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南大学培训

湖南大学培训

湖南大学培训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关健词:大学教师 校本培训 调查问卷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南大学2005-2006年度先后举办的两次教师教学培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此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准备情况,探讨了大学教师培训的被关注程度,反思校本教学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改进大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参考对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业已成立了两类高校教师培训中心,一类是兼有培训基地和组织协调职能的国家、省和区级培训中心,另一类为承担高层次培训任务的重点高校培训中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高校师资培训的压力。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大学教师培训与高校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相互不适应日益凸显。依靠“政府机制”运作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性的教师培训的需要。逐步享有办学自主权的高校也不愿处于在尴尬的“中间地带”,高校由间接传达政府指令向自身直接管理的职能转变将成为未来高校师资培训的一种趋势。如何建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和培训体制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以所有参加湖南大学首期和第二期教师培训的青年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调查。参培教师主要包括三大来源:最新引进的博(硕)士毕业生,由外校刚刚调人湖南大学的青年教师以及少数自愿参加培训的本校教师。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调查从2005年11月开始至2006年3月完成,先后两次发放问卷,共发放92份问卷,回收87份,回收率94.5700,87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度10000。此次问卷设计了20个选择题和问答题两大题型,其中客观选择题单选19题,多选1题。纵观单选题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维度:青年教师的职业准备情况;国家、院系以及青年教师自身对教学培训的关注程度;教学培训内容的反馈及思索。多选题为了解青年教师教学的目标趋向。

二、结论与分析

1.单项选择题的反馈意见按照设计者的整体思路整理在以下三个表中。由表1不难看出,在条件性知识的储备上,42. 98%的被调查对象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有近半数的被调查对象粗略地涉猎过相关知识;有8. 7%的青年教师从来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95. 36%的教师认同教育学、心理学等对实际的教学工作的影响。其中39. 08%的教师认为此类理论知识的作用显著。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实习和演练方面,超过60%的青年教师在高年级学习阶段担任过助教工作。统计表明,仅有不到1/3的青年教师在毕业阶段受到其母校的就业指导。有关大学教学岗位的准人方面,仅有40. 23%的青年教师获取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表2七大问题的设计旨在调查参培教师对政府、学校院系以及他们自身在教师教学培训重视程度方面的看法。数据表明,被调查者对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教师培训计划不甚了解。高达78. 16%的青年教师对近年来政府对教师教学培训给予的关注表示肯定。82. 75%的青年教师赞同教师教学培训以及具体的业务能力培训。在院系对教学能力、业务能力培养以及教师培养方案制定三大指标的衡量上,半数的青年教师肯定了院系为培养新教师所做的努力。

表3主要涉及参培教师对教学培训主要内容所作的反馈。此次教师教学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试讲、教学培训讲座、示范课观摩以及专家指导教学实践等活动。89. 3%的教师对试讲的效果持保留态度。多数教师对教学培训讲座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比较认同。此次教学培训当中,校方、参培教师、学生三方的沟通和交流有待增强。

2.多选题以优秀教师的魅力从何体现设问,结果表明,四项衡量指标—师德、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研究成果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三、参考对策

1.学校与政府合作

(1)增加大学教师职业准备的实践活动。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PFF计划,即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组建合作学校小组,并成立指导委员会,由此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及时地统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求职意向,为那些毕业后有意向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实质性的实习教学岗位,为其后续的大学教师职业生涯提供实践场所,使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成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开端。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师进修计划”(CCFDP)就是较为典型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案例,它以社区学院与大学的合作为载体,旨在促进社区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成大学和社区学院的教学经验交流 “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和“社区学院教师进修计划”是在高等学校对新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日趋严格的条件下,美国部分高校为增强研究生教学培训所做的积极尝试。这一举措对于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立和落实大学教师教学岗位有效的准入制度。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职业要求日趋严格。教师职业是以“树人”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国的《教师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基础教育领域已逐渐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新进教师需执证上岗,已在岗的教师需重新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由于大学教师整体上数量不够,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扩招,大学教师在供求上存在很大的缺口。对高校教师的资格准入认证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和管理。此次案例调查中仅有40. 23%的青年教师获取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是个佐证。况且,目前所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并不足以表明青年教师已具备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并借助法律法规的手段,落实高校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把好严实的准入关。

