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精细化气候区划;湖北省;种植布局

中图分类号:S511;S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15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19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江河纵横,水库众多,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境内地形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有限。湖北省属华中单、双季稻作带,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田面积一直稳定在160万hm2以上,年际波动较小,但单、双季稻的种植比例起伏大,20世纪50年代双季稻种植面积仅为单季稻的1/10,20世纪50年代末双季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为单季稻的1.5倍,随后又逐渐回落,目前双季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单季稻的1/3,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缩小[1]。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单双季稻种植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粮食总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屡经起伏,但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及劳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对气候适宜性的考虑较少,如20世纪70年代双季稻曾一度扩展到120万hm2,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增产效益,气候条件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和品质的需求日趋增长,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压缩单季稻,恢复发展双季稻)以及品质改善(籼稻改粳稻)再次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当前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变,为此,开展水稻种植布局优化和品种合理搭配的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提供,包括1981-2010年湖北省76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及站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比例尺为1∶100万。分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数据来自于历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时间范围为1981-2013年。

1.2 区划方法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热量条件是制约湖北省水稻品种布局和稻作制度的关键因子,结合前人对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研究成果[7-11],选择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稳定通过10~15 ℃日数)、安全生育期天数(籼稻稳定通过10~22 ℃日数,粳稻稳定通过10~20 ℃日数)等3个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关键气候因子作为水稻种植布局气候区划指标,通过对区划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打分(表1),然后对各项区划分级指标分数值进行累加,根据总分数的大小,并结合考虑必须同时满足的各项区划等级指标,综合确定如下气候适宜性等级:不适宜种植区(综合得分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各站点80%保证率下稳定通过10 ℃日数、10 ℃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15、10~20、10~22 ℃日数等区划指标因子,结合湖北省1∶100万DEM高程数据推算到1 km×1 km精细网格。依据上述区划指标分级及打分标准,计算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等级,通过叠加县级行政边界、裁剪、添加图例、比例尺等,制作出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专题图。

1.3 区划指标细网格推算

湖北省境内地形起伏大,气候的空间差异和垂直梯度差异显著。利用1∶100万DEM高程数据提取1 km×1 km格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要素,对76个气象站点的区划指标与对应的站点地理因子进行主成分回归,并与回归直线截距相加产生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同时对回归多项式的残差运用普通克立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将残差的插值结果与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值相加得到最终的精细化区划指标。插值过程通过R语言实现。

2 区划结果与分析

2.1 区划结果

由于湖北省目前仍以籼稻种植为主,以籼稻气候适宜区划指标为依据制作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区划,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除鄂西局部高山地区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均可满足水稻种植。其中,鄂西中低山区热量条件仅能满足种植早中熟一季中稻品种,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北部及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可种植迟熟一季中稻或再生稻,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双季稻,但大部双季稻适宜区热量条件仅适合种植两季早熟籼稻品种,仅三峡河谷及鄂东沿江平原的洪湖、嘉鱼、赤壁、咸宁、鄂州、大冶、黄石、阳新、浠水、黄梅等部分地区可种植中熟品种,由于湖北省早稻生育后期易遭遇高温逼熟,同时晚稻生育后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因此,早中熟双季稻产区的品种搭配应以早熟早稻和早中熟晚稻搭配为宜。

2.2 布局调整潜力分析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种植面积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种植布局,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一季中稻的实际种植范围遍及湖北省所有县市,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及鄂北岗地,双季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中东部及鄂东沿江平原,基本接近双季稻的潜在适宜区域(图1),其中鄂西南东部的宜都、枝江、当阳及鄂中丘陵的荆门、钟祥局部仍有发展潜力。由于湖北省目前主要以籼稻品种种植为主,双季晚稻后期寒露风风险是制约双季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粳稻品种耐低温能力较籼稻强,若改种晚粳稻品种有利于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双季稻的适宜种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以稳定通过10~20 ℃日数作为粳稻的安全生育期天数指标,对早籼+晚粳的种植布局重新进行区划,结果见图3。与图1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明显北移,鄂北的老河口、襄阳、随州、广水、大悟、红安等县市均适宜早熟早籼+早熟晚粳的种植。

