ℃,1978年竟达-26.6 ℃,极端日最低气温-48.1 ℃,是青海省极端日气温最低的地方之一。最热月7月为7.5 ℃,极端日最高气温22.9 ℃,累年气温≤0.0 ℃日数为94.8 d。源头地区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快,夜间散热量大,温度急剧下降,气温日较差大,年平均13.0 ℃。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大风日数多,从11月至次年4月最为频繁。大风的年际变化大,据玛多县气象站资料统计,最多的1966年达110 d,最少的年份仅出现12 d,最大风速34 m/s。年均降水量303.9 mm,但年际变化大,最多的年份达434.8 mm,最少的年份达84.0 mm。

3 扎陵湖与鄂陵湖概况

扎陵湖呈不对称的菱形,东西长,南北窄,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蝴蝶。东西长35 km,南北宽21.6 km,面积526.1 km2,平均水深8.9 m,蓄水量达46.7亿m3。湖的东北部较深,最大水深13.1 m;西部较浅,水深一般只有1~2 m,最浅处只有几十厘米。扎陵湖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称“白色的长湖”。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面,进入一条宽逾300 m的河谷,河水在这里分成九股道,河宽一般在26~42 m之间,水深0.5~1.4 m,河道长25.4 km,散乱地穿过峡谷,流入鄂陵湖。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湖的面积为628 km2,比扎陵湖大100 km2,平均水深17.6 m,最深处超过30 m,蓄水量为107亿m3,相当于扎陵湖的1倍多。

4 河源地区泥沙含量

河源区流域地势平缓,扎鄂两湖以上植被较好,又有众多湖泊的滞洪拦沙,河水含沙量甚少,黄河沿水文站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以下黄河北岸的嘉特场膀陇巴至纳加朗曲等7条时令性支流,控制面积1 650 km2,在局部暴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时令性河道流速大,冲刷能力强,含沙量增大;沙峰的大小随降水强度、区域、前期雨量、基础流量大小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1979年7月26日沙峰前黄河主河道基础流量4.60 m3/s,支流出现洪峰流量26.7 m3/s,支流流量是干流流量的5倍,含沙量出现了黄河沿水文站建站以来的最大含沙量27.0 kg/m3,这种沙峰过程一般都在2 d左右基本结束,峰型尖瘦,且都发生在枯水年份;丰水年份沙峰过程较平缓,含沙量相对较小,例如丰水年份的1964年、1965年、1967年、1976年等,年最大含沙量分别为5.91、1.84、2.85、1.11 kg/m3,并且具有明显的基流与沙峰的反比关系。

5 黄河沿水文站侵蚀模数的计算

根据上文对河源区的地理地貌、气候概况、扎陵湖与鄂陵湖、河源地区泥沙的概述不难发现,鄂陵湖以上不管泥沙的大小,都被大小湖泊拦截,或者说能流到鄂陵湖以下的量很小;鄂陵湖输出的泥沙主要部分是每年开湖前后,因严酷的高原气候,大风携裹泥沙沉积冰面,冰融开河随流入黄河;另外,在雨季因暴雨使鄂陵湖边5~10 m宽的湖水变浑,部分泥沙流入黄河,凡此种种因量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黄河沿水文站泥沙来源主要在鄂陵湖以下至黄河沿断面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黄河流域水文资料》的黄河沿水文站的侵蚀模数[2],是根据黄河沿水文站年输沙量与集水面积20 930 km2计算的,笔者认为这样是不正确或失真的,基本上不能反映河源区侵蚀模数的真实情况;鄂陵湖以上河源区因没有泥沙测验资料,只是感官判断,可以说泥沙资料在这方面是空白;鄂陵湖以下右岸支流少,面积比重小,故黄河沿输沙量占比不大;黄河沿水文站输沙量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沿断面区间左岸,在计算侵蚀模数时应以区间面积参加计算,根据黄河沿水文站沙量资料和总集水面积、区间面积计算的黄河沿水文站侵蚀模数如表1所示。