2.学校与院系的分工:教学整体培训和教学能力培养相互结合

校本培训是在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学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培训形式。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学校在整体上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随着高校“学院制”的推行,管理重心往学院转移的目标正在努力实现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繁多,专业划分较细,院系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更详实的把握,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具体业务能力的成长关注更为密切。校本培训宜采用学校整体培训与院系具体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学校对教师进行普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尽早适应教学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院系应承担起对青年教师具体业务能力的培养。引进人才时,院系应考虑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的潜力摆在与科研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院系自身的发展需要和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培养方案;结合校方的“导师制”,在教学梯队中注重青年教师具体的教学能力的逐步培养。

3.校本培训的完善:更新观念、充实内容、形式多样化

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建立在以参培教师为本的观念基础上,突出培训的人本化。校本培训以青年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积极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既是培训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师培训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培训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促进培训成效向教学实践转换的责任人。培训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的中肯意见和良好建议,从参培教师的角度组织和设计培训活动。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应将教师道德的塑造贯穿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始终。师德建设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灵魂。只有在优良师德构建的框架内,在崇高的教育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在教师自我道德的激励和约束下,教师投身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永不衰竭。此次调查中的多项题的结果分析也证明了此道理。同时,由于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校本培训也应更为注重教师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校本培训的内容而言,试讲环节虚拟课堂情境应考虑学生的参与,以利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示范课观摩和老教师随堂指导,应加强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学习和提高;教师培训讲座应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第2篇

来湖南省调研指导的专家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培训处副处长王炳明博士带队,成员有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教育学院院长袁奋光、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处魏振水、米琼。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副巡视员贺安溪参与相关调研活动,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处长张大伟、调研员蒋维加、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书记贾腊生、信息资源部主任龚明斌等全程陪同调研。

10月16日上午,召开了调研情况汇报座谈会。座谈会由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贺安溪主持,副厅长葛建中出席并讲话。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地市和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代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省电教馆、省教育生产装备处等有关单位代表30多人与会座谈。

会上,湖南省厅教师工作处与师范处处长张大伟同志汇报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张处长以《适应培训需求,全面建设多样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培训课程资源》为题,从我省“基本情况、教师培养培训情况、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情况、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等四个方面做了全面详细的汇报。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同志赞许教师工作司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加强部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抓住了教师培训工作的“牛鼻子”。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表现为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两张皮”、教师培养培训与教育教学实际“两张皮”。针对如何改变教师培养培训与实际教育教学脱节的问题,葛厅长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从培训团队、培训方式、培训实施等方面予以改进,让教师培训工作更加“接地气”,更有实效。二是要抓紧研制教师培训标准,关键是要帮助学科教师厘清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三是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建设,教师培训机构要实现从直接培训到为培训服务转型,各级培训机构要发挥教师培训的组织者、研讨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

作者简介:吴易雄(1976-),男,湖南新化人,湖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客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人与社会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农业厅重点课题“农民教育培训政策调研”的阶段性成果(湘农业办科数[2012]56号),主持人:吴易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36-05

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关键因素,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推进的效率。要提高农民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效果 [1] 。为切实掌握湖南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从业技能的培训需求,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真实地摸清湖南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及产业现状分析

(一)目前湖南农村劳动力情况

湖南现有人口7089.53万人,外出务工人数1320.81万人,从事农(牧、渔)业生产的人数1861.85万人,其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20岁以下的占9%,21-50岁的占35%,51-65岁的占56%,从事农(畜、水)产品加工的人数297.91万人,从事农资和农(畜、水)产品经营的人数248.25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10389个、从业人数154万人。

(二)目前湖南农(牧、渔)业基本情况

1.农牧渔业总体状况。农(牧、渔)业产值3410.44亿元,占GDP15902.12亿元的比重21.45%;现有农业用地总面积3790.68千公顷,其中旱地1168.73千公顷、可灌溉土地2621.95千公顷、特种栽培用地面积442.55千公顷;可开发农业用地8.76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9.1千公顷,总产量2847.49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86.7千公顷,总产量3304.8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133.1千公顷,总产量3122.93万吨;年出栏猪5723.5万头,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44.51万头、肉用羊656.2万头、家禽38355.2万羽、兔527.52万只,年肉类总产量4947.4万吨,大牲畜年末数4403.09万头,年末生猪4044.86万头,年末羊存栏509.6万只、家禽存笼27262.6万羽、养蜂41.9万箱、兔存栏244.44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988.86万吨,淡水养殖面积395.57千公顷。