2.3 限制因子分析

除热量条件外,水资源、土壤、气象灾害风险、劳动力及政策等也是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主要因素。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单产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单产空间格局,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湖北省一季中稻的高产区位于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及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区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平均单产相对较低,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居中,双季稻的高产区域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低产区域位于鄂东北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从气候条件上,鄂西山区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生产潜力偏低的主要原因;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降水量相对匮乏,但水稻生产潜力较高,主要得益于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及相对丰富的光能资源,同时相对于中南部地区气温偏低,有利于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时间,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也较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而鄂东平原地区热量资源和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气候生产潜力不高,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处于大别山和幕阜山的迎风坡,水稻生长季洪涝灾害较为突出[12,13]。相对于单季稻,双季稻生产对水源的要求较高,中北部降水资源偏少是制约双季稻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晚稻寒露风风险较高也是北部地区水稻产量波动大、平均产量相对偏低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及生育期长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14,15],利用近30年最新气候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与当前实际种植布局相比,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以及籼稻改种粳稻后的种植面积仍有较大的扩大潜力,区划结果为有效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挖掘耕地和气候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粮食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湖北省水稻种植以一季稻为主,与邻近省份相比,双季稻的种植比例偏低,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季稻对热量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同时,其抽穗扬花期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盛夏高温时段,高温热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改种双季稻是水稻生产合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工厂化育秧及直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和生产成本,制约双季稻发展的社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但双季稻对水源要求高,在扩大双季稻种植的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连年出现降水持续偏少的区域,要适时调整水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差异[16,17],目前区划指标大多针对传统的水育秧或旱育秧移栽栽培水稻,生产实践表明,直播技术较传统移栽方式可明显缩短水稻生育期,而工厂化育秧较传统育秧方式播种期有所提前,且秧龄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对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对气候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指标鉴定。

参考文献:

[1] 游艾青,陈亿毅,陈志军.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190-3192.

[2] 刘晶淼,申红艳,丁裕国,等.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一种动态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1-5.

[3] 李 春,齐 华,江和文,等.辽宁发展燕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1):64-67.

[4] 宫丽娟,李 帅,姜丽霞,等.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76-83.

[5] 王冬妮,郭春明,刘 实,等.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103-107.

[6] 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7] 何 燕,王 斌,江立庚,等.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6):658-664.

[8] HUANG Y,GAO L,JIN Z,et al. Simulating the optimal growing season of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its adjacent area,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8, 91(3-4):251-262.

[9] 高亮之,郭 鹏,张立中,等.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4,17(1):17-23.

[10] 黄 俊,王 华,李 飞,等.基于GIS的广东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1-26).http:///releasepaper/content/201401-201135.

[11] 段居琦,周广胜.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2):6659-6668.

[12] 邓爱娟,刘 敏,万素琴,等.湖北省双季稻生长季降水及洪涝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173-178.

[13] 吴义城,倪国裕.湖北省中稻年景与旱涝灾害[J].湖北气象,1995,14(3):13-15.

[14] 邓 环,万素琴,刘 敏,等.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84-89.

[15] 刘 敏,刘安国,邓爱娟,等.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6-752.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82-03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在悉尼奥运会上以8人出征获7金1银5铜的佳绩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了“湖南体育现象”。在羊城第9届全运会上以19.5枚金牌位列全国第7,实现了湖南竞技体育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了“体育湘军”的品牌。 “体育湘军”的崛起,“湖南体育现象”的出现,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现象引发了中国体育界,尤其是中国体育理论界的思考与讨论。

1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

1.1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内涵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是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立足现实,因人、因地、因势制宜,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将现有的优势项目精雕细刻,做强做大,争取在优势项目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缩短战线,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竞技体育优势战略。确保重点就成为其战略核心,在重点之上出精品,精品之中出效应。因此,“精品工程"战略的指导思想为:“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这十八字方针一直伴随着“体育湘军"的星路里程。