根据侵蚀模数统计表统计结果看,不同集水面积计算的侵蚀模数相差近10倍,跟集水面积相差倍率基本相同。

6 结语

(1)鄂陵湖以上河源区沙量小,且都被大小湖泊拦截了,基本上不能到达鄂陵湖以下河道。

(2)黄河沿水文站泥沙来源主要在鄂陵湖以下至黄河沿断面区间。

(3)黄河沿水文站侵蚀模数的计算是有误的,不能代表河源地区侵蚀模数情况。根据计算统计结果看,不同集水面积计算的侵蚀模数相差近10倍。

(4)黄河沿水文站年输沙量产生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沿断面区间,其侵蚀模数的计算,集水面积应采用区间面积,也只能反映该区间侵蚀模数情况[3-4]。

7 参考文献

[1] 韩荣.青海省志:长江黄河澜沧江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217-2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 黄河流域水文资料:1956―2010年[Z].2011.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2篇

一、 教师呈现资料:要减

【案例1】 有位教师在上《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让学生先简单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学生介绍之后,教师也出示一段资料来介绍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细细一读,你就会发现这些资料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无效的。本课的课题是《黄河的主人》,作者在文中描绘“黄河滚滚”的景象,是用以反衬艄公的镇定自若的。对于黄河,教师应该在学生介绍黄河时,引导他们关注“惊涛骇浪、波浪滔天、一泻千里”这些表现黄河气势的文字。如果还需要给予学生以辅助资料的话,教师可以映示一些黄河汹涌奔腾的图片或视频。至于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了哪些省、流向了哪个海,如此扩展,不但没有让背景资料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背景资源变得越来越“厚”,学生越读越迷糊了。

【案例2】 一位教师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前,先让学生介绍宋庆龄。对于宋庆龄,现在的学生知之甚少,心中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她的伟大形象。因此,要想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理解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象征关系”有些难。这位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地介绍了宋庆龄之后,就出示了一幅宋庆龄的图片和一段关于她的资料:“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教者引用的是“百度百科”中对宋庆龄的介绍。这一段资料很长,中间还有许多生字,为了节省时间,避免麻烦,教师就亲自读给学生听。读完后,教师问:“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宋庆龄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的女性。”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宋庆龄特别伟大。”这样,宋庆龄的伟大形象开始在学生心里树立了。然后,教师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瞻仰”和“崇敬”这两个词语。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宋庆龄的介绍是随意的,所以,教师重点向学生推荐了一份资料。这段资料很长,但教师的聪明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把这段资料读“薄”——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你读了这段资料后的感受。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对宋庆龄的“伟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随机地解决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还能为后面突破难点起到铺垫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评析】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背景资料也应该是有限的。提供背景资料,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些背景资料的有效性,尽量减少无关资料对学习的干扰。其次,现代社会的信息特别多,信息量也特别大,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资源读“薄”,不要在无关的枝节上纠缠,学会从长长的资料中摘取核心的要素,让这些背景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学生搜集资料:会抄

【案例3】 有位教师在上《恐龙》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恐龙产生兴趣。

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们介绍一下恐龙,于是,学生拿出资料,开始疙疙瘩瘩地读了起来。难怪,三年级的学生,识字并不多,背景资料中关于恐龙的介绍又有很强的科学性,所以,学生很难读懂自己搜集的那段资料。读的人自己不明白,听的人自然就更不明白了。所以这堂课中,教师想利用学生介绍恐龙以达到“群情踊跃”的学习效果,可惜并没有出现。

上这样的科学说明文,学生要不要搜集背景资料?当然要。不仅需要有课前的背景资料,还要学会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呢。但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我想:学生自己通过上网、读课外书来获取资料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学生搜集来的背景资料,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三年级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径流变化;凌讯期;黄河宁蒙段

1河段概况

石嘴山站位于宁夏平原最北端,巴彦高勒站位于内蒙古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拦河闸下,地理坐标分别为东经106°47′和107°02′,北纬39°15′和40°19′,均属黄河流域高纬度地区。两站集水面积分别为309 146和314 000km2,区间面积为4 854km2。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80mm和140mm,两站附近是黄河流域最干旱的地区,区间无大支流加入。

黄河自石嘴山以下进入海渤湾峡谷到乌达公路桥以下大中滩出峡,全长约39km。该河段两岸岸坡较高,有头二、三道坎等急流陡坡,河宽多在250~300m之间,河床坡降较大。大中滩以下至磴口河段,河道弯曲,水流较乱,河心出滩,河面宽多在300~700m之间。磴口至三盛公河段因属三盛公库区,水面宽400~1 500m,冬季三盛公拦河闸敝开闸门泄流,水面宽多在400~1 000m左右。