2.农民培训对农(牧、渔)业的影响。2004年以来,湖南阳光工程工作在农业部等部委的支持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级阳光工程主管部门和各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从现代农业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村级动物防疫员、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员等服务农村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据调查,汨罗市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 1133 户。如该市红花乡垉塘村农民周顺龙,在岳阳市职业学院参加20天的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后,购置了6种先进农机具,逐步扩大种植规模,2011年承包了两个乡镇3个村650亩水田种植双季水稻,较培训前增加近500亩。由于规模化生产,全部实行了机耕、机收,以及种子、农药、肥料等专业化服务,2011年收获粮食45万多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家庭年纯收入达25万元。由于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生产,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机耕、植保、机收队伍,通过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扎实推进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

(2)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向农民普及农业职业技能,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通过实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大提高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能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户防病治虫难,技术掌握难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据调查,农民经过阳光工程培训后,农药利用率可提高1.5倍,工效提高8倍,用药减少1~3次。经过培训的机防手普遍都是早稻药剂防治2次,晚稻药剂防治4次,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减少2次用药,亩平节省农药费用22元,节省人工费用8元,亩平增产60公斤。据对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学员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接受农业从业技能培训,农民的务农观念明显改观,大部分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基本可达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的目的,每家每年可增加种、养业和加工业纯收入1200-1500元。可见,让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搞高农业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残留及环保问题,降低生产产品安全风险,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步伐,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目标,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3)增强了为民服务意识。据调查统计,湖南1800万务农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7.03%,这些农民的科技素质亟待提高,而阳光工程是一种示范性培训项目,每年只能有少部分农民接受培训。但是这部分农民培训后,充当了很好的“二传手”作用,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周边农民群众。如醴陵市贺家桥镇琥玛村畜禽繁殖员培训班学员贺中全培训后,采取先进的养殖技术,仔猪成活率在90%以上,带动全村60%的农户发展生猪产业。茶陵县桃坑乡南坑村学员黎三凤参加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后开办移民特色酒家,带动周边10户农户从事乡村旅游行业。培训基地也按要求加强了对农民的训后服务。如南县创意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技术专家服务热线、培训学员跟踪服务卡,建立了学校与学员的联系平台,为参训学员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服务。

(4)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湖南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学员,年龄偏大(45岁以上占42.5%)、妇女多(占42.05%)、文化层次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80.93%),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常识、艾滋病防治、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常识、道德素质、农村消防安全、农村党员党性培育、农村青年和妇女发展等农村公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能人,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养成了农民学习科技、崇尚知识的优良风气,减少了聚众打牌现象,党群、干群关系有所好转,农民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性明显增强,效果非常好。据调查,受训农民中,有5%的担任了村干部,10%的成了农民专业协会会员,35%的成了种养加机大户,农民的经营能力和创业水平明显增强。湘阴县新泉镇新胜村学员周和平,2009年通过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期20天的创业培训学习后,三年出栏生猪700头,存栏450头,创利50余万元,创办了新胜养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36户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年创收400万元以上。

3.政府鼓励农(牧、渔)业发展采取的农民培训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培训机制。将阳光工程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或为民办实事,作为政府考核指标,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及时充实力量,实行财政预算,省财政8年投入阳光工程经费14325万元、市县投入10360万元,强化对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对受训农民负责,确保阳光工程政策执行到位。

(2)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参训比率。采取发放《阳光工程工作简报》、印发阳光工程招生简章、开出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农民咨询、开展“春季阳光行动”、媒体网站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和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力,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培训。

(3)强化机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培训基地进退机制,将一些培训能力强、培训积极性高的品牌型培训基地认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开展优质培训基地评比表彰活动,调动培训基地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4)严格项目监管,实行阳光操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监管责任,认真落实好阳光工程制度,建立健全阳光工程分级监管制度,提高阳光工程工作人员监管系统使用水平,充分利用监管系统发挥监管作用,加大监管、督查力度,全面开展阳光工程工作监督检查,着力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成效[2]。

二、湖南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每县选择10名农民开展调查,全省对127个县发放调查问卷1270份,回收问卷1160份,有效样本为1053份,有效率90.78%,说明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效度。