1.2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目标 在特定战略环境下提出的“精品工程"战略必然有其特定的战略目标,依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竞技体育目标为:第七届全运会,力争进入全国十强;第八届全运会,巩固全国十强地位,力争再创辉煌;第九届全运会,巩固十强,力争位置前移,第十届全运会,巩固十强地位,力争再创辉煌。

1.3 “精品工程”战略重点 竞技体育无疑受遗传学、地域学、生理学和心理特点的制约。根据南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湖南运动员在灵巧、轻级别、单项和女子项目中颇具优势。根据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压缩规模,提高效益,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和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湖南省提出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五字方针”,即以“女、小、轻、巧、水”作为主攻方向。“女、小、轻、巧、水”也就成为“精品工程”战略的突破重点。“女”: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女子项目,如女子举重,女子羽毛球,女子网球;“小”:即小型项目,如小球,田径和射击的部分单项等;“轻”:轻级别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的轻级别;“巧”:灵巧型项目,如体操,跳水等;“水”:水上项目包括跳水,赛艇,皮划艇在内。这样体操羽毛球、举重、摔跤、柔道、射击、田径、跳水、赛艇、皮划艇、网球、武术(散手)等12个大项成为湖南竞技体育的重点发展项目和突破口。

总之,“精品工程"战略的重点就是争取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而不在大市场占有小份额;根据湖南实际情况,经费投入有限,而事业的发展却无限,要以有限的投入来支撑无限的事业发展,所以确保重点就成为其战略核心。所以在进行竞

技体育战略决策时,将那些就湖南人而言受地域、遗传影响发展受限,目前水平滞后,短期难以突破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暂推向社会,以社会赞助的形式维系这些项目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并配合国家竞技体育的奥运战略,将那些非奥运项目暂撤办,以减轻省体育局的负担,以实现“精品工程”战略的重点保证。

1.4 “精品工程”战略步骤 “精品工程”战略依据湖南竞技体育的分三步走。第一步:亚运会大练兵,通过亚运会锻炼队伍,培养后备力量,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准备阶段,竞争实力的高速增长打下基础。第二步:力拼奥运会,力争在奥运会上有所收获,为全运会的熬战打下基础,这个时期可称为战略的发展阶段。也是战略计划的主要阶段,是在准备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向战略目标大踏步前进。第三步:决战全运会,通过全运会实现湖南省体育的战略目标,这是实现战略目标,夺取胜利的最后阶段,由于发展阶段的竞争实力的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一轮竞技状态的高峰,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如运动员的体能、心态、斗志、伤病、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商品经济、自我价值的认定等,需要进行新的平衡和协调。要使各种因素在比例、进度、目标等方面形成新的协调和平衡。在目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求得新的发展,从而保证全运会上的冲刺,以保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2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实施的保障

2.1 建立了适合“精品工程”战略实施的管理体制 原湖南省体委和现任体育局领导为了保证“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1984年就成立了“体操中心”,体操中心在行政职能上具有独立的人、财、物的管理权。2000年开始全面实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制,湖南省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先后成立了“羽毛球管理中心”、“举重管理中心”“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跳水游泳管理中心”等。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权限和职能由过去的多头、分段管理转变为以纵向系统管理为主、纵横相互结合的强化业务管理的新形式,改变以往竞训两层皮的现象。通过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效加强对各项目的直接统筹规划,实现训练、竞赛与科研及专业与业余训练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管理。

2.2 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与管理 根据“精品工程”战略要求,原湖南省体委和现体育局在资源配置和人员编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调整力度可以从以下这组数字中可让人一目了然。资金投入:奥运会项目、非奥运会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7:3,后再调整为8.5:1.5;相关人员(运动员、教练员)编制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为9:1,后再调整为9.3:0.7,逐步形成了资源配置向重点项目倾斜,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集约式竞技体育发展格局。这种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约式配置,为“精品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加强竞技体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有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是保持竞技体育稳步、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竞技体育队伍建设的主体是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队伍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教练员水平的竞争。湖南省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在教练员的聘任和使用上有严格的程序和管理评价制度。其次,在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上,强调观念更新、技术创新、立足自我发展。“精品工程”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培养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练队伍是分不开的。