2冰情

黄河内蒙河段地处黄河流域最北端,因远离海洋,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控制,冬季漫长严寒。由于黄河自兰州以下流向由南向北,甘肃、宁夏气温偏高,内蒙古气温偏低,每年河道流凌、封冻均由内蒙开始,然后溯源而上,解冻开河则由上而下逐渐发展。一般情况下,黄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三湖河口站较巴彦高勒及石嘴山站流凌分别早3d和10d,封冻早7d和28d,开河迟6d和9d。

3冰期实测径流对照与误差分析

3.1水量平衡方程

W巴――(W石+W区-W引-W蒸±W槽±W岸)=W

式中:W巴、W石――巴彦高勒、石嘴山站月、时段实测径流量;

W区、W引――区间加入和引出水量、冬季均按零处理;

W蒸――区间月、时段水面蒸发能力,经对7年资料试算,月蒸发能力在0.01~0.04亿m3之间,时段在0.10m3亿左右,因此暂不考虑;

W槽、W岸――河段封冻期槽蓄和河岸调节量,封冻水位上涨为正,开河释放为负,时段槽蓄和平河岸调节量,均可近似视为零;

W――误差。

3.2平衡对照对28个冰期两站实测年径流进行对照,巴彦高勒站有21个冰期时段径流较石嘴山站偏小,28年共偏小41.51亿m3,平均每个冰期偏小1.48亿m3,平均误差为-2.40%,其中1992-1993年度冰期偏小达6.26亿m3相当于石嘴山站时段径流量的9.40%。经月经流时照分析,1990年和1996年两年较反常,该两年分别于12月23日和7日封河,巴彦高勒站水位分别壅高2.83m和1.77m,实测径流又较石嘴山站偏大0.33和0.30亿m3,河槽槽蓄量出现负值。1995年2月份最典型,巴彦高勒较石嘴山偏小2.34亿m3,经查石嘴山站开河日期为2月18日,巴彦高勒开河日期为3月5日。1995年在河段临近开河,冰凌已开始消融,出现上大下小现象显然不符合实际。

3.3两站冰期实测径流与邻站比较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的开发运用,黄河上游贵德至青铜峡河段冬季冰凌基本消失,区间各站全年处于畅流状态。为说明石嘴山、巴彦高勒两站冰期测验质量可信度,我们选用测验条件较好的兰州和青铜峡两站1991-1992、1992-1993、1993-1994、1994-1995、1995-1996、1996-1997年度冰期实测径流成果,收集区间支流把口站、渠道站引退水同期实测资料,并对未控区间加入、引出及河道损耗进行推算,分别与两站进行平衡对照。统计结果显示,兰州、青铜峡两站与石嘴山站平衡结果较好,与巴彦高勒站平衡结果较差。

4两站冰期径流不平衡原因分析

4.1流量测验经对石嘴山站历年冰期资料进行审查,认为除封开河过程测船无法驶进使测次偏少外,其它时期过程控制均较好。巴彦高勒站中高水时主流摆动大,冲淤变化严重,低水时常常出现串沟、死水和浅滩,流冰期测船无法到达,封冻时流量测验多按连地冰处理,导致成果偏小。该河段水流条件差,冰塞严重,历年多为立封,又常夹杂清沟,盖面冰下冰花多,厚度大,平整度差,浅滩部分水下常出现数股水流,致使单次质量难予控制。80年代中期以前测次相对较多,其后测次减少,过程控制差。

4.2资料整编经对90年代以来石嘴山、巴彦高勒两站逐年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审查发现两站冰期定线方面问题较多,处理欠妥,方法运用不符合本站测站特性。石嘴山站由于封河年份较少,封冻历时较短影响较小,巴彦高勒站每年都封,且历时较长,对径流影响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末期以来测次数量减少,过程控制差,造成推流误差很大。

5冰期过流能力分析

5.1冰期流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如前所述,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下游站冰期径流主要依赖于上游站以上来水。冰期随着冰情发展,从流凌到封河,由于河道流量部分形成冰凌,部分因冰的阻力被槽蓄於河道,因此流量急剧减小,稳定封冰后,冰盖下冰花被冲逐渐光滑,糙率减小,比降调整,虽然有时会有融冰、卡冰等影响,流量出现起伏,但总的趋势逐渐增大,直至开河形成凌峰,凌峰过后才恢复正常。