(一)被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调查显示,受访农民的年龄绝大多数在31~45岁之间,占55.7%,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1岁;男性比例占得很高,为74.8%;受教育程度方面,平均受教育年限9.1年,以初中文化程度的居多,占到了41.5%,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占28.9%,大专或本科以上的比例仅占3.8%;62.2%的已接受过不同类型的培训;16.3%的担任过村干部;农业户口的占85.9%;74.8%的以务农为生;农民家庭人数平均为4.1人、家庭劳动力平均为3人,土地经营规模平均为12.8亩,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占63.7%,其次是务工经济,占20.9%,加工业收入很低,占2.2%;家庭人均年收入以4000~7000元居多,占42.2%,40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比例持平,分别占17.8%、15.6%(见表1)。

(二)农民对培训要素的选择

由表2可见,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农民倾向于选择在本村,占55.6%;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农民认为7天以内适合,占54.8%;在培训费用上,54.1%的农民不愿意支付任何费用;96.3%的农民渴望得到培训信息;97%的农民愿意参与培训。

(三)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表3表明,参加过培训的,76.3%的农民对培训满意;81.5%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大;72.6%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的期望;65.2%的农民期望接受种植业培训。农民希望通过培训增加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量和质量来实现增收[3]。目前,农民获得农业科技方面信息的渠道不够合理。调查显示,主要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获取农业科技方面信息的占59.3%。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的信息,距离掌握一项技术的差距还很大,而通过参加培训效果就会很明显,而目前湖南的农民培训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针对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就阳光工程培训而言,国家从2009年起由培养外出务工人员转向培养农业从业人员,目前培训了农业从业人员46.87万人,培训人数占湖南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数的2.5%。

三、湖南农民培训机构数量、条件和能力情况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农民培训体系获得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教学机构完善、门类齐全、层次分明、能满足需要的培训体系。

一是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已由单一的农业学科型学院发展成为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在校研究生320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3000多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2万多名,设有2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专任教师1131人,高级职称专家740人,“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技服务和农民培训594万人次。

二是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12所涉农职业高、中等职业院校为主体,县职业技术学校、乡镇农校、远程农业教育和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基础,覆盖全省广大农村。在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目前12所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设有67个专业,5259名专职教师,在校学生116198人,校舍面积25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61亿元,已培养大、中专毕业生72.2万多人,培训农民27万人;50多所县办涉农职业学校专职教师3544人,在校学生9.5万人,校舍面积2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亿元,年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6922人,涉农培训3万人。全省还建立了一批农村职业高中,开办乡镇农校1960所,培训农民636万人;在远程农业教育方面,目前全省农广校有专兼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2274人,教学设备2.3亿元,固定资产1亿多元,教学场地151936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308公顷,累计招收中专学员30万人,自办和联办大专以上学员1.6万人,开展非学历农民培训683.8万人;在农业机械化教育方面,全省现有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102所,教辅人员816人,其中理论课教员220人,教练员306人。有教室面积1.2万平方米,电化教学设备120台/套,各种教学挂图2040张,教具模型408件,拖拉机、教练车306台,各种图书资料10多万册,共培训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手等各类人员230万人/次。通过开展农业函授和远程教育培训,培养了138万名农村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四、湖南农民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一)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开展农民培训是增加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的需要。目前湖南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由于农户分散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或养殖,农业生产性收入很低,导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较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引导农民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2.开展农民培训是加快提升湖南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湖南是个农业大省,财政投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限,而全省农村从业人员3129.39万人,其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农业从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不到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亟待提高,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急需国家大力支持,缓解湖南农民培训资金短板的问题,从而保障农民培训的顺利开展。

3.开展农民培训是符合农民就地就近自主创业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外出打工,许多农民开阔了眼界,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回乡后,自主创业当老板的欲望显著增强。他们有文化、有见识,熟悉乡情,是新农村建设潜在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育一批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将分散的农户经营转变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年龄较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农民没有创业技巧、缺乏创业信息,亟需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二)农民培训的可行性

1.党委、政府非常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2008年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省委书记、省长在每年的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了农民培训工作,并列为为民办实事或绩效考核内容。