湖南省是内陆省份,运动员、教练员待遇与沿海省市、经济强省相比有一定差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首先,严格把好领队这一职位的人选关。通过领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运动队形成不畏强手、勇于拼搏、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团结战斗的思想氛围。其次,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党组织发展工作,尽可能培养优秀运动员入党。最后,努力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办实事,如:解决优秀运动员求学问题;在政治思想上重点培养,并依个人所具素质和表现,可破格安排一定的行政领导岗位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关爱暖到心坎,激励其奋斗和奉献精神。

2.4 实施后援战略工程 为保证湖南竞技体育的稳步、持续发展,湖南省体育局提出了“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培养精品、形成优势” 的业余训练指导思想,贯彻实施了“以县为重点,体教结合及实施‘0714’工程”的后援战略工程的业余训练方针。即:重点提高县、市级业余体校和学校体育的训练水平;充分发挥体教两个体系的优势实施“体教结合”,加强业余体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重点抓7~14岁年龄的学生选材和训练,即“0714”工程。

“体教结合”的实施,使湖南省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业余体校,如长沙体操学校、安化羽毛球学校等,这些学校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输送了一批批的体育苗子。“0714”工程方案的实施,增加了训练人口,发现了体育苗子,在参加悉尼奥运会的8名运动员中有7位是通过当时实施“0714”工程选拔和培养出来的。陆莉、熊倪、李小鹏、刘璇、杨霞、龚智超等一大批尖子运动员,正是这一战略成功实施的产物。后援战略工程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推波助澜。

2.5 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 金牌后面是科技大战。科技已成为运动场外重要的“金牌增长渠道”。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科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南省体委(局)对科技攻关类的项目在后勤上予以重点保证。多年来,湖南省体科所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承担:围绕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重点项目及重点运动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湖南省体科所建立了重点运动员恢复室、研究室,并进行医务监督和科研跟踪,保证营养和恢复措施,定期进行机能测试,从而为教练员及时提供科学的训练依据。建立了全国最齐全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和国内全运会项目前8名选手的成绩档案,为各运动队提供咨询服务。并与湖南中医药研究院进行合作攻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保证运动员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省运动员在训练后的疲劳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湖南省体科所对每一优秀运动队派一名科研人员,实施“科技副教练”制,把科研从实验室中请到运动场,科技人员亲临训练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运动队解决一些训练的实际问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加强了科技的针对性,扩大了科研的服务面。“科技副教练”制的实施促进了科研、训练一体化,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3 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特征

湖南省竞技体育的“精品工程”战略可以说是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标志,这一标志充分显示了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优势定位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在全国尚属经济不发达地区(表1)。经济是湖南竞技体育发展的劣势。在这种背景下突出重点,优势定位,走集约化的道路是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3.2 地域特色,湖湘文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异同,形成了人在形态、、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人在竞技体育能力方面的差异。湖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是内陆省份,内陆省多山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南人的生物特征――“小、巧、灵”。精品工程战略可以说充分把握住了这一生物特征。

湖南甚称“唯楚有材"、“人杰地灵"的地方。 “如果人们理性地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就会发现湖南人就像夜空下最亮的那些星星点缀着中国的近代史,近百余年来湖南豪杰的翻覆巨掌兴云为雨的能耐确实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2]湖湘文化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刘少奇、……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方面,对近代、现代中国产生了强有力的辐射波,豪不夸张地说,国家之兴衰和民族之存亡曾系于他们一身。“霸蛮”、敢为天下先、实事求是湖南人的特性。文化是基础,精神是表现,是一种文化的高级形态,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状态决定了人的精神特性,而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则直接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湖南人的生物特征和湖湘文化直接影响着湖南竞技体育的发展。