5.2冰期过流能力的推求

根据冰期河道径流一般规律,考虑水流传播时间后,河段下游站平均流量Q下与上游站同期相应时段平均流量Q上之比:Ki

式中:Ki――河段冰下过流能力比。

经对两站冰期径流过程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流量过程基本符合规律,而且上下游站时段径流成果平衡较好的8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方法是以巴彦高勒封开河之日为界分别向前和向后分为若干组,每组3天,考虑传播时间,以此推求冰下过流能力比,统计成果见表1,从表中平均过流能力比可以看出,比值依时间的变化完全符合冰期流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6径流关系检验

根据两站冰期径流关系,经对巴彦高勒站规律性较差的五个冰期径流过程进行检验,统计结果看出,时段径流平衡较好,而且封、开河期槽蓄和释放量基本相对应,径流过程变化也比较合理。经过1993年进行分析,若巴彦高勒站1~3月和12月采用此方案进行改正,年径流量由原来的177.10亿m3改为183.30亿m3,增大6.20亿m3,石嘴山加区间原偏小8.70亿m3改为偏小2.50亿m3,误差由-4.70%减小为-1.30%,平衡结果明显改善。这也说明长期以来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水量平衡结果较差,巴彦高勒冰期实测资料误差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7结语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导游翻译;导游词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该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发展旅游方面当然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根据权威专家的估计,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中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新时代主人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呢?我们又该如何消除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看来,作为“文化大使”、“旅游灵魂”的导游在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中当然饰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将饰演最重要的角色。

      一、翻译以及旅游资料翻译的定义、特点及目的

        翻译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在两种社会文化之间传递的复杂思维活动。旅游资料的翻译包括游记以及景点介绍的翻译,是将已知的旅游资料用其他语言传递给外国游客的方法。这样外国游客可以在旅游之前获得他们想了解的相关信息。

        旅游资料的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都是为了传递原文信息,但是它也拥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同于官方文件,高级领导人讲话、贸易合同等资料的翻译。上述这些资料的翻译往往强调译文与原文内容完全吻合、一致,译者的自由度相对很小。而旅游资料只是通过对景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来增加人们的知识,吸引人们旅游观光,因此,译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度。

        其次,旅游资料的翻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正确处理原文与读者的关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处理译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读者的理解能力。不能一字一句的依照原文,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将不能为读者所理解。必要时可以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放弃部分原文而保持译文的完整性以及可接受度。

        最后,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一般说来,大部分的英文旅游资料都很简明扼要,反之,中国的语言则强调文体以及句子的优美。因此很多在我们看来很美的句子将给外国人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强调其实用性。

        二、旅游资料翻译的一般处理办法

        旅游资料的翻译分为口头翻译以及书面翻译(即导游辞),我们现在以导游辞的翻译为例来进行分析。在我们日常的旅游资料翻译中经常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转换翻译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原文适当的改变翻译方式,如使用释译法、增译法、类比法、缩译法等等。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文体,修辞手法等等。

        (1)释译法

        释译法即对原文意思进行解释。例如成都海螺沟风景区的介绍“海螺沟风景区,以低海拔现代冰川、大冰瀑和温泉著称于世”,译文为  “Conch Valley Area is  famous for its low altitude glacier,large icefall and spring(most of the glacier in the world are found at high altitude)”.

[1] [2] [3] [4] [5] 

通过译者的处理读者即能了解海螺沟冰川与其他冰川的不同。

        ()增译法

        来河南旅游的外国旅游团,常规旅游行程包括郑州、开封、洛阳、登封。旅游团(者)来到郑州,肯定会去河南博物院游览参观,此处乃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相媲美,系大陆三大部级博物院之一。

       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亦乃必看之处,此处既是国家A级旅游区,又是观赏大河风光的理想之地。同时,这里又是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处桃花峪的所在,也是黄土高原的最东端,黄河下游悬河奇观的首段。此处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而我们在登临风景区之巅----极目阁后,作者会给客人吟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著名诗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后,作者这样翻译:Climbing the Guanque Tower(Mr.Wang Zhihuan)

       With the sun setting in the west along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flowing east to the shore,

       I    f one likes to have a farther view,

       Just climb one more floor.