2.通过多年的农民培训实践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围绕国家的政策部署,结合湖南实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一是领导重视,部门合力推进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情况列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考评内容;二是加大投入,强化资金监管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为督促各地高效用好农民培训经费,湖南坚持项目管理、培训、资金拨付“三分离”原则,切实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三是规范运作,注重培训实效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目标。主要通过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材建设,抓好基地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抓好检查验收来确保培训的效果;四是以奖,建立激励机制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动力。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湖南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对实施规范、农民反映好的先进单位,在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培训基地给予计划倾斜,对项目实施成效突出的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3.有一支敬业的农民培训管理队伍。全省农业厅、局现有农民培训管理机构137个,管理人员343人,平均每个管理机构有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2.12%,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8.5%,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94.8%,农业类专业人数占92.7%。这些人员长期工作在科教战线,熟悉农业科教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难。同时,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不定期地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进修和培训,兢兢业业坚守在科教管理岗位上出谋划策、监督管理。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湖南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有新进展”,为开展农民培训带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好机遇。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用好用活国家的利好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速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农民培训规模

根据湖南农民培训的需求意愿调查,农民对接受农业从业技能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2004年以来,国家对湖南阳光工程工作的支持力度一向很高,但由于湖南农(牧、渔)业从业人员多达1861.85万人,并且从业技能普遍缺乏,目前国家投入支持湖南开展培训的163万人仅占8.8%,还有大部分的农民尚没接受过系统培训。建议国家加大对湖南的支持力度,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每年安排在55万人以上、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在30万人以上及创业培训在6900人以上。

(二)加大农民培训奖励力度

提升农民的素质是一项民生工程,建议国家像抓粮食生产一样出台过硬的奖励措施,上升到政府层面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支持培训基地条件建设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实行确定制,改变以往通过招投标形式认定培训基地的做法,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切合农民实际培训需求的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开展培训工作。由于培训资金不能用于培训条件建设,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设施设备建设很难在短期内跟上,势必给培训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建议国家将培训机构条件建设纳入农民培训项目建设,支持培训机构充实和完善培训设施设备。

(四)分类抓好农民培训

根据“农民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就组织什么培训”的原则,在培训前征求农民的意见,广泛动员各级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以及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培训和农村创业活动[4],以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突出农民参训率、突出农民培训质量、突出训后跟踪服务,切实发挥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大培训资金配套力度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加大用于农民培训补助资金的投入,提高受训农民的补助标准。

(六)出台培训质量考核办法

农民对培训是否满意,如何真实地检验培训效果,研究制定适合各省实际的农民培训质量考核办法显得十分必要,将考核延伸到市、县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基地,一级考核一级,省级对考核结果逐级抽查落实。

(七)组织编写出版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各省结合本省实际启动省统编教材编写工作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农民培训特点的专业人士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系列农民培训教材,满足各地广大农民期盼已久的教材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亮,赵帮宏,张润清.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0(04):17.

[2]湖南农村统计年鉴(2011)[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陵山片区;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27-02

湖南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大湘西,包括 37个县。本区域是湖南区域经济的分水岭,是湖南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及重要的经济协作区,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念好“山”字经,大力推进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带建设,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凸显特色、实现高效,都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着服务“三农”的百年办学历史,特别是最近几年,与隆平高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有长沙都市花乡、动物医院、食品检测中心、现代农机产品展示推广中心等7个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400多个院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兽医院、畜牧兽医应用技术研究所、食品研究所、藤本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平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培训平台,是“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和理事长单位。作为湖南农业职业教育的龙头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置身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切实职责,更好地服务于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1 学院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

1.1 人才技术优势

学院现有生物类教授13名,副教授37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专利5项,各类研究成果50多项。“爱能5号西瓜”在汨罗、浏阳等市推广0.67万hm2,促进农民增收超过5 000万元;“湘东黑山羊保种与选育研究”成果在浏阳、临澧广泛应用于生产,实现产值过亿元;“免疫解毒清”“母崽康”“红弓链特”等兽药产品为企业年实现利润数百万元。教师每年为周边企业和农户出诊1 000余次,会诊10余次;100余名教师被地方政府或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或科技特派员。近年在长沙、浏阳等地培育科技示范户500户。学院的“湖南藤本植物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成果推广藤本植物逾40万株,为湖南石漠化治理、固土护坡、城市垂直绿化、庭院美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组织资源优势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多个服务平台,如学院已成为中国农业装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杂交水稻生产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湖南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等等。这些平台已经发挥了明显作用,如近3年共完成12 504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单独招收免费培养种养大户360余人,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这是需要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 学院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的目标