3.3 管理科学,人才优化 当今社会,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谁就必须拥有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关键,体制是保障。“精品工程"战略的体制优化和科学管理,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先进、素质过硬、本领超群、结构优化的优秀人才群体。 “精品工程"战略中形成的人才群体可以说是结构最优化的人才群体。这种结构优化的人才群体既能为每个人才的顺利成长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创造良好条件,还能产生一种新的、单个人才所不具有的力量,因而使单个或局部人才的能力得到放大、强化和延伸。

4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缺损

“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它既有了借鉴的地方,也有缺损的地方。

4.1 具有地域性 湖南省竞技体育的“精品工程”战略是在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产生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意味着受限性。因此,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模式值得推广,但具有地域受限性,要创造性推广。

4.2 运动项目发展的局限性 “精品工程”战略强调的是个“精”字。“精”一方面突出自身优势,保证优势项目,另一方面“精”也意味着少。这就导致竞技体育在项目布局上有偏项现象,只能发展少数,影响整体提高,具有项目受限性。湖南省在“精品工程”战略中,为保重点,突出重点,不得已将水平较低,财力投入过多,发展受限的篮球、排球、足球予以放弃。在以奥运为中心的战略影响下舍弃了一些非奥运会项目,这就使得运动项目的发展出现失衡性现象。

4.3 战略实施的风险性 战略计划本身就具有自身资源和技术与外界机会相结合以及现实机会与潜在的冒险相结合的特性。战略可以说具有一定冒险性,而“精品工程”战略更是如此。“精”意味着高水平,少而精的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发展的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具有风险性。这就要求战略计划中的所有突破点实力雄厚,含金量高,如果一旦某一点失利,就有可能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导致整个战略计划的失败。因此,“精品工程”具有风险性。

5 结论与建议

1)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是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立足现实,因人、因地、因势制宜,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将现有的优势项目精雕细刻,做强做大,争取在优势项目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缩短战线,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 世界的地方性竞技体育的优势战略。

2) “女、小、轻、巧、水”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核心内容;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是“精品工程”战略实现的保证。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是“精品工程”实施的保障。

3)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模式具有推广价值,但它具有地域性、项目发展不平衡性和风险性,要创造性地推广。

参考文献:

[1] 强国论坛:省略.con 1999年、200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比较.

[2] 周兴旺,著.湖南人凭什么[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2002,10.

[3] 张智光,主编.管理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韩岫岚.MBA管理学(上、中、下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 (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8] 傅国良.丰碑―奥运湘军纪实[M].长沙:湖南省体育局.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范文第3篇

木材作为当今世界四大基础材料之一,是唯一绿色、可再生、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对于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作为林业大省,应当积极作为、精心谋划,全力做好木材战略储备工作。

长远眼光引领木材储备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方略。由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林地单位产出低等原因,过去5年来,我国原木和锯材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2012年进口木材2.3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需求量的近一半之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同时,国内木材刚性需求还在持续增长,木材供需矛盾会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木材结构性短缺相当突出,大径材、珍稀树种用材少。全球有86 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径级原木出口,国际CITS 公约对220 个树种木材限制贸易。少数国家别有用心,在木材进口问题上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木材生产已从一般的经济问题变为重大的战略资源问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只有立足国内资源,加强森林培育,才能长期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建设绿色湖南的好抓手。近年来,湖南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然而全省森林资源还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比例较大、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林分中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占的比重偏大,其他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占的比例小,树种结构不尽合理。世界上目前有3 个国家森林蓄积量每公顷超过300 立方米,是湖南省的5倍至6倍。因而,湖南森林资源培育的潜力还很大,树种结构的调整空间也不小。这就要求湖南以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为契机,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为途径,对林分进行提质培优,优化林分结构,培育大径材和珍稀材,通过扩总量、调结构、提质效,打造湖南林业升级版和精华版,推进林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绿色湖南”建设贯注重要的绿色活力。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深化林业改革的强推力。“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制度,创新和完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体系”,是今后林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将划定的储备林纳入中央财政物资储备支持体系,实行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和市场调控。这项经营管理制度的成功实践,拉开了林业调结构、转型发展的大幕,对于下一步改革生态修复、森林经营和生态补偿制度等起到了先行先试。同时由于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国有林场,能够为林场生产服务、职工造福,对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局谋划推进木材储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于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要始终站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制高点上,紧紧围绕绿色湖南建设这个大局来谋划。