       此处用的是farther view,而非further view,因为如果用后者,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此时此刻,将我国古代的优美诗词揉入到我们的讲解中,效果十分的好!让西方游客对我国古代的美丽诗篇也有了一些了解。

        ()类比法

          在讲到黄河的含沙量时,作者会将黄河的含沙量与世界上几个以含沙量而著称的河流来比较,比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以及科罗拉多河,这些河流的含沙量都很大,但是其含沙量若与黄河的含沙量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因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黄河水含沙量多达. 千克。而作者在讲解时是这样说的:As we all know ,some rivers as the Nile in Egypt, the Ganges in India,  Mississippi River and Colarado River in the US are all very well-known for their silt content or the content of mud,yet comparing with that of the Yellow  River,they become small potatoes, for the sil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s . kilos per cubic meter for the average.It is the muddiest river all over the world.

有关黄河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流域耗水量  区域耗水量 下河沿模式  流域外供水 黄河

 

作者参与了“1950~1990年黄河水文基本资料审查评价及天然径流量计算”、 “1919~1949年及1991~1998年黄河水文基本资料审查评价及天然径流量计算”、第二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10余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利用相关分析统计工作,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中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1.流域耗水量

黄委会水文局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没有得到黄委会的认可,首次开展199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编制也是因为按照全国水资源公报大纲编制而没有通过黄委会的审查。这是由于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有不同的方法造成的:一般意义上的耗水量与流域耗水量。

1.1  一般意义的耗水量

根据

5. 水库蓄水消耗水量分析

因水库拦蓄大量的水会造成水量的损失,水库的蓄水与水量的变化对河道径流产生了影响,根据水库的大小与功能需要具体分析。

5.1 水库蒸发损失水量

由于水库的建设增加了水面面积,水库蓄水以后,库区由陆地蒸发转变为水面蒸发,陆地蒸发量与水面蒸发相比一般很小,原河道面积与增加的水面面积相比一般也可忽略不计,因此以水库水面面积作为蒸发损失量面积,一般采用水面蒸发能力与面积 计算 ,也可实测资料水量平衡计算。

蒸发量是以一段时间内蒸发的水的相当深度来计算的,和“降水量”单位相同,方向是相反的。蒸发量是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逸入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发。观测一定面积的水面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因蒸发减少的水层深度来确定蒸发量大小,单位为毫米。测量蒸发的仪器常用的有小型蒸发器和大型蒸发池两种。

水库水面蒸发量的计算是水面蒸发能力与水面面积的乘积,其值称为水库毛蒸发量。

由于水库水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不属于区间加入,因此,计算水库水面蒸发量应该扣除水面接受的降水量,水面蒸发能力与降水之差再与水面面积的乘积,其值称为水库净蒸发量,一般称水库蒸发量就是指水库净蒸发量;河道水面的蒸发量也是指净蒸发量。净蒸发量参加水量平衡的计算,其中水库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应该参与天然径流量的还原统计,但影响不大一般忽略。

一般以日计算累计到月值,或者以月平均水面与相应的蒸发降水计算,最后累计到年值。需要指出的是,在黄河流域日或月份净蒸发量可能会出现负值,但年值为正值。

为了简化,我们采用小浪底水库实测水库资料进行简化计算蒸发量。1980-2000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3.2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88.5mm,坝前水位255m时库容约65亿m3,水面面积大约为300km2,按此数据作为年均计算得水库毛蒸发量为3.27亿m3,净蒸发量为1.46亿m3。

从全面的观点来看,水库蒸发水量与不拦蓄之间谁的蒸发损失大是一个问题,在水库里水体被堆积只有库区表面的水参与蒸发损失,如果把同样的水放进河道流动,流动的水比静止的水蒸发量要大,当然也与当地蒸发降水条件有密切关系,河道距离越长蒸发量越大。一类极端的例子,北方河流大部分都会断流,如果河流水库蓄水蒸发,与进入有一定距离的河道,所产生的蒸发损失从定量来看,无疑水库蓄水的蒸发损失要远远小于河道的蒸发损失。那么就此可否说水库的非用水损失就很小,当然不可以,因为除水库所处环境外还有诸如渗漏等损失的产生。另一个极端,如果这部分水不拦蓄在水库里而是 自然 流向大海损失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水库的蓄水增加了大的水面和地下水补给范围同时也改变了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水面蒸发量增加势必导致区域或附近降雨增多的可能性,水库比未建设时的空气湿度更大和更潮湿又直接影响蒸发能力与未建库时相比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5.2 水库渗漏损失量