学院要以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湖南省委“三个百千万工程”为依据,以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民为服务对象,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为抓手,采用“品种+技术+服务”的套餐式服务模式,实施五大工程,形成“县乡(行业)―学院―企业(种植养殖户)”联动服务机制,具体的服务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品种+技术+服务”套餐配送的服务模式

以应用技术研究为抓手,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为突破口,以成果转化推广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院中国农业装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杂交水稻生产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形成的品牌和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泸溪崭獭⒕钢菅蠲贰溆浦蜜枣、黔阳冰糖橙、安江香柚、石门柑橘、洪江血耙鸭、新晃黄牛、武冈铜鹅、涟源黑山羊、石门马头山羊、石门土鸡等特色品种的种植、饲养新技术,教师带着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种植养殖户(企业),形成“品种+技术+服务”立体推动的服务模式,确保服务效果。

2.2 形成“县乡(行业)―学院―企业(种养户)”联动服务机制

树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的服务理念,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以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学院教师科技服务团队和大学生组成的“科技助农团”为主力军,形成“县乡(行业)―学院―企业(种植养殖户)”联动服务机制,地方政府主导,学院实施,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一村一品”建设,提高服务效果。

2.3 知识扶贫,惠及农民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推广、挂县强农富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工程,解决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链中技术关键问题和人才梯队培养问题。建设期内,重点发展柑橘、鸭、鹅、羊、牛等产业,对接服务10个县,帮扶100个企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万人次,带动致富1万个农户,产生经济效益2亿元。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石门民族职业学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武冈市职业中专学校、涟源市劳动职业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实现锻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发展产业、致富农民的目标[1-2]。总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最近5年,产生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接湖南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内的武冈、桑植、溆浦、泸溪、隆回、洪江、靖州、涟源、石门、新晃10县市;对新型职业农民及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6万人次;石漠化治理面积1 000 hm2,带动致富10 000户农户;产生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帮带武陵山片区的6所农业职业院校协同发展。

3 学院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的任务

3.1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如凤凰县、保靖县、武陵源区、永顺县、芷江县、泸溪县、龙山县、花垣县、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麻阳县、新晃县、靖州县、通道县、城步县、新宁县等地,要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支持湘西州和张家界的发展,并不断提升其生态文化旅游业品质,大力提升凤凰古城、~山等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度假胜地,形成若干精品旅游线路。

3.2 挂县强农富民

组织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组成“科技助农团”进村入户,对接桑植、泸溪、洪江、溆浦、靖州、新晃、武冈、隆回、涟源、石门10县、市,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放大富民效应,建成10个产业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对接50个企业,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科技示范带动户1 000户,产生经济效益0.5亿元。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组织科技服务团队,深入湖南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10县、市,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种植农民、养殖农户、返乡创业农民、农民经纪人等新型职业农民与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培训。根据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需求情况,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的全过程,开发系列培训教材10本,重点内容包括农业创业、规模养殖技术、水果生产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技术、实用加工技术等。建设期内,培训各类人员6万人次,其中培训职业农民2 000人次、农民经纪人1 000人次、种植农民2万人次、养殖农民1.5万人次、返乡创业农民8 000人次、企业员工和技术人员1.3万人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 000人次。

3.4 使农业类院校中高职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和卓越示范的作用,为湖南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师资培训,发挥知识扶贫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师资素质与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同时,指导农业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3-4]。

4 学院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路径

学院服务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实现路径就是坚持6步走。一是积极争取省级政府对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强与县政府的沟通,落实各自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责、权、利,并与学院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三是积极争取与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参与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或在当地建设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和畜禽饲养场,带动村民致富。四是成立包括政府、行业、学院、企业在内的项目开发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五是成立包括政府、行业、学院、企业在内的项目开发工作小组,负责项目开发计划的制订、实施。六是学院组织包括行业、企业在内的专家团队,改良品种,研发新药,开发种植、饲养新技术,做好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开发系列培训教材,做好师资培训、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组成“科技助农团”进村入户,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5 参考文献

[1] 刘湘辉,姬冠,孙艳华.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0):35-39.