一是目标要大。用最好的地,种最好的树,建最好的林,实现林地单位面积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产值增加2 倍,项目区林农人均年增收1000 元以上,实现林业富民增效。到2020 年,总体规模达到100 万公顷,真正成为绿色湖南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是规划要高。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经营。采取先上后下、先下后上、几上几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开展规划设计,同时把木材战略储备规划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造林项目、国家区域扶贫项目、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省级总体规划。每个市县都要制订好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每个项目实施单位都要编制好10 年的森林经营方案。坚持优中选优,强化顶层设计。三是布局要实。要因地制宜。根据湖南的自然地理条件,把五大基地(罗霄山、南岭山、武陵山、雪峰山、洞庭湖平原)片区作为主要项目区,集中连片建设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形成大板块格局。要民生优先,立足林业重点地区资源,以四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界地区和贫困地区)为优先扶持对象,盘活资源存量,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区域打造,推动整体发展。

创新思路推动木材储备

2013 年10 月《中国绿色时报》先后两次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湖南省“木材战略储备,源于基层的创新实际”的典型事例,木材战略储备与以往的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比较,可以说是一场变革。我们要敢为人先,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林业生产的新路子。

首先,创新建设模式。一是组织模式。建立以国有林场为主、社会各类经济实体为辅的生产组织。把已解决职工“吃饭问题”(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有林业外资项目支持的国有林场优先纳入,发挥其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集体林场、联办林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林业大户等各类经济实体参与木材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培育模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精选具有湖南特色的珍稀树种、乡土树种作为重点储备对象,在实践中筛选更多更好的混交模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22-03

作者简介:张卫枚(1976-),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12年度课题(2012ZZ69)——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湖南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湖南省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而文化创意产业又占文化产业的40%。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湖南省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这一 “软实力”增长缓慢,创意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1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发达地区的创意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它们拥有充足的创意产业人才密切相关。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这一比例达到14%;在东京更达到15%。而目前北京、上海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也就1‰左右。对于湖南省而言,虽然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多,但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据2011年对湖南省30多个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进行的分类统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紧缺指数位居首位。即使是在文化创意人才相对集中的省会长沙,也存在着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的窘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年,长沙市文化创意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随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湖南省将需要大批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人才结构失衡

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在总量储备上较少,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合理。首先,各类文化创意技术人才不足。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发展活力,创造了很多新兴的文化产业机会,带动了以网络媒体、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例如,湖南省的动漫产业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其中电视动漫的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最多的时候占比达到60%。据保守估计,湖南省至少需要3000名动漫专业技术人员,而目前湖南省只有约1000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动漫产业的创意人才、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渲染师、特效师和合成师等都难以寻觅。如何适时培养出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其次,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与意识领域的紧密结合,由此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交织的产业,需要大量跨学科领域、跨传统知识边界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安排方面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例如,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许多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艺术、哲学、历史等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动漫制作技术的训练,导致国内的许多动漫产品缺乏人文内涵和历史底蕴,从而造成外国创作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等动漫作品“返销”中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快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懂生产、善经营,懂行业特点又有策划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此外,能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能否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占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量的具备国际水准的文化创意人才。

3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既需要先天禀赋,又需要后天培养,不是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达成的,也不是其他专业人才可以嫁接的。但目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开发系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多从传统产业转移而来,缺乏专门的创意理论和实践训练,缺乏经验,整体素质偏低。据调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相对年轻,正处于积累和成长的阶段。经过短期培训、半路出家的人员多,受过系统专业培养教育的高学历人才少;低端运营、服务人员和纯研究人员多,策划、设计和创作人才少;操作型人员多,富有创造性、想象力和原创性的人才少。特别是文化素养较高、掌握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精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的极端匮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制约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因素