水库渗漏量分为坝基渗漏、库底渗漏和库岸侧渗三部分。坝基渗漏可利用坝下反滤沟实测流量资料推算水库渗漏量。多数水库有坝下反滤沟实测流量资料,可直接作为坝身渗漏量的依据。但库底和库岸渗漏量难以直接观测,只有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通过水量平衡法估算。如果位于水文控制断面以上的水库,其渗漏量只有部分回归到设计站断面以上时,则水库渗漏量只计算未回归到设计站断面以上的部分。

水库渗漏量是水库的主要非用水消耗损失。

5.3 水库蓄水变量分析

水库蓄水变量是某一时段始末水库蓄水量的差值。水库蓄变量主要采用封闭式蓄水变量检查,各月(日)蓄水变量累计蓄水变量:各日蓄水变量可累计月蓄水变量,各月蓄水变量可累计年蓄水变量。从建库起累计蓄水变量即水库蓄水量应该永远是正值,即水库一直蓄水。

由于黄河是多泥沙河流,水库冲淤变化较大,水库库容会有变化,需要对蓄水变量累计与蓄水量进行校核,如三门峡水库每年汛前汛后的水库库容变化要进行测验,对当年相应的库容与蓄变量要进行修正。

对于中小型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如果主要功能是工农业等河道外用水,其水库的蓄水变化量主要受引水的影响,那么水库的蓄水变量就不应与工农业用水重复统计。

6. 水文站与引水问题

黄河下游引水统计还包括下游滩区农业用水、口门引水误差、未控引水以及其它因素等。黄河下游引黄干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水文站附近的引水涵闸所引起的测验误差不容忽视。一些未控制测验水量对水资源量也有一定影响。水文站的测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水库的蓄泄水量,水文站附近的引水也对水文测验会造成影响。如高村水文站山东东明县城市用水通过黄河大堤引水口位于断面以上,引水渠在断面与水文站房之间,韩董庄闸位于花园口水文站断面以下,但引水口通过黄河滩区在断面以上。

在灌溉期距离水文站断面附近的引水涵闸由于不确定因素多采用昼停夜引,对水文测验有一定影响,如利津水文站是黄河最后进入渤海的把口站,根据水文测验规范非汛期3至5天进行实测,每天8时与20时(冬季18时)观测水位,根据水位与流量曲线推算流量,这样如果涵闸引水影响的夜间,那么水文站推流有可能系统偏大,造成一定的误差。诸如此类以及水库闸门泄洪与闭合都可能对库区出库水文站测验造成影响,设立能够非汛期使用的自计水水位计并参与资料的整编应是不错的弥补。

以沁河为例论述水文站与断面上下的水量利用的复杂关系,沁河的水利建设始于秦汉时代,广利灌区为我国最古老的灌区之一。

沁河是跨省河流,来水主要在上游的山西、用水主要在下游在的河南。沁河不仅有跨本流域的引沁济蟒,还有丹东渠(丹河)跨黄河流域的引水入海河流域(卫河)。

    张峰水库位于润城水文站以上约80km,水库枢纽主体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11月8日完工。是沁河干流上第一座控制性骨干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主要提供生活用水和 工业 供水、 农村 人畜饮水,并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总库容3.94亿m3,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可达2.07亿m3,输水工程总干道全场145km,设计引水流量为6.45 m3/s。年发电量达769万千瓦。

润城水文站以下的杜口村、拴驴泉水电站库容不大属于径流电站,主要是引沁济蟒渠道与河口村电站的退水。

润城渠引水沁河经润城水文站测验后发电用水后大部分退入沁河。

五龙口水文站位于沁河出山口。五龙口水文站上游38km有引沁济漭总干渠,这是跨流域把沁河的水引进蟒河。在该总干渠引水口上游,1991年建成的拴驴泉水电站,设计为日调节水电站,根据国务院(85)国函字59号文规定:为保证引沁灌区按设计流量引水,电站尾水后修建反调节工程。电站采用分期实施方案,现发电尾水利用倒虹吸引至引沁总干渠。