[2] 丁建军,李峰,黄利文.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2):47-52.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第5篇

1.1集团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湖南正处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阶段,农业企业的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加之我省的涉农院校较多,导致农职院校的竞争激烈。所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参与集团的动机与需求各不相同,导致不同成员参与集团工作的动力及投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建立集团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集团内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取得有影响的合作成果。

1.2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作为基础、艰苦行业,肩负农业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院校参与集团工作,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急需人才。虽然我省教育厅、省农业厅均出台了支持本集团的发展的部分政策文件,但可操作性有待完善,政策措施的力度有待加强。

1.3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大整合与共享力度本集团是建立在合同契约基础上的松散型组织,没有严密的产权约束机制,各成员往往各取所需,成员之间的开展范围不广泛,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的合作。要整体提升集团的效益,必须通过建立统一的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链、产业合作链,来强化集团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行为,体现集团的合作效益。

2建设的基本思路

集团紧贴我省农业行业,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完善集团运行机制、校企共生机制,依托“政府政策、行业指导与项目、袁隆平院士团队”三方的支持,搭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基地、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五大合作平台,实现“课程(培训项目)、人力(国际交流)、实训条件、科技研发、网络信息”等资源共享。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3已取得的建设成效

3.1校企联动,产学相融,校企共生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1)建立了指导、决策、协调及实施四层级的有序组织构架。吸收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职业院校等广泛参与,设立集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集团章程,确定了组织架构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制定了集团运行管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度。(2)建立了信息互通,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通过会议、网络、论坛、活动等载体,建立了常态化的专业市场调研机制,建成的职教集团网站定期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不定期举办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50余次,组织了2次“政府、行业”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现场办公会议,争取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厅局领导到集团现场办公,促成了“湖南省农业行业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有效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平等协商、对话的协作机制。(3)建立了互惠互利,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举办了1期“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训班和5期“国际花艺人才”培训班,共培训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500余名,培训集团内院校专业教师80多人,已有5名学员赴东帝汶和利比利亚等国家、有2名教师到菲律宾执行国家农业援外项目任务;校企共同开发了“湖南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联合成立了“藤本植物研究所”等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机构7个;与企业共同建设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玉米原种扩繁育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10余个,通过“筑巢引凤”,吸引集团成员企业加盟,共同推广良种及“育繁推广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基地、企业、种植大户共同受益。以“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为平台,校企共同培训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11460人,进行农业类职业工种专业技能鉴定9000多人次。

3.2校企共建,社会共享,建设了一批具有优势的行业共享资源(1)湖南农业信息中心、湖南龙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本集团开发建设的“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三大问题。创办的集团网站,年访问量达到50万次,已经成为集团成员信息与交汇的重要窗口。(2)共同开发了种植、畜牧、水产与农机修理等四个“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标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集团网站为依托,围绕集团成员学校的主体和特色专业,建立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农业新技术、新职业技能培训包。在湖南省教育厅网站建设了“宠物”、“花卉”2个频道,在集团网站设立了农业技术“专家在线”服务。(3)建设了一批社会效应强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股份制合作,校企共建的标准化蔬菜生产性实习基地,填补了湖南省无胡萝卜出口基地的空白。与长沙百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电类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长沙都市花乡合作共建的花卉生产性实训基地,均形成了“产训合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湖南省中职教师培训基地。(4)实现了集团内人才的互培互聘。集团出台了《优秀人才校企双向互聘互兼实施办法》,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培训获得双学历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集团牵头学院实施的“双百工程”,形成了每年“100名一线专家进校园、100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集团内学校建设了4个省级农业类专业教学团队。

3.3对接产业,订单培养,企业积极参与集团的人才培养集团构建了以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龙头、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农业休闲等专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间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联合完成园艺技术等7个主体与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组织进行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共同开发了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标准50门,制定湖南省农业类中职专业教师培训标准4个、高职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3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4个,新职业标准4个。与12家企业开办订单培养班27个,在集团内基本完善了专业教学标准、学生技能抽查、专业教师培养等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起了社会化、科学化,企业、院校、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4行业指导,多方支持,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大有改善湖南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就把“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了《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2年12月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农业厅厅长田家贵先后2次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农业厅厅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落实了一批支持农业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措施。3013年湖南省农业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培养专项计划的请示》(湘农业〔2013〕111号)也已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这些政策与措施既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校企合作的舞台。省财政每年拨款20万元,行业主管部门湖南省农业厅按1:1配套设置了集团建设专项资金,企业也以各种形式对职教集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保障了集团的正常运行费用。国家发改委、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涉农各厅局支持了本集团1亿多元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经费。其中有,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农业部支持了300万元,湖南省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支持了“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500万元。初步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机制,能够从立项、实施、监督、评价、验收等多方面保证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