1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严重缺失

全国范围内,设有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的院校不足100所,并且大部分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院校只有50余所。这些院校基本上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数量、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也都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湖南虽然是文化大省,但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与文化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符。如在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中,创意设计人才最为紧缺。自20世纪末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700多所,但湖南省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仅27所。此外,湖南省许多高等院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误。此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社会培训体系还处于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尚不规范,不能充分发挥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这些现状说明湖南省对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培养什么样的创意人才、如何培养创意人才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不配套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北京、上海等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开始打破各种制度和政策枷锁,创新文化创意人才的管理模式,大力吸引各地甚至海外创意人才,鼓励人才自由流动。但在湖南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文化创意人才的管理往往因循守旧,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及才能的发挥。一方面,存在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枷锁,限制了政企之间、体制内外、国际国内、城市乡村的文化创意人才流动。另一方面,与文化创意人才特征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文化创意人才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有待改革,文化创意人才身份、条块分割、所有制等限制有待打破,文化创意人才公开、平等、宽松的工作和竞争环境有待塑造,文化创意人才的评估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三 、对策与建议

人才是制约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湖南省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合理、结构均衡、质量合格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1制定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具有专业性强、涵盖面广、门类多、分工细的特点,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湖南省要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以《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针对目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湖南省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从战略的高度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方向。

2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产业特点,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创意人才。湖南省应根据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要,组织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创意类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创新团队。

3完善优化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环境

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需要出台一些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推进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部门要围绕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以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安宁,韩千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J]新闻前哨,2011(12)

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发展 人口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04-03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是湖南“十二五”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城乡要素的交换,尤其是城乡人口的流动。只有不断立足实际,实施稳定与调整相结合的人口生育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促使湖南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建国60多年来,湖南人口控制工作经历了无计划增长到有计划增长的过程,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以20世纪70年中后期计划生育实施后为标志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点,大概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个增长高峰期(1950~1958年)。这一时期,是建国后湖南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9年中增加人口686万多人,增长幅度达到22.31%,平均每年增加76万多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3.24‰。此期间人口的快速增长与人口再生产的快速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从总体来看,建国后工业、农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为人口再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无限制性的生育政策为人口迅速增加提供了政策环境。

第二阶段为湖南人口低谷期(1959~1961年)。这一时期,是湖南人口负增长时期。1961年同1958年相比,全省人口总量减少164.74万人,减少幅度达4.46%,平均每年减少54万人之多,年均递减率为15.2‰。这一时期人口总数递减,出生率逐年下降,特别是1960年和1961年,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不是人口政策的人为减少,主要是因为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回升。

第三阶段为人口补偿性增长高峰期(1962~1971年)。这一时期,是湖南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阶段人口出生猛增,形成了长达10年的生育高峰期。从1962年开始,连续4年出生率都高达40‰,1963年出生率最高达47.29‰。1971年后虽有所下降,但仍达29.13‰,10年中,全省人口总量增加了1090.29万人,增长幅度为31.08%,年平均增加100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4‰。这主要是由于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出现补偿性生育所致,开始后,计划生育工作被迫停止。

第四阶段为湖南人口缓慢增长阶段(1972~1993年)。这一时期,全省人口增量增加1545.02万,增长了32.87%,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08‰,比第三阶段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如以1970年出生率为基数推算,到1990年,全省少出生2000多万人。虽然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波峰明显低于前两个高峰期,但波动起伏比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形势严峻,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小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得到严格落实,人口猛增的态势才得以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产生的惯性影响,再加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刺激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自由度更大了,也使计划生育管理困难增加,从而导致出生率仍较高。

第五阶段为湖南人口逐步进入低生育阶段(1994~2011年)。这一时期,湖南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开始淡化,人口增长进入稳定的低速增长时期,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2011年底湖南总人口达到7135.6万人,比1994年增加833.02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态势。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13.35‰,人口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5‰,与1994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5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3个千分点。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湖南人口总量控制在低速增长阶段,人口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城乡统筹发展中人口生育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人口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仍然存在整体效用低,存在明显不公,出生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加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