引沁济漭总干渠黄委会许可水量3.80亿m3,2001-2005年渠首平均引水量为4.36亿m3,引沁济漭渠道进入蟒河隧道3孔闸门,其中有一孔为河口水电站发电用水直接回到沁河,引沁灌区与下游广利等灌区的分水比例为6:4,河口电站系利用引沁灌区灌溉余水和引沁总干渠向下游广利灌区分水发电,遵循结合灌溉,不影响灌溉的原则;其年平均水量为0.97亿m3,故引沁济漭年平均水量为3.39亿m3。

2007年12月河口村水库开始兴建,该库位于沁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下距五龙口水文站约9km。五龙口站的左岸为广惠渠和右岸为新利渠,新利渠停测数年,引水口在断面以上3-5km,引水口附近有从沁河引水小电站退水。

五龙口站断面下200m有小发电退水。五龙口站下2km的广利渠首(广利干渠)闸引水,水文站没有计量和资料汇编。

丹河在沁河干流五龙口与武陟站之间左岸加入。丹河山路平水文站测验河道同时测验丰收渠(丹西渠),丹东渠位于断面上游左岸5km的有间距不到1km的两个引水口除供给电厂用水外,最后汇入一穿山隧洞进入黄河流域外海河流域的卫河大沙河,水文站没有计量。2007年丹东渠跨黄河流域引水0.85亿m3。两渠引水由青天河水库供水。

 

7. 重复利用水量

重复利用水量是指同一用水系统中,所有未经处理或经过处理后重复使用的水量总和。如果把黄河作为一个系统,那么黄河也存在重复利用水量。

根据“宁夏河套灌区引用黄河水量分析研究” [1]在黄河断流频繁的时段提出黄河水利用过程存在重复利用水量:就宁夏河套灌区而言,卫宁灌区一方面引水,另一方面又不断排水,下游的青铜峡灌区也在重复同样过程,青铜峡灌区引水量中包含了卫宁灌区的排水部分,这一排水量就是重复利用水量。这一情况与工业用水中的总用水量、取用新鲜水量、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率之间关系是一样的。衡量宁夏河套地区引用多少黄河水量,应当与工业用水中取用新鲜水量一致,而不应与工业用水中的总用水量一致。同样道理青铜峡灌区与内蒙古河套灌区之间也存在重复利用水量。卫宁、青铜峡灌区引排水量以10年均值为计算依据,并假定内蒙古河套灌区年引水量为60亿m3,宁蒙河套灌区重复利用水量47.59亿m3,重复利用率33.9%。

借用这个概念全黄河流域存在着重复利用的甘肃的引黄水后的退水进入黄河干流,部分又被宁夏灌区利用、宁夏的“大引大排”回归黄河水量,又被内蒙古灌区利用,宁蒙等退水未被利用又可能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利用。

以2006年为例,黄河引水量为373.7亿m3(不含内流区1.23亿m3),流域耗水量为303.7亿m3,退入河道水量为69.9亿m3,如果把退水作为复用水量,重复利用率18.7%;,黄河干流引水量为276.8亿m3,干流流域耗水量为223.1亿m3,退入干流水量为53.6亿m3,重复利用率19.4%。1997年是黄河流域断流最多的年份,重复利用率达到23.8%。

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当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复利用水量问题,大约有二成的水重复利用,特别是枯水年比较突出。

需要指出按照流域耗水量的概念退回河道的水量作为回归水量已被扣除。

 

8. 结语

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还原计算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也是众多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基础。深入探讨黄河水量的计算方法, 总结 归纳流域用水特点很有必要。

8.1 “流域耗水量”的理念建立:根据黄河流域特点结合还原水量的概念建立流域耗水量,也是黄河专家的一致的理念,不仅是众多的与水资源相关的 科学 研究基础,同时也是黄河的生产与水量调度的基础。黄河引耗水有其特殊性,具体问题需要分析,流域耗水量不以用水属地统计耗水只统计引出河道与能够回归河道多少,简单明了。

8.2 黄河流域是水资源匮乏的流域,同时还承担流域外供水的重任,包括向天津供水,河北白洋淀生态修复供水。黄河下游引黄干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8.3 黄河流域由于 历史 的地理的技术等原因存在着大引大排,也存在着重复利用的可能,用水统计“下河沿模式”的建立,对于众多类似的水文断面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8.4 黄河流域的还原计算比较复杂,诸如地下水的开采与地表水的关系,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都有